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营养状况,促进脑细胞的代谢,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有助于保持旺盛的情力和稳定的情绪;运动可以使心肌发达,收缩有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的活力及肺脏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环;运动能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进胃肠蠕动,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滞留,有利于消化吸收;运动可促进和改善体内脏器自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脏器的生理功能;运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及内分泌功能,从而使人体的生命力更加旺盛;运动还可以增强肌肉关节的活力,使人动作灵活轻巧,反应敏捷、迅速。总之,勤运动,常锻炼,是人们健身防病的重要措施。
养生可以通过很多运动来实现。传统运动养生项目有五禽戏、易筋经、太极拳、踢毽子等。现代的有健身操、游泳、爬山、瑜伽、健身跑、自行车、球类项目等。
在运动中,为了更好地达到健身的目的,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掌握运动养生的要领
传统运动养生最重要的是要达到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在这三方面中,最关键的是意守,也就是精神专注。只有精神集中,才能宁神静息,保证呼吸均匀,以疏导气血运行。三者的关系是:以意领气,以气动形。
如此,我们才能在锻炼中达到内练精神、脏腑、气血,外练经脉、筋骨、四肢的内外兼修的目的,使整个机体内外和谐、气血周流,得到全面锻炼。
2. 运动要适度
运动虽然能起到养生的作用,但只有适度的运动才能起到养生保健作用。运动量太小则达不到锻炼目的,起不到健身作用;太大则超过机体耐受的限度,反而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孙思邈就曾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某西方保险公司调查了五千名已故运动员的生前健康状况后发现,其中有些人40~50岁就患了心脏病,许多人的寿命比普通人短。原来,剧烈运动破坏了人体内外运动平衡,加速某些器官的磨损和生理功能的失调,结果缩短了生命进程,出现早衰和早夭。所以,运动健身强调适量的锻炼,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往往欲速而不达。
3. 要长期坚持
运动健身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要不间断才可以。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健身效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会达到锻炼目的。
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对意志和毅力的锻炼。
4. 运动项目,因人制宜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肌肉力量减退,神经系统反应较慢,协调能力差,他们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肌肉协调放松、全身能得到活动的运动,像步行、太极拳、慢跑等。而对于年轻力壮、身体又好的人,他们可选择运动量大的锻炼项目,如长跑、打篮球、踢足球等。
另外,因为每个人的工作性质不同,所选择的运动项目也应该有差别。比如,售货员、理发员、厨师要长时间站立,这样容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在运动时应仰卧抬腿;经常伏案工作者,要适当选择一些扩胸、伸腰、仰头的运动去做,又因为用眼较多,还要注意做望远活动。
总之,运动项目应该既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又适合身体条件。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运动中达到健身的效果。
运动不仅锻炼身体,还能调节我们的心情。当心情不好时,不要闷在家里,可以出去做一下运动,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美好,让心情也透个气。
热水洗脚促进血液循环
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曾国藩格言
曾国藩认为,泡脚有利于身体健康。所以,他坚持每天晚睡前用热水泡脚。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很多名人靠泡脚养生保健。
唐朝一代美女杨贵妃经常靠足浴来养颜美容。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每晚都运用足浴来强身健体。近代京城名医施今墨也是每晚必用花椒水来泡脚养生。
由此可见,足浴在中华养生保健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泡脚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1. 促进血液循环。脚自古就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从养生理论看,脚离心脏最远,而负担最重。因此,这个地方最容易血液循环不好。医学典籍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对那些经常感觉手脚冰凉的人,泡脚是一个极好的方法。
我国医学的经络理论认为,五脏六腑自足三阴经(脾、肝、肾)始,踝部以下有66个穴位。热水泡脚如同用艾条灸这些穴位一样,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2. 刺激经络。人的脚上有六条主要的经络,包括三条阳经(膀胱经、胃经、胆经)的终止点和三条阴经(脾经、肝经、肾经)的起始点。泡脚相当于刺激了这六条最主要的经络。
3. 辅助作用。我国有一句古话:“热水洗脚,胜吃补药。”每天若泡脚15分钟,还能发挥保健作用。如把双脚浸入到40℃左右的热水中,15~20分钟后头痛会明显缓解。这是因为双脚血管扩张,血液从头部流向脚部,可相对减少脑充血,从而缓解头痛。
对于感冒发热,热水泡脚还有助于退热。如果在泡脚同时能不断用手按摩涌泉穴及按压大脚趾后方偏外侧足背的太冲穴,还有助于降低血压。
同时,经常坚持热水泡脚的好处很多,对风湿病、脾胃病、失眠、头痛、感冒、截瘫、脑外伤、中风、腰椎间盘突出、肾病、糖尿病等病症的治疗均有一定效果。
既然泡脚有这么多好处,我们该怎样泡脚呢?
曾国藩的方法是:水必温热,要浸洗到膝关节以上为好。因为,水温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起到刺激脚部穴位的作用,才能发挥作用。泡脚时,可以先倒入少量热水,没过足背,水温以40℃左右的温热水为宜。然后,随水温降低,逐渐添加热水,保持水温,直至双脚变红,全身有热感,微微出汗即可。另外,脚没入水中越深,热力越足,越能达到保健的效果。
除了曾国藩说的以上两点以外,泡脚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分钟为宜。时间太长,容易增加心脏负担。
2.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应格外注意,如果有胸闷、头晕的感觉、应暂时停止泡脚,马上躺在床上休息。
3. 中药泡脚最好用木盆或搪瓷盆。铜盆等金属盆容易与中药中的鞣酸发生反应,生成鞣酸铁等有害物质,使药物的疗效大打折扣。
4. 泡脚时可以搓搓脚心,主要搓涌泉穴,能提高睡眠质量。
根据个人需要,在水中放入一定的材料,还可以达到特定的保健目的。
1. 盐泡:温水中加入两大匙盐,这样泡脚有消炎杀菌、通大便的效果。
2. 姜泡:温水中加入几块打扁的生姜,这样泡脚有散寒、除湿的作用。
3. 酒泡:温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米酒或其他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4. 柠檬泡:温水中加入两片柠檬,可起到顺气提神、预防感冒的作用。
5. 醋泡:温水中加入三大匙白醋,可起到中和体内的酸,滋润皮肤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浸泡前后喝一杯水,以利于新陈代谢和体液的补充。饭前饭后一小时不要浸泡,以免影响食欲或消化。扭伤红肿期间,若有伤口,不可浸泡,以免刺激伤口发炎。
浸泡后如果流汗,应该擦干汗水,休息一下再外出,因为此时毛细孔打开,如果吹到风,容易感冒。
由此可见,泡脚是一个简单、可行、有效的保健方法,我们不妨在晚上泡泡脚,享受轻松一刻。
泡脚不同于洗脚,泡脚要讲究水的温度,还要保证一定的浸泡时间。等到头部微微出汗,身上发热的时候,这就是泡脚成功了。泡脚是一种享受,泡完脚后,你会全身轻松,身心舒畅。
凡药有利弊要正确使用
药能活人,亦能害人。良医则活人者十之七,害人者十之三;庸医则害人者十之七,活人者十之三。
——曾国藩格言
现代医药科学告诉我们,凡药都具有两重性,在发挥其治病功效的同时,也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经常服用会出现耐药性。所以,对待药物,要慎重。曾国藩所谓“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药虽有利,害亦随之”,便含有这样的道理。
曾国藩祖父留下“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曾国藩颇重祖上“三不信”之言,加上他阅事丰富,故常常劝人“以不服药为上策”。
但是,曾国藩家中的大小老幼,没有一个不吃药的,而且都是贵药,补药和凉药、阳药和阴药胡乱服用。
看到这个不良习惯,曾国藩经常告诫家里人患病时以少用药或不用药为主。
五弟曾国葆得了疟疾,曾国藩十分惦念、忧虑。但他忧虑的是他的弟弟“好轻下药”,即过分依赖药物。他在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二十日写信给曾国葆告诫他谨慎用药,并且还举了两个例子。
吴彤云曾患重病,水米不进十多天,病情严重时到了准备后事的地步。曾国藩劝他不再用药,吴彤云试着不再用药十一天后,病情“竟大有转机,疟疾减去十之四,呕逆等症,减去十分之七八”。
此外,希庵曾病势极重,听了曾国藩的劝告,断药月余后,“病已痊愈,咳嗽亦止”。
曾国藩的儿子纪泽病了,曾国藩去信常告诫他,“宜清静调养,不宜妄施医治”,并指出人们服药的谬误,“若服药而日更数方,无故而终年峻补,疾轻而妄施攻伐强求发汗……全失自然之妙”,对那些胡乱多服药饵的,他斥为“妄想”。
但曾国藩并非完全排斥用药,他本人有病,即时就送服药。日记中有“夜不能寐,服归脾汤数帖而愈”。“癣疾大作,痒甚,用药稍安”。但他知道医药能“治病保身”,但也能“致病伤身”,他坚持正确对待医药。
他常购买人参、鹿茸、阿胶之类补品寄给祖父母、父母、叔婶及师长服用。自己也常命家人用黄芪、白术、山药、当归、茯苓之类药品。
使用这些补药的时候,他也建议要慎重使用,不可依赖。他在给曾国潢的信中是这样写的:
“服药的事,我经历很多。不仅是外表有病服用治标的药剂最容易出错,属利弊各半,就是根本之病,服用人参、鹿茸之类也少有实际效果。像胡林翼、李希庵把参茸燕菜当做家常便饭一样,也终究不能补救身体。我现在的调养方法是,米饭要精,蔬菜用肉汤煮,鸡鸭鱼羊猪,要炖得极烂,又多用酱菜腌菜之类。我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饮食,大补身体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孟子》以及《礼记》所记载敬礼老者法,事奉双亲的方法都是如此。难道说古代圣贤都是蠢的,一定要像后代那样喜好服食人参、鹿茸、燕窝、鱼翅、海参才算是明智吗?”
曾国藩主张“病来即药,病去即止”的用药原则,并且不信庸医的“危言深语”,他很推崇精神调养和食物调养并重。
曾国藩对药物的看法非常客观和正确。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医疗条件的改善,现代人追求快捷的生活,用泡面解决一顿饭,用止痛药即时消除头痛,一有感冒症状就吃强效的感冒药来制伏感冒,想打瞌睡就立刻喝杯咖啡来提振精神……
处于忙碌中的我们长期忽略身体发出的求救讯号,只想用最快速的方法去压制这些警讯,最终让身体健康恶化,走向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我们身体内有一副完整的防卫武器——免疫系统,会把外侵的细菌、病毒等阻挡住或消灭掉。而精密的自愈系统则能修补和治愈一切病痛。但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却常常运用药物,使得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例如,感冒时,我们吃下的感冒药虽然会将入侵的感冒细菌消灭,让免疫系统不用全体动员就打赢胜仗,但如此一来,免疫系统的“军队”就无法得到完整的“作战经验”,这将使得“敌军”有机可乘,轻易地越过防线,入侵我们的身体。所以,遇到小病最好不吃药或者少吃药,这利于提高我们的免疫力。
其实,我们都知道,营养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生长发育、组织修复和维持生理功能提供必需的营养素和热能,营养状况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而营养来源于饮食,只有食物才能保证人体每日所需营养的全面供给,药物所含的营养成分远远没有食物充分且全面。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些小毛病的时候,不妨像曾国藩那样,通过合理膳食来调节身体。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有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等症状的气虚体质的人,可以适量食用羊肉、牛肉、猪肉、蛋类、奶制品、花生、核桃、松子等具有补气效果的食物,就能有效改善气虚体质。只要不是非常严重或长期存在的气虚症,在经过食补之后,气虚症状就可以很快得到缓解。
如果感到气虚就盲目地服用药物,很可能导致副作用的产生,对人体并无益处。如果是年纪较轻或实热症者,盲目服用人参、冬虫夏草等助热生火的补气药物,反而会加重其体内的功能失调状况,造成血热妄行、内火上炎,从而引发心神不宁、头晕、目痛等症状。即便是年老体弱的老人,如果不适当地进补药物,也会因为“虚不受补”而导致不适反应的出现。
所以,当身体发出警告的讯号,如头痛、头晕、耳鸣、眼皮跳、关节疼痛、胸痛、背痛、胃酸倒流等,不要忽略它们,找出原因,尝试吃相应的食物,这些症状就会消失或改善。
人们需要药物治愈病痛,但人体有自身免疫功能,胡乱、频繁用药会扰乱身体机能的自我修复,反倒不利于治病。所以,信药但不能依赖药物。是药三分毒,总会有副作用。平时多注意积累饮食养生的知识,这样更有利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