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此篇多记孔子箴戒之言,涉及学习、修身、为人、为政、教学诸多方面,又有孔子行事及品评人物数章,凡四十二章。所以次前者,盖以前数篇言为政理民及修德修身大法已毕,复为箴言以戒之,故相次。以卫灵公事为首章而名篇,取其为国君之义,以便与以下诸篇相次。
一
15·1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校】
按:“阵”旧作“陈”,改从《释文》、《韩李笔解》及敦煌一本,用今字。
【释】
阵:军阵、布阵之法。
俎豆之事:“俎豆”,礼器。俎豆之事,指陈设礼器。
则尝闻之矣:谦言之。
行:指离开卫国。
【训译】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陈设礼器,我曾听说过;军队布阵,我还没有学习过。”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章旨】
此章明孔子不言兵事,反对战争。
二
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释】
在陈绝粮:事在鲁哀公六年。《荀子·宥坐》:“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糂,弟子皆有饥色。”
从者病,莫能兴:“病”,因饿而病。“兴”,起也。
愠:怨恨、生气。
君子亦有穷乎:“穷”,穷尽、走投无路。
固:固守、坚持。
滥:无节制、放肆。
【训译】
(先生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随从的(弟子)都饿病了,没有人能爬起来。子路生气地去见(先生),问道:“君子也有穷尽(的时候)吗?”
先生说:“君子穷尽了能够坚持,小人穷尽了就会放肆!”
【章旨】
此章批评子路放肆,教人即使山穷水尽,也不能没有节制。
三
15·3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对曰:“然!非欤?”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校】
按:“汝”旧作“女”,改从皇本、正平本及敦煌一本。“欤”旧作“与”,亦改今字。
【释】
赐:指端木赐子贡。
识:认知。
一以贯之:即以一贯之。“一”,指其原始、基本。“贯”,穿、通也。
【训译】
先生(问子贡)说:“端木赐,你以为我是多学然后才认知它们的吗?”
子贡道:“是呀!(难道)不是吗?”
先生说:“不是。我是用一个(最基本的)东西贯通它们的。”
【章旨】
此章教人认知事物的方法。知其源则可推知其流,知其本则可推知其末,所谓一以贯之,不必一一学之也。
四
15·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释】
由:指仲由子路。
德:道德。
【训译】
先生(对子路)说:“仲由:懂得道德的人(已经)很少了!”
【章旨】
此章勉人进德。子路不知德,故孔子诫之。
五
15·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校】
按:“欤”旧作“与”,改今字。
【释】
无为而治:“无为”,无动作、不作为。“治”,天下大治。
恭己正南面:“恭”,谦庄。“正”,端正。“南面”,居君位。
【训译】
先生说:“不作为而使天下大治的,大概是舜帝吧!他作了什么呢?(他只是)谦庄自身,端正地坐在君位上罢了。”
【章旨】
此章论舜帝无为而治。
六
1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释】
行:指行身,在社会上走。
笃敬:“笃”,厚道。“敬”,认真。
蛮貊之邦:少数民族地区,南曰蛮,北曰貊。
州里:本州本里。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立”,站立。“其”,指言忠信、行笃敬二者。下同。“参”,叁也。与己并列为叁,故曰参。
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倚”,靠也。“衡”,车衡。倚于衡,两側各一也。
绅:大带,束于腰间而垂其一端。
【训译】
子张问(怎样才能在社会上)行走,先生说:“说话忠诚守信,做事认真厚道,即使在南蛮北狄那样的地方也走得通。说话不忠诚守信,做事不认真厚道,即使是本州本地,走得通吗?站着,就看见二者并立在自己前面;坐在车里,就看见二者靠在车衡两侧。这样,就可以在社会上走了。”子张把它记在了(自己的)腰带上。
【章旨】
此章论行身之法,教人言当忠信、行当笃敬。
七
15·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也。”
【校】
则可卷而怀也,汉石经同,定州简本、皇本、邢本等“也”作“之”,非。
【释】
史鱼:卫史官,名鰌,字鱼。
如矢:“矢”,箭。如矢,形容笔直。
蘧伯玉:即《宪问》篇“使人于孔子”(14·26)之遽伯玉。
则可卷而怀也:形容其退缩柔顺之貌。旧或以为将其才智卷而藏之,非。
【训译】
先生说:“刚直啊,史鱼!国家秩序正常(的时候),(他)像箭一样直;国家秩序不正常的时候,(他也)像箭一样直。君子啊,遽伯玉!国家秩序正常(的时候),(他)就出仕;国家秩序不正常的时候,(他)就(退缩,柔顺得)可以卷起来藏在怀里。”
【章旨】
此章赞史鱼之直与遽伯玉之柔。
八
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校】
按:“智”旧作“知”,改从敦煌二本。
【释】
失人:“失”,失掉、丢失。“人”,指人才。
【训译】
先生说:“可以和他交谈而不和他交谈,(会)失掉人才;不可以和他交谈而和他交谈,(会)丢失语言。聪明的人不失掉人才,也不丢失语言。”
【章旨】
此章戒失人、失言。不可与言而言,是浪费言语,如同丢失,故曰失言。
九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校】
无求生以害仁,“仁”旧作“人”,以音误,从诸本改。
【释】
无求生以害仁:“无”,犹不。“求生”,贪生。“害”,伤害、损害。“仁”,指仁行,即关爱他人的行为。下同。
有杀身以成仁:“有”,犹可、愿。“杀身”,牺牲自己。“成”,成就。杀身以成仁,即今所谓舍己救人之类。
【训译】
先生说:“有志之士与有仁德的人,不愿贪生怕死以损害仁,宁愿牺牲自己以成就仁。”
【章旨】
此章劝人行仁。
十
15·10子贡问为人,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校】
子贡问为人,“人”旧作“仁”,与下孔子所答不谐。《集解》孔曰:“言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友为助。”是孔见本或亦作“人”,今据改。
【释】
为人:即做人,指做好人。旧作“为仁”,误,各家如字解为培养仁德,与下所言不合,故非。
士:任事者。
【训译】
子贡问(怎样)做好人,先生说:“工匠想做好他的活,必须先磨利他的器具。(你要做好人,)住在这个国家,(就先)事奉其大夫中的贤者,结交其士人中的仁者。”
【章旨】
此章言为人之法。工先利其器可善其事,人事友贤仁可善其身,故相比,与为仁略无关系。
十一
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校】
按:“武”旧作“舞”,以音误,从定州简本改。
【释】
为邦:治理国家。
行夏之时:“行”,实行、行用。“时”,时令、历法。
乘殷之辂:“辂”,音路,大车,简质无文。
服周之冕:“冕”,礼冠。
乐则《韶》、《武》:《韶》,舜乐;《武》,即《大武》,周武王之乐。
放郑声:“放”,放弃、排斥。“郑声”,由郑地始兴之民间音乐,声音细靡,后世所谓靡靡之音。
远佞人:“远”,使之远,不任用。“佞人”,巧言不正之人。
郑声淫:“淫”,淫荡。
佞人殆:“殆”,危险。
【训译】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先生说:“行夏朝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朝的冠冕;音乐则用《韶》和《大武》。排斥靡靡之音,不用奸佞之人。靡靡之音淫荡,奸佞之人危险。”
【章旨】
此章言治国之法。夏时合天,殷辂简质,周冕文明,《韶》、《武》雅正,故皆选用之。
十二
15·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校】
人无远虑,定州简本、皇本、正平本等“人”后有“而”字,义同。
【释】
人无远虑:“远虑”,长远的考虑、打算,非先虑。
必有近忧:“有”,已有、现有。旧释将有,恐非。无远虑者未必皆将有近忧,且若谓将有近忧,则当作“则有近忧”。“近忧”,眼下之忧。
【训译】
先生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一定(是)有眼下的忧患。”
【章旨】
此章明人无远虑之故。有近忧,故无暇远虑。今以为劝远虑之词,亦无不可,但非孔子本意。
十三
15·13子曰:“已矣夫!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校】
已矣夫,“夫”旧作“乎”,借字,改从定州简本。
按:此章旧本重见于《子罕》篇,少“已矣夫“三字,今删彼存此。
【释】
已矣夫:“已”,止也。旧或释“完”,非。“夫”,表示感叹。
好德如好色:“德”,道德;“色”,女色。
【训译】
先生说:“算了吧!我还没见过喜欢道德像喜欢女色一样的人。”
【章旨】
此章叹人不好德,本就卫灵公言。好德乃教育所致,好色则其天性所生,故好德不如好色。
十四
15·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欤!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校】
按:“欤”旧作“与”,改今字。
【释】
臧文仲其窃位者欤:“臧文仲”,即“居蔡”(5·18)之臧文仲,鲁大夫。“窃位”,窃取他人官位。旧或释自窃尸位,非。
柳下惠:鲁贤人,本姓展,名获,字禽,亦字季。居于柳下,故人以为号,“惠”盖其谥。
而不与立:“立”,同位。
【训译】
先生说:“臧文仲大概是个窃取(别人)官位的吧!(他)知道柳下惠贤,却不给他官位。”
【章旨】
此章勉人举贤。知人贤而不与立,犹窃人之位,故云窃位者。
十五
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释】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自”,亲自、自己。“厚”,丰厚。躬自厚,自己丰厚自己。旧释厚责己,非,亲自厚责不成辞。薄,少也。“责”,求也。旧释责备,非。
【训译】
先生说:“自己丰厚自己而少向别人索求,就远离怨恨了。”
【章旨】
此章劝人自己动手,靠劳动致富。
十六
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莫如之何也矣。”
【校】
吾莫如之何也矣,“莫”旧作“末”、“矣”前旧有“已”字,改从《春秋繁露·执贽》所引,定州简本“已矣”二字皆无。
【释】
不曰:“曰”犹问。
如之何如之何:请教、提问也。
莫如之何:“莫”,不能。旧以为无如其人奈何,非。
【训译】
先生说:“不问‘拿它怎么办拿它怎么办’的,我(也就)不能拿他怎么办了啊!”
【章旨】
此章劝人多问。不知而不问,别人自不会主动告诉他。
十七
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校】
按:一本“慧”作“惠”,非。
【释】
群居:与众人共同生活。
言不及义:“义”,宜也,谓合宜、恰当。
好行小慧:“行”,动用、施行。“慧”,智也。“小慧”,小聪明。
难矣哉:“难”,指难以成器。
【训译】
先生说:“整天和大伙儿呆在一起,说不上一句恰当的话,(而又)喜欢耍小聪明,(他就)很难(成器)了呀!”
【章旨】
此章批评言不及义、好行小慧之人,当有所指。终日言而不及义,其放辟邪侈可知。
十八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校】
按:一本无“君子”二字,非,盖不知“质”义而妄删。“逊”旧作“孙”,从皇本、正平本及敦煌一本改今字。
【释】
义以为质:即以义为质,“质”借为“贽”,见尊者时所执的礼物。旧以为体质、本质、原则等,皆非。
礼以行之:即以礼行之。“行”,往送也。与“自行束修以上”之“行”同。“之”,指“质”。
逊以出之:即以逊出之,以谦逊的态度拿出它。
信以成之:即以信成之,以诚信之心完成它。
【训译】
先生说:“君子用‘义’做(对人的)见面礼。按礼法去行送它,以谦逊的态度拿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这才)是君子呀!”
【章旨】
此章教人初次与人相交见面之法。
十九
15·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释】
病:犹患、担心。
无能焉:不能于它、不会做它。
【训译】
先生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章旨】
此章亦劝人学本领,与《宪问》(14·3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能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