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10

第10章 先秦时代知行观(3)

荀子强调言行统一,行高于言,他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器”,器物。“国用”,赖其言善而有所用。这是说,能言能行是国宝,其次,能行不能言是国器,再其次,能言不能行是国用,而言善行恶,言行不一是国妖。这是体现了重视言行一致,强调行高于言的思想。荀子还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他故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荀子·儒效》)“已”,止。“识”,志,记。“敦”,厚,丰富。这段话包含了比较丰富的知行思想,揭示了认识是从“闻之”、“见之”到“知之”再到“行之”的过程,也就是由间接知识(“闻”)或直接知识(“见”)再到理性思维(“知”),再付诸实行的过程,这是符合认识的辩证法要求的。它还强调认识的来源、起点是“闻之”、“见之”,即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与此相联系,荀子还说:“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削而为工匠,积反(“反”,读为“贩”。)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同上)“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也都鲜明地包含了实际活动是认识来源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它指出“行”高于“知”,“行”是“知”的目的。荀子肯定认识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而实行又高于认识。在荀子看来,即使知道得很多,但不去实行,必然会陷入困境。这实际上是把“行”作为认识的最高阶段,是对知行学说的一个重要贡献。

荀子认为“学至于行而止”,不懂得行以后还要进一步深化认识,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荀子讲的“行”和我们所说的实践相通,但主要是指个人的道德行为。他讲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一个人如何修养成圣人的过程,认识过程和修养过程是统一的。荀子看到了劳动生产对于农夫工匠的重要性,但是他并不重视。他夸大了圣人君子的认识作用,说:“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荀子·儒效》)轻视劳动人民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由此荀子对于人的认识能力,也多从自然本质去说明,看不到人的认识能力更主要的是劳动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九、韩非的“缘道理”说

战国末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韩非,继承墨子和荀子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吸收和改造了老子的道论,提出了“缘道理”的认识学说,对先秦时代的认识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韩非充分地肯定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他说: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虑。(《韩非子·解老》)“聪”,听觉,听觉好。“明”,视觉,视觉好。“睿”,聪明。“智”,心,思维活动。“天”,天然,自然。“天明”,眼。“天聪”,耳。“天智”,心。意思是说,聪明睿智这些认识机能是人的自然属性,运用这些认识机能去看、听、思索是人的认识活动。人们的认识活动,就是凭借、依靠这些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感觉和思维。

韩非认为世界万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他批判改造老子的“道”,把“道”看成是世界万物的总规律:“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韩非子·解老》)“所然”,形成那个样子的东西。“稽”,符合,汇合。意思是说,道是万物形成那个样子的东西,是万理的总汇合。又说:“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同上)“文”,纹理,条理。这是说,理是构成万物的条理性的东西,道是万物所以构成的原因和根据。所以说,道是能使万物条理化的东西。韩非还说:“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同上)。万物各有自身的理,而道总括了万物的异理。在韩非看来,道是自然界的总规律和总根源,理是万物的特殊规律。这里韩非第一次并举“道”和“理”的范畴,接触到了一般法则和特殊法则的关系问题,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和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也是在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贡献。

在对“道”和“理”的认识基础上,韩非提出了“缘道理”说,他说: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无不能成者,大能成天子之势尊,而小易得卿相将军之赏禄。夫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猗顿:人名,春秋末期鲁国人,经营盐业和畜牧业的大富翁。)、陶朱(陶朱:即范蠡,春秋末期楚国人,曾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改名换姓到了齐国,经营商业,财产很多。因住陶(今山东定陶县)十九年,自称陶朱公。)、卜祝(卜祝:占卜吉凶的人和求神祝福的人。此指从事迷信活动而发财致富的人。)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同上)“缘”,根据、遵循、按照。这是说,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没有不成功的。相反,违背事物的规律,轻举妄动,只能失民亡财,一事无成。

“缘道理”和“弃道理”实际上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韩非把那种“弃道理”的认识称为“前识”,他说: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同上)“意”,通“臆”。“意度”,主观猜测。这是说,在事物没有出现之前和在事理没有表现出来之前的行动,叫做前识。前识是没有根据的胡乱猜度。也就是说,前识是先于经验的认识,是没有接触事物掌握规律以前就盲目行动的认识。韩非强调要“缘道理”,并说:“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参鞠之,终则有始。虚以静后,未尝用己。”(《韩非子·扬权》)“反”,回复,推及。“督”,考察。“鞠”,通“鞫”,寻根究底。这是说,依据事物的规律,推及事物的具体道理,寻根究底地考察事物,如此终而复始,使认识产生于对事物的虚静的观察和研究之后,从来不主观臆断。韩非认为,了解事物的规律是行动取得成功的前提,他说: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韩非子·解老》)这是强调只有正确的知才有正确的行,知对行具有指导作用。为了取得正确的知,韩非还着重强调“虚静”的重要性,他说:“知治人者,其思虑静;知事天者,其孔窍虚。”(同上)人的认识能力所以能够发挥“事天”、“治人”的作用,在于保持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虚静状态。又说:“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韩非子·主道》)“情”,真情,真相。“正”,准则。虚静有重要的功效:保持虚心就能知道事物的真相,保持冷静就能知道行动是否正确。这是对老、庄的虚静和荀子的“虚壹而静”观点的继承。第二节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知行观

一、董仲舒的“察身以知天”和“知先规而后为之”的思想

西汉神学唯心主义哲学家董仲舒,继承孔、孟的“生而知之”的思想,尤其是孟子的“尽心”、“知天”的学说,加以神秘化,主张人们认识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体认“天意”,按“天意”行动。

(一)“察身以知天”

董仲舒说:“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就是说,天不说话,而使人体察它的意旨;天不行动,使人按照它的意旨去做。那么,人们怎样体察天意呢?董仲舒说有两条途径:一是体察“天意”的各种表示。如说:“谨按灾异以见天意”(《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各种灾异现象以及寒暑四时等都是“天意”的体现,灾异是天对人的示威和谴告,而凤凰、麒麟的出现,则是国家兴盛、人们吉祥的预兆。人们应当从这些现象来体认“天意”,采取相应的行动;二是通过反省内心来体察天意。董仲舒说:“聪明圣神,内视反听,……独明圣者,知其本心。”(《春秋繁露·同类相动》)“本心”是天意在人身上的体现。人的聪明智慧通过向内探求而获得,发明“本心”也就是体认“天意”。这叫做“察身以知天”(《春秋繁露·郊语》)。董仲舒认为这是最重要、最好的方法:“道莫明省身之天”(《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没有比反省内求、体察自身更能体会“天意”了。这是非常独特而又带有神秘色彩的认识方法。

(二)“圣人者,见人之所不见也”

董仲舒认为,体察天意并非易事,而圣人是最能体察天意的,他说:“圣人者,见人之所不见者也。故圣人之言,亦可畏也。”(《春秋繁露·郊语》)“圣人”和一般人不同,具有非凡的智慧,能认识一般人所不能认识的东西。所以,圣人的言论,也是令人畏怖,应当绝对听从的。董仲舒宣传圣人异乎寻常,具有超人的认识能力,这是一种神秘主义的先验论观点。他还通过宣传圣人言论的可畏,以强化专制最高统治人物的绝对权威,要人们绝对地服从“圣人”的主张,以巩固社会统治。

(三)“知先规而后为之”

在董仲舒的思想系统里,作为体认天意的辅助手段,人们的日常认识和认识作用也是有重要意义的。他对“知”作了一个解说:何谓之知?先言而后当。……知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蚤(早),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归,见始而知其终,……如是者谓之知。(《春秋繁露·必仁且智》)能洞察未来的祸福利害,预见事物的变化和终结,叫做知。董仲舒对知的要求和作用是很高的。与此相应,董仲舒强调知而后行,他说: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知先规而后为之。其规是者,其所为得,其所事当,其行遂,其名荣,其身故利而无患,福及子孙,德加万民,汤、武是也。其规非者,其所为不得,其事不当,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绝世无复,残类灭宗亡国是也。故曰莫急于智。(《春秋繁露·必仁且智》)“规”,谋划。知的是或非对于行动的成败、名声的荣辱、自身和子孙的祸福,以及国家的兴亡都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从认识论来说,董仲舒看到知的重要性,强调知对行的作用是有合理思想因素的。但是,董仲舒所讲的“知”是体察“天意”的“知”,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虚构的“知”;董仲舒力主先体察“天意”而后行,把“知”放在起点,完全歪曲、颠倒认识过程;过分夸大“知”的能动作用,把“知”看为决定“行”的因素,否定“行”是“知”的基础。可见,董仲舒宣扬的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二、《淮南子》的“循理而举事”的观点

西汉时代的重要著作《淮南子》一书,继承先秦诸家探讨认识论的成果,对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活动,知和行的关系都作了论述。

(一)“视而无形者,不能思于心”

《淮南子》在阐述感性认识活动时,首先指出,感觉是通过感官获取的,“视而形之,莫明于目;听而精之,莫聪于耳”(《淮南子·缪称训》)。不同的感官各有其感觉作用。同时,还强调感官不与外界客观事物相接触,也不能取得认识,它举例说:盲者行于道,人谓之左则左,谓之右则右。遇君子则易道;遇小人则陷沟壑。何则?目无以接物也。(《淮南子·氾论训》)盲人眼睛有缺陷,不能接受外物的作用,反映相关的事物,也就不能区分左右。《淮南子》还认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还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它举例说: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淮南子·说林训》)这是说,观察远距离空间和写小字对光的要求不同,前一种要求光的透明度大,后一种则要求光的强度高。这是对制约感觉知觉的条件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述。

《淮南子》认为理性认识活动也是由物质器官进行的,它说:夫心者,五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是故不得于心,而有经天下之气,是犹无耳而欲调钟鼓,无目而欲喜文章也,亦必不胜其任矣。(《淮南子·原道训》)这是说,作为思维器官“心”(限于科学水平,而不懂得人脑是思维器官)既具有“制使四肢,流行血气”的生理功能,又具有辨别是非,处理百事的心理功能,看到了两种功能的区别和联系;思维不是直接由“气”构成的,而是一定器官的功能,这都是有价值的观点。

(二)“循理而举事”

《淮南子》十分重视“知”,强调“知天”、“知人”,它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行,则有以任于世矣。知天而不知人,则无以与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则无以与道游。(《淮南子·人间训》)认识的任务是两方面,即要懂得宇宙的自然规律和人间的行为准则,缺少任何一方面就或不能与世俗相交,或不能与天道共游。知之重要,在于对行有指导作用:“知人之性,其自养不勃;知事之制,其举错(措)不惑。”(同上)

《淮南子》认为,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以一定的认识为指导的,而人的认识并不都是正确的,它说: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谋;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异也。晓自然以为智,知存亡之枢机,祸福之门户,举而用之,陷溺于难者,不可胜计也。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天下无不达之涂矣。是故知虑者,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百事之变化,国家之治乱,待而后成,是故不溺于难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淮南子·人间训》)这是说,人们在做事以前,都要进行规虑揣度确定谋划,而谋划有是非利害之不同。实际上,人们相信自己的智慧、谋划而陷入困难境地的,不计其数。假使人们自认为是对的,并按此去做就一定可行,那么,天下也就没有不能实现的事情了。所以,“知虑”和“动静”十分重要,要十分慎重。怎样才能“不溺于难”而取得成功呢?它说:圣人则不然,论世而为之事,权事而为之谋,是故舒之天下而不窕,内之寻常而不塞。……是故圣人者,能阴能阳,能弱能强,随时而动静,因资而立功,物动而知其反,事萌而察其变,化则为之象,运则为之应,是以终身行而无所困。(《淮南子·氾论训》)这是说,圣人在确定计划时,先权衡事情的轻重,处理事情时,先看清当时的形势,这样也就能大能小,能放能收,放开到整个天下也不觉得宽,收缩到几尺的地方也不觉得窄;也就能文能武,能柔能刚,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决定行止,凭靠有利的条件以建立功业,在事情发生时就知道它的结局,在迹象萌芽时就注意它的变化,在活动时随机应变,因而也就一生行身顺利而不遭遇困难。《淮南子》强调人的知与行要随客观事物的变化而相应变化,是有道理的;其中也包含着在行事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客观事物的思想,是可贵的。《淮南子》在知行问题上,力主无为而无不为,《淮南子·修务训》在解释“无为”时说: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功”,原作“权”,据王念孙校改。又王氏谓,“权”为下文中“推”字之误,从改。)这是说,所谓无为,是指人的行为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符合“理”,即合乎客观规律,不应以个人的主观意志、嗜欲去代替行事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淮南子》知行观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其中也不乏比较正确的论述,应当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

三、王充的“实知”说

东汉时代唯物主义者王充作《量知》、《实知》、《知实》和《效力》等文,反对汉代流行的“圣人生而知之”说,强调只有接触实际事物才能取得感性知识。并且对于知的重要性,取得知的途径,以及知和行的关系都作了唯物主义的阐述。

同类推荐
  •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收录了《穿衣之道:诸子争鸣的一个话题》、《周敦颐思想在儒家道德形上学中的地位》、《朱子“中和说”略论》、《儒宗别传:方以智的庄学史观》、《以庄继易:钱澄之的庄学观》、《近代墨学的复兴及其原因《经、子之别与“国故”问题--章太炎、胡适关于治学方法的论争》等论文。
  •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一个让人莫测高深的词汇,一提起它,就令人联想到某种至高无上的智慧,还有一张与这种智慧相连的刻满岁月年轮的脸。哲学真的是这样让人望而生畏的吗?这本小书将会回答我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什么是哲学?哲学家们想的都是些什么问题、哲学家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读过这本书后你会发现,哲学原来有着这样一张生动有趣的面孔,而你自己也曾经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过!
  • 每天读点哲学

    每天读点哲学

    智慧不是知识,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而关于人生的“知识。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找到人生的规律,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理。所以,哲学家寻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每天读点人生哲学,其内容或来自经验的总结,或来自理论的阐释,或是生活的感悟,它们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史。也就是人逐渐认识自己的历史。从这意义上来讲,人生哲学都已经被读了几千年,但今天我们还在读,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里面是。点燃火焰。的智慧,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知识。
  • 沉思录

    沉思录

    本书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热门推荐
  • 一枚钉子前进

    一枚钉子前进

    汉语诗两大精髓是意象化与音乐性,这从“神韵”两字中就可以体会到。意象化有共同的语言学、超语言学、逻辑语言哲学基础,音乐性的资源更是储藏在丰富的汉语自身,汉语新诗完全可以传承古典诗歌既要吸收异质又不能丢掉自我,既要有非凡的智慧,还要有更多“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作一句空”的人共同努力。我相信这样的努力不会白费。
  • 海洋馆漫游:海洋怪象实录

    海洋馆漫游:海洋怪象实录

    放眼全球,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是海洋大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都在沿海地区。在当今国际社会,开发海洋、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已成为世界沿海各国的发展方向和潮流。海洋是一个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等。这一切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开采。青少年认真学习海洋知识,不仅能为未来开发海洋及早储备知识,还能海洋研究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 一胜九败:日本新首富的人生哲学

    一胜九败:日本新首富的人生哲学

    当经济危机令众多公司大伤元气之时,优衣库凭借什么逆流而上,席卷全球而势不可挡?当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身价大缩水时,既非房地产巨头,也非金融大亨,而是身为“卖衣人”的柳井正为何竟能跃居日本富豪榜榜首?从一间小小的西装店铺,到奇迹般以2000多家店铺覆盖全球的服装销售巨头,柳井正的创业人生是怎样的一个传奇?被誉为继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之后的日本新经营之神的柳井正,他的商业韬略,应该为中国人所熟知。本书披露了优衣库多年来强势成长中的故事,提炼出柳井正睿智而朴素的商业哲学,为您真正解读柳井正“一胜九败”等经典思想。中国大陆首部解读柳井正之作,值得您拥有。
  • 赢在起点:孩子从优秀到卓越的36种能力

    赢在起点:孩子从优秀到卓越的36种能力

    这本书不会告诉父母如何让孩子取得高分,但它是孩子取得高分并成为顶尖人才的永不枯竭的能量源泉。父母在阅读本书汲取家教智慧的同时,还能发现提升自身能力的良方。
  • 修罗王爷独宠萌妃

    修罗王爷独宠萌妃

    她是逍遥江湖的第一美女,绝色天下,一双凤眸倾尽天下英豪。他是名震天下的修罗战神,冷血狂傲,一双重瞳睥睨天下风光。“纵然得了天下,身边没有她,又有何欢?”面对唾手可得的天子之位,他将手中的玉玺掷出,毫无犹豫的转身没入了一片夜色之中。“你喜欢这天下,我便替你夺下来,又有何难?”西岭峰下,她拥着怀中满身血色的男子,附身在他耳边轻声说道,带着几分轻柔的声音之中满是狂傲。他为她弃了整片江山,她为他负了整个天下又有何妨。谁说江山与美人不能两全,她偏要为他舞一世芳华,争一方天地。
  • 妖恋

    妖恋

    一身青衣,腰间悬挂一支翠绿色的竹笛,俊美的容颜带着几分清高,眉宇间的那颗红痣的滴血的红痣更添一份妖娆。六姐眼里闪过一丝惊艳,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男子,那就是风华绝代。微卷的发丝在风中飞舞,如火精灵在人间降世,竹青看过不少妖,幻化成人时,都是绝色男女,没有想到人界也有这么绝色的女子。
  • 第一女仙

    第一女仙

    穿入修真家族,父母慈爱却修为低微。家族势大,却狼心狗肺,步步紧逼,谋算婚嫁!危难之际,随身古镯异变,开启福地洞天!无名金果成就神秘灵种。看——废柴之体,也敢逆天,成就第一女仙!
  •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尼采以及他的人生哲学,遭到了一些人的歪曲和误解,为了让现代读者摒弃错误的观念,更好地了解尼采,我们重新编译了这本论文集,旨在帮助广大读者理解先哲意在改变人类思想面貌的人生哲学与审美观,重塑一个美丽的,而非面目狰狞的尼采。就像他的思想一样,他的一生是其作品的最好注释,很少有人能潜心参悟他的作品,但大多数人都非常欣赏他的近似癫狂的酒神精神。人生难免有不得意的时候,人生无法回避悲剧的冲击,只有那些富于激情的表现,才是美丽动人的东西。
  • 小经验大财富

    小经验大财富

    本书将作者本人在生活、经商、学习、旅游中遇到的一些与经营管理、职场生涯密切相关的真实故事,再现在读者的面前。作者通过这些故事,把自己经商的所遇、所想、所悟、所乐、所苦……进行了一下盘点,其中有经验、有教训、有快意、有辛酸、有感叹、有思考……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