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4200000007

第7章 清代嫁妆的整体描述(5)

嫁妆本是女家赠送给女儿的财物,有时也可由男方家庭提供。如清代黑龙江地区,男家在婚前要事先准备好“被褥各二,及箱柜、梳匣”等日用品送往女家,“俟女家送奁至男家时,携以俱至。女家所增者,尚有洗衣盆、手巾、胰子等物”,是由男家提供部分的嫁妆,女家予以增补,合成一份完整的妆奁①( 参见徐珂:《清稗类钞·婚姻类》,1993页)。江西兴国县“女家置备妆奁,缝工之值取办于男家”,也是由男家提供部分妆奁资金②(参见《兴国县志》卷一一,《风俗》,同治十一年刻本)。有嫁妆全部由男家提供者,清人范祖述记载:“有一种简单办法,女家不发妆奁,由男家代备箱笼桌椅等物,名曰‘包房’。所备箱笼,先一日送往女家以便装置衣服”③(范祖述:《杭俗遗风》,62页);《筠连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有女家贫不收采礼,奁具悉听夫家自制,谓之‘倒办’ 者”④(《筠连县志》卷三,《舆地志·风俗》,同治十二年刻本)。男家“包房”或者“倒办”,一是由于女家因贫困而无力置办嫁妆,请求男家的帮助。如湖北通城,“贫户女家量单开梭布、钗环,并红线量付衣服长短则子交媒,并求男家体量代助筵席、衣被、奁饰,或五六两至十两不等,名曰‘过度’”⑤(《通城县志》卷六,《风俗》,同治六年活字本),富家则无需“过度”,这只是贫困家庭的无奈之举;二是出于俭省易行等原因,女家不收聘礼,男家置办妆奁,省却了中间许多礼节繁费,如《苏州风俗》记载有所谓“折妆”者,男子在妻故迎娶续弦时,“前妻妆奁全备,毋庸重费金钱购置,是则两方费用均能节省”。将前妻的嫁妆送给续弦,免于再行置办,以节省双方费用。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礼制,是人们在筹办婚礼中所提出的一种折中方式而已,“仅限于中人产以下”的家庭,为富户所不齿。⑥(参见《中国风土志丛刊》第36册,《苏州风俗·婚丧礼俗》,27页)但是,男家提供嫁妆对女家因无力办妆而导致婚嫁失时的补救,及其给婚姻带来的积极影响,已经为时人所认识,如《乾州志稿》记载“由男家备妆奁,亦简便不致失时”⑦(《乾州志稿》卷五,《土地志·风俗》,光绪十年刻本),这是婚姻观念上的进步。

男家提供嫁妆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嫁妆系由聘礼转化而来,清代许多地方,嫁妆与聘礼息息相关。如台湾苗栗县,“其妆奁厚薄,大抵与男家所送聘金之数目相埒”①(《苗栗县志》卷一,《地理志·风俗篇》,1959年至1978年铅印本),男家给多少聘金,女家即置办多少妆奁,聘金从一定程度上讲全部转化为嫁妆。有些地方甚至更为直接,“贫困者嫁女无资,少索财礼以为嫁女时之衣饰”②(《重修蓟县志》卷三,《乡镇·风俗》,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明白地指出向男家索要聘礼的目的就是为女儿置办嫁妆。浙江路桥亦如此,女家于婚前“开单讨取新妇礼服、四季衣料及金珠饰物,谓之‘尺头’。尺头多者,赔贴必多,尺头少者赔贴亦少”③(《路桥志略》民国二十五年杨绍翰排印《崇雅堂丛书》本,转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858页)。

此外,在特殊的情况下,男家会提供嫁妆将妻妾另嫁他人。如乾隆时名臣方观承,年五十而无子,“使人于江宁买一女子”,“将择日纳之副室矣”,因见女子的诗册中“有相知名”,“问之,知此为女子所携其祖父之作也”。方观承说:“吾少时,与此女之祖以诗相知,安得纳其孙女?”他认为纳友人之孙女为不义,因此“助资嫁之”④(徐珂:《清稗类钞·婚姻类》,2048页)。吴县人席仲远,“妇姜氏贤而无子,尝出奁中金为仲远买二妾”,其中沈氏妾为席家生冢子士焜,席即为另一妾择偶,“庀妆具嫁之”⑤(同上书,2039页)。席仲远纳妾的目的为传宗接代,得子之后即提供嫁妆将妾嫁出,以免耽误其青春。

4友人提供嫁妆

友人提供嫁妆,一般发生在女子父母去世的情况下。乾隆时,安徽巡抚裴宗锡“自皖述职入都”,听说朋友骆某去世,“遗妻女甚贫困”,裴宗锡遂将骆女“携至署,为之择婿”。“会洪洞刘侍郎秉恬丧偶,闻女贤且美,因议婚”,“裴赠奁嫁焉”⑥(徐珂:《清稗类钞·婚姻类》,2052页)。吴江包惊几,“笃友谊,与吴东湖善,吴卒,抚其家属甚至”。包惊几自己的女儿出嫁时,“闻吴女将适人,贫不能理装,即以己女之奁具赠之。后一载,始嫁己女”①(同上书,2045页)。为友人之女谋婚嫁、备嫁妆,甚至将自己女儿的嫁妆转让给好友之女,推迟己女的出嫁时间,反映出清代士人重友轻财的人格特征。

还有一些豪侠提供嫁妆的事例,我们也将其归入友人之列。据《清稗类钞》记载,有寡母与女独处,“一纨绔子目而艳之,强委禽焉,选日往迎女”。“女夜与母决,欲自裁”。有女侠“自屋下”,“请以身代”。女侠遂代女到达豪强之家,“密爇异香,一室皆眯,乃攫其宝器还母家”,说:“恶姻缘已断,请为若女结好姻缘。此宝器,以资奁具也”②(参见上书,2064页)。桐庐义贼苗喜凤,“尝行窃江南”,闻小屋中有女因母病重而哭泣,喜凤“探怀出银”,让女为母治病,不料“母竟不救”。母亲去世后,女子被当地恶绅掠去,喜凤“以探得女耗,至绅家”,“手刃公子,救女出”。后“为女择以士人,备奁嫁之”③(同上书,2104页)。侠客不仅为母女解决了逼嫁的难题,还提供嫁妆让女儿缔结好姻缘,反映出嫁妆在婚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无奁难嫁是侠、盗皆知之事,连他们都愿意提供嫁妆以解决女子的终身大事。

5主家提供妆奁

婢女为主家服务,如果不是“世仆”或“家生子”,当其达到婚嫁年龄时,一些主家为体现对奴婢的优待,会为其提供婚嫁之资以成婚配。宋代即有这样的例子,宋人陈规“尝为女求从婢,得一妇甚闲雅,怪而询之,乃云梦张贡士女也,乱离夫死无所托,鬻身求活,规即辍女奁嫁之,闻者感泣”④(《宋史》卷三百七十七,《列传》,1164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陈规将自己女儿的嫁妆赠送给婢女,即张贡士之女,体现出他的仁慈,因此“闻者感泣”。清代也有类似的事例:

淮阳贺某本旧家子,美丰姿,工词翰。幼聘中表女,以粤寇乱作,流离转徙,不相闻。贺落魄,游雁门,僦僧寺以居。一日,雪霁,有驺从拥贵人入庙,询知为陕西李镇军。俄而夫人亦至,有侍婢,其一特慧丽,贺目注神移不能去。顷之,闻夫人呼雪鸿,令上殿爇香。窃喜,伺廊下,且往来遥尾之。地皆沙,玩其足迹,乃画沙为诗云:“玉梅花下影姗姗,仙步凌云自往还。一点灵犀通不得,只留香印在人间。”李过而见之诗,疑之,顾问贺,贺不承。固诘之,乃以情告。李虽武夫,而性好风雅,因与论诗,益奇之,延为记室,且许以雪鸿赠,贺敬诺。挈之至署,具奁嫁之。婚夕,展邦族,则固所聘中表也。喜极,相持而恸。李闻之,亦喜,遂女雪鸿。后贺成进士,官知府,李夫妇老,无子,贺奉养之,终其身。①(徐珂:《清稗类钞·婚姻类》,2098页)

尽管雍正时期已下令废除贱籍,但人们心中的良贱思想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抹煞,奴婢在主家服役期间没有人身自由,能够得到主人的允许而与良人缔结婚姻已属少数,而雪鸿在沦为侍婢之后,仍能与原先定亲的表兄缔结良缘,且主人为其提供嫁妆,实属幸运。

台湾云林县蔡杨氏,“嫁同里蔡汝铎”,“结缡十一年,铎殁; 无子,以亲侄二人继”。蔡杨氏“内痛夫亡,又伤姑老,乃勉制哀痛,强颜承欢,始得少减哀思焉”。后“姑殁”,蔡杨氏“乃杜门课子,婢年方长,即遣嫁之,厚其资妆”②(《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三辑,《云林县采访册》,54页)。蔡杨氏以丰厚的妆奁遣嫁婢女,一方面体现出她的善良仁慈,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寡妇家庭中留有待嫁婢女的是非。

与奴婢一样,妓女同样没有缔结婚姻的自由,多数妓女由于家境贫寒被迫堕入青楼,鸨母只企图依靠她们挣得钱财,断然不会为她们的终身大事着想。但有这样一个事例,鸨母竟陪送厚奁,遣嫁妓女:

丹徒徐宝山“以贩盐为生”,“尝至仙女镇,与其徒游于女闾”,有鸨母责打雏妓,遍体鳞伤,“宝山大怒,出手枪,掷几上,召院主至,使与鸨并跪于地而受鞭”,然后“拽女使拜己”,对鸨母说:“此我之义女也,姑寄养于此,饮食起居毋使纤毫不如意,否则罚。若其体视今为瘠者,亦罚。敢有侵犯或强使接客者,尔辈皆死。”不久,鸨母“愿遣女归”,宝山不允。鸨母“乃以具厚奁嫁良家为请”,宝山“始呼其父母至,为主婚焉”①( 徐珂:《清稗类钞·婚姻类》,2102页)。

像徐宝山挽救雏妓的情况毕竟属少数,多数妓女出嫁时,不仅受到鸨母的百般阻挠,还要交纳巨额的赎身费用。因此,主家或鸨母为奴婢或妓女提供妆奁的情况在社会中并不常见。

6官府或宗族提供嫁妆

清代,许多女子由于拿不出像样的嫁妆不能及时婚配,或者降低了成婚的条件。针对女子无奁难嫁的情况,政府和宗族常常出面为贫困女子筹办嫁妆。

康熙四十一年(1702),由于许多宗室子女无钱婚嫁,康熙帝特令,“由户部以一厘利银取银六万两,由宗人府借放八旗,除将利银连同六万两本银俱一并支付户部外,所余利银仍借放,将所获利银于宗室子女婚嫁时,各给六十两”。这个办法应当解决了不少宗室女子的嫁妆问题。但是,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仍有41位宗女由于贫困无法出嫁,康熙帝特下令恩赏她们每人一百两银子,以筹备嫁妆,并因此形成制度,“凡女孩到十八岁,若无说媒之人,即出具缘由”,由宗人府上奏,依次给予嫁资。①(参见《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1096~1097页) 乾隆时,皇帝也曾下旨,“念婚嫁无所赡仰,特命王公行辈最晚者,司宗室红白事件”,宗室女出嫁,“赐银一百二十两以为妆费”②(《清稗类钞·婚姻类》,2050页)。可见皇帝对于宗室女嫁妆问题的关注。

在皇帝的表率之下,官员也纷纷效仿,为贫困女子筹备妆奁。如《水曹清暇录》记载,刘贞女幼时与程允元缔结婚姻,“后允元随父回淮安”,而贞女之父客死天津。“贞女惟以针指自给,守孝不字”,“允元以有原聘,直至五旬余亦义不再娶”。后程允元“行次天津,闻人竞传刘贞女事”,访之,“果为其原聘室人也”。“县令金之忠闻而异之,查访的实,当堂合卺,资其奁具送归,一时称之”③(汪启淑:《水曹清暇录》,165页,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县令为等待未婚夫数十年的刘贞女提供妆奁,一方面体现出父母官对于妇女的关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褒扬其贞节行为。

明清时代,不少宗族都设有“义庄”,作为赈济贫困族人的主要手段,为族中贫困女子提供嫁妆即是义庄的功能之一,如《清史稿·列女》记载:欧阳玉光妻蔡氏,家贫,“将嫁,宗族周焉,得钱三千有奇”④(《清史稿》卷五百八,《列女》,14044页)。许多宗族义庄对于资助嫁妆的额度有具体规定,如道光、咸丰年间,常熟邹氏义庄规定:族中力不能嫁娶者,嫁女给银五两;道光二十一年(1841)济阳义庄规定:族中无力婚嫁者,嫁女贴钱六千;延陵义庄规定:“嫁女给七十制钱八两”⑤(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232、260、277页)。尽管宗族资助的几两银子或几千钱的嫁妆,属于清代嫁妆中的较低水平,但这些资金毕竟使得族中贫困女子得以及时婚配,缓解了嫁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嫁妆的筹备与发送

清代,嫁妆全部使用银钱的极少,多数的嫁妆由衣物首饰、家具器皿等实物构成,这些物品要女家预先筹备妥当,届时经过一定的仪式发往男家。

1嫁妆的筹备

《长寿县志》载,“及报期结婚,女家办治妆奁”①(《长寿县志》卷四,《风土》,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即男家将择定的婚期通报于女家之后,女家开始筹备嫁妆。实际上,女家筹备嫁妆的时间要早得多,多数家庭在婚事议定之后或更早就开始为女儿筹备嫁妆,以免临近婚期时间紧迫,预备不周,以致女子本人和家庭在婚礼中蒙羞。

妆奁的筹备确实是一个繁琐的过程,早在宋代,袁采就告诫生女之家要提前预备嫁妆:“至于养女,亦当早为储蓄衣衾、妆奁之具,及至遣嫁,乃不费力。若置而不问,但称临时,此有何术?不过临时鬻田庐,及不恤女子之羞见人也。”②(袁采:《袁氏世范》卷上,609页,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因此,许多家庭自女儿出生起,就开始为其备办嫁妆,直至婚前才筹备完毕,体现对于女儿婚姻的重视。那么,为何筹备嫁妆需要如此之长的时间,需要如何筹备?

首先,陪嫁物品的制作很有讲究,对于做嫁妆的人、所用材料,乃至制作日期都有特殊的规定。根据《西石城风俗志》的记载,“婚期既定,诹吉作嫁衣,绸料等召缝人作之,余则女工作之(女工之赀较缝人省三分之二)。衣成,用红绿绒线靪于成衣之中央,折叠以藏之;作帐必择生人属酉者(谓酉鸡能食蚊虫也);作枕必择夫妇偕老者;制被胎必择火日(谓火日所弹永无冷气),以两家棉花合弹,弹成,中置胭脂一块,再用纱网之;鞋则必择绣工精者或女自作焉”①(《中国风土志丛刊》第30册,《西石城风俗志》,3页)。服装要裁缝和女工分做,鞋子要精于刺绣的人或新妇亲自制作,被褥枕帐的制作人和制作日期都要选择适当,按照这样的工序,必然耗费很多时日,如此看来女家的确需要预先筹备。

其次,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家庭所筹备的妆奁也不相同。尽管嫁妆的丰俭依照女家的经济情况而定,各地对嫁妆的价值或规格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构成形式,因此形成了上表中的嫁妆等次。人们在陪送嫁妆时,自然会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等。如表中苏州的嫁妆,从俭至丰分为“四只头”、“赤脚两裙箱”、“两裙箱”、“裙箱”、“红木两裙箱”、“红木四裙箱”几等,另有不入流的“一桌四杌”为乡间最简陋的嫁妆,通过陪送嫁妆的内容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

那么,各家庭陪送嫁妆的等次或额度是以什么为根据呢?一般而言,中产之家缔结婚姻,女家嫁妆要与男家聘礼大致相当,如河南淮宁“聘金返璧,女家陪妆亦略相称”①(《淮宁县志》卷六,《风土志》,道光六年刻本);广西同正一带送嫁妆时,要将奁物摆于抬桌上,“其抬桌之多少,视男家所行”②(《同正县志》卷七,《民籍·礼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台湾苗栗县,“妆奁厚薄,大抵与男家所送聘金之数目相埒,贫者稍减,富家则或有过之”③(《苗栗县志》卷一,《地理志·风俗篇》,1959年至1978年铅印本);浙江路桥,女家于婚前“开单讨取新妇礼服、四季衣料及金珠饰物,谓之‘尺头’”,“即纳徵之义”,男家所给尺头多者,则女家嫁妆必多,“尺头少者,赔贴亦少”④(《路桥志略》民国二十五年杨绍翰排印《崇雅堂丛书》本,转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857页)。传统社会缔结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既不能高攀,也不欲低就,“以财产相若、门户相当,为男女两姓必要之条件”⑤(《重修蓟县志》卷三,《乡镇·风俗》,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反映在嫁妆上,也要与男家的聘礼相当方可。这是中产之家陪送嫁妆的情况。

贫富两极家庭则嫁妆与聘礼成反比,“至妆奁之多少,亦以贫富为标准,且往往与聘礼为反比例。盖贫家聘礼,只索钱财,不重物品,其妆必少,甚至毫无。富者重礼物,不索钱财,其妆奁反多”⑥(《万全县志》卷九,《礼俗志·民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同类推荐
  •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

    历史是古人活动的舞台,文化则是其中积淀而成的传统。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与文化是精神与思想的遗传基因,对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找出其本源,揭示中国传统世界的内核,便是别裁。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作者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去理解历史上一些典型的事例。对于人们耳熟却并不能详的一些历史故事,书中细致地加以拆分,一步一步进行分析,对于故事的出路或结果,提出多种可能性,然后通过排除法,得出历史自身呈现出来的结论,并分析出为什么只能是这个结果的道理。书中讲的道理,事关价值体系,都是大道理。但不是空洞地讲道理,而是建立在大量的细节描述基础上。
  • 武乡的红色驻地

    武乡的红色驻地

    武乡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抗日军政大学等重要机关长期驻扎于此,留下了众多革命历史文物和珍贵的革命旧址。《武乡的红色驻地》主要对全县的革命旧址进行调查和搜集整理,并对团以上机构驻扎过的旧址加以介绍,反映了武乡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对进一步研究八路军文化,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推动老区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霸宋西门庆

    霸宋西门庆

    泱泱大宋,水深火热,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烽烟四起,外族觊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且看我,凭手中长剑,青锋三尺;唤世间好汉,铁血一心。虎贲三千,复收燕云旧地;龙飞九五,重开华夏新天!
  • 海外明夷录

    海外明夷录

    明初大航海时代,伟大的航海先驱郑和率空前绝世的水师舰队,云帆高举,七下西洋,臣服数十国,辉煌记忆让人热血沸腾;其同袍、朋友分踪五大陆、七大洲,历险奇趣寻宝探秘……
  • 毛泽东和“三国”

    毛泽东和“三国”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就十分爱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他说:"吾人揽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毛泽东1906年接触了《三国演义》,1912年在湖南一师期间,接触了《三国志》。从有记载文字佐证,他至少读了70年的《三国演义》。可以说《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伴随了他一生的读书生活。
热门推荐
  • 虚拟社会管理

    虚拟社会管理

    虚拟社会是网络时代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形式,是人们通过互联网从事各种活动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本书从虚拟社会的概念、历史演进、特征出发,分析和梳理了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的现状、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的分析,重点阐述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特点和应对措施,以及对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处理方式;同时,结合实践,研究了网络问政、网络监督与网络反腐、微博的“革命”、网络信息安全以及如何重塑领导干部网络形象及网络公关等问题,为领导干部提高虚拟社会管理能力提供参考和帮助。
  • 绝世女神医:祸水皇后倾天下

    绝世女神医:祸水皇后倾天下

    十年前,他对她许下我拱手山河讨你欢的诺言。十年后,他将她变成了囚在冷宫的弃后。她从万丈高楼跃下,摇身一变变成了名满天下的神医,用医术一步步地实现她的倾国誓言。当现代天才女医师卯上古代腹黑暴君。当一切诺言变成谎言,他和她该如何自处?她说:“我要让你眼睁睁地看着你的帝国被一点点倾覆。”他说:“女人,这辈子你都无法逃脱我的掌控。”纸醉金迷的世界,无上的权力。谁又能与谁生死相许?且看一代绝色神医,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谢谢美工半月做的封面,很美啊~】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实用文艺鉴赏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实用文艺鉴赏

    本书讲述了民间文学、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电视、建筑鉴赏方面的知识,其内容全面广泛、营养丰富、生动具体、趣味盎然。
  • 心理学的帮助:人人受益的心理策略

    心理学的帮助:人人受益的心理策略

    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本书从性格、识人、管理、说话、办事、销售、做人、两性等多角度介绍了心理学知识,指出了人们的心理和生活困惑,阐述了现代人常见的不良心理、心理障碍的防治策略,实在是一本难得的心理学自助好书。
  • 卓越私营公司十堂必修课

    卓越私营公司十堂必修课

    未来的企业竞争,也就是经理人大施拳脚的竞争,只会花拳秀腿功夫是难以立足商场,只有不论耍刀弄枪,还是骑马射箭,十八班武艺样样精通的老板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如立囊之锥而突现。
  • 哈佛情商提升课

    哈佛情商提升课

    无论是在一切快速膨胀、充满喧闹与张扬的时代,还是在经济退潮、繁华落尽只剩孤独的时代,我们最需要的,都是情商。它让你看清自己,发展自己理解他人,有益于他人,在自我与社会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
  • 农场贵妇

    农场贵妇

    伊雪身患白血病,在生命最后,带着破碎的游戏空间到了架空的时代,开始她人生能够走完的历程。她穿越成一个贫穷的农家女,家徒四壁,满眼心酸;看她如何变身改变家庭困境,建立一个超级农场。建立大大的农场,开酒庄,五星大饭店、平民连锁店,做煤老板,将生意做到天边;学武功,成立私人警卫队,保家园;权贵为她折腰,士子为偶低头===只有他能让自己改变,也只有他能为自己改变。
  • 聊斋志异选(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聊斋志异选(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聊斋志异选》在选辑过程中,着力挑选出其中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代表作。其中既有反映民间疾苦、揭露官场黑暗、抨击科举腐败的愤世之作,也有阐释人伦事理、颇具教育意义的寓意故事,更有讴歌美好人格、纯洁爱情的佳美篇章。
  • 奇异有趣的动物世界(科普知识大博览)

    奇异有趣的动物世界(科普知识大博览)

    在奇妙的动物世界中有很多精彩有趣的故事。种类繁多的动物令人眼花缭乱,他们灵活敏捷的身手,漂亮的样貌,神秘独特的生活习性都能让你连连惊叹。你喜欢家里的小猫小狗吗?很多人都喜欢这些小动物。作为人类的伙伴,我们需要学会尊重和爱护动物,与他们和睦相处、共同成长,要做到这一点,那就先从了解他们开始吧!地球上的生命种类繁多,动物是其组成部分之一。它们是大自然赐予的,能够和人类共同生长、相互影响的伙伴。从天上翱翔的飞禽到地上奔跑的野兽,从海底游弋的鱼类到洞穴里的昆虫等,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动物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热闹,充满生机。我们人类也是动物世界的一分子,而且是最高级的动物。
  • 说话办事的技巧

    说话办事的技巧

    人生一世,说话办事是一门必修的课程,然而,不同的人,“学习成绩”却大相径庭,正可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善于说话办事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必然能够御风而行,如鱼得水、万事顺意;反之,便如船搁浅滩、步步难行。为什么有的人身负旷世才学,行走世上却步履维艰;为什么有的人资质平庸,却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说话办事的本领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