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800000007

第7章 漢代的“文化格局”與“文人群落”(2)

以往,人們在研究《藝文志》時,往往會注意到它的稱名,“藝者,六藝”(前揭葉長青《漢書藝文志問答》,第1頁。),“文”乃為“藝之文”,即六藝統御之文或符合六藝傾向及標準之文(對“藝文”之“文”,傳統有一種看法,認為乃指“文學”,如清代劉天惠《文筆考》通過分析《藝文志》得出:“西京以經與子(《兵書》、《術數》、《方技》亦含其中)為藝,詩賦為文矣。”(轉引自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頁。從上下文看,郭紹虞似乎也認可此說。)實際上,無論從《藝文志》各略的內在邏輯關係、當時人對詩賦的認識,還是從時人對“藝文”一詞的應用,都還難以看出“文學”之“文”竟能够與“藝”並列,而列於當時國家的書目中。對此,拙文《〈漢書·藝文志〉之“文”正名》(《社會科學家》2005年第一期)已有具體的論證,此不贅述。),不過,《藝文志》以六藝包舉眾文的意圖並不是班固的首創,而是來自於對《七略》的繼承和完善。葉長青說班固“本《七略》而作《藝文志》,散《輯略》於諸略之後而首列《六藝略》焉。夫《七略》並列而非並重,所以具源流本末,縱而非橫也。班氏懼讀者不明本旨,故改稱藝文”(前揭葉長青《漢書藝文志問答》,第1頁。)。班固以為《七略》之稱名不能直觀地體現“剖判藝文,總百家之緒”(《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傳》班固評《七略》語,第1972-1973頁。)的意圖,故改“七略”為“藝文”,這樣確實能提綱挈領,一目了然。但“七略”是否真如通常所理解的,因“略”分為“七”,七部分各以“略”為名,故曰“七略”?《七略》當中有劉向、劉歆父子精心構築起來的學術體系,能否很簡單地冠以一個略顯隨意的名字?这似乎不大符合古人凡舉必也正名的思維邏輯。實際上,“七略”也是有它的深意的。

章太炎在《徵〈七略〉》中說:“略者,封畛之正名。《傳》曰:‘天子經略。’所以標别群書之際,其名實砉然。”(章太炎《訄書》,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153頁。 )章氏所據之說,取自《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四“昭公七年”條:“……天子經略,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故《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輿,輿臣隸,隸臣僚……”正義曰:“莊二十一年注云‘略,界也’,則此略亦為界也。經營天下以四海為界,界內皆為己有,故曰略有四海,謂有四海之內也。天子界內,天子自經營之,故言經略也。諸侯封內,受之天子,非己自營,故言正封,謂不侵人,不與人,正之使有定分。”(前揭《十三經注疏》,第2047頁。)綜觀原典,章氏所說極為允當,《七略》之“略”,具有分界正名之意,各“略”之分,並非並列而獨立,其莫不歸於一統,而“一統”統一於誰呢?當然不出乎六藝。“天子經略”之“經”雖非“經藝”之“經”,但古人立目,常取經典中之詞語為名,乃為慣例。所以“七略”之“略”,實蘊有“經之略”,即經之封畛之意。那麽,“七”有無特定的內涵呢?恐怕也不僅僅是“略”之數為七故曰“七略”那麽簡單。劉歆《孝武廟不毀議》曰:“《禮記·王制》及《春秋穀梁傳》,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此喪事尊卑之序也,與廟數相應。其文曰:‘天子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春秋左氏傳》曰:‘名位不同,禮亦異數。’自上以下,降殺以兩,禮也。七者,其正法數,可常數者也。”(《漢書》卷七三《韋賢傳》,第3126-3127頁。)就宗廟制而言,“七”乃天子之數,是“正法數,可常數者”,那麽,“七略”之“七”是否可能用來比附圖書分類的最高級别呢?這裏關於“七”、“略”的分析,依然多是比附之言,但提出來,或有助於對《七略》的理解。

當然,即使《七略》稱名真如所分析的那樣,是寓有深意的,但显然非常隱諱,不易窺知,改稱《藝文志》就很直觀了。班固既然知道《七略》“剖判藝文,總百家之緒”,那麽其《藝文志》之“藝文”就應是對這一情況的總括。

章太炎上述之言及前引葉長青“七略並列而非並重,所以具源流本末,縱而非橫也。班氏懼讀者不明本旨,故改稱藝文”之說,都揭示了“六藝”“總百家之緒”的內在邏輯。那麽,《七略》或《藝文志》又是怎樣體現“六藝”最高權威的學術地位及對其他學術門類的一統格局呢?“六略”當中,首列“藝文略”當然是推尊之意,但這還不足以說明全部問題,衹有在與其他略的對比當中,纔能更好地凸顯“六藝”的最高意義。

“六略”當中,既然有“虛理”、“實藝”之分,“道”、“用”之别,為了論述的方便和集中,這裏僅就“虛理”部分展開論述,這部分也最能體現和代表編著者的思想意圖。

儒家之“道”是典型的“治道”,所謂仁義禮讓便是其實現“治道”的具體方式。孔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篇》,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9頁。)孟子曰:“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焦循《孟子正義·離婁上》、《告子下》、《盡心下》,前揭《諸子集成》第一冊,第284、480、575頁。)荀子言道有形而上的抽象色彩,但其歸結點仍在言治:“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道者何也?曰君道也。”(王先謙《荀子集解》卷四《儒效》、卷八《君道》,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23、237頁。)董仲舒說得更具體直接:“道者,所由適於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第2499頁。)仁義禮樂即為“治道”之具體體現,以其行治,這就是儒家實現理想盛世的具體實踐方式。《藝文志》首列“六藝”,認為:

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

“仁”、“義”、“禮”、“知”、“信”五者“著五常之道”,五者相須而備,就構成了全部的、最高的“治道”,《樂》、《詩》、《禮》、《書》、《春秋》既為“仁”、“義”、“禮”、“知”、“信”的體現和代表,具體代表着“道”(《淮南鴻烈·氾論訓》云:“王道缺而《詩》作,周室廢禮義壞而《春秋》作,《詩》、《春秋》,學之美者也,皆衰世之造也,儒者循之以教導於世,豈若三代之盛哉?以《詩》、《春秋》為古之道而貴之。”(前揭《百子全書》,第867頁)“六藝”代表“道”一直就是儒家學者信奉、堅持的基本理念,到了漢代,不過又藉助政治把這一思想經典、權威化了而已,《七略》或《漢書·藝文志》通過對圖籍的整理來表現儒家的這一信條,並重新從整個文化格局建構的角度對成為國家統治思想的這一認識加以更為具體的權威認定。),那麽在典籍與文化系統當中也就具備了至高無上的“經典”意義,成為文化統緒的最高規範和準則。

在推尊過六藝之後,接下來開始對經學與其他學術進行溝通。“六藝”為王官之舊典,在儒家看來,它包含了先王往聖全部的治道;其他諸子在紛紛感歎大道衰亂時,用以與亂世對照的理想圖景往往也都追溯到先王那裏,兩者的共同“來處”就為雙方一統提供了可能的邏輯前提。《七略》或《藝文志》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就是對各家的溯源(包括《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此三略不述,具體情況可見《藝文志》原文)。《諸子略》說“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從(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先不論關於諸家的溯源是否準確,單從《藝文志》把諸家起源統統歸於“周官”這一舉動,就已可以看出班固整齊諸家於六藝的意圖。因為六藝也出於周官,章學誠說“六經之文皆周公之舊典,以其出於官守,而皆為憲章,故述之而無所用作。”(前揭葉瑛《文史通義校注》,第985頁。)六經為周官的舊典,諸子源于周官,兩者的源承關係一目了然。六經之文皆為周官之憲章,故述之而無所用作,而諸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九家正是承述而作,九家之說言雖各殊,卻也衹是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的相反相成而已,是殊途同歸,是百慮一致,最後歸依於經,是“《六經》之支與流裔”。

在《詩賦略》中,對於“賦”交代得比較清楚:“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别賢不肖而觀盛衰焉。”其中的“諸侯卿大夫”行使的就是周官中“行人之官”的職能,他們出使的時候,往往稱《詩》諭志,孔子曰:“誦《詩》三百,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描述的就是這一現象。所以,班固所溯“詩賦”之源依然是六藝之“詩”。“賦”是“詩”的流裔,“春秋之後,周道浸壞,聘問歌詠不行於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這就是由“詩”而“賦”的過程;“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這是“賦”在內涵上對“詩”的承遞。班固在其《兩都賦序》中對這一認識進行了類似的闡發:“或曰:賦者,古詩之流也。”並稱“言語侍從之臣,若司馬相如”等及“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寬”等的賦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著於後嗣,抑亦雅頌之亞也”,都揭示了賦與經藝之“詩”的淵源流變關係。

關於《詩賦略》之“詩”,著者没有溯源,不好於此妄加申說,不過比照原文述“賦”之意,此中之“詩”也當與《詩》有密切的關聯,就原初性而言,“歌詩”與《詩三百》本是一回事,不過《詩三百》在漢代已成了“經”。

《七略》不但在溯源上體現經藝對其他各家學術的包容意味,而且在論述各家之學的得失優劣時,處處以經學為裁斷標準,體現出以經學齊整眾家的鮮明意圖。關於各家的長處,它說儒家“助人君順陽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道家“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陰陽家“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法家“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名家“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墨家“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從(縱)橫家“孔子曰:‘誦《詩》三百,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雜家“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農家“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小說家“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要麽闡述諸子與經藝相合之處,要麽引經典之文以助說,以諸家為經藝連枝及附翼的意圖十分明显。

關於諸子的不足,說儒家“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嘩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浸衰,此辟儒之患”,道家“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陰陽家“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捨人事而任鬼神”,法家“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名家“及譥者為之,則苟鉤鈲析亂而已”,墨家“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别親疏”,從(縱)橫家“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雜家“及蕩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農家“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並耕,悖上下之序”,批評諸家違道、去仁、非禮、悖序、棄信、捨人事、無所歸心之處,也無一不是以經藝為尺規進行衡量取捨。

其对诸子長處與不足的評點,也就構成了諸家各自的小序,無不貫穿着以經藝為統攝的整體思路。班固在總結諸子時說“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對自己的認識交待得非常清楚。《藝文志》先列述周官憲章之六藝,次列王道衰微後周官流裔之諸子,前後相承之序是相當清晰的,這也可能正是把力行經藝的儒家歸諸子而不入六藝的根據。總之,依經立義是貫穿的主線,就連十家中不可觀的小說家,也引入聖人的說法作為此一種類存在的依據。雖然最終小說家被擋在了“可觀”的行列之外,但這也能反映班固強烈的依經立義的著述觀念。

對於“詩賦”,情形也是如此。關於“賦”,著者藉揚雄之語打了個有意思的比方:“如孔氏之門人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對於賦的地位,以經學標準為之定性。關於“詩”,說其“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總之,《七略》把諸家之學納入到了經學的框架體系之內(關於漢代“文學”(主要指“詩賦”而言)納入到“經學”體系,成為言“道”文類之一支的情況,朱東潤的一段話可參看:“欲求漢人之文學批評,當知武帝以前,學術未統於一家,故論文者,張惶幽眇,各出所見,及武帝罷黜百家而後,立論之士必折衷於儒術,文學與道始合而為一,故武帝時代,實為古今斷限,不可不知也。”(前揭《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第13頁)另“成帝中,(劉)向領校中五經秘書,今流傳者有向所校書錄,皆以儒家者言為立場。……凡所論列,皆以合於經傳為則。”(第14-15頁)可一併參看。),這就是其行文的內在邏輯。

同类推荐
  •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不明易者不得为相,不通易者, 不可行商。《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里最难懂的经典著作之一,同时它也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易经》的本文和八卦中的 爻辞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谋略智慧极多。田由申编著的《易经中的谋略之道》从《易经》的六十四卦剖析出六 十四种为人处世的智谋和策略。
  • 中华美德2

    中华美德2

    在故事中吸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
  • 晋商镖局镖行义行天下 山西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

    晋商镖局镖行义行天下 山西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

    保镖是对社会富有者、权势者的一种保护行为。晋商发达必然要产生镖局镖行。岁时节日庆祝与人生礼仪襄赞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形成的一种非制度化的经验,是一定人群约定俗成的地域文化体现。
  •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世界各国的文化与教育各有所长,如何汇集国外文化与教育的优势资源,建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先进的文化与教育体系和模式?《西方文化与教育史》就是致力于这一目的的研究成果。我国文化与教育的深刻变革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需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想真正地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必须要有一个大的跨越,必须对西方几千年来文化与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整体的梳理,对与孔子齐名的一大批教育思想家及其教育理论进行认真的分析、批判和总结,必须通过对其整体脉络的发展变化的把握来对国人进行思路的创新,才能够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 趣谈中国文化

    趣谈中国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等国,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本书以生动的文采带你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
热门推荐
  • 一等阴毒女

    一等阴毒女

    就莫名成了别人口中那个“毒”女人,她冤枉有木有?前世是天才,今生是名门嫡女。她讨厌天才,※穿越成嫡女又不是她的错,只想当个安乐的米虫,守护善良的母亲,奈何有些麻烦总会自动找上门。姑奶奶想让她做媳妇,姨娘们一个比一个心机毒辣陷害她和母亲,庶姐庶妹整天觊觎她嫡女的位置,就连堂堂的王爷也想设计她……阴谋阳谋一个接一个来心慌慌有木有?反击是必须滴!态度是笑眯眯滴!手段是不能透露滴!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我爱上了美女导师

    我爱上了美女导师

    蓝莹莹带女儿林小雨到超市购物,小孩子因调皮撞到了年轻女子戴小芳,使两个女人彼此认出了对方,并找家清静的咖啡屋坐下细聊,蓝莹莹对戴小芳好友讲述了自己在校园里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罗曼史……那天,林春雨自驾车返校来到交叉路口问路,与蓝莹莹邂逅相遇,被她的那双迷人眼睛深深地勾住了魂。蓝莹莹是名大学女教师,性格活泼开朗,豪气大方,美丽贤惠,喜欢捉弄人。知道林春雨是名新生,自驾车上学,误认他是名官二代或是富二代……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名动天下之美人倾国

    名动天下之美人倾国

    女主是一个女扮男装,在街上坑蒙偷骗、插科打诨、富有同情心的小混混;还是一个武艺高超,扶弱济贫,被百姓尊称为盗圣的“天神”;更是一个拥有倾城绝世容貌却鬼马精灵、冰雪聪明的少女。她智斗众富,扮鬼吓人,看似玩世不恭、圆滑邪气却心底善良、自主独立。无数人被她的所惑,无数人想把她占为己有,但咱们的女主属于超级无厘头的新女性,在男尊女卑的世界依旧可以唯我独尊,傲视众家美男。因为美男还没出来几个,所以简介就先略过了,以后再慢慢添。本篇是属于比较另类一点的穿越文,虽然帅哥成群但没有小鸟依人,谈恋爱的戏份很少,多半是众男主纠缠女主(女主能躲则躲),女主在各种困境中如何以智取胜,像是如何不让别人知道她是盗圣、如何帮助弱小之类的东东~~不喜勿入······p.s:卷一是写女主在民间和众富豪公子之间的智斗和纠葛,卷二是写女主入宫之后的宫廷之争,至于女主为什么入宫,以什么方式呆在宫中,暂时保密~~谢谢亲们的支持,多多留言,多多投票,鞠躬~~偶会努力努力努力更滴!!--------------------------------------推介一下偶的耽美文《江湖风行榜之校园篇》(已完成)喜欢耽美的亲记得支持一下吼~~O(∩_∩)O~~地址:谢谢亲们的支持喽~~O(∩_∩)O~~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遇见成功的自己 不可不学的100条成功经验

    遇见成功的自己 不可不学的100条成功经验

    但是,开辟一条没有后顾之忧的成功之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亮起一个灯塔,有人说,都能照见未来的成功!此书就立意如此,经验像是一条穿船上的尾灯,从礼多人不怪、善识时务成俊杰、妙言巧语少纠纷、忍耐处世好做人四个方面精选出了不可不学的100条成功经验奉给读者,如果能够清晰地透悟他人的100条成功经验,让读者轻松拨开“厚黑”与“薄白”的荆棘,只照亮船驶过的航道
  • 胡桃夹子

    胡桃夹子

    故事讲述七岁小姑娘玛利发高烧时梦见归她保护的一个咬核桃小人(胡桃夹子)和老鼠打架。后来她听了教父讲的故事,认定咬核桃小人就是教父的侄子小朵谢梅。在幻梦中,她与小朵谢梅同游有着蜜饯牧场、橘子水河、香甜蛋糕新村的小娃娃王国,然而她美丽的想象却被大人们斥为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