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2100000020

第20章 道教与基督教的自然生态思想(3)

道教认为生命的本原是“道”所派生之“元气”,只有在元气运化而生阴阳中和之气后才产生了人体生命,它是有形有质的真实存在,是精、气、神和谐结合于一体的产物,这是道教生命观的又一特征。“形者,气之聚也”张君房:《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点校本,第1986页。故而道教认为人体生命的本原是“元气”。“阴”、“阳”、“中和”共为三气,三气而成天、地、人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同上,第34页。“三气分判,万化禀生”同上,第17页。故曰“元气”为生命之宗。而且人体“生命”是有形有质的真实存在。

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天地万物和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用地上尘土造人,把生命的气吹进他的鼻孔,他就成为有生命的人,上帝造人的目的是让人管理他所创造的世界。在西方传统中,对于人本身的哲学思考,从古希腊开始,就把人分成灵与肉两个部分。相信灵魂是可以脱离肉体存在,且具有不死的性质姚新中、焦国成:《中西方人生哲学比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4页。由柏拉图建立的身心二分法基础上的灵魂不灭论,曾为基督教所接受,并得到从阿奎那到笛卡尔到马利坦的许多思想家的支持和重述。基督教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有一个终极本原,生命是上帝创造的。人的生命被区分为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认为肉体和灵魂是可以分离的。保罗就把人的生命分为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认为肉体生命是自然人的生命,它导向死亡;精神生命是神恩赐的结果,它走向永恒的生命。“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圣经·加拉太书》6:8。对基督教徒来说,死亡是通往永生的门。奥古斯丁坚持认为,上帝不仅创造了人的肉体生命,而且创造了人的精神生命,并且认为,与肉体生命相比,我们更应该珍视我们的精神生命。基督教承认来世生命的永恒性,这种永恒性与天主(神)生命的永恒性紧密相联。来世生命则是“在死人复活和基督大审判以后的生命”《非拉热的大问答》(1839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484页。按照阿奎那的观点,生命是一事物的自我行动。而天主显然是完全的自我行动,因此天主是最完善的生命,是生命本身。耶稣自己就称自己为生命,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圣经·约翰福音》14:6。天主之生命是属于精神性的生命。人的生命在希望中走向永恒的终极生命。当人的生命到达终极生命之际,也就是人的生命获得永恒生活之时。

在道教的生命观中,人的生命也分为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早期道教坚持形神相须,生道合一,认为肉体可以不死修炼成仙,不过,随着道教内丹学否定肉体飞升,追求精神生命超越,也认为人的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不死,这可从尸解成仙得到说明。20世纪初,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创始人施韦泽所谓的“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显然,道教的生命概念是与此一致的。在施韦泽看来,“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也是如此,只是在具体情况和必然性的强制下,他才会作出区别。即他处于这种境况,为了保存其他生命,他必须决定牺牲哪些生命。在这种具体决定中,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主观和随意性质,并承担起对被牺牲生命的责任。”[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页。

(二)道教与基督教的生命观比较

1道教重视人的现实生命(肉体生命),基督教更重精神生命(灵性生命)。

道教与基督教对生命的看法是不同的。道教非常执著于此生此世的现实生命。道教贵生、乐生、尊生,不仅敬重人的生命,也敬重天地万物的生命。对于人的生命,道教认为人的现实生命可以不死,并可以在现世实现永恒,即成仙;基督教则认为现实生命是短暂的,来世生命才是永恒的,承认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人死后经过主的末日审判,复活的灵性身体与灵魂结合为一。

道教以生命为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以生为乐,重生恶死。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13页。“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壹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同上,第298页。又说:“故夫上士忿然恶死乐生,往学仙,勤能得寿耳,此上士是尚第一有志者也。”同上,第161页。又说:“天下人乃俱受天地之性,五行为藏,四时为气,亦合阴阳,以传其类,俱乐生而恶死。”同上,第393页。《老子想尔注》将“生”提到“道”的高度,认为生是道之别体。因此,在《太平经》的作者看来,人生的至道就是热爱生命、保养生命,使之健康长寿乃至长生不死。道教思想家葛洪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2页。他进一步说:“古人有言曰,生之于我,利亦大焉。论其贵贱,虽爵为帝王,不足以此法比焉。论其轻重,虽富有天下,不足以此术易焉。故有死王乐为生鼠之喻也。”同上,第259页。在葛洪看来,虽贵为帝王,死不及生鼠,认为生命是最宝贵的。司马承祯在其《坐忘论》里指出:“人之所贵者生,生之所贵者道。”《坐忘论》,《道藏》第22册,第892页。针对儒家纲常伦理所造成的忠孝之士轻忽性命的状况,道教提出了“事阴不得过阳”、“事死不得过生”的伦理准则。《太平经》指出:“人生,象天属天也。人死,象地属地也。天,父也。地,母也。事母不得过父。生人,阳也。死人,阴也。事阴不得过阳。阳,君也。阴,臣也。事臣不得过君。事阴反过阳,则致逆气;事小过则致小逆,大过则致大逆,名为逆气,名为逆政。……故天道制法也,阴职常当弱于阳。比若臣当弱于其君也,乃后臣事君顺之;子弱于其父母,乃子事父母致孝也。……故孝子虽恩爱,不能忘其亲者,事之不得过生时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9-51页。唐末以后,道教内丹家追求精神生命不死。由于内丹家注重精神生命的永存,故对肉体便持一种贬斥的态度。不过,道教深信生命出自一源,万物生于同根,化生万物的道具有至高无上的德性,由道和天地所生的万物也具有自己的价值,故要求人们尊重生命,爱护万物。

基督教认为现世的生活是短暂的,来世天国的生活才是永恒的。基督教的末世论涉及对上帝创造的赞美。所有的人都是在通往时间终结的旅途中,这个旅途的归宿与目的就是完全实现天主的国。使徒时期相信来世将由主的复归而被建立,基督徒是属于来世的,在现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只是陌生人和朝拜者。这种否定现实的人生而高扬天国的永生的基督教人生理论,在文艺复兴以后,受到了资产阶级伦理学家的批判。神仙道教主张肉身成仙,否定死亡,认为通过修炼可以达到长生不死,永远享受人间的幸福和快乐。基督徒相信“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圣经·罗马书》14:7-8。

但是,基督教也承认“生命是人在世的最高世俗价值(highesttemporalgood),但并不是所有价值当中最高的”[德]卡尔·白舍客:《基督教伦理学》第2卷,静也、常宏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39页。因为,身体的生命是上帝委托给人的礼物,所以人不可以任意地破坏他的生命和身体的完整;而且人必须以负责任的方式恢复受到损伤的健康。身体生活和健康也是上帝委托给人的价值。每个人应该维护生命、健康、身体的完整性,并为此提供所必具的东西:食物、衣服、住所、娱乐。不过,一个人的人间生活不是总体的至善。基督教对人类自我实现的理解是:“拥有与上帝团契的生命。”[德]米夏埃尔·韦尔克:《关于上帝信仰的对话》,刘光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2道教对生命的态度是乐观主义的,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和回避;基督教则认为人的肉体生命是短暂的,它直面死亡,重视来世利益。

基督教认为身体的死亡是生命更新的转折点,即新生命的诞生;并且,基督徒把痛苦看作有益的,把快乐看作危险的。保罗曾描述了基督徒生活中的这种悖论:“似乎忧愁,却是常常快乐的;似乎贫穷,却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圣经·哥林多后书》6:10。基督教信仰把痛苦看作是人与基督合一的方法,因为基督忍受了痛苦和死亡而这样进入了圣父的荣耀。我们身上“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圣经·哥林多后书》4:10。在基督教看来,“痛苦是上帝使我们的心灵从尘世暂时的事物转向永恒、转向他本人的伟大的教育手段。所以受苦导向内在的安宁”[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页。如果能宽容地甚至英勇地接受苦痛,人就完全在基督内成熟起来。所以,基督教信仰被认为是关于受难、痛苦、牺牲、死亡的信仰。它给人带来的是谦卑、温良、慈悲、宽容。

与基督教相反,道教对待人生持乐观的态度,极重现世利益。道教以生为美,以寿为美,表现出一种热爱生命、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道教以“生”为乐,《太平经》认为,现实生活是有价值的,人生也是有幸福和快乐的。实现对生命的超越,是一种向生命原初的回归过程,即所谓“复命归根”。道的作用是创造万物,并让他们复归于道PaschalTing,MarianGao,BernardLi,DialoguebetweenChristianPhilosophyandChineseCulture,Taipei:FuJenUniversity,2002,p212。如果人能锲而不舍地求“道”,将自己的生命与“道”合一,那么,生命就进入了永恒的、“至美”的“至道”境界。《太平经》一方面认为人有生就有死,上寿、中寿、下寿者各寿尽而死是自然之法。“夫物生者,皆有终尽,人生亦有死,天地之格法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1页。“人生有终,上下中各竟其天年,或有得真道,因能得度世去者,是人乃无承负之过,自然之术也”同上,第372页。;另一方面主张仙道可学,而且人人都有“不死成仙”的可能性。道教把修仙者之死,名为尸解,宣称是修道者将登仙而遗其形骸。道教的尸解信仰,相信人的生命经过修炼和某种丹药的处理之后,将以另一种形式获得永恒不死姜生:《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伦理论稿》,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05页。

同类推荐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热门推荐
  • 卑鄙的圣人:曹操7

    卑鄙的圣人:曹操7

    历史上的大奸大忠都差不多,只有曹操大不同!曹操的计谋,奸诈程度往往将对手整得头昏脑涨、找不着北,卑鄙程度也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但他却是一个心怀天下、体恤众生的圣人;而且他还是一个柔情万丈、天才横溢的诗人;最后他还是一个敏感、自卑、内心孤独的普通男人。
  • 残夫惹娇妻

    残夫惹娇妻

    《残夫惹娇妻》:“娘,为什么他们都说爹是磨,磨是什么?”。稚嫩的言语,透着浓浓的不解。“…”。是魔,不是磨。她的儿子已经四岁,她的丈夫是夜魔展狂,无极堡的人她却只识子不识夫——那个与她有着最亲密关系的男人,她甚至连他的长相为何也不知道展狂是魔,是残魔,身残,心残,一张鬼脸——无极堡的人娶了她,那一夜,他的残暴,让她心惊,那一夜,她如展家人的愿,怀上了他的种——五年,除了儿子身上流着他们共同的血,他们不曾有任何交集五年,多少个日月,多少的冷眼,多少的闲言碎语——她以为,她的日子会一直这样过下去如果,他不来招惹她的话——《残王丑妃》:他是北容王朝的靖王,世人称其为残王,拥有一身绝世才华,却瞎了双眼,与皇位就此无缘。她是北容王朝宰相家的六女,从出生起就未曾受过重受,人称燕家丑六儿圣上指婚,将丑女指给残王,真是天生一对普天之下也唯有残王能娶丑六儿,瞎了双眼,母猪也是美女温于意震怒于圣上的恶意,燕水若却感念于皇上的圣恩,让她得以逃离宰相府“王爷,我帮你捶背吧,”“……,”王爷不语。结果小手敲过他的背,颈,直接敲上他的脑袋。-----------------------------------------------------------------------------------某依作品推荐:《后娘嫁到》:《美厨前妻》:《总裁的前妻》:《极恶夫君》:《狂君惹娇妻》:
  • 萝莉戏天下:萌宠小米虫

    萝莉戏天下:萌宠小米虫

    穿越很流行,米虫是目标。美男诚可贵,金钱价更高。他是艳绝天下的武林盟主,谈笑间取人性命杀人于无形。她是穿越千年的一缕孤魂,好吃懒做扮猪吃老虎,却不想各路美男送上门。他富甲一方:“小乞丐,跟我,我给你荣华富贵。”他权倾天下:“悠悠跟我,我给你想要的自由。”他名震江湖:“女人,你要是敢跟他们走,你就试试。”她勾起小手指,魅惑懒散一笑:“本姑娘要找敢于宠我到发指。武功盖世,经的起诱惑,上得了厅堂,下的了厨房,上的了床。长的人神共愤,一打绝色美男子做我林悠悠的男人,你们……达标么?”(宠文+爆笑+速更)
  • 名家教子书:世界经典

    名家教子书:世界经典

    本书共10章,即10位教育大师的教育方法各自成章。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成功的教子经验的中国父亲和母亲来说,本书是一部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读本,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权威而完善的教育宝典。相信每一位父母一定能够从世界教育大师的智慧中得到启发,真正把孩子培养成人、成才。本书让您迅速了解大师教育智慧的核心内容,从而能够轻而易举地亲近和理解世界教育大师的智慧,感受世界经典教育方法的巨大魅力。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成功的教子经验的中国父亲和母亲来说,本书是一部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读本,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权威而完善的教育宝典。
  • 天之仙侣

    天之仙侣

    相传:天地间有一部奇书:天之书。它记载着天地间所有万物的起源,没有人知道它的来历,它就犹如时间一样浩如烟海,无可穷尽。在数千年之后,人间出现了三大派,他们是正道的领袖,是修真界的泰山,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开派祖师从哪里来。
  • 萌妻嫁到:无良废材妃

    萌妻嫁到:无良废材妃

    【完结+美满】一朝穿越,古灵精怪的她待嫁为妃。她戏帅哥,玩暧昧,占便宜,偶尔吃个醋,假装在乎。可是快活的日子没过多久,麻烦事却接踵而来。风流倜傥的俊王爷身份有待补充,温文尔雅的帅皇帝另有心机,刁蛮任性的俏小姐又是处处针对……嘿!她可不是吃素的。既然要玩,那就玩把大的,俊男美女统统都到碗里来!
  • 尼克松传

    尼克松传

    理查德·尼克松,美国第37位总统,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位每股总统,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次数最多的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因水门事件被迫画上句号,而在此之前,他带领的这代美国,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本书为您一一呈现。 本书是美国最佳历史类图书奖获得者里克·伯尔斯坦所著,他以惊人的研究和非凡的叙述才能,为我们分析美国分裂的政治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里克·伯尔斯坦以引人入胜的笔法、凭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再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美国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披露了尼克松是如何从政治困境中突围,获得总统要职的。
  • 第一次搭讪就上手

    第一次搭讪就上手

    搭讪,也不只是搭讪,它其实就是一种毛遂自荐的态度,让你对得起自己,在爱情上勇敢去认识自己心仪的异性,也在事业上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让自己脱颖而出的机会;它将带给你的,是个人魅力的培养,以及全方位的自我提升。好好研读并实践《第1次搭讪就上手》中的观念和技巧后,将发现自己不仅异性缘变好,同侪关系更是左右逢源,这是一本无论如何都该赶紧入手的经典之作。想要成功,就是要跳脱给自己设定的框框,大胆地去尝试一次。不去尝试,当然不会失败,也不会有痛苦;去尝试虽然可能遭遇挫折,承受痛苦,但同样有可能一举成功,享受无法言语的喜悦。
  • 醋君霸爱

    醋君霸爱

    她前世的男友是个奶娃娃,于是踹之!一不小心惨遭横死,却来到自己的前世,进入万恶的旧社会,被习礼嬷嬷打得像身上菜瓜,又有一个半夜闯入她闺房的男人强迫逼她承认是他的未婚妻,这是什么日子呀!好容易来了一个帅哥,看得对眼,对他实施长久的勾引对话,却一不小心撞见他和自己姐姐的奸情,不是说穿越女无敌吗?为什么她却这么命苦?未婚夫看她还小,暂时没逼她上床,可是醋意巨大,为了防止她出墙,把墙全加高了三尺!可是,好容易穿越一回,没有遇见其他的无主帅哥,没有去过素有“穿越女崛起吉地”之称的妓院,没有开创惊世骇俗的事业,就这样被订下终身?不,她不甘愿!可惜,没等她出墙,他就先来一个暧昧情感,还有他奶奶也逼他纳妾,好吧,既然你精神有出轨迹象,我也客气!老娘我远走天涯!看谁比较会出墙!走到天涯又如何,还是在他掌握中!厚载啊厚载,我算看明白了,在爱情的世界里,你便是我的克星,任我跑到天涯海角,终究离不开你的掌控!“那是,小人物还想要出墙?借你个梯子你都不一定爬得过去啊——而且,我就在墙的那一边!”他狂妄地仰天大笑。你有高墙筑,我有过墙梯!墙外风光无限好,一枝红杏出墙来……开创穿越笨笨女生出墙新纪元!出墙与反出墙,谍对谍!另,本书极具争议性,好者,大家交相赞叹,不好者,雷得桑陌死的心都有!如果你想看一个完美无弱点的女主,免进,免雷!本书是桑第一部引起这么轩然大波的作品,大家欲进从慎!当然,不进可惜!————————————————————————————————————桑的另外两部完结小说《暴君的逃婚皇后》《祸水》也敬请大家批评指教!哈哈!嘿嘿!
  • 谁在喧哗

    谁在喧哗

    罗伟章, 1967年生于四川宣汉县,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作家研究生班。曾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四川文学奖等,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被有关专家称为“活跃的同辈当中分量最重、最突出、最值得关注的作家之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