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成就非凡之事功,没有好的身体是不行的。实际上,曾国藩一生多病,如肺病、癣疾、肾病、眼病等,这样的身体实在无法支撑他这样辉煌的事业。他是靠着自己摸索出的养生法门硬是坚持下来的。他非常注重养生,讲究一切顺应自然。
他曾提出保身三要:节欲、节劳、节饮食。养生先养心。养生六事:饭后千步,将睡洗脚,胸无恼怒,静坐有常时,习射有常时,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还有养生四字:视、息、眠、食。
一百多年过去了,曾氏的这套养生法经过实践检验确有一定的功效,且简便易行,值得效法。
养生以修养心性为根本
古人谓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思养精。尊处胜友如云,难以寡言;簿书如麻,难以寡视。或请寡思,以资少息乎?
——曾国藩格言
有研究表明,人类绝大多数的疾病与不良心态有关。它提示我们,人要养生,首先应当养心。所谓养心,是指调控好你的心态,包括思想、情绪、意念。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正常一样。常保持心理平和的人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能健康长寿。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人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情绪。比如,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天沉浸在那些残缺的、伤感的回忆里,以致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便是再美好的风景都熟视无睹;有的人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致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精神抑郁症;还有的人因为情绪非常消极,总认为自己被社会抛弃,为他人所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更有的人因为过于贪心,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致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由此可见,养心对养生的重要性。
不良情绪就像潜藏在身体里的毒素,毒素会越积越多。当多到身体再也无法承受时,就会导致身体出现一些症状,即产生病变,危害人的生命。所以,要经常给情绪排排毒。
在调节情绪、修养身心方面,曾国藩认为“惩忿窒欲”是养心大法。所谓“惩忿”,就是遇事不要烦恼、发怒,心平气和对待之。他在家训中说:“养生以少恼怒为本。”所谓“窒欲”,就是对不良嗜好和私欲都要有效地抑制,不让其萌生,从而胸怀坦白、天宽地阔、心身泰然。这样一来,脏腑自然气血调和,生机勃勃。
培根在《论养生》中也认为,在影响长寿的诸多因素中,情感和思想居主导地位。其中,“心中的情感及思想,则应避嫉妒、焦虑、压在心里的怒气……”这与曾国藩的认识不谋而合。
养心莫大于少怒,周瑜就是没有遏制住怒气,结果因此生病,最终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备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失利且受伤,然后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地盘。这是一气周瑜。
刘备的夫人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策,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谁知吴国太(孙权的母亲)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把孙尚香许配给了他。周瑜便想让刘备长期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隔开,并且用美色迷惑刘备,想使其丧失得天下的雄心,但失败了。诸葛亮又使计让刘备安然地回到了荆州,并且让周瑜中了埋伏,还让士兵讥讽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把周瑜气得吐血。这是二气周瑜。
刘备向东吴借取荆襄九郡,图谋发展壮大自己。然而,东吴怕刘备强大后对自己构成威胁,三番五次要求其归还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后,必还荆州为由,占据荆州,但迟迟不攻取西川。此举令周瑜气急败坏,遂想出了过道荆州帮助刘备攻取西川的方法,因为欲攻取西川必须途经荆襄。周瑜实则是为了攻取荆州。此计却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周瑜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临终前,他叹了口气说:“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周瑜太过气盛。天下之大,自然有比自己强的人,但周瑜心胸狭窄,容不得诸葛亮这样聪明的人,一再拿己不如人的聪明去和诸葛亮斗,屡屡失败也在所难免。如果他能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番,也不至于最后被气死。
关于养心的方法,曾国藩告诫家人,要像佛家所说的那样,降龙伏虎,“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遏抑肝火,不使它过分炽烈,节制血气,不使自己的嗜欲戕害自己的身体性命。
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少怒,曾国藩在中厅堂悬挂八本堂匾,其跋云:“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不仅他自己注意少动怒,也多次在家书中强调,与兄弟说,与儿女说,可见曾国藩的重视程度。
养心务必养德。生活中,能使人动心的东西实在太多。但凡能让人动心的,无不与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关联。许多人心难静、气难顺、神难凝,都和名利得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养德才是养心的根本。德高才能心静,德高才能神凝。养德最重要的便是去除那些束缚自己的名缰利锁,让自己不为名利得失所折磨,如此才能在快乐的天国里自由翱翔。
此外,曾国藩用静坐的方式养心。即使在战事危急,事务繁忙的时候仍每天坚持不懈。他的日记中,常常可见“静坐片刻”字样。他的家书中,常有告诫子弟静坐养生的句子。
养心贵在静心,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所以,当我们心中烦恼或者浮躁的时候,不妨回味高尚的品德,扩大胸襟或者静静地坐一会儿,平静地想一想,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然后,再寻找烦恼原因,找解决的方法。长期坚持不生气、不烦恼,心情平静,便达到了养生的效果。
优秀的品格是养心的关键。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计较;多一些豁达,少一些纠结;懂得放弃;与人为善;坦荡做人。能做到这些,就能达到养心的目的。
另外,平常在书法、绘画、赋诗、填词、种花、垂钓等方面下点工夫,也可以起到培养情趣、平静心情的目的。
人生在世,难保无忧,可以通过学习、娱乐、交谈等方式,来排除内心的悲愤忧愁等不良情绪。有了坏情绪尽快解决,不要让它存在心中太久,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节制饮食且以素食为主
养生家之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字。
——曾国藩格言
曾国藩在饮食上主张“少食”、“素食”、“清淡”。
少食,也就是吃得不要太饱。古人称“一食为适,再食为增,三食为下,四食为肠胀,五食饥大起,六食人凶恶,百疾从此而生”,就是强调要少食,不要吃得太多。
医学研究表明,少食的确有其科学依据。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贮存,主要靠脾胃来完成,若饮食过度,超过脾胃的负荷量,就会产生许多疾病。饮食过量,势必加重胃肠负担,使食物滞留于肠胃,不能及时消化,从而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输布,脾胃功能也因承受过重而受到损伤。
《黄帝内经》中曾讲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吃得过饱,肠胃得不到足够的休息,长期超负荷运转,就会导致脾胃虚损,身体日渐衰弱,外表则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松弛等现象。另一方面,饱食使体内积存宿食,不能彻底消化,破坏了大肠内的正常菌群,产生各种毒素,入血循行于面部,使皮肤变黑、粗糙,产生雀斑、黄褐斑、粉刺及各种赘疣。因此,吃饭不要吃得太饱,适中就可以了。
少食可以减缓衰老、延长寿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少食还可以增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能力,防止骨质疏松。
当然,少食有益,但并不是吃得越少越好,甚至不吃饭才好。如果吃得太少甚至不吃饭,人体就无法获得充足的能量。能量损耗过大,会导致人体虚弱,影响人体健康。
那么,少食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要坚持吃饭吃到兴奋之时戛然停止。通常吃饭有这么几个阶段,比如能吃两碗饭,吃完一碗的时候想再吃一碗,就在这个时候停止。这时,所有的细胞都动员起来了,都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吃进去的食物很快地就变成了能量。半个小时以后,人不但不饿,反而感觉到挺饱,很舒服,因为食物不但完成了消化,而且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作为一种能量通达人体的四肢百骇。
如果吃了一碗还能吃两碗,当你吃到第三碗的时候,就可能找不到感觉了,为什么呢?胃已经撑满了,不动了,食物就变成了酸性物质。人就想躺一会,躺也躺不住,又爬起来,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头懵、浑身胀,处于一种不舒服的状态。
所以,一定要控制每次吃饭的量,以少吃为宜。
曾国藩还提出要多吃素。曾国藩在日常生活中就多以素食和蔬菜为主,他曾“常食老米粥以疗脾亏”,“吾夜饭不用荤,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他还告诫子弟“夜饭不荤,专食素,亦养生之宜,且崇俭之道也”。他深知“脾胃为人后天之本”,膏粱厚味,肥鱼大肉,皆会损伤脾胃。
“多吃素菜,少吃荤菜”,爸爸妈妈从小就用这句话来教导我们。难道吃素真的很有好处吗?
的确,吃素食有很多好处。素食能提供给我们较多的纤维素,能刺激肠蠕动加快,利于通便,使粪便中的有害物质及时排出,降低了有害物质对肠壁的损害。因为素食食品中不含有对心血管构成威胁的有害物质,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另外,人类体质偏碱性,肉吃太多易使体质变酸性,而增加患病的机会,吃素则有助于体质的酸碱中和。
总之,吃素的好处多多,我们应该多吃素食,少吃肉食,这样才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曾国藩同时还提出“清淡”,饮食清淡也就是指少油、少糖、少盐、不辛辣的饮食,口味比较清淡。从营养学角度看,清淡饮食最能体现食物的真味,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营养成分。过多的盐会加重肾脏负担,损害肾脏功能,甚至发生高血压。过多的糖使牙齿脱钙、软化,容易发生龋齿,引起反酸,高渗性腹泻,也会伤及脾胃消化机能,影响食欲。太过辛辣,容易引起肝火。所以说,均衡摄入各种营养素、少放油盐等调味剂的清淡饮食,最有利于身体健康。
清淡饮食是与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和摄入油盐等调味剂过多相对而言的,需要控制动物性食物摄入,同时减少油盐等调味剂的使用,能清蒸、水煮的就不煎炒烹炸。
怎样才算清淡呢?通常是吃进去的食物咸度、鲜度和甜度正好满足人的细胞需要,吃完了饭不口渴,就表明很合适。当感觉到渴的时候,味就重了。
当然,无论是少食、吃素还是清淡,都不能走极端。要保证营养均衡,一切以健康为目标,不要偏食。因为膳食单一会造成营养不良。
正所谓“病从口入”,节制饮食,合理调节饮食,会让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多吃素食,口味清淡,有利于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这样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多活动是养生第一要诀
每日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家第一秘诀。尔每餐食毕,可至唐家铺一行,或至澄叔家一行,归来可三千馀步。三个月后,必有大效矣。
——曾国藩格言
“动则不定”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念。早在数千年以前,运动就已经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被广为运用。
曾国藩认可运动养生。
他认为,人体活动则气血和、经脉通;不动则病滞。所以,他每天坚持饭后走一千步。他还告诫自己的子女、儿媳,要亲自种菜、养猪、织布、下厨,不要随便使唤奴仆。出门要多走路,少骑马坐轿。他在家训中说:“劳则寿,逸则夭。”他的儿子曾纪泽少年体弱多病,即命其每日早晚各走五里路。坚持日久,便转弱为强。
另外,他还提出“习射有常时”,这里指的是射箭,当时军队习武的一个主要项目。曾国藩的原文在这句话后有个注释:射足以习威仪强筋力,子弟宜多习。
其他很多历史名人也非常重视运动。
我国著名相声艺术大师马三立先生不仅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对养生保健也勤于探索,经常参加运动锻炼。他每天要做一遍自编的健身操,以活动筋骨,并坚持早晚外出散步,从不间断。他还经常做家务,如洗碗、扫地、浇花等,使自己经常处于活动之中。
的确,生命在于运动。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运动对人的身体健康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