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Rene Descartes)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我很喜欢他那句回荡了几个世纪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这句被笛卡尔当作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出发点的名言,在过去的东欧和现在的中国哲学界都被认为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总代表。很多人甚至以“存在必先于意识”、“没有肉体便不能有思想”等为论据,认为笛卡尔是“本末倒置”、“荒唐可笑”。其实这句名言的真正含义并不是:由于我思考,所以我存在。而是:通过思考而意识到了(我的)存在。
且不论这句名言哲学上的唯物还是唯心。我们的确应该思考我们究竟是谁,从而意识到我们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我们这里探讨的是你的存在和别人的存在是不同的存在,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认清自己的存在价值,从而更有意义的存在。
东西方都曾存在手相、面相、星相、易经、星座等各种“算命”、“占卜”等方法和技术,这从某种角度来讲体现了人们迫切地想认识自己,但又很难真正认识自己的困境,因为认识自己是人生最大的一道难题。据说,在希腊帕尔纳索斯山南坡的神殿门上,写着这样一句引人注目的话:“认识你自己。”这是一句家喻户晓的民间格言。
生活中很多人都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经受一些挫折、一点打击,就悲观失望、垂头丧气、怨天尤人、惊惶失措。甚至因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极度悲观中绝望轻生,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让我们看一看梵·高吧!
文森特·梵·高是荷兰梵·高家族的一分子,他的家族是几乎垄断了荷兰美术市场的画商,他的父亲是一个小镇的受人敬重的牧师,而他最初的愿望就是能够做一个很好的布道者,能够为人们传播福音。
他在叔叔的一个画店里工作,这样他可以挣钱养活自己,他甚至很可能成为他叔叔的继承人来继承一大笔财产,而他却放弃了这里,选择了离开。
1869年, 梵·高跟随欧洲一个有名的艺术品商人哥比尔开始经商,而那时的梵·高,由于年龄小,脾气暴躁,在推销艺术品时,经常和雇主争吵,于是被哥比尔解雇了。
梵·高来到英国,在伦敦一家规模很小的寄宿学校教法文。由于他没有及时收缴贫穷学生的学费,受到牧师的责骂,离开了寄宿学校。
1881年,28岁时的梵·高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也就是这时,他开始画画了,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比利时矿工的素描。他基本上不懂绘画的技法,当然也没有人来买他画的画。
1886年2月, 梵·高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同住。提奥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商了,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画家。在弟弟的介绍下,梵·高结识了高更、贝尔纳、劳特累克、毕沙罗、修拉等画家。这一时期的梵·高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画面变得明亮清新,并运用了如点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时,他也开始了著名的自画像的创作。
1888年初,35岁的梵·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寻找他向往的灿烂的阳光和无垠的农田,他租下了“黄房子”,准备建立“画家之家”。他的创作也进入了巅峰。《向日葵》、《夜间咖啡座——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但他依然只能靠弟弟提奥的资助生活。
在绘画这一职业追求中,如果得不到别人的赞许和认同是很难支撑下去的,但是他得到更多的是打击,在梵·高最艰苦的阶段,他每个月的最后几天都躺在床上,用此来化解饥饿的威胁,我们可以想像这种生命的历程是多么让人心酸。
当时,上流社会的绅士们需要的是一些精致的小肖像画,或者是完美的风景画。他们喜欢忧伤的油画。
一次,一位上流社会的少妇看到梵·高的油画,很轻蔑地说:“我很高兴把这种东西称作艺术。”面对莫名其妙的嘲讽, 梵·高从没有消沉过,他不会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
37岁时, 梵·高画出了圣莱米痛苦的疯子。
然而,梵·高的画在当时却无法得到上流社会和收藏家的青睐,他的画作在那些人眼中就像废纸一样一文不值。一次一次的失败和打击, 梵·高浙渐变得孤独起来。他觉得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失败者,他开始颓废、失望甚至绝望了。
他疲惫了、厌倦了,再也没有勇气面对生活给他的所有折磨和苦难,他决定离开这个嘲弄他的可悲的世界。于是, 梵·高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打击,使梵·高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他在失败面前退缩了,以致没有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梵·高自杀后,在他身上发现的一封信,信中写到:“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
1914年, 梵·高书信集出版, 梵·高的一生渐渐被全世界的人所知.
1934年,《渴望生活——梵·高传》出版, 梵·高的故事感动着全世界的人。
今天, 梵·高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
可惜他自己已经无法得知了。
其实,生命的逝去并不足以让人变得崇高,只能给活着的人以痛苦或者惋惜。无论生活是幸运还是不幸,我们都应该乐于看到它,这是生活的真实体现,是生的证明,是自己存在的一种体验。生命是不堪追问的,我们也无法预言每一个下一刻会得到什么,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只不过在探索生命的意义,释放我们自己的能量。
梵·高经历了那么多磨砺,他的作品就是他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他甘愿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然而他还是没有真正的认识自己的存在价值,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始终就是一个失败者,经历了太久的跋涉,无法继续承受失败的打击,决然离去。如果他能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能够肯定自己的存在意义,再坚韧一些,那么他自己的世界就会更精彩,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
只要我们能够真正认识自己,并且有改变自己的勇气,就像一艘即将抵达彼岸的船舶,挫折是船舶的压舱之物,在狂风暴雨中加大前进的马力,厄运也会助成功一臂之力的,那样就会乘风破浪,最终成功地抵达彼岸。
②缺陷是一种美
司芬克斯的鼻子胜过嘴,维纳斯的断臂胜过腿。
你是否一直都在追求完美无缺,追求完美的生活,完美的人格,完美的生命。其实缺陷也是一种美,但往往被人们忽视了。在人们心中无缺口的富士山是完美的,假如你绕“富士山”一圈,认识它的全貌以后,你就会发现有缺口的富士山更美丽些。
著名的维纳斯雕像,就是因为“断臂”才魅力无穷的。曾有好心人将她的手臂根据自己的想像作了修补,可看见的人却都说这不是维纳斯了,因为失去了她那种“残缺的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在完成巴尔扎克雕像后,一群学生看到那极富魅力的双手称赞道:“这双手太美了!”罗丹听罢,沉思许久,最后拿起斧子,砍掉了那双“太美的手”。他解释说,有了这双完美但又显得“过于突出”的手,有损于人物全貌,从而失去了“本质的人”。可见,残缺而真实的神韵,往往胜过完整无缺的外表华美;为求全而补上残缺,有时反弄巧成拙,破坏了真实的美感。
很多人也都看过谢尔·希尔弗斯坦画的一幅名为《缺失的一角》(The Missing Piece)的寓言。
由于缺了一角,它总是不快乐,于是动身去寻找那失落的一角。它唱着歌向前滚动,其间有苦有乐。它因为缺了一角,不能滚得太快,它和小虫说话,闻花香,蝴蝶还站在它头上跳舞。它经历了很多,也碰到很多失落的一角,可是有的太小,有的太大,有的太尖,有的太钝……终于它找到了恰到好处的一角,太合适了!它高兴极了,因为再也不缺一角了,它滚得很快,快得都不能停下来了,它不能和小虫说话,也不能闻花香,蝴蝶也站不到它头上了……它累了,于是把那一角轻轻放下了,从容地向前滚动着……
我们每个人都是缺少了一角的,那缺失的一角,也许不够可爱,但那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要正视它的存在。正因为我们缺失了那一角,我们必须去认识、去找寻、去完善,那样才会丰富多彩。如果我们生下来就很完美,没有缺失一角,那我们还真的不知道自己怎么发展,怎么完善,那一生都不会有什么太大改变,也就没有多彩的人生了。
在生活中,很多人对一些缺憾不能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反而给以轻视甚至嘲讽,认为残疾是一种缺憾。2005年央视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21个聋哑演员将舞蹈《千手观音》演绎得天衣无缝、美仑美奂,震撼了所有观众,在中央电视台的元宵晚会上,《千手观音》被评为“我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歌舞类一等奖”。由无声世界里的人们带来的舞蹈《千手观音》,引发了长久的赞誉和惊叹。这又说明了什么,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残疾并不意味着生活不完美,而残缺也是一种美。
曾长期担任菲律宾外长的罗慕洛身高只有163cm,他也像其他人一样,常常为自己个子低矮而自惭形秽。他甚至穿过高跟鞋,但这种方式只能令他心里不舒服。他感到那是在掩耳盗铃,于是便把高跟鞋彻底扔掉。然而,也正是身材矮小促使他走向了成功。因而他说:“我愿下辈子还做矮人。”
1935年,罗慕洛应邀到圣母大学接受荣誉学位,并且发表演讲。同一天,高大的罗斯福也是演讲人之一。事后,罗斯福含笑对罗慕洛说:“你抢了美国总统的风头”。
1945年, 联合国创立会议在旧金山举行。罗慕洛以无足轻重的菲律宾代表团团长身份,应邀发表演说。讲台几乎和他同样高。等大家都安静下来,罗慕洛庄严地说:“我们就把这个会场当作最后的战场吧。”这时,全场陷入了静默,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最后,他以“维护尊严、言辞和思想比枪炮更有力量……惟一牢不可破的防线是互助互谅的防线”结束了这次演讲。全场掌声久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