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4200000006

第6章 清代嫁妆的整体描述(4)

如果说嫁妆中含有舅姑丧服不符合人情、伦理,那么嫁妆中有寿板、棺材则体现出母家对女儿全方位的关怀。广东大埔的嫁妆中,有“新人夫妇百年后所需寿板”②(《民国新修大埔县志》卷一三,《人群志·礼俗》,民国三十二年铅印本)。台湾也有此俗,妆奁中“有供其死后所用之寿板,或用金子制一小棺木模型,其值实符棺柩之价格”③(台北市志》卷四,《社会志·风俗篇》,1957年至1980年铅印本)。在嫁妆中陪送棺木,并不表示女家对婚姻的不满,而恰恰体现出娘家对于女儿的关怀备至。《民国新修大埔县志》原文是这样记载的:“铺排妆奁等物,多者或至新人夫妇百年后所需寿板均备,排列余里”;而《台北市志》为:“嫁妆多寡,视贫富而定。其谓‘全厅面’,即指厅堂需用之椅桌、垫案、神灯、花瓶等具,一式全套齐备。又如妆奁一块田地,以表示分配一份田租。亦 有供其死后所用之寿板,或用金子制一小棺木模型,其值实符棺柩之价格。”①(《民国新修大埔县志》卷一三,《人群志·礼俗》,民国三十二年铅印本;《台北市志》卷四,《社会志·风俗篇》,1957年至1980年铅印本。此外台湾《南投县志稿》(卷六,《风俗志》,1954年至1979年铅印本)中也有陪送“金制棺材”的记载) 我们之所以将原文罗列,是想通过上下文让大家得知陪送寿板或棺材的背景。两种方志所描述的寿板和棺材,都是富裕人家的陪嫁,大埔为“多者或至新人夫妇百年后所需寿板均备”,而台北则只有“全面厅”这样豪华的嫁妆中才包含寿板、棺材。为简便或美观,女家可将此奁物改为金子制成的棺材模型,以示将来可用此金换取真的棺材。富裕之家将生前死后的一切应用物品全部筹备整齐赠送给女儿,唯恐遗漏,以致女儿在婆家受苦。一些妇女单凭借娘家的陪送即可一生衣食无忧,这其中当然包括去世后要使用的物品。此外,寿板、棺材做嫁妆,还与广东、福建一带重陪送的风气有关,当地有谚语云:“有钱嫁女,无钱教子”②(《平潭县志》卷二一,《礼俗志》,民国十二年铅印本),女儿的妆奁陪送必多、种类必全,以致丧葬用品也都包括进来。

2反映儒家文化的嫁妆

清代奢靡之风盛行,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婚嫁习俗,许多地方陪嫁,富家以“丰奢为荣”,中等以下家庭“相率效尤”,婚礼中弥漫着浓重的铜臭味。针对这样的社会风气,不少士人不以为然,不随波逐流,坚持用俭朴淡雅的方式陪送女儿嫁妆。

故宫博物院现藏有郑板桥的一幅兰花作品,是他当年赠送给女儿的嫁妆。画上题有诗一首,并有落款: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乾隆戊寅,板桥老人为二女适袁氏者作

可见,这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郑燮于次女出嫁时所作,用此画和画中的春风兰花作为女儿的嫁妆。诗中的“吴隐”系《晋书·良吏传》中所载的吴隐之。吴隐之为官清贫,女儿出嫁时,“婢牵犬卖之,此外萧然无办”①(《晋书》卷九十,《良吏》,2343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郑板桥一方面认为,自己与吴隐之一样的两袖清风,不能给女儿丰厚的嫁妆;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以春风、幽兰嫁女比起吴隐之的“卖犬嫁女”又要雅致得多。

据说诗人袁枚也有类似的行为,其小女儿出嫁时,袁枚除陪送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又赠《嫁女词》一首: 姑恩不在富,夫怜不在容。但听关雎声,常在春风中。②(参见《名人嫁女趣话》,载《江淮文史》,2001(1)) 勉励女儿不要在意财富和美貌,要有宽阔的胸怀和高雅的情趣,这也是袁枚送给女儿的精神财富了。除了诗画作品外,还有以书籍做嫁妆的,一些书香门第女儿出嫁,备办其他嫁妆的同时也会准备一些书籍,供女儿婚后阅读。由于清代许多士人家庭也送女孩读书识字,她们在出嫁之前就有阅读书籍的习惯,父母陪送一些书籍,一方面鼓励她们继续学习、知书达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家庭的文化特色。据说思想家王夫之和文学家蒲松龄都曾以自己的著作《读通鉴论》、《尚书行义》和《聊斋志异》作为女儿的奁赠。③(参见《名人嫁女趣话》,载《江淮文史》,2001(1))

嘉庆元年(1796),山东学政阮文达迎娶曲阜孔氏为妻。孔氏乃孔子七十三代长孙女,为“昭字辈衍圣公孙女、宪字辈衍圣公女”,名璐华,自号“唐宋旧经楼”。在儒家文化备受推崇的清代,孔府嫁女无疑是一件盛事。阮孔婚礼于杭州举行亲迎仪式,“以钱塘门外为公馆”,“礼仪舆服,隆于一时”,“杭城内外士民妇女观者以数万计”。有人赋诗云:“压奁只用十三经”③(参见徐珂: 《清稗类钞·婚姻类》,2054页;瞿兑之: 《杶庐所闻录》,36页。由于阮孔婚礼“当时以为盛事”,许多书籍都对此有记载,据《杶庐所闻录》载,《雷堂庵弟子记》和《履园丛话》等书也有详细记录)。孔府是儒家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是贵族大地主的典型,而阮文达于乾隆末年任山东学政,嘉庆元年“以阁学督浙学”,也算得上达官显贵,在这样盛大的婚礼中,孔氏的嫁妆之丰厚可以想见,当然不会只有一部《十三经》。然而相对于嫁妆中的其他财物,这部《十三经》却为时人所瞩目,它映衬出阮孔婚姻的文化品味,体现出孔氏嫁妆的与众不同之处。

清末,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嫁妆更加丰富多彩,一些陪嫁物品是前人所没有、也不可想象的。譬如河南某观察员丧偶,续娶一女学生。女方送嫁妆时,只有“一亭”,亭中“置其毕业文凭”,舁而过市。“人有视之者,则一初等女小学堂之文凭也。”①(汪康年:《穰卿随笔》,137页) 以初等小学的毕业文凭作为嫁妆,一方面体现出女方对于文凭的重视和骄傲,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晚清女子教育的发展状况,可谓具有时代文化色彩的嫁妆了。

在前文讨论嫁妆的种类时,我们没有提及诗画作品或者书籍、文凭等,因为这些的确不是清代嫁妆的主流,只有少数的书礼之家如此陪嫁。但是,这些陪嫁物品为清代的嫁妆增添了不少色彩,我们在研究嫁妆时不应将其忽视。

3反映生育文化的嫁妆

在“男女之大防”的传统时代,女子在婚前所接受的都是三从四德、“无才便是德”等教育,要她们学会恭谨、服从,而对于“性”往往一无所知,这就需要母亲在结婚前夕对女儿进行性教育。但是,这种母女之间的交流也往往难以启齿,许多地方利用嫁妆中的一些物品暗示女儿夫妇之义。比如民间木版印制的“嫁妆画”在清代很普遍和流行,它是一卷教授初婚男女性知识的图画,父母将这卷图画放在女儿的嫁妆中,女儿看了图画自然明白,省却了婚前的“难以启齿”。除“嫁妆画”外,还有其他的许多类似物品,比如一种瓷器称为“压箱底”,“外形多作水果状,有盖,内藏一对呈交合状的男女。平时,人们把它放在箱底以辟邪,到了女儿出嫁前,母亲把‘压箱底’取出来,揭开盖以示女,让她体会‘夫妻之道’”①(刘达临:《浮世与春梦》,291页,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

人们更多地通过一些更加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性和生育的含义。比如,许多地方婚礼中都有此类行为:新娘到达男家后,奉上面条、水饺、饽饽等食品(以各地习俗而不同),食物故意没有做熟,然后问新娘:“生不生?”新娘回答:“生。”即皆大欢喜。再如山东博山、临淄一带,妆奁内必多藏枣、栗等果品,以取“早立子”或“早利子”的谐音,表达了人们对于婚后早育、多育的期盼②(参见《博山县志》卷四,《风俗》,乾隆十八年刻本;《临淄县志》卷一五,《礼俗》,民国九年石印本);直隶武安在抬送嫁妆时,“并有抬花子数升者,盖取多子之义”,也是这个含义③(参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462页)。

福建、浙江等地的嫁妆中,子孙桶为必不可少之物。“子孙桶” 即马桶,并非雅物,但是由于其名称吉利,有“多子多孙”的含义,遂成为嫁妆中的必需品。台湾基隆,抬送嫁妆时一定要用子孙桶殿后,体现出其在嫁妆中的特殊位置。④(参见《基隆县志》第十一篇,《风俗篇》,1954年至1959年铅印本)此外,杭州婚姻习俗中有“包房”一说,即“女家不发妆奁,由男家代备箱笼桌椅等物”,筹备好之后,“先一日送往女家以便装置衣服”。这是针对女家无力办妆的一种应对措施,但是,“包房”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嫁妆男家都可以筹备,“惟子孙桶男家不备,必须由女家送来也”,取新妇给男家带来多子多孙的含义,也体现出人们对于生育的重视。

湖南嘉禾习俗,陪送嫁妆以被褥为重,“凡奁尚被褥,谓之‘铺陈’,有多至九者,分为头扛至若千(干)扛”。之所以称“扛”,是由于“铺必以枞荐卷之,二人以木舁之”,扛送至男家。富家扛数众多,但以头杠最为重要。头扛的抬行者“必父母俱存之童子”,因为所扛内容为“鸳鸯被”。挑选父母俱存的男童来扛送鸳鸯被,其含义无需多言,还是盼望早日生育男儿。①(参见《嘉禾县图志》卷九,《礼俗》,民国二十七年刻本)

中国传统社会,婚姻的重要意义在于“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生育后代承接宗族香火,是婚姻的主要目的之一。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婚姻的这一目的也充分体现在嫁妆之中。

(第二节 嫁妆的提供者与陪送方式)

清代,嫁妆一般由父母为女儿筹办,并通过一定的仪式送到婆家。除父母外,嫁妆的提供者也可能是家庭的其他长辈、亲友,甚至是当地的官员、豪侠等,而陪送嫁妆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一、嫁妆的提供者

从清代的史料来看,大部分女性的嫁妆是由父母提供的,因为为子女完婚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父母的责任,他们有权决定子女的婚姻大事,而儿子成婚需要的聘礼,女儿需要的嫁妆也都由父母置备。女儿出嫁时,但凡稍有能力的家庭都会为其置办一份体面的嫁妆,即所谓的“奁妆丰盈,父母常情”②(《巩县志》卷七,《民政·民俗》,民国二十六年刻本),此处无需赘述。除父母外,亲友、拟制的亲属、夫家等都可能成为嫁妆的提供者。

1 “添箱”礼

清代许多地方都有“添箱”的习俗。“添箱”,也称“填箱”、“添妆奁”、“助奁”、“添房”等,即在婚前由女家亲友赠送部分生活用品,作为嫁妆。

添箱礼可以为衣料、刺绣、食品等,也可以是金钱,礼物的丰俭“以谊之亲疏而定”①(《武安县志》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转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462页),越是近亲礼物越贵重,像外祖父母这样的重要亲属“有自添一担箱者”(兴宁)②(《兴宁县志》卷五,《风土志》,光绪元年刻本),或“衣饰则仅见外母家”(嘉禾)③(《嘉禾县图志》卷九,《礼俗》,民国二十七年刻本);而亲戚越疏远礼物则相对越轻微。对于亲友送来的添箱礼,女家要“书于柬,曰‘奁仪’”④(《江津县志》卷十一,《风土志》,民国十三年刻本),即将何亲友送何礼物清楚地登记在册,以备将来对方家庭嫁女时予以相应的还礼。也有的地方要对添箱礼即刻回复,如嘉禾于亲友添箱(当地称为“妆嫁”)时当即“答礼”:“凡女家于妆嫁必答礼”,答礼用“红绳、盥巾、女花帕”等物,“红绳市购,巾帕自织”,“有耗至千数百端者”⑤(《嘉禾县图志》卷九,《礼俗》,民国二十七年刻本)。以千百计的红绳巾帕答礼,无疑给女家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但也从中反映出添箱的亲友之多,礼物之盛。

“添箱”所赠的金银可用来置办新妇婚后所需的生活用品,其他物品则作为嫁妆的一部分,由女儿从娘家带到婆家,多用于婚礼之后分送婆家亲友。在敬宗收族的中国传统社会,一个家庭遇有婚嫁大事,族内众多家庭、亲友皆来相贺,这就需要大量的礼物分送馈赠,方为不失礼。如湖北黄安,成婚“次日行堂见礼,拜天地、祖先、尊长,出奁物分送家人”①(《黄安县志》卷一,《地理志》,光绪八年刻本);广东东莞、新宁、茂名等地将分赠给亲友的奁物称为“荷惠”,新妇“次日见舅姑、亲属,献币帛、帨履,曰‘荷惠’”②(《东莞县志》卷九,《舆地略·风俗》,民国十六年铅印本;《新宁县志》道光十九年刻本,转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821页;《茂名县志》卷一,《舆地志·风俗》,光绪十四年刻本);浙江《路桥志略》记载,当地新娘拜见舅姑之后,“复以被褥、鞋帽等物馈送舅姑及亲属,曰‘分妆’”,并说:“吾乡婚嫁仪节虽太觉繁重,然告朔饩羊之礼犹有存者,惟分妆、送礼二事最为糜费。分妆,须由新妇母家预备被褥、衣料、鞋帽、杂件分赠亲戚与婢仆,且及婢仆之相熟者。以分妆之丰啬为体面之荣辱,而女家之贫乏者或因此而影响及于婚姻问题焉。”③(《路桥志略》民国二十五年杨绍翰排印《崇雅堂丛书》本,转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858页) 上至公婆,下至婢仆都要分赠礼物,使得“分妆”成为婚礼中最为繁琐、靡费的事情,当然,也是婚礼中重要的仪式之一。如果此事处理不当,很可能引起婆媳、妯娌、亲友之间的口角,以至影响到婚姻问题。而“分妆”所需要的贵贱不一、数量庞大的礼物,仅凭娘家很难备办齐全,一般而言,除婚后送给舅姑等重要亲属的礼物由娘家甚至新妇本人认真准备外,其他分送较疏远亲友的礼物大部分来自“添箱”。譬如湖南辰州“嫁女用嫁履盈筐,庙见后以送其夫族”④(《中国风土志丛刊》第9册,《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六,1144页)。亲友“添箱”的礼物虽然算不上贵重,如上表中,嘉禾县“添箱”,“率以片糖、烟叶,片糖以备婿家吃糖茶,烟叶以备新娘馈客烟也”⑤(《嘉禾县图志》卷九,《礼俗》,民国二十七年刻本),以及其他诸如鞋子、巾帕等物,许多都是女家准备不及的细小物品,“添箱”礼尽管不是嫁妆的主体,却是对父母所筹备嫁妆的重要补充,在婚礼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2亲属提供嫁妆

除父母外,兄长、叔伯等近亲也是女性嫁妆的主要提供者,特别是在那些父母已经过世,或者父母虽在却老迈病弱没有经济能力为女儿提供嫁妆的家庭,嫁妆多靠近亲提供。如清代名臣骆秉章之妻金氏,嫁妆十分丰厚,骆秉章正是凭借妻子的财力和金家的经济支持而功成名就。金氏的婚姻大事由其兄长决定,嫁妆也是由兄长提供的①(参见徐珂:《清稗类钞·婚姻类》,2077页);再如曾国藩之女曾纪芬共有三千两银子的嫁妆,其中一千两为叔父曾国葆的遗产,则是叔父提供了纪芬的部分嫁资②(参见曾纪芬:《崇德老人自订年谱》,19页);清人龚炜之妻自幼失母,其父托孀姑王夫人“训育之”,“夫人爱之甚,临没亦授产五十亩”,龚妻的奁田由姑母提供③(参见龚炜:《巢林笔谈》,23页)。

除具血缘关系的亲属外,还有一些拟制的亲属,如义父母,也是嫁妆的提供者。如郑成功的母亲翁氏被日本国王认为义女,其“妆奁甚盛”,由日本国王提供。④(参见《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六辑,《台湾外记》,73页,台北,大通书局,1987) 光绪年间,某道监察御史阎锡龄,为子娶木商女,“女曾认某福晋为义母”,迎娶时,“妆奁多至百余起,璀璨耀目,半为福晋所赠,远近争羡艳之”⑤(徐珂:《清稗类钞·婚姻类》,2108页)。江夏陈芝楣,原聘商人之女,后父亲去世,家境贫困,“乃奉母命至江宁,贷于外舅外姑,供秋试赀”,不料“商拒之,且迫使退婚”。名妓李小红“悯之”,“慨赠五百金,劝回鄂乡试,且与订婚约”。明年,陈芝楣“成进士,中探花”,“商女忿,郁郁死,而商亦大悔”。为表示补救,商人将妓女李小红赎出,“为义女”,并“浼人为媒,奁赠十万金”⑥(同上书,2076页)。

3男方家庭提供嫁妆

同类推荐
  • 天变

    天变

    光和六年,天下大旱,各处都有人吃人的事,所不同的只是谁吃谁。各地也总是黄沙满天,行路的旅人都戏称都快忘了天以前什么颜色了。
  •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 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揭开误读的面纱,抚摸历史的真相从颠倒的黑白中,从隐藏的真相中,从褐色的画面中,从纷乱交错的事实中,从被尘封地记忆中追踪历史原貌的蛛丝马迹。洗去铅华,剥掉粉饰,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深层考证,客观评价,给世人一面真实的镜子。《被误读的中国历史》的目的在于让人们真实地了解人类的过去,同时本着新生史实的精神,对其进行科学的探究,从而拨开层层迷雾,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在于使读者辨清哪些是道听途说,哪些被颠倒混淆,形成对历史真相客观、公正的认识与判断。要想真实地了解人类的过去,在流传至今的浩渺史书中,空间有多少历史真相被隐藏了?又有多少是非黑白被颠倒混淆呢?请走进被误读的中国历史去看个空间吧!
  • 赤眉绿林起义

    赤眉绿林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后来与刘演刘秀起义军会合,成为光武中兴的源头。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荆州牧发兵2万人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击败莽军,部众增至数万人。次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疫病,起义军分兵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
  • 中华姓氏大典

    中华姓氏大典

    关于民族问题的研究,坐不改姓”,却不多见。总是先问“尊姓”;有事同人接触,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有灿烂文化、对人类文明 有卓越贡献的伟大民族,总是称呼“某同志”、“某先生”。国人历来重视姓氏。“行不更名,是由五十六个人数不等的民族所构成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又是由几千个姓氏细胞所组成。和人初次相见,是做人的尊严。这个“某”,著述很多;关于姓氏的探讨介绍,就是对方的姓
热门推荐
  • 神奇的地球现象

    神奇的地球现象

    人类总是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 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 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 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 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 的“未解之谜”。
  • 双面恋人:兔子打倒帅校草

    双面恋人:兔子打倒帅校草

    她有双重身份,白兔,白家大小姐是她第一重身份,八岁那年被他夺走初吻,手持信物互相等待。关兔是她第二重身份。他(杨振)与关兔日久生情,冲破心里障碍,与关兔交往,交往的第一天,他意外的找到了八岁那年与他定情的白兔。最后他选择了哑巴白兔。心又爱着关兔。他不可能抛弃白兔,也不想关兔成为别人的新娘。精神极度压抑,然而他想,享齐人之福,把两只兔子都娶回家。本文除了真情实感,相濡以沫的爱情外,还汇集了青春时期同学之间最单纯,最深厚的友情。本文亮点,哑女(白兔)盲女(岳安安)都属于残疾人,残疾人与正常人之间都有一道抹不去的鸿沟,她们为了爱都走出一条布满荆棘的心酸爱情。像她有几尺厚脸皮的女人世界上应该只有她(姚绿卡)一个,为了爱她倾尽所有,遍体鳞伤。爱到最后她只能留下哀伤的一句话“曾经一度以为用一颗最真的心,可以换取一份最真的爱,原来这只不过是没人欣赏的独角戏。”本文有笑有泪,有伤有痛,有情有义,有爱有恨!
  • 进错房,喂了狼

    进错房,喂了狼

    保洁员弄错了房号牌,引发了一段大灰狼吃掉美羊羊的故事!精彩多多,搞笑多多,一贯的宠文搞笑风格哦!喜欢的,戳进去看看吧,收藏,是最黛紫最大的支持哦!
  • 阁主万安

    阁主万安

    金戈铁马不如一壶甜茶,西风瘦马不如平瘫在家,那么懒的姑娘谁呀?风蔚阁主,顾绝兮。
  • 穿越重生:嫡女天下无双

    穿越重生:嫡女天下无双

    她,是国内金牌特工,,树敌无数,却从来没有失手,众人心中的顶梁柱,却遭人算计,穿越到一个哑巴身上!家族抛弃,连下人也敢欺负!“既然,我代你活了下来,那就由我做主,欠了你的统统双倍奉还,退婚,那就试试看,究竟是谁后悔!”霸气的声音,四处传去,从此光芒万丈,闯炼狱,一身血色,还是如此艳丽夺人!玩世不恭,因为上一世的恩仇,所以决定这一世天地任逍遥!胆敢阻止自己逍遥的步伐,遇神杀神,遇佛弑佛!爱人面前可以,装可爱,扮无辜,执子之手,与之携老!站在世界顶峰,愿一生一世一双人...........
  • 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5)

    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将军嫁到

    将军嫁到

    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上的了厅堂,下的了战场,斗的过百官,打的跑敌军。诗词歌赋小意思,排兵布阵没问题。倾城绝世的容颜,惊才艳绝的才情,引的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话,天下女子,慕容汐才是王道。女扮男装是她的命运,一生为国是她的使命,如果老天没有突然抽风的话…*对话一:“慕容将军,你舟车劳顿辛苦了,让寡人给你揉揉肩膀捶捶腿吧。”某男殷勤说道。某女听了一脸无语,说道:“皇上请自重。”对话二:“皇上,那个慕容实在太不像话了,区区一个武将,也敢给臣妾脸色看。”某妃告状。“哦,那看来朕也要给你脸色看,不然朕怕慕容将军不高兴。”上官瑾辰严肃说道。场景三:某小太监急急忙忙跑到上官瑾辰面前报道:“皇上啊,慕容将军还是不肯换回女装,把您赏赐的衣服都给烧了。”“最近天气渐凉,你去问问慕容将军需要多少取火,让尚宫局那些嬷嬷准备。”某小太监一脸黑线,尴尬望天。
  • 斜眼的吉利

    斜眼的吉利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天下为聘:废材敛财记

    天下为聘:废材敛财记

    前世,她是别人手里的刀,一切只凭握着她的人的心意。结果,她被背叛,被舍弃。重活一世,她不再是刀,却依旧奋勇直前。她再不要被任何人掌握,一切由已不由人!她要做人上人!实力是她追逐的目标,敛财是她的手段和消遣!变成尼姑不怕,顶着废物的名头不怕,被家人舍弃也不怕。她有空间,可种出千年灵药。有能力,强到无人能敌。
  • 嫁祸

    嫁祸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