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900000019

第19章 忏悔品第六(2)

经文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①,且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②。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③。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④!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⑤,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注释

①恁么道:犹言“这么说”的意思。②正见: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为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为“邪见”之对称。即远离或有或无之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之见解,如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戒等“五不正见”之见解皆属正见。故广泛言之,凡为佛教所认可之道理,皆属正见。据《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七,正见可分为二类,即:有漏正见,又作世俗正见。即与意识相应之有漏善慧,系有漏有取者,故转向善趣,招未来可喜所欲之果;无漏正见,又作出世间正见。即尽无生智所不摄之意识相应善慧,如八种无漏忍,有学八智、无学正见等。③愿力:指本愿之力用。亦作本愿力、大愿业力、宿愿力。谓菩萨在因位所发本愿之力用至果位而显其功。依世亲菩萨之《往生论》所说,佛之本愿力,能速疾成满如大宝海之无量而殊胜之功德。据唐代善导大师之《观无量寿经疏》卷一所说,一切善恶之凡夫,无不凭借阿弥陀佛之大愿力为增上缘,而得往生净土。或将愿与力分开为二,谓本愿指因位之誓愿,力指果上之神力。如昙鸾于《往生论注》解释“观佛本愿力”文中所说:“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④邪魔外道:外道一词本不含贬意,原指佛教以外之各学派及宗教,佛教自称为内。后来与邪魔联用,就含有贬意了。邪魔处道指妨碍菩提之邪法恶魔,化作佛形,扰乱行者正定;或世间之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以扰乱行者正见者,故经典中常称“邪魔外道”。如《盂兰盆经》:“天神、地神、邪魔外道。”教内修行者起诸妄见、妄语迷惑众生者,亦称邪魔。如《首楞严经》卷十:“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坠无间狱。”世人由此转其义,谓凡有妨害之事物,皆是邪魔外道。⑤贡高:高傲骄慢的意思。提示六祖示人见性成佛,都教人自度自戒,从无念、无相、无住三原则上去体验自性本体,所以传“自性五分法香”,授“无相忏悔”,发“自心四弘誓愿”,授“无相三皈依”,总不外乎“心地法门”与“自性真如佛”,亦即明示“参禅是见法身,修行是依法身,证果是证法身”,因果赅彻,不离自性。若初心参学,不与法身相应,不能自见自性,纵行种种法事,终于功德无益。禅是佛心,修心养性一句作么生道?自心“内自证”,“见性”莫蹉过,若执外求佛,十人十错路。

经文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

经文

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①,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②,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注释

①一体三身自性佛:三身,亦作三身佛、三佛身。身即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称为法身,智法之聚集称为报身,功德法之聚集称为应身。又作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真身报身应身、自性身满资用身化身、自性身应身化身、法身应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食身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应化佛、佛所见身、菩萨所见身二乘凡夫所见身。各经论所举三身之名称与解释不一:《十地经论》等诸经所说之三身,即:(1)法身,为证显实相真如之理体,无二无别,常住湛然,称为法身。(2)报身,酬报因行功德而显现相好庄严之身。(3)应身,顺应所化众生之机性而显现之身。《金光明经》所说之三身,即:法身、应身、化身。依合部《金光明经》卷一之《三身分别品》载,如来昔在因地修行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至修行满,因修行力故,得自在能随应众生现种种身称为化身;诸佛如来为令诸菩萨得通达,并体得生死涅槃一味,以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示现此具足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之身,称为应身;为灭除一切诸烦恼等障而具足一切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称为法身。前二种身为“假名有”,第三身为“真有”,乃为前二身而作本故。依《金光明经》言,法报两佛是其真身,为化众生而示现佛身,相好具足,威光殊胜,称为应身。佛随众生现种种形,或人、或天、或龙、或鬼,如同世之色像,称为化身。此三身以真身为本,依真起应,依应起化,如依烦恼起业行,依业受报。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佛具三身,一者真身,谓法与报。二者应身,八相现成。三者化身,随机现起。”即依此《金光明经》之意而言。《解深密经》卷五所说之三身,即法身、解脱身、化身。其中,化身指八相示现之身;解脱身指五分法身;法身指于诸地波罗蜜多,善修出离转依成满之妙果。

盖五分法身,声闻、缘觉亦可得之,故单就此身而言,二乘与如来无异。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二乘道究竟果,名解脱知见。二乘解脱知见中无三身,菩萨解脱知见中有三身差别。何以故?二乘不能灭智障,无一切智故,不得圆满清净法身,无大慈悲,不行利益他事故,无应化二身。故知二乘之解脱身,无法身及应、化等身。”据《宗镜录》卷八十九载,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称为三佛身,此即法、报、化三身:自性身,诸佛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受用身,复分二种:自受用身,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他受用身,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显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变化身,诸如来以不思议神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等,称其机宜,现通说法。该书还举出转三心可得三身之说,即转根本心(第八识)可得法身,转依本心(第七识)可得报身,转起事心(第六识)可得化身。而禅宗六祖慧能,以自性来解释三身,即:清净法身佛,谓人类之身即是如来法身,故人之自性本即清净,并能生出一切诸法;圆满报身佛,谓自性所生般若之光若能涤除一切情感欲望,则如太阳高悬于晴空之中,光芒万丈,圆满无缺;自性化身佛谓人若能坚信自己之力胜于一切化身佛,则此心向恶,便入地狱,若起毒害之心,便变为龙蛇;若此心向善,便生智慧;若起慈悲之心,便变为菩萨。那么,一体三身自性佛,就是指人自己的色身之内,自性具足之法身、报身、化身等三身佛。②色身: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之身则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提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本皆是佛,所以说“皈依自佛”不是“皈依他佛”。既然人人是佛,为何不自证得?只因“妄想颠倒执著”之故。因此,想要明心见性,说难并不难,只在“莫妄想”三字。《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有心息妄,亦是妄心),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无了知即无计度分别,若加了知则了知亦是妄计),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能知既寂,即是真实;若辨真实,则又起妄)。”又云:“末世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故知妄即离,不生虚妄;离即菩提,一切现成;直是自性真如佛,尽可自皈依了。

经文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从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①,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注释

①浮游:漫游。《离骚》:“欲远集而无所依止兮,聊浮游以逍遥。”从经文中理解,犹浮动不定之意,如言周流。《庄子》:“浮游不知所求。”《淮南子》:“忘肝胆、遗耳目,犹浮游无方之外。”提示《楞伽经》云:“法佛者(修得法身),离心自性相(离妄念),自觉圣智所缘境界(于离妄念所显之自觉圣智所缘之法相),建立施作(和光接物,任运畅行)。”此乃谓“法”是现量法,“身”是“无相身”,“佛”是过量人也。那么,在不落比量、不离自性,心物统一、境智一如是,哪个是“闻声悟道,见色明心”的自性清净法身佛?真参实验者会得。

经文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①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②。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注释

①实性:实性乃佛之异名,有二义:种性之义,法性之义。唯实宗谓性有真妄、真俗之别,于所立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中,以圆成实性为唯识之实性。就种性而言,有五种性,佛性、如来性等;就法之本质而言,有法性、理性等。真实之性,称之为实性,其中之功德,称为性德;原来即具有者,称为性具,其体即缘起,称为性起。②恒沙:恒河之沙。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经典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沙、洹河沙一词为喻。亦作恒边沙、恒河边流沙、殑伽沙、恒河沙数等。提示曾凤仪《楞伽宗通》以“依佛”释“报佛”,略云:“报佛明于七识边事,即八识所流第七识,恒与八识相依,故报佛为法性所流佛(依法身佛而成)。而七识与六识更相系属,从中种种计著。若明知所计虚妄不实如幻,即如来藏觉了自心所现,即真即妄,即妄即真,故名法性所流佛。”曾凤仪于此,将“自觉圣智于所缘之法相,随顺法性所流,成熟众生,显现报身佛相”的心识分疏出来,正可引来作为“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佛”的注解。

经文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①;智慧,化为上界②;愚痴,化为下方③。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注释

①菩萨:即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指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为十界之一。即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②上界:有二义:一是指色界、无色界等上界诸天,与“欲界”对称;二是指天上界,为六道之一,与“下界”对称,即包括无色界、色界及欲界诸天。③下方:指天上界以下之诸道,包括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及地狱;即与“上界”对称之“下界”。提示《楞伽经》云:“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五阳)、界(十八界)、入(十二入),解说识相分(二乘法),观察建立(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菩萨自行化他法),超外道见,无色见(离断常二见)。”此与六祖所说“自性化身佛”正可对读互证。六祖自称不识字,而于《摩诃般若经》外,又能通说《法华》、《涅槃》、《楞伽》等经大意,可知上文“即须广学多闻”一句早为自己道破,实非目不识丁者。

经文

善知识!从法身思量①,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②。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③。

努力自见莫悠悠④,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⑤,欢喜奉行。

注释

①从法身思量:当作“法身本具”。②三恶:有二指:一是指人之三种恶心,人有此三恶,故甚难加以教化。即:(1)心性狠毒鄙陋,不能接纳善言。(2)器量狭小,常怀嫉妒,畏惧他人优胜于己。(3)若知他人胜己,耻而不加谘问。二是指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趣之略称。③法相:法相亦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而圣文中此处之法相,系指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大智度论》卷一谓,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以俗眼观之,则见是有;以慧眼观之,则见是无;于此等诸法起执取相,故称法相。④悠悠:忧思貌。《诗·小雅·十月之交》:“悠悠我里。”里通“悝”,忧伤。《诗·邶风·终风》:“悠悠我思。”亦可作遥远、长久解。《诗·王风·黍离》:“悠悠苍天。”毛传:“悠悠,远意。”马瑞辰通释:“悠悠即遥遥之假借,古悠、遥同音通用。”《楚辞·九辩》:“袭长夜之悠悠。”⑤靡:无。《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史记· 外戚世家》:“其详靡得而记焉。”提示法身佛以自性言,报身佛以智慧言,化身佛以行为言。一体三身自性佛者,人人自身心中本是具足,只须信得及,把得住,心口一如,即是自性一体三身佛,毋庸妄向外求也。

同类推荐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收录了胡适论述中国佛教及禅宗的文章。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然而,说到对佛教和禅宗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大学者,胡适先生的通彻见解,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他的开创之功,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研究佛教禅宗的学者们。全书对于佛教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研究。
  • 佛解人生

    佛解人生

    本书是梁启超撰写的研究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经典之作,从史学角度来阐述对中国佛教兴衰流变的看法,以及佛法之于人生的意义。是梁启超佛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
  •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茫茫的未来无可预知,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日复一日地减小。失落、孤独、痛苦、困惑都在日复一日地加深,多少人整日里抱怨重重,又有多少人消极厌世,原本纯净的心灵被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在这里,让禅用清透明晰的故事告诉人们处世的智慧,帮助人们祛除心灵上的尘垢,放下心灵的枷锁,回归宁静的自在世界。
热门推荐
  • 翡翠谜中谜

    翡翠谜中谜

    《翡翠谜中谜》这部实现跨介质阅读的知识小说,曝光翡翠收藏最触目惊心的内幕,比翡翠更难看透的是人心!一块世间难寻的极品“帝王绿”,竟渗出斑斑血迹?驰骋翡翠收藏界数十年的收藏大师,又暗怀着怎样不堪的黑色往事?为调查兄长意外死亡的真相,“雅贼”雷涛在神秘好友“罪恶天使”黎希颖的帮助下,潜入收藏界深度探查,不料却触及到无法想象的阴暗秘密……
  • 短片也风流:50部欧洲最新获奖短篇评介

    短片也风流:50部欧洲最新获奖短篇评介

    本书收集了50部在国际知名电影节上最新获奖的欧洲短片,以出品时间为序,对各部分影片进行介绍、评赏,像万花筒一样,能让我们了解到欧洲丰富的短片创作。
  •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

    全书分八个部分阐述了从事故调查基本理论、调查步骤、方法直至做出调查结论,写出调查报告整个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全过程的具体内容和程序。本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是基层调查机构开展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培训和工作中应用的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 古龙文集:多情剑客无情剑(中)

    古龙文集:多情剑客无情剑(中)

    本书以旧派武侠名家王度卢《宝剑金钗》中的李慕白为原型,将小李探花李寻欢摆弄于朋友义气与爱人情感的强烈冲突中,加之以武林争霸的阴谋与野心,在情节上表现得极有戏剧张力,而无论是“兵器谱”中的正邪双方(天机老人、金钱帮主、小李探花、银戟温侯、嵩阳铁剑)或未列兵器谱中的阿飞、荆无命,乃至于女阴谋家林仙儿,都写得有声有色。这部作品运用了相互映照的写法,深刻描摹出一个人光明与黑暗、狂野与温和的性格冲突,是古龙小说中最经得起以心理学理论作品。
  • 秒杀

    秒杀

    当灵魂觉醒的那一刻,新的世界就展现在眼前。这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符咒的世界。无数的秘境,无数的符兽,甚至还有更加高级的符咒世界,郭十二就像是小卒过河,秒杀任何阻挡自己生存的敌人,他需要不断的变强,需要寻找更强大符咒,当他站在符咒世界顶峰的时候,他还能继续前进吗?
  • 冤家路窄:逃婚也有爱

    冤家路窄:逃婚也有爱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中,本要娶邻国郡主的王爷和本要嫁青梅竹马的少主同时逃婚,在这么不巧的情况下又同时相遇,相遇之后一同躲避家人的追捕,在以为好玩的才刚刚开始之时,一个阴谋才慢慢浮出水面。女主说:俗话说的好,百年修得同船度,但是!我要是知道和你在一条船上,那百年前我早就跳河自杀了!男主说:哼,千年修得共枕眠,我要是早知道我这个脑袋和你躺在一个枕头上,真想回到千年前去,我先把我这脑袋砍下来塞茅房去。
  • 总有刁民想抢我老公

    总有刁民想抢我老公

    她爱哭,眼泪说来就来,他只能带着疼惜以吻封印,让她忘了哭!她胆小,受惊吓后抱着他才能睡着,她睡得好,他却备受煎熬,忍无可忍。他心狠手辣,六亲不认,为求目的不择手段,对送上门投怀送抱的妖艳美女不屑一顾,却偏偏对她硬不起心肠,狠不下心,只想宠着她、护着她!
  • 逻辑

    逻辑

    曲折离奇的情节,让人无意识地深入其中不能自拔。匪夷所思的逻辑,使人绞尽脑汁而不得其解。如深夜里镜子偶尔折射出的幽冷光线,动人心魄!当符合正常世界的逻辑被完全打破,所发生的一系列层出不穷的事件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无法用常理来解决时,你会如何反应?是茫然不知所措惊惧地坐等结论的出现?还是找出答案,制止事件的不断发生?作者给我们设了一个迷局,一个令人觉得匪夷所思却又欲罢不能的迷局。随着故事情节的层层展开,出人意料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我们不禁要由衷地惊诧于作者的用心良普和匠心独具。那些怨恨积蓄的能量,到底会有多大?人们将为自己的冷漠和“罪过”付出怎样的代价?作者着眼于人性的弱点、缺损以及由此而来的忏悔、自赎、向善,人生感悟深刻且细腻,令人叹息,耐人寻味。不论人们是否能从作者所设的迷局中为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善恶找到答案,但有一点想必是会引发我们的感动和共鸣的:“无论如何,只要世界上还有人肯为他人做出牺牲,这世界就不会毁灭。”也许,这就是潘多拉魔盒里最后留下的礼物?
  • 职场潜伏心理学

    职场潜伏心理学

    职场是人的江湖,有多少精明能干的高手没有输在刺刀见红的沙场,而是输在了暗流汹涌的内部关系上。我们每个职场人都需要了解心理学规律,掌握“职场读心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本书精选世界上最权威的心理学定律,结合最生活化的案例,让你看透周围人的内心,在职场游刃有余!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