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800000024

第24章 汉代妇女的地位:从婚姻角度进行考察(6)

第四,改嫁和再嫁还与汉代人及时行乐的观念有关。悲叹“去日苦多”是汉代社会颇为流行的一种心态。当时人用“人生如白驹过隙耳”来解释自己的尽情享乐。如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③(③《文选》卷二十九。)《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注引皇甫谧《列女传》记载,东汉人曹文叔在丈夫死后十分悲痛,不欲再嫁,以致“以刀断鼻”,毁容自誓,人们劝她:“人生世间,如轻尘栖弱草耳,何至辛苦乃尔!”

女子可以改嫁和再嫁,还与扩大人口再生产因素有关。由于统治阶级广蓄妻妾,必然造成一部分适龄男性无法婚嫁,娶改嫁或再嫁的妇女,遂成为他们组建家庭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此外,在虽曾婚娶、而妻亡无子的家庭中,男子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大人口再生产。

丈夫与妻子离婚之际,所牵涉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家财的分割与子女的归属。家财情形已如前述,而子女归属问题则比较复杂。

妻子与丈夫离婚后,所生之子一般留在夫家,成为夫家中的成员。《后汉书·应奉传》注引《汝南记》载,邓元义与妻子离婚后儿子跟随父亲共同生活。冯衍亦然,《后汉书·庞参传》也有同样记载:“(庞)参夫人疾前妻子,投于井而杀之。”这说明,庞参前妻之子亦随父生活。查史,邓元义属于平民阶层;冯衍系中、小地主阶层成员;而庞参则是当朝三公。由此而见,丈夫出妻之后,儿子留在父亲家中,是当时的通例。

如果丈夫死后,妻子另行再嫁,儿子大多留在父家之中。例如西汉初,女子臧兒先嫁王仲,“生男信与两女”。王仲死后,臧兒更嫁田氏,但她没有把王信带走。王信遂留在故去的父亲家中。①(①参见《汉书·外戚传上》。)

妻子死去,子女大都亦留在丈夫家中,如《后汉书·胡广传》注引《襄阳耆旧记》云,胡宠先娶一妻,生胡广。妻死后,他“更娶江陵黄氏”,胡广便一直住在父亲家中。东汉人杜畿少丧母,亦在父家居住。②(②参见《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同时,也可看到子女在父母离婚或其中一方死后住在母家的情形。这或是父家经济状况极度贫苦,无力养育所致,或因战乱灾疫无法回到父家,而随母家共同逃难。

从动态演进看,在关于妇女的“贞节”和再嫁、改嫁的问题上,两汉四百年呈现出缓慢变化的态势。如果用最粗的线条加以勾勒,西汉前期(从高祖至宣帝时),较之西汉后期(从宣帝至王莽时),更加忽略要求女子“从一而终”,而东汉时期则比西汉时期重视对女子的“贞节”要求。

西汉前期,最高统治者并不提倡女子“从一而终”。封建正统思想家也只是论述“男尊女卑”的命题,并没有对女子的“贞节”进行阐发。当时,虽然出现了“贞”的字眼,但含义却与其后的“贞”却有所不同。它仅仅是要求女子在丈夫死后能依礼守丧,并非规定寡妇不得改嫁他人。蒯通曾问萧何:“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幽居守寡而不出门者,足下即欲求妇,何取?”萧何答曰:“取不嫁者。”③(③《汉书·蒯通传》。)西汉时期褒扬“贞妇顺女”的第一个诏令是宣帝神爵四年

公元前58年颁行的,这时,上距汉朝建立已有一百多年了,虽然,宣帝只是笼统提出赐给“贞妇顺女帛”,没有用更明显的溢美词句加以彰扬,但无疑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影响。颍川太守黄霸率先倡导教化。“百姓乡化,孝子、悌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摄政,朝廷第二次褒扬“贞女”:“乃令太后(即元帝王皇后———引者注)四时车驾巡狩四郊,存见孤寡贞妇。”④(④《汉书·元后传》。)刘向的《列女传》也是这一时期完成的。

东汉时期,妇女恪守“贞节”进一步受到重视。封建皇帝颁布的褒扬贞妇诏令的次数较西汉为多。直接受影响的地区范围,也超过了西汉。河东太守杜畿“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①。(①《三国志·魏书,杜畿传》。)梁相袁涣也“教诸县:‘务存鳏寡高年,表异孝子贞妇’”②。(②《三国志·魏书·袁涣传》。据《后汉书·安帝纪》元初六年(公元119年)二月条李贤注谓:“节谓志操,义谓推让。甄,明也;旌,章也。里门谓之闾。旌表者,若今树阙而显之。”)

在东汉画像石、画像砖和壁画上,节妇与孝妇的题材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山东武梁祠画像石上,就有“梁节姑姊”、“齐继母”、“京师节女”、“钟离春”、“梁高行”、“鲁秋胡”、“齐姑姊”、“楚昭贞妻”等“贞贤”之妇的形象。③(③参见洪适:《隶续》卷六,见《隶释隶续》,375、37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

随着女子再嫁和改嫁行为渐受“贞节”观念的限制,东汉后期男女交往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从随和洒脱、不拘行迹,逐渐转向稳重谨慎、检点拘泥:“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④(④《乐府诗集》卷三十二《君子行》。)何晏和夏侯泰初对蒋济“叔嫂无服论”进行了驳难,强调家内亲族之间,亦应遵循“男女大防”的原则:“夫嫂叔之。交,有男女之别,故绝其亲授,禁其通问。”⑤(⑤《通典》卷九十二《礼》五十二《嫂叔服》。)

然而,我们不能把“贞节”观念的作用估计过高,因为它主要在儒家学者阶层中产生影响,在汉代,影响妇女再嫁和改嫁的,与其说是“贞节”观念的扩展,倒不如说是多种因素的合力结果。

(1)赡养公婆赡养公婆是汉代女子入夫家后的重要职责,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寡妇的再嫁。西汉昭帝时。东海地区有一“孝妇”,“少寡,无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寡居长达十余年之久。⑥(⑥参见《汉书·于定国传》。)此外,还有“陈寡妇养姑不嫁”①。(①《汉书·游侠传》颜师古注引刘向《列女传》:“(陈孝妇)夫当行,戒属孝妇曰:‘幸有老母,吾若不来,汝善养吾母。’孝妇曰:‘诺!’”在丈夫死后,陈孝妇“养姑愈谨”,陈氏父母拟让她改嫁他人,“孝妇因欲自杀,父母惧而不取,遂使养姑”。)东汉时,也有寡妇因此而不能结婚。《华阳国志·梓橦士女》载,杜季之女出嫁后,丈夫虞显故去。杜氏坚不改嫁,声称:“受命虞氏,虞氏早亡,妾之不幸。当生事贤姑。”贞氏在丈夫死后,亦因“供养舅姑”而不再嫁。②(②参见《华阳国志·犍为士女》。)

(2)年龄因素《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正是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汉代女子再嫁与改嫁受到年龄上的限制。

如前所述,汉代男子再娶多是为了生儿育女,以使子孙繁衍。对于女子来说,再嫁或改嫁大都是谋一条生路,求得寄身安命之所。因此通过再次婚配,以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的需求动机,在汉代是不存在的。在子女长大成人,能够承担供养母亲的职责后,她一般不再嫁或改嫁。《后汉书·孔奋传》载,孔奋丧父后,“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茅容丧父之后,尽力供养其母,母遂未再嫁。③(③参见《后汉书·郭太传》。)

汉代正常婚龄,女子大都在十四五岁时结婚,男子则以十六七岁结婚者为多。据此而推,子女长大成人后,其母年龄已近四十岁。到四十岁左右,女子的改嫁和再嫁就已很少见了。事实上,我们所见到的再嫁、改嫁实例,绝大多数都是年龄尚轻的女子,如西汉臧兒、卓文君,东汉蔡琰、禽坚妻。④(④《华阳国志·蜀郡士女》云:“禽坚,字孟由,成都人也。父信,为县史[使]。越嶲,为夷所得,传卖历十一种。去时坚方妊六月。生母更嫁。”)

到了女子生育机能丧失的“七七”之年后,女子的改嫁和再嫁几乎绝无仅有。王莽时,琅邪海曲女子吕母就是这一年龄层的寡妇。⑤(⑤吕母事迹见《汉书·王莽传下》、《后汉书·刘玄传》。)《后汉书·西南夷传》注引李膺《益州记》云:“邛都县下有一老姥,家贫孤独。”曹操建安年间亦颁令说:“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①(①《三国志·魏书·武帝记》注引《魏书》载魏王《令》。裴注此条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夏四月条下。)显然,这也是针对老年寡妇颁行的。

男子再婚的年龄终限要晚于女子。男子五十岁再婚尚较普遍。如西汉人朱买臣在五十余岁时再娶的。②(②《汉书·朱买臣传》载,朱买臣与妻子离婚时并无子女跟随。他与妻子离婚时是“四十余”。其后数年仍然独自一人,甚为凄苦:“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而同传又载,朱买臣死后,其子朱山拊“官至郡守,右扶风”。可知朱买臣是在仕官时的五十余岁,又娶妻生子。)东汉人孔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妻与子均死于战乱。但他到晚年,仍有子承嗣,这说明,孔奋在五十岁之后还曾娶妻。③(③参见《后汉书·孔奋传》。)一般说,到七十岁之后,男子一般就不再婚了。《风俗通义》中虽然记述年已九十岁的富家老翁还曾再娶妻子④,(④参见《风俗通义》佚文,见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420页。)但这毕竟是十分罕见的。

(3)保障家族的稳定安宁汉代还存在某些中年男子在妻子死后,不再娶后妻的情形,西汉人王骏“妻死不复取,或问之,骏曰:‘德非曾参,子非华元,亦何敢娶’”⑤。(⑤《汉书·王吉传》。)东汉人管宁“妻先卒,知故劝更取,宁曰:‘每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⑥。(⑥《三国志·魏书·管宁传》。)朱晖说的更为直截了当:“时俗希不以后妻败家者”⑦。(⑦《后汉书·朱晖传》注引华峤《后汉书》。)从两汉史籍论述的不娶后妻的十余件史实来看,这些人不是高官、贵族,就是大姓、贵族。这表明,随着封建家族的发展,地主阶级成员也开始摸索巩固家族。关系的途径。

(4)封建专制皇权和尊卑观念,限制了一部分女子的再嫁和改嫁首先,在汉代,皇后、妃子被禁止再嫁和改嫁,虽然这一时期的某些天子———如汉文帝———曾经须行诏令,让后宫美人出嫁。据《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冬二月诏令:“出孝惠后宫美人,令得嫁。”文帝后六年在其遗诏中,又令“归妇人以下至少使”。但这充其量不过是允许妃、妾中的一部分人改嫁和再嫁。据现有史料,汉代正后、夫人,没有一个在皇帝死后再嫁;失宠的皇后、妃子也只能被贬居他所,长年孤居,不得改嫁。①(①吕思勉先生认为:“汉人不讳改嫁,故虽皇帝后宫,亦恒出之。”(《吕思勉读史杂记》,551页)现在看来,这个说法是不够确切的。)一个突出的例证是,平帝王皇后是王莽女儿,新朝建立后,王莽欲让女儿改嫁。由于担心直接出嫁有损刘汉皇室宗亲的声誉,于是,他把王氏原来“安定公太后”的称号,改为“黄皇室主”,希图以此使汉家皇后改嫁合法化。②(②《汉书·外戚传下》颜师古释“黄皇室主”云:“王莽自谓土德,故云‘黄皇’。室主者,若汉之称公主。”按,此说甚是。这是王莽把女儿原有的“太后”称号,改为“公主”,以利再嫁的手法。)但即使这样,王氏也不答应再嫁。③(③参见《汉书·外戚传下》。)毋宁说,汉代皇后、妃子在改嫁和再嫁方面,是一个被“冻结”的阶层。

其次,诸侯王的正后与妃子,虽未受到如同皇帝后、妃那样的严格限制,但大多数人也是不能再嫁或改嫁的。虽偶或可见某一诸侯王娶另一故去的诸侯王之妻的事,如武帝时,赵敬肃王刘彭祖“娶江都易王宠姬”①,(①《汉书·景十三王传》。)但这类事在当时实属少见。更普遍、更大量的事例则是诸侯王夫人守寡终生。

如西汉时,梁平王刘襄祖母和母亲在其丈夫(均是梁王)死后,。都未再嫁。②(②参见《汉书·文三王传》。)纪氏在丈夫齐懿王死后守寡终生。③(③参见《汉书·高五王传》。)东汉时,沛王刘广的祖母,在其丈夫死后长期守寡,安帝和顺帝曾先后下诏,表扬她的“淑慎”之行。④(④参见《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值得注意的是,从西汉后期开始,皇族和贵族成员擅自娶已故诸侯王的妻妾,要负法律责任,被处为“削地”的惩处。就此点而言,汉代启始了南北朝和隋唐的先声。⑤(⑤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尽管在汉代,对于天子和诸侯王的后妃有上述限制,但是,与后代相比,汉代的改嫁、再嫁禁令还不十分严格。到了南北朝时,对于女子改嫁和再嫁的限制,已经渗入到官吏之中去了。朝廷明令,五品以上官员的妻妾和九品以上官员的妻子,不得再嫁(《北史·李谐传》)。隋代又有所发展。“高祖之世……又以风俗陵迟,妇人无节,于是立格……九品妻无得再醮。”(《隋书·儒林列传·刘炫》)“五品以上妻妾不得改醮”(《隋书·李谔传》)。)

正是由于上述诸种原因,寡妇与鳏男在汉代是存在的。两汉时期的“女子户”,就是以寡妇为户头,包括若干子女的家庭形式。为了稳定这种再生产能力较弱的家庭,汉政府曾多次颁布诏令,赐“女子户”牛酒。①(①“女子户”的解释自汉代之后人们的看法就不相同。一种看法认为汉政府赐女子牛酒是天下男子赐予爵位,女子赐予牛酒(《汉书·文帝纪》颜师古注引苏林曰)。一种看法认为,女子为受赐爵的男子之妻,并非户头。如颜师古说:“赐爵者,谓一家之长得之也。女子谓赐爵者之妻也。”(《汉书·文帝纪》颜师古注)一种看法认为,所赐女子是女户头。以李贤、王先谦为代表。如李贤说:“此女子百户,若是户头之妻,不得吏称为妻;此谓女户头,即今之女户也。”(《后汉书·章帝纪》李贤注)笔者同意李贤和王先谦的看法。理由之一,是颜、苏等人推测成分过大,所依之据,是赐男子爵与女子户并行。然而,在汉代亦有单赐女子户牛酒的记载。《后汉书·章帝纪》说:“加赐河南女子百户牛酒。”如按颜、苏二人说法,这一现象就无法解释.理由之二,是汉代之后,受汉的影响仍有女子户。两晋南北朝时曾规定,女户应承担一定数目的赋税。唐律中也有“户内并无男夫,直以女人为户而脱者,又减三等”(《唐律疏议》卷十二《户律》)的说法。)

然而,无论怎样,在汉代四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中,女子再嫁和改嫁仍然是主流。在与丈夫离婚或丈夫去世的女子中,再嫁与改嫁率,估计至少在70%以上。改嫁和再嫁的普遍化和广泛化,对于两汉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第一,改嫁与再嫁和汉代女子所具有的较高社会地位相辅相成,互为作用。换言之,妇女有权离婚,是以能够改嫁他夫为前提的。否则,女子一旦失去再嫁权力,其离婚权也难以维持。丈夫死后,女子可以不必守寡,再嫁他人,这对于女子来说,显然也较不许再嫁、守寡终身有利。

第二,女子的再嫁和改嫁对于人口再生产起了积极作用。汉代统治阶级中风行多妻妾制;加之,在某些地区,溺杀女婴的行为相当盛行,从而导致了青年男女性别比的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之下,女子的改嫁和再嫁,当会解决一部分男性的配偶问题。一方面,可以稳定婚姻关系,并进而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促使了人口增殖。如在人口稀少的西汉初年,女子臧兒先为槐里王仲妻,“生男信与两女”。王仲死后,她“更嫁为长陵田氏妇”,又生男二人②,(②参见《汉书·外戚传上》。)生育率几乎提高了70%。其他改嫁和再嫁的育龄女子的生育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毫无疑问,在全国人口锐减的情形下,女子的再婚与低婚龄一起,提高了人口的增长速度。

第三,它对于汉代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产生了影响。由于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现象的大量存在,子女之间也有了区别,“同产”概念应运而生。“同产”一词专指同一父母的兄弟姊妹。

同类推荐
  • 中华美德4

    中华美德4

    在故事中吸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
  •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几方面家庭生活窍门:购衣穿着、洗涤熨烫、服饰收藏、食品选购、食品加工、食品贮藏、美食烹调、饮食保健、厨房用具、购房居家、居室清洁、家电购买、家电使用、用品维修等。
  • 中国书籍发展简史

    中国书籍发展简史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书籍发展简史》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你介绍了文字的起源与书籍的产生,书籍的发展和演变,书籍的制作方法,书籍的维护与收藏等有关内容。
  •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秦汉建制、隋唐盛世、宋元之治,一直到明清之际,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中国文明延续发展至今,不但创造了丰厚富足的物质文明,还创造成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这一切成就不但泽被了华夏子孙后代,而且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湖北人既豪爽又谨慎,既热情又小心,既善于经营世俗人生,又崇尚精神生活。他们可以披肝沥胆,无私助人,也可以小处计较,谨慎处世;他们可以争强好胜,兼济天下,也可以超然物外,独善其身。本书是第一本诠释湖北人性情的精华本,是洞悉湖北人行为特性的全面攻略。本书着重描写了湖北的地理特点、文化和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本书中,编者突出表现湖北人在经济、教育、社会、性格、人文况味、语言等领域所呈现出的性情特征。其中,尤其对“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句俗语,做了细致的解释。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会做人能做事:年轻人要体会的101个成功忠告

    会做人能做事:年轻人要体会的101个成功忠告

    这本书可能不是特意为你而编写的,但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认为这就是他们想要看的。做人一定要有梦想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做一个讲规则的人 做一个能独立思考、做出判断的人 做事可以失败,做人不能失败 少说话,多干事 怀着归零心态去做事 莫让自己打败自己 人生不怕慢,就怕站 勤奋和努力可以克服一切障碍 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世事多变,应该学会随机应变 在小事上认真的人,做大事才会卓越 投资自己的大脑永远不会“亏本” 习惯寻求别人的认同,等于放弃了自己 实现自身价值,先要找到自己的位置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这世界就没有人能够欺骗你 人人都想依赖强者,但真正可以依赖的还是自己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全书七卷,选录从先秦至近代三百多位作家的赋近六百篇加以注释和品评。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前没有人注过。主编赵逵夫教授为著名辞赋研究专家,中国辞赋学会顾问。各卷主编和撰稿人也都是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学者,基本上都是高职和博士。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特种坦克科技知识(上)(最具震撼性的装甲战车科技)

    特种坦克科技知识(上)(最具震撼性的装甲战车科技)

    坦克是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具有“陆战之王”的美称,通常装有一门火炮和多门自动武器,有的带有穿甲弹,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极强的装甲防护能力和突击能力,主要执行与对方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有生力量。
  • 河自漫漫景自端

    河自漫漫景自端

    她为了家族名誉,他权衡前程利害。一对婚戒,套牢了他们,也稳固了两个家族。她自有她梦中的清俊少年;他也有他的心底明月……她和他,顽固又顽强,抵抗着记忆,抵抗着彼此——关爱,抑或伤害。在长久的、寂静的岁月里,他们还是慢慢的长进了彼此的生命;当他们想要剥离,才发现那是怎样的一种痛……——————————————————————实体书名《你是我左上角的心跳》,已上市。当当卓越均有销售。签名本地址:http://m.pgsk.com/
  • 唐宋词的魅力:基于古典诗词曲之比较研究

    唐宋词的魅力:基于古典诗词曲之比较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比较研究,作者把社会学、文化学、美学、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探析优秀词作的内容题材、情感基调、艺术境界、语言风格,结合宏观考察与微观探索,着重论述了唐宋词人的创作 心态、审美情趣和个性特征,揭示了唐宋词独有的艺术特征和美感特质。,从中国古典诗、 词、曲中选取大量的名篇佳作。以及词坛上出现的不同于诗、文领域的奇特现象和词体 的演变过程,以唐宋词为审美观照,是唐宋词研究的一部力作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