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800000006

第6章 漢代的“文化格局”與“文人群落”(1)

文化是一種反映群體特性的意識形態,文化與其所反映的群體之間,往往表現為一種緊密的對應關係,從其中一方加以考察,易見另一方之形態(結構)與性質。因此,考察某一時期學術的發展變化,從兩方面的互動關係着手,應當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第一節《漢書·藝文志》所反映的漢代

“文化”格局與體系在中國早期的學術發展中,有兩個影響非常深遠的階段。其一是學術由“王官學”向“私學”的過渡,“道術將為天下裂”,百家之說紛出,從此形成了傳統學術的多樣面貌和多元格局。其二是漢代“獨尊儒術”,諸家紛然殽亂的局面又有了“一統”的指向,當然,此時的“一統”並非彼時的“不分”,衹不過是後儒為恢復先王理想的政治圖景所做的一種努力,諸家依然存在,不過由於經學的獨尊和淩駕其上,諸家學術具有了“流”的性質,一是“支裔”之謂,二是高下之分。這一觀念確立的影響是深遠的,後世學術雖代有其變,但大要總出入不遠。漢代的學術總謂之“文學”,此乃廣義言之;狹義言之,“文學”乃指經學(漢代的“文學”有時泛指一切學術,如張蒼“本好書,無所不觀,無所不通,而尤善律曆”,“秦時為柱下史,明習天下圖書計籍”,太史公稱其“文學律曆,為漢名相”(《史記》卷九六《張丞相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681、2676、2685頁),“文學”則包羅張蒼以律曆為主的所有知識;“於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矣。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晁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第3319頁),則律令、軍法、章程、禮儀、詩書等等,均為“文學”;“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騶衍(陰陽)、淳于髡(學無所主)、田駢(道)、接予(道)、慎到(法)、環淵(道)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史記》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第1895頁),則稷下學可謂之“文學”;其他如“恬嘗書獄典文學”(《史記》卷八八《蒙恬傳》,第2565頁),這裏的“文學”指有關獄訟的文書、文件等等;晁錯“學申、商刑名於軹張恢先所,與洛陽宋孟及劉禮同師。以文學為太常掌故”(《史記》卷一〇一《晁錯傳》,第2745頁),此處的“文學”略指刑名之學。從上述例子大略可知,在漢代,“文學”具有廣義的意義,代指一切學術;狹義的意義指儒學,如“及今上即位,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於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列傳》,第3118頁)、“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列傳》,第3118頁)、“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列傳》,第3119頁)等等。本文所謂“文學”,乃是現代意義上的“文學”概念。)。漢代的這一狀況頗有意味,“文學”主要指經學而言,當“文學”泛指一切學術時,這“一切學術”仍以經學為“獨尊”,這一字意的發生演變頗能反映漢代經學漸始獨尊的發生過程。漢代學術經學“大一統”的格局頗為典型地反映在總結西漢一代學術的《漢書·藝文志》當中。

一、“藝”與“藝文”:經學觀念之“文”

(一)劉向父子“七略”分類的意义:載道之文與術數之文的分渠

到劉向父子校書時,經學“大一統”的學術局面已經形成並深入人心。政治上,官僚系統既已無不重經,無不治經,唯經是導;社會上又以利祿相招,以經學為貴尚,經學觀念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成為政治、文化、生活的指導之術。作為反映一代學術之盛的這次校書,勢必深刻地反映着時代的學術氛圍,從而形成自身特定的思路和構架(對於漢代學術內在構架的建構,于迎春曾說:“他們(漢代的學者智士)試圖建立起一個巨大的綜合,打通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界域、分野,使各類事物和現象相互感應、貫通。董仲舒及其《公羊春秋》學說,就集中體現着這種大綜合的意識和努力。”(前揭《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第35頁)如果說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和《公羊春秋》標誌着漢代學術“大一統”格局建構的開始,那麽可以說劉向父子編撰《七略》,就意味着對已經形成體系的漢代學術思想格局進行總結,並進一步予以強化和確認。)。

關於此次校書的原因,史載無多,《藝文志》在“(武帝)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諸子及傳說,皆充秘府”之後,緊承以“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言“書頗散亡”,當並不是指原有藏書的流失,因為從武帝收集圖書之後並没有大的戰亂、遷動、災異等發生,一般而言,皇家、官府藏書不易流失,較為合理的解釋原因,是成帝廣求天下圖書,而欲成一代學術之盛事(如《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上載:“其(元延二年)三月,將祭后土,上(成帝)乃帥群臣橫大河,湊汾陰。既祭,行遊介山,回安邑,顧龍門,覽鹽池,登歷觀,陟西嶽以望八荒,跡殷、周之虛,眇然以思唐、虞之風。”(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535頁)就反映了成帝欲效先王建盛世的心理。)。歷代帝王多有這種心理及文化舉措,而于成帝或更為明確。武帝時國勢的強盛及文化事業的輝煌,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選名儒俊材置左右”(《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傳附劉向傳》,第1928頁。),召集諸儒會講石渠等盛事,均不遠於前,這可能成為成帝此次校書的內在動因。

成帝時的這次校書,其分工是比較明確的,“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漢書》三〇《藝文志》,第1701頁。)。在此之前,是否有個集中的會議以確立校書的義例與“指導思想”,不得而知,不過從《藝文志》的情況看,《七略》的書目編排確實有嚴密的體系,首先體現的就是載道之文與術數之文的分渠。

載道之文與術數之文的分渠,是古代知識體系發展的必然結果。知識是先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經驗及認識的積累,其原初狀態應該是,對生產、自然的認識與其實際的勞作過程是統一的、同步的,兩者之間不存在分離。但隨着這些經驗或知識逐漸集中在某些人手裏,並需要由之帶領,組織更複雜、更大規模的生產生活活動時,經驗或知識的把握就有可能與實際的勞作發生分離。並且,外在世界的神秘和強大使那些因為掌握經驗、擁有知識因而能更有效地組織生產勞作、克服苦難的人群得到尊重和崇敬,這時候知識就可能對具體、實際的操作發生超越,從而造成“勞心”、“勞力”的人群分化(至於“勞心”與“勞力”差别產生的根本原因,不是此處要討論的,這裏衹是指出知識在社會人群當中大致有這樣的分化。)。由於社會職能的不同,勞心者之知識漸與實際應用知識脫離,而向生產之管理與維繫人群秩序之制度轉變,這種知識的不斷積累和總結便形成各種所謂思想。

在傳統文化當中,思想的最高層次為“道”,“諸子紛紛,則已言道矣”(章學誠《文史通義·原道中》,葉瑛《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33頁。),古代的“道”有宇宙本體論的意味,但其根本的核心特徵是極具現實性的“治道”。儒家認為“道”在“王官學”未分之時,莊子感歎天下大亂,“道術將為天下裂”,其未裂時之“道術”,亦指向“王官”一統之時,“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指》,《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第2710頁;《淮南鴻烈·氾論訓》也說:“百家殊業,而皆務於治。”(《百子全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67頁) ),帶有本體意味的“道”更大程度上是為“治道”尋求終極依據而存在的。在言道而有影響的幾家當中,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是具有代表性的,其大略可分為兩類:孔、孟、荀、墨、韓略同,其道乃典型的“治道”;老、莊為一類,其有對現實秩序進行解構的傾向,但解構與建構為一體之兩面,“道家”仍有“君人南面之術”的內涵,事實上,言“治道”為諸家共同的主體性特徵。在諸子之前的先人的實踐當中,“道”、“器”雖已分化,尚還離之未遠,“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周易·繫辭上》,《十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3頁。)。“道”、“器”結合表現為“用”,成“用”乃謂之“事業”,在歷史的記載中,掌握“道”的先王基本都是親力親為,與民眾一同勞作的。

與先王往聖躬身親事不同,諸子既已離事言理,空言論道,其“道”論就有了脫離、超越形而下的職事之勞、物事之思的體性。孔、孟、荀、韓的“道”論,無不以對具體職事的忽略乃至鄙視為特徵,墨子倒是重視“小人”道,其本人也善技,其留意于先王能與民同役、賢人或起於農工的上古情形,但其言及的內容及所針對的对象是“王公大人”,並無重視具體職事之意,且把“小人”道期望成對統治者的一種要求,因其“刻薄”,也就快速地被統治者拋棄了。老子主張捨棄“什伯之器”,《莊子》文中雖多有即“技”求道的場景,但“臣之所好者,道也”,“技”衹是進乎“道”的途徑,全書當中並没有提升具體職事的意思。當然,“道”、“器”之分,“道”上“器”下之别並非由諸子開創,其實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已有了制度上的規定:“凡執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凡執技以事上者,不貳事,不移官,出鄉不與士齒,仕於家者,出鄉不與士齒。”(《禮記·王制》,前揭《十三經注疏》,第1343頁。)不過諸子紛紛言道,繼社會的實際存在、制度的具體規定之後,對“道”為貴、“用”為輕的觀念在思想文化上予以了強化和確認。作為文化由王官學向私學轉軌的中介,諸子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七略》對漢乃至先秦的學術進行總結,正是以“道”、“用”不同論對學術進行了二分。

章學誠認為:“《七略》以兵書、方技、數術為三部,列於諸子之外者,諸子立言以明道,兵書、方技、數術皆守法以傳藝,虛理事實,義不同科故也。”(前揭葉瑛《文史通義校注》,第985頁。)葉長青說:“三略(《兵書》、《數術》、《方技》)皆致事實之跡,與《諸子》、《詩賦》之徒托空言者不同。”(葉長青《漢書藝文志問答》,正中書局民國二十九年(1940)版,第134頁。)姚名達也說“虛理有殊於實藝”(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頁。),“其(《七略》)稍可稱者,惟視實用之‘方技’‘術數’‘兵書’與空論之‘六藝’‘諸子’‘詩賦’並重,略具公平之態度”(前揭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第57頁。)。程千帆《校讎廣義》在分析《七略》為什麽要分成六類時說:“首先學術有不同。《六藝略》的主要部分是王官之學。《諸子略》所收為個人以及他那個學派著的書,是私門之學。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則因各有專門,必加分列。其次是校書有分職。劉向是這次校書工作的主持人,他負責校理經傳、諸子、詩賦,而他不熟悉的兵書則由步兵校尉任宏分校,數術由太史令尹咸分校,方技由侍醫李柱國分校。”(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目錄編第四章《目錄的分類沿革》,齊魯書社1998年版,第110頁。)亦言兵書、數術、方技各有專門(這裏需辨析一下的是,說劉向不熟悉兵書、數術、方技當不盡然。在《漢書·藝文志》中,班固認為《七略·兵書略》中的《伊尹》、《太公》、《管子》、《孫卿子》、《鶡冠子》、《蘇子》、《蒯通》、《陸賈》,《淮南王》與其他略中的內容重複,因而把它們省略掉了,並把《司馬法》從《兵書略》中摘出而放入《六藝略》的“禮”類。先不論妥當與否,原先的情況至少說明劉向是部分地參與了《兵書略》的工作的。就現在還有留存的典籍看,《七略》原本列入“兵書略”的《管子》、《孫卿》,劉向就分别寫了《書錄》。另外,劉向作《五行傳記》,在孝成世又“總六曆,列是非,作《五紀論》”,劉歆作有《三統曆》(《漢書》卷二一《律曆志》上,第979頁),可知劉向父子對“五行”“律曆”是比較熟悉的。分工的不同當與職事的差别有關。)。

可見“七略”有“虛理”與“實藝”之分,並且,此“虛理”與“實藝”之别應不僅僅是“講道理”和“實際操作”的差别。“實藝”部分亦當有“講道理”的內容,此處的“虛理”當指“述道”之言,即“形而上者”,“實藝”乃指具體言“形而下”之技、藝、器者,即“道”、“用”兩分。“六略”當中,關於前三略“述道”,留於本節的下一個問題一併討論,這裏簡單說一下後三略的“技”、“用”特徵。兵者,歷來就是兵械、戰陣、技巧、形勢內容的彙集,屬於實用之技,與言大道的虛理不同,其為“王官之武備”,《藝文志》言“其用上矣”,即說明“兵”其為“用”的特質,也透露了在“用”之行列中,“兵”之用為“上”的事實,這應該是“兵家”列在後三略之首的原因。“術數”、“方技”為具體之技術,其質在“用”,如《術數略》言“天文”:“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聖王所以參政也。”“曆譜”:“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此聖人知命之術也……”“五行”:“五常之形氣也。《書》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言進用五事以順五行也。”“蓍龜”:“聖人之所用也。”“雜占”:“紀百事之象,候善惡之徵。”“形法”:“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凶。”無論是“序”、“步”、“紀”、“形”、“事”、“術”、“法”、“度”還是“器”,无非是對具體物事、術藝的記錄、推闡,無非是物“用”而已。又如《方技略》:“皆生生之具……今其技術晻昧……”二略記錄的都是實用之技。因此,正如許多研究者認識的那樣,“六略”有“虛理”與“實藝”之别,或者說,這樣的概括還不算準確,應當是“道”、“用”之分。

(二)“六藝之文”:漢代載道之“文”的最高綱領

《莊子·天下篇》說:“《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莊子集釋》卷八《天下篇》,前揭《諸子集成》第三冊,第462頁。)“六藝”早在諸子時期就儼然已有了超乎諸家的優勢,因為它是古代王官之常典。不過,“王道衰”、“政教失”之後,“諸子”並作而蜂出,這些原來的“王官政典”的地位受到衝擊,其再次取得政治、學術上的獨尊地位,是到了漢代的事情。漢代獨尊儒術,儒家從諸子各言其道的局面中脫穎而出,儒家之“道”成為“道”的核心和最高綱領。“六藝”之稱名,原指禮、樂、書、射、御、數六種技藝,以之來指稱《易》、《樂》、《詩》、《禮》、《書》、《春秋》,較早見於賈誼《新書》(《新書》卷八《六術》:“是故必待先王之教乃知所從事,是以先王為天下設敎,因人所有,以之為訓,道人之情,以之為真,是故內法六法,外體六行,以與《書》、《詩》、《易》、《春秋》、《禮》、《樂》六者之術,以為大義,謂之六藝。令人緣之以自修,修成則得六行矣,六行不正,反合六法,藝之所以六者,法六法而體六行故也。故曰六則備矣,六者非獨為六藝本也,他事亦皆以六為度。”(前揭《百子全書》,第111頁)),以後便流衍開來。到成帝時,經學已經取得獨尊地位,“六藝”被奉為經典,《易》、《樂》、《詩》、《禮》、《書》、《春秋》成為體現儒家之“道”的最高範本。國家既然組織這次校書,其目的自然就是要總結、建構、完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體系,以昭示世人,規範、指導人們的思想意識。劉向、劉歆父子既為經學大儒,又是皇室宗人、政府官員,他們校書當然要完成對作為政治指導術、作為文化權威的經學的推崇,並把其他學術思想和門類納入到經學體系當中來,以完成學術“一統”的格局。對此,劉向、劉歆父子是煞費苦心的。

同类推荐
  • 明朝晋王府

    明朝晋王府

    明朝晋王府,自洪武三年(1370)朱棡始封晋王计起,至崇祯十七年(1644),开府太原长达274年,几与明朝存亡相始终。
  • 中国名泉

    中国名泉

    这本《中国名酒》由金开诚主编,于元编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
  • 少城轶事

    少城轶事

    本书介绍了成都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底蕴:街道、桥梁、河流、公馆、饭店、寺院、商铺、吊脚楼。甚至是一段老城墙。
  • 服饰通览(生命百科)

    服饰通览(生命百科)

    服饰通览中国服饰文化演变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21世纪之前)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
热门推荐
  • 世事

    世事

    苏教授、戴芬、小刁,苏教授与戴芬是老夫老妻,他们是这个家庭的主角,小刁以保姆的身份也居于这个家庭之中。三个人相聚于一个家庭之中,苏教授心猿意马,戴芬与小刁有竞争,好戏于是开始……
  • 穿越之女配翻身

    穿越之女配翻身

    苏青瑶穿越了,但是还没来得及高兴,却发现自己成为一部小说里的女配。这是一个重生女的故事,而她苏青瑶,就是那抢了女主的相公,逼得女主自尽,等女主重生后又被活活虐死的绝版女配。老天,不待这么玩儿人的!罢了,木已成舟,接受现实,幸好女主刚刚重生,先和女主打好关系,接着图谋发展。但是,我说女主,你是女主你威武,我是女配我让路。你空间在手,美男在侧,日子滋润生活安逸,还要使计将我嫁给那个渣男就不对了吧。老鹰不发威,你当我不会飞啊。不过,等嫁过去之后,苏青瑶才发现,那个绝版渣男男配,居然也被穿越了。“呜呜•••••夫君啊,同是天涯穿越人,你夫人被欺负了,你不会见死不救吧。”配角自保策略:【一】远离女主,珍惜生命:作为配角,替主角挡刀子当炮灰不可避免,就算你不害她,为了女主的九九八十一难,其他人也会出手。所以,见到女主,立即让路。【二】远离男主,拒绝美男:作为配角,要坚定不移的相信好男人都是女主的,美男都是向着女主的的亘古真理。凡是和女主有关系的男人最好不要靠近,不然轻则清白不保,重则身死道消。【三】作为配角,懂得自觉:不管发生什么事,有主角在场一定要保持“作壁上观,隔岸观火,冷眼相对,绝不出手”的十六字方针,坚决贯彻女主出现,撤退百米的政策,一切以女主为领导核心,女主是对的,女主不对的也是对的。【四】配角也有尊严,在不触犯配角自身利益的情况下,谨遵以上条款,若是触及自身利益,那就要翻身农奴把歌唱,雷霆出击,绝不手软。
  • 郁达夫在情爱之途

    郁达夫在情爱之途

    “曾因酒醉鞭马,生怕情多累美人。”本书反映郁达夫如何与黑暗势力作斗争,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的同时,着重描写了他与四个品貌各异的年轻女子的情感纠葛。
  • 末日之翼

    末日之翼

    电子竞技高手萧梦,在外星人入侵之时,凭借着无敌的竞技技能,激战星空。以有限能源的夺取为动机,以辽阔壮丽的浩瀚星河为背景,黑与白的对立剧烈的碰撞。少年背离了成为作家的人生梦想,无意间踏上了命运的另一个舞台。是虚幻还是真实?是生存或者毁灭?勇敢的面对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少年奋力一搏,他是否能从命运那至高无上的裁决者手中夺得最闪耀的辉煌?
  • 做“财”女有“钱”途:女人一定要知道的理财知识

    做“财”女有“钱”途:女人一定要知道的理财知识

    本书共分六篇,前五篇分别从管钱、赚钱、省钱、生钱、花钱几个方面为你做"财女"指明了"钱"途;第六篇辑录了世界各地财富女性找到"钱"途的成功事例,为你走向财富之路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与传统妇女把钱放在银行里的理财方法相比。当今的“财女”已经不满足于只“吃”利息。关注投资领域,关注时尚潮流,关注自己的生活品质,已成为“财女”们营造美丽人生的三大法宝。不管是炒股票、买基金、做房地产,还是投资书画、古董,她们都没问题。“财女”们相信,只要认准投资目标并聪明理财,就能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 农家园林师

    农家园林师

    ——穿越而来的唐冰清成了性子懦弱,身子孱弱,被亲奶奶一巴掌拍死的小村姑——蔡花。望着一贫如洗的破茅屋,无辜被欺压的家人,三餐不果腹的情况,一屁股的债务。冷门的园林师,三流的绣活,蔡花鸭梨山大,发家致富任道而重远。◇◆——————练刺绣,卖画作,造园子,种粮食。银子有了!麻烦也来了!于是,蔡花卷起袖筒,开始斗!斗牛鬼蛇神,斗极品亲戚……◇◆——————某女蜕变,求亲一大堆。某男上门,明着恭喜,暗着破坏,“蔡花小姐人长的俊秀,本事了得,只可惜那身子骨不行,活不了几年。”众人立马退却,某女怒吼一声要反击。————————某男渐愈,小姐公主欲结连理。某女上门,明着恭喜,暗着反击,◇◆——————推荐姐妹同穿系列文:农家药膳师:本以为命丧车祸魂归西天的江云漪眼睛一闭一睁,穿越了!颤颤巍巍的茅草房,家徒四壁的农家院,面黄肌瘦的俩弟妹。亲娘亡故,亲爹无能,爷爷不疼,奶奶厌恶。心怀不轨的极品亲戚还肖想着那二亩薄田,三间破草房,把她弟妹卖了换成粮。江云漪怒从心起——第一药膳师的名头不是吹出来的!*调养弟妹身子,扶持无能亲爹,整治极品亲戚。店铺遍地开,银子滚滚来。看第一药膳师如何发家致富,成为大周药膳创始人!◇◆——————精彩种田农家文:【农家小媳妇】:剩女穿越发家致富【农家酿酒女】:童养媳酒香飘飘【非常俏果农】:小农女果园遍地◇◆——————
  • 武炼神途

    武炼神途

    天帝最头疼,又最想招徕的人是谁?天界盗神龙羽!一朝穿越到百川大陆,看他不顺眼和他看不顺眼的人都哭了……交流群:212556242
  • 血腥的盛唐2:三权分立下的贞观之治

    血腥的盛唐2:三权分立下的贞观之治

    在最鼎盛时期,唐朝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是当今中国的两倍,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涌入长安朝圣,2300多名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然而事实上,如此繁荣的景象只持续了不到整个朝代一半的时间,大唐王朝的最后近百年间,连年内战,四处硝烟,黄河流域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万里无狗吠,落日的余辉下,是一望无际的地狱之国。翻开本书,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角们: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李白、安禄山、黄巢……帝王将相,轮番上阵,诗人草寇,粉墨登场,紧锣密鼓,不容喘息,连演数场好戏:一场比一场令人血脉贲张!一场比一场起伏跌宕!一场比一场充满血腥和阴谋!
  • 千年调

    千年调

    一曲情长久搁置了千年终成千年调,九重天外的雪山夜夜冰霜消了飞雪淡了颜色,远人未归。一株承载着上古之神魂魄的九转莲花,一位是九重天上桃夭殿的上神冥夜,她的救命之恩,她的师傅,她伴其百年心生爱意,不知是谁不懂不识爱意还是姻缘簿上无二人姓名,终究是聚少离多情深缘浅。以世间情爱之力,聚这世间痴情怨换那姻缘簿上一双姓名生生世世。眉间的一点朱砂痣,遗落的心头血,恩义情仇,爱恨茫然,尽化作一曲千年调,奏起世间痴情人。黄泉有一块三生石,可知前世今生未来,凡人可以在哪里求的姻缘,神可不可以?神若想要姻缘可不可以去求这块三生石?不能吗?凡人若想要求得姻缘都可去三生石上刻那一双姓名。神,若想要一桩姻缘又该去求谁?今日起,你便是我冥夜的徒弟了。弟子汐诺见过师傅,汐儿定会铭记师傅进入的教诲不愧于天不愧于地。不愧于师傅,汐诺在心中默默加了一句。师傅,你千万别不要汐儿,惜儿会听话的。我从来没说过不要你。师傅,你说的是真的吗?为师从不妄言。师傅,你一定要记得,你说过不会不要汐儿的。师傅,你可知道在凡间替女子绾发是何意?这是九重天上,凡间之事无需过多在意。到底是不知道的吗?放好冥夜,扑通一声,汐诺直直的跪在子夜面前,连磕三个响头,神色哀戚的说:求天帝救救师傅,汐诺什么都愿意做,只要你救救师傅。九转莲心便是自己的心脉,心脏,在百年前这颗心已经给了师傅,现在只不过是将这颗心拿出来,这颗满是师傅的心。汐儿,傻站在那里做些什么,快来见过你师叔。你是何人?汐诺身子一颤,望着坐在首位熟悉的身影,缓缓说道:我叫汐诺。碧落湖畔的玉兰花开得很美。下次不许再接近这里。但那句不允许,那冷漠疏离的声音,却生生撕扯着汐诺的心。
  • 仙魔同修

    仙魔同修

    洪荒世界,天地不仁为万物为刍狗,原本渴望安逸生活的墨离,一步步被逼走向逆天之路。逆天之路多坎坷,我欲成仙天不允,仙也好,魔也罢,让这个世界在本神偷的脚下颤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