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弥勒信仰在中国的演变就是一个不断为中国人所接受和改造的过程,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这种情况透露出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第1章从中国佛教净土思想的演变看传统与现代的转换净土是佛教的概念,"净"是清净、洁净的意思,净土是指被净化的国土,也就是净化众生,远离污染、秽垢与恶道的世界。这是佛、菩萨和佛弟子所居住的地方,是众生仰望和追求的理想世界。佛教净土思想历来受到中国佛教学者和一般信徒的关注与重视。印度佛教的净土学说十分丰富,其中主要是弥勒净土(兜率天)和弥陀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两类思想,构成了印度佛教传统的净土观念。佛教净土经典传入中国后,最初盛行的是弥勒信仰,后来弥陀信仰与弥勒信仰发生争论,并取而代之,逐渐成为净土信仰的主流。由于天台、禅宗等宗派与弥陀信仰结合,约自中唐以来,唯心净土观念又日益流行,并成为此后中国净土思想的主导观念。迄至近代,则更衍化出人间净土的思想。这种由弥勒净土到弥陀净土,再到唯心净土,最后到人间净土的思想演变,实质上是传统与现代的转换,借以适应不同时代人们的信仰需要和佛教自身发展的需要。论述中国佛教净土思想的演变,有助于我们从一个特定的宗教思想角度了解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了解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必然性,了解现代对传统的继承性。
一、弥勒净土信仰的兴衰中国
佛教的弥勒净土信仰始于晋代有关佛典的传译。南北朝时,弥勒信仰就在上层社会和民间流传开来,弥勒菩萨成为先于阿弥陀佛的信奉对象。弥勒净土信仰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是弥勒境界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弥勒具有两重身份,一是现今还在兜率天宫说法的弥勒菩萨,一是将来下生人间的弥勒佛。与这两种身份相应也有两种胜境,一是上生兜率天的天上胜境,一是下生成佛的人间胜境。弥勒菩萨居住的妙圣而庄严的兜率天,是早期中国佛教学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据载,最早提倡弥勒上生信仰的典型人物是东晋名僧释道安(312-385),在他的倡导下至少有包括昙戒在内的八位弟子也都专修弥勒兜率净土。此后在北方地区和江南一带,又都相继有不少追随者。迄至隋唐时代,天台宗人智、灌顶,法相唯识宗人玄奘、窥基等著名佛教学者也仍然奉持死后上生弥勒兜率净土的信仰。《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就弥勒下生的人间净土描绘说:"其地平净如琉璃镜。……大金叶华、七叶宝华、白银叶华,华须柔软,状如天缯。生吉祥果,香味具足,软如天绵。丛林树华,甘果美妙,极大茂盛。……城邑次比,鸡飞相及。……智慧威德,五欲众具,快乐安隐(稳),亦无寒热风火等病,无九苦恼(即九种灾难),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身悉长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极妙安乐,游深禅定以为乐器。"(《大正藏》卷14,429页。)这是说,弥勒未来降生的人间世界,大地平整,花果飘香,人们健康长寿,快乐安稳,没有水火、刀兵、饥馑等各种天灾人祸。该经还说,当弥勒佛从兜率天下生人间时,大地一派光明,处处五谷丰登,百姓康乐幸福。弥勒将在华严树下三次说法,使广大民众得以解脱。弥勒下生信仰给人们带来了福音,不仅在佛教界,而且还在统治者和下层民众中引发出强烈的反响。如武则天就利用这种信仰,俨然以弥勒化身自居,在改唐为周时,自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就是弥勒。下层民众则利用弥勒下生信仰来造统治阶级的反,他们打着"弥勒下生"的旗号反对隋唐王朝。这就是说,弥勒信仰的特殊魅力使它得以在当时兴旺一时。弥勒信仰的发展,也使最高统治者敏感到了它对自身统治的负面影响,引起了高度的警觉和关注。唐玄宗就颁发了《禁断妖讹等敕》,明令禁止"假托弥勒下生"的名义从事各种不利于王朝统治的种种活动。这一举措给了弥勒下生信仰以沉重的打击。此外,弥勒信仰还遭到佛教内部弥陀信仰思想的不断冲击,在这内外双重压力之下,弥勒信仰也就渐趋衰落了。
二、弥陀净土思想的歧解随着
弥陀信仰经典的译出,弥陀净土学说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同时在解释说明上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据史载,东晋慧远与其师父释道安不同,他转而信奉阿弥陀佛,他曾率弟子、同道123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然同时代的僧肇、竺道生因深受鸠摩罗什传授的般若学说等影响,却不讲远在西方的极乐世界。僧肇说:"夫如来所修净土,以无方为体,故令杂行众生同视异见。异见,故净秽所以生;无方,故真土所以形。若夫取其净秽,众生之报也;本其无方,佛土之真也。岂曰殊域异处,凡圣二土,然后辨其净秽哉?"(《佛国品第一》,见《注维摩诘经》卷1,见《大正藏》卷38,334页。)"无方",无确定的方所。"杂行",泛指修习三学、六度等善行。"异见",指因烦恼而生起的见解。僧肇在这里说,佛的净土是无确定方所的,众生因修习的结果不同而有净秽的区别,净秽是众生的不同报应,是心的不同影响,并不是真正有净秽二土或凡圣二土的对立和区别。僧肇又说:"夫行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国土净。"(《佛国品第一》,见《注维摩诘经》卷1,见《大正藏》卷38,334页。)"净土盖是心之影响耳。"(同上书,337页中。)这都是说他不赞成离开众生的修持去另求佛国净土。竺道生著《佛无净土论》更明确地宣布佛无净土。为什么这样说?如前所述,竺道生认为法身是无色的,既然法身无色无形,自然也是无土的:"无秽之净,乃是无土之义。寄土无言,故言净土。无土之净,岂非法身之所托哉?"(《妙法莲华经疏》,见《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23套第4册,410页。)意思是说,净就是无土,无所谓净土。就土来讲,姑且称为净土,其实法身并不是寄托在净土上面的。竺道生认为,佛经上讲净土,完全是为了教化众生的需要:"净土不毁且令(原作"今",改)人情羡美尚好。若闻净土不毁,则生企慕意深。借事通玄,所益多矣。"(《妙法莲华经疏》,见《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23套第4册,410页。)净土说只是一种教化众生的方便说法,并不是真正的佛理。隋代的慧远、智、吉藏也都在佛身观的基础上,纷纷提出对净土的具体看法。慧远在《大乘义章》卷19《净土义》中解释说,净土里住有佛,也住有众生,他把净土分为事净土、相净土、真净土三种。事净土为凡夫所住,相净土为声闻、缘觉、菩萨所住,真净土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和诸佛所住。慧远又把真净土分为真土和应土两种,真土又分为法性土和实报土两种,应土则又称为圆应土。认为法性土、实报土和圆应土分别与佛的法、报、应三身对应。慧远认为阿弥陀佛并不是寿命无量,而是应身佛。阿弥陀佛的净土,一方面是凡夫于烦恼中发菩提心,借修行感得的世界,是事净土;一方面是佛借大悲愿力及其修行而得的世界,是真净土。(详见《大正藏》卷44,834页上~837页下。)天台宗创始者智进一步提出四净土说:(1)法身土是常寂光土,又作寂光土,是成佛者所住的国土;(2)报身土是实报无碍土,又作实报土,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所生的国土;(3)方便有余土,是应身土的一种,为声闻、缘觉及菩萨方便道者所住;(4)凡圣同居土,也是应身土的一种,它又分为秽土和净土两种,秽土是娑婆世界,净土是极乐世界。这二者都是凡夫和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者居住的国土。(详见《维摩经略疏》卷1,见《大正藏》卷38,564页中。)智与慧远的观点相同,也认为阿弥陀佛是法、报、应三身中的应身,阿弥陀佛净土是凡圣同居土。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继承了慧远、智的净土思想,认为阿弥陀佛净土既是修行后得的报土,又是为众生而应现的应土,是凡圣同居的净土。(详见《观无量寿经义疏·明净土第五》,见《大正藏》卷37,235页。)自北魏昙鸾,经隋代的道绰到唐代的善导,都把阿弥陀佛看做是法、报、应三身中的报身,视净土为超越迷妄世界的报土。道绰和善导不仅强烈反对阿弥陀佛净土是应土(化土)的说法,甚至还主张弥陀净土优于弥勒净土。这都构成了净土宗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关于阿弥陀佛净土,道绰是这样说的:"今此无量寿国是其报净土,由佛愿故,乃该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并得往生。……问曰:弥陀净国既云位该上下,无问凡圣,皆通往者,未知唯修无相得生,为当凡夫有相亦得生也?答曰:凡夫智浅,多依相求,决得往生。然以相善力微,但生相土,唯睹报化佛也。"(《安乐集》卷上,见《大正藏》卷47,6页。)"上下",指圣人凡夫。道绰认为,阿弥陀佛净土是报土,由于阿弥陀佛愿力之强大,圣人凡夫都得以往生,尤其是凡夫往生报土更离不开佛的愿力。凡夫智慧浅薄,是求有相净土而得往生的。善导继承道绰的思想,在其《观无量寿佛经疏》中云:"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观无量寿佛经疏·玄义分》,见《大正藏》卷37,251页。)"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是说,阿弥陀佛报土是很难得入的,凡夫所以得入,完全是靠佛愿力这一强大外缘。善导认为,指明西方极乐世界为凡夫的最终归宿,这对凡夫的修持是极其重要的。他说:"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既言想象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无包,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方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观无量寿佛经疏·正宗分定善义》,见《大正藏》卷37,267页。)"方",方位,此指西方。这是对《观无量寿佛经》第八想象观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大正藏》卷12,343页。)意义的解释。善导批评说,用唯心论("唯识法身之观")或观念论(自性清净佛性观)解释阿弥陀佛及其净土是极其错误的。他说既然法色无身,凡夫就无法直观,这就必须依靠使凡夫能够集中注意力的形相,也就是要"指方立相",为凡夫指明方位(西方净土),树立形相(弥陀相好),以使凡夫"住心而取境",集中心力修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那种离开具体形相的修持实践,犹如没有神通力的人,想在空中建造楼阁一样,完全是一种空想。道绰和善导都强调阿弥陀佛净土是报土,而众生只有依持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能得以往生。道绰和善导还宣扬极乐之胜、兜率之劣的观念,如道绰在《安乐集》卷上就比较了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的优劣,文说:"一、弥勒世尊为其天众转不退法轮,闻法生信者获益,名为信同;著乐无信者,其数非一。又来虽生兜率,位是退处,是故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二、往生兜率,正得寿命四千岁,命终之后,不免退落。三、兜率天上虽有水鸟树林和鸣哀雅,但与诸天生乐为缘,顺于五欲,不资圣道。若向弥陀净国,一得生者,悉是阿毗跋致,更无退人与其杂居。又复位是无漏,出过三界,不复轮回。论其寿命,即与佛齐,非算数能知。其有水鸟树林,皆能说法,令人悟解,证会无生。四、据大经,且以一种音乐比挍者,经赞言:"从世帝王至六天,音乐转妙有八重,展转胜前亿万倍,宝树音丽倍亦然。复有自然妙伎乐,法音清和悦心神,哀婉雅亮超十方,是故稽首清净勋。""(《大正藏》卷47,9页。)"阿毗跋致",意为不退转。这是强调往生弥勒净土,不仅寿命有限,且会退转,而往生弥陀净土,则寿命就与佛一样无量,绝无退转。因而,弥陀净土是远远超过弥勒净土的。同时,还有迦才撰写的《净土论》(《大正藏》卷47。)更是宣扬极乐净土是实,兜率净土是虚;极乐净土是净,兜率天宫是秽。他又举出两者的十种差别来加以论证。经过净土宗人的阐扬,阿弥陀佛是报土,且优于净土的思想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三、唯心净土观念的流传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