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800000005

第5章 導論“文學自覺”問題與漢末魏晉文學的變遷(5)

所以,“文學自覺”的成立,當主要具備三方面條件:一是文學面貌發生了不同以往的巨大變化,其不但表現出對前代文學的變革,同時還規定着後世文學的某些重大發展傾向;二是文學改變了以往“不自覺”的面貌,作為文學創作主體的“文士”、乃至全社會開始認同文學,“文學”成為社會上一種普遍的重要的文化勢力,開始為人們所重視;三是“文學自覺”並不是隨意發生和成立的,既然由“不自覺”轉變為“自覺”成為文學發展歷程中的一次重大變革,那麽這一文學變革現象的出現必定是與重大的社會變革聯繫在一起。幾乎歷史上任何一次重大的文學變化都絕不僅僅是文學內部的自然發展,而總要表現為外來重大社會變革力量的推動,“文學自覺”的發生也不例外,它是由具體的社會變革機制來推動完成的。

簡言之,考察“文學自覺”主要涉及三個維度:一是文學變化情況;二是文人變遷情況;三是社會的政治、思想變動。“文學”是由“文士”來創作完成的,“文士”是支撑“文學”變化的根本,“文士”在某一社會時期的存在狀況和變遷情況會直接影響“文學”發生變化,而文人群體較大的變化在根本上又是由社會的政治、思想變動決定的。

所以,“文學自覺”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文學現象,“文學自覺”說的概括,實際是以整個漢末魏晉時期文學的變化為考察对象的。“文學自覺”說的成立,已不僅僅局限于文學範疇,它是把文學置於整個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的動態變化中來認識的。因此,欲較為深入地把握“文學自覺”問題,有一個前提工作是必須完成的,那就是對漢末魏晉時期文學變遷的歷史狀況進行考察。其中,不但要揭示“文學變遷”的情況,更要考察支撑“文學”發生變化的“文士”的變遷,同時還要對影響“文人”變化的深層社會運動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梳理。

二、本书的思路

傳統文學的生成、發展是一個很特殊的文類變化過程,這一特殊性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有關。

“文”在歷史上是一個出現較早、也非常重要的文化範疇,其內涵和外延豐富、廣泛,包羅萬象(關於“文”義的發展變化,于迎春在《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東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一章《“文”在先秦的意義及其對後世文學的奠定》中有詳細的論證,可參看。)。《周易·繫辭下》云:“物相雜,故曰文。”《賁》云:“……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則天地自然、社會人事等現象統統納入“文”的範疇。《論語·八佾》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則“文”又包含了周代之思想道德、禮樂典章以及由此體現出來的德治主義、人文精神等。又《論語·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茲乎?”朱熹《集注》謂“道之顯者謂之文,蓋禮樂制度之謂”(朱熹《四書集注》,嶽麓書社1985年版,第138頁。),則“文”又為“道”之外現,具體表現為禮樂制度。至於後世常謂的言語辭章之義,也是“文”的應有之意,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綜合古代“文”之情況,劉師培概括說:“蓋‘文’訓為‘飾’,乃英華發外,秩然有章之謂也。故道之發現於外者謂文,事之條理秩然者謂文,而言詞之有緣飾者,亦莫不稱之為文。”(《論文雜記》之十,前揭《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第235頁。)

綜合言之,傳統文化之“文”,其終極指向為“體道”,即為“道”之外現;具體到現實生活之中,“文”又透露着禮樂制度及其所體現着的人文精神等內在意味;至於後世所言言語辭章之“文”——最接近現代所謂的“文學”之“文”,在長久的早期歷史發展中,雖有某些“文學”因素在緩慢地發展,但此意卻是最纖弱的,人們更為重視的是“文”之“天文”、“人文”內涵,更注重探討的是禮樂制度、經籍典章中所透露的對個體及社會具有緣飾、教化、指引功效的人文信息。這一傾向由於傳統社會特定的需要,在長久的歷史文化積澱中形成了文化群體根深蒂固的終極追求指向,化為文化群體內在的文化基因,潛在地影響着人們觀念的發展。

正是基於以上的“體性”,在後世的由“文”成“學”、再到“文學”的發展過程中,“文”始終難以擺脫與高者如“道”,具體者如政治、人事等的糾葛,“文”意在演化的過程中,始終要深深地印上傳統文化所賦予它的複雜的文化背景、鮮明的文化意味。現代所謂的“純文學”,是在剔除傳統文化特定的、複雜的影響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甚至在這一過程中,“純文學”觀念與傳統複雜的人文觀念還表現出激烈的衝突。“純文學”觀念乃至現代意義上的“文學學科”的建立,自有其特定的歷史價值,為深入理解“文學”一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方法論角度。不過,僅以“純文學”視角來梳理傳統文學顯然是有所缺失的,傳統文學不但包含着純文學因素,更包含着傳統特定的文化生成信息,甚至,如果研究試圖逼近當時真實的“文學”發展歷史,傳統文化的促生因素既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也是必須首先予以考慮的。“純文學”之說更適宜在“文學文本”的層面存在,“文學”一旦被視為“文化”,進入到文化的範疇,則其之所資以形成的文化特性就不能不被突出出來予以考慮,中國的傳統文學尤其如此(章太炎曾概括說:“文學者,以有文字著於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學。”(章太炎《國故論衡》中卷《文學總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頁)章氏作如上論述,顯然不是憑空設想,其憑資以形成結論的正是傳統文學發生、變化及存在的實際狀況,也就是本文這裏所揭示的傳統“文”之特性及文化之特性,就這一層面而言,章氏之論具有極大的合理性,更接近于傳統文學實際的存在面貌。有人說章氏是“中國傳統的雜文學理論體系的總結人”(黃保真《中國傳統文化的雜文學理論體系的終結——章炳麟文學思想論略》,《文學評論叢刊》第二十二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381頁)是有道理的。至於章氏論說所針對之時代現象以及以後文學發展之趨勢及現實,這裏没必要展開,不過章氏的思考對合乎實際地認識、理解傳統文學確實有極大的啟發意義,值得研究者注意。)。

傳統文學的發展,確實存在着一個不斷“純化”的過程,但與其說這一過程體現着對傳統“文”之特質的逐漸“背離”,倒不如說是以傳統“文”之特質為基因對新體類进行的不断建構。正是基於這樣的邏輯及上述“文”與國家政治、制度、思想意識形態等緊密關聯的特性,本书認為:一、尤其是在文學發展的上升時期,階段的文學變化必定與此階段的政治、思想意識形態變革有密切的內在聯繫;二、由於上述傳統“文”之特質,“文學”之變化必然實際反映着該階段文化觀念、文化格局的整體變動和調整,“文學”必定是在這一整體的文化格局變動中調整自己的位置、形成自身的特點的;三、某段落的文學變化往往表現為文學新質的出現,但這種“新質”絕不會是橫空出世的全異因素,既然其生長在傳統文化的母體當中,就必然具有其所以能成為傳統“文”變歷程中和諧一員的內在基因,其與新質的結合方形成此期文學的新貌,甚至可以講,傳統“文”之特質更為內在地規定着文學新貌特徵的形成。

因此,在下面的論述中,本书重點關注階段的政治、思想變革、文化格局的整體變動、文學新貌形成的內在基因及其對文學新貌特徵的內在規定。

三、支撑文學現象的深層社會運動與文學變遷之關係

如果上述揭示的是文學變遷與其依存之文化傳統之間必然的影響關係,那麽這裏再提及一下漢末魏晉文學變遷發生的具體邏輯過程。

文學是人學,其總要由作家、作者來創作完成,故所謂文學變遷,實際上就是作者創作的變化,作者創作的變化又是由作家群體的認識、思想決定的,而作家群體的認識、思想又具體由其所居的社會層次、所面臨的生存環境、所具有的意識形態所規定,所以,認識文學變遷,不但要認識文學自身發生的變化,更要考察支撑其變化的作家群體的變動。

在階級社會中,社會人群總是劃分為階層或層次的,社會特定人群有他們大體一致的思想意識形態,階層劃分為上下,思想意識形態也隨之表現為核心與邊緣、主流與非主流。这當然不是指被區劃的層次之間截然而分、互不發展,這樣的表述依然是就其常態大略言之的,兩者之間也存在着變化。社會穩定時期,兩者間也存在着交互影響,表現為人員的互有出入,意識形態的彼此吸收,但這種變化並不關乎人群主體及核心意識形態的改變。社會劇變時期,各階層人員主體及核心意識形態的變動也是劇烈的,某些社會群體的上下變動是正常的,表現主體思想的意識形態也隨着形勢的變動而發生變化。在封建社會的初期,作家——主要是較為“專業”的作家,是一個特定的社會存在團體。與後世文學完成社會化、文才成為社會各層次人員均具有之才能的社會狀況不同,作家在社會人群構成中地位、存在狀況的不斷變化深深地影響着其創作的變遷,而其地位及存在狀況的變化往往與重大的社會變動有關。

具體到漢末魏晉,該時期社會、思想變革都相當劇烈,漢代所形成的經學士夫的政治統治格局和經學“大一統”的學術局面在漢末發生了鬆動。以皇帝為中心、以宦官和外戚為助翼的內廷集團與以士大夫為主的外廷集團為爭奪政治統馭權發生了激烈的對抗,對為政治鼓吹、呼號的文化話語權的爭奪也隨即展開。士夫重經術,閹宦尚術藝,兩個集團在意識形態方面最顯著的交鋒之一就是“鴻都門學”事件。文學正是藉助閹宦“尚文辭”這個機緣,由經學士夫指為“小技”、視為末流的思想下層一躍而到了意識形態鬥爭的前臺,這一趨勢被曹操集團所繼承並有了實質性的發展。曹操倡術藝,並重經術,曹操政治集團的構成,正多有傳統士夫和擅術藝之士。隨着曹操政權的擴大和勢力的增強,政治的這種撮合使當時上層士人內在的文化“品質”發生了變化,“文學”開始脫掉皂服,擠到文化的上層中來,可與經學“坐而論道”了。文學的這一變化經由曹魏政權的推動、西晉政權的改造,延至東晉時期已逐漸為士人所接受,晉升為表現文化品位和才華的重要憑藉。兩晉期間,士庶之别漸嚴,門第成為區别上下的顯著標誌,寒素之士欲改變自身處境,“文學”倒成為可憑藉之資,如其“文才”斐然,恃之或可游于士人之間,這些情況說明,“文學”確與以前的“末流”、“小道”不同了。與上述變遷情形相應,作家這一群體的社會屬性開始走向開放,社會各層次人員均有參與到作家行列中者,即“文學”成為全社會人員共同的文化構成成分,文學的變遷及人們認識的轉變,使人們對於社會文化結構構成展開新的思考與重構,於是社會文化分類構成由《七略》或《漢書·藝文志》格局向“四部”格局轉變。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乐器

    中国古代乐器

    古人认为声音是圣洁的,音乐可以洁净人的思想、灵魂,创作和谐的音乐就是要和谐地使用“八音”,所谓“八音”就是指分别由青铜、石头、陶器、木头、竹子、蚕丝、葫芦和皮革制成的金、石、土、木、竹、丝、匏、革八类乐器。中国古人是按照乐器制作的材质来区分不同的乐器,正是这些看似简单却凝聚了无数古人卓越智慧的乐器,在历史的深处。
  • 成都方言

    成都方言

    《成都方言》经过作者马骥数年的搜集整理,汇集了成都的传统方言及现代方言,添加新词甚多,科学造字量之大,在内容及词汇上超过以往任何四川方言类图书,可谓与时俱进。独树一帜。加上精心编排,通俗现代,查找特别方便,更有别于学术性书籍。另附有特色篇章,开篇愉快,贴近生活,可读性强,《成都方言》是一部难得的众口味图书,有助于热爱成都方言的人们参考借鉴。
  • 中华美德4

    中华美德4

    在故事中吸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
  • 寿阳县:中国寿星文化之乡

    寿阳县:中国寿星文化之乡

    寿阳不仅流传着大量与老寿星南极仙翁有关的传说和歌谣,还保存了寿星洞、寿星桥、万寿阁、寿星祠等大量的传说遗迹,并保留了许多古老而独特的与寿星相关的风俗, 所以素有“寿星故里”之称。
  • 清末民初北京国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史考察

    清末民初北京国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史考察

    的现代化,即敦促教育国民由传统臣民向现代公民转变,是近一百多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很关心也都在推动的社会大课题。清末民初的北京,作为全国观瞻所系的“首善之区”,在由传统帝都向民国首都转型的过程中,强力发起了从散漫、保守的传统“臣民”道德向具有公共意识与社会责任的现代“国民”道德转型的社会教化运动。这场运动明面上是伦理道德范畴的现代转型,实质上却是清末民初北京文化权力关系(传播谁的道德)、文化阶层关系(谁对谁传播道德)及文化社会关系(怎样传播道德)的深刻综合反映。
热门推荐
  • 最美的情郎最美的诗

    最美的情郎最美的诗

    他是西藏活佛,是雪域最大的王,却生性喜好游乐,放荡不羁,他用25岁短暂的一生给高原大地留下了一道永不消褪的彩虹。多年以后,人们忘记了他的达赖身份,因为他的情诗已经在很多人口中交相传诵。他就是藏地诗佛——仓央嘉措。命运让他有了一个特定的身份,让他不能够参与人间情爱,只能远观。可偏偏他又是个多情少年,他只能选择叛逆和逃避。虽然他的爱情最终指向的是幻灭,但他一直在无奈中苦苦挣扎,在世俗的偏见中煎熬并反抗。多少年后,那种饱含着诗人无限深情的歌吟才传遍了四野。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万兽仙皇

    万兽仙皇

    叶青本是隐村一枚小屌丝武者,从古沉船得到《万兽仙豢图》后,一跃成为万兽仙皇。他左手拥绝世妖女,桀骜的要死。右手抱天仙娇女,矫情的要命。痛,并快乐着。傲世的火凤、霸道的青蛟、狡黠的灵狐、翱翔九天的雷鳐,无数的上古仙兽,屁颠屁颠跟随在他身后,追随他将万界众族踩在脚下,成为万兽仙皇。
  • 无意惹帝王

    无意惹帝王

    她说:上苍啊……若您真的有灵请许小女子一个没有他的来世……他说:朕,愿为你袖手天下,放弃这万里河山,你,可愿与我携手天涯!看遍这江山如画?此文完结了!至少正文如此~~~番外啥的~~~~暂时还是浮云……………………看以后吧。
  • 航母时代的号角:中途岛海战(下)

    航母时代的号角:中途岛海战(下)

    本书讲述了二战爆发后,日本在发动珍珠港事变后,为彻底打败美国海军,发动了中途岛海战,结果阴差阳错,由于指挥失误,遭到惨败,从而使太平洋战场遭到逆转的过程。本书对海战原因、经过及最终结局均作了细致描写。
  • 玄武封印

    玄武封印

    "世纪开创,造物主归,四方世界,神统之域。玄武混沌,朱雀生灵,青龙傲天,白虎地影。玄武原罪,诸神混战,遮天蔽日,血麓漂江。造物神罚,玄武封印。"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恋上古代傻王爷

    恋上古代傻王爷

    【已完结】亲们记得要收藏哦!现代女李欣睡觉也能玩穿越,穿越成什么小姐也好皇妃也好,偏偏穿越成丫鬟,还被鞭打过的丫鬟。小姐要嫁给裕王爷,让自己陪嫁,以为只是当陪嫁,没想到还要当代替品。天哪,有这样整人的吗?这王爷长得倒不错,只不过有点傻,不知是撞坏了脑子还是怎么的,还好容易骗。看现代女怎么恋上这个傻王爷,最后他会不会不傻了?他们能在一起?
  • 无名少年

    无名少年

    天仓山,天仓山,云吞雾吐不见边。巴山为老大,我为老三。米香滔滔送东家,穷人只沾边。只有景致拿不去,是公产,是公产。河对岸山名为五峰山,山腰有个最穷的人住在岩洞,人称陈三麻子。从来穷人多富人少,穷人养富人。土财主呢?如山中的菌子,哪儿不长几朵?
  • 中华词源(超值金版)

    中华词源(超值金版)

    每一个词的背后郜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故事,每一个俗语的形成都记录着一段历史生活。在故事中r解词汇的历史、典故、深意,使你成为一个更懂表达和倾听的人。《中华词源(超值金版)》精选汉语中妙趣横生的近千个历史典故,可以让广大读者朋友充分体会词语的奥妙,了解历史的真相。为完成《中华词源(超值金版)》,我们参考研究了大量专业书籍,从人类灿烂的文明中撷取最光辉、最耀眼的词语典故一一辑录在此,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词语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