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12

第12章 先秦时代知行观(5)

慧远认为通过以上的修持,就可以逐步地通向成就一定的果位,进而达到涅槃境界。

从慧远的禅智并重思想来看,它侧重于对人生的形成、过程、男女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哲学观察和道德观察,其中充满了宗教神秘主义的思想;也侧重于宗教修持和道德修养,其中体现了宗教禁欲主义的要求。慧远强调宗教实践和宗教理论的统一,但它和我们所讲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内容、观点方面是格格不入的。

六、竺道生的“顿悟”说

东晋佛教学者竺道生在涅槃佛性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独创性的顿悟成佛说,震动了当时整个佛教界。道生所讲的成佛,纯属宗教的幻想,而所讲的顿悟说则涉及获知的途径、方法问题,含有认识论意义。道生顿悟说的要点有二:一是关于“信”与“悟”的关系问题,二是关于“渐悟”与“顿悟”的区别问题。

(一)“信”与“悟”

关于“信”与“悟”的关系,慧达在《肇论疏》中论述了竺道生的观点,文说:见解名悟,闻解名信。信解非真,悟发信谢。理数自然,如果就(熟)自零。悟不自生,必藉信渐。用信伪(疑为伏)惑,悟以断结。(《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25页。)这是说,竺道生把对佛理深有所得的见解叫做“悟”,把学习经典和听闻所得的佛教知识叫做“信”。“信”不能穷理证本,而只能作为达到“悟”的一种手段。达到了顿悟,信解就“谢”而不起作用了,犹如果子成熟后自然地掉下来一样。不过,悟解并不能自然产生,必须依靠佛教知识的不断增加,并用这些佛教信仰去克制个人思想和行为上的迷乱,进而达到悟解,以去掉束缚,灭绝烦恼,获得解脱。这说明竺道生并没有简单地否定从闻见得来的佛教知识,而是认为悟解也需要以信解为前提;同时他又强调从闻见得来的信仰不是真悟,一旦取得悟解,信解就不再起作用了,这样,归根到底又把“信”和“悟”对立起来。竺道生认为不能停留在从闻见得来的信仰上,为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佛教经典所束缚,这包含了肯定独立思考的积极因素,但他把宗教的神秘直觉置于宗教知识的学习之上,则鲜明地体现了宗教认识论的信仰主义特征。

(二)“渐悟”与“顿悟”

慧达在《肇论疏》中对竺道生的顿悟说也有简要的转述,文说:第一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志(此字不明)释,谓之顿悟。道生自己也说:一念无不知者,始乎大悟时也。……以直心为行初,义极一念知一切法,不亦是得佛之处乎?(《注维摩诘经·菩萨品》,见《大正藏》,第38卷,365页。)这是说,对于“理”——宇宙本体实相,要么证悟它,要么没有证悟它,没有中间状态;要么与它合一,要么没有与它合一,不能分阶段逐步与它合一。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道生的观点等于是,要么得到全部真理,要么得不到全部真理,而不能得到部分真理、相对真理。其次,顿悟是大悟,是在一刹那间顿然“知一切法”,把握全部真理,无不了然。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认识是一次完成,没有过程的。再次,就成佛的步骤、方法来说,竺道生的大顿悟不仅和那种主张累世修行、积累功德的“渐悟”说不同,而且也和那种认为成佛要经过小飞跃的悟道,然后再继续进修而进入大飞跃成为佛的“小顿悟”说不同,而是认为在顿悟以前没有悟道的可能,必须是在一刹那间断尽妄惑,体认本体,当即成佛。这是一种新的快速成佛法,对后来唐代慧能禅宗有直接影响。

七、僧肇的“般若无知”论

东晋佛教哲学家僧肇在参加翻译《大品般若经》完成以后,撰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般若无知论》。论文阐述所谓圣人(佛)的智慧,即般若无相无知的道理,也就是通过对般若性质的解说,宣扬佛的神秘应化的宗教行为(“应会之道”),为人们指出成佛的道路和方法。由于文章讨论了般若有相无相、有知无知的问题,论述了所谓观照宇宙性空、追求佛教最高境界的可能和途径,论证了人类认识的不可能、不真实和不正确,这就涉及主体和客观,即主观认识能力和客观认识对象的关系等认识论问题。

(一)般若“无相无名”

僧肇认为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智慧、认识:一种是“圣智”,即佛的智慧认识,叫做般若,是所谓最高最全面的智慧,最真实、最正确的认识;一种是“惑智”,也叫“惑取之知”,是由于人们迷惑事物的本性而产生的荒诞认识,是对虚幻对象——现实世界的虚妄认识,是不真的认识。

“圣智”就是般若,那么般若又是什么呢?般若,是梵语音译,印度佛教专用名词。般若含义,就其客观方面说是性空,就其主观方面说是大智,即能洞照性空之理的智慧。中国僧人使用“般若”,通常着重指后一意义即智慧而言。但是这种智慧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聪明才智,而是洞照性空,超情遣知,达到成佛境界的宗教行为,是一种宗教的神秘直观。汉语译作智慧并不完全符合般若的原意。僧肇和一些著名僧人都鉴于汉语里没有相当于印度般若的术浯,而主张不译,但为了行文方便而借用“圣智”来表示。僧肇是这样描述圣智——般若的:圣智幽微,深隐难测,无相无名,乃非言象之所得。(《肇论·般若无知论》)圣智深幽玄奥,常情难以测度,它既无形相,又非概念,完全不是人们言语所能理解和把握的。又说: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然其为物也,实而不有,虚而不无,存而不可论者,其唯圣智乎!(同上)这是说,般若有洞照一切的功能,却没有知识;精神有反应事物的作用,却不用思维。不用思维,所以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没有知识,所以洞察于万物之外。般若的特点是,真实而非实有,虚寂而非空无,它存在着而又无法论述。僧肇还引《放光般若经》说:《放光》云: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同上)般若是无所有的、无生无灭的。在僧肇看来,般若是永恒绝对的东西,是既能洞照一切又无相无名的。

(二)般若“无知”

般若能够洞照一切,为什么又是无知呢?什么是般若无知呢?僧肇说:“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肇论·般若无知论》),佛使自己的心思保持虚静,而使自己的洞照保持充实。这就是说,般若洞照一切,它所照的在于无相,能照的在于无知。万物看起来有种种形象,但由于自性空,不真,毕竟是无相的。而心不执著无相的事物,这样的知就是无知。也就是说,照到无相,而与宇宙实际相契合就成了无知。可见,般若无知,是由于万物无相。僧肇说:智之生也,起于分别,而诸法无相,故智无分别,智无分别,即智空也。(《注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见《大正藏》,第38卷,373页。)万物无相,所以智无分别,也就是智空,智空即无知。“诸法无相”,真谛也无相。真谛的无相,也决定了般若的无知:夫智以知所知,取相故名知。真谛自无相,真智何由知?(《肇论·般若无知论》)“取相”,是认识的主体知其对象是什么。一般人的智是认识有相可取的对象,所以叫做认识。而真智(圣智,般若)的对象是真谛,真谛本来没有形相,般若又从哪里取得认识呢?

般若洞照无相,所以是无知。无知是智无分别,所谓智无分别,也就是无“惑取之知”。僧肇说:然经云般若清净者,将无以般若体性真净,本无惑取之知。本无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哉?岂唯无知名无知,知自无知矣。(同上)就是说,般若本性清净,本来不像世俗的“惑取”而得的认识,所以不可以称为认识。般若不仅没有知(认识)的称号,也没有知(认识)的作用。这里所讲的“惑取之知”就是指的知对万物的取相,对万物的分别。在僧肇看来,对客观世界形形色色的万物进行如实的区别和认识,所取得的只能是迷惑虚妄的认识。僧肇是自觉地以佛教唯心主义认识论来驳斥、反对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僧肇的般若无知论,包含了鲜明的针对性,就是要排斥所谓“惑取之知”,这也是不同于佛教先辈的地方。过去佛教讲般若,只说是“智空”、“如虚空相”,僧肇进一步指出是无“惑取之知”,从而使般若学具有更加强烈的反对人们正常认识的性质。由于僧肇论“空”异常彻底,因而博得了鸠摩罗什的赞扬,称他为“解空第一”。

应当指出,僧肇所谓的“般若无知”,并不是通常说的无所知,而是说佛的知和普通人的知不同,是不能用常识评判的。僧肇说: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肇论·般若无知论》)

是以圣人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真谛无兔马之遗(这句话的意思说,佛教真谛十全十美,无所不包,没有遗漏。),般若无不穷之鉴。所以会而不差,当而无是,寂泊无知,而无不知者矣。(同上)这是说,世俗的一般人,只能认识万物的不同形相,分别具体事物,这样虽有所知,也就有所不知。圣人的心不同,它不是认识有形相的具体的事物,而是以无相的真谛为对象,认识世界不真空的本质,这样,虽然说是无知,却又是无所不知,乃至一切皆知的。

显然,僧肇所谓的“圣智”是一种神秘的直觉智慧。

(三)“能知”与“所知”

僧肇为了论证般若学的信仰主义,而着重这样那样地否认认识的对象,这也就涉及能知(认识主体)和所知(认识对象)的关系问题。

僧肇自设了这样一个诘难:真谛是般若的认识对象,根据所知即认识对象去寻求智慧,般若就应当是有知而不是无知。他在答辩这个问题的一段长文中集中地论述了能知和所知的关系:以缘求智,智非知也。何者?《放光》云:不缘色生识,是名不见色。又云:五阴清净,故般若清净。般若即能知也,五阴即所知也。所知即缘也。夫知与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相与而无,故物莫之有;相与而有,故物莫之无。物莫之无,故为缘之所起;物莫之有,故则缘所不能生。缘所不能生,故照缘而非知;为缘之所起,故知缘相因而生。是以知与无知,生于所知矣。何者?夫智以知所知,取相故名知。真谛自无相,真智何由知?所以然者,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于知。所知既生知,知亦生所知。所知既相生,相生即缘法。缘法故非真,非真故非真谛也。故《中观》云:物从因缘有,故不真;不从因缘有,故即真。今真谛曰真,真则非缘。真非缘,故无物从缘而生也。故经云:不见有法,无缘而生。是以真智观真谛,未尝取所知。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然智非无知,但真谛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而子欲以缘求智,故以智为知。缘自非缘,于何而求知?(《肇论·般若无知论》)这段话的要点是:

般若是能知,五阴(五蕴,谓人身由五种东西集合而成,并无一个自我实体)是所知。以五阴为认识对象,这是从《放光般若经》“五阴清净故,般若清净"的话引申出来的。强调五阴清净虚空无实体,就是说所知对象是虚幻不真的。

认识和认识对象互相依存又不互相依存。所知的认识对象也叫做“缘”。万物的有和无,认识的知和无知都由缘即认识对象所决定,同时认识也产生认识对象。由于认识和认识对象是互相产生的,缘生的,所以都不是真实的。

真谛是真,真是不缘。真谛是绝对的离缘的真实本体,和普通的所知的对象不同,既不是以能知为缘而生起,也不能反过来作为任何东西生起时的缘。而般若洞照真谛,也是观而不取,即不同于一般地从认识对象取得认识。

僧肇区分了“能知”和“所知”,又主张“般若即能知”,“真谛非所知”,这样僧肇是否认为般若没有认识对象呢?也不是的。因为他讲过“真智观真谛”,“圣人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真谛显然是般若观照的对象。但是在僧肇看来,真谛虽然是真实的,又是无相的,不同于一般人认识上的任何一种实体。既不是有形相(“有”)的实体,也不是无形相(“无”)的实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又认为真谛不是认识对象。与此相联系,僧肇还认为,般若否认认识作用,真谛讲虚无,两者既相同又相异:“般若之与真谛,言用即同而异,言寂即异而同。”(《肇论·般若无知论》)就两者作用来说是相同而异,就两者本质来说是相异而同。

真谛是般若观照的对象,客观事物是否在般若观照之外呢?也不是的。僧肇说:内有独鉴之明,外有万法之实。万法虽实,然非照不得。内外相与以成其照功,此则圣所不能同,用也;内虽照而无知,外虽实而无相,内外寂然,相与俱无,此则圣所不能异,寂也。(同上)在《不真空论》中也说:至人通神心于无穷,穷所不能滞;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虚,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独鉴之明”,指能照,“万物之实”,指所照。佛的观照能力是无限的,万物的形象都不能局限他的认识。同时,般若观照的功能又必须和外界万物互相配合,互为条件,这样才能构成观照效果:主观方面用于观照,但是无知;客观方面虽然实有,但是没有形相。主观和客观,无知无相,寂然不动,一起消除。这也就是所谓圣人(佛)的最高境界。

从僧肇关于“能知”和“所知”关系的论述来看,他一方面主张以所谓的真谛为对象,排除客观事物这一真实的认识对象,一方面又把万物归之为般若观照范围之内,并通过观照以悟得万物的虚无,从而取消客观事物这一认识对象的真实存在。

僧肇讲的般若无知论,不是通常所说的不可知论。它的着眼点是要人们去掉所谓“惑取之知”,即去掉关于客观世界的各种知识,也就是要根本否定一般人的正常的认识规律,否定认识的客观内容,否定真理的客观标准,把佛教的神秘主义说教当作唯一的真理,要人们去洞照“真谛”,达到佛教的最高精神修养境界。所以他说:圣人空洞其怀,无识无知,然居动用之域,而止无为之境;处有名之内,而宅绝言之乡。(《肇论·答刘遗民书》)人们要内心虚静,外绝知识,放弃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这样虽然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却得到了真正的最后的归宿。可见,引导人们走出世主义的道路,就是僧肇般若无知论的实质所在。

同类推荐
  • 庄子白话全译

    庄子白话全译

    ,使《庄子》更加清晰易懂。译文字斟句酌。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庄子的思想,本书的导读是对《庄子》各篇思想的总结和梳理,让读者对庄子的核心思想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其间的精妙故事,不仅保证准确无误,还力图还原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特色,为人处世上或许于读者会有感悟和帮助
  •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人如其名,颇具传奇与神秘色彩。相传他受命于天、得书于仙。被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的《鬼谷子》,专门探讨古代政治斗争权谋,全面总结了战国纵横家的理论精华,是此派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子书。在当代,它称得上是一部军事、外交、商业和公关领域的智慧宝典、中国说服修辞术。《鬼谷子》立论高深玄远、行文奇古精妙,与中国一贯遵循的儒家传统相比,颇具异类色彩,历代褒贬悬殊,争议不断。它提出了不同于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
  •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一生虚无缥缈,宛若游龙,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可是直到今天,人们甚至还在为究竟有无此人而争论不休。他和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一样,留给后人解不尽的谜题。老子的门徒遍布天下,但除了“玄门十子”确有记载之外,其余众人皆因仰慕其学识、思想、人格、品行而自投门下,古往今来,络绎不绝。老子和他的门徒,在两千多年前便布下了一盘棋局。黑白纵横间,天下之势已尽在掌中……不仅描写了那段刀光剑影的乱世,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众多原本鲜活的历史人物,深入挖掘他们的性格、心理,以洞悉人性的角度为切入点,探讨家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统一与分裂的规律。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热门推荐
  • 空间灵泉之田园医女

    空间灵泉之田园医女

    本文为1V1宠文,种田养包子你值得拥有。※※※她只是想去见识一下那些刚出土的古老农具,谁知道就莫名其妙的来到了这么一个穷困的地方。家徒四壁不说,还有一大群亲戚忙着搬家里仅剩下的一点东西,说是已经给她找好了人家,让她赶紧改嫁。反正相公已经战死了,赶紧拿着抚恤费走人,家里这两个嗷嗷待哺的奶娃娃就交给瘦弱的小叔子照看。苍天啊,这都是些什么极品啊。好在她那个没见过面的相公给她留下了一个祖传的玉镯,竟然可以开启神秘的药师空间。灵泉、医术传承以及萌宠,看她如何利用这些发家致富,完虐极品亲戚,在古代过的风生水起。卖山货,做美食,养包子。买田地,雇长工,建庄园。开店铺,修航道,通海运。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不过,她那个传说已经死了的相公怎么又出现了呢?※※※精彩片段一:"晴晴,为夫回来了。"一个满脸胡须的人穿着盔甲一脸兴奋的走回家,"咦?这还是我们家吗?变化好大啊。""娘亲,你快来看啊,家里来了一个怪蜀黍,宝宝好害怕。"小萝莉睁着大眼睛看着眼前的人,一副被吓坏了的模样。一个小正太挺起小胸脯,将其护在身后,冷静的说道"妹妹不要怕,哥哥会保护你的。"秦晴晴杀气腾腾的从厨房里拿把刀出来,道"我倒要看看,谁那么大胆,敢动我的娃。额,这位大叔,请问你是哪位"※※※
  • 花季里跳荡的思想脉律

    花季里跳荡的思想脉律

    这套丛书由8本书构成,是国内文学和语文教学论方面的知名学者优势互补,为中学生提供的“青春读书课”。它克服了文学专家文选式读物可能缺乏教育学阐释的弊病,也克服了教学论专家所编读物可能选文与解读不当的弊病。编撰的目的是:选择课本之外的、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教育学的加工,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每本书都以“忧患意识”、“生命礼赞”、“大自然:温情澎湃的歌”之类的闪耀着人文精神光辉的语句把几十篇佳作组织成若干单元。单元内部由以下板块构成:单元人文内容概述、作家作品简介、作品、解读、话题、相关资料索引。这套丛书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培养探究能力的教学观念,有助于中学生积累人文知识、品味人文精神、抒发人文感悟。这套丛书竭诚为中学生的成长加油!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大决战:辽沈战役

    大决战:辽沈战役

    反映的是解放战争的主体——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情况。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在北平至沈阳的铁路线,即北宁线上打响,首要目标是切断国民党向东北地区运送军队和武器弹药的运输线,形成我东北野战军对国民党军队关门打狗的局面。结束的时间以1948年11月1日我东北野战军进驻沈阳为标志。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自南昌起义诞生以来所打的第一次大战役。它打出了规模,打出了威风,打出了信心,打出了经验,打出了为以后的两大战役服务的重要基地。该次战役,不仅战胜了国民党军队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消灭了当时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中的两大主力共47万军队,解放了整个东北,使得全中国战场上国共双方的军力对比发生了决定性变化。
  • 重生之复仇千金

    重生之复仇千金

    “娶你,只是为了你的家产!”大婚前夕,相恋多年的未婚夫露出獠牙,名门千金含冤暴毙。再醒来,灵魂重生到另一个女人的身上,她发誓,夺她家产害她惨死者,统统要血债血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未来宅居写文

    未来宅居写文

    --情节虚构。请勿模仿,穿越未来世界,宅居写文。白夜对找上门来的男人竖中指,你以为我一时喜欢你就是一世喜欢你?滚蛋吧你
  • 夜王的冷情妃

    夜王的冷情妃

    前世,她是国家最出色的情报人员,却被唯一的朋友背叛。一声枪响,她带着满腔的恨意和讥讽闭上双眼。今生,她本为将军府尊贵的嫡长女,却出生丧母,又不得父爱,受尽屈辱与折磨!没有实力,她隐忍;没有权势,她建立。然而突如其来的圣旨仿佛一道枷锁,将两个原本没有交集的人硬生生的缠在一起,他追逐,她远离,却始终躲不开情之一字。既然注定纠缠,不如放手一搏!赢了,她笑!输了,她杀!如此简单,而已――可当身旁傲世无双的男子用那双狭长的冰蓝眸子深情不悔的看着她时;当那人为她笑,为她痴,为她怒时,她冰冷的心是否还能无动于衷?她心底的伤痛又能否彻底放下?【本文系宠文无虐型,男女主身心干净,一对一。新文求支持,求收藏!】【初见】“蓝小姐并不似传闻那般怯懦无知?”他淡淡道,完美的俊脸上看似不带任何情绪,只是望向眼前清冷出尘的少女时,一向凉薄的心中却是不可抑制的浮上一抹诧异和惊艳之色。“传闻是什么?不过道听途说罢了!莫非夜王殿下相信?”蓝羽情丝毫不掩饰自己的不屑和讥讽,径自说道。“本王自是—不信!”他上前几步,低头看着她,神色很是专注。窗外的暖阳洒在两人身上,仿佛为他们镀上了一层金光,男子的风华绝代合着女子的清冷高贵绘成了一副唯美的画卷。【复仇篇】望着冷漠的连一丝感情都没有的白衣女子,蓝清灵心中尽是绝望和恐惧。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原来都逃不过她的掌控,自己就像个跳梁小丑般,一步步的走进她的陷阱。原以为可以将她永远踩在脚底,却不想自己才是万劫不复的那一个。“你到底要做什么?当初就该杀了你!杀了你!!”身边是亲生母亲的嘶喊,她瞪大了眼睛想出口阻止。可是,张了张嘴,却吐不出半个字,痛苦的泪水从那张已不复美貌的脸上滑落。她的舌,早已经被那个妖孽一般的男子下令拔掉了;她的脸,也已经被毒素彻底侵蚀。她怎么会忘了,那日日夜夜的折磨?一切都是她们自找的啊!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她张嘴大笑,无声的自嘲着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失败,直至咽下最后一口气。
  • 狂女食夫

    狂女食夫

    她是21世纪黑社会女老大,为人冷静,出手很辣,却被自己亲信背叛而身亡。再睁眼,她是王府里不受待见,却关系复杂的隋王妃。且看现代狂老大如何在古代扭转乾坤,艳倾天下。【片段一】:“寒儿,你为何就不能替朕想想,难道一个贵妃还不能满足你吗?”腹黑狂妄的皇帝捧着她的脸满面深情。女子低头,抿唇不语。皇帝皱眉,声音徒然变冷,“你果真只是为了后位吗?”“后位?别说是你的后位,就是你的天下,只要我想要,那也如同探囊取物!”女人冷冷的推开男人的手,清冷的身影闪出门外。【片段二】:“我可以跟你同房,但,你睡地下,我睡床上,你不许碰我!”流云国太子一脸小绵羊的表情看着眼前这个娇美冷漠的女人满脸的防备,仿佛她是要吃了他的大灰狼。“太子殿下,良宵苦短。”故作掐媚的向他靠了靠,在看到他那厌恶的神情时,女人的嘴角溢出一个浅笑。“你,你给我睡到大厅去!”男人仿佛像碰到了什么脏东西,一把将她推开。抱起被子,女人一脸娇笑的离开男人的视线。半夜,一声尖叫响彻云霄,女人无语的看着那个趴在自己身上的男人,靠!到底谁是大灰狼!【片段三】:“寒儿,我错了,你回来吧!”他一脸的后悔,看着翘着二郎腿品茶的她,伸手想去抚她的脸。凭空蹦出数只手,七八个姿色各异的男人突然跳了出来,一脚踹开快要碰到她身体的手。“哪来的丑八怪,也想动我们的寒儿!”领养处!亲加猛马达来抢吧!(★领养费嘛,~\(≧▽≦)/~啦啦啦,你们懂的...)女主楚寒:我从未要求过你们爱我,你们爱我又与我何干(亲亲妖娆月魔领养)皇帝:寒儿,到现在我才了解自己的心,我真的爱你。八王爷:寒儿,你还不明白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未来。(亲亲小梦领养)前夫:寒儿,我错了,我真的错了,你回来吧!富商:寒儿,这天下间只要你想要的,我都可以为你买下来。(亲亲菁熙梓ciyi领养)杀手:我爱你(亲亲a0754123领养)宫主:女人,你是我的(亲亲樱花的星泪领养)剑客:我只是想尝尝这么多男人追逐的女人究竟是什么味道红倌:寒儿,你夺了人家的身子,还想安然无恙的离开么(亲亲rz8894430领养)侍卫:无论什么时候,你只需记得,你的身后还有我(亲亲秋韵冷色领养)丞相:我想要的没有得不到的(亲亲小吆兒领养)他国太子:我从未见过你这么有趣的女人本文男主众多,男配女配更多,男主强,女主更强。——推荐姐妹新文:
  • 尤物商女

    尤物商女

    徐绮涟,这个名字无数次引起了京都的轰动!她堪比天仙的美貌里面装着一个现代的灵魂,在这异世中努力的想要找寻现代不曾拥有过的一切!京都首富是她初恋情人,晋王世子是她的朋友,当朝状元是她的义兄,九五至尊对她纠缠不清。而她爱慕的那个人,却有一张善变的脸!保健、美容、剖腹产、彩妆、卫生棉......但凡是这里没有的,她统统让它有!建妇产科医院、开化妆品公司、搞集吃喝玩乐购物休闲为一体的商场......她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商业王国。看现代女如何玩转古代!亲情、友情、爱情、金钱,她全部收入囊中!《继室谋略》《稚妻》《嫡妾风流》《嫡女无忧》《嫡女策》《妾乃浮云》《娘子,到我怀里来》《重生之霸宠》《部长别太坏》《D罩杯弃圮》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俏娘子的必胜商技》
  • 我曾那么爱你

    我曾那么爱你

    徐志摩、陆小曼、鲁迅、郁达夫、朱自清、梁启超……这些赫赫有名的民国人物,给人留下的永远是传奇、神秘的印象,然而他们,也有感性的一面,平常的一面,深情的一面。在他们与爱人、家人的书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各自的真实情感,与为人所知的成就不同,这些爱语呢喃表达了最本真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