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员要想了解客户的需求,就要钻进客户的心里,摸清他是怎么想的。这样,才能准确地知道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对产品的需求点是什么,他对产品有哪些地方不满意。
1.吃透客户心理,生意才能滚滚来
要想使消费者买你的东西,还得仔仔细细分析“上帝”们的购买心理。
——乔·吉拉德
你曾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吗?
一位妇女走进一家鞋店,试穿了一打鞋子,没有找到一双是合脚的。营业员甲对她说:“太太,我们没能有合您意的,是因为您的一只脚比另一只大。”
这位妇女走出鞋店,没有买任何东西。
在下一家鞋店里,试穿被证明是同样的困难。最后,笑眯眯的营业员乙解释道:“太太,您知道您的一只脚比另一只小吗?”
这位妇女高兴地离开了这家鞋店,腋下携着两双新鞋子。
不同的服务人员会给客户以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销售方式能导致不同的销售结果。营业员甲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她不懂得客户的心理——女性爱美,不喜欢别人说自己的脚大。
在推广自己的产品时,潜在的用户往往会出现各种心理变化,如果不仔细揣摩客户的心理,不拿出“看家功夫”,就很难摸透对方的真正意图。
你“看”客户的时候,要揣摩客户的心理。客户究竟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客户为什么希望得到这样的服务?这是服务人员在观察客户时要不断提醒自己的两个问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会使客户不愿意将自己的期望说出来,而是通过隐含的语言、身体动作等表达出来,这时,就需要及时揣摩客户的心理。
心理学家做过的实验表明,人们视线相互接触的时间,通常占交往时间的30%~60%。如果超过60%,表示彼此对对方的兴趣可能大于交谈的话题;低于30%,表明对对方本人或话题没有兴趣。
视线接触的时间,除关系十分密切的人外,一般连续注视对方的时间在1~2秒钟内,而美国人习惯在1秒钟内。
一位30岁左右的男客户带着自己的母亲来给儿子买钙片,两人在货架中转上几圈才看到一款心仪的产品。
“这种钙片效果不错,小孩子服用后很容易吸收,很多家长都点名要它。”店员李洋站在一旁介绍着。“好是好,就是太贵了。不管大人还是小孩,老吃好药也不行。”老太太拿着钙片有些犹豫。男客户刚要说话时,手机突然响了,便走到一旁接听电话。
老太太一个人呆看着那盒钙片,半天迈不开步。“阿姨,您觉得这个钙片也不错,是吗?”店员李洋走过去问道。“可这也太贵了。一瓶200多才够吃一个半月。”老太太摇摇头准备将其放回货架,“阿姨,我一看您就想起我母亲,一辈子都为儿女操心,自己没用过舒心的东西。看来您很疼孙子,连买个药都要亲自跑一趟。既然您看好这个产品,想必买回家给孙子,您自己也会觉得开心。这药价虽然高了点,但一分钱一分货。况且现在药品安全存在隐患,给小孩子还是要购买质量好的保健品。”李洋的一番话让老太太的意志有些动摇。“是啊,现在都是穷啥也不能穷孩子,我也怕便宜的药会给孩子吃出毛病,我们家都围着他转。”老太太拿着钙还没撒手。
这时,男客户打完电话也走过来征求母亲的意见。“大哥,阿姨手里拿的钙片是儿童钙片中最好的,阿姨很满意,您看……”李洋马上将目光转移到男客户身上。“有点贵。”男客户看看价签,并没有反对的眼神。“大哥,我觉得这个给小孩子吃比较好,而且阿姨也看上了,拿回去给孙子吃,她心里也会舒服。老人家只要舒服就会身体健康,老人家健康不就是儿女的希望吗?”李洋继续揣测客户心理。“贵是贵点,不过只要您老觉得好,咱们也不差钱。”男客户的心被李洋说动了。“妈,你要觉得好,咱们就买下它。”片刻,老太太便拿着药品开心地朝收银台走去。
要在沟通中更好地揣摩客户的消费心理,不要急于导购、急于让客户购买,盲目地为了“卖”而“卖”,说了一大堆废话仍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客户本来就属于药店的对立方,店员若不能抓住他们的心理,说过多的话语也只会冲淡所要表达的主题,从而出现“跑单”的情况。
那么,如何对不同的用户进行产品推广,看其属于哪种类型的人,就可以对不同类型的用户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的客户类型分类,也许就能给人一些启发。
自命不凡型的人无论对什么产品,总表现出一副很懂的样子,总用一种不以为然的神情对待。这类型人一般经济条件优越,以知识分子居多。这类人喜欢听恭维的话,你得多多赞美他(她),迎合其自尊心,千万别嘲笑或批评他(她)。
脾气暴躁,唱反调型的人,怀疑一切,耐心特别差,喜欢教训人,常常旁无道理地发脾气,有时喜欢跟你“唱反调”。这时,就需要你面带微笑,博其好感,先承认对方有道理,并多倾听,不要受对方的“威胁”而再“拍马屁”,宜以不卑不亢的言语去感动他(她),博其好感。当对方在你面前自觉有优越感,又了解了产品的好处时,通常会购买。
犹豫不决型的人有购买的意思,态度有时热情,有时冷淡,情绪多变,很难预料。因此,首先要取得对方的信赖,这类型的人在冷静思考时,脑中会出现“否定的意念”,宜采用诱导的方法。
小心谨慎型的人,有经济实力,在现场有时保持沉默观察,有时有问不完的问题,说话语气或动作都较为缓慢小心,一般在现场时间比较长。服务人员要迎合他(她)的速度,说话尽量慢下来,才能使他(她)感到可信,并且在解说产品的功能时,最好用专家的话或事实,并同时强调产品的安全性和优越性。
贪小便宜型的人希望你给他(她)多多的优惠,才想购买,喜欢讨价还价。对待这种人要多谈产品的独到之处,给他(她)赠产品或开免费检查单,突出售后服务,让他(她)觉得接受这种产品是合算的。这类人以女性多见。
来去匆匆型的人总是匆匆而过,总说他(她)时间有限,这类型人其实最关心质量与价格。应对这类客户,服务人员要称赞他(她)是一个活得很充实的人,并直接说出产品的好处,要抓重点,不必拐弯抹角,只要他(她)信任你,这种类型人做事通常很爽快。
经济不足型的人想购买,但没有多余的钱,找一大堆理由,就是不立即决定。只要能够确定他(她)对产品感兴趣,又拿不出现钱,要想法刺激他(她)的购买欲望,拿他同其他人做比较,使其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也可以让他(她)分批购买。
2.先做知心人,再做生意人
与顾客会谈时,推销员永远都在尝试怎样打破僵局,将话题导入推销的正途,掌握何时该停止闲话家常,谈点正经事。
——布莱恩·崔西
在很多时候,你与客户交谈中,不妨先与对方聊聊家常,让客户了解你的背景和生活情形,以减轻其防卫心理,使彼此的交谈气氛更为融洽。而你也可以从对方的谈话中捕捉到对你推销有利的资讯,让客户对你产生信任。聊聊自己的私事,这也是产品销售的最好方法之一。
2010年冬天,一位长者来展厅看车,不巧原来与他联系的那位同事在休假,于是李颖热情地接待了他,带他取钱,帮忙提车、加油。就这样,结识了这位长者,之后他每次来展厅都很关心他们还有他们公司的销售情况,有时还会与李颖拉拉家常:“你家有几个姐妹啊?他们都做什么工作?”他还把自己的收藏品拿给他们看,2011年6月份车展的时候他还特地从关外赶来与他们一起拍照留念,并约定时间一块儿爬山。
感受到这位长者的关爱和祝福,李颖心里觉得特别温暖。这种温暖和快乐其实同事们也常遇到。
后来李颖公司举办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爱心传递活动,其实,人生的付出与收获亦等同此理,物质丰厚是幸福,但仅此而已是不够的,幸福的关键是活得有价值。在我们享受关爱的同时,也要给身边的其他人“力所能及”的关爱,帮助别人是快乐的,经常帮助别人的人就能经常体验这种快乐,而太多的快乐编织在一起,就形成了幸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恩、感恩、给予”的循环中不断地感受快乐、收获幸福。也只有和客户先做朋友,才能得到客户的信任,从而有利于自己以后工作的开展。
一个成功的生意人,不仅需要过人的智慧、高人一等的生意手腕、精明的用人方法,更需要超人的魄力,拥有超强的人脉网络,以及长远的目光和进取的心态。想达成交易,不妨和客户先成为朋友。
某电气公司的约瑟夫?韦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富饶的荷兰移民地区作一次考察。
“为什么这些人不使用电器呢?”经过一家管理良好的农庄时,他问该区的代表。
“他们一毛不拔,你无法卖给他们任何东西,”那位代表回答:“此外,他们对公司火气很大。我试过了,一点希望也没有。”
也许真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但韦伯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尝试一下,因此他敲敲那家农舍的门。门打开了一条小缝,屈根堡太太探出头来。
一看到那位公司的代表,她立即把门‘砰’的一声关起来。韦伯又敲门,她又打开来;而这次,她把对公司的不满一股脑儿地说出来。
“屈根堡太太,”韦伯说,“很抱歉打扰了您,但我们来不是向您推销电器的,我只是要买一些鸡蛋罢了。”
她把门又开大一点,怀疑地瞧着他们。
“我注意到您那些可爱的多明尼克鸡,我想买一打鲜蛋。”
门又开大了一点。“你怎么知道我的鸡是多明尼克种?”她好奇地问。
“我自己也养鸡,而我必须承认,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棒的多明尼克鸡。”
“那你为什么不吃自己的鸡蛋呢?”她仍然有点怀疑。
“因为我的鸡下的是白壳蛋。当然,你知道,做蛋糕的时候,白壳蛋是比不上红壳蛋的,而我妻子以她的蛋糕自豪。”
到这时候,屈根堡太太放心地走了,温和多了。同时,韦伯的眼睛四处打量,发现这农舍有一间修得很好看的奶牛棚。
“事实上,屈根堡太太,我敢打赌,你养鸡所赚的钱,比你丈夫养乳牛所赚的钱要多。”
这下,她可高兴了!她兴奋地告诉韦伯,她真的是比她的丈夫赚钱多。但她无法使那位顽固的丈夫承认这一点。
屈根堡太太邀请他们参观她的鸡棚。参观时,韦伯注意到她装了一些各式各样的小机械,于是韦伯“诚于嘉许,惠于称赞”,介绍了一些饲料和掌握某种温度的方法,并向她请教了几件事。片刻间,他们就高兴地在交流一些经验了。
不一会儿,她告诉韦伯,附近一些邻居在鸡棚里装设了电器,据说效果极好。她征求韦伯的意见,想知道是否真的值得那么干……
两个星期之后,屈根堡太太的那些多明尼克鸡就在电灯的照耀下了。韦伯推销了电气设备,她得到了更多的鸡蛋,皆大欢喜。
客户是朋友,只有当我们真正把客户当成了朋友,这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本。如果你真正能让客户当你是朋友,那么,这样的朋友是会给你的生意带来许多好处的。以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客户,把每一次接待,都当作是在为自己的朋友(甚至是自己)服务,这样你就能得到不少的朋友。
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如果能真正为客户多想想,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客户的感动是很真诚的。做朋友和引导客户消费两不误,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3.巧妙提问,发现客户真正需求
在推销任何商品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推销初期,推销员有效的聆听和提问技巧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推销员可以从这些技巧的运用中获得推销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雷蒙·施莱辛斯基
在销售过程中要根据客人不同行为和语言反应运用不同的沟通手段,巧妙地发问,把握消费者心理。
在电视小品《卖拐》里面,赵本山对范伟心理把握的技巧令人叫绝。首先以“拐卖”的叫喊引起范伟的注意,然后以“恐吓”引发范伟的深入关注,以“猜出来历”引起范伟的浓厚兴趣,环环相扣,恰到好处,充分掌握了范伟的心理。
赵本山:就这病发现就晚期!(恐吓引发其关注)
范伟:你怎么回事你啊?大过年的说点好听的!怎么回事儿!
赵本山:别激动,看出点问题来,哎呀,说你也不信——(欲擒故纵)
范伟:你得说出来我信不信呐,怎么回事儿啊?
赵本山:先不说病情,我知道你是干啥的!(转移话题,吊起范伟浓厚的兴趣,为下文铺垫)
范伟:咳咳,还知道我是干啥的,我是干啥的?
赵本山:你是大老板——(试探)
范伟:啥?
赵本山:那是不可能的。(灵活转移)
赵本山:在饭店工作。
高秀敏:你咋知道他是在饭店呢?
赵本山:身上一股葱花味——是不是饭店的?(观察细节)
范伟:那——你说我是饭店干啥的?
赵本山:厨师!
范伟:咦?
赵本山:是不?
高秀敏:哎呀,你咋知道他是厨师呢?
赵本山: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是不?是厨师不?
那些闲逛走进门店的客人的心理和范伟也是一样,从随意的观察浏览,到对一件漂亮的衣服感兴趣,到引发联想:自己穿上是如何漂亮,再到试穿体验阶段,然后对比评价衣服的价值是否划算,一直到最后是否决定购买等,都是客人的各个心理阶段。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巧妙地发问,来洞悉客户的需求。
通过询问客户来达到探寻客户需求的真正目的,这是营销人员最基本的销售技巧。在询问客户时,问题面要采用由宽到窄的方式逐渐进行深度探寻。如:“王经理,您能不能介绍一下贵公司今年总体的商品销售趋势和情况?”“贵公司在哪些方面有重点需求?”“贵公司对产品的需求情况,您能介绍一下吗?”
适时地采用扩大询问法,可以让客户自由地发挥,让他多说,让我们知道更多的东西,而采用限定询问法,则让客户始终不远离会谈的主题,限定客户回答问题的方向。在询问客户时,营销人员经常会犯的毛病就是“封闭话题”。如:“王经理,贵公司的产品需求计划是如何报审的呢?”这就是一个扩大式的询问法。如:“王经理,像我们提交的一些供货计划,是需要通过您的审批后才能在下面的部门去落实吗?”这是一个典型的限定询问法。而营销人员千万不要采用封闭话题式的询问法,来代替客户作答,以造成对话的中止,如:“王经理,你们每个月销售产品大概是六万元,对吧?”
通过直接性提问去发现客户的需求与要求时,往往发现客户会产生抗拒而不是坦诚相告。所以,提问一定要以有技巧、巧妙、不伤害客户感情为原则。药店销售员可以提出几个经过精心选择的问题有礼貌地询问客户,再加上有技巧的介绍药品和对客户进行赞美,以引导客户充分表达他们自身的真实想法。
所以在提问时,不要单方面地一味询问。缺乏经验的销售员常常犯一个错误,就是过多地询问客户一些不太重要的问题或是接连不断地提问题,使客户有种“被调查”的不良感觉,从而对销售员产生反感而不肯说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