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沧海桑田
[释义]沧海:大海。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为大海。比喻事物起了极大的变化。
[出处]晋·葛洪《神仙传·王远》
[同义]白云苍狗,沧桑之变
[例句]几位离开祖国五十多年的台胞,看到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不禁发出沧海桑田的感叹。
[故事]传说,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一起去蔡经家饮酒。
等到了约定的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只见他戴着远游的帽子,挂着彩色的绶带,佩着虎头形的箭袋,真可谓是威风凛凛。
王远一行降落在蔡经家的庭院中后,簇拥他而亲的那些人便全部隐没了。接着,王远和蔡家的成员互相致意后,便独自坐着等麻姑的到来。
王远等了好久也不见麻姑的身影,便向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请她。
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中向王远禀报说: “麻姑命我向您致意,她说,此刻她正奉命巡视蓬莱仙岛,要稍待片刻才能来。”
王远微微点着头,便耐心地等着。没过多大一会儿,麻姑便来了。她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留着一头长到腰间的秀发,衣服上面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
麻姑和王远相互行礼之后,王远便吩咐开宴。席间,麻姑对王远说: “自从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
王远叹息道: “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宴饮完毕,王远、麻姑各自召来车驾,升天而去。
)2.差强人意
[释义]差:稍微地,比较地;强:振奋。原指还算能振奋人心。现形容幕人或幕事还不错,还能使人满意。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吴汉传》
[例句]王明这次考试成绩不算很好,但和以前比起来,还算差强人意。
[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那时候,在南阳有个叫吴汉的年轻人。为人极其忠厚朴实,平时很少说话,但他却喜欢和天下的豪侠义士们打交道。
那时,正好赶上王莽篡权,战争频繁不断,百姓生活颠沛流离。吴汉也不得不逃亡他乡。后来,他来到了渔阳这个地方,并以贩马为生。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投奔了刘秀。开始之时他并不引人注意,只是后来在战斗中别的将领见他十分英勇,又有智谋,便常在刘秀面前夸奖他。于是刘秀开始有意识和他交往,渐渐了解到吴汉的为人,并开始重用他。
得到刘秀的赏识之后,吴汉可以说是更加赤胆忠心了。在他的大力帮助下,刘秀轻而易举地消灭了王郎的割据势力,并且镇压了许多次的农民起义,这些都为东汉政权的最终建立奠定了坚
由于在战斗中吴汉屡建奇功,战绩卓越,在刘秀称帝之后,他被任命为大司马,并且被刘秀封为“广平侯”。
有一次,刘秀打了败仗,心里面十分生气。就连朝中的大臣们各个也都是愁容满面。
这时,吴汉却在军营中带领将士们检查刀枪,准备进攻的武器。刘秀听说此事之后,立刻愁容消逝,不禁由衷地赞叹道:“吴将军真可谓是差强人意,所作所为,一举一动都真是振奋人心啊!”
)3.乘人之危
[释义]乘:趁着。趁别人有危难的时候,去要挟、侵害人家。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盖勋传》
[同义]落井下石
[反义]雪中送炭
[例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乘人之危,趁市几大肆侵略中国,掠走了大批财物。
[故事]东汉时期,有一个叫盖勋的人,智慧超群,为人正派,刚正不阿。因此,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当时,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好朋友。梁鹄在政务上有什么疑难,常向盖勋请教。
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他倚仗着朝廷中有后台,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对他是恨之入骨,但却又敢怒不敢言。
然而,梁鹄手下有个从事叫苏正和,他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而且,他不看情面,不徇私情,狠挫了那些贪官污吏的气焰。
不料,梁鹄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牵连自己。于是,他感到焦虑不安,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可盖勋昕后却拒绝说: “为个人事而杀害忠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之时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此后,梁鹄和他商量处置苏正和之事时,他说: “喂养鹰鸢,要使它凶猛,这样才能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凶猛了,你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梁鹄听了,领会了盖勋的意思,便放弃了杀苏正和的念头。后来,苏正和获悉此事,十分感澈,亲自登门道谢,但盖勋却避而不见。他对人说: “我劝梁鹄不杀苏正和,这纯粹是公事,跟我与他的恩怨无关。”
)4.叱咤风云
[释义]叱咤:怒喝声。一声怒喝,风云变色。形容声威极大,可以左右形势。
[出处]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同义]气吞山河
[例句]将军虽已年过半百,但他在战场上仍然是叱咤风云,
气吞山河。
[故事]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盛的时期,在文学方面也出现了数不胜数的诗人和文学家。唐朝初年便涌现了像“初唐四杰”这样在诗文上有杰出贡献的代表。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其中骆宾王从小就才华横溢,长大后的经历又很有传奇色彩。骆宾王曾经担任过长安主簿的官职。在当时是武则天当政,武则天在被立为高宗的皇后不久,就逼死了原来的皇太子。在高宗去世以后,她又废掉了继任的新皇帝,自己来管理朝政和军国大事,并企图当女皇帝。骆宾王对此十分不满,在当时的男市又社会中,把女人当皇帝视为十分不可忍受的事。于是就有许多的人反对武则天。这时,唐朝将领徐敬业正在扬州举兵起义,反对武则天领导的政权。他征焦了十万大军,准备举兵进攻长安,打倒武则天。
这次起义得到骆宾王的赞同,他也参加了徐敬业的兵变。并且为徐敬业写下了讨伐武则天的宣言书,其中写道:
“武则天阴谋占据了皇帝的宝座,残忍地杀害国家的贤臣,并杀害了自己的亲人,简直连天地都不能容忍她的恶行……我徐敬业是唐朝忠义的老臣,此次举起义旗,清除妖孽。我的兵强马壮,铁骑成群,粮食堆积如山。胸怀怒气则山岳崩倒,厉声叱咤则风云变色。用这样的气势来制服敌人,又有什么样的敌人是不可战胜的!”
据说,这篇檄文得到了武则天的大力称赞。她认为能写这祥文章的人才没有被朝廷任用,实在是大臣的失职,朝廷的损失。
后来,徐敬业的兵变彻底地失败了,他自己也被杀死了,而骆宾王则不知所踪。
)5.初出茅庐
[释义]茅庐:草屋。原指诸葛亮刚刚出山就打了胜仗,也比喻初露头角。现多比喻初次历事,缺乏经验。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同义]涉世不深 少不更事
[反义]老谋深算 老马识途
[例句]几年前,他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而如今他已经是富有经验的老将了。
[故事]诸葛亮,三国时最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故事千古流传,他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精明机智的象征。
诸葛亮自幼与叔父相依为命,在湖北襄樊隆中这地方边耕边读。多年的苦学使他足智多谋,深得军事、治国的奥妙,被人称作“卧龙先生”。后来刘备访得诸葛亮的才能,便三顾茅庐来请他,他才同意出山做刘备的军师。但是刘备的义弟并不服气,认为他年纪轻没本事,刘备过于看重他了。刘备则始终对诸葛亮充满了信心。
诸葛亮做了军师不久,曹操便派大将夏侯淳带10万大军攻打刘备,当时刘备兵少势薄便把希望寄托到诸葛亮身上。诸葛亮紧急调兵,作出了迎敌的部署。
夏侯淳率军来到博望坡前,派一半兵马做前锋,其余押粮运草。走不远便见到赵云的部队,战了没几个回台,赵云便诈败而走。夏侯淳轻敌直追,一气追上博望坡,又碰上刘备率领的十分不整齐的军队,以为这便是诸葛亮准备的伏兵,更加不屑一顾,决心捉拿刘备。刘备与赵云兵台一处,招架了几回合,又逃走了。夏侯淳为捉拿刘备紧追不舍,来到了一条弯曲的山路上,夏侯淳手下的将领提醒他: “道路狭窄,路边又多是千枯的草木,要提防刘备的军队用火来攻!”夏侯淳立刻醒悟了,急令撤兵,不过已经来不及了。这时诸葛亮已经布置好的人马在曹军的四面
放起火来。风助火势、火助风威,曹军被烧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曹军的后路被关羽截断,左边山谷中张飞带领人马也杀出,赵云、刘备也返身回击。这一仗,一直杀了一夜,曹军惨败,夏侯淳带着为数不多的残兵败将落荒而逃。
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之中,罗贯中用相当细致、精彩的笔法描绘了这场战斗,并把它称为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
)6.出人头地
[释义]头地:一个头的距离。比喻高出别人的地位。指高人一等,超过一般人。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苏轼传》
[同义]高人一等 出类拔萃
[反义]庸庸碌碌 相形见绌
[例句]一个人不要光想出人头地,应该多想想为国家为人民做点实事。
[故事]苏东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聪明机智,胸怀大志。幼年时,他读到东汉《范滂传》中范滂忠心耿耿为国,最后被宦官冤死在狱中时,不禁喟然长叹。他问母亲: “日后,我若秦范滂那样的人,娘能反对吗?”
母亲程氏凛然答道: “吾儿能做范滂,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苏东披二十岁便进京赶考。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是大名鼎鼎的大学士欧阳修。他一向反对诡怪奇涩的文章,当他阅卷时,眼睛一亮,一篇《刑赏忠厚论》令他喜上眉梢。原来这篇文章不重形式,大谈朝廷的刑律不仅仅用来惩治腐吏,更应该奖赏忠良。欧阳修很想定这篇文章为状元,但又怕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文章,为了避嫌,便只取为第二名进士。
这篇《刑赏忠厚论》其实正是苏东披的文章,苏东坡顺利通过荐试,又在殿试中博得皇帝的赞赏,高中做官。日后,苏东披谦虚地拿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方知那篇文章不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以致自己委屈了苏东披,只取了第二名。但苏东披大度谦恭,令欧阳修十分高兴。
欧阳修看到苏东披年纪轻轻,便才华横溢,更是大加荐举,他写信给当时德高望重的重臣梅尧臣说: “苏东披才华犹甚于我,他高出了我一头啊!望加以重用。”当时听说此事的臣子都认为欧阳修太谦虚,后来看到苏轼的文章,备感信服。
苏东坡后来的文章果真超出众多名家,成为一代大文豪。
)7.唇亡齿寒
[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双方互相依靠,生死安危与共。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
[同义]唇齿相依 辅车相依
[例句]多少年来,我们和朝鲜一直部是一衣带水,唇亡齿寒的友好邻邦。
[故事]早在春秋之时,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攻打虢国,但晋国和虢国之间夹着虞国,要攻打虢国就得向虞国借路。但是,晋献公担心虞国不会同意借路,便焦虑不安。这时,晋国的大夫荀息献计给晋献公说: “大王,用您的宝玉和骏马作礼物送给虞王,他一定会答应借路的。”献公怕虞王收下礼物不肯借路,荀息说: “他不答应借路,就不会收下礼物。如果收下,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他们收下礼物,我们最后还能收回来。把宝玉放在虞国,就像从内室移到外室:把宝马送给虞国,就像把马从圈里牵出来养在圈外,您怕什么呢?”
于是,晋献公依据荀息的计策,把礼物送到虞国。虞国国王非常高兴,便很爽快地答应借路的要求。虞王手下有一个名叫宫之奇的大臣,他得知此事后极力劝阻虞王说: “我们不能借路给晋国啊。虢国是我们的友邻,它和我们虞国的关系就好像是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岂能自保?一旦晋国灭掉虢国,虞国一定会跟着被灭亡。这‘唇亡齿寒’的道理,您怎么就不明白呢?请您千万不要借道让晋军征伐虢国。”
可是虞王却不昕谏劝,把路借给了晋国。
结果,晋国很快把虢国消灭了。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灭掉了虞国。
虞王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最终成了晋国的俘虏。
)8.从善如流
[释义]从善:听从善言;如流:像流水一样。指乐意接受正确的意见,像流水那样迅速而自然。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
[同义]从谏如流
[反义]刚愎自用
[例句]小李很年轻,但他为人谦虚、从善如流,大家都很喜欢他。
[故事]春秋时,强大的楚国攻打郑国,郑国抵挡不住,便派人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派大臣挛书率军前去援助郑国。楚军见晋军亲势凶猛,便退兵了。
挛书很气愤,就领兵攻打楚国的盟国蔡国。蔡国是个十分弱小的国家,压根儿就不是晋国的对手,于是忙向楚国求救。楚国市不想和晋国交战,无奈盟国求救,只好派公子申、公子成二人,率领申县、息县军队,前往救援。
挛书准备出战,但他的部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劝柰书说: “楚军去而复返,一定很难对付。如果我们前去迎战,打胜了也只不过是打败了楚国两县的军队,没什么好夸耀的;而一旦失败了,就是奇耻大辱,所以还是不打的好。”
栾书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准备退兵。这时有人问挛书:“您身边的谋士有十一人,但只有三个人不主张打,可见主张打的还是占多数,您为什么不按多数人的意见办事呢?”
挛书说: “只有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知庄子三人都是晋国的贤人,他们的意见正确,能代表多数人,应当采纳。”于是栾书下令退兵。
两年后,栾书再次率军攻打了蔡国,然后想去攻打楚国。知庄子等人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建议挛书先不进攻楚国,而先进攻沈国。栾书认为他们说得对,于是改向沈国进攻,结果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当时人们称赞栾书说: “挛书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就像流水一样迅速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