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900000018

第18章 忏悔品第六(1)

释品题:忏悔,谓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为梵语“忏摩”之略译,乃“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期于达到灭罪之目的。因此品所说,乃六祖慧能大师为士庶讲自性五分法身、无相忏悔、自心四弘誓愿,自性三宝归戒、自性一体三身佛等,这些程序,好比忏摩时的仪式,故以“忏悔”为品题。忏悔有多种,如理忏、事忏、无生忏、取相忏、作法忏、大忏悔、庄严忏、无相忏等,此品所云之忏悔,乃指无相忏悔。

经文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①,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②!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③,次授“无相忏悔”④。众胡跪。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⑤,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⑥,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⑦,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⑧,莫向外觅!

注释

①广韶:广州和韶州。骈集:骈,乃两马并驾一车。嵇康《琴赋》:“骈驰翼驱。”集,群鸟栖止于树上。《诗·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引申为集聚、会合。骈集,就是并合聚在一起的意思。②胡跪:意指胡人之跪拜,又作胡跽。关于胡跪之相有种种异说:(1)谓胡跪乃胡人之敬相,跽即印度屈膝之相,是唯屈膝便称胡跪。(2)或指长跪,谓双膝着地,竖二足以支身。(3)或指互跪,即右膝着地,竖左膝危坐。盖古时印度、西域地方总称为胡,故胡跪乃意味一般胡人跪拜之敬仪。然以经典中所说,右膝着地者为正仪。③自性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又作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按小乘佛教之解释,《俱舍论光记》卷一所举,即:(1)戒身,又作戒蕴、戒众、戒品。即无漏之身语业。(2)定身,又作定蕴、定众、定品。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3)慧身,又作慧蕴、慧众、慧品、即无学之正见、正知。(4)解脱身,又作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5)解脱知见身,又作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其中,解脱身与解脱知见身,合称为解知见。盖小乘之无学位所证得之尽智、无生智为解脱知见,此于佛教教团中,本被视为抑制肉体与精神之欲望,以便能够静心、磨炼智慧,而从一切束缚中解脱之法门;并且自己能意识到解脱后之清无染,而显示出进入所谓之悟境。按大乘佛教之解释,见于慧远之《大乘义章》卷二十,佛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即:(1)戒身,指如来之身、口、意三业远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2)定身,谓如来之真心寂静,自性不动,远离一切妄念,称为定法身。(3)慧身,谓如来真心体明,自性无暗,观达法性,称为慧法身,即指根本智。(4)解脱身,谓如来之自体无累,解脱一切系缚,称为解脱法身。(5)解脱知见身,谓证知自体本来无染,已实解脱,称为解脱知见法身。关于五分法身名义之解释,该书说“分”为因,而上述之五种为成身之因,故称“分”;“法”为自体,而上述之五种为无学之体,故称之为“法”;“法”是轨则之义,上述五种为成身之轨,故称之为“法”;“身”者是体,而上述之五种为诸佛之体,故称“身”;又以众德聚积之义,故亦称为“身”。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五分法身。在密教的五分法身中,戒指生佛不二,六大无碍之三昧耶戒;定指安住于生佛不二之大决定心;慧指自觉明了六大无碍之理之智慧;解脱自悟已明六大无碍之理,而隔执之缚忽然解脱之位;解脱之见,指自明已无隔之缚之知见。由于禅宗认为这五种功德法而成的佛身,均存在于自我的本性之中,所以称“自性五分法身”。以“香”比喻五分法身,则称为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④无相忏悔:以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等五香各自内熏,非向外觅,即是无相忏悔。⑤矜恤:矜,通“怜”,怜悯;同情。《诗·小雅·鸿雁》:“爰及矜人。”恤,体恤;周济。《国语·周语上》:“勤恤民隐而除其害。”矜恤,就是怜悯救济的意思。⑥攀缘:猿猴依枝附木转移称之为“攀缘”,后来禅修借用为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著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此皆攀缘作用所致者。⑦和光接物:即和光同尘之意。出自《老子》:“和其光,同其尘”一语,原意指谓与尘俗相合而不自立异。于佛教,指佛菩萨为救度众生,须隐藏菩提之智慧光,以应化身权假方便,生于充满烦恼之尘世,与众生结缘,次第引导众生入佛法,称为和光接物。《摩诃止观》卷六下,即称此种权巧施设为“和光同尘”。然《北本涅槃经》卷六,称此种施设为“和光不同尘”,意谓佛菩萨为达救度目的而与尘世众生和合,却不为恶浊所染。其意均大同小异,当以和光接物或和光同尘达意较为准确。⑧内熏:亦作冥熏。于本觉之真如内,冥冥熏习妄心,使生菩提心。《止观辅行传弘诀》卷四之三:“自非内熏,何能生悟?故知生悟,力在真如。故以冥冥为外护也。”提示敦煌本先说自性三身佛,次发四弘誓愿,次说无相忏悔,次说无相三皈依戒。此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一段,为敦煌本无。自性五分法身香,是自性法身上的五种功德法香。戒定慧三功德法香是从因上立名;解脱、解脱知见两功德香,是从果上立名。“香”的意义,是以智慧火烧那抽象的无价真香,这是真实庄严佛身,这是真实供养如来。这五分香,皆从自性上说,皆从功德上修,也就是自证自性法身来成如如佛。若不能用这五分香向内自熏,而仅仅在小善福德上向外求觅,那就不可能成佛了。在“解脱知见香”下,“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两句,不可轻易读过,禅门行者,悟前考功夫,悟后考见解。一不可落空亡枯寂,即使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非正真禅境界;二不可落孤陋寡闻,即须多研究教理以自求印证,广行六度以自行考验。所谓“达理”、“接物”,悟后更须智悲双运,来圆满自己的觉行。

经文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①,令得三业清净②。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③,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诳染④;从前所的恶业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注释

①三世:亦作三际、去来今、去来现、已今当。世,为迁流义。乃过去世(过去、前世、前生、前际)、现在世(现在、现世、现生、中际)与未来世(未来、来世、来生、当来、后际)之总称。现在世与未来世合称为现当二世。所谓三世,指一个人现在生存之现世、出生以前生存之前世及命终以后生存之来世。又有以现在世之一刹那为中心,及其前后称为三世者。或以劫为单位,贤劫为现在,以此而建立三世说。一般佛教均以时为假立者,然胜论外道或时论师则视时为实在者。至于由过去之业因,所招感之现在果报,此种三世因果报应之理,即称三世因果;而出现于三世之佛,则称三世诸佛。小乘主张一世一佛;而大乘认为空间充满十方诸佛,在时间上普现于三世,此称十方横化、三世竖化。总括而言,各宗派对于三世之观点有下列四说:(1)有部认为色、心等有为法之法体,系遍满三世而为实有,故称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准此而言,则“过去法”与“现在法”无法安立,对此,大多由类、相、位、待之不同,而有种种异说。其中,有部以“位”之不同为正义,而认为法体乃普遍于三世之实在,法体本身虽无三世之差别,但以其作用之标准衡量,未起作用时之法,称为未来法;现在正起作用者,称为现在法;而已起作用者,则称过去法。以上是对现在即是一刹那之说而言者。(2)大众部与经量部认为,于现在一刹那所起者始为实有,而过去与未来法皆无(非存在)。此即“本无今有,有已还无”之主张。故以过去法为曾有,未来法为当有,而说明三世,此即称为“现在有体,过未无体”。(3)唯识派以“过未无体”之立场,主张有三种三世。即:道理三世,在现在法上,有过去曾有之因相与未来当有之果相,故具足过去与未来。神通三世,过去、未来虽非实在,但依宿命智(宿命能)观过去,依他心智(他心通)观现在,依生死智(天眼通)观未来,如此依神通力所显示之三世,而作为现在刹那心识之相分。唯识三世,系依迷心之虚妄来分别三世,然此仅为现在之心识变现之相分。(4)华严宗立有九世、十世之说。即在三世各有三世,指过去之过去,乃至未来之未来等九世,彼此相同,彼此和合(相即相入)而归纳于一念之中。九世上加上一念,总合为十世,而于十玄门中,立有“十世隔法异成门”。②三业:三业的含义非常广泛,类别大约有十四种之多,根据经文之义,当系指身口意三业。身业,指身所作及无所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偷盗、邪淫等为身恶业;反之,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出家者为不淫),即为身善业,称之为身三支。口业,又作语业,指口所作及无所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两舌)、恶语(恶口)、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恶语、不两舌、不绮语则为口善业,称之为口四支。意业,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等则为意善业,称之为意三支。合而称为“身三口四意三”。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③恶业:就善、恶、无记等三性所分之三业之一。

又作不善业,指以贪、嗔、痴等为因缘之业,为善业之对称,谓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为,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之若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四十华严》卷四十:“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④诳:,心所法之一。于自己的才貎、名、利、能力、出身等不善对待,骄傲放纵深生贪著为性,能碍不,生起杂染为业。这种依持自己的长处,骄矜自持,居傲凌人的心理活动为。与慢的差别在:谓不对他人,而仅对自己之种姓、色力、财位、智力等有所染著,使心高举之精神作用,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对他人心起高慢,则称为慢。《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为?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这个“醉”字用得好,“醉傲”是的表现。《唯识述记》卷三十云:“醉者,昏迷异名也。”有的人,于此盛事,自以殊胜,很伟大,于是得意忘形,如酗酒之人,放浪形骸、肆无忌惮,如痴如醉,陶醉在他自己所建立的虚幻不实之王国,大做白日梦。《成唯识论》卷六谓“此亦贪爱一分为体,离贪无别相可用”。故有的学者认为为贪心所一分所摄;有的讲为慢心所一分所摄;笔者以为贪、慢二心所二分所摄。诳,欺诈之意,心所法之一。为获取名利,本无有德而诈现有德为性,能障碍不诳,依靠不正当方式生活为业。实际上就是诈骗,以种种手段迷惑他人之行为和精神作用。据《成唯识论》卷六载,诳即为得利养而现矫德,以诡诈为性,以邪命为业。俱舍宗以为实有之法;唯识宗谓以贪、痴之部分为体,系由贪分之一分而假立者,离此二者即别无诳之相用。不诳是依无贪、无痴善根所建立的善法,即是一种务实、踏实、平实的好作风,不自欺我和欺人。诳则是其反面,以邪命为生计。所谓邪命者,谓是一个诡谲矫诈之人,多从事不正当或不合法的事业来谋取生计。邪命是相对正命(以正当之职事活命)而言,从事正当的经济生活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人们大部分罪恶,都是从不正当的经济生活而来。诳为贪心所一分所摄。提示过去由于不识自性本来自清净,认缘虑心为己心,随境而生,逐境而灭,念念不离诳嫉妒,故常常造成罪业。六祖要行者回过头来返观自性,勿为妄念所迷。于是始知从前所谓“无边众生”不是在外的众生,竟是自心中的众生。一朝忏悔,永不再起,“无边烦恼”于今断尽,就在这忏悔断尽的当时,朗然见性。于是始又知从前所谓“无量法门”、“无上佛道”不须向外觅求,竟是法尔现成的心地法门,法尔现成的自性真如佛。《楞伽师资记》引四祖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现,是名第一忏。”六祖的“自性无相忏悔”,正与此相同。

同类推荐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倒一杯清茶,掬一捧阳光,听圣严法师讲禅,做一个境随心转的圣人。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这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我们在一个女作家笔下,第一次看到一组圣经里的女性群像圣洁的圣母、英勇的女士师、温柔幸福的妻子、沦落又皈依的女子、给人间带来灾难的少女、给民族带来福祉的王后……
热门推荐
  • 出逃99次:邪王的吃货狂妃

    出逃99次:邪王的吃货狂妃

    想要穷睡到太阳红,想要富早起去织布。裴妙妙一朝穿越成了卤肉店的富二代,本以为能冠名堂皇的享尽天下各种肉的美味。哪知她居然有个未婚夫,还是个高大上的王爷。为了自由,为了吃肉,开始了漫长的逃婚生涯。直到第九十八次被逮住,她不耻下问。“为什么你每次都能抓到我?”某男笑如春风,气定神闲。“你包袱里的肉香味一条街都能闻到。”素手一拍额头,她恍然大惊。“真是成也肉也,败也肉也。”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断残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断残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本书内容主要概况: 南行杂记、街灯、感伤的行旅、在寒风里、马蜂的毒刺、纸币的跳跃以、纸币的跳跃、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志摩在回忆里、移家琐记。
  • 逆天狂妃,皇帝悠着点

    逆天狂妃,皇帝悠着点

    她是天之骄女,因他成了亡国公主,本以为找到了爱情,却不想那只是水中月,最终成了宫闱后院的牺牲品。他是质子,因她的牺牲,成了掌控天下的帝王,本以为可以和她双宿双栖,却被江山被累,江山美人,他该如何选择?
  • 白银时代2010黑铁时代

    白银时代2010黑铁时代

    收录王小波的所有小说,包括早期作品、唐人故 事、似水柔情;黄金时代;白银时代、2010、黑铁时代;青铜时代。小说 出入于历史、现实、未来,在不同时空中反思了权力和乌托邦带给人的伤 害,小说奇特的想象和反讽的使用带有作者独特的印记。
  • 各自远扬

    各自远扬

    江心屿不知道怎么跟别人介绍藤木夏海,许多年后,这个男孩毫无预兆站在她的面前,一句“你好么?”打开了彼此心门。往事被一点一滴拼凑出原本的样子,他们之间究竟是怎么样的情感?心屿为了生存嫁给LJ,因为爱情又离开他。彼此相爱,为何心屿会选择离开他的身边?
  • 巧手一招鲜

    巧手一招鲜

    本书中大师教您做菜的巧招。家常菜是指百姓人家日常制作和食用的菜肴,是选用普通的原料、根据家人的品味爱好制成的,不仅味美可口,而且有浓郁的乡土情愫,让人深深地喜爱和留恋,犹如乡音、母语一般深入骨髓和灵魂。中国烹饪大师史正良先生通过潜心总结研究、反复实践、制作、编写出这一套全新的家常菜谱,其中的菜肴用料普通、制法简便、调味适口,并且营养合理、易学易变,对于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培养美食情趣有极大好处。
  • 天才痞妃

    天才痞妃

    “贱人,你终于舍得醒了?”头皮一阵发痛,入眼却是一张陌生的脸孔。这男人俊美无涛,却神情阴鸷,见她睁眼,狭长的凤眸轻轻一挑,大掌毫不怜惜的拽着她的发又是往起一提。舒荷双眸一冷,抬手便狠绝的朝那张俊脸扇了过去,“敢碰本小姐的头发,找死吗?”她是舒荷,现代绝世美女,不想被未婚夫用强,直接从办公桌上摔了下来,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改头换面,成了受人欺凌的相府嫡出大小姐。爹爹不爱,娘是疯子,庶母似虎,妹妹似狼,就连唯一心爱的男人也背叛了她。她绝对是史上最火爆的‘淑女’,脚踹王爷,拳挑小三,不愿再做受人欺凌的怨女,秉承着现代女性的本性,她要独立,要自由,即使在这陌生的时空,也定要活个痛快淋漓!他,冷眼旁观她受人欺凌,佳人在怀,还不忘高姿态的嘲笑于她。“舒荷,别再枉费心机,就算你跪下来求本王!本王也不会娶你,许你侍妾之位,让你留在本王身边伺候,已经是最大的恩典,所以,别妄想本王会……爱上你!”她冷然一笑,“你以为我会稀罕么?”决然转身,不带一丝留恋。
  • 读帝王悟经典人生

    读帝王悟经典人生

    一部古今中华史,兴衰得失尽殊同。读罢掩卷无言语,常使诸君叹时空。在帝王离我们日益远去的今天,帝王之道也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这将是从政、从商,处世的为官之道、为商之道乃至成功之道。本书精选我国古代帝王的优秀统治思想,并将其归纳成九种经典思想,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