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400000034

第34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2)

《佛说不增不减经》主要说明众生与佛是“一界”这一“甚深义”:“此甚深义乃是如来智慧境界,亦是如来心所行处。……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注释:同上书,467页上。]这是说,所谓甚为深邃的义理(“甚深义”)是诸佛如来的智慧才能察知的最高真理,按照这种真理,众生、如来藏和法身三者是不异的,是同为“一界”的。经中也以自性清净心,客尘烦恼所染的“不可思议法”来论证三者同一说。值得注意的是,法身是果位,此经通过如来藏说而把众生和法身等同起来,强化了众生必能成就佛果的意识。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继承《华严经》的“三界唯心”观念,宣扬人人都有如来藏心。又吸取《法华经》的三乘归于一乘的思想,暗示包括断绝了善根,缺乏成佛条件的“一阐提”(icchantika)人在内的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都可以成佛。此经对如来藏作了充分的论述。文中就如来藏作了定义性的界说:“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为如来藏。”[注释:《大正藏》第12卷,221页下。]又展开说:

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注释:同上书,222页中。]

“上烦恼”,指强盛的根本烦恼。意思是说,如来藏既是自性清净,又不离烦恼,为烦恼所染,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如来境界。心与烦恼互不相触,怎么会有染心?然又由于有烦恼,为烦恼所染而有染心,既是自性清净心,又有染污,这其间的道理是难以理解的,只有如来智慧才能了知。这些话的实质是:所谓“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思想的密意,即隐藏的旨意是指的“如来藏心”,亦即众生烦恼身中存在有如来藏心。经文强调这是理解清净心又有染污的意义的奥秘所在。

此经还设《空义隐覆真实章》,强调运用如来藏智来了知如来藏,即了知自性清净心。文说:“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注释:《大正藏》第12卷,221页下。],“有二种如来藏空智”[注释:《大正藏》第12卷,221页下。]。用空智对如来藏进行观察,把如来藏分为两种:(1)“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注释:《大正藏》第12卷,221页下。]意思是说,如来藏是超越烦恼,不同于烦恼的,即使生起烦恼,如来藏智也能把它断除,也就是于如来藏中烦恼为空,是为空如来藏。(2)“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注释:《大正藏》第12卷,221页下。]这是说,如来藏永远不脱离也不异于佛法,具有佛的各种功德,从这方面看,又是不空如来藏。综合如来藏的“空”与“不空”两层意义,就为众生的修行成佛提供根据和途径。由此同经《法身章》还把如来藏分为“所缠”与“出缠”两类,前者指被烦恼所缠缚的状态,包含空与不空二如来藏,后者指断除烦恼缠缚的状态。后来,那烂陀寺僧人坚慧撰《法界无差别论》和《究竟一乘宝性论》,大力发挥般若空智和如来藏关系的学说,提出以如来藏借助于般若空智来成就功德,作为佛教实践的基本方法,还以菩提心代表如来藏,这都对后来佛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佛性

随着如来藏思想的流行,印度大乘佛教又出现《涅盘经》,把如来藏与佛的本质统一起来,强调两者的一致性,称为“佛性”,以阐扬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及超越根据。《涅盘经》和上述阐发如来藏思想的三部经典同属如来藏系统,三部经典的如来藏观念系从自性清净心发展而来,而《涅盘经》则把如来藏发展为佛性观念。[注释:《涅盘经》最早使用“佛性”一词。东晋时佛驮跋陀罗译出的《大方等如来藏经》载:“除灭烦恼,显现佛性”(《大正藏》第16卷,457页下),有“佛性”一语,但同经梵文本此语为Prakrti,是本性、自性的意思,而不是佛性。]涅盘经类中,最重要的是《大般涅盘经》(《北本涅盘经》),此经“以至极妙有为指南,常住佛性为宗致”[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1《序经题·智秀序》,《大正藏》第37卷,379页中。],着重阐述佛性问题,即众生成佛的先天性根据和原动力问题。本经前分[注释:经文共二万五千颂,前分四千颂,后分二万多颂。40卷本《大般涅盘经》的前10卷相当于前分,11卷至40卷为后分。]用如来藏说明佛性,后分则对佛性的说法有了变化,把佛性归之于“法性”、“胜义空”,反映出对如来藏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下面以《大般涅盘经》为中心,简要介绍佛性的字义、涵义、类别、特性、普遍性以及见性诸问题。

佛性与如来藏意义相通,但“佛性”系译自“佛界”。“界”,据《阿毗达磨俱舍论》解说:“法种族义是界义。……界声表种类义。”[注释:《阿毗达磨俱舍论》卷1,《大正藏》第29卷,5页上。]又,《瑜伽师地论》载:“问:‘何等是界义?’答:‘因义,种子义,本性义,种性(姓)义,微细义,住持义,是界义。’”[注释:《瑜伽师地论》卷56,《大正藏》第30卷,610页上。]总起来说,“界”有种类、种族、种性的意义,又有因素、要素、种子、根基、基础的意义,还有本性的意义。佛界含有二义:一是佛的法性,即佛的体性;二是佛的因,即佛的因性。也就是说佛性原指佛的体性和因性两方面的意义。随着佛教的发展,“界”义也不断变化,“佛界”、“佛性”义也不断被引申,涵义更为丰富,以致佛性在不同派别、不同经典中又有种种异名:第一义空、胜义空、智慧、中道、涅盘、法性、真如、实际、般若、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八识、首楞严三昧、师子吼三昧、法界等。这些不同名称所指示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和佛性或基本相等,或相通,或在某种意义上相合,而成为或被认为是佛性的异名。

从如此众多的佛性异名中,也可见佛性的繁杂的内涵。若就不同异名的意义侧重点加以归纳的话,似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清净心性。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侧重于这层涵义。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既排除烦恼染心,又含有成佛的功德。

(2)万物体性。如《大般涅盘经·师子吼品》就把“佛性”说成“法性”。法性是指包含众生在内的一切万物的本性,而这本性与佛性又是吻合的,从这方面说,法性就是佛性;或者说一切事物为佛法所摄,从这方面说,佛性即万物体性。把佛性等同于法性,也就把佛性的意义扩展了。

(3)真实本体。“佛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所显真如。”[注释:《佛性论》卷1,《大正藏》第31卷,787页中。]“人法二空”,是指一切事物的真实本相,也就是上面所讲的“法性”。“真如”,是遍布于宇宙万物的真实本体。也这是说,佛性是通过一切事物实相“空性”所显现的真实本体,是超越主客、能所二元存在的真如境界。佛性与“空性”,与“真如”是相通、相等的,由此也可说佛性就真实本体。

(4)空性智慧。“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智者见空及与不空。……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注释:《师子吼品》,《大般涅盘经》卷27,《大正藏》第12卷,523页中。]这是和《般若经》的思想相沟通,把了解空性的般若智慧也包括在佛性之中,视智慧为佛性。又,“中道”是远离空不空二边的中正境界,也是最高真理。以中道为佛性,也就是把中道这一最高真理与佛性等同起来。可见佛性就众生主体的品性结构来说,既包含有功德,又包含有智慧性,还包含有真理性。

(5)殊胜禅定。《大般涅般经》卷27称,“首楞严三昧”有五种名[注释:详见《大正藏》第12卷,524页下。],其中一种名为佛性,认为佛性即首楞严三昧。首楞严三昧是梵文音译。“首楞”,意思是一切毕竟;“严”,意思是坚;“三昧”是指心安住于一境的寂静状态。首楞严三昧不是修持到“九地”的菩萨,更不是众生所能达到的禅定,而是只有诸佛和修持进入“十地”的菩萨才能达到禅定。由于这种禅定能坚固地摄持诸法,分别各种禅定的深浅,一切魔恼都不能破坏,因此也名为佛性。由此又可见,佛性具有境界的意义,也有工夫的意义。

(6)佛果境界。佛性中功德的显现,空性智慧的证知,就是一种成就佛果的境界,由此又可以说,见佛性就是得涅盘。《大般涅盘经》卷27《师子吼品》云:“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盘。”[注释:同上书,524页中。]这是说,佛性与第一义空、中道、佛、涅盘实质上是无差别的,了见佛性就是成就佛果的涅盘境界。

从上可知,佛性是个多义词,它通过不同称谓表现出心性、本性、本体、智慧、真理、工夫、境界等多重意义。在大乘佛教,尤其是中国佛教的成佛理论中,佛性实是一个基础性、关键性的概念。

与佛性的多重涵义密切相关,印度大乘佛教还把佛性分为不同种类,如《大般涅盘经》卷27说:

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盘。[注释:《大正藏》第12卷,524页上。]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指果位上所得的觉智。这是把佛性分为四类:因佛性,即以十二因缘为佛性,这是因中说果,认为十二因缘中含有成佛的因缘要素。因因佛性,指智慧。十二因缘是佛因,还需要智慧观照、悟解,观因缘的智慧是因位之因,佛因之因。果佛性,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的无上菩提,是前观智所生而在果位上所得的智慧、觉智。果果佛性,指无上大般涅盘。涅盘是依无上菩提的觉证而得的果之果,是果位上的果,它与因因佛性(智慧)相对应,称果果佛性。后来《佛性论》也详尽阐述佛性的体相,把佛性分为三种:一是:“住自性性”,众生生来本具的佛性;二是“引出性”,为经过修行所引生、显现的佛性;三是“至得性”,达到佛果始所具有的佛性。上述分类都着重于从因与果两方面论述,并把佛性看成为动态的修持、显现的过程,强调要认识佛性,不断修习,以使佛性逐步显现,从而成就佛身(法身)。

佛性是佛所独有,还有一切众生所共有?是一切从生普遍具有,还是部分众生具有?这个佛性的普遍性问题,是佛性理论中最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在大小乘佛教之间、大乘佛教内部一直存在着分歧,但就整个佛教的主流思想而言,是肯定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

一般地说,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认为:众生修行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自然也就没有论及佛性的问题。但据《佛性论》卷1称,诸部派佛教对佛性的有无已持不同的看法,分别说部认为众生具有佛性,说一切有部等部派则认为众生没有先天的“性得佛性”,而有后天依修行而得的“修得佛性”,并进而把众生分为三类:定无佛性、不定有无和定有佛性。[注释:详见《大正藏》第31卷,787页下。]

大乘佛教阐述佛性思想的最重要经典《大般涅盘经》,继承“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的主张,进而衍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学说。如前所述,此经非一时而出,其前后二分,阐说如来常住、众生皆有佛性的主旨虽然相同,但是具体解说却有差异。

《大般涅盘经》从反对印度种姓制度出发,主张任何种姓的人都可以加入佛教,也都具有相同的佛性。此经前分认为,众生的种姓虽有不同,但从佛性看来,是平等的、相同的,同属“佛界”范围,肯定了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也就是肯定众生皆有佛性,不过它又作了一个限制,即“一阐提”人应当除外:“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除一阐提。”[注释:《大正藏》第12卷,404页下。]所谓“一阐提”是指断除善根,世欲深重,不信甚至毁谤佛教的人,这种人不能成佛,自然也没有佛性。实际上“一阐提”是指社会上和小乘佛教中反对大乘佛教的人,此经认为这些人是没有佛性的。

《大般涅盘经》后对佛性的说法发生了变化。如对于佛性,不再固不定期在“佛界”的范围,也不再常以有形体的“如来藏”比喻佛性,而是把佛性说成“法性”、“胜义空”,即把佛性视为包括众生在内的一切事物的本性,又把了解空性的智慧也纳入佛性意义之中。这就扩大了佛性的涵义和范围。同时,以有形的“如来藏”比喻佛性,实难与有些派别主张有形的“神我”说划清界限,后分的这种说法也是力求分清这种界限的一种努力。《大般涅盘经》后分强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法众僧无有差别。”[注释:同上书,487页上。]对于“一阐提”,后分说:“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注释:同上书,524页下。]这是说一阐提能在果位上获得觉智,也即能成就为佛。后分还就一阐提之所以能够成佛,展开论证说:

善男子,一阐提者亦不决定。若决定者,是一阐提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不决定是故能得,如汝所言佛性不断。云何一阐提断善根者?善男子,善根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佛性非内非外,以是义故佛性不断;复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佛性非有漏非无漏,是故不断;复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若是断者,则应还得;若不还得,则名不断;若断已得,名一阐提。[注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大般涅盘经》卷22,《大正藏》第12卷,493页下~494页上。]

意思是说,一阐提并非是决然不能成佛,而是虽断善根但没有断佛性的“不决定”者,因此有可能成佛。“善根”是指产生一切善法的根本,有内外、有漏无漏、常无常之分,而佛性不同,它是超越内外、有漏无漏、常无常的,所以是不断的。这是吸收般若中观的思维来阐释佛性,视佛性为中道,是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是不断的。一阐提既然不断佛性,当然也就能成佛了。这是把佛性描述为超越对立、分别的“中道”存在,或“第一义空”,从而为一阐提也具有佛性、也能成佛提供论据。

《大般涅盘经》后分还认为,一阐提人虽断了善根,但却能断而复得,经文云:“一阐提者复有二种:一者利根,二者中根。利根之人于现在世能得善根,中根之人后世则得。”[注释:《梵行品》,《大般涅盘经》卷20,《大正藏》第12卷,482页中。]这是说,一阐提的断根是相对而言的,是能在现世或后世再得的。这与前分谓一阐提断灭一切诸善根本,不能复生的说法不同。它也是一阐提能够成佛的又一理论支柱。

《佛性论》继承《大般涅盘经》后分的说法,也认为“一切众生,皆悉本有清净佛性。若永不得般涅盘者,无有是处,是故佛性决定本有,离有离无故”[注释:《佛性论》卷1,《大正藏》第31卷,788页下。又,关于《佛性论》的作者,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此处不论。]。这是说,不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且是佛性本有。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佛性“离有离无”。这里也同样强调佛性是超越于有和无的,既不可执其有,也不可执其无。所谓佛性“本有”,也并不是与“无”相对的“有”,而是指众生本来具有的成佛潜能,是说众生都有成佛的属性、可能性。

关于了见佛性的问题,《大般涅盘经》也作了论述。前分卷8《如来性品》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注释:《大正藏》第12卷,648页中。]强调众生心性本净,本有佛性,只为客尘的烦恼所杂染,不能了见。后分卷21《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云:“声闻、缘觉至十住菩萨不见佛性,名为涅盘、非大涅盘。若能了了见于佛性,则得名为大涅盘也。”[注释:同上书,746页中。]声闻、缘觉直至十住菩萨都不见佛性,只是达到一般的解脱境地,称为涅盘。如果了见佛性,则是达到完全的解脱境地,称为大涅盘。这种见性思想对中国禅宗的明心见性说显然是有启迪意义的。

同类推荐
  • 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

    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区,即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儒家伦理文化区,前三大文化区都是以宗教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核心却是儒家的伦理文化,一种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
  • 趣味哲学

    趣味哲学

    本书旨在通过对大量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的分析来达到实用为本的目的,让你在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中轻松掌握经济学知识,参透理财技巧,明晰赚钱和成功法则。
  •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在当今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位传奇之士,他博学多才,诲人不倦,传承着释迦牟尼的伟大教化,不辞辛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他的思想中获取营养。这种影响,仅从我们的常用语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 死亡简史

    死亡简史

    本书是以死亡为主题的著述,它从战争、宗教、政治、自然灾害、疾病等各个方面,对东西方死亡现象作深入的思考,帮助人民理解死亡,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积极的地生活,享受生命的过程。
热门推荐
  • 小妾皇后

    小妾皇后

    杭州在杭州树人大学隔壁的一个小楼房,正在上演一出好赌的夫妇将自己年仅十八岁的女儿卖给一个年轻的古怪医生当小妾的闹剧。“老爸老妈,我回来了,老爸老妈,我放学回来了。”一道娇柔好听的少女的声音自大门外响起。“咦,奇怪了,老爸老妈呢?”随着声音,一个穿着校服的美丽少女推开门走进大厅。她将那轻的书包放在桌子上,口渴了从桌子上拿起茶杯到……
  • 狄小杰侦探社(合集)

    狄小杰侦探社(合集)

    一桩桩邪恶的交易,一幕幕战栗的黑暗,一次次恐怖的经历,一层层骇人的阴谋……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发生,在他们身边、在他们的手上化为乌有。他是狄仁杰的第36代孙,她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忠实拥趸。他是长相平平、身材一般,穷困潦倒的毛头小伙,她是才色双全、身材火辣,家庭富足的千金小姐。他沉着冷静、思维缜密,善于透过离奇恐怖的事件表象,寻找蛛丝马迹,她直觉敏锐、大胆直率,擅长抛弃繁冗复杂的感情因素,揪出幕后黑手。他们无数次患难与共,却从未享受美好,他们无数次出生入死,却从未停下脚步……"
  • 九阳丹神

    九阳丹神

    三大至尊丹王之一,逍遥丹王,因修道界第一奇功《九阳帝王诀》被众人逼迫致死,两年后重生于一普通世家化名杨震,战强敌,炼神丹,吞天火,终以火神之名,俯瞰天地。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

    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很多朋友,只是成为朋友之前,他们只是一些陌生人。本书想要告诉读者的是,我们的朋友都隐藏在陌生人中,他们不难接近,更谈不上可怕,只要掌握了本书所介绍的结交陌生人的方法,你的朋友就会遍天下。
  • 兵发死亡谷

    兵发死亡谷

    其中,向我们介绍了武警。分别是《中国武警特别行动》、《 世界反恐大扫描》、《大搜捕》、《兵发死亡谷》、《铁血英雄》、《千 里护卫毛泽东——武警警卫工作秘闻》。,《中国武 警特别行动系列丛书》一共出版六本。这套丛书通过选择一个个特别的 角度,围绕建军80周年,人民武警出版社认真组织《中国武警特别行动系列 丛书》和《忠诚卫士风采》等国家重点图书的落实工作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职工身体健康手册(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

    职工身体健康手册(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

    这些知识内容包括了职业健康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易学好懂,十分便于操作和实践,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以指导现代职业健康的良好读物。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