登陆注册
1802600000036

第36章 卫灵公第十五(2)

二十

15·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释】

疾:恨、讨厌。

没世:谓辞世以后。旧或释为黑暗社会,非。

名不称焉:“名”,名字、名声。“称”,被称颂。“称焉”,称于世也。或以名实不相称为说,非。

【训译】

先生说:“君子恨(自己)死后名字不在社会上被人称颂。”

【章旨】

此章劝人留名。俗语云“留名当留身后名”,身后有名,则生前必须对世有所贡献,所以此实际上是劝人生前立功名。

二十一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释】

君子、小人:以人格区分。

诸:“之于”合音。

【训译】

先生说:“君子(遇事)求自己,小人(遇事)求别人。”

【章旨】

此章戒人凡事当自己努力,莫要依赖他人。

二十二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释】

矜而不争:“矜”,自称其贤,自夸。旧释庄敬、庄矜,非。“争”,与人相争。

群而不党:“群”,合群,与人团结。“党”,结党。

【训译】

先生说:“君子自夸,但不与人相争;合群,但不结党。”

【章旨】

此章言君子处理人际关系之法。君子可以自称其贤,但不与人争名夺利,堪为今人戒。

二十三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释】

不以言举人:“以”,因、根据。“举”,抬举、举用。

不以人废言:“人”,指人品。“废”,废弃。

【训译】

先生说:“君子不因为言辞而举用人,不因为人品而废言辞。”

【章旨】

此章诫人言与人当区别看待。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以言举人;人品差未必无善言,故不以人废言。

二十四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校】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者乎,“行”后旧有“之”字,从皇本、正平本及定州简本删。

【释】

言:指字。

恕:如心也,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施:加也。

【训译】

子贡问道:“有说一个字就可以一辈子实行的吗?”

先生说:“(有!)大概是‘恕’吧!(就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加给别人。”

【章旨】

此章劝人行“恕”。己所不欲而不施于人,正是推己及人的必然结果,故以解释“恕”字。人终身皆需“恕”,故曰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

二十五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亦三代之民所以直道而行也。”

【校】

吾之于人也,定州简本作“于人”,无“吾之”、“也”三字,省。

如有所誉者,一本“所誉”作“可誉”,定州简本亦作“何”(借为“可”),然下句有“矣”字,不可通。

斯亦三代之民所以直道而行也,旧作“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不可通,从《后汉书·韦彪传》注所引移“斯”后“民”字于“三代之”后,又“也”改为“亦”。盖旧校者误读“三代之所以”为句而移“民”于前,“亦”又音误为“也”,而成今貌。

【释】

吾之于人:“吾”,孔子自谓。“人”,他人、别人。

谁毁谁誉:“毁”,非毁、诋毁。“誉”,赞誉、夸奖。谁毁谁誉,言本不需毁誉。

其有所试矣:“其”,代词,那。“试”,试验。

斯亦三代之民所以直道而行也:“斯”,此也,指如有可誉者其有所试矣之法。“直道而行”,直来直去,不说假话,不私相毁誉。

【训译】

先生说:“我自己对别人嘛,诋毁谁或赞誉谁呢?(本来都不需要。)如果有赞誉的,那是(因为)有过试验,(证明他确实值得赞誉)。这也是(夏商周)三代的人直来直去,(不说假话)的原因。”

【章旨】

此章言誉人当有所试,不可虚妄。

二十六

15·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

【校】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后旧错衍“有马者借人乘之”一句,从叶梦得《石林燕语》说据班固《汉书·艺文志》引孔子语删。翟颢《论语考异》亦云:“二事大小精粗实不相并。”其说是。

【释】

吾犹及史之阙文:“及”,赶上、看见过。“史”,指史书。“文”,字。

今亡矣夫:“亡”,无也。今亡矣夫,言已被人任意填补。

【训译】

先生说:“我还看见过史书里面缺字的现象,如今已经没有了呀!”

【章旨】

此章疑是叹后人妄补史书。

二十七

15·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乱大谋。”

【校】

小不忍乱大谋,“乱大谋”前旧有“则”字,涉《集解》孔注衍,今从高丽本、正平本及定州简本删。孔注曰:“巧言利口则乱德义,小不忍则乱大谋。”是上下二句相对。

【释】

巧言乱德:“乱”,扰乱、败坏。下同。“德”,美德。人之巧言,必有损其美德。

小不忍乱大谋:“小”,小事、小处。“忍”,忍耐。“大谋”,大计谋、大事情。

【训译】

先生说:“花言巧语败坏美德,小事不忍败坏大事。”

【章旨】

此章戒巧言,戒不忍。

二十八

15·28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校】

按:“众好之”、“众恶之”二句旧倒,今从定州简本及《潜夫论》所引孔子语正。

【释】

察:观察、考察。

【训译】

先生说:“众人喜欢它,一定要对它进行考察;众人憎恶它,(也)一定要对它进行考察。”

【章旨】

此章劝人莫要盲从。众好之未必真值得好,众恶之亦未必不值得好,故皆需详察之。

二十九

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释】

弘道:“弘”,弘扬光大、扩大。“道”,指好的学说、思想主张。

弘人:扩大人的影响。

【训译】

先生说:“人能使好的学说弘大,不是好的学说能使人弘大。”

【章旨】

此章论人与道的关系,诫人弘道而莫弘人。

三十

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之谓过。”

【校】

是之谓过,旧作“是谓过矣”,改从定州简本。

【释】

过:过错。前“过”动词,后“过”名词。

【训译】

先生说:“错了不改,这才叫错。”

【章旨】

此章劝人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三十一

15·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释】

思:思考。

无益:“益”谓长进,指学问、知识言。

不如学:不如学之有益,学指读书学习。

【训译】

先生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知识也)没有长进,不如学习。”

【章旨】

此章劝人读书学习。学习能增长知识,故思不如学。

三十二

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释】

谋道不谋食:“谋”,谋划、筹谋。“道”,路,途径,探下指得食的方法与途径。 “食”,吃饭。旧或直释“道”为学术、思想,非,君子宁不食乎?

耕也,馁在其中矣:“耕”,谋食之一道。“馁”,饥饿。馁在其中矣,言不能确保有食。

学也,禄在其中矣:“学”,亦谋食之一道。“禄”,俸禄。禄在其中矣,言可保有食。

忧:担忧。

【训译】

先生说:“君子谋划(吃饭的)路而不谋划吃饭。(比如)走种地的路,(虽然可以吃饭,但)免不了要受饥饿;走读书的路,(虽然不生产粮食,但)可以得到俸禄。(所以)君子担心走不对路而不担心穷。”

【章旨】

此章劝人择业,虽有道理,但不应提倡。

三十三

15·33子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智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校】

按:三“智”字旧皆作“知”,从皇本及敦煌一本改今字。

【释】

智及之:“智”,智慧、智能。“及”,达到、赶上。“之”,指君位、高位。下并同。

仁不能守之:“仁”,仁德、品德。

庄以莅之:“庄”,庄重、严肃。“莅”,临、面对。“之”亦指君位,旧释民,非。

则民不敬:“敬”,尊敬。

动之不以礼:“动”,指以君主身份行动。“之”,语助词。

【训译】

先生说:“(高级职位,如果你)智慧达到它,仁德不能守住它,即使得到它,(也)一定会失掉它;智慧达到它,仁德能守住它,不庄重地面对它,百姓就不尊敬(你);智慧达到它,仁德能守住它,(能)庄重地面对它,(如果)行动不按礼法,还是不够好。”

【章旨】

此章言君主守位行身之法。

三十四

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释】

小知:“小”,以小事、从小处。“知”,了解。

大受:承受、接受大任。

【训译】

先生说:“君子不可以从小处了解,却可以接受大任;小人不可以接受大任,却可以从小处了解。”

【章旨】

此章言知任君子小人之法。君子未必拘小节,故不可小知;小人处事虽谨,而器量浅小,故不可以大任。

三十五

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释】

民之于仁:“仁”,指做仁事、推恩行仁于人,如周贫济困、救死扶伤、舍己救人之类。民之于仁,指对于“仁”的畏惧。

甚于水火:“水火”,指洪水、烈火,可惧之物也。

蹈:踩着、踏着。蹈仁,即实践仁,做仁事。

【训译】

先生说:“百姓对于仁(的畏惧),胜过洪水烈火。(因为)洪水烈火,我(曾)见过有人踩着它死的;(却)还没见过有人踩着仁死的。”

【章旨】

此章号召行仁。有蹈水火而死者,无蹈仁而死者,是其畏仁甚于畏水火。旧或释为民之需要仁德急于需要水火,或释民生有赖于仁尤甚其有赖于水火,沿孟子“民非水火不生活”之说,以“水火”为人赖以为生之水火,皆不合情,人岂有赖仁为生之理?

三十六

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释】

当仁:“当”,应当。“仁”,亦指行仁、做仁事、献爱心。旧或以“当”为值当、面临,以“仁”为仁德,非。

不让于师:“让”,相让。“不让”,争先也,指弟子言。旧以为谦让,非。

【训译】

先生说:“应当行仁(的时候),学生不让老师。”

【章旨】

此章教学生爱护老师。学生争先行仁而不让于师,理所当然。比如遇舍己救人之事,岂能让师?今成语“当仁不让”,已与原义相反。

三十七

15·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释】

贞:坚贞、真心,做动词,指讲求坚贞。

谅:信也,指守信。如尾生期梁之类。

【训译】

先生说:“君子(讲求)坚贞而不(死)守约定。”

【章旨】

此章言谅不如贞。《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即所谓谅。

三十八

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释】

敬其事:“敬”,重也。

后其食:“食”,指禄。

【训译】

先生说:“事奉君主,(应当先)认真做他的事,然后吃他的饭。”

【章旨】

此章言事君得禄之道。一切给人做事皆当如此。

三十九

15·39子曰:“有教无类。”

【释】

类:等类、类别。

【训译】

先生说:“(对学生)只有教育,没有等类之分。”

【章旨】

此章讲教育方法,言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进行同样的教育。

四十

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释】

道:指学说、思想主张。

不相为谋:“相”,相互。“为”,去声,为之、给。“谋”,谋划。旧释互相商议,非。

【训译】

先生说:“思想主张不同,不相互替对方谋划。”

【章旨】

此章教人明“道”“道”不同,则不为之谋也。

四十一

15·41子曰:“辞达而已矣。”

【释】

辞达:“辞”,言辞。“达”,指达义。

已:止也。

【训译】

先生说:“(说话、写文章,)言辞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章旨】

此章戒繁辞。

四十二

15·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欤?”

子曰:“然,固相师也!”

【校】

与师言之道欤,“欤”旧作“与”,改今字。

固相师也,“相师”后旧有“之道”二字,不可通,当是后人不明文义据上增,今删。

【释】

师冕:鲁乐师,名冕,盲人。

阶:上堂屋之阶。

席:室内所铺垫席,人所坐者。

与师言之道欤:“师”,老师、师傅。“道”,方式、方法。

相:扶助、引导。

【训译】

(盲人)师冕来见(先生),走到房檐台跟前,先生说:“这是房檐台!”到了席子跟前,先生说:“这是席!”(大家)都坐下以后,先生告诉他说:“某某在这儿,某某在这儿。”

师冕出去后,子张问(先生):“(您刚才这)是跟老师说话的方法吧?”

先生说:“是啊,本来就是相导老师呀!”

【章旨】

此章言孔子之谦敬。

同类推荐
  • 论语新校释

    论语新校释

    《论语》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本书对原著行了详细地注释,是文学工作者及广大文学爱好者值得珍藏的艺术经典
  • 脉经

    脉经

    脉学是中国医学的卓越成就之一。魏晋以前,脉学史料已经相当丰富。《脉经》编纂了从《黄帝内经》以来,直到华佗,有关脉学的经典理论和重要方法,各按类别递相依次排列,对中国公元3世纪以前脉学进行总结,并作了发挥。
  • 历代赋评注(汉代卷)

    历代赋评注(汉代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论语今读新解

    论语今读新解

    本书的译注始于2006年,历经六个寒暑。原文以中华书局1980年版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原文作为底本,参照朱熹《论语集注》的经文及注解《论语》的有关著作,对个别章节和标点做了适当调整。
  • 劫中得书记

    劫中得书记

    《劫中得书记》乃郑振铎先生在抗战烽火劫难中搜求古书之记录,其间种种为之欢喜为之愁之行状,为灾难中的祖国保存文化薪火之情思,无不怦然动人。这是一幅真正的爱书人的绝美的自画像。
热门推荐
  • 我做所以我能

    我做所以我能

    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世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往上走,即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
  • 大怪医

    大怪医

    以医入道未济世,功德十万方问仙!这是一个穿越修真者行走现代人间的有趣的故事。
  • 细节决定成败大全集

    细节决定成败大全集

    《细节决定成败大全集(套装上下册)》从理论到实际,从生活到职场,从办公室到大小宴会,展开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力图为读者展示细节决定人生的详细脉络,以便让读者汲取成功经验,规避风险。使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都达到辉煌的顶峰。古今中外成大事者,都非常重视细节的作用,他们会自我要求从点滴做起,看重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为自己做大事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人脉储备。
  • 香水诱惑

    香水诱惑

    曾经人说过:香水应该是一种与你如影随行,不经忘却却无时不在,而不是一种毫无生命力、标签般的香水味。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味道,它是吸引猎物最高端的秘密武器。
  • 帝阙

    帝阙

    稚龄十四,继母谴嫁;三年未育,婆母难容,十七岁为下堂妻。泪未干,忽而受封公主,太后疼爱有加,皇弟眷恋依赖,一时备极尊荣。未二年而宫廷巨变...
  • 风起时说我爱你

    风起时说我爱你

    从见她第一眼,他就想娶她回家,从见他第一眼,她就觉得他恶心到家。她都不明白这男人怎么老追着她跑,这样也就算了,他竟然把她丢进监狱,一边喝茶一边丢钻戒给她。“嫁给我,你就能从这出去。”“……”她瞠目结舌到家。她说要嫁就嫁他们公司总裁那样的!他问她:“你们公司总裁什么样的?”“英俊潇洒多金专情!”他云淡风轻:“你那么迫切想嫁给他?”她为了让她明白她有多不喜欢他,“对!要么不嫁要嫁就嫁他!”他拿出名片说:“如你所愿,什么时候去登记。”“……”什么情况啊!恶心到家的男人怎么成她家总裁了啊!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独宠可爱娇妻

    独宠可爱娇妻

    梵磊——梵氏企业总裁,冷酷深情,八年前被人设计,迫使他失去了心爱的女子,也失去了笑容,八年来,寻寻觅觅,痴心等候女主—皇天不负有心人,区隔八年,他们又在繁华尘世中相逢,烙印入心的誓盟犹在耳际回荡,她的痴情,他的深情,会再一次交错而过吗?柳依然——一个迷糊中带点精明的女子,娇小美丽,自立自强,自从八年前离开梵磊时,发现自己有了身孕,不顾家人反对,毅然生下孩子,八年来,她剥离了青涩天真、少不经事的无知,蜕变成一个坚强的女人。但坚强的女人也会受伤。邵炎——一个神秘的男人,在依然与梵磊之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白修云----一个斯文俊美的男子,暗恋依然五年,始终默默在她身边守候。邵逸-----一个神秘的男人,跟梵磊和依然又有着怎么样的纠葛呢?琳达-----橡胶大王的女儿,美艳绝伦,一直在感情的漩涡里挣扎。易诗诗---一个外表端庄秀丽,骨子里淫荡无比的女人,心思深沉,是个极端女人。
  • 独宠魔瞳财女

    独宠魔瞳财女

    今生重来,又岂会耽念男色?玩转人世,她身染剧毒。赚尽钱财,一场阴谋,位及至尊,迎接她的却是哥哥的死讯走出戒毒所,成为商界传奇。重生。重生,花季年华从此不再平凡。前有黑道压榨,没事,数月后便知这是谁的天下。后有喽啰炸桥,没事,数月后,便知谁才是他们的女王。华夏传言,13少女,数天之内,成为神秘的古玩专家;数月之内,将黑道玩弄于股掌;数年之内,方为大乐。◆◆◆◆◆男强女强、无虐爽文◆◆◆◆◆◆◆◆◆◆结局一对一◆◆◆◆◆◆◆◆◆◆收藏要给力◆◆◆◆◆,抢黑帮,控黑道,玩商战,拼古玩!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只为一件事——财!黑道教父,强势来袭。痴情兄长,不离不弃。商界美男,甘心臣服。古玩妖少,玩味进攻。
  • 修真第一奸商

    修真第一奸商

    一个立志当奸商的小家伙,忽然有一天,遇见了一个自称为青帝弟子的灵魂,那么不是骗子就是奇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