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4600000018

第18章 明清民间宗教的救赎观念(3)

1.《五公经》的主要内容

《五公经》是指志公、朗公、康公、宝公、化公五位菩萨,于天台山撰造经符,解救世人以避免劫难之经卷,故又称做《天台山五公菩萨灵经》、《救难五公经》、《五公救劫经》、《佛说转天图经》等。据王见川研究,现存世流行之《五公经》,其版本“不下三十种,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王见川《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1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6页。。此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经卷流传之广以及这种谶语预言在社会乡土中的信仰程度和影响力。关于《五公经》的确切成书年代,众说不一,但一般趋向认为是成书于唐末五代时期。《五公经》总共二十九页该经题名不一,且版本较多,本文采用的是光绪三十三年重刊本,经名为《天台山五公菩萨灵经》,载王见川《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10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297页。,在前六页中,第一页为经序及清光绪三十三年重刻并印刷之题字,第二至五页分别为志公、郎公、化公、宝公、康公共八十一道灵符,第六页为后天图应结经刻印代传引。从第七页开始至第二十九页为经之正文部分。其中以散、韵文并用;韵文以七言、五言或七、五言相杂。其经中云:昔日,志公、郎公、康公、宝公、化公五公菩萨共集天台山上,观南阎浮提中华之地,遇下元甲子年,众生造恶,君不仁臣,臣不忠君,上下相利,递劫相剥,老小相拍,男女相背,强弱相侵,干戈竞起,乡田凋残,州县破失。……切见善人不得自由,财帛不能为主。廿年之内,四海一同受此灾迍难过。如何生计救度……尔时台州府天台山五公菩萨共撰转天图经,后翻为长短句歌三十余首,论下元六甲未来之事,命众生知悉吾在天台山上坐制神符八十一道降下,故号转天图经并及志公神符八十一道。《天台山五公菩萨灵经》,王见川《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10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300页。其目的则是用以镇压五方,救度末劫众生。而众生不论贫富贵贱,善恶诸人,但能尊信菩萨及其灵符经文,且受持斋戒、焚香供诵者,即可度过“末劫甲子年”,而进入“寅卯后”的太平年。

关于末劫救世的内容,《五公经》说道:今年灾瘴起,百姓尽凄惶。染病命难救,十中有九亡。世境多变易,人物并凋荒。……兼行六种病,看来实难当。第一刀兵死,第二发瘟癀,第三相劫杀,第四遇虎狼,第五霹雳死,第六忽然亡。……十家共一屋,九女共一夫。哀哉声叫苦,两泪落如珠。《天台山五公菩萨灵经》,王见川《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1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304页。而对于明王出世后的理想世界,《五公经》预言道:劝君修善切莫迟,更待五年期。明王出世应不久,出在寅卯后。……如此明王与世界,万劫无灾难。到此诸州人快乐,所在无怨恶。太平普化见风光,国泰应时光。上下丰饶人美赖,永得乐安全。春夏秋冬长吉祥,八节永无殃。百姓相逢皆安乐,到处无怨恶。……太阳辉久显光明,出处在东方。同上,第301页。由上可见,《五公经》是借天台山五位菩萨之口来暗示明王出世,以劝导世人积德向善,从而使众生获救于末劫灾难之中。其中虽然没有“三佛掌世”,弥勒(或弥陀)临凡下世之说,但经中大量之谶言俚语,在叙述着天运移转、地理吉凶、天下治乱以及人间祸福、国家兴亡之变化得失过程中,贯穿着浓厚的灾劫运变的思想,无疑是汲取于佛教的理论精髓。而且,天台山自早即为佛、道两教之圣地,亦是民间神仙、谶语信仰的产生和发散中心地。其谶语之产生必然要将佛教的相关思想吸收和渗透于中。加之,所谓“五公”即志公、郎公、化公、宝公、康公,又或是佛教之高僧大德或是硕学渊通之隐逸,且俱有非凡之神异功能参见喻松青《民间秘密宗教经卷研究》,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年,第44页。,他们的事迹于坊间之闻名遐迩程度反倒远远高于缙绅中间甚至宗教界,因而以之名义赚造经符并制作谶言,来预示未来之天运的变化、朝代之更替转移,自是颇具吸引力和号召力。由此看来,该经自唐末五代以来,一直于坊间周流辗转、经久不息,亦是毋庸解证了。

综上所述,造成下元甲子之劫数的原因,既有天数的因素,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亦可以说是神佛与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结果对于普通人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但是,“下元甲子之劫,与其说是终结和灾难,不如说更像是一种灵与肉的洗礼,一种新的开始和转机,是人类走向新生、原木和永远幸福的强大的进化力量和一种必然的过渡。因此在这种进化与过渡中并不纯粹表现为灾难的形式,同时也伴随着相应的救劫与避劫之道”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82页。,那就是,表现为修道斋戒为主的自救与“灵符”为特色的他救或曰神佛拯救。这种自救与他救、人助与神助的一致性、统一性正构成明清民间宗教救世教义的基本特征,正可谓:“天助地助人也助,三助齐备同皈一。”《新编宫更修道歌》第12页,见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88页。

2.图谶预言的功能与作用

如前所述,预言作为宗教救世主张之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创教者(教主)的“灵异”一起,在促使宗教的救世事业成为公众关注之焦点,并进而吸引更多的追随者的宗教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言通过对发生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大事件的附会和暗示,并以神启的形式赋予其救世的理由和必然,不但给整个宗教救世运动增添了神圣性和庄严性,同时,那些具有图谶性质的预言,又以其生动的形象而平添了现实感和鲜活感。纵观中国的历史,预言在社会(包括宗教运动)运动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历史上的每一次的社会危机到来时,都伴随着形形色色的预言的诞生和流行。处于危机中的人们,急于想从以往的经验和知识中获得对当前所面临局势的解释,从而找到解决和化解危机的办法和途径。而预言的出现,其借助于神启的方式,显现出聪慧睿智的“寥寥数语”,给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解释,抚慰了他们那忐忑不安的心灵。特别是对于教中的信徒来说,更是起到了鼓舞士气,增强信心的巨大作用。正如,一个人当他处于极度忧伤和困惑时,他就会以占卜或算命来排忧解难,尽管他有时并非真的对此深信不疑,但有时则会完全依据预言的指示而付诸行动。当社会出现危机时,神启的预言在集体需要的层面上所起的作用大体与之相似。

从上述自唐五代以来就广泛流行于社会坊间而又在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中非常盛行的《五公图》及其他图谶预言除《五公经》外,在明清民间宗教中,还广泛流行有“十八子之谶”以及《推背图》、《烧饼歌》等图谶预言。其中的“十八子之谶”曾引发了明清两朝众多的“教派反叛”和农民起义运动,而如《烧饼歌》、《推背图》一类的预言谶书,尽管未能酿起社会大的动荡,但其在民间的影响十分深远,直到近代都流传不息。因限于篇幅,加之其他的图谶预言都超出了宗教运动之范围,故本文只以《五公经》为主,来探讨预言在宗教救世运动中的功能和作用,其他的恕不枝蔓。,似可总结出预言于宗教救世运动中的特征和作用如下:首先,这些预言提出了一个解释世界变化发展的理论,如最为著名的“三元劫数”等。由于其被赋予了来自于超自然的神的启示和创造,因此就消除了人们对它的争论和疑虑,从而认为这是绝对不变的规律,是关于世事沧桑的永恒真理。因为,在人类理性无法控制和出乎意料之外的危机事件面前,人类感觉到了自身的羸弱和渺小,犹如坠入了万劫不复的黑暗深渊,而这种“永恒的真理”无疑会给人们带来希望和信心。因为基于劫变的理论,预示着整个世界经历过无序的灾乱后将会再次变为一个有序的实体。于是,眼前的不可思议的劫难就变得可以解释和理解,而化解这种灾难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入教避劫,勤奋修行,以待救赎。因此,预言就这样以其所建立的“绝对真理”从心灵上对广大信徒心中产生了强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其次,由于这些预言以对神话和历史事件的解释的准确性来证明其论断的权威性和真理性。倘若人们还有任何对现实世界的变化和发展乃是来自于神灵旨意的预设和安排尚存疑虑的话,那么,回瞻过去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经过,无疑会立刻打消这种疑惑并再次巩固了人们对预言的深信不疑。

再次,预言以动态的变化来解释世界的发展,即世界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存在。如经中所言及的“三元甲子”,即从一个甲子到下一个甲子的变化,其间必然会伴随各种灾难的出现。而且,随着这种发展的进程,每次的灾难将会逐次升级,变得愈来愈加严重。这种对灾难逐次加深的理论创设,会更加激发出人们对摆脱灾难、获得救赎的希冀和渴望。因为,一次的社会危机所带来的灾难就已经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恐慌,在心灵上留下了较大的阴影,从而能激发出较大的入教激情。而对于比之更加严重的灾难的预期,则无疑会产生更大的焦虑和不安,与此同时,那种渴望得到救赎,积极入教避劫的热情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最后,这些预言出于某种目的和忌讳,以晦涩而朦胧的表达方式来暗示和隐喻诸多重大事件及其人物的发生和发展,其解释并非完全固定于一种模式,故给解释者和使用者的解释留下了极大的回旋空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同时,许多预言以极大的时间跨度来讲述事件的变化发展,以说明若不是非凡之人是无法也不可能来见证它的。将人类有限的认识放进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无疑会使人感叹到尘世的短暂和个人(无论帝王还是百姓)的脆弱和渺小,从而更加叹服神灵的伟大及其法力的无边和公正。

§§§第四节 “法船”和“会”——明清民间宗教的度世思想

如前所述,在明清民间宗教的末世论思想中,强调在下元甲子末劫来临时,通过自救和他救的办法,而达到躲避灾难,共同“皈一”的目的,这里的“皈一”,即是回归到“家乡”。因此,如果说,救世行为是为构成“还乡”(回归家乡)的手段的话,那么,度世的最终目的地就是“家乡”。可以说,救世与度世,是在“还乡”——这一民间宗教终极追求指引下的,此岸拯救和彼岸拯救统一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救世是度世的准备,度世则是救世的最终结果。一救世的目的——度世与还乡

明清民间宗教信仰中的家乡概念,一般都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其是指一种理想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非常地美好,有光明日夜普照,黄金珍珠玛瑙铺地,四季花果飘香,真可谓是“极乐世界”。如宝卷中所描述的:四季温和,万彩庄严也。无四生六道,又无穷苦残疾病疹,不生不灭,弗装弗扮,都生聪明美貌,仁义礼智,各处宾主相待,姊妹相亲。一年十八个月,一月四十五日,昼夜十八时,寿活九千岁,重换头发牙齿,重化后生,九转九化,寿活八万一千年,三极九后,同坐都斗九品莲台。又讲:我佛治世,八万一千年满,皇胎佛子,个个功圆,人人成圣,仙佛圣贤,齐赴云城都斗宫中,参拜圣母,礼谢佛尊,品选上乘,永劫不坏,同坐莲心。《古佛当来下生弥勒出西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7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79页。这种理想的世界,显然是深受佛教净土思想的影响,但它的立足点还是在地上,为具有空间属性的地上家乡;而另一方面,家乡则是具有了世界本原的意义,而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空间属性,是指内在于人自身中的本性,即自性。如罗教的《苦功悟道卷》就说: 天地日月是一体,乾坤世界是一家。森罗万象是一体,四生六道是一家。无量无边是一体,乾坤里外共一家。南北东西无遮挡,今日还乡入大门。老君夫子何处出,本是真空能变化。山河大地何处出,本是真空能变化。……一切万物何处出,本是家乡能变化。一切男女何处出,本是家乡能变化。……有人晓得真空法,娘就是我我是娘。有人晓得真空法,本性就是法中王。《大乘苦功悟道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1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40-141页。罗祖受到佛教净土思想之“西方极乐世界”的启发,同时又糅合了道教的“返本归原”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源于真空的变化,连人的本性也是真空的变化,因此人只有悟到这种“真空法”,才是真正的回到了“家乡”,回到了自己的出生之地,在这里而安享“家乡”的自在和快乐。因为地上“家乡”虽然也很美好(如前所述那样),而且也可活得很长久,达到八万一千年,可它毕竟还是有限的,“三极九后”,这个家乡也将灰飞烟灭,在劫运中消失殆尽,因此,只有超越这有限的“地上家乡”,而回归到那无限的“真空家乡”,才是这九十二亿皇胎儿女的唯一出路和最终归宿。

可这九十二亿皇胎儿女,自从离开“真空家乡”坠落凡尘后,却被尘世的虚华景象所诱惑,以至于迷失了本性而忘记了“还乡”之路,正沉沦于茫茫苦海中而倍受煎熬,即:流浪家乡好凄惶,浮生家乡不久长。撚指无常离别苦,流浪家乡梦一场。流浪家乡不久长,呆痴小人都争强。肥猪眼看刀尖死,流浪家乡梦一场。我叹浮生好凄惶,百岁光阴撚指间,光阴似箭催人老,流浪家乡梦一场。《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雍正七年合校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1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385页。可见,流浪家乡虽然能够迷惑人一时,但最终仍然是免不了生死离别的无常之苦,犹如做梦一场。究竟怎样才能够迷途知返,明心见性,走上“返乡”之路呢?法船和会便成了明清民间宗教度世的主要手段和工具。二救世的工具——“法船”和“会”

1. 源于大乘佛教的“法船”度世思想

法船信仰,乃是普遍存在于明清民间宗教中的度世思想,它在众多教门经(宝)卷及其他相关资料中都有述说和记录,其宗旨就是宣扬以同登“法船”、共赴“龙华”的度世思想,从而到达天堂彼岸,享受极乐世界的快乐。据喻松青研究,在明清民间宗教的宝卷当中,最早出现法船之说的,乃为《佛说皇极结果宝卷》,如其第四品《四时香火真诚》中,有“贤良上法船之语”参见喻松青《民间秘密宗教经卷研究》,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年,第327-328页。。而在《销释悟性还源宝卷》中说道:还源客,造法船,亲来普度。单度着,本来人,一处相逢。

上法船,说与你,归家大路。闭二目,咬钢牙,绝断命根。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禅里禅外悟人生

    禅里禅外悟人生

    本书是弘一法师透悟佛学要义与人生真谛的集大成之作,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还就佛教“空”义的思想历史演变、“空”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热门推荐
  • 一嫁南希爱终生

    一嫁南希爱终生

    一场风波过后,她阴差阳错的变成众所周知的“顾总的未婚妻”。消息一经公布,他们必须结婚。一个是不得不嫁,一个是不得不娶。这场无爱的婚姻却仿佛是她仅有的出路……他说:“这场婚姻无非将错就错,无关爱情,你若不甘寂寞,我可以履行身为丈夫的职责。”可是顾南希,明明你说的我们只是将错就错,却为什么每每在我狼狈落魄时翩翩出现?
  • 几个人事工作者的琐事

    几个人事工作者的琐事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苦想没盼头 苦干有奔头

    苦想没盼头 苦干有奔头

    心动不等于行动,只会苦想没有希望想得好不如干得好,实干才能实现理想。古人说:吃的苦中苦,方知甜中甜。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有作为,就必须具备能吃苦的精神。欢乐与痛苦相伴,艰辛与甜美共生。今天的苦涩和艰辛就是明天的辉煌,世人只能在苦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甜前之苦包含勇敢,包含智慧,包含进取中的奉献精神。它能苦出“横扫干军如卷席”的强者气魄,苦出“纵死犹如侠骨香”的英雄本色,苦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美好未来。朋友,如果你还在为如何成功做这样那样的设想,那么我要告诉你,这不是你成功的关键,因为苦干才是成功的保证。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随身空间之异世逍遥

    随身空间之异世逍遥

    莫小七正在郁闷的对着电脑里面的那个怪使劲使劲的用刀砍着。莫小七觉得今天特别特别的郁闷,为什么呢,因为今天她的同居人,林雅没来给她做饭吃,她莫小七又懒得做,就算她莫小七做的饭比五星级大酒店的还好吃,但是她就是懒。“小雅,我再给你十分钟,你再不回来给我做饭吃,你今天晚上就别想睡得安稳。哼哼,你该知道是什么后果的吧。”莫小七一脸阴笑的对着电话里说道。林雅在电话那边狠狠的打了个冷颤……
  • 中国历史名人之三

    中国历史名人之三

    综观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历史,历时虽较两汉为短,但剧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朝代更替,则非两汉可比。此期间不管是从政治、军事以至科学技术、文学等领域,都出现了值得称道的人物,相信读者从本卷中就可以认识这些在历史上光耀一时的名人。
  • 穿越王朝:皇上,请走开!

    穿越王朝:皇上,请走开!

    宫末景每靠进一步心就痛一点,为什么她对其他的男子如此温柔……为什么她的温柔竟然不是对自己,为什么现在的她看上去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难道这才是真正的她吗?夏七七,你竟然这样对我?自古多情总被伤,痴心男子人间少有……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高血脂自我康复全书

    高血脂自我康复全书

    血液和脂肪都是人类维持生命的根本,特别是血液还担负着将营养输往全身数十万亿细胞的重任。想要维持血液洁净,就必须协调它与脂肪的平衡。然而众多事实告诉我们,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当二者的关系彻底被打乱后就会产生高血脂。这就需要人们重新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还血液一个“清白”。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8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8卷)

    微型小说,在我国虽然自古有之,如《世说新语》《唐元话本》《聊斋志异》等,但一直属于短篇小说的范畴,未能从短篇小说中独立出来。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读者没时间看长篇大论,喜欢看短小精悍的小说。微型小说便很快盛兴繁荣起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因而一些报刊纷纷开辟微型小说栏目,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发表微型小说的报刊有两千家左右,每年发表的微型小说达七八万篇。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以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混杂在短篇小说中的微型作品,精心筛选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微型小说经典佳作。较之近来出版的一些标榜微型小说经典选集,更具有综合性、经典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