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3300000007

第7章 留学美国(6)

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姜少玉,毕竟见识不凡。他见弟弟从小就聪颖好学、成绩优秀,便有心将他培养成材。还在姜立夫14岁时,他就送弟弟上平阳县中学堂读书。不久,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姜少玉又把立夫送到杭州府中学堂(杭州中学前身)学习。在“杭中”的许多同学中,其中就有文学家郁达夫、诗人徐志摩等人。

当时中国正值晚清向民国转变之际。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怀着科学救国的志向,纷纷留学欧美、日本等国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在历来文风鼎盛的杭州府中学堂,西潮澎湃,令从边远的温州农村出来的姜立夫大开眼界。在他的内心深处,也萌生了出洋学习的心愿。

1909年1月,美国政府开始用退还的“庚子赔款”余额,作为培养我国留美学生的经费。6月,游美学务处在北京成立。该处总办周自齐,从美国聘请著名学者胡敦复回国,负责考选、遣送留美学生的工作。为了能够选拔出更多的有志青年出国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回来建设祖国使之独立、富强,胡敦复当即毅然放弃自己在国外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应聘回到北京。

从1909年8月至1911年6月,胡敦复在游美学务处主持考选了仅有的3批中国直接留美学生,共180人。他们当中,后来有很多人都成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学者,如梅贻琦、竺可桢、胡刚复、胡明复、胡适、赵元任、姜立夫等。而令姜立夫没有想到的是,以后他会成为胡敦复的妹夫。

1910年,在杭高还没有毕业的姜立夫,参加了第二期庚款留美学生考试,结果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1911年,他到北京清华大学的前身——“游美肄业馆”进行了为期4个月英语补习。7月份英语口试及格,8月份决定留学美国。消息传到家乡,顿时引起地方轰动。这是温州有史以来第一个“洋状元”。在出洋前夕,哥哥姜少玉专程从家乡来到上海,为他备置行装,亲自把弟弟送上开往美国的“中国”号邮轮。

从伯克利大学到哈佛大学

在当时的中国,留学西洋、专攻数学的人寥若晨星。有着较好数学底子的姜立夫,受到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立志要把西方的数学移植到自己的祖国来。

到达美国后,姜立夫顺利地进入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学习。他生活俭朴,学习刻苦,非常珍惜在国外学习的机会。他经常说:“我是用美国退回的一部分庚子赔款去留学的,那当然不是美国的钱,也不是清政府的钱,那是全国人民辛勤劳动积累起来的钱。我应当为全国人民做一点好事,决心把西洋数学搬回来。因为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中国需要科学,也需要数学,我愿把一生献给数学。”

姜立夫很快就迈进了现代数学的殿堂。1915年,他在获得了宾州大学的理学学位之后,为进一步掌握数学,便继续到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与他同期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还有来自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美学生赵元任、胡明复等人。在哈佛大学,姜立夫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回国以后,这一批学子就成了中国早期的数学传播人。他们是中国的数学先行者,为以后的中国奠定了现代数学的基础。

1916年,姜立夫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综合性的现代科学刊物——《科学》杂志第 2卷第 5期上,发表了《形学歧义》一文,首次介绍射影几何学。

1918年,还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期间,姜立夫便受聘为哈佛大学的助教,担任W·F·奥斯古德教授的助手。随后,在J·L·库利芝教授的指导下,姜立夫完成了博士论文《非欧几里得空间直线球面变换法》,其内容是用代数和微分几何方法,来讨论射影空间的直线和非欧空间的球面之间的一宗对应关系。论文的署名为“姜蒋佐”。

1919年,年仅29岁的姜立夫便顺利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数学博士(第一位数学博士是与他同期的胡明复)。

欧洲数学中心——德国

作为最早接受西方现代教育的的姜立夫,从美国留学回来以后,一点也看不出“洋派”的作风。他为人又亲切随和、作风正派,就像古代诲人不倦的迂腐的“老夫子”一样。大家公认,儒家文化的精魂,在他身上得到了完全的体现。从他对待家人和自己的婚姻,就可见一斑。

在平阳农村,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贫寒家庭,一般流行早婚。男子从小订婚,成年后结婚。姜立夫从小就定下了一门亲事,女方是邻村吴姓女子。1909年,19的姜立夫在杭州读书的时候,就听从大哥安排,与吴氏结了婚。婚后,姜立夫继续在杭州求学。可是,在他准备留学美国的前夕,吴氏却不幸染病身亡了。此后,他一心扑在数学的王国里遨游,一直过着独身生活。

在他回国后,许多人都为这位“洋状元”做媒,但他总是婉拒。人们看到的姜立夫是大忙人,一边忙于教书育人,一边照顾侄子和侄女的读书和生活。

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姜立夫深感没有时间研究数学。1934年,他终于有机会到“数学王国”——德国汉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进修数学了。

这一年,他的侄女姜淑雁已经在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了。从 1922年开始,姜立夫就一直将姜淑雁带在身边抚养,不是亲生,胜似亲生。姜淑雁从南开女中学习开始,到南开大学算术系毕业,接下来又要到美国留学。姜立夫对侄女疼爱有加,他借出国进修之机,又亲自送侄女到美国的一所研究院读研究生;把她安排停当后,才自己经英国伦敦来到欧洲数学中心——德国——进修。

1年以后,姜立夫又从汉堡大学转到了哥廷根大学。这所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特别是图书馆资料完整,是做研究最好的地方。

在2年的时间,在德国环境良好的校园里,姜立夫终于摆脱了国家和教学的羁绊,安心地在数学王国里继续进行他的圆素研究。让他高兴的是,他的3位得意门生——陈省身和吴大任夫妇(吴的夫人陈受鸟,也是姜的学生)也在汉堡大学留学。陈省身经常从汉堡来到哥廷根,师生欢聚一堂,其乐融融。1936年春天,吴大任夫妇到到哥廷根小住,姜和他们结伴畅游德国中部的哈尔兹山。

更让姜立夫高兴的是,1936年夏天,远在美国读研究生的姜淑雁顺利毕业了,带着他的男友叶楷取道欧州回国。姜淑雁夫妇要求叔叔姜立夫在汉堡为他们主持婚礼。看着一手带大的侄女事业有成、成家立业,姜立夫感到无比欣慰,他亲自为这对新人主婚。这对新人就在欧洲度蜜月,在意大利等待与姜立夫会合后,一起回中国。

陈省身和吴大任夫妇都来赴婚宴。在饭桌上,生性活泼的陈受鸟,看到姜立夫年近半百还是独身,于是就问:“淑雁都成家了,现在姜先生应当考虑自己的事情了吧。”生性沉默内向的“姜老夫子”,这时却用开玩笑的语气来回答:“你们不知道,你们的姜先生还有一个老情人。”

事后知道,他们的姜先生没有开玩笑。回国后,姜立夫就在上海结婚了,新娘就是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的小妹胡芷华,她年纪比姜立夫小得多。其实,“姜老夫子”不是真的做到“太上忘情”;多年的独身,原来是在默默地等待着一位女子的成长。婚后,姜立夫携带妻子回到南开大学教书。

【名家小传】

姜立夫(1890—1978),在姜家的辈分名为佐,字培响,号立夫,浙江省平阳县宜山区(今属苍南县)凤江乡麟头村人。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曾创立南开大学数学系,后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所长、中国数学会会长。

姜立夫出生于一个农村知识分子家庭。早年在祖父所设的家馆读书。祖父去世后,入平阳县学堂和杭州府中学堂(杭州中学前身)学习。1910年6月考取游美学务处备取生,次年9月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学习数学。1915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转入哈佛大学作研究生,1919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回国。先后在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任教。

1978年2月3日,姜立夫因心力衰竭逝世;并留下遗愿,把大量珍贵图书赠送中山大学。

胡适:身体里深深渗入了美国的血液

胡适虽然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和鲁迅二人似乎始终是针锋相对的对立阵营。近些年才逐渐出现对他较为中肯的评价,使他以一代大师的形象走进了大家的视野。胡适出身官宦家庭,虽然由于父亲的早逝而家道中落,但是母亲冯顺弟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对他的培养十分重视。他5岁就开始进私塾读书,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几只苹果让他放弃了农学

1910年,胡适放弃了在上海公学任教的机会,决定报考当年第二期的留美官费生考试(当时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作为中国留美学生的费用)。但是由于名额有限,报名考试的人又极多,胡适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参加了考试。因为如果不能通过,还有机会作为备选留在清华。

胡适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认真准备。为了防止考不取被朋友耻笑,他把自己的名字由“胡骍”临时改为“胡适”。没想到,这个偶然填写的名字,伴随了他的一生。

考试的时间是7月底,分两场。第一场考国文、英文,通过才许考第二场的各种科学。国文考题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由学生自由发挥。恰好胡适平时喜欢看些旁学杂说,就引来洋洋洒洒考据了一篇。恰好赶上阅卷的老师也是热衷于考据,对胡适的文章非常欣赏,竟然给了100分。国文和英文平均起来是80分,于是通过。第二场是自然科学类,胡适准备得不多,发挥不甚理想。

本来他以为没有希望了,可放榜的时候,居然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他的平均分数,只比录取线50分高了9分。他很高兴,自己无心插柳竟然真的柳成荫了。

经过半个多月的航行,一众留学生终于到达了美国。胡适报考的是康奈尔大学,位于美国纽约州南部的绮色佳城。踏上异国的土地,一切都是新鲜的。

临行前,他的二哥特地从东三省赶来送行,并嘱咐他,不要学文学、哲学,也不要学政治、法律,这些都没有用。尽量选学铁路工程或矿冶工程这些实用的专业;既可以重振家业,又能实业报国。

胡适到了美国,便一直在考虑专业选择的问题。他与许多朋友探讨,都对路矿不感兴趣。但他又不能辜负兄长的期望,便选读农科以折中,想做农业科学家,振兴农业也可报国。于是,胡适就进入农学院,开始他的留学生涯。

但是,经过3个学期之后,胡适不得不重新开始考虑专业的选择问题。原因是,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学农学的资质——因为,他被几个“苹果”挡住了自己的学农之路。

进农学院以后,第二个学期,胡适接到实验室主任的通知,到农系报到实习。胡适虽然是在农村度过的童年,但是多半都用来读书,没有做过农活。毫无经验的胡适,只能在实验室主任的指导下,学习洗马、驾车。通常都是先生先做一半,让胡适做另一半。从来没有做过农活的胡适,起初还觉得挺有意思。但是到了一堂《果树学》实验课,彻底让胡适相信自己没有做农学家的天赋。

在大家面前摆着一张长桌,每个位子都放上40个苹果,还有一把小刀,一本苹果分类手册。于是,学生们都根据每个苹果根蒂的长短、开花的深浅、颜色形状的不同、果味和软脆的差别,来判断是何种苹果;而美国的苹果种类有400多种!胡适却是典型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他和另一个中国同学花了2:30小时,才分了20个苹果,而且大部分又搞错了。再看看周围的美国学生,早就已经走光了。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农家子弟,对苹果都很熟悉,只需对照手册,就很容易地完成了。

这堂课让胡适深刻地体会到了,农学既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不是自己所擅长的。即使现在凭着年轻、记忆力好的优势,再加上尽量努力,是可以应付考试的;但是一旦考完,就会忘得一干二净的。这样何谈兴农,怎么强国?与其如此勉强自己,以后做个农学的庸人,不如索性顺从自己的爱好,“执笔报国”也未尝不可——至少可以能多接近自己的兴趣爱好。感谢这些苹果,让中国未来多了一个学术大师。

而在中国古典文史方面,由于自身的强烈爱好,加上多年私塾生涯中先生的认真教导,胡适本来就有很好的基础;且由于康奈尔大学规定,学生只要在18小时必修科的成绩平均达到80分以上,就可以随兴趣去选修2小时额外的课程。对这一规定,胡适后来又把它介绍给了中国教育界,特别是北京大学。在中国,胡适是这一制度最早的倡导人之一。

利用这两三个小时选修的机会,胡适便在康奈尔大学文学院里,选了一门客雷敦教授所开的“哲学史”。客雷敦教授长于口才,而他对教学的认真,以及他在思想史里对各时代、各家各派的客观研究,给胡适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的教导,使胡适对研究哲学的兴趣,尤其是中国哲学的兴趣,再次复苏了。

留学以来,胡适还对英国文学产生了兴趣,也涉猎了德国和法国的文学。加上此时中华民国初建立,让美国各界人士都希望了解中国新政府的情况。在当时的中国学生之中,擅于口才而颇受欢迎的讲演者,是一位工学院四年级的蔡吉庆。他是位极其成熟的人,一位精彩的英语演说家。但是,由于邀请者太多,蔡君应接不暇,他就找到胡适来接替他的一部分演讲邀请。胡适去作了几回有关中国问题的讲演后,因而对政治史也发生了兴趣。

于是,痛定思痛的胡适最终决定弃农从文,正式转入康奈尔大学文学院,改学哲学和文学。一旦转至自己擅长的领域,他顿时一扫之前的抑郁,认真地学习起自己的每门功课来。

课余时间,他还把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第一次译为中文,改名《割地》,登在《大共和日报》上;后来五四运动时,又恢复《最后一课》的名字。从此,这个脍炙人口的名篇,由胡适用白话译出,便在中国影响深远,传诵数十年而不衰,到现在都是很多中学教材的必选内容。

他又翻译了拜伦的《哀希腊歌》,其词慷慨哀怨,也是激励希腊国人的爱国名篇。翻译外国优秀爱国文学作品,为的正是要以此来激励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

乐观主义精神的养成

1914年春天,胡适写了一篇论文《论英诗人卜朗吟之乐观主义》参加“卜朗吟征文奖”。他很意外竟然获得了该奖项,得到奖金50美元。一时之间,胡适成了康奈尔大学的风云人物。因为该校自设立“卜朗吟征文奖”以来,很少有外国留学生获得该奖的。顿时,当地报纸作了报道和评论,各大城市报纸又加以转载,甚至登上了著名的《纽约时报》。

同类推荐
  • 崇明岛传

    崇明岛传

    本书着重写崇明岛的历史,从而使崇明岛的特色,包括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大浪淘沙聚沙成洲的神奇、沙洲涨坍垦拓不止的垦拓精神、薪火不断的教育与文化传承,得以突出。
  • 名家名作精选:朱自清散文

    名家名作精选:朱自清散文

    诗歌,抒放我们的浪漫情怀;散文,倾诉我们的心灵密语;小说,容纳我们的英雄梦想。每一种文体,都有它不一样的魅力。《名家名作精选》系列收录了22位著名作家的经典之作,这里有他们的离合悲欢,苦辣酸甜,他们为青春歌唱,为爱情幽伤,在特别的岁月写下了特别的文字。让我们随他们的笔迹再回味一遍青涩年代,再温习一遍陈年旧事,让我们再感动一次……
  • 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真传

    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真传

    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描写了中国现代史上的奇人、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的传奇人生,以翔实的史料和对历史现场的探访,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王亚樵刀光剑影、宁折不弯的一生,作者深入挖掘王亚樵的内心世界,生动形象、可叹可信地再现了王亚樵的侠义风采。
  • 心正话自真(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心正话自真(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一脉风骨

    一脉风骨

    这是由徐怀谦编写,全书共分6个章节,旨在警示国人,大力提倡读书。具体内容包括《艺术家的童心——读丰子恺〈缘缘堂随笔〉》《猛虎与蔷薇——读余光中散文》《蓝田日暖玉生烟——臧克家散文的艺术特色》《寂寞学术悲凉人生——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不是我,是风?——读〈反思郭沫若〉》《同样是书生——读周一良〈毕竟是书生〉《文化的良心——关于〈不合时宜的思想〉与〈思痛录〉》等。
热门推荐
  • 夫君追着跑

    夫君追着跑

    本书已入半价书库正本只需3.33元不过是去接女儿放学,出了车祸,借尸还魂了,还成了新嫁娘,还不是情愿的,新郎长的像妖孽似的,看得我只流口水,可是只能看不能吃,还是包袱款款闯江湖去吧,可桃花朵朵开,一个个妖孽,一个个无赖,江湖这莫大,美女这么多,干嘛追着我不放,杀手也来凑热闹,王爷也来瞎参合。不要啦,我对弟弟没兴趣----------俊美的千叶山庄庄主说:“只要你回到我身边,我会用一生来弥补对你的伤害。”如花妖孽男勾着如丝媚眼:“你以为你这辈子,还能从我身边逃开吗?”腹黑的杀手头头说:“女人,你胆敢再从我身边跑掉,我就杀光所有你在乎的人。”纯情小王爷眨着无辜的大眼睛:“我不管,你捡到了我,我就是你的了。”原配夫君深情的看着我:“伤害你,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只求你让我留在你的身边就够了。”还有他他他------------站在我面前要我选选谁不选谁,都没我的好日子过包袱款款,闯江湖去话外题:为了和众多喜欢飞花的亲亲们能更亲密的接触,飞花成立了一个群,方便喜欢飞花的人能和飞花更多的交流。群号:130977056希望喜欢飞花的亲亲能加入。推荐自己的新文:邪魅小师叔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薛定谔之猫

    薛定谔之猫

    据资料显示,中日战争中是没有关中国战俘的战俘营的,中国战俘都是直接杀了或者送去做苦力。唯一的战俘营在沈阳,只关押欧美战俘。故事发生在1940年初,抗战爆发三年以后,正是中日抗战拉锯期,以雷子为首的八名战俘成功逃出日军战俘营,进入了战俘营旁巨大的原始森林山脉。战俘怀着喜悦和对未知前途的忐忑,在森林中不断深入,可迎接他们的却是一系列诡异的遭遇:没有活物的环境;异常漫长的白昼与黑夜;沉满腐尸的水潭;潜伏在身边的吸血怪物;以及一个不应该出现在原始森林中,却又确实存在的神秘机构……战俘营伪军军官邵德带领几个日军士官和一个排的伪军紧随其后进入这片森林,所遭遇到的各种奇怪现象也接踵而来:与外界离奇地没了联系;士兵接二连三死亡并消失。而紧跟着战俘逃亡路线,越来越多不可以解释的疑团出现。在这追捕过程中,邵德发现整个战俘逃亡事件与三年前同样发生在战俘营的另一起事件竟惊人般的雷同!并近乎绝望地察觉到自己和这一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自己与正被追捕的战俘雷子,和三年前同样逃出战俘营的战俘曹正等人正在慢慢重合……
  • 全球华语小说大系·都市卷

    全球华语小说大系·都市卷

    作为当代社会的“症候”,才能体认共同经历的历史。这部小说选以城市为主题,从来没有人像当代作家一样如此专注地书写城市。而唯有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我们才得以触摸彼此身处其间的城市,并力图在这样的世界中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批作家是经历巨大城市化进程的一代人,收录了邱华栋的《社区人的故事》、张欣的《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方方的《树树皆秋色》、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姚鄂梅的《你们》等20余篇作品。新世纪城市文学虽有诸多不足,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但毕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记录了这个时代,他们目睹沧海桑田、见证人的生活和内心的剧烈变动,出人意料地铭刻了当下都市的微妙情感和隐秘生活
  • 军事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军事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英国著名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言:用伟人的事迹来激励孩子,远胜于一切教育。该书就是遵循这一教育理念,遴选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名人,以生动的故事娓娓讲述了他们的成长历程。让孩子们读这161位世界名人故事,依循他们的成长路径前行,“名人”的桂冠就有可能在前面。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情祸涅磐劫:千世恋

    情祸涅磐劫:千世恋

    她是生于乱世的公主,为保国平她忘爱断情远赴和亲路,是出于无奈还是宿命之中早有了安排?他是天下最强国的王,纵容她的火烧洞房自刎相逼……他与她命定有涅??,几世缱绻爱恨交错?当前世记忆逐渐苏醒,他还能纵容她的弑君夺命吗?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考古发现(走进科学)

    考古发现(走进科学)

    本书主要内容为失落在沼泽地里的遗宝在哪里、“黄金城”的宝物在哪里、“圣殿骑士团”的珍宝藏在何处、法兰西迷宫的宝藏在何处等。
  • 火爆王爷的顽皮王妃

    火爆王爷的顽皮王妃

    一块诡谲的玉佩,带着她来到这个王朝,却魂体分离,被私奔新娘拿来待嫁,她玩笑游乐,却误惹君心。他是“帝景”最尊贵的王爷,战无不胜的将军,他对敌人残酷冷血,对女人更是不屑一顾,然而却被她的笑靥迷了眼,一心的柔情只想把她留在身边,宠着,溺着…在一次次的逃离,一次次的追逐,她一不小心就沉迷在他醉人的宠溺里。而他,也失了自己的心。在这场追逐战中,先爱先输是不变的定律…片段一:“王爷,王妃今日出府了。”暗卫对着坐在桌前的男人道。男人挑眉:“可有遇到瞎了眼的苍蝇?”暗卫冷汗,答:“王妃今天遇到了丞相之子。”男人蹙眉,“他做了什么?”“他…王妃称赞他漂亮。”男人瞬间拍桌而起,怒气狂飙,“去,废了那只苍蝇。”前段二:某女发现了墙下有个狗洞,兴奋的回去收拾东东准备跑路。再来男人站在洞边,旁边几个人拿着铲子埋洞。“爱妃这是要去哪呢?”“嘿嘿”某女边后退边傻笑,“王爷兴致甚好,连狗洞也能发现。”男人咬牙,怒极反笑,“本王要是不把这些狗洞给补实了,就怕有只小东西给钻错了。”“丫丫的,宫景倾我要和你拼了。”终于长期位于欺压下的人儿终于爆发。“乖,等一下把那只雪狐送你。”“真的?”“你现在跟我回去就送你。”“哈,那我们快走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