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400000034

第34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2)

《佛说不增不减经》主要说明众生与佛是“一界”这一“甚深义”:“此甚深义乃是如来智慧境界,亦是如来心所行处。……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注释:同上书,467页上。]这是说,所谓甚为深邃的义理(“甚深义”)是诸佛如来的智慧才能察知的最高真理,按照这种真理,众生、如来藏和法身三者是不异的,是同为“一界”的。经中也以自性清净心,客尘烦恼所染的“不可思议法”来论证三者同一说。值得注意的是,法身是果位,此经通过如来藏说而把众生和法身等同起来,强化了众生必能成就佛果的意识。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继承《华严经》的“三界唯心”观念,宣扬人人都有如来藏心。又吸取《法华经》的三乘归于一乘的思想,暗示包括断绝了善根,缺乏成佛条件的“一阐提”(icchantika)人在内的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都可以成佛。此经对如来藏作了充分的论述。文中就如来藏作了定义性的界说:“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为如来藏。”[注释:《大正藏》第12卷,221页下。]又展开说:

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注释:同上书,222页中。]

“上烦恼”,指强盛的根本烦恼。意思是说,如来藏既是自性清净,又不离烦恼,为烦恼所染,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如来境界。心与烦恼互不相触,怎么会有染心?然又由于有烦恼,为烦恼所染而有染心,既是自性清净心,又有染污,这其间的道理是难以理解的,只有如来智慧才能了知。这些话的实质是:所谓“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思想的密意,即隐藏的旨意是指的“如来藏心”,亦即众生烦恼身中存在有如来藏心。经文强调这是理解清净心又有染污的意义的奥秘所在。

此经还设《空义隐覆真实章》,强调运用如来藏智来了知如来藏,即了知自性清净心。文说:“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注释:《大正藏》第12卷,221页下。],“有二种如来藏空智”[注释:《大正藏》第12卷,221页下。]。用空智对如来藏进行观察,把如来藏分为两种:(1)“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注释:《大正藏》第12卷,221页下。]意思是说,如来藏是超越烦恼,不同于烦恼的,即使生起烦恼,如来藏智也能把它断除,也就是于如来藏中烦恼为空,是为空如来藏。(2)“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注释:《大正藏》第12卷,221页下。]这是说,如来藏永远不脱离也不异于佛法,具有佛的各种功德,从这方面看,又是不空如来藏。综合如来藏的“空”与“不空”两层意义,就为众生的修行成佛提供根据和途径。由此同经《法身章》还把如来藏分为“所缠”与“出缠”两类,前者指被烦恼所缠缚的状态,包含空与不空二如来藏,后者指断除烦恼缠缚的状态。后来,那烂陀寺僧人坚慧撰《法界无差别论》和《究竟一乘宝性论》,大力发挥般若空智和如来藏关系的学说,提出以如来藏借助于般若空智来成就功德,作为佛教实践的基本方法,还以菩提心代表如来藏,这都对后来佛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佛性

随着如来藏思想的流行,印度大乘佛教又出现《涅盘经》,把如来藏与佛的本质统一起来,强调两者的一致性,称为“佛性”,以阐扬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及超越根据。《涅盘经》和上述阐发如来藏思想的三部经典同属如来藏系统,三部经典的如来藏观念系从自性清净心发展而来,而《涅盘经》则把如来藏发展为佛性观念。[注释:《涅盘经》最早使用“佛性”一词。东晋时佛驮跋陀罗译出的《大方等如来藏经》载:“除灭烦恼,显现佛性”(《大正藏》第16卷,457页下),有“佛性”一语,但同经梵文本此语为Prakrti,是本性、自性的意思,而不是佛性。]涅盘经类中,最重要的是《大般涅盘经》(《北本涅盘经》),此经“以至极妙有为指南,常住佛性为宗致”[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1《序经题·智秀序》,《大正藏》第37卷,379页中。],着重阐述佛性问题,即众生成佛的先天性根据和原动力问题。本经前分[注释:经文共二万五千颂,前分四千颂,后分二万多颂。40卷本《大般涅盘经》的前10卷相当于前分,11卷至40卷为后分。]用如来藏说明佛性,后分则对佛性的说法有了变化,把佛性归之于“法性”、“胜义空”,反映出对如来藏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下面以《大般涅盘经》为中心,简要介绍佛性的字义、涵义、类别、特性、普遍性以及见性诸问题。

佛性与如来藏意义相通,但“佛性”系译自“佛界”。“界”,据《阿毗达磨俱舍论》解说:“法种族义是界义。……界声表种类义。”[注释:《阿毗达磨俱舍论》卷1,《大正藏》第29卷,5页上。]又,《瑜伽师地论》载:“问:‘何等是界义?’答:‘因义,种子义,本性义,种性(姓)义,微细义,住持义,是界义。’”[注释:《瑜伽师地论》卷56,《大正藏》第30卷,610页上。]总起来说,“界”有种类、种族、种性的意义,又有因素、要素、种子、根基、基础的意义,还有本性的意义。佛界含有二义:一是佛的法性,即佛的体性;二是佛的因,即佛的因性。也就是说佛性原指佛的体性和因性两方面的意义。随着佛教的发展,“界”义也不断变化,“佛界”、“佛性”义也不断被引申,涵义更为丰富,以致佛性在不同派别、不同经典中又有种种异名:第一义空、胜义空、智慧、中道、涅盘、法性、真如、实际、般若、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八识、首楞严三昧、师子吼三昧、法界等。这些不同名称所指示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和佛性或基本相等,或相通,或在某种意义上相合,而成为或被认为是佛性的异名。

从如此众多的佛性异名中,也可见佛性的繁杂的内涵。若就不同异名的意义侧重点加以归纳的话,似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清净心性。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侧重于这层涵义。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既排除烦恼染心,又含有成佛的功德。

(2)万物体性。如《大般涅盘经·师子吼品》就把“佛性”说成“法性”。法性是指包含众生在内的一切万物的本性,而这本性与佛性又是吻合的,从这方面说,法性就是佛性;或者说一切事物为佛法所摄,从这方面说,佛性即万物体性。把佛性等同于法性,也就把佛性的意义扩展了。

(3)真实本体。“佛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所显真如。”[注释:《佛性论》卷1,《大正藏》第31卷,787页中。]“人法二空”,是指一切事物的真实本相,也就是上面所讲的“法性”。“真如”,是遍布于宇宙万物的真实本体。也这是说,佛性是通过一切事物实相“空性”所显现的真实本体,是超越主客、能所二元存在的真如境界。佛性与“空性”,与“真如”是相通、相等的,由此也可说佛性就真实本体。

(4)空性智慧。“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智者见空及与不空。……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注释:《师子吼品》,《大般涅盘经》卷27,《大正藏》第12卷,523页中。]这是和《般若经》的思想相沟通,把了解空性的般若智慧也包括在佛性之中,视智慧为佛性。又,“中道”是远离空不空二边的中正境界,也是最高真理。以中道为佛性,也就是把中道这一最高真理与佛性等同起来。可见佛性就众生主体的品性结构来说,既包含有功德,又包含有智慧性,还包含有真理性。

(5)殊胜禅定。《大般涅般经》卷27称,“首楞严三昧”有五种名[注释:详见《大正藏》第12卷,524页下。],其中一种名为佛性,认为佛性即首楞严三昧。首楞严三昧是梵文音译。“首楞”,意思是一切毕竟;“严”,意思是坚;“三昧”是指心安住于一境的寂静状态。首楞严三昧不是修持到“九地”的菩萨,更不是众生所能达到的禅定,而是只有诸佛和修持进入“十地”的菩萨才能达到禅定。由于这种禅定能坚固地摄持诸法,分别各种禅定的深浅,一切魔恼都不能破坏,因此也名为佛性。由此又可见,佛性具有境界的意义,也有工夫的意义。

(6)佛果境界。佛性中功德的显现,空性智慧的证知,就是一种成就佛果的境界,由此又可以说,见佛性就是得涅盘。《大般涅盘经》卷27《师子吼品》云:“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盘。”[注释:同上书,524页中。]这是说,佛性与第一义空、中道、佛、涅盘实质上是无差别的,了见佛性就是成就佛果的涅盘境界。

从上可知,佛性是个多义词,它通过不同称谓表现出心性、本性、本体、智慧、真理、工夫、境界等多重意义。在大乘佛教,尤其是中国佛教的成佛理论中,佛性实是一个基础性、关键性的概念。

与佛性的多重涵义密切相关,印度大乘佛教还把佛性分为不同种类,如《大般涅盘经》卷27说:

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盘。[注释:《大正藏》第12卷,524页上。]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指果位上所得的觉智。这是把佛性分为四类:因佛性,即以十二因缘为佛性,这是因中说果,认为十二因缘中含有成佛的因缘要素。因因佛性,指智慧。十二因缘是佛因,还需要智慧观照、悟解,观因缘的智慧是因位之因,佛因之因。果佛性,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的无上菩提,是前观智所生而在果位上所得的智慧、觉智。果果佛性,指无上大般涅盘。涅盘是依无上菩提的觉证而得的果之果,是果位上的果,它与因因佛性(智慧)相对应,称果果佛性。后来《佛性论》也详尽阐述佛性的体相,把佛性分为三种:一是:“住自性性”,众生生来本具的佛性;二是“引出性”,为经过修行所引生、显现的佛性;三是“至得性”,达到佛果始所具有的佛性。上述分类都着重于从因与果两方面论述,并把佛性看成为动态的修持、显现的过程,强调要认识佛性,不断修习,以使佛性逐步显现,从而成就佛身(法身)。

佛性是佛所独有,还有一切众生所共有?是一切从生普遍具有,还是部分众生具有?这个佛性的普遍性问题,是佛性理论中最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在大小乘佛教之间、大乘佛教内部一直存在着分歧,但就整个佛教的主流思想而言,是肯定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

一般地说,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认为:众生修行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自然也就没有论及佛性的问题。但据《佛性论》卷1称,诸部派佛教对佛性的有无已持不同的看法,分别说部认为众生具有佛性,说一切有部等部派则认为众生没有先天的“性得佛性”,而有后天依修行而得的“修得佛性”,并进而把众生分为三类:定无佛性、不定有无和定有佛性。[注释:详见《大正藏》第31卷,787页下。]

大乘佛教阐述佛性思想的最重要经典《大般涅盘经》,继承“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的主张,进而衍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学说。如前所述,此经非一时而出,其前后二分,阐说如来常住、众生皆有佛性的主旨虽然相同,但是具体解说却有差异。

《大般涅盘经》从反对印度种姓制度出发,主张任何种姓的人都可以加入佛教,也都具有相同的佛性。此经前分认为,众生的种姓虽有不同,但从佛性看来,是平等的、相同的,同属“佛界”范围,肯定了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也就是肯定众生皆有佛性,不过它又作了一个限制,即“一阐提”人应当除外:“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除一阐提。”[注释:《大正藏》第12卷,404页下。]所谓“一阐提”是指断除善根,世欲深重,不信甚至毁谤佛教的人,这种人不能成佛,自然也没有佛性。实际上“一阐提”是指社会上和小乘佛教中反对大乘佛教的人,此经认为这些人是没有佛性的。

《大般涅盘经》后对佛性的说法发生了变化。如对于佛性,不再固不定期在“佛界”的范围,也不再常以有形体的“如来藏”比喻佛性,而是把佛性说成“法性”、“胜义空”,即把佛性视为包括众生在内的一切事物的本性,又把了解空性的智慧也纳入佛性意义之中。这就扩大了佛性的涵义和范围。同时,以有形的“如来藏”比喻佛性,实难与有些派别主张有形的“神我”说划清界限,后分的这种说法也是力求分清这种界限的一种努力。《大般涅盘经》后分强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法众僧无有差别。”[注释:同上书,487页上。]对于“一阐提”,后分说:“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注释:同上书,524页下。]这是说一阐提能在果位上获得觉智,也即能成就为佛。后分还就一阐提之所以能够成佛,展开论证说:

善男子,一阐提者亦不决定。若决定者,是一阐提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不决定是故能得,如汝所言佛性不断。云何一阐提断善根者?善男子,善根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佛性非内非外,以是义故佛性不断;复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佛性非有漏非无漏,是故不断;复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若是断者,则应还得;若不还得,则名不断;若断已得,名一阐提。[注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大般涅盘经》卷22,《大正藏》第12卷,493页下~494页上。]

意思是说,一阐提并非是决然不能成佛,而是虽断善根但没有断佛性的“不决定”者,因此有可能成佛。“善根”是指产生一切善法的根本,有内外、有漏无漏、常无常之分,而佛性不同,它是超越内外、有漏无漏、常无常的,所以是不断的。这是吸收般若中观的思维来阐释佛性,视佛性为中道,是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是不断的。一阐提既然不断佛性,当然也就能成佛了。这是把佛性描述为超越对立、分别的“中道”存在,或“第一义空”,从而为一阐提也具有佛性、也能成佛提供论据。

《大般涅盘经》后分还认为,一阐提人虽断了善根,但却能断而复得,经文云:“一阐提者复有二种:一者利根,二者中根。利根之人于现在世能得善根,中根之人后世则得。”[注释:《梵行品》,《大般涅盘经》卷20,《大正藏》第12卷,482页中。]这是说,一阐提的断根是相对而言的,是能在现世或后世再得的。这与前分谓一阐提断灭一切诸善根本,不能复生的说法不同。它也是一阐提能够成佛的又一理论支柱。

《佛性论》继承《大般涅盘经》后分的说法,也认为“一切众生,皆悉本有清净佛性。若永不得般涅盘者,无有是处,是故佛性决定本有,离有离无故”[注释:《佛性论》卷1,《大正藏》第31卷,788页下。又,关于《佛性论》的作者,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此处不论。]。这是说,不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且是佛性本有。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佛性“离有离无”。这里也同样强调佛性是超越于有和无的,既不可执其有,也不可执其无。所谓佛性“本有”,也并不是与“无”相对的“有”,而是指众生本来具有的成佛潜能,是说众生都有成佛的属性、可能性。

关于了见佛性的问题,《大般涅盘经》也作了论述。前分卷8《如来性品》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注释:《大正藏》第12卷,648页中。]强调众生心性本净,本有佛性,只为客尘的烦恼所杂染,不能了见。后分卷21《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云:“声闻、缘觉至十住菩萨不见佛性,名为涅盘、非大涅盘。若能了了见于佛性,则得名为大涅盘也。”[注释:同上书,746页中。]声闻、缘觉直至十住菩萨都不见佛性,只是达到一般的解脱境地,称为涅盘。如果了见佛性,则是达到完全的解脱境地,称为大涅盘。这种见性思想对中国禅宗的明心见性说显然是有启迪意义的。

同类推荐
  •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精神分析以研究性本能为本身第一重要的工作。梦常常是不加伪装地表示一种愿望的满足。神经症是自我在试图压制性欲失败之后,性欲部分压制了自我。禁忌、法律和习惯给性生活加上了更多的限制,这些限制既对男人有影响,又对女人影响很大。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丛书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讲人生哲理。本书请弗洛伊德出场,宣讲他“欲望决定命运”的人生哲理,本书是走向人性深处、揭开性欲面纱的必读书。
  •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精选了梁启超先生在政论、文论、讲演和诗词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每篇文章都展现了梁启超先生独特而汪洋恣肆的文笔和激扬而与时俱进的思想,具有极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 听朱光潜讲美学

    听朱光潜讲美学

    对于如何处理中西关学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众多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出发,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本书是从叔本华的诸多著作集中选取了数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内容涉及人生、哲学、美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基本反映了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
  • 每天读点《论语》

    每天读点《论语》

    《论话》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全书共20篇。前10篇有9篇以记录孔子的言论为主,第10篇《乡党》记录了孔子日常的生活、琐事、态度;后l0篇中有8篇以记录孔子言论为主,第l9篇《子张》记录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本书从《论语》申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处世的智慧、交际的魅力、为人的准则、做事的态度、成功的启示、心灵的超越、品德的修养、生命的真谛、学习的方法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丈,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找到一个可靠的途径。
热门推荐
  • 做人做事做生意(大全集)

    做人做事做生意(大全集)

    《做人做事做生意大全集(超值金版)》趣味盎然,具有很强说服力和启发性。如果你希望命运出现转机,享受成就事业的快乐,那么请你遵循《做人做事做生意大全集(超值金版)》提供的意见和技巧,剖析自身的性格,剖析自己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重新检查自己的经营思路,将你的优点发扬光大,摒弃那些陈旧、固执、不合时代发展的缺陷。从此,你将成为一个面目一新的人,你的人生、事业也会随之出现新的局面。
  • 凤棺谜咒

    凤棺谜咒

    本书是从全国著名通俗文学作家叶雪松先生已发表的悬疑故事作品中精心筛选出来的,这20篇故事,有万字左右的中篇,有数千字的短篇,既有怪案奇破,有江湖豪情,也有当代传奇,悬疑惊悚,多角度,多侧面,映射出了人生百态,读之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或掩卷深思,或催人泪下,无疑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精食大餐。
  • 花开雾夏你未归

    花开雾夏你未归

    她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不顾一切的去爱,“你很下贱。”这是他吻她之后说的话,她触碰到这几个字的时候,血液和心脏激烈的碰撞,明显感觉到了所谓的破碎。她不是好女生,也从不标榜,就这样在彩色的世界,活着自己的黑白。下贱,也许吧,在他们的世界,她一直就充当着那样的角色。
  • 嚣张皇妃

    嚣张皇妃

    一觉醒来,她落入陌生时代,无处走可只好依靠纳兰老爷,谁知道她竟然莫名其妙成了皇子妃,又莫名其妙的乾隆的儿媳妇,又莫名其妙的怀上了孩子!天哪谁能告诉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全盘操手

    全盘操手

    神兵利器,想要么?给钱!锦衣玉食,想要么?给钱!帅哥美女陪练,想要么?给钱!杀人报仇任务,想轻松解决么?给钱!没钱?那就付出同等价值的代价!我们的宗旨是,只要你付得起代价,在游戏里,任何问题我们帮你解决。裘洛:我要读者多多,收藏多多,看这本书的大大都生活幸福。安洋:那你付出的代价,就必须是极限更新。裘洛:……新书<百兵图》上传,大家多多支持!神兵图鉴,尽在轮回!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成功的24字诀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成功的24字诀

    比尔·盖茨在人们的眼中是一位天才企业家,他创造了计算机行业突飞猛进的神话。然而比尔·盖茨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成功也是有规律可寻的。你想知道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成功的秘诀吗?你想了解今天的微软帝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吗?本书可以告诉你这一切。本书以简练明了的方式介绍了比尔·盖茨成功的24字诀,即创业法则——痴,早,联,钻;竞争法则——新,狠,强,信,赌;用人法则——为,苛,最;生存法则——小,学,扩,弃,稳;信息法则——技,精,重;王者无敌——高,猛,霸,冲。希望本书能给那些比尔·盖茨的崇拜者和想成就大事业的有志之士一点启发。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灭世神图

    灭世神图

    有无上至强者,以绝大神通,跨越九世轮回,铸就至强战体,欲屠神救世,少年楚乾,意外得到星穹神力,灵魂入驻到被尘封了的至强战体之上,从此勇猛精进,步步生花,令无上天才俯首,让绝世人雄折腰,辉映万族,独步天下,秉承战体铸造者遗愿,以无敌之姿,屠神灭仙,雄霸乾坤!
  • 少年奇才(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少年奇才(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本书选取了历史人物经典的道德和智慧故事,这些故事中有孔融尊长爱幼的美好品德,有范蠡功成身退的智慧,有曹刿退敌的远见卓识,有齐恒公用管仲的大度雅量,这些故事都被后世传为佳话,让人们拍手叫绝,这样精彩的故事,你不可以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