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2600000036

第36章 卫灵公第十五(2)

二十

15·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释】

疾:恨、讨厌。

没世:谓辞世以后。旧或释为黑暗社会,非。

名不称焉:“名”,名字、名声。“称”,被称颂。“称焉”,称于世也。或以名实不相称为说,非。

【训译】

先生说:“君子恨(自己)死后名字不在社会上被人称颂。”

【章旨】

此章劝人留名。俗语云“留名当留身后名”,身后有名,则生前必须对世有所贡献,所以此实际上是劝人生前立功名。

二十一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释】

君子、小人:以人格区分。

诸:“之于”合音。

【训译】

先生说:“君子(遇事)求自己,小人(遇事)求别人。”

【章旨】

此章戒人凡事当自己努力,莫要依赖他人。

二十二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释】

矜而不争:“矜”,自称其贤,自夸。旧释庄敬、庄矜,非。“争”,与人相争。

群而不党:“群”,合群,与人团结。“党”,结党。

【训译】

先生说:“君子自夸,但不与人相争;合群,但不结党。”

【章旨】

此章言君子处理人际关系之法。君子可以自称其贤,但不与人争名夺利,堪为今人戒。

二十三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释】

不以言举人:“以”,因、根据。“举”,抬举、举用。

不以人废言:“人”,指人品。“废”,废弃。

【训译】

先生说:“君子不因为言辞而举用人,不因为人品而废言辞。”

【章旨】

此章诫人言与人当区别看待。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以言举人;人品差未必无善言,故不以人废言。

二十四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校】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者乎,“行”后旧有“之”字,从皇本、正平本及定州简本删。

【释】

言:指字。

恕:如心也,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施:加也。

【训译】

子贡问道:“有说一个字就可以一辈子实行的吗?”

先生说:“(有!)大概是‘恕’吧!(就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加给别人。”

【章旨】

此章劝人行“恕”。己所不欲而不施于人,正是推己及人的必然结果,故以解释“恕”字。人终身皆需“恕”,故曰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

二十五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亦三代之民所以直道而行也。”

【校】

吾之于人也,定州简本作“于人”,无“吾之”、“也”三字,省。

如有所誉者,一本“所誉”作“可誉”,定州简本亦作“何”(借为“可”),然下句有“矣”字,不可通。

斯亦三代之民所以直道而行也,旧作“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不可通,从《后汉书·韦彪传》注所引移“斯”后“民”字于“三代之”后,又“也”改为“亦”。盖旧校者误读“三代之所以”为句而移“民”于前,“亦”又音误为“也”,而成今貌。

【释】

吾之于人:“吾”,孔子自谓。“人”,他人、别人。

谁毁谁誉:“毁”,非毁、诋毁。“誉”,赞誉、夸奖。谁毁谁誉,言本不需毁誉。

其有所试矣:“其”,代词,那。“试”,试验。

斯亦三代之民所以直道而行也:“斯”,此也,指如有可誉者其有所试矣之法。“直道而行”,直来直去,不说假话,不私相毁誉。

【训译】

先生说:“我自己对别人嘛,诋毁谁或赞誉谁呢?(本来都不需要。)如果有赞誉的,那是(因为)有过试验,(证明他确实值得赞誉)。这也是(夏商周)三代的人直来直去,(不说假话)的原因。”

【章旨】

此章言誉人当有所试,不可虚妄。

二十六

15·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

【校】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后旧错衍“有马者借人乘之”一句,从叶梦得《石林燕语》说据班固《汉书·艺文志》引孔子语删。翟颢《论语考异》亦云:“二事大小精粗实不相并。”其说是。

【释】

吾犹及史之阙文:“及”,赶上、看见过。“史”,指史书。“文”,字。

今亡矣夫:“亡”,无也。今亡矣夫,言已被人任意填补。

【训译】

先生说:“我还看见过史书里面缺字的现象,如今已经没有了呀!”

【章旨】

此章疑是叹后人妄补史书。

二十七

15·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乱大谋。”

【校】

小不忍乱大谋,“乱大谋”前旧有“则”字,涉《集解》孔注衍,今从高丽本、正平本及定州简本删。孔注曰:“巧言利口则乱德义,小不忍则乱大谋。”是上下二句相对。

【释】

巧言乱德:“乱”,扰乱、败坏。下同。“德”,美德。人之巧言,必有损其美德。

小不忍乱大谋:“小”,小事、小处。“忍”,忍耐。“大谋”,大计谋、大事情。

【训译】

先生说:“花言巧语败坏美德,小事不忍败坏大事。”

【章旨】

此章戒巧言,戒不忍。

二十八

15·28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校】

按:“众好之”、“众恶之”二句旧倒,今从定州简本及《潜夫论》所引孔子语正。

【释】

察:观察、考察。

【训译】

先生说:“众人喜欢它,一定要对它进行考察;众人憎恶它,(也)一定要对它进行考察。”

【章旨】

此章劝人莫要盲从。众好之未必真值得好,众恶之亦未必不值得好,故皆需详察之。

二十九

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释】

弘道:“弘”,弘扬光大、扩大。“道”,指好的学说、思想主张。

弘人:扩大人的影响。

【训译】

先生说:“人能使好的学说弘大,不是好的学说能使人弘大。”

【章旨】

此章论人与道的关系,诫人弘道而莫弘人。

三十

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之谓过。”

【校】

是之谓过,旧作“是谓过矣”,改从定州简本。

【释】

过:过错。前“过”动词,后“过”名词。

【训译】

先生说:“错了不改,这才叫错。”

【章旨】

此章劝人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三十一

15·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释】

思:思考。

无益:“益”谓长进,指学问、知识言。

不如学:不如学之有益,学指读书学习。

【训译】

先生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知识也)没有长进,不如学习。”

【章旨】

此章劝人读书学习。学习能增长知识,故思不如学。

三十二

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释】

谋道不谋食:“谋”,谋划、筹谋。“道”,路,途径,探下指得食的方法与途径。 “食”,吃饭。旧或直释“道”为学术、思想,非,君子宁不食乎?

耕也,馁在其中矣:“耕”,谋食之一道。“馁”,饥饿。馁在其中矣,言不能确保有食。

学也,禄在其中矣:“学”,亦谋食之一道。“禄”,俸禄。禄在其中矣,言可保有食。

忧:担忧。

【训译】

先生说:“君子谋划(吃饭的)路而不谋划吃饭。(比如)走种地的路,(虽然可以吃饭,但)免不了要受饥饿;走读书的路,(虽然不生产粮食,但)可以得到俸禄。(所以)君子担心走不对路而不担心穷。”

【章旨】

此章劝人择业,虽有道理,但不应提倡。

三十三

15·33子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智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校】

按:三“智”字旧皆作“知”,从皇本及敦煌一本改今字。

【释】

智及之:“智”,智慧、智能。“及”,达到、赶上。“之”,指君位、高位。下并同。

仁不能守之:“仁”,仁德、品德。

庄以莅之:“庄”,庄重、严肃。“莅”,临、面对。“之”亦指君位,旧释民,非。

则民不敬:“敬”,尊敬。

动之不以礼:“动”,指以君主身份行动。“之”,语助词。

【训译】

先生说:“(高级职位,如果你)智慧达到它,仁德不能守住它,即使得到它,(也)一定会失掉它;智慧达到它,仁德能守住它,不庄重地面对它,百姓就不尊敬(你);智慧达到它,仁德能守住它,(能)庄重地面对它,(如果)行动不按礼法,还是不够好。”

【章旨】

此章言君主守位行身之法。

三十四

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释】

小知:“小”,以小事、从小处。“知”,了解。

大受:承受、接受大任。

【训译】

先生说:“君子不可以从小处了解,却可以接受大任;小人不可以接受大任,却可以从小处了解。”

【章旨】

此章言知任君子小人之法。君子未必拘小节,故不可小知;小人处事虽谨,而器量浅小,故不可以大任。

三十五

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释】

民之于仁:“仁”,指做仁事、推恩行仁于人,如周贫济困、救死扶伤、舍己救人之类。民之于仁,指对于“仁”的畏惧。

甚于水火:“水火”,指洪水、烈火,可惧之物也。

蹈:踩着、踏着。蹈仁,即实践仁,做仁事。

【训译】

先生说:“百姓对于仁(的畏惧),胜过洪水烈火。(因为)洪水烈火,我(曾)见过有人踩着它死的;(却)还没见过有人踩着仁死的。”

【章旨】

此章号召行仁。有蹈水火而死者,无蹈仁而死者,是其畏仁甚于畏水火。旧或释为民之需要仁德急于需要水火,或释民生有赖于仁尤甚其有赖于水火,沿孟子“民非水火不生活”之说,以“水火”为人赖以为生之水火,皆不合情,人岂有赖仁为生之理?

三十六

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释】

当仁:“当”,应当。“仁”,亦指行仁、做仁事、献爱心。旧或以“当”为值当、面临,以“仁”为仁德,非。

不让于师:“让”,相让。“不让”,争先也,指弟子言。旧以为谦让,非。

【训译】

先生说:“应当行仁(的时候),学生不让老师。”

【章旨】

此章教学生爱护老师。学生争先行仁而不让于师,理所当然。比如遇舍己救人之事,岂能让师?今成语“当仁不让”,已与原义相反。

三十七

15·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释】

贞:坚贞、真心,做动词,指讲求坚贞。

谅:信也,指守信。如尾生期梁之类。

【训译】

先生说:“君子(讲求)坚贞而不(死)守约定。”

【章旨】

此章言谅不如贞。《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即所谓谅。

三十八

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释】

敬其事:“敬”,重也。

后其食:“食”,指禄。

【训译】

先生说:“事奉君主,(应当先)认真做他的事,然后吃他的饭。”

【章旨】

此章言事君得禄之道。一切给人做事皆当如此。

三十九

15·39子曰:“有教无类。”

【释】

类:等类、类别。

【训译】

先生说:“(对学生)只有教育,没有等类之分。”

【章旨】

此章讲教育方法,言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进行同样的教育。

四十

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释】

道:指学说、思想主张。

不相为谋:“相”,相互。“为”,去声,为之、给。“谋”,谋划。旧释互相商议,非。

【训译】

先生说:“思想主张不同,不相互替对方谋划。”

【章旨】

此章教人明“道”“道”不同,则不为之谋也。

四十一

15·41子曰:“辞达而已矣。”

【释】

辞达:“辞”,言辞。“达”,指达义。

已:止也。

【训译】

先生说:“(说话、写文章,)言辞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章旨】

此章戒繁辞。

四十二

15·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欤?”

子曰:“然,固相师也!”

【校】

与师言之道欤,“欤”旧作“与”,改今字。

固相师也,“相师”后旧有“之道”二字,不可通,当是后人不明文义据上增,今删。

【释】

师冕:鲁乐师,名冕,盲人。

阶:上堂屋之阶。

席:室内所铺垫席,人所坐者。

与师言之道欤:“师”,老师、师傅。“道”,方式、方法。

相:扶助、引导。

【训译】

(盲人)师冕来见(先生),走到房檐台跟前,先生说:“这是房檐台!”到了席子跟前,先生说:“这是席!”(大家)都坐下以后,先生告诉他说:“某某在这儿,某某在这儿。”

师冕出去后,子张问(先生):“(您刚才这)是跟老师说话的方法吧?”

先生说:“是啊,本来就是相导老师呀!”

【章旨】

此章言孔子之谦敬。

同类推荐
  •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编选,有近八百首古文。所选文章语言凝练、短小精悍、乃千古传诵之作,从中不难看出编者细致和周到的眼光。书名为“观止”,于古文选编,其意可知,该书的编选意图就在于尽善尽美,一览此书,即可“观止”古文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 中华家训1

    中华家训1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韵府词库

    韵府词库

    《韵府词库》是作者花费近十年心血,在有关资料及工具书上选取六千余个韵单字,搜集古今汉语词典、词组约二十六万个汇编而成,为广大爱好作诗填词的读者及苦于汉语词组搭配检索的读者提供了方便。
  •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诗歌总集:<诗经>》生动介绍了《诗经》的产生、收集与流传、周民族史诗和怨刺诗、《诗经》中的爱情诗、《诗经》的情感和思想、《诗经》的特色和地位影响等内容。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国语

    国语

    《国语》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各有风格、各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
热门推荐
  •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2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2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这段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战国的550年间,那些空前绝后的伟大人物和传世经典井喷似的涌现:孔子述《论语》、孟子写《孟子》、老子写《道德经》、墨子写《墨子》、孙子写《孙子兵法》、鬼谷子写《鬼谷子》、韩非写《韩非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五霸开创了谋略计策的典范,战国七雄构建了现今中国版图的框架。
  • 巫行天下之重现辉煌

    巫行天下之重现辉煌

    巫,诞生于华夏洪荒却湮灭于历史的长河,曾经的辉煌现已不在,人们只记得仙佛的玉皇大帝、观音如来,那里还记得刑天、后羿、祝融、夸父曾经横行天下。笔者感慨之余用虚幻的文字带各位重现‘巫’的辉煌,让我们一同见证大巫们拥有的奇功异法,一同见证大巫们将‘巫’传承于天下。
  • 谁是真英雄(原创经典作品)

    谁是真英雄(原创经典作品)

    善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快乐。阅读其间,时而在惊险悬疑的案件中悚然而惊,时而为体察入微的真情潸然泪下,时而又涌动着想针砭时弊的激情……掩卷而思,人性的美丑,世事的善恶,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 猎枪

    猎枪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quot;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全集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全集

    本书通过对工作、爱情、婚姻、财富、健康、处世、事业等层面的精辟分析,多角度、多方位阐明了人生关键时刻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与抉择,并告诉人们如何在风云变幻的人生舞台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借助选择和放弃的伟大力量,掌舵自己命运的的航向,不断把自己的生命乐章推向高潮。
  • 战帝系列(十三)

    战帝系列(十三)

    那削瘦的中年人缓缓地站起身来,道:“天司禄大人好像不太欢迎季某,季某方才是好心提醒,大人既然不肯听,季某也不勉强。地司杀大人那边还有事,季某先告退了。天司禄淡淡地道:“季先生有事,本司禄就不多留了,送客!”
  • 风俗源流的故事

    风俗源流的故事

    这套《世界经典神话故事全集》包括《开天辟地的故事》、《神迹仙踪的故事》、《妖魔鬼怪的故事》、《鱼龙精灵的故事》、《荒诞不经的故事》、《奇异自然的故事》、《万物有灵的故事》、《鸟兽灵异的故事》、《英雄传说的故事》和《风俗源流的故事》10册,内容囊括了古今中外著名神话故事数百篇,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有一定的普遍性,非常适合青少年学习和收藏。
  • 你不可不知的排毒解毒100招

    你不可不知的排毒解毒100招

    排毒解毒的方法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方法有很多,本书从饮食、运动、心理、按摩等方面列举了许多排毒解毒的妙招,对一些时尚的排毒解毒方法也做了详细的解读,并对酒精中毒这一日益普遍的社会现象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毒方法,可供读者在浏览时学习使用。祝每一位读者开卷有益,越活越健康,越活越美丽!
  • 第三条毒蛇

    第三条毒蛇

    本书描写解放初,解放军侦察员格布侦破一起案件,与暗藏敌人进行了一场错综复杂斗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