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400000047

第47章 三论 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1)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三论宗是隋代形成的佛教宗派,实际创始人是吉藏。此宗因以佛教大乘空宗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为立论依据,故称。三论宗学说中的中心,是阐扬世界万物当体性空而又无碍于缘起,即性空与缘起互不矛盾的中道之理。这种思想着重于对世界现象的解释、说明,强调众生必须具有既不偏于性空也不偏于缘起的中道认识,才能产生智慧,并通过修持,由染转净,达到“无依无得”的最高思想认识境界。三论宗在理论建树上,偏重于认识理论的建设,佛性论并不是它的重点。但是,佛性毕竟是佛教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自南北朝迄至隋代都盛行佛性论思潮,作为一个新创立的宗派不能不对此作出回应。吉藏运用本宗“无所得”的方法论和基本学说,严厉地批评了佛教其他各派的佛性理论,提出和阐发了“中道佛性”的新学说,在中国佛教心性论史上具有某种承前启后的意义。

一、对以往佛性的总结和批判

隋初,文帝杨坚为了弘扬佛教,曾敕选各有专精之学的高僧,组织不同的教化团体,称为“众”。每众各设众主一名,负责宣传本众的学说。当时成立了“五众”,即《涅盘》、《地论》、《大论》(《大智度论》)、律、禅。吉藏崇奉的学说不在五众之内。他为了能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以高昂的批判精神,锋芒毕露地和五众的众主展开辩论,力挫众主。从现有吉藏著作的内容来看,涅盘师的佛性论、摄论师和地论师的心识说,无不在吉藏的抨击之列。

吉藏在《大乘玄论》卷3中,曾总结南北朝时代十一家佛性论的观点,并逐一予以批判。[注释:详见《大正藏》第45卷,35页中~37页上。]十一家佛性论的主张,我们在前面第十一章“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的第一节中已作过介绍,这里要叙述的是吉藏批判的理由和方法。吉藏说:

通论十一家,皆计得佛之理。今总破得佛之理,义通十一解。事既广,宜作三重破之。第一,作有无破。……第二,作三时破。……第三,即离破。[注释:《大乘玄论》卷3,《大正藏》第45卷,36页下~37页上。]

吉藏认为十一家佛性论的共同错误是,都执著于“得佛之理”。“理”,指真理。“得佛之理”,即成佛的理体、理性。十一家都认为“得佛之理”是实有的,以“得佛之体”为众生的佛性。对此,吉藏设立三难进行破斥。三难是:一难“得佛之理”,究竟是有还是无?二难“得佛之理”存在于过去、未来、现在三时中的哪一时?三难“得佛之理”是不离“空”呢,还是离开“空”?关于第一难,吉藏认为,说有“得佛之理”是不对的,因为有只能是指事而不能指抽象的理;说“得佛之理”是无,既然是无,也就堕入有无两边的无的偏见。因此,对于“得佛之理”不论是讲有,还是讲无,都是偏见,都是站不住的。关于第二难,吉藏说,过去已经过去,未来尚未到来,既然过去和未来都不是真实的,那么相对于过去、未来的现在也是不真实的。既然过去、未来、现在三时都不真实,那么,依附于时间而存在的“得佛之理”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关于第三难,吉藏认为,“得佛之理”若和空相即,“得佛之理”也就是空了;“得佛之理”若离开空而独立存在,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空是万物的本性,离开空就不会有“得佛之理”的存在。

从吉藏的持论来看,他所破斥的主要是任何“有所得”的观念,着眼于确立“无所得”。因此,对十一家立“得佛之理”的佛性说,自然是大力破斥的。在吉藏看来,主张有“得佛之理”,就是“有所得”,而“有所得”,便是执着,便是烦恼,也就必然妨碍解脱成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吉藏的方法论特征。他破斥“得佛之理”是从空间、时间和本性多方面展开的。他彻底地否定了理的独立实有性。

吉藏还破除从因果论佛性的主张。他把以往佛学教学者对佛性的解说总结为三种:一是指果名。佛性的“佛”名觉者,“性”以不改为义,佛性是佛果的果体。二是指因中。佛性是指众生因中有觉义(即佛),有必当不改之理(即性)。三是佛是果名,性是因名。这都是从因果论佛性。吉藏反对这些说法,认为从因果讲佛性就是迷执。他依据般若学中观学派的无我性空的无所得思相,否定众生固有的佛性。他认为非因非果是中道,称非因非果的无所得中道为佛性。

吉藏对地论师和摄论师的佛性本有始有之辩也持否定态度,并且批判了与之相关的阿赖耶识说。吉藏认为,佛性是不可言诠的,是既非本有,也非始有,甚至也不是非本有、非始有的。[注释:详见《大乘玄论》卷3,《大正藏》第45卷,39页中、下。]他质难说,如果佛性是本有的,为什么还要经过不同阶段的渐修过程呢?[注释:详见《中观论疏》3末,《大正藏》第42卷,47页中。]如果说佛性本有,众生烦恼后有,那么,佛性离开众生又如何存在呢?是属于谁的佛性呢?吉藏认为,如果说佛性是本有,众生也就应是本有了。如果说有众生才有佛性,这样众生既然是始有,佛性也应是始有了。[注释:详见《中观论疏》卷6本,《大正藏》第42卷,93页上。]总之,在吉藏看来,佛性的本有始有说都存在着理论上的矛盾和窘困,是不能成立的。

吉藏猛烈批评地论师的佛性本有说:“地论师有乘真起妄之来,息妄归真之去。如此来去,悉同外道。”[注释:《中观论疏》卷3本,《大正藏》第42卷,38页中。]“真”,佛性。“妄”,指烦恼的众生。他谴责地论师执著于来去的虚妄见解,实与小乘佛教的“有我”论(众生有永恒的绝对的实体)相同[注释:详见《中观论疏》卷8末,《大正藏》第42卷,126页下。],都如同外道。吉藏也严厉地批判了摄论师的阿赖耶识(本识)说。此说认为,阿赖耶识的潜力(“种子”)一旦时机成熟,就会生起天、人、畜生等六道众生及其所住世间;众生在听闻佛教各类经典之后,会在阿赖耶识中留下清净无染的潜力(“无漏种子”),这种潜力逐渐增加,最终必然导致由染转净,成就佛果。[注释:详见《中观论疏》卷4本,《大正藏》第42卷,54页上。]吉藏认为,这和地论师一样也是执著于虚妄的来、去的说法,同样违背“无所得”的观念,也应当摒弃。

二、中道佛性论的提出与开展

印度中观学派奠基人龙树,运用中观学说来说明佛性问题,他以一切事物都无自性来否定众生固有的佛性,但同时又承认众生可能有的佛性。吉藏在批判佛性旧说的同时,又吸了了龙树的思想,并独树一帜地提出了中道佛性论,即以中道为佛性,或者说视中道即佛性,成为佛性论的另一种新说法。

“中道”,是指离开二边的极端、邪执而形成一种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即中正的观点、方法。释迦牟尼就提倡远离快乐主义与苦行主义的中道生活。佛教大乘空宗以远离一切分别、执著而无所得为中道。该宗的首要代表作《中论》的《观四谛品》给“中道”下了经典性的定义:“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注释:《大正藏》第30卷,33页中。]这就是著名的“三是偈”,意思是说,世间一切事物都由各种因缘而生成的,既是自性空无,也是人们主观设施的名言概念;能同时见到事物的性空和假名两个方面,就是中道。吉藏在阐释“三是偈”时,谓缘起和性空都是假名,即缘起的有和性空的无,都是名言概念,把二者合起来看,就是中道。吉藏还十分重视联系“八不”来表示“中道”。“八不”就是观察事物时要破除八种邪见,体悟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从而住于无碍正观。吉藏由“八不”进而再通过真俗二谛讲“中道”,又将此种中道分为三种。如以生、灭范畴为例,主张有生灭是俗谛,从道理上讲实是无生灭,如此非生非灭,是为“俗谛中道”。但若执非生非灭为实不生实不灭,也是偏见,应予否定,如此非不生非不灭,是为“真谛中道”。以上两种中道是从俗谛和真谛两个方面讲的,不应各持一边,而应当将二者结合起来看,即离开两边,超越两边,这又构成了“二谛合明中道”。

吉藏进而又把中道和佛性等同起来,以中道为佛性:

离断常二见,行于圣中道,见于佛性。[注释:《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6页上。]

非真非俗中道,为正因佛性。[注释:《大乘玄论》卷3,《大正藏》第45卷,37页上。]

中道佛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即是八不。[注释:《中观论疏》卷2本,《大正藏》第42卷,21页中。]

智见空及以不空,亦名佛性。以众生横起百非,竖生四见,隐覆实相故,名为佛性。若知百非本空,四名常寂,即佛性显,称为法身。[注释:《中观论疏》卷10末,《大正藏》第42卷,160页上。]

“百非”,“百”,泛指多数;“非”,否定;“百非”,即种种否定,意谓一切语言文字均非实在。“四见”如执世间事物为常、无常、亦常亦无常、亦非常亦非无常四种见解。“四句”,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句。[注释:“四句”的另一表述是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和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句的内容和意义是相同的。]从以上引文来看,吉藏认为,离开两边对立的见解如“八不”,以及非真非俗非空非不空等,就是中道,也就是佛性。悟知“百非”本空,不执著“四句”,也就是佛性。由此看来,吉藏所谓的佛性实质上是主体的一种所谓正确认知和最高智慧,也是主体的一种所谓正确认识宇宙万物真相的思想境界。

在吉藏看来,主体的中正之道与万物的真实本相是统一的,佛性就是这种统一的体现。这里还需注意三论宗表述中道佛性的特点。这就是中道否定一切认识,包括佛教真理(真谛)和世俗常识(俗谛),认为佛性是超越了真俗二谛的,是难以言诠的概念,是超越任何两相矛盾对立的概念。佛性是“知百非本空,四句常寂”,即一切肯定性和否定性的语言文字都是空寂不实的,佛性是超越任何判断的“无所得”境界。

由于吉藏的佛性具有智慧与境界,即主客两方面的意义,因此他又把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归结为佛性的同义词,如中道、正道、一乘、法性、真如(如、如如)、实际、法界、法身、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八识(阿赖耶识)、首楞严三昧、一道、般若、无住、涅盘、常住、真性、实相、自性等,都被看作是佛性的不同表述。由此看来,吉藏是把各类佛经所讲的宇宙万物的实相、本原、人的整体意识、人心的本性、主体的智慧、中正(正确)的修持之道,乃至特定的禅定、成佛的境界等,都视为佛性。这样,佛性的涵义就大大拓宽了。上面提到,吉藏曾批判过地论师和摄论师的阿赖耶识说,他为什么又把阿赖耶识也视为佛性的同义词呢?这是因为,在吉藏看来,真理不可言诠,佛性超越了各种认识,阿赖耶识的说法是一种执著,应当破除。但是,为了教化众生的方便,又说阿赖耶识是佛性,以树立众生奉佛的信念和成佛的信心。同样道理,吉藏认为其他一些与佛性同义的的概念,也都是假名设施,都是教化众生的方便,是不能执著为实有的。

吉藏还探讨了“佛性内外有无义”[注释:《大乘玄论》卷3,《大正藏》第45卷,40页上。],这是关于什么事物有佛性,什么条件下有佛性的佛性范围问题。吉藏认为这是最不易说清的难题。他的基本看法是:“或可理外有佛性,理内无佛性;或可理内有佛性,理外无佛性”[注释:《大乘玄论》卷3,《大正藏》第45卷,40页上。]。这个“理内”、“理外”的佛性论是吉藏的又一新论点。

吉藏运用不同的经典来论证他的观点。他援引唯识宗的典籍说:“《唯识论》云:‘唯识无境界。’明山河草木皆是心想,心外无别法。……以此义故,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也。”[注释:《大正藏》第45卷,40页下。]他认为既然万物离不开众生的心识,那么,不仅众生有佛性,甚至连不离开众生心识的草木也都有佛性。这就是“理内有佛性,理外无佛性。”此“理”实是指心,即就主体精神而言。吉藏又说:“众生有心,迷故,得有觉悟之理。草木无心,故不迷,宁得有觉悟之义?……以是义故,云众生有佛性,故成佛;草木无佛性,故不成佛也。”[注释:《大正藏》第45卷,40页下。]这是深一层就众生与草木作比较,言前者有精神,后者无精神,因而就有有觉悟之理与无觉悟之理的区别,进而也就有有无佛的不同了。此处讲的“理”与上面讲的“理”不同,乃指觉悟之理,这是属于众生所独有的,所以就觉悟不觉悟而言,当是众生有佛性,草木无佛性了。这是“理内有佛性,理外无佛性”的另一种意义。

吉藏又援引《般若经》和《华严经》的说法,来说明“理外有佛性,理内无佛性”的论点。他说:‘如《般若经》云:‘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华严》亦云;‘平等真法界,一切众生入,真实无所入。……此至理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当知,理内既无众生,亦无佛性。理外有众生可度,故言理外众生有佛性也。”[注释:《大正藏》第45卷,41页上。]这里讲的“理”是就成佛的境界而言,在这种最高境界里,众生既已得灭度,也就没有众生了。没有众生,当然也就没有佛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理内无佛性”。相反,在这种境界之外,还有众生,有众生就有佛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理外有佛性”。

从以上吉藏对“理内”、“理外”佛性论的论述来看,其目的似乎是为了协调从心亦即主体的角度和从境亦即客体的角度去论说佛性的矛盾。他通过“理”的不同界说来规范佛性的范围,对佛性的有无作出多层次的说明,为佛教心性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吉藏和竺道生一样,也力图把般若论和涅盘佛性论结合起来。但是,竺道生是由般若学转向涅盘学,着重阐发众生实有佛性的理论,而吉藏则是用大乘中观学派的“无所得”观点去审视佛性学说,批判包括竺道生在内的南北朝各派的佛性论,以中观学派的中道来取代、改造佛性。由此可见,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既是对佛性论的冲击,又是对佛性论的发展。

法相唯识的一分无性说

一、三类阐提

由玄奘(600-664)和窥基(632-682)创立的法相唯识宗,主要是继承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万法唯识的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主体心识所映现的表象。围绕着这个主旨,此宗对心理意识作了极细密的分析,对于心识的内在结构、心识与外物的关系、心识如何显现为外物、主观心识如何改造并转变为智慧,以及众生成佛的内在根据等问题都有详尽的阐述。根据这些学说的不同性质,有的可归属于宇宙论和实践论。这里要着重论述的是,与心性关系最为直接的三类阐提说以及理、行二佛性说,这是与主张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其他宗派重大理论分歧。

种性是某种族群具有的共同的血统、习俗、习性。佛教把印度社会的种姓概念,用来说明各种人由于内在素质不同,在学佛修持的成就上也因之而有差别。佛教瑜伽行派把众生分为五种种性,以确定众生能够成佛或者不能成佛的类别。五种性说认为一阐提人无种性,永不能成佛。玄奘在临离印度回国前,曾和印度佛教学者讨论过一阐提人有无佛性的问题。一些印度学者建议玄奘回国后,不讲一阐提无佛性的话,但遭到玄奘师父戒贤法师的严厉呵斥,强调不得增减义理。玄奘回国后,不违师说,也宣传五种性说。五种性说为窥基所独得之秘传。此说因与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天台、华严、禅诸宗思想相悖,而成为本宗的重要教义和中心思想之一。

同类推荐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犹太人的智慧来源于他们的民族经典——《塔木德》。
  •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天主教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
  •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纵横家指春秋战国时期从事合纵或连横外、交运动的政治家、外交家及军事家。纵横最初只是表方向的概念,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到战国时期,演变成政治概念,当时割据纷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辅以兵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于是,熟悉政治形势,善于辞令和权术,充分利用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纵横家就应时而生。《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适合大众读物。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 哲学大师谈人生

    哲学大师谈人生

    吴光远主编的《哲学大师谈人生》立意在于聆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们讲人生哲理,包括四篇内容:《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尼采、弗洛伊德、弗洛姆、马基雅维里等思想大师的人生观由他们自身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未必全然适应今天的中国人,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哲学大师谈人生》,了解西方哲理时,务必带着自己的眼光,批判地吸收。
热门推荐
  • 盗珠

    盗珠

    自古乱世出英雄,太平盛世又出什么,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势时?有心造乱世的天狐雪盼目的不是当英雄,却是为了“毁灭”二字,这背后的故事又是什么?云剑门掌门叶恒座下得意弟子秦玉,一心为师门奔波寻找天邪替换五彩石作为琉璃灯芯解决石塔破灭,妖魔祸世之灾,奈何命运弄人。
  • 穷爸爸富爸爸全集

    穷爸爸富爸爸全集

    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不同的金钱观。穷爸爸和富爸爸到底差在哪里呢?即使你做不了多金的富爸爸,但还可以做一个精神富有的富爸爸。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边缘人札记

    边缘人札记

    主要作品有:《徐刚九行抒情诗》、《倾听大地》、《伐木者醒来》、《梁启超》、《守望家园》、《绿色宣言》、《长江传》、《地球传》等。,本书为“青年精读书系”之一。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徐刚。1945年生于崇明岛西北角,世代农人之后
  • 责任就是能力

    责任就是能力

    责任就是能力!微软、华为、联想都将责任作为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要求和标准。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吗?追求卓越的事业巅峰,责任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品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责任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
  • 卓越员工素质修炼

    卓越员工素质修炼

    平凡的员工安于现状,却因为放弃努力,不得不过平凡的生活。而卓越的员工不安于现状,他们经过不断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名卓越的员工。超越平凡,选择卓越。这是一句值得每一个企业员工一生追求的格言。郑一群编著的《卓越员工素质修炼》从员工的角度出发,着重从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做一个善于思考的员工;行动是通往成功的桥梁;懂得感恩,营造和谐环境;对待工作尽职尽责;勤奋让你从平凡走向卓越;增强自己的团队意识;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等九个方面详尽展开。通过《卓越员工素质修炼》,你将发现,只要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你也可以从平凡的员工步入到卓越员工的行列中。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不懂财务就当不好酒店餐饮业经理

    不懂财务就当不好酒店餐饮业经理

    ,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你将学到:全面掌握三大财务报表,强化财务管理意识。学会使用预算等财务工具加强内部管理,不论何种行业,优秀的经理人必定是一位财务高手!教你轻松驾御酒店餐饮企业必备的财务方法与技巧通过本书的阅读,运用财务思维视角运作企业,读懂财务报告,非财务人员与财务部门在统一的平台上达成有效沟通,建立起清晰的成本控制意识与内部控制方法,找到提升运营绩效的方法
  • 阎连科作品:情感狱

    阎连科作品:情感狱

    中国首位卡夫卡文学奖获得者阎连科作品之长篇小说,阎连科最至情至性的作品。书稿真实地描绘了“瑶沟村人”的生存环境、生命意识和生存状态,写出了以“阎连科”为代表的几代人,身处困境中的痛苦与挣扎,并寄予了深切的哲学思考和忧患意识。“阎连科”从稚嫩到所谓“成熟”的成长过程,就仿佛是一场情感的炼狱,它体现出的是几代中国人不断升起又不断破灭的永不停止的梦,这梦可悲可笑,又可敬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