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12

第12章 先秦时代知行观(5)

慧远认为通过以上的修持,就可以逐步地通向成就一定的果位,进而达到涅槃境界。

从慧远的禅智并重思想来看,它侧重于对人生的形成、过程、男女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哲学观察和道德观察,其中充满了宗教神秘主义的思想;也侧重于宗教修持和道德修养,其中体现了宗教禁欲主义的要求。慧远强调宗教实践和宗教理论的统一,但它和我们所讲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内容、观点方面是格格不入的。

六、竺道生的“顿悟”说

东晋佛教学者竺道生在涅槃佛性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独创性的顿悟成佛说,震动了当时整个佛教界。道生所讲的成佛,纯属宗教的幻想,而所讲的顿悟说则涉及获知的途径、方法问题,含有认识论意义。道生顿悟说的要点有二:一是关于“信”与“悟”的关系问题,二是关于“渐悟”与“顿悟”的区别问题。

(一)“信”与“悟”

关于“信”与“悟”的关系,慧达在《肇论疏》中论述了竺道生的观点,文说:见解名悟,闻解名信。信解非真,悟发信谢。理数自然,如果就(熟)自零。悟不自生,必藉信渐。用信伪(疑为伏)惑,悟以断结。(《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25页。)这是说,竺道生把对佛理深有所得的见解叫做“悟”,把学习经典和听闻所得的佛教知识叫做“信”。“信”不能穷理证本,而只能作为达到“悟”的一种手段。达到了顿悟,信解就“谢”而不起作用了,犹如果子成熟后自然地掉下来一样。不过,悟解并不能自然产生,必须依靠佛教知识的不断增加,并用这些佛教信仰去克制个人思想和行为上的迷乱,进而达到悟解,以去掉束缚,灭绝烦恼,获得解脱。这说明竺道生并没有简单地否定从闻见得来的佛教知识,而是认为悟解也需要以信解为前提;同时他又强调从闻见得来的信仰不是真悟,一旦取得悟解,信解就不再起作用了,这样,归根到底又把“信”和“悟”对立起来。竺道生认为不能停留在从闻见得来的信仰上,为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佛教经典所束缚,这包含了肯定独立思考的积极因素,但他把宗教的神秘直觉置于宗教知识的学习之上,则鲜明地体现了宗教认识论的信仰主义特征。

(二)“渐悟”与“顿悟”

慧达在《肇论疏》中对竺道生的顿悟说也有简要的转述,文说:第一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志(此字不明)释,谓之顿悟。道生自己也说:一念无不知者,始乎大悟时也。……以直心为行初,义极一念知一切法,不亦是得佛之处乎?(《注维摩诘经·菩萨品》,见《大正藏》,第38卷,365页。)这是说,对于“理”——宇宙本体实相,要么证悟它,要么没有证悟它,没有中间状态;要么与它合一,要么没有与它合一,不能分阶段逐步与它合一。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道生的观点等于是,要么得到全部真理,要么得不到全部真理,而不能得到部分真理、相对真理。其次,顿悟是大悟,是在一刹那间顿然“知一切法”,把握全部真理,无不了然。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认识是一次完成,没有过程的。再次,就成佛的步骤、方法来说,竺道生的大顿悟不仅和那种主张累世修行、积累功德的“渐悟”说不同,而且也和那种认为成佛要经过小飞跃的悟道,然后再继续进修而进入大飞跃成为佛的“小顿悟”说不同,而是认为在顿悟以前没有悟道的可能,必须是在一刹那间断尽妄惑,体认本体,当即成佛。这是一种新的快速成佛法,对后来唐代慧能禅宗有直接影响。

七、僧肇的“般若无知”论

东晋佛教哲学家僧肇在参加翻译《大品般若经》完成以后,撰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般若无知论》。论文阐述所谓圣人(佛)的智慧,即般若无相无知的道理,也就是通过对般若性质的解说,宣扬佛的神秘应化的宗教行为(“应会之道”),为人们指出成佛的道路和方法。由于文章讨论了般若有相无相、有知无知的问题,论述了所谓观照宇宙性空、追求佛教最高境界的可能和途径,论证了人类认识的不可能、不真实和不正确,这就涉及主体和客观,即主观认识能力和客观认识对象的关系等认识论问题。

(一)般若“无相无名”

僧肇认为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智慧、认识:一种是“圣智”,即佛的智慧认识,叫做般若,是所谓最高最全面的智慧,最真实、最正确的认识;一种是“惑智”,也叫“惑取之知”,是由于人们迷惑事物的本性而产生的荒诞认识,是对虚幻对象——现实世界的虚妄认识,是不真的认识。

“圣智”就是般若,那么般若又是什么呢?般若,是梵语音译,印度佛教专用名词。般若含义,就其客观方面说是性空,就其主观方面说是大智,即能洞照性空之理的智慧。中国僧人使用“般若”,通常着重指后一意义即智慧而言。但是这种智慧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聪明才智,而是洞照性空,超情遣知,达到成佛境界的宗教行为,是一种宗教的神秘直观。汉语译作智慧并不完全符合般若的原意。僧肇和一些著名僧人都鉴于汉语里没有相当于印度般若的术浯,而主张不译,但为了行文方便而借用“圣智”来表示。僧肇是这样描述圣智——般若的:圣智幽微,深隐难测,无相无名,乃非言象之所得。(《肇论·般若无知论》)圣智深幽玄奥,常情难以测度,它既无形相,又非概念,完全不是人们言语所能理解和把握的。又说: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然其为物也,实而不有,虚而不无,存而不可论者,其唯圣智乎!(同上)这是说,般若有洞照一切的功能,却没有知识;精神有反应事物的作用,却不用思维。不用思维,所以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没有知识,所以洞察于万物之外。般若的特点是,真实而非实有,虚寂而非空无,它存在着而又无法论述。僧肇还引《放光般若经》说:《放光》云: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同上)般若是无所有的、无生无灭的。在僧肇看来,般若是永恒绝对的东西,是既能洞照一切又无相无名的。

(二)般若“无知”

般若能够洞照一切,为什么又是无知呢?什么是般若无知呢?僧肇说:“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肇论·般若无知论》),佛使自己的心思保持虚静,而使自己的洞照保持充实。这就是说,般若洞照一切,它所照的在于无相,能照的在于无知。万物看起来有种种形象,但由于自性空,不真,毕竟是无相的。而心不执著无相的事物,这样的知就是无知。也就是说,照到无相,而与宇宙实际相契合就成了无知。可见,般若无知,是由于万物无相。僧肇说:智之生也,起于分别,而诸法无相,故智无分别,智无分别,即智空也。(《注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见《大正藏》,第38卷,373页。)万物无相,所以智无分别,也就是智空,智空即无知。“诸法无相”,真谛也无相。真谛的无相,也决定了般若的无知:夫智以知所知,取相故名知。真谛自无相,真智何由知?(《肇论·般若无知论》)“取相”,是认识的主体知其对象是什么。一般人的智是认识有相可取的对象,所以叫做认识。而真智(圣智,般若)的对象是真谛,真谛本来没有形相,般若又从哪里取得认识呢?

般若洞照无相,所以是无知。无知是智无分别,所谓智无分别,也就是无“惑取之知”。僧肇说:然经云般若清净者,将无以般若体性真净,本无惑取之知。本无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哉?岂唯无知名无知,知自无知矣。(同上)就是说,般若本性清净,本来不像世俗的“惑取”而得的认识,所以不可以称为认识。般若不仅没有知(认识)的称号,也没有知(认识)的作用。这里所讲的“惑取之知”就是指的知对万物的取相,对万物的分别。在僧肇看来,对客观世界形形色色的万物进行如实的区别和认识,所取得的只能是迷惑虚妄的认识。僧肇是自觉地以佛教唯心主义认识论来驳斥、反对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僧肇的般若无知论,包含了鲜明的针对性,就是要排斥所谓“惑取之知”,这也是不同于佛教先辈的地方。过去佛教讲般若,只说是“智空”、“如虚空相”,僧肇进一步指出是无“惑取之知”,从而使般若学具有更加强烈的反对人们正常认识的性质。由于僧肇论“空”异常彻底,因而博得了鸠摩罗什的赞扬,称他为“解空第一”。

应当指出,僧肇所谓的“般若无知”,并不是通常说的无所知,而是说佛的知和普通人的知不同,是不能用常识评判的。僧肇说: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肇论·般若无知论》)

是以圣人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真谛无兔马之遗(这句话的意思说,佛教真谛十全十美,无所不包,没有遗漏。),般若无不穷之鉴。所以会而不差,当而无是,寂泊无知,而无不知者矣。(同上)这是说,世俗的一般人,只能认识万物的不同形相,分别具体事物,这样虽有所知,也就有所不知。圣人的心不同,它不是认识有形相的具体的事物,而是以无相的真谛为对象,认识世界不真空的本质,这样,虽然说是无知,却又是无所不知,乃至一切皆知的。

显然,僧肇所谓的“圣智”是一种神秘的直觉智慧。

(三)“能知”与“所知”

僧肇为了论证般若学的信仰主义,而着重这样那样地否认认识的对象,这也就涉及能知(认识主体)和所知(认识对象)的关系问题。

僧肇自设了这样一个诘难:真谛是般若的认识对象,根据所知即认识对象去寻求智慧,般若就应当是有知而不是无知。他在答辩这个问题的一段长文中集中地论述了能知和所知的关系:以缘求智,智非知也。何者?《放光》云:不缘色生识,是名不见色。又云:五阴清净,故般若清净。般若即能知也,五阴即所知也。所知即缘也。夫知与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相与而无,故物莫之有;相与而有,故物莫之无。物莫之无,故为缘之所起;物莫之有,故则缘所不能生。缘所不能生,故照缘而非知;为缘之所起,故知缘相因而生。是以知与无知,生于所知矣。何者?夫智以知所知,取相故名知。真谛自无相,真智何由知?所以然者,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于知。所知既生知,知亦生所知。所知既相生,相生即缘法。缘法故非真,非真故非真谛也。故《中观》云:物从因缘有,故不真;不从因缘有,故即真。今真谛曰真,真则非缘。真非缘,故无物从缘而生也。故经云:不见有法,无缘而生。是以真智观真谛,未尝取所知。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然智非无知,但真谛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而子欲以缘求智,故以智为知。缘自非缘,于何而求知?(《肇论·般若无知论》)这段话的要点是:

般若是能知,五阴(五蕴,谓人身由五种东西集合而成,并无一个自我实体)是所知。以五阴为认识对象,这是从《放光般若经》“五阴清净故,般若清净"的话引申出来的。强调五阴清净虚空无实体,就是说所知对象是虚幻不真的。

认识和认识对象互相依存又不互相依存。所知的认识对象也叫做“缘”。万物的有和无,认识的知和无知都由缘即认识对象所决定,同时认识也产生认识对象。由于认识和认识对象是互相产生的,缘生的,所以都不是真实的。

真谛是真,真是不缘。真谛是绝对的离缘的真实本体,和普通的所知的对象不同,既不是以能知为缘而生起,也不能反过来作为任何东西生起时的缘。而般若洞照真谛,也是观而不取,即不同于一般地从认识对象取得认识。

僧肇区分了“能知”和“所知”,又主张“般若即能知”,“真谛非所知”,这样僧肇是否认为般若没有认识对象呢?也不是的。因为他讲过“真智观真谛”,“圣人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真谛显然是般若观照的对象。但是在僧肇看来,真谛虽然是真实的,又是无相的,不同于一般人认识上的任何一种实体。既不是有形相(“有”)的实体,也不是无形相(“无”)的实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又认为真谛不是认识对象。与此相联系,僧肇还认为,般若否认认识作用,真谛讲虚无,两者既相同又相异:“般若之与真谛,言用即同而异,言寂即异而同。”(《肇论·般若无知论》)就两者作用来说是相同而异,就两者本质来说是相异而同。

真谛是般若观照的对象,客观事物是否在般若观照之外呢?也不是的。僧肇说:内有独鉴之明,外有万法之实。万法虽实,然非照不得。内外相与以成其照功,此则圣所不能同,用也;内虽照而无知,外虽实而无相,内外寂然,相与俱无,此则圣所不能异,寂也。(同上)在《不真空论》中也说:至人通神心于无穷,穷所不能滞;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虚,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独鉴之明”,指能照,“万物之实”,指所照。佛的观照能力是无限的,万物的形象都不能局限他的认识。同时,般若观照的功能又必须和外界万物互相配合,互为条件,这样才能构成观照效果:主观方面用于观照,但是无知;客观方面虽然实有,但是没有形相。主观和客观,无知无相,寂然不动,一起消除。这也就是所谓圣人(佛)的最高境界。

从僧肇关于“能知”和“所知”关系的论述来看,他一方面主张以所谓的真谛为对象,排除客观事物这一真实的认识对象,一方面又把万物归之为般若观照范围之内,并通过观照以悟得万物的虚无,从而取消客观事物这一认识对象的真实存在。

僧肇讲的般若无知论,不是通常所说的不可知论。它的着眼点是要人们去掉所谓“惑取之知”,即去掉关于客观世界的各种知识,也就是要根本否定一般人的正常的认识规律,否定认识的客观内容,否定真理的客观标准,把佛教的神秘主义说教当作唯一的真理,要人们去洞照“真谛”,达到佛教的最高精神修养境界。所以他说:圣人空洞其怀,无识无知,然居动用之域,而止无为之境;处有名之内,而宅绝言之乡。(《肇论·答刘遗民书》)人们要内心虚静,外绝知识,放弃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这样虽然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却得到了真正的最后的归宿。可见,引导人们走出世主义的道路,就是僧肇般若无知论的实质所在。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德经(白话全译)

    史文哲翻译的《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国学大师冯友兰、知名学者傅佩荣、大作家王蒙等。  《道德经白话全译》体例,先列原典,后附译文、注释,并精选古人所做注解,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最后,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领您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是《庄子》阅读史上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庄子》不仅由汉代的一门子学变成当时最重要的玄学文本之一,而且《庄子》的版本以及对《庄子》的解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与《庄子》的阅读热又在当时的文学、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文艺理论以及佛教传播等方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论文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庄子》在魏晋时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文本流传、阅读模式、读者对象以及阅读效果等。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犹太人的智慧来源于他们的民族经典——《塔木德》。
  •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将《周易》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力求能引导读者对《周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热门推荐
  • 南洋国商(上)

    南洋国商(上)

    清末明初,风云际会,华夏之国却在风云中飘摇不定。站在历史的乱潮之中,尹正纲——这位“猪仔”的后代,该何去何从?丛林、土著、会党、奸商、恶霸……一个个生死难关。爱情、亲情、友情,成了他一飞冲天之前最好的磨炼。于是,勾心斗角的商战之中,他杀伐决断、运筹帷幄,于那一段沉郁暗淡的历史中,留下光彩绝伦的一笔。本书通过爱国华商尹正纲的传奇经历,再现了继闯关东、走西口之后,被称为规模最为壮观、生存环境最为恶劣、对当今国际政治格局影响最大的“下南洋”的这段历史,讲述了下南洋的一代人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坎坷之路,也充分展示其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绝世妖妃:浴火重生

    绝世妖妃:浴火重生

    “其他参赛者皆带回上十头妖兽尸体,为何九王爷…”为何一头未有!?“哦,本王的妖兽还在路上。”羽落天云淡风轻,拿出灵笛放在唇边,片刻,地,山崩地裂般颤抖,“比起斩杀妖兽,诸位不认为号令众妖兽更胜一筹?”只见上万头高阶妖兽匍匐在地。“本尊的人也敢欺负,看你们能有多少条命,可以为本尊的人陪葬!”女子怒火喝,声音传遍方圆百里,震得众多修炼者口吐鲜血,语罢,便往结界中扔进一团熊熊烈火。----爽文,男强女强,一对一,身心皆干净---
  • 我在春天等你

    我在春天等你

    该书是青春文学偶像作家夏雪缘纯爱虐恋倾力之作。整个故事的构思独具匠心,讲述了一个男女主角从偶然相遇到相互喜欢,再到分离,最后相聚的凄美爱情故事。文章语言细腻,浪漫唯美,在描写纯爱的同时加入了大量当下流行的偶像剧元素在其中,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身份代入感极强,且内容贴近读者的心理,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看,为本书增加了很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 邪王的神医萌妃

    邪王的神医萌妃

    他们相隔千年,却意外相遇,她曾是他在这个世界里感受到的唯一温暖,他曾是她在这个世界里的最爱。相爱容易,相守太难,几经离别,生死不弃,宁负天下不负卿!是相信真爱?还是相信宿命既定的姻缘?男主很腹黑,入坑需谨慎~
  • 绝代风华

    绝代风华

    从萧红到林徽因。从关露到张爱玲…….阐述光鲜表面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女性故事。,2013年度,最为女性读者热衷的精品读物!收录民国最全最完备知识女性生平事迹的畅销力作!揭开民国时期那些神秘莫测的女性们面纱下的真实容颜。讲述民国时期具有影响的知识女性,讲述其事迹、著述及影响
  • 霸汉第二卷

    霸汉第二卷

    无赖少年林涉出身神秘,从小混迹于市井之中,一身痞气却满腹经纶,至情至性,智深若海。偶涉武道以天纵之资无师而成绝世高手,凭就超凡的智慧和胆识自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在万般劫难之后,恰逢赤眉绿林之乱,乃聚小城之兵,以奇迹般的速度在乱世中崛起。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影响孩子一生的100个侦探故事(影响你一生的名著)

    影响孩子一生的100个侦探故事(影响你一生的名著)

    有一种东西叫做钻石,如天上的星星,风雨的岁月和空间,凝固成人类精神的永恒,它跨越了国界、语言、年龄。“注音版影响孩子一生的名著”系列图书,每一本都是你生命中不可不读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