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3300000006

第6章 留学美国(5)

5月7日,也就是日本在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之后4个月,他们又向袁世凯发出了最后通牒。袁世凯终于在2天之后接受了二十一条要求。远在大洋彼岸的蒋梦麟,依然关注着祖国的命运。这个让全中国人痛心的耻辱也使他愤怒了很久,更坚定了他回国加入救亡运动当中的决心。

1917年6月,完成学业的蒋梦麟,恋恋不舍地四处拜访,向他在美国的朋友们一一告别之后,终于离美返华了。

【大师小传】

蒋梦麟(1886-1964),原名梦熊,字兆贤、少贤,号孟邻,笔名唯心,浙江余姚回龙乡蒋村人。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学者。毕生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和振兴台湾农业,著有《西湖》、《新潮》、《孟邻文存》、《梦麟文丛》等。

1901年到杭州一教会学校习英文,后因学潮而全体学生离校。1902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前身为求是学院),改名梦麟。1903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学习,次年中秀才。1904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此时他看已清楚“西化的潮流已经无法抗拒”。1908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留学,191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创办《新教育》月刊。1923年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1927年8月至1930年7月任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改为国立浙江大学)校长。1929年5月至1930年6月兼任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商科)校长(建国后改名杭州商业学校,即今浙江工商大学)。1930年12月辞去教育部长职务,正式出任北大校长,此后直到抗战胜利,15年间始终是北大的行政负责人,是北大历史上掌校时间最长的校长。

1913年“九·一八”事变以后,领衔发表宣言,反对“华北自治”。因谴责北洋军阀政府镇压爱国学生,被列入黑名单,避居沪杭。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1948年7月任中美联合机构“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年去台湾,继续主持“农复会”;并任台湾故宫、“中央”博物院共同理事会理事等。

竺可桢:从“耘地”到“观天”

竺可桢,这个闪闪发光的名字,是中国气象学、物候学的标志。毛泽东曾笑谈,自己和竺可桢合作分管天地。

他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浙江大学便是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临危受命,13年兢兢业业的管理,使在战火中流亡辗转的浙大成长为著名的“东方剑桥”。当竺可桢60岁时,浙江大学的学生送来锦旗,上写“浙大保姆”四个字。

太平洋上遇胡适

1910年秋天,正是天高云淡的天气。浩瀚的太平洋上,一艘邮轮在风浪中缓缓地由中国上海驶向美国。船上正是中国第二批“庚子赔款”官费留学生,里面有着胡适、赵元任、竺可桢、胡明复、钱崇澍等中国未来的各界名家。此时,他们却有着复杂矛盾的心情。“庚子赔款”的耻辱、面对新世界的兴奋、为国家命运的忧虑,种种滋味混杂着。

瘦弱、斯文的竺可桢站在甲板上,显然也沉浸在这种种思绪当中。他有些迷茫的目光落在人群中,忽然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个英俊而意气飞扬的青年也看到了他。原来,那是自己在上海澄衷学堂的同学胡适!

“呀!这不是胡洪骍(胡适的原名)呀?”“哟,是竺可桢呀!你怎么还没死呀?”两个人相视一笑,胡适还是这样口无遮拦,争强好胜的。“这还得感谢你啊。想当年,你说我活不过20岁,弄得我天天游泳、跑步,操练不止;而且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活得比你长。将来到底谁先死还难说呢!”竺可桢指指胡适笑道。

胡适的这句“没死”是有典故的。过去在澄衷学堂读书时,竺可桢身体瘦弱,老是一副病歪歪的样子,胡适曾经笑话他活不过20岁。外表羸弱、性格内敛的竺可桢心里却十分要强,对于胡适的“短命”预言,他在内心里从来就没有服输过。他深信自己的先天瘦弱,完全可以通过后天锻炼来弥补。因此,胡适的话,反而成了他加强锻炼的动力。此时在船上与胡适重逢,竺可桢恰好过了20岁。一对久别的同学在前往美国的船上偶遇,大家都有着他乡遇故知的亲切。

后来,他们又定下了一个赌谁更长寿的约定,竺可桢活到60岁胡适给他磕头;如果胡适先离世,竺可桢可以踢他尸体的屁股一脚。最后,终究是竺可桢胜利了。他活到了84岁,胡适则在71岁时就去世了。可惜,后来由于两位朋友分隔在海峡两岸,竺可桢60大寿时,胡适没有机会给他磕那3个响头;而胡适逝世时,竺可桢也没有在他的屁股上踢上一脚。

由学农业转为学气象

他们乘坐的“中国皇后”号邮轮,终于抵达了美国。一众学子们也该踏上各自的征程了。胡适报考的是位于美国纽约州南部绮色佳城的康奈尔大学;竺可桢则是美国伊利诺州的伊利诺大学。但为了振兴祖国,两个人竟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国几千年的立国之本——农业——作为了自己的学业方向。

然而,胡适不久就更改了自己的专业,去学习更适合他的文学哲学。竺可桢以前学的是土木工程,选择农业是因为他认为“中国以农立国,万事以农为本”。但是,等他在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了一段时间才明白,美国的农业科学并不发达,而且农业的体制和耕作方式又跟中国迥异,他所学的东西很可能回国后没有用武之地。是改是留,让竺可桢处在了两难的境地。如果现在改变专业,自己这些时间的学习就完全浪费了;何况自己本来就是为学农业而来,又能换成什么专业?

再三思量之下,竺可桢还是坚持读完了本科的课程,1913年获得农学学士学位。这时候,他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发现,有一门跟农业联系非常密切的专业——气象学。农业自古以来就是“靠天吃饭”。连中国古代的历法,都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而量身定做的。也许,自己可以在这方面深入学习一下。于是,竺可桢考入了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攻读气象学,从“耘地”到“观天”。从此,奠定了他终身与气象学为伍的人生。

竺可桢攻读气象学以后,就开始了对台风的关注和研究。因为他祖籍绍兴,属多台风区,自幼便体会到了劳动人民饱受台风灾害之苦。他在《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和《台风的源地与转向》两文中,首先剖析了在他之前外国学者分类的优、缺点,又分析了全球1904-1915年台风的季节分布源地及路径与转向地点,进而提出了台风分类的新原理,将台风分为6大类型(中国台风、日本台风、印度支那台风、菲律宾台风、太平洋台风、南海台风)和21个副型。这是我国人最早所作的台风分类,较前人分析得更清楚、肯定,前进了一步。

当时,台风强度尚无被人们所公认的量度指标。竺可桢首先提出以风速等级作为划分台风强弱的指数,这一思想一直为后人研究台风强度所遵循,并被移置到衡量温带气旋上。目前国际上的规定,也是以风速大小来判断是否为台风和它的强度的。

另外,由于当时尚无现代手段观测台风,仅凭简单的观测资料,研究台风的结构是十分困难的。但竺可桢却能精辟地指出:“台风中心,温度多突增高,湿度则剧烈低减,故必有缓和之下沉气流存在。云雨之消散与风速之衰减即系于此。”这一分析判断,为后来现代化的观测所证实。

1915年,竺可桢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以后,又在哈佛继续攻读气象学博士。他于1917年被接纳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并获得伊麦荪奖学金。从此时开始,竺可桢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后来由于战乱,最后只留下他从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800多万字,其间竟然一天也未间断!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

1916年,被誉为“科学史之父”的著名科学史学家乔治·萨顿,在美国哈佛大学开设了科学史课程。此时,正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的竺可桢对科学史产生了兴趣。他去旁听了萨顿的课程,并与萨顿进行交流,开始接受萨顿“科学史是唯一可以反映出人类进步的历史”的观点,及萨顿提倡的“新人文主义”思想,认为近代科学的起源,在西洋亦不过30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科学的不发达,与国人向来读书不求甚解、无病亦作呻吟的态度大有关系。研究科学史,就是要在不断地追求真的同时,也不懈地追求美和善,达到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为此,竺可桢制定了一位理想的科学家的标准:(一),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竺可桢毅然走上了自然科学史、特别是中国科学史研究的道路。

他的第一篇科学史论文,是1916年5月刊载于《科学》杂志第2卷第5期上的《朝鲜古代之测雨器》。文章考证了测雨器的发祥地,纠正了《气候学器械沿革史》中认为测雨器是西方人加斯对里所为的错误。

在中国科学社效力

1914年夏季,留美学生们身处异国,在接受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深感到西方列强因科学发达而致实力迅速强大;自己的祖国却因长期封闭落后,而导致国力日渐衰落,屡遭列强的凌辱。他们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伟大志向,聚集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商议组织中国科学社,筹办《科学》杂志,希望能够唤醒国人对科学的重视,为科学强国兴国而努力。

《科学》杂志创刊号于次年1月在上海发行。该杂志“专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求真致用两方面当同时并重”。杂志文章分为6类:科学通论、各科知识、科学史与科学家、科教事业发展、科学新闻与知识小品。

其时正在哈佛大学的竺可桢,闻讯后也立即加入,成为该社的早期社员。从此,他与中国科学社结下了不解之缘。1916年秋,中国科学社第一届常年会,选举产生了由任鸿隽、赵元任、胡明复、秉志、周仁、竺可桢、钱治澜7人组成的董事会。在次年的常年会上,竺可桢再度当选董事。

从1916年起,竺可桢以其所学的先进知识和科研心得,为杂志撰写了许多科普和考证论文,传播自然科学理论,介绍国外先进科技,宣传古代中国的发明创造,如《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地理与文化之关系》和《钱塘江怒潮》等诸多文章。《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阐明了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不同的产物,对我国雨量分布有重要意义,开创了我国季风气候学的工作。

在1916年到1927年的11年间,《科学》杂志共收入竺可桢的科学论文和译文31篇。他和其他《科学》杂志编辑们的重大贡献,对诱导国人的科学启蒙和激发国人的科研兴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随着大批社员毕业回国,中国科学社也迁回国内,在上海大同学院、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事务所。

1918年,竺可桢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随即怀着一腔报国为民的激情,于秋季返回阔别了8年的祖国。

【大师小传】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中国地理学、气象学研究的开拓者,中国科学史研究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

1910年考取清华公费留美,入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并回国。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3年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于翌年成立。1936年4月25日开始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1974年2月7日去世。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他在一生中,还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

姜立夫:中国首位哈佛数学博士

姜立夫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大数学家,是我国第一个获得世界著名学府——美国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的留美学生,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数学博士。曾创立我国第二个数学系——南开大学数学系。一生主要从事圆素和球素几何学的研究,对中国现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温州第一个“洋状元”

在美丽的横阳支江下游,清澈的江水静静地流淌着,灌溉着纵横交错的江南平原。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姜立夫就出生在横阳支江畔麟头村的姜家大院内。在农村,添丁是一件大喜事,祖父和父亲都非常高兴。祖父姜植熊是晚清的优贡生,曾设馆授徒,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读书人;父亲姜炳訚虽然务农,却是国学生。根据辈分,他给孩子取名为“佐”,字“培响”,号“立夫”。从名字之中可以看出,姜植熊、姜炳訚父子两代农村知识分子,是多么希望刚出生的孩子能够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啊!

姜立夫的童年是不幸的,6岁丧父,10岁丧母;14岁的时候,一直对他疼爱有加的祖父也撒手人寰。从此,养育年幼的立夫,便落在了大哥姜少玉的身上。姜少玉,字培瑗、雪尘,曾就读于浙江优级师范,在农村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他担还任过浙江省议员,是当地的一位贤达人士。姜少玉的妻子张氏,也是一位知书明理的大家闺秀。姜少玉夫妇对年幼的弟弟格外疼爱。

姜立夫早年就读于祖父教授的姜訚蒙馆,这是姜植熊自己亲手创办的私塾。姜立夫从小就在私塾内接受严格的儒学教育。自此以后,哪怕姜立夫在美国接受过最现代的西洋教育,他依然毕生坚守着中国的文化传统。

清末民初的浙南温州,在瑞安人孙诒让等一大批思想先进的教育家努力下,西学已经开始在各县学堂里传播。平阳县的刘绍宽、黄庆澄等具备维新思想的教育人士,也较早地在全县的学堂里设置了算术、英语等学科,使温州的教育走在全国的前列。

应该说,温州成为我国的“数学家之乡”,追根溯源,离不开黄庆澄引领的风气。黄庆澄,平阳县钱库区(今属苍南县)人,我国第一份《算术报》的创始人,对我国最早的数学传播影响深远。而黄庆澄就是姜立夫的姨父,他对自幼失去双亲的姜立夫非常爱护。姜立夫自少年开始就对数学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多少是受到黄庆澄的影响。

同类推荐
  •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领衔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领衔

    栏目中刊发的作家专辑、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纪实文学等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领衔(开垦荒田的N种方式)》由百花洲杂志社所著,本书将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体现当下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一部水准较高的集锦之作。
  • 雨巷(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雨巷(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雨巷》收入其诗歌,散文和诗论。其中《雨巷》以其优美、伤感、惆怅、朦胧而富于音乐美的特性,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 黄斌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黄斌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世间每一生命,人也好,动物也好,都是生机自动,所得自天。这每一生命过程,在人,当然可以生发无数诗意;在动物,也可以体现生命本身的循环。黄斌的诗歌关注他个人的历史,血液,所在的土地,和包围他的日常生活。他以一个极其正常的平凡的人的姿态写诗。写出了一个个人。
  • 世界最美的散文

    世界最美的散文

    本书提炼的散文不仅是被公认的上乘之作,更分门别类,意蕴宽广。它们或讴歌自然,或解析社会;或赞颂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其优美文辞的背后,总是蕴蓄着或阐释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行为上的观照。此外,每一篇散文更是加入了编者的心路花语,与读者分享。一篇美文就是一道独特的人生风景,让你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一则故事就是一泓深邃的哲理清泉,帮你开启生命的智慧之光……优美的散文,教会我们用心去拥抱生活,用爱去燃点希望。期望读者在品味这些优美的文字时,既可以欣赏到这些名家们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现手法,又可以领悟到作者真实的精神世界;既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和鉴赏水平,又能够培养和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
  • 摩根家书

    摩根家书

    《摩根家书》是美国财富巨擘摩根家庭的奠定者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给儿子小约翰·皮尔庞特的信,是父子之间交流感情和工作的私人信件。这些信件是摩根家族的至宝,信札“透露了摩根强大、富有的秘籍……”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心理素质决定成败

    心理素质决定成败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内而外的。一个成功的人,一个成功的社会,都离不开心理的成功。世界巨富沃沦·巴菲特在有人问他为什么比上帝还富有时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就像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工效的事情,原因不在智商,而在于心理素质。”当时在场的比尔· 盖茨深表赞同。具有良好行为的人必有良好的品性,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必有伟大的心性。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更是使一个人富有一生的资本。一种健全的人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有力量。战胜别人从战胜自己开始。在个人整体素质中,处于基础、核心与归宿地位的心理素质,越来越成为人们身心健康、事业成败、生活幸福的决定因素,也越来越引起研究者和社会大众的热切关注。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理想生活

    理想生活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创新的开拓

    创新的开拓

    ,别人能行,我也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对自己说"OK",找一位恩师指点迷津,学会为自己鼓掌
  • 极品帝妃:废材庶女太嚣张

    极品帝妃:废材庶女太嚣张

    前世新婚夜被情敌剔骨而亡,每世活不过二十,有仇必报的她王者归来,灭渣男渣女。当废材觉醒,身负上古神女之力,锋芒无人能敌。天界太子“要么进地狱,要么屈服”战神帝君:“一路杀戮,弃尽我所有扭转你的天命。”鬼君:“十万冤魂只为祭奠你”昔日惊艳六界的龙公主华丽归来,引动天上地下翻云覆雨,长达千年的阴谋渐渐浮出水面。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