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04

第4章 王艮:泰州学的创立(4)

在他看来,只要分作早晚两期即可,而且还必须紧紧扣住心斋的格物论来判断心斋思想的精神特质,这一点正是东厓的“学凡三变”说中所欠缺的。但有一点,一庵的判断却与东厓的判断相吻合,也就是两人都以嘉靖五年作为一个重要的年份来看待,东厓认为这一年是心斋结束中年期的标志,一庵也认为这一年的两篇作品,是心斋的重要代表作,熟读这些文字是我们领会心斋之学的关键,由此可以推断,一庵认为嘉靖五年是心斋思想趋于成熟的一个标志。不管怎么说,尽管与一庵的说法相比,东厓在“其中也”之前多了一个“其始也”的早年自学时期,抛开这一点不论,两人都以嘉靖五年作为心斋思想更进一层的标志,这一说法对于我们后人了解心斋的学思历程是有启发的。

基于上述的考察,最终我认为,东厓的“学凡三变”说基本可从,王一庵着眼于心斋思想的基本宗旨所作的判断,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则可列为下表:

早期:正德二年(1507) 心斋25 岁———正德十五年(1520)心斋38岁。重要事件:“居仁三月半”的精神体验、“天坠压身”之梦。

中期:正德十五年(1520) 心斋38 岁———嘉靖五年(1526)心斋44岁。重要事件:拜师阳明、北上讲学、《鳅鳝赋》。

晚期:嘉靖五年(1526) 心斋44 岁———嘉靖十九年(1540)心斋58岁。重要事件:《乐学歌》、《勉仁方》、《明哲保身论》、《大成学歌》、淮南格物说。

(第二节 现成良知

一 问题缘起

自16世纪30年代起,随着后阳明时代的到来,围绕阳明的良知学说如何理解等问题,在阳明后学中产生了分化现象,其中“现成良知”说是一个主要的诠释观点。关于这一观点的形成、展开及其在阳明后学、晚明思想界所引起的反响等学术问题,笔者曾在旧著中有过专门的讨论,有兴趣者可以参看。这里仅对“现成良知”的问题由来作一简单的回顾,以便于后面的进一步讨论。

所谓“现成”又作“见成”,有时又作“见在”、“现在”,在宋明时代,它作为一种口语,与现代汉语“现成享受”中的“现成”

一词意同,意指某种已经“做好了”的事物,换言之,“现成”一词原本并无特殊的思想涵义。然而到了阳明后学那里,将“现成”置于“良知”之前,或将良知与现成合为一词,形成了“现成良知”或“良知现成”这一特殊的表述用语,如此则赋予了“现成”一词以某种特殊的思想内涵。良知存在被理解成一种“现成”的存在,意谓良知不是后天形成的被创造出来的某种存在物。如此一来,“现成”便成了诠释“良知”的一个关键词。例如在心学话语中经常可以看到“只求见在”、“当下便是”之类的观念主张,意谓当下的现实生活或经验活动便是自然合理中节的,其依据便是人人都具备“现成良知”。然而,如果说当下经验便是良知本体的直接呈现,或者说良知存在的当下性便可直接证成人人都是“现成”的圣人,那么就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儒学所强调的从格致诚正到修齐治平的一切工夫主张便都可以被消解于无形。这也正是后来在阳明后学的思想展开过程中所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个理论危机。

要之,当我们说“良知现成”或“良知见在”的时候,既可从现实状态上说,良知是“见见成成”、“停停当当”的,同时也可从本来状态上说,良知是“先天具足”、“个个圆满”的,引申开来,则可说良知是“即刻当下”、“当下便是”、“合下完具”、“现今成就”

的本体存在、现实存在。以阳明心学而言,不论是“良知现成”还是“良知见在”,这两种表述的内涵基本一致,所欲强调的是这样一种良知观念:良知作为人的道德本质,必然先天地存在于人心之中,是与生俱来、先天具足、无有亏欠的;与此同时,良知作为人的道德意识,必然即刻当下、直截了当、见见成成地“发育流行”于人伦日用生活当中。由前一层意思即可推出:良知是超越时空、普遍存在的,故可说良知是“塞天塞地”、“亘古亘今”的存在;由后一层意思即可推出:良知是展现在现实生活世界之中的,故可说良知是“发见流行”、“当下具足”的存在。重要的是,这两层意思构成了“良知”的完整涵义,不可分割,也就是说,具有超越性的良知本体必然呈现在日常生活的行为当中,同时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意识活动与作为道德本体的良知心体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要之,无论是“良知现成”还是“良知见在”,在强调作为道德本体的良知存在的先天性、遍在性、当下性、圆满性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这是阳明良知学说的题中应有之义。甚至可以说,“良知现成”、“良知见在”已然不是对良知存在的某种描述而已,而是阳明心学的一个本体论命题。至于它与“致良知”工夫论命题所构成的理论紧张,应当如何把握和解释,则是引起阳明后学争辩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心学历史上,王龙溪对“现成良知”问题的理论阐发最为详密,引起了江右王门的另一代表人物罗洪先(号念庵,1504—1564)的反驳,两者之间围绕“现成良知”问题所展开的辩论既推动了人们对良知理论的理解,同时也加剧了阳明后学的分化。透过他们的辩论,可以使我们加深对阳明后学中的种种义理问题的深入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来了解心斋的良知现成说的思想内涵及其意义。首先须指出的是,王阳明本人并没有明确说过“现成良知”或“良知现成”,但阳明非常强调“此心常见在”,因此把握良知的关键就在于“知得见在的几”,做到“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就随“今日良知”扩充到底以至“明日良知又有开悟”。要之,良知是当下的现实存在,故必须在即刻当下作致良知工夫。阳明后学围绕良知现成问题的讨论,其实就是源自阳明的上述思想。龙溪便是充分汲取了阳明的这一思想,从而对阳明的良知学说作出了明确归纳:

先师提出“良知”二字,正指见在而言,见在良知与圣人未尝不同。显然,在龙溪对阳明的理解中,所谓“良知”,指的正是“见在良知”,其意是指,人人所具有的“现成圆满”的良知也就是圣人所具备的良知,之所以说凡人与圣人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其根据即在于此。这里出现的圣凡问题,暂置勿论。

然而在阳明后学当中,对良知的理解不尽一致。龙溪曾归纳为六种不同的良知见解,其中,有一种意见与现成良知说形成了尖锐的冲突,亦即“良知无见成,由于修证而始全”。持这一见解的主要是良知归寂派,其代表人物罗念庵曾批评王龙溪的现成良知说:

“世间那有现成良知?良知非万死工夫,断不能生也,不是现成可得。”这一批评具有典型意义,在晚明思想界非常著名。念庵的意思是说:良知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对于现实状态中的个人来说,绝不是现成圆满的,重要的是,如何使良知的道德意识在日常经验生活中得到正确的体现,则取决于后天的刻苦努力。其实,在念庵的这一观点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基本立场:“夫本体与工夫,固当合一,原头与见在,终难尽同。”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见在”与“原头”视为一对概念,并将此与“本体—工夫”这一阳明心学的核心问题联系起来,显而易见,念庵的问题意识是非常敏锐的。念庵在一篇主要记录了与龙溪讨论学术问题的《甲寅夏游记》的文章中,针对龙溪的“现成良知”说,提出了他所坚持的一个观点立场:“千古圣贤汲汲诱引,只是要人从见在寻源头。”意思是说,自孔孟以来儒家所提出的所有说教,无非就是要人“从见在寻源头”,亦即从当下的经验生活中寻找“本源”之所在。很显然,此说的一个前提就是:

“见在”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源头”。此即“原头与见在,终难尽同”的意思。换言之,在念庵看来,见在与源头、工夫与本体的紧张关系绝不能作简单的划一、抽象的合一,两者的合一必须建立在工夫实践的基础之上,抛开工夫实践的努力,妄谈“见在”即是“源头”,这是万万不可的。念庵坚持认为,在未将“发见流行”于现实经验活动中的道德意识与知觉情识作出严密甄别的前提下,便将良知的“见在”性与良知的“本源”性直接地等同起来,这正是龙溪所主张的现成良知说的最大的理论弊病之所在,而其尤为易显之流弊则是:“以知觉为良知”或“以情识为良知”。所谓“知觉”、“情识”,主要含有感性情欲、偏见意识等贬义,特别是在将良知与知觉或情识对举的语境中,尤其如此,大体说来,凡是“逐物而转”、“缘镜而起”的作用心、经验心之现象,都可化约为“知觉”或“情识”。因此,“以知觉为良知”(聂双江语)或者“以情识渗入良知”(刘蕺山语),其病症虽异,然其病根则一:均为“现成良知”或“见在良知”所误导的结果。

只可“从见在寻源头”而不可认“见在”为“源头”,这是念庵批判现成良知说的一个基本立场。由此出发,他得出了良知“不是现成可得”的结论。应当说,念庵出于对心学流弊的担忧,其用意和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的担忧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将见在情识冒作见在良知”(顾宪成语),在心学末流当中不能说绝对没有,对此王龙溪亦有一定程度的认同。然而也应看到,当龙溪说良知是“现成”的,其意在于强调良知既是先天具足的,同时又有当下圆满的本体存在,指的是本体论层面的问题;当念庵说良知“不是现成可得”的,“非万死工夫,断不能生”,则是一个属于工夫论层面的问题。显然,两者所指向的问题在层次上是有所不同的。也正由此,龙溪、念庵就现成良知问题争论不休,却始终未能说服对方。

事实上,龙溪虽然强调良知本体现成圆满、当下具足,进而提倡为学方法必须“从本体悟入”,他称之为“先天正心之学”,但他也承认这种“从心上立根”的工夫只适用于上根之人,对于中下根之人来说,“从意上立根”的“后天诚意之学”则是必不可少的。

也正由此,龙溪指出:

苟不用致知之功,不能时时保任此心,时时无杂念,徒认现成虚见附和欲根,而谓即与尧舜相对,未尝不同者,亦几于自欺矣。……世间熏天黑地无非欲海,学者举心动念无非欲根,而往往假托现成良知,腾播无动无静之说,以成其放逸无忌惮之私。可见,对于“不用致知之功”而“徒认现成虚见”以及“假托现成良知”之流,龙溪所表明的反对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换言之,就龙溪而言,说良知是现成的,并不等于说可以“不用致知之功”或者“更不须用销欲工夫”,这本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而不能混为一谈。

由以上念庵与龙溪的辩论可以看到,围绕现成良知问题所发生的义理纠缠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也很有典型意义。总之,现成良知说只是指明人在本质上与圣人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是一个本体论命题。假设良知若非“现成”,就必将导致对孟子以来“天赋良知”这一儒学传统观念的根本质疑;另一方面,如同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并不等于说人就是现成圣人一样,龙溪的“良知见在”、“圣凡平等”,也只是就本质上立论、本体上立言的一种立场预设,并不等于说人的现实状态便是圣人状态。如果说现实状态中的人都是圣人,那么从逻辑上来说,这种抽象假定无任何意义。事实是,“圣人”作为一种理想化的人格,只是儒学所指向的一种精神追求,必须落实在现实生活的世界当中去追求,而不是说人的现实状态即是理想的本来状态。在此意义上,道德实践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通向圣人境界的必要条件。从罗念庵到顾宪成,他们对现成良知说的批评,主要是着眼于这样一点:现成良知说有可能导致忽视甚至否认现世社会中所存在的道德状况的深刻危机,故云“其为天下祸甚矣”,就此而言,他们的批评在当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这样一种道德主义的批评,并不能从学理上否认“良知现成”这一心学命题的理论意义。

由上可见,现成良知或见在良知、良知现成或良知见在,作为一种思想命题或者作为一种对良知存在的论述方式,在阳明后学的思想展开过程中存在着种种争议。归结起来,持正面肯定者的观点主要有三:一是,良知是超越时空、亘古亘今、千古见在的本体存在,这是良知存在的先天性,是“人人具足”、“当下圆成”的;二是,良知必然发见流行于日常生活当中,在道德行为中必然是当下呈现的,这是良知存在的当下性,是“无所不在”、“当下即是”的;三是,由于良知本体是当下即是的存在,所以在工夫论上就是必须相应地做一番“当下识取”、“当下承当”的工夫,这叫做“当下工夫”、“见在工夫”。反对者的主要观点也有三:一是,良知必由工夫才能得以呈现,而良知呈现不能证明良知是现成的;二是,由良知现成,可能导致取消一切致良知的工夫,导致将见在情识冒认为见在良知;三是,由良知现成,可能导致圣人也是“现成”的结论。

正如龙溪所说,王门诸子各以“性之所近”,片面强调了良知观念的某一个层面,以至出现了六种良知的解释,而对于各种解释方案却最终未能获得统一。由于龙溪对良知的阐发过于偏重本体论的层面,因而他坚持工夫论须直接从良知心体“悟入”,他称之为“先天正心之学”,然而这种“先天之学”只适用于“上根之人”,由此在他人看来,也就缺乏普遍的教化意义。另一方面,念庵等人批评“现成良知”说有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错误:凡是现实存在的都是自然中节的、合乎良知本体的,从而无视日常生活中良知与情识、本心与欲望存在着真妄混同的现象,而现成良知说面对这种现实状况却完全缺乏应对的能力。应当说,这些批评也是值得重视的。

那么泰州学派在现成良知问题上,又有什么思想主张呢?

二 良知见在

大体说来,在心斋的思想体系中,除了上面略已介绍的“万物一体”论以及后面将要看到的“淮南格物”说最有特色以外,还有两个颇具特色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思想观点:一是他的“满街皆是圣人”说,一是他的“百姓日用即道”说。两者可分别简化为“满街圣人”、“日用即道”。相对而言,关于阳明后学中的重要术语“现成良知”或“见在良知”,心斋并没有这样的直接表述,有关龙溪和念庵的互相辩难,心斋更是没有直接参与。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满街圣人”说还是“日用即道”说,却无疑地都与“现成良知”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甚至可以说,“满街圣人”或“日用即道”都是建立在“现成良知”观念之基础上的。

且看心斋对“良知现成”、“良知见在”的观念表述:

良知一点,分分明明,亭亭当当,不用安排思索。良知天性,往古来今,人人具足,人伦日用之间举措之耳。

中也,良知也,性也,一也。识得此理,则见见成成,自自在在。……真体不须防检。由上一节我们对现成良知问题的考察,可以看出这里所谓的“分分明明”、“亭亭当当”、“人人具足”、“见见成成”、“自自在在”等说法虽未使用“良知现成”一词,但无疑就是良知现成或良知见成、良知见在的观念表述。同时还可看出,在现成良知的问题上,心斋的基本态度与龙溪是非常接近的。心斋同样强调了良知存在的“具足”性、“见成”性、“自在”性等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应是良知现成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过,这里的小标题采用“良知见在” 一词,这是为了表示心斋的良知说与龙溪的现成良知说并不完全一致而有自己的特色,这一不同主要表现为:龙溪重本体而心斋重工夫。关于这一点,在本小节的末尾将有讨论。

同类推荐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 吃透道德经

    吃透道德经

    《道德经》概念上的意义,要大过它的本质与内在。很多人在深奥、晦涩的印象前望而却步,只片面地记下 “上善若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法网恢恢,疏而不失”之类的句子,仿佛《道德经》是一本可以窥探宇宙奥秘却难以翻开的神书。
  • 听朱光潜讲美学

    听朱光潜讲美学

    对于如何处理中西关学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众多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出发,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收录了《穿衣之道:诸子争鸣的一个话题》、《周敦颐思想在儒家道德形上学中的地位》、《朱子“中和说”略论》、《儒宗别传:方以智的庄学史观》、《以庄继易:钱澄之的庄学观》、《近代墨学的复兴及其原因《经、子之别与“国故”问题--章太炎、胡适关于治学方法的论争》等论文。
  • 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德经(白话全译)

    史文哲翻译的《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国学大师冯友兰、知名学者傅佩荣、大作家王蒙等。  《道德经白话全译》体例,先列原典,后附译文、注释,并精选古人所做注解,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最后,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领您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热门推荐
  • 希腊神话故事(青少版)

    希腊神话故事(青少版)

    《希腊神话故事》是古老的爱琴海文明孕育出来的一朵艺术奇葩,它诞生于口头传说,在一代代人的口头流传中不断被完善,后来才被整理、加工并记录下来。《希腊神话故事》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中一部分是关于神的故事,另一部分讲述的是深受推崇的古希腊英雄人物的故事。《希腊神话故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影响着后来的希腊文学,不仅如此,对整个欧洲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腊神话故事》还具有很深的社会意义,它描述了人类社会初期,古希腊人在爱琴海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探索与认识,体现了这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观。
  • 这个杀手好诱人

    这个杀手好诱人

    她,是现代排行第一的佣兵杀手,冷酷无情,心狠手辣!她,是镇国将军家的白痴傻小姐,懵懂无知,天真童趣!当有一天,她变成了她,是天意弄人?还是命中注定?现代的冷酷杀手一朝穿越,竟变成了人们口中的痴傻小姐,老天,咱能不这么搞笑成不!既然让我再活一次,那么我若不活的精彩纷呈逍遥无比,岂不是辜负了老天的这份心意?众人皆笑她痴傻,却不知在痴傻的面具之下停驻的却是另外一个风华绝代,睿智无双,疵瑕必报的强大灵魂!再不似往日般的任由尔等笑骂欺辱!你以为自己俊美无双,英武不凡,一个痴儿配不上你?哼,姑奶奶还真就不要你,谁爱要谁要!什么?当着众朝臣的面甩了你很没面子?哈!那又关我何事!我不过是个痴儿,你还要我顾全你的面子?当有一天,痴傻小姐改头换面,神采飞扬,惊才绝世的出现在世人面前!什么?后悔了?想让我回来?对不起,咱对你没兴趣!考虑?好吧,那你就排队等候吧,要是在排到你之前,就找到了顺眼的,那就只有对不起了!本文女主心狠手辣,冷酷无情,宁愿我负天下人,也不要天下人负我!但是对真心相待之人,却是不复无情,反而百倍真心的回报!善伪装,小腹黑,非善类!-------------------------------------------------------------------------------------------------美女有滴!美男更有滴!!!此文不止讲爱情,亲情,友情,主仆情谊,都将华丽丽的上演,精彩多多,不要错过!作者声明,一旦开坑,必将填满,绝不弃坑,所以请亲们放心收藏哦!-----------------------------------------------------------------------------------------------推荐自己同类型新文:《特工小姐很逍》风逍遥,Z国专属特工杀手A组组长。特点:腹黑,狠辣,狂妄,多面,还有最最重要的,就是死也不吃亏!凤逍遥,运城凤家嫡长女。特点:孤僻,自闭,不屑争取,受闷气。还有最最重要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当有一天,从不吃亏的她成了死要面子的她!凤家足不出户,传闻丑陋,体弱的嫡长女,立即惊艳世人。
  • 笑话中的经济学

    笑话中的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学问。具体说来,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如何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在各种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际条件的制约下,选取代价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种选择。本书可谓是雅俗共赏。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可以借助一个个笑话所蕴涵的道理,轻松地理解原本“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满足“学点几经济学知识”的愿望;对于经济学的专业人士来说,读这本书则可以增加一个新的认识角度——原来经济学也可以如此“演义”,如此“娱乐”,权当闲暇之余的休闲阅读。
  • 学会处世、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学会处世、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做人与做事都离不开方圆之道,所谓“方”,即表现于外在的性格和方法:所谓“内”,即深积于心中的气度和态度,古人常说“内方外圆”,正是说出了此中道理。显然,这种内外结合之道,是做人与做理的大智慧、大学问,非一般小打小闹之人生游戏。 人生的巧妙正在于合“内方”与“外圆”为一,即内心刚直.外表柔和.不张扬自己.夸大自己,而是求心中“咬定”目标。 《学会处世学会生活》的核心就是分析“内方外圆”之道对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新见不少,又非常实用。相信,一定能够点活你的做人与做事之道。
  • 妃常非凡:皇后不易追

    妃常非凡:皇后不易追

    【蓬莱岛原创社团出品】“别扯那么远,谁能确定你会活到那一天!”如烟将他全身上下都扫视一遍。“你有必要舌头这么毒吗?”炎恒看着如此良辰美景,能和心中的她一同欣赏,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我舌头毒不毒你都知道,你尝过啊?”炎恒满脸黑线,一把将她拉到怀里,霸道的说:“以后,你的一切只能是我的!”“拜托!我是我自己的,好不好?”如烟推开他,转身懒得看他。炎恒怀疑自己是不是有问题,怎么会爱上这个毒舌女?谁也没留意如烟的嘴角挂着一抹微笑
  • 重生西游之大唐皇族

    重生西游之大唐皇族

    新书《一剑惊雷》正式上传了!求支持!新书一剑惊雷拜求收藏、点击和推荐,大梦泣的人品和质量毋庸置疑啊。我可以复制一切东西,我法力低微,但是可以复制百万符篆,我虽不会炼丹,却可以复制无穷丹药,我不炼法器,却可以复制他人法器为我所用。
  • 皇上是个大土豪

    皇上是个大土豪

    风秋霁,堂堂二十一世纪的高材生,穿越到凌朝后,竟然进宫当了皇后,嗯,听说这个皇上有点冷啊。“哎呀嫂子,不怕我告诉皇兄么?”凌泽昕手执折扇,嘿嘿奸笑道。“风秋霁,你昨天救的那个刺客呢,把他给朕交出来!”凌泽天眸光一暗,冷冷的眼神瞬间秒杀她。好啊凌泽天,你不是喜欢你的如烟姑娘么,那我就成全了你们。某女一心撮合他们,只是到了最后,却换来一句,“风秋霁,你想逃?!这皇后之位必须是你的,所以你就别做梦了,乖乖在这皇宫待着吧!”
  • 邪武神皇

    邪武神皇

    一个落魄少年觉醒血脉,凭借体内一颗大帝之心,为了心爱之人的离别一吻,修武道,兼阵道,炼体魄,凝聚不败皇体,手持镇世邪戟,一人一戟镇压八荒六合,独尊九天十地为皇。
  • 重生空间有精灵

    重生空间有精灵

    知名设计师叶慧是最忠实的唯物主义者,可是无意中救了下界历劫的仙人,叶慧的世界观被彻底颠覆--她重生了!而且还得到了仙人所赠的上古仙坠,从此随身携带空间。虽然重生后的人生并不如意,但是有了随身空间,也给了她许多便利!青梅竹马的男朋友,与生俱来的技术与天赋,看她成就重生之后的辉煌人生!
  • 末世奶妈向前冲

    末世奶妈向前冲

    重回末世之初奶妈唐贝贝带着老公和包子女儿再次踏上末世之路物资怎么办,没事,姐有空间丧尸来了怎么办,没事,姐有异能萌宠,包子军团,给姐冲瞧不起姐的,已经被姐踩在脚下欺负姐的,已经看不到明天的太阳呵呵,喵,怎么搞的,这么多奶娃那个…奶妈,你快向前冲啊请看平凡奶妈在末世的彪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