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500000032

第32章 佛教的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下)(1)

§§§第一节真如缘起论

真如缘起论,也称如来藏缘起论,系佛典《大乘起信论》提出的缘起理论。它认为世界万有是宇宙的心(称一如真心,也称心真如)的生起和显现,宣扬三界唯心的观点。这是佛教史上一种颇具新异色彩的缘起理论。

《大乘起信论》题为真谛译,然有人疑为中国人所作。本节论述的若干观点,参照吕澂著《〈大乘起信论〉考证》一文(见《中国哲学史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不另一一具体注明出处。

《大乘起信论》的内容,是在融合地论师和摄论师的不同说法的基础上,讲论止观的教程。它的理论已接触到佛学的根本原理“心净尘染”,但由于受魏译《楞伽经》误解的影响,却构成了“真心本觉”说。它认为众生的心原是离开妄念而有其体的,可谓“真心”。真心是大智慧光明的、遍照世界的、真实识知的,甚至是具足了超过恒河沙数的不可思议功德的。这个真心就是宇宙的心。《大乘起信论》如此夸张描绘真心的性质和作用,给当时佛教各派的思想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修为方面,当时一些派别都循着它的途径去把握真心,把真心作为总源头,将修为方法看作是可以取之于己,不待外求的,即走上了返本还源的道路。从一个方面来说,这是和印度传统佛教的主张背道而驰的。印度传统佛教认为,众生的心原本就没有清净过,如何由不净改变为清净,这要经过持久的修持,逐渐地改变,才能达到解脱目的。自《大乘起信论》以来,中国佛教学者还将宇宙发生的原理,笼统地联系到真心上面,而有如来藏缘起之说,宣扬如来藏为宇宙万物的本体,从而更加深了中国佛教的唯心主义的色彩。

一、一心二门《大乘起信论》的总纲是一心二门说。一心的心是本,是天地之本。一心就是宇宙之心。它是世间和出世间的、物质和精神的一切现象的本质,也是众生本来具有的成佛的主体和依据。一心既是世界的本原,又是包括一切境界的世界的整体。这样,对一心就可以从实体和缘起、静和动两个方面观察、分析,即分为二门——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

所谓“心真如门”,是说心是宇宙一切现象的本体,具有无量的本有的功德,能产生世间和出世间的善因果。它是“绝相”的,也就是非生非灭,非染非净,无差别相,不动不转,真实如常的。要之,是绝对的本体。所谓“心生灭门”,与心真如门不同,具有体(体性)、相(相状)、用(作用)“三大”。心生灭门包括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是真如本体的相和用。一心之中,为什么具有正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呢?《大乘起信论》提出真如不变随缘的重要论点来说明,它说,虽然真如是非生非灭、断绝言象的,但是因“无明”之风忽起,使心现出生、住、异、灭四相,随任因缘而生灭,生起内外、染净的森罗万象。心真如门显示心的本体、绝对、无差别的一面,心生灭门则是显示心变现生灭现象、相对、有差别的一面。虽然一切现象随任染净的因缘条件而生起,但是真如本体仍然恒静不动。反过来说,虽然真如湛然不动,但是一切现象仍然生灭不已。生灭不碍真如,真如不碍生灭。没有真如就没有现象,现象不离真如。真如虽显现为现象,但仍保持自身的不变性。真如显现现象,并不是直接生起现象,现象是由外在的无明所生的。

二、真如与无明“真如”,梵文意译,其意义是真正如实的、常住不变的存在,一切事物的真实性质、真实相状。佛教各派一般用以指无生灭、无变化的永恒真理、最高原理、世界本体。《大乘起信论》把所谓先天具有全部佛教功德而又永恒不变的真心当作真如,认为是宇宙一切现象的本原、本体,也是众生得以成佛的主体、依据。宇宙一切属于真如,真如统摄一切。

《大乘起信论》分真如为“离言真如”和“依言真如”两种。所谓“离言真如”,是说远离妄念,没有各种相状,没有一切差别,无言可说,无名可附,即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的。离言真如是真如的本来面目、本来状态。所谓“依言真如”,是说真如虽不可说、不可念,但为了向人们解释真如究竟是什么,使人们产生信解,勉强用名言来诠显其性质,称为“依言真如”。依言真如又有两种意义:一是“如实空”。这是指真如的空性——清净本然的空,也就是真实的真如自体。真如没有虚妄分别的心念,因此也没有虚妄的境界。一切妄念、妄境都空无,从而显示出真如自体的真实。二是“如实不空”,真如自体清净本然,具足无量无边清净本然的功德,所以说如实不空。真如如实不空,就是含藏清净功德,由此又称“如来藏”。如来藏,“藏”是胎藏的意思,有如矿中的金,是矿中的原有的真实含藏。众生具有无量功德,众生本来具有清净的如来法身,为如来藏。实际上也就是指的佛性,即成佛的根据。《大乘起信论》对真如的自体即如来藏作了如下的描绘:

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名为如来藏。

这是说,真如的根本特征是“自性满足一切功德”,即不由修行而有一切善德。真如的具体特性共有六条,即真如所具有的一切善德展现为六个方面:(1)具有伟大的智慧之德和伟大的光明之相;(2)普遍地广照一切地方;(3)没有妄知,也没有分别识,而有智慧的真实识知;(4)脱离一切染污,没有无明,没有烦恼,自性清净;(5)具有常、乐、我、净四德,即永恒常在,充满欢乐,身具一切佛法,断除一切烦恼;(6)没有妄惑的热恼,没有果报的生灭,清凉不变,圆满自在。由此看来,《大乘起信论》所讲的真如是完满具有佛教一切功德的实体,是一种极高的境界。真如作为佛教道德、智慧的集中体现,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真如不是神灵,不是造物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绝对精神,而是一切众生普遍具有的道德与智慧相结合的精神性实体,是独具特色的神秘实体。

前面讲到,真如湛然不变同时又随各种因缘条件而生起一切现象。随缘也有两种意义:一是“违自顺他”,即隐藏真如自体,显现出种种虚妄现象;二是“违他顺自”,和违自顺他的意义相反,对治虚妄现象,显现真如自身的一切功德。《大乘起信论》强调,违自顺他,生起一切染污现象,就是无明的作用。无明就是妄念,是于不生不灭平等无差别的真如,起生灭差别的妄见,成为不变真如生起现象的缘,即生起一切现象尤其是染污现象的根源。一切现象无非是妄念、妄见的产物。

三、阿赖耶识《大乘起信论》依据魏译《楞伽经》提出了一个新见解,不生灭的真如和生灭的无明妄念和合叫做阿赖耶识,说:“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黎耶识。”如来藏即真如。阿黎耶识即阿赖耶识的异译。如来藏是不生不灭的,无明是有生有灭的,两者和合成阿赖耶识。由于如来藏为无明妄念所刺激、影响,举体起动,成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如来藏和无明的混血儿。如来藏是净,是不生不灭,无明是染,是有生有灭。生灭之心,从不生不灭之心起;不生不灭之心,举体起动,不离有生有灭的现象。不生不灭的真如,举体起动为有生有灭的现象。由此可以说,不生不灭的如来藏之外没有生灭变化的现象,又可以说生灭变化的现象之外也没有不生不灭的如来藏。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就是生灭变化的现象;生灭变化的现象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两者不异。同时,如来藏虽起动为生灭的现象,但其真性不变,所以,不生不灭的真如与有生有灭的现象,划然有别,两者不一。总之,如来藏和现象是不一不异的关系。由不生不灭常住真心与有生有灭妄心和合而成的阿赖耶识,是为展示一切现象的源泉。这里形成了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的交涉,这也正是《大乘起信论》的思想中心所在。

为什么阿赖耶识能够统摄、生起一切现象呢?《大乘起信论》进一步展开说:“此识(阿赖耶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阿赖耶识因为具有不生不灭的如来藏(真如)和有生有灭的妄心两种属性,从而有觉和不觉两种意义。所谓“觉”,是觉照、觉明,也就是能照见万事万物的真理,觉悟了解真如自体的智慧。所谓“不觉”,是迷妄,是不觉悟了解真如自体的无明。不觉即无明,它由细转粗,千变万化,现出一切妄染的境界。反之,脱离不觉无明,彻底悟证真如自体,就能显现清净的境界。这样,迷和悟,染和净,无一不是阿赖耶识所具有。阿赖耶识是一切现象缘起的总体,宇宙万物的根源。阿赖耶识能统摄一切现象、生起一切现象。

觉又分本觉和始觉两种。所谓“本觉”,是指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觉照、觉明的性德,固有的自性清净心,也就是心体。本觉是就烦恼来说,就心生灭门来说的,如就断除烦恼来说,又称为“法身”,如就心真如门来说,又称为“真如”。所谓“始觉”,是说众生本觉的心源,由于无明的刺激、影响而有不觉,处于迷妄状态,后来由于本觉从里面影响妄心,佛法从外面教化妄心,因而逐渐开始有所觉悟,直至完全契合本觉的心源,融为一体,称为“始觉”。

不觉也分根本不觉和枝末不觉两种。所谓“根本不觉”是指无明的体,是对真如迷惑的无明。所谓“枝末不觉”是指无明的相,是执著虚妄现象的无明。《大乘起信论》还把枝末无明分为九相,以说明真如一心随缘起动的形相,也即由阿赖耶识现出的一切世间妄染境界。真如一心随缘起动生成九相,其中有前后、细粗的区别,分为三细、六粗两类。起初无明为因,生三细。因微细难知,故名为“细”。三细后以境界相为缘,生六粗。因粗显易知,故名为“粗”。三细,第一位是业相,也称“无明业相”。业相是指真如初依不觉无明而动作的相状,开始形成生灭,但主客未分,状极微细。又因是真如依不觉无明起动的最初一念,也叫做“业识”。第二位是能见相,也称“见相”,又名“转相”。“见”,见照;“转”,转起。这是说,依前第一位业识的起动,转成能见之相。妄心既起,转而生成了主观的见照分别一切现象的作用,也称“转识”。第三位是境界相,也称“现相”。“现”是能现一切境界的意思。既然有了主观的见照分别作用,那就能映现出种种与之相应的客观境界。因依前转识之见,起此能现之功,又称“现识”。三细相属阿赖耶识。六粗,第一位是智相吕澂在《〈大乘起信论〉考证》中指出,“智相”的“智”,《楞伽经》原本作“自”,魏译本误写为“智”字,《大乘起信论》据以立“智相”、“智识”说。,也称“智识”。“智”,分别。主观对于现识所现的客观境界,不明了是自识所妄现的幻影,误以为是心识以外的实有境界,不生起智慧,对境界作染净、善恶、是非、爱憎等种种分别。第二位是相续相,也称“相续识”。

这是说,依第一位智相所作的种种分别,于喜爱的境界产生快乐的感觉,于不喜爱的境界产生痛苦的感觉,数数起念,相续于前。第三位是执取相,是说依第二相续相,对于所感受的痛苦快乐的境界,不明了是虚妄不实的,深起取著。第四位是计名字相,是说由于顽固执取苦乐,更在所执取的相上,虚妄计度,立怨亲、美丑、是非、美恶等种种假名。第五位是起业相,是说依前计名字相,寻怨亲、爱憎、苦乐、是非等名,执著更深,从而生起贪、瞋等烦恼,并有言说行动,造种种业。第六位是业系苦相,是说既已造种种相,必招来生的苦果,从而在六道中轮回,生死长缚。这六相属前六识。六相中,前四相是惑因,第五相是业缘,第六相是苦果。

上述三细、六粗,即九相,涵盖一切妄染的境界。《大乘起信论》认为,这一切妄染境界的本原,就是根本无明,根本不觉。一切妄染境界都是根本无明次第生起的差别相。前面说过,阿赖耶识生起一切现象,这里说根本无明生起一切妄染境界,那么,阿赖耶识和根本无明是什么关系呢?两者在生起一切妄染境界方面各起什么作用呢?《大乘起信论》说,阿赖耶识是因缘和合而成的,随缘真如是因,根本无明是缘,两者和合转成阿赖耶识。同时,根本无明作为一切妄染境界的根本,又是生灭的因,色、声、香、味、触等妄染境界诱发起种种妄念,是生灭的缘,因缘和合,生起一切现象。由此看来,根本无明是阿赖耶识的一个方面,两者是不同层次的东西,一切现象的生起,根源于阿赖耶识,而更直接的根源是阿赖耶识中的根本无明。这两个根源是一致的。归根到底,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产物,所以《大乘起信论》又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又说:“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由此《大乘起信论》又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使本来具有的真如去熏习、影响无明,即以“本觉熏不觉”,从而根除妄念烦恼,灭绝无明,不起妄心,也不起妄境。妄境是无明生起一切现象的缘。无明已灭,妄境缘也灭,这样主客观也都空;同时,由生灭还归不生灭,“从染入净”,也就返归真如,显现真如的本来面目,证得涅槃。

心外的一切现象,一切境界,由妄心(无明)而起,又由净心(真如)而灭,这其间细密而烦琐的论证,体现出极富思辨的佛教唯心主义的特征。

四、真如缘起论的重大影响《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论(如来藏缘起论)对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影响很大,其中又以将如来藏和阿赖耶识分为两截的观点影响最大。这个观点与印度佛教不同,是根据魏译《楞伽经》发展起来的中国化的佛教哲学思想。

同类推荐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这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我们在一个女作家笔下,第一次看到一组圣经里的女性群像圣洁的圣母、英勇的女士师、温柔幸福的妻子、沦落又皈依的女子、给人间带来灾难的少女、给民族带来福祉的王后……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热门推荐
  • 仙道阵神

    仙道阵神

    缘起缘灭,世事无常。原本的山村小野夫,快乐的生活在一偏远的小山村之中,那一天的灾难的降临,霎那之间惊醒了李林,山外有山,踏上了修真的路上,才发现报仇之路是那般的遥遥无期。直到那天因祸得福,得到了来自境外神秘阵宗传承,一步一步的踏上了强者的路。
  • 邪王妻管严:腹黑杀手妃

    邪王妻管严:腹黑杀手妃

    原本的格局,理想有多远你就滚多远吧。离王,天人之姿,帝王之才,谁知无意中倒霉的惹到一个外表“温软好看又顾家”实则阴险狡诈,心底的孤独伤痛掩盖在外表温柔慵懒之下,自取名为“离”,穿越成相府倾城之貌却被嫡出小妹欺辱而死的庶女。软弱的无能女再睁眼端庄高贵,独活于世,与人无扰,步步为营,本是慵懒无心之人,却对她一见倾心,因她的到来而彻底改变,从此万劫不复,为她处处谋划,王牌杀手被爱人杀死含恨死去,只是侯门水深,宫府无情,她傲睨万物,她倾情自由,更将他当成洪水猛兽,黑心黑肺的臭男人,那颗冰冷的心怎会轻易融化。还对她死缠乱打,大言不惭的要宠她护她,简直可笑!男人,腹黑无情。可倾你心,寸土恰似虚弥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到底怎么吃才健康

    到底怎么吃才健康

    红色警告:你习以为常的膳食习惯很可能是错的。吃得不健康,你就不健康。膳食能“治病”也能“致病”。到底怎么吃才健康,告诉你哪种食物与你的体质最契合。
  • 我是四爷儿媳妇

    我是四爷儿媳妇

    一朝穿越,成为雍亲王长子弘晖正妻,才刚清醒就危机重重,如何自保如何生存都是问题,但她凭借自己的聪慧美貌终究在这后院在这世界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一路艰险,一路风雨,当她笑看天下时,谁还能伤她欺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如何掌控你的工作 如何掌控你的情绪

    如何掌控你的工作 如何掌控你的情绪

    全文事理结合,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内在原因。释放忧郁、焦虑,排解烦恼、苦闷,剖析了人们工作、情绪、生活失衡的种种现象,游刃有余于工作和生活之间,同时提供了一系列掌控工作、情绪、生活的高效方案,从工作中找到快乐,告诉大家如何改变现状,本书从当代人的生活状况出发,在生活中获得幸福,为广大读者提高工作效率、调控思想情绪、优化生活秩序指明了便捷的通道
  • 富足一生的资本

    富足一生的资本

    《富足一生的资本》是马登励志教育系列图书之一,在马登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列举了一些成功人士的经典案例,从自身体会出发,由细节入手,从个人素质、生活习惯、生存环境、生活观念等方面探讨了一个人成功所要具备的资本。这本书是渴望成功的年轻人的灯塔,指引着这些年轻人向着成功的方向远航。
  • 说人物谁是人物:脍炙水浒人物

    说人物谁是人物:脍炙水浒人物

    何处不江湖,随处皆梁山,山不高,名却大。有逼着去的,有裹挟去的,有去发财的,有曲线做官的,有龙有蛇,有猪有狗――最后,人去了,山还在。
  • 远去的故乡(高平作家丛书)

    远去的故乡(高平作家丛书)

    路遥之后的农村,经过了百年的喧哗,最终沉寂下来。这种变化很让人伤感,但也给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可供思索的空间。这时候,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有一批人在思念楼层下覆盖的麦田和田野上刮过的爽风。韩慧就是其中之一。迅速逝去的东西似乎唤醒了身体里沉睡已久的某些东西,这些东西非常熟悉,比方承担、责任、修平治齐这些非常非常传统的意识,同时又是如此陌生。爆炸式汹涌而来的信息,令人眼花缭乱俗世风景,在内心形成的冲突不言而喻。但是,唤醒的东西无疑是急迫的,那就是表达的欲望。
  • 让学生团结友爱的故事

    让学生团结友爱的故事

    因此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共存共荣,才能达到共赢的局面。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个人的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但生产的社会性和科学研究的社会性也随之加强,任何活动,都不是单个人的力量所能胜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