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0700000012

第12章 佛教——了脱生死的不二法门(2)

苦,即人生存在的本质就是苦。它包括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以及生命中永远无法满足的企望、追求,必然遭受的挫折,还有关于生存的焦虑。佛家将苦总结为八大类,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等。

集,即“苦”的根源。佛教认为,人生之所以充满痛苦,正因是“业”,即一个人过去或前世所想所为的积存;助因是“惑”,即各种烦恼的情绪。业又分为身、口、意三种;惑则有贪、嗔、痴、慢、疑、见六种。“业”和“惑”的结果,就是“苦”。

何业为重

阿难陀问:“身、口、意三业,何者为重?”世尊道:“意业为首,次口业,再次为身业。”只有意业清净,才能使身、口的举动言说端正,以利修习智德,培养健全的人格。只有抑制恶行、净化内心,才能建立人间净土、实现佛教理想。

灭。想要从世间诸苦中解脱出来,就要使烦恼永尽,就要断绝一切爱欲。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清净超脱的境界——涅槃。涅槃,又名寂灭,是一种熄灭了一切烦恼,超越时空、生死的境界。《杂阿含经》中说:“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道,揭示了断灭业、惑,走向涅槃的方法。早期佛教有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它从身、口、意三个方面规范了佛教徒的日常思想行为,其中“正见”最重要,意为正确的见解,也就是笃信佛陀传授的教义。后来,八正道又被归纳为戒、定、慧“三学”。

戒、定、慧

戒,约束佛教徒的日常生活纪律,后发展为极其繁多复杂的佛教戒律。定,又称“禅定”,即摒除一切俗世杂念,集中精神冥想,从而逐渐领悟佛法。慧,即经过长期的修行,终于领悟佛法,达到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

佛陀认为,有情众生是由“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类现象组成的。

色,就是包括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以及反映自身感受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境。这是构成自我观念的物质要素。

受,就是身体的五根接触五境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受蕴”有三类,即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

想,由感触而变成接受的心理活动,例如与顺境接触所感到的欢欣快乐,或者与逆境接触所感到的悲苦,并且形成语言概念。

行,产生了苦乐感受的受取作用之后,接着产生的贪欲、嗔恶等心理活动,它特指思想中决定和支配人的行为的因素,如目的、筹划、决断、意志等。

识,指一切认识活动赖以发生的精神主体。早期佛教分“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佛教认为,人的善恶行为,并非记在生死簿中,而是随时积储在各自的识蕴之中,再根据善恶的轻重类别,感受不同的生死果报。

既然人只是“五蕴”的聚合,而这“五蕴”都是空而不实的,而且在不断地生灭变化,也就是“五蕴皆空”了。这样,一切的爱欲和执著就没有了根据。

⊙理念——四法印与六道轮回

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它们是四项印证佛教学说的标准,若合乎这四项标准就是真正的教法,反之则不是真正的教法。

众生有生就有死,器物有成就有坏,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迁流不息的转变、生灭不停,这便是诸行无常。诸行无常,意在引导众生领悟“空”的意义,达至不生不灭的境界,以离苦得乐。

无常苦空

无常,即宇宙间的一切现象有生必有灭,没有恒常的存在。人生虽然有短暂的快乐,但终会不由自主地坏灭和离散。如果人类惑于贪、嗔、痴,忙于追求五欲,便会形成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佛教认为,要想减少痛苦,只有证悟“缘起性空”,去除“人、法”二执,用无我的精神,向善的方面努力,去建立人间的净土。

诸法无我,其中所谓诸法,是指宇宙、人生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相互依存的。离开了因缘和合,其性则空,这就是“诸法无我”。要做到“无我”,就要破除离开固执的成见,佛教称之为“我见”。

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分别从“空”和“缘”两个角度阐述了佛性的真谛,是佛教宗教理念的核心所在。领悟这两个理念,对于佛教修行至关重要。

破除我见

我见,包括人我见、法我见。凡“有情”产生的“执见”,如我、人、众生、寿者等,属于“人我见”,又称我执;凡“法”产生的“执见”,如执、蕴、处、界等,属于“法我见”,又称法执。人、法二执,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缘散则离。

有漏皆苦,人们不明白世间和人生是“无常”“无我”的道理,产生贪欲、仇恨、愚昧偏见等烦恼心情,能使人丧失理性,就叫“漏”“毒”,在生死轮回中无法脱离烦恼的生命都是极痛苦的。

涅槃寂静,是佛教的理想境界。涅槃,意指烦恼之火已经熄灭,贪欲、嗔恚、愚痴以及由此产生的所有烦恼都灭尽,也就是达到完全解脱的自在境界。

缘起性空

佛教的缘起论认为,一切事物与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成,都受因果规律支配。凡存在的就是缘起,既是缘起其性就为“空”——没有独立自性。世间没有非缘起之物,也就没有非性空之物。所以,《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另外,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会在六道中循环往复,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所谓六道,指的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一、天道。转生在天界者称为“天人”,生活美满,寿数也长,无忧无虑,终生充满幸福欢乐。可是,当他们气数将尽,最终衰竭坠落之时,也是很痛苦的。

二、人道。人,即常人,有形体,有智慧,但一生都处于生老病死的苦海中。

三、阿修罗道。与天道的天人有相仿的寿数和地位,然而地位稍次于天道。阿修罗们不服气天道,往往与天人争斗不止,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四、畜生道,指猪牛羊等家畜及野兽之类的低等动物。投生于此道者,智力低下,生命短暂,互相残杀,弱肉强食,受人奴役,任人宰割买卖。

五、饿鬼道。道中饿鬼肚大颈细,口中喷火,终身受饥渴折磨。他们常看见清泉,赶至泉边时,水又变为火。传说太过吝啬、贪婪成性的人死后会堕入此道。

六、地狱道。地狱里有上刀山、下火海、割舌、挖眼等酷刑,分不同罪孽,受不同的惩罚。传说前世作恶多端的人会被打入地狱。

上述六道中,天、人、阿修罗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则为“三恶道”。佛教认为,众生的善恶行为都会得到报应,修善的随福业而上升,作恶的随恶业而堕落,生生死死,在六道中轮回流转。只有修持佛法,才能跳出六道轮回。

⊙戒律——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

一个佛教徒首先要皈依佛、法、僧三宝,然后是持戒修行。佛教的戒律,按不同标准可分为大乘戒律、小乘戒律;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居土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

五戒,又称在家戒,是佛教的根本戒律,所有佛教徒都要受持,具体如下。

一、不杀生。不杀害人、鸟、鱼、虫等一切生物,甚至连起杀意都不行。不过,对在家的信徒而言,不亲自杀生,只买已经被屠宰的牲畜,就不算破戒。

二、不与取。不与而自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财物,都叫做盗。所谓“不偷盗”,是不仅自己不去偷人家的东西,也不能教唆别人去偷盗,否则也是犯戒。

三、不邪淫。佛门弟子,出家的完全戒淫,在家的只是戒邪淫。“邪淫”指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的男女关系,或在不当的时间、场合发生性行为。

四、不妄语。不能随便乱说、乱写,虚伪夸张、借辞掩饰等,也都是不允许的。不仅自己不能乱说,也不能让别人乱说,甚至默认、点头、做手势也不可以。

五、不饮酒。佛教认为,饮酒会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坠车、落水等。不饮酒则能使头脑清醒、信念坚定,有助于修行佛法。

佛法

佛法是十方三世诸佛超凡成佛的方法,有“教法”和“证法”之分。内容有三学(戒、定、慧)、三藏(经、律、论)、五论(因明、现观庄严、中观、具舍、律)。经典分显法经典(经、律、论)和密法经典(事、行、瑜伽、无上瑜伽等部)。

“八戒”也称“八关斋戒”,内容在“五戒”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以下三戒。

一、不装饰香花蔓,不使用香油涂身,不观赏歌舞娼伎。即不修饰打扮和观听歌舞。佛教之所以要强调这些,是担心信徒受到世俗的影响后,有了欲望的追求,而打乱正常的修行。

二、不睡、坐高广的大床。床,指供人睡觉的床,以及坐垫、板凳等。佛徒需要减少物质享受,追求精神的解脱,所以不睡、坐高大华丽的床。

三、不在非进食的时间进食。这是要求过了中午之后不能再进食。据说执行此戒后,可以身心轻爽,杂想妄念也会减少。

猪八戒

猪八戒,法号悟能,别名八戒。他本是天蓬元帅,会天罡三十六变身术,能腾云驾雾,善使九齿钉耙,却因醉酒戏嫦娥被玉帝贬到人间。谁料他又错投猪胎,生了个猪嘴猪脸。唐僧收他为二徒弟后,为让他戒五荤三厌,给他起名“八戒”。

沙弥戒,是在八戒上再增加“不非时食”“不持银钱”二戒。沙弥是梵文的音译,可意译为“永寂”,指息恶行慈、求取圆寂之道和涅槃之果。出家后不满20岁者就是沙弥或沙弥尼。此外,也允许已无法受比丘戒的老者受沙弥戒。

出家人到20岁时,正式受具足戒,成为僧人。其中,若犯淫、盗、奉、妄四戒,要被逐出佛门;若犯手淫、触摸女人的身体、诬陷好人等戒,则必须在僧众面前忏悔。此外,具足戒还包括僧人日常修行和生活的一些仪规,共达二三百条。

“戒”是佛教徒安身立命、修行解脱的基础。他们以戒律来约行为、砺身心,是断烦恼、达觉悟的基本途径。修持五戒者能使人不堕落,开始走上脱离轮回的道路;修持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则可使人广获善果,直至脱离生死轮回。

⊙观念——知恩报恩与转迷成悟

在人生观上,佛教倡导知恩报恩,反对忘恩负义。佛教认为,凡对己有恩的,都应念念不忘、设法报答,并认为主要有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佛恩等四恩。

在家庭里,最有恩惠的是父母,父母的养育和教导之恩,如高山大海。因此,对父母的孝敬、顺从、奉养,就是对父母恩惠的报答。

国家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也是父母、祖先生长的地方,我们的生命财产全靠国家的保护,所以我们应该以热爱国家、效忠国家来报答国家之恩典。

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花费了别人的血汗,所有人都对我们有帮助。不仅人类,还有动物,如狗替我们看门,牛替我们耕田,甚至蚯蚓也在日夜不息地翻松土地。所以,一切众生都对我们有恩惠,我们应当爱护众生,报答众生。

在佛教看来,以上三种恩惠,从家庭到国家,再到世界、宇宙,虽然有着亲疏、范围的广狭,但都是对“肉体生命”的恩惠。只有佛恩,才是对我们“精神生命”上的大恩典,佛帮我们认识真理、懂得做人之道,所以人应信佛、敬佛。

因果报应

佛教以缘起的存在去指示人生,善的因缘得乐,恶的因缘得苦,因而鼓励人们努力去以实际行动改恶从善,转苦得乐,去谋取人生的幸福。

成佛在于转迷成悟,“知恩报恩”是“成悟”的表现。“悟”就是不迷,“不迷”是圣者;“不悟”就是凡夫,“凡夫”是愚者。因此,报恩也就成为信佛之人的责任。据载,地藏菩萨曾发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能悟出“离苦得乐”的真谛,才有可能脱凡成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住难容身、行无舟车等,都是物质缺少带来的痛苦。精神的痛苦则来自欲望,没有金钱想金钱,有了金钱想做官,有了官做想长命……终归是幻梦一场,一切成空。

佛教追求离苦得乐,就是教导人们转迷成悟,不要自寻烦恼,用清心寡欲解结去缚,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应看得透彻,不争不执;如果再依照戒、定、慧的法道修行,则能为自己解除痛苦,寻求快乐;而且还能帮助一切众生排难解忧。

根据修行者的思想层次和方便法门,佛法分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前两乘是小乘,后一乘是大乘。追求自己的大幸福或出世解脱的属小乘,发慈悲利他菩提心、行利众菩萨行的属大乘。

自度与度人

大乘度人,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苦恼的此岸到达觉悟解脱的彼岸。小乘自度,修小乘者常是只顾自己解脱的“自了汉”,因而只可运载少量众生到达彼岸。

⊙礼仪——合十、问讯、礼拜

佛教传入中土后,一些传统仪式和仪规也随着传入,在以后漫长的发展中,又逐渐增入一些中国特有的仪式,有些仪式还传入民间,成了百姓的日常习俗。

佛教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从一开始皈依佛门,就要对行为举止进行调整,而且在不同的阶段,应遵守不同的规矩,从“三皈五戒”直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在日常生活中,佛门弟子普遍要遵守行为规范,主要有24条,即:敬佛、敬法、敬僧、居庵、事师、事亲、居家、待客、读书、为官、经商、务农、司工、作务、礼诵、坐禅、受食、睡眠、入众、看病、寂居、出外、务丧、住禅堂等。

皈依三宝

皈依佛、法、僧三宝后,才算真正的佛门弟子。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法,是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法门,能令众生,返妄归真,转凡成圣。僧,是如法修持,以戒为师,弘宗演教,人天眼目,为世福田。

一般信众,对佛教有好感,也相信佛教教义,但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他们到寺庙里去,虽不用像佛教徒那样严格遵守仪规,但为了礼貌起见,也应注意自己的行仪,包括:入寺、进门、请教、称呼、合掌、问讯、烧香、拜佛、观赏、听经、法会(浴佛、普佛、课诵、忌日、朔望、拜忏、焰口、水陆)、用餐、如厕等。

合十,又称为合掌,即两掌相合,十指相并,平胸端直,集中心思,表示恭敬礼拜。合十是佛教沿用的印度古礼,古印度人认为右手神圣,左手不净,常区分使用两手;而两手相合,则表示神圣一面与不净一面的融合,表示返本还原。

问讯,是敬礼法之一,原是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请问其起居是否安康。问“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问“安乐否”,称为问讯心。问讯时,两手相屈,曲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来,两手拱齐眉。佛教徒常以问讯结束拜佛。

礼拜,就是合掌叩头表示恭敬。这是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示尊敬的意思。从广义上讲,礼拜的对象并不限于佛,对佛塔或长老、和尚等,均可以用礼拜来表达恭敬。但是,如果要拜的人正在剃发、说法或进食等,则不应该进行礼拜。

五体投地

也称五轮投地。“五体”(或称五轮)指两肘、两膝和头。五体都着地,为佛教的最高礼节。先正立合掌,然后右手撩衣,接着膝着地,接着两肘着地,接着头着地,最后两手掌翻上承尊者之足。礼毕,起顶头,收两肘,收两膝,起立。

如果到大殿拜佛,应该注意蒲团的位置,如供桌前的拜垫,是准备给拈香者使用的;中间的大蒲团,是主法者或方丈使用的,一般人不宜擅用,可以使用靠边的拜垫;或者不用拜垫就地而拜,这样更能表示对佛的恭敬。

■ 外来佛教的中国本土化之路 ■

任何一种信仰或思想来到中国,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自我,适应中国的人文环境,否则便难以立足,佛教也不例外。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适应了中国的环境,成功地与中国的民俗、生活方式融合,才得以扎根、成长、壮大。同时,佛教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

⊙佛教汉化——入乡随俗以求生存

任何一种信仰或思想来到中国,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自我,以适应中国的人文环境,否则便难以立足,佛教也不例外。

佛教传入中国后,曾一度被视为“入国而破国,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的洪水猛兽。因为它不愿服从中国的纲常伦理的管束,坚持认为僧人是方外之宾,即便见了君王也可以不跪拜。这让中国的封建卫道士极为不满。

同类推荐
  • 中国人的修养

    中国人的修养

    国学大师蔡元培不仅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而且还撰有关于国人道德修养的丰富著述,为后人提升道德境界、加强内炼修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典读本。本书编者重拾瑰宝,文白并存,精编细选,结集成书,凝聚了他论述国人修身立德处世的全部精髓,是今天的我们思考社会人生、加强内在修养不可多得的道德范本和践行宝鉴。
  • 茶馆文化

    茶馆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主要内容包括:茶馆文化漫谈、北方茶馆、南方茶馆、施茶活动、茶馆的现代发展。《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从茶的起源开始讲起,告诉读者茶如何从简单的饮变成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及南北方茶馆的地理分布和功能介绍,为之勾勒了一幅茶馆在中国的兴衰走势图,并从各个侧面介绍茶馆如何承载着宴饮聚会、娱乐生活、洽谈生意、品谈人生等几个方面的功能,将茶馆现象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寄托着中国借物咏怀的传统道德情节。
  • 春联对联大观(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春联对联大观(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九种对联类型:对联基础、春节对联、节日对联、婚嫁对联、贺寿对联、丧葬挽联、居家对联等。
  • 草原天道:永恒与现代(修订版)

    草原天道:永恒与现代(修订版)

    书中详细介绍了游牧文明的兴衰历程,着重讲解了蒙古高原数千年的游牧历史,并将其与其他国家的游牧发展做了比较。作者在书中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迁徙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畜牧业发展的轨迹,让人信服地剖析了草原畜牧业发展必然超越游牧生产阶段,达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的现代化畜牧业阶段的趋势。
  •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献礼项目 ——《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丛书之一。按照历史地理内涵的要求,把宁夏 的地理沿革、疆域变迁、政区演化,以及长城、雄关、重要地名的出现, 还有山脉、河流、湖泊等方面的内容做了系统介绍。从宁夏远古地理环境 和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写起,沿着王朝兴替设章分节逐一进行介绍,注 重史料价值结合地方特色,还特别将宁夏省解放后一直到宁夏回族自治区 成立,以及最近几年_的行政建置与区划变动一一做了记录。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第三脑:透过皮肤看健康

    第三脑:透过皮肤看健康

    皮肤是人体最大、最重的器官。中医上有“望表辨病”,“表”即包括皮肤。通过对皮肤的各种变化来诊断人体的各种疾病症状,虽然简单,但是却少有人知晓。本书以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人们揭示皮肤暗藏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信息,并给出相应的保健养生意见。
  • 碧野散文选集

    碧野散文选集

    作为一位紧随时代同步前进的作家,以其充沛的热情和执著的毅力,长期勤奋耕耘于文学领域,除“文革”期间被迫搁笔之外,始终笔耕不已,迄今已逾古稀之年,仍时有新作问世。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碧野,在其几经风雨、屡遭坎坷的文学人生道理上,已留下了三十多部计约五百多万字的累累硕果。如今从宏观角度予以回眸一览,不啻在现当代文坛上留下了其凝重的心血结晶乃至时代的一个侧面记录。诚然,碧野的文学创作是多方位的,诸如长、中、短篇小说以及报告文学等,都曾有过广泛的影响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之拒嫁

    重生之拒嫁

    一场精心谋划的背叛。一场以爱为诱,以情为饵的骗局。她,宛家嫡女被人唾弃、诬陷凌辱、惨遭剁指、夺命沉塘!当,她获重生,素手弹指间筑起座座炼狱,笑看往昔对她“眷顾”有加之人,破心机,落陷阱,踢进鬼门毫不客气!叔婶刻薄姨娘恶毒,断她财路休她夫——小小利息!庶妹夺爱渣男绝情,上错人来叫错床——微微惩戒!她知,生于烽烟乱世,女儿当自强!茶道纺织,田园钱庄,贩卖军火,回眸间,锋芒尽藏!谁知,立誓避之不及的冷酷男人,一见面便上演霸宠没商量。传闻,他一声号令,万马奔腾,却独独对她束手无策。传闻,他狂傲霸道,战魔名将,却偏偏对她柔情万丈。烽火佳人,一声长叹……此男,无敌牛皮糖!【军火交易VS卖身契】她穿着淡蓝色手绘兰花旗袍,优雅一笑,“我要和你做笔交易。”对面的他一袭白色合体西装,宠溺一笑,“我都是你的,还用交易吗?你要什么?船?全是你的,任你差遣,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他们也得去,钱?随便拿,哪怕穿了老底,有我兜着。”宛佳眼神凝重,表情严肃:“我借你的船只运载军火,这是杀头的买卖,你敢?”他严肃而郑重地宣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你,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宛佳挠头,这究竟是卖军火卖自己?这可怎么搞怎么搞怎么搞……某女被逼暴走……【督军求爱篇】他第一眼见她,便将她当做一座最难攻克却一定要攻克的敌军山头,不惜排兵布阵,死缠烂打,彪悍示爱求婚。他穿着笔挺霸气的湛蓝督军制服,肩上扛着银色三颗金星在阳光下烁烁生辉。身后千名士兵齐刷刷地高喊:宛佳、宛佳、督军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宛佳一袭白色旗袍,仅一秒,手中变出一把精致绝伦德制鲁格手枪,顶着他青筋劲爆的太阳穴,轻蔑一笑。“拔枪,我比你快!你凭什么来爱我?”下一秒,湛蓝风影飞卷,紧勒她的柳腰,人已被霸道强吻,“动嘴,我比你快,就凭这点来爱你!”他魅惑一笑……
  • 问题找对了,事就好办了

    问题找对了,事就好办了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问题,只有找到它才能思考谋划进而解决它。本书编写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高效迅捷地解决它,以达到成功的目的
  • 西游之鹏王混世

    西游之鹏王混世

    在西游的世界里,一段热血的神话传说,有兄弟热血,有儿女情长,有你期待的一切。带你领略不一样的西游世界。
  • 一品悍妃之皇上请滚

    一品悍妃之皇上请滚

    她记得母亲说过,男人的爱是最飘渺的。她以前就爱过一个叫王生的男人,那个男人对她又柔又怜,可最后知道她是妖后竟然就要杀了她……她说:“红妆,你可千万不能轻易把心交出去!”红烛乱,芙蓉帐,那个大雨漂泊的夜晚,她就守在婚房外,听着屋内鸳鸯倒凤,心麻木了。他说:“你去选秀,我娶丞相之女,万事自有担待。”野心的前朝太子,篡位将军之子还不够,欲要复国谋天下。她初进宫,天子翩若惊鸿,他说:“你笑,我为你坐拥江山,你哭,我为你倾尽性命。”烽火戏诸侯,他宠她捧上了天,可偏偏有人言:皇后非女儿身,天子榻侧竟然同又欠,究竟被胁迫还是示威天子……深宫,一段段阴谋在黑夜的掩护下进行,江山美人,他与他如何选,他与她又如何选。冥冥之中,红妆似乎又见到那日的穆青为博她一笑,亲自点燃烽火台,她笑!忽又听宫人喊:“不好啦!镇南王造反了!”
  • 法神的逍遥都市生活

    法神的逍遥都市生活

    宁川莫名其妙多了一位三千年法神的记忆........变聪明药剂,吃了更聪明,学渣从此变学神!体力不好?吃强身药剂,爽歪歪!一个瞬间移动,从此全球通!没事修修魔法,养几头魔兽,种种花草,日子悠然幸福。
  • 学会与爱犬对话

    学会与爱犬对话

    狗与人类经过了10万多年的相处,可以说已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与狗的关系是如此的亲密,但我们与狗的交流并不是很顺畅。我们经常以人类的简单想法来解释狗的行为动机,忽略了狗特异于人类的思考模式。也因为这种错误的观念,使得我们在与狗的沟通、管教及训练上,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会与狗狗进行有效对话,让我们与狗能心意相通,在狗帮我们完成各种任务的同时,我们也能让狗生活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