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11

第11章 先秦时代知行观(4)

(一)“知为力”

王充吸取和改造先秦时代“劳力”和“劳心”的观点,把人的能力、力量分为两类:体力和知力。他说:“博达疏通,儒生之力也;举重拔坚,壮士之力也。”(《论衡·效力》)儒生的能力是有知识,壮士的能力是有气力,前者通达典籍,后者举重拔坚。又说:“萧何以知为力,……坐知秦之形势,是以能图其利害。”(同上)萧何收集和掌握了秦朝保存的大量文献资料,具有丰富的知识,“以知为力”,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王充赞扬博览古今,下笔万言的“文儒”,认为,知识越丰富,能力越强,力量越大。他说,有的人“吐文万牒以上,可谓多力矣”(同上)。“笔墨之力尤难,况乃连句结章,篇至十百哉!.力独多矣!”(同上)“吐文”,写文章。“牒”,古时书写用的木简。“连句结章”,写成文章。意思是说,撰写文章是最困难的,更何况是写成十篇百篇呢!唯独这种人的能力是真正的高强。他还说:“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同上)仁义属于知的内容,“仁义之力”就是知之力。知力要比筋骨之力即体力光荣。这里王充强调仁义知力高于体力,反映了他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立场和偏见。但是,王充看到知力的巨大作用是有重要理论意义的。“知为力”,就是以知识为能力、力量。王充讲的“知”,主要是指社会政治道德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含义较窄,不过在西方,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公元1561—1626)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要比王充提出“知为力”的观念晚约一千五百年,由此就可见王充思想的重要历史地位。

(二)“闻见”、“思虑”、“学问”、“日为”

汉代流行一种说法:圣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事来则名,不学自知,不问自晓,故称圣则神矣”(《论衡·实知》)。“明”,眼力。“聪”,听力。宣传圣人孔子“神而先知”、“生而知之”。王充反对这种说法,他针锋相对地指出:“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生)知者。”(同上)包括圣人在内,没有生而知之的。为什么这样说呢?知是怎样形成的呢?王充说:如无闻见,则无所状(描述)。(同上)

圣贤不能性(生)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同上)这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耳闻眼见,就没有表象,无法描述。圣贤的认识也来源于耳目等感官经验。根据感官经验,有的经过思索就可认识,有的经过思索也不能认识,必须询问他人而后才明白。他说:以今论之,故夫可知之事者,思虑所能见也;不可知之事,不学不问不能知也。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夫可知之事,惟精思之,虽大无难;不可知之事,厉心学问,虽小无易。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同上)这是把事分为可知和不可知两类,并相应地强调精思和厉心学问,以求得对两类事物的认识。

王充还用劳动者的生产实践经验来说明认识的形成: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之。(《论衡·程材》)

从农论田,田夫胜;从商论贾,贾人贤。(同上)这是说,齐部一带普通的妇女都善于刺绣,襄邑一带迟钝的妇女都巧于织锦,就是由于她们天天目见手做的结果。论农事,农民最胜任,论经商,商人最明白。人的生产技能和知识来自生产实践。

从上面的论述可见,在王充看来,知的来源有四:“闻见”,即感知;“思虑”,即思知,用心思索,进行推论和类比,以求得那些暗昧难知问题的认识;“学问”,好学多问,既向广见博识的人学习,也向有实际经验的人学习;“日为”,“为”,做,实践,“日为”是经常地实践,以培养技能,丰富知识。王充看到了获知的多种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知识技能来源于生产实践,坚决批判“生而知之”说,这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王充对于这些获知途径的相互关系缺乏说明,则是一个缺陷。

王充为了反对“圣人生而知之”的说法,还说:事有不可知,圣人不能知。……故夫难知之事,学问所能及也;不可知之事,问之学之,不能晓也。(《论衡·实知》)这是说,“不可知之事”也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学和问能够认识的“难知之事”,一类是通过学和问也不能晓得的“不可知之事”。王充提出“不可知之事”是为了论证“圣人生而知之”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同时,“不可知之事”是相对于当时的认识条件来说的,王充既没有说“不可知之事”永远不可知,也没有说“不可知之事”未来是可知的。他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不懂得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这是在反对“生而知之”说的正确斗争中的一个理论缺陷。

王充在阐述知识的来源问题时,既批判了“生而知之”说,也批评了墨家的“不以心而原物”的错误。“原”是推究的意思。指出墨家只相信耳目的闻见,不懂得运用思维器官对事物进行推究、类比。可见王充是与墨子的经验论不同的。王充既重视学习“五经”等著作,也重视学习实际经验,由此也可见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两种片面性。但是他不懂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有时比较偏重于感觉经验,有时又过分强调理性认识,这是他的局限性。

(三)“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王充重视知识的广博,主张博学多问,以避免孤陋寡闻。同时,他还强调不仅要博,还要能通,即对广博知识加以融会贯通。所谓融会贯通,就是要能够灵活适用。他说:“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论衡·超奇》)在王充看来,有知识最重要是能用。他举例说: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者,此知草木而(“而”,原作“所”,据裘锡圭校改。)不能用也。(《论衡·超奇》)这是说,只知道草木的长短大小,而不会利用,并不是真正的通。他还说,对于经典著作,“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同上)。能诵读经典而不会运用,诵读得最多,也是如同鹦鹉学舌一样,没有用处。王充重视学而能用,知而能行,强调学用结合,知行一致,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四、郭象的“以不知为宗”说

西晋哲学家郭象通过注释《庄子》,阐发了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人的认识能力问题,宣扬“知出于不知”,“知”应“以不知为宗”,进一步发展了《庄子》的怀疑论思想。

(一)“天下莫不芒也”

郭象把认识对象分为两方面:事物的现象是可以认识的,而事物的本质、根源和规律是不可以认识的。他说:夫物事之近,或知其故,然寻其原以至乎极,则无故而自尔也。自尔则无所稍问其故也,但当顺之。(《庄子·天运注》)

过此以往,至于自然。自然之故,谁知所以也!(《庄子·则阳注》)“故”,原因。“原”,根源。“极”,极限。这是说,相近的事物也许能知道它的原因,如果追根究底,问到最后,那都是没有任何原因而自己就如此的。这种自然而然的情况是谁都不清楚的,只要顺着它就是了。又说:物物有理,事事有宜。(《庄子·齐物论注》)

夫物物自分,事事自别;而欲由己以分别之者,不见彼之自别也。(同上)这是说,事物都有其道理和特性,而人们对事物的分别和认识并不符合事物本身的特性。郭象又说:凡此上事,皆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故曰芒也。今夫知者皆不知所以知而自知矣,生者皆不知所以生而自生矣。万物虽异,至于生不由知,则未有不同者也,故天下莫不芒也。(《庄子·齐物论注》)“芒”,同茫,暗昧无知。“凡此上事”,指人体变化和人生命运等事。意思是说,人生等事都是“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知者自知,生者自生,生不由知,所以天下万物是茫无所知。为什么“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呢?郭象说:夫死者已自死而生者已自生,圆者已有圆而方者已自方,未有为其根者,故莫知。(《庄子·知北游注》)就是说,万物是独化自生,没有根源,没有原因,无本可溯,无因可寻,所以是不可认识的。

(二)“以不知为宗”

和认识对象有可知和不可知的观点相应,郭象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范围也都是有限的,他说:若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为者有分,故任而不强也,知人之所知者有极,故用而不荡也。(《庄子·大宗师注》)“分”,性分,天性本分。这是说,真正的知是懂得人的所为是有其本分的,所知是有其极限的。知的极限是什么呢?“所不知者,皆性分之外也,故止于所知之内而至也。”《庄子·齐物论注》人的天性本分之外,不能再去追求知。人的知只限在性分之内。“以有限之性寻无极之知,安得而不困哉!”(《庄子·养生主注》)人的性分有限而知无限,以有限的性分去追求无限的知,怎么能不疲困呢!

知是由性分所决定的,所谓“性分之知”,是说“知”是人的自然本能,是本能活动,郭象说:足不知所以行,目不知所以见,心不知所以知,然而自得矣。迟速之节,聪明之鉴,或能或否,皆非我也。(《庄子·秋水注》)这是说,脚走路,眼见物,心知理,都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而只是一种自然本能活动。脚走快慢,眼见聪明,都不受个人的支配。也就是说,是和人这个认识主体及其社会实践无关的。由此郭象主张取消自觉的认识活动,他说:至人知天机之不可易也,故捐聪明,弃知虑,魄然忘其所为而任其自动。(《庄子·秋水注》)“至人”,得道的理想人物。“天机”,天生的机能,本能。这是说人的天然本能是不可改变的,所以“至人”放弃一切认识活动而听任自然。郭象还进一步说:天者,自然之谓也。……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自知耳,不知也,不知也则知出于不知矣;……知出于不知,故以不知为宗。(《庄子·大宗师注》)这是说,知是自知,自知就是不知,知是出于不知,所以应以不知为宗旨。郭象看到了人的认识能力的自然属性一面,抹杀了社会实践性一面;看到了人的认识的“非至上性”一面,无视“至上性”一面,从而主张以不知为宗旨,这是一种蒙昧主义的观点。

(三)“忘己”而“冥于自然”

郭象认为事物的本质不可能被认识,人的认识能力也有限,因此他主张人们应当顺其自然地使主观与客观相冥合。他说:“夫物有自然,理有至极。循而直往,则冥然自合。”(《庄子·齐物论注》)“至理有极,但当冥之,则得其枢要也。”(《庄子·徐无鬼注》)和万物的最高道理相冥合,是最高的认识境界,也是理想的精神境界。怎样达到这种境界呢?他说:人之所以不能忘者,己也,己犹志之,又奚识哉!斯乃不识不知而冥于自然。(《庄子·天地注》)做到忘己,就可以不识不知而和自然相冥合。冥合自然的境界是物我俱忘: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庄子·大宗师注》)“迹”,事物的形迹。“所以迹”,事物的本性。“坐忘”是要消除事物内外的差别,消除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然后与万物合为一体,同变化而无不通。这也就是“玄冥”之境。郭象是继承《庄子》又发展了《庄子》,更系统地宣传神秘的直觉,把它作为人们认识的基本途径。

五、慧远的“禅智并重”的思想

佛教的根本宗旨是教人超脱现实世界,这样就有一个如何认识现实世界是虚空的问题,要求具有了解宇宙万物虚空的知识、智慧;再是,成佛不是懂得佛教道理就行的,还需要修持,即持戒和禅定,才能进入佛教的理想境界。由此佛教的全部内容被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戒”,即戒律,以防止不合乎佛教规定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定”,即禅定。“慧”,即智慧,使人断除烦恼,达到解脱。“戒”和“定”的修持活动,就是宗教实践,“慧”就是佛教知识、佛教认识。佛教的全部内容实际上也可以分为知和行两部分。

东晋后期佛教领袖慧远在学习佛道问题上,提倡禅智并重,他说:“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见《出三藏记集》卷九)“三业”,指身、口、意三者的造作,即行动、说话和思维活动,也就是人的全部活动。慧远认为禅定和智慧并重是信佛众生全部活动的宗旨。“禅智并重”,就是强调宗教实践和宗教理论并重,不可偏废。为什么要“禅智并重”呢?因为“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同上)。禅定没有智慧就不能穷尽寂灭(寂灭,最高理想境界),智慧没有禅定就不能深入观照。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彻底发挥各自的功用,从而达到进入成佛境界的宗教目的。

怎样做到禅智结合呢?慧远阐述《修行方便禅经》要义的一段话,说明了这个问题,他说:其为要也,图大成于末象,开微言以崇体;悟惑色之悖德,杜六门以寝患;达忿竞之伤性,齐彼我以宅心。于是异族同气,幻形告疏,入深缘起,见生死际。(《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见《出三藏记集》卷九)这段话说明了禅智结合的几层重要思想:

1.认为要取得修持的最大成就(“大成”),必须从对照一般的现象(“末象”)着手,同时要努力悟解禅法的微言宏旨,以崇尚佛教的根本要义(“崇体”),就是说,要把平日的修持和悟解佛教要义结合起来,禅智融贯,相济相成。

2.觉悟到迷惑于女色是违背佛教道德的,应当堵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执取相应之境的功能,以止息患祸。这就是佛教所谓的“不净观”。“不净观”就是在禅定时观想自身和他身污秽不净,以消除贪欲,坚定出家修持的决心。

3.明白愤怒竞争是有伤于人的本性的,对于他人和自我应同等看待,一齐忘怀(“宅心”)。这就是佛教所谓的“慈悲观”。“慈悲观”要求在禅定时观想一切众生的可怜之相,产生慈悲心,以消除仇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4.进一步观想到人身本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同一气化和合而成,实际上是虚幻的形体而已。也就是要通过对身体的分析而了解它是空的。这就是佛教所谓的“界分别观”。“界分别观”要求在禅定时,观想事物是因缘和合而成,聚散不定,生灭无常,从而对治以为自我和我之所有都是真实存在的“我见”。

5.深刻懂得十二缘起的道理,以了解生死轮回的真正实质。这就是佛教所谓的“因缘观”。“因缘观”要求在禅定时通过观想十二因缘,认识三世因果相续的道理。有关论述可见第八章第二节。

同类推荐
  • 吃透道德经

    吃透道德经

    《道德经》概念上的意义,要大过它的本质与内在。很多人在深奥、晦涩的印象前望而却步,只片面地记下 “上善若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法网恢恢,疏而不失”之类的句子,仿佛《道德经》是一本可以窥探宇宙奥秘却难以翻开的神书。
  • 周易与人生

    周易与人生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 老子与道家学派

    老子与道家学派

    本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概说,并介绍了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和道家思想的精髓及历史上的显现。
  • 厚黑学(全集)

    厚黑学(全集)

    “厚如城墙”,岿然不动,静观其变,一旦时机来到,就需断,“黑如煤炭”,决然出击,勇猛果决。“厚”在伺机,“黑”在决胜,一件事要成功,二者缺一不可。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热门推荐
  • 绮罗魅世香:四嫁千金

    绮罗魅世香:四嫁千金

    她重生为凤府的病西施,南宫家的退婚,往日承诺重提,让她不得不嫁给傻子王爷……侯爷之子为她中美人局,被父斥逆子,天下人讥笑,他却不改初衷……凤曦在阴谋漩涡中求生,回首灯火阑珊处,谁是真心,谁是假意……
  • 腹黑爹地来迟了

    腹黑爹地来迟了

    一段美好的校园爱情,本应顺理成章的修成正果,却在一步之遥戛然而止!从此,世上又多了一位单亲妈妈,夏小遥带着宝宝艰难地生活着,却还在期望着孩子他爸回来。他真的回来了,却不再是大学时夏小遥所认识的那个少年,而是化身为从国外回来的投资客,和他一起回来的,居然是曾经的大学室友吴珊珊!是再续前缘,还是知难而退?这可不是夏小遥所能决定的!因为,一大一小两个男人都声称不能没有她!夏小遥决定遵从心底的想法,和深爱的人在一起,却发现似乎总是有着许多莫名的力量在阻碍着他们,甚至,三年多前的分离真相也开始露出水面,这一次,他们的结果会不一样吗?本文一对一,宠文,喜欢的亲们记得收藏哦,8然--哼哼!【好奇宝宝篇】某宝:妈妈,我真的没有爸爸吗?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有。某妈:宝宝当然也有爸爸了,只不过,宝宝的爸爸不和我们住在一起。某宝:哦,为什么不和爸爸住一起呢?要是和爸爸住一起,我就可以和爸爸一起玩了!某妈:这个--,爸爸他也要上班啊,所以不能和我们住一起啊!某宝:那爸爸不放假吗?妈妈上班也要放假的哦!某妈:爸爸的工作很忙,没有假放的,所以他才能赚很多钱买房子给宝宝住啊!你知道吗?我们现在住的房子就是爸爸买的!某宝:哦,那我们已经有房子了,可以让爸爸回来陪宝宝了吗?某妈:还不行哦,这个房子还欠了好多的贷款,所以爸爸还要继续赚钱才可以。某宝:哦,那爸爸什么时候可以还完钱啊?我想爸爸快点回来陪我玩--【痴情男人篇】某男:遥遥,我回来了。某女:嗯!某男:我好想你!还有我们的孩子!某女:你就知道一定是你的?某男:我就知道!某女:好,那个吴珊珊是怎么回事?某男:我们俩没什么。某女:那你们怎么一起走,又一起回来?某男:那是因为,我以后再告诉你。某女:宝宝,我们走!P:简介无能,文文精彩!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豪门千金的布衣人生

    豪门千金的布衣人生

    程璃安本该是叶家名副其实的大小姐,享尽荣华富贵。可亲生父母却在她还是襁褓婴儿的时候把她寄养在别人家。随着时光的流逝,二十四年后,那个小婴儿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她的人生,本该顺利无阻,直到半年前,她被最爱的男友抛弃,那个叫宋宇阳的男子在她的病床前残忍的说出原因:你没有学历没有背景没有本事,我凭什么喜欢你呢?程璃安以为这就是地狱,可更加残酷的事情还在后面!紧接着她失去最爱的工作,养父母惨死,到后来她发现身世的秘密。这一切,使她无法承受,她试图自杀,却放不下承诺一定会回来找她的亲生父母,只好继续苟且的活着。可命运却不允许她苟且偷生。遇见顾林,重见前男友,前男友家人女友对她的迫害,好朋友们感情的波折……亲生父母的秘密,自己身世的秘密,背负的仇恨,暗中陌生人的提点和帮助……到底谁是谁的阳光?谁又会带着谁走向黑暗?秘密总有一天都会揭晓,阴谋也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或许是残忍的报复,或许是无心的陷害,或许是有心的伤害……对宋宇阳:总有一天,我会以一个华丽的姿态出现在你面前,让你后悔莫及。对顾林:感谢你一直的照顾和青睐,误会也好,事实也罢,我的未来,不敢邀你加入。对叶璃宁:我从来不懂你的用心,你到底是爱我呢还是恨我呢?本文男主超爱女主(虽然之前犹豫了那么一下下);渣男也会遭到报应的;还有,还有,神秘的少爷,热情的富二代……精彩的故事还在后面……本文慢热,让我娓娓道来精彩的故事吧……
  • 二嫁美人:财迷皇妃腹黑帝

    二嫁美人:财迷皇妃腹黑帝

    喜欢金子有错吗?长得好看是她的错吗?金子还没捞满意,美男后宫也没开成就嫁人了,这她也就认了,谁叫对方英俊温柔又有钱呢!!可是床还没上将军老公就被弄去打仗了这也贼倒霉了一点。为了他吃尽了苦担尽了心,可到头来却是稀里糊涂地被献给了皇帝,咦,这人为何如此眼熟?左右为难的三人世界从此开始…………    
  • 反穿之甜婚日常

    反穿之甜婚日常

    圣殿之上突然消失,巧合还是阴谋?落入异世,斗前朝,既来之则安之,闹的鸡飞狗跳墙,逍遥快活。他,她,盛氏的掌权人,神秘且低调,戏后宫,从来没有想过会爱上一个人!繁华之后,无赖加难缠,该如何抉择!
  • 奇山秀水张家界

    奇山秀水张家界

    本书内容丰富,照片精美,归来不用再看山”。实用性强,张家界号称有“三千奇峰,八百秀水”,人称“名动全球,到此实堪三击掌,热拔五岳,是自助旅游的好向导。,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其自然风光具有雄、奇、险、秀、幽等五大特色,其中黄石寨、金鞭溪被推介为国际黄金旅游线。本书重点介绍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国家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武陵新秀杨家界、百里画廊茅岩河等风景名胜区,26条游览线,总计240多个自然风光景区和人文景点,并为旅游者提供旅程设计、旅游交通、旅游食宿娱乐和旅游购物等实用资讯
  • 弃妇的小日子

    弃妇的小日子

    --情节虚构,他为了传宗接代答应族长贴告示娶了她。抬眼的一瞬间,她被婆婆以夫君之名休弃,抱着襁褓中的女儿离开。新婚夜,借精致糕点“梨花醉”赢得了尊重!他是大宅院在外经商的少爷,请勿模仿,她为了五十两银子嫁给了他。她忘掉身份重做农妇,她被他的容颜吸引,一场意外,下定决心夫唱妇随
  • 青楼掌柜

    青楼掌柜

    阎王满足某人三个愿望---长寿,有钱,有美女。于是,主角轮回转世,成了响当当的青楼掌柜,且看主角怎样带着MM走出新一片天地。目前每天10更。各位朋友可以多看看。请大家有什么意见都留在书评区,好的坏的都可以,来者不拒。或者加到这个群里面来。群号:110771300,110900727。验证的时候输主角名字就可以了最后,求收藏,订阅,推荐。
  • 满分测试大闯关(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

    满分测试大闯关(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

    “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丛书旨在通过向青少年提供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文化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科学和热爱科学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拓宽视野,不断创新,最终达到提升综合性素质的目的。其中涉及到青少年必须知道的许多知识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现代性,是青少年学习的最佳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