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04

第4章 王艮:泰州学的创立(4)

在他看来,只要分作早晚两期即可,而且还必须紧紧扣住心斋的格物论来判断心斋思想的精神特质,这一点正是东厓的“学凡三变”说中所欠缺的。但有一点,一庵的判断却与东厓的判断相吻合,也就是两人都以嘉靖五年作为一个重要的年份来看待,东厓认为这一年是心斋结束中年期的标志,一庵也认为这一年的两篇作品,是心斋的重要代表作,熟读这些文字是我们领会心斋之学的关键,由此可以推断,一庵认为嘉靖五年是心斋思想趋于成熟的一个标志。不管怎么说,尽管与一庵的说法相比,东厓在“其中也”之前多了一个“其始也”的早年自学时期,抛开这一点不论,两人都以嘉靖五年作为心斋思想更进一层的标志,这一说法对于我们后人了解心斋的学思历程是有启发的。

基于上述的考察,最终我认为,东厓的“学凡三变”说基本可从,王一庵着眼于心斋思想的基本宗旨所作的判断,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则可列为下表:

早期:正德二年(1507) 心斋25 岁———正德十五年(1520)心斋38岁。重要事件:“居仁三月半”的精神体验、“天坠压身”之梦。

中期:正德十五年(1520) 心斋38 岁———嘉靖五年(1526)心斋44岁。重要事件:拜师阳明、北上讲学、《鳅鳝赋》。

晚期:嘉靖五年(1526) 心斋44 岁———嘉靖十九年(1540)心斋58岁。重要事件:《乐学歌》、《勉仁方》、《明哲保身论》、《大成学歌》、淮南格物说。

(第二节 现成良知

一 问题缘起

自16世纪30年代起,随着后阳明时代的到来,围绕阳明的良知学说如何理解等问题,在阳明后学中产生了分化现象,其中“现成良知”说是一个主要的诠释观点。关于这一观点的形成、展开及其在阳明后学、晚明思想界所引起的反响等学术问题,笔者曾在旧著中有过专门的讨论,有兴趣者可以参看。这里仅对“现成良知”的问题由来作一简单的回顾,以便于后面的进一步讨论。

所谓“现成”又作“见成”,有时又作“见在”、“现在”,在宋明时代,它作为一种口语,与现代汉语“现成享受”中的“现成”

一词意同,意指某种已经“做好了”的事物,换言之,“现成”一词原本并无特殊的思想涵义。然而到了阳明后学那里,将“现成”置于“良知”之前,或将良知与现成合为一词,形成了“现成良知”或“良知现成”这一特殊的表述用语,如此则赋予了“现成”一词以某种特殊的思想内涵。良知存在被理解成一种“现成”的存在,意谓良知不是后天形成的被创造出来的某种存在物。如此一来,“现成”便成了诠释“良知”的一个关键词。例如在心学话语中经常可以看到“只求见在”、“当下便是”之类的观念主张,意谓当下的现实生活或经验活动便是自然合理中节的,其依据便是人人都具备“现成良知”。然而,如果说当下经验便是良知本体的直接呈现,或者说良知存在的当下性便可直接证成人人都是“现成”的圣人,那么就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儒学所强调的从格致诚正到修齐治平的一切工夫主张便都可以被消解于无形。这也正是后来在阳明后学的思想展开过程中所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个理论危机。

要之,当我们说“良知现成”或“良知见在”的时候,既可从现实状态上说,良知是“见见成成”、“停停当当”的,同时也可从本来状态上说,良知是“先天具足”、“个个圆满”的,引申开来,则可说良知是“即刻当下”、“当下便是”、“合下完具”、“现今成就”

的本体存在、现实存在。以阳明心学而言,不论是“良知现成”还是“良知见在”,这两种表述的内涵基本一致,所欲强调的是这样一种良知观念:良知作为人的道德本质,必然先天地存在于人心之中,是与生俱来、先天具足、无有亏欠的;与此同时,良知作为人的道德意识,必然即刻当下、直截了当、见见成成地“发育流行”于人伦日用生活当中。由前一层意思即可推出:良知是超越时空、普遍存在的,故可说良知是“塞天塞地”、“亘古亘今”的存在;由后一层意思即可推出:良知是展现在现实生活世界之中的,故可说良知是“发见流行”、“当下具足”的存在。重要的是,这两层意思构成了“良知”的完整涵义,不可分割,也就是说,具有超越性的良知本体必然呈现在日常生活的行为当中,同时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意识活动与作为道德本体的良知心体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要之,无论是“良知现成”还是“良知见在”,在强调作为道德本体的良知存在的先天性、遍在性、当下性、圆满性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这是阳明良知学说的题中应有之义。甚至可以说,“良知现成”、“良知见在”已然不是对良知存在的某种描述而已,而是阳明心学的一个本体论命题。至于它与“致良知”工夫论命题所构成的理论紧张,应当如何把握和解释,则是引起阳明后学争辩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心学历史上,王龙溪对“现成良知”问题的理论阐发最为详密,引起了江右王门的另一代表人物罗洪先(号念庵,1504—1564)的反驳,两者之间围绕“现成良知”问题所展开的辩论既推动了人们对良知理论的理解,同时也加剧了阳明后学的分化。透过他们的辩论,可以使我们加深对阳明后学中的种种义理问题的深入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来了解心斋的良知现成说的思想内涵及其意义。首先须指出的是,王阳明本人并没有明确说过“现成良知”或“良知现成”,但阳明非常强调“此心常见在”,因此把握良知的关键就在于“知得见在的几”,做到“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就随“今日良知”扩充到底以至“明日良知又有开悟”。要之,良知是当下的现实存在,故必须在即刻当下作致良知工夫。阳明后学围绕良知现成问题的讨论,其实就是源自阳明的上述思想。龙溪便是充分汲取了阳明的这一思想,从而对阳明的良知学说作出了明确归纳:

先师提出“良知”二字,正指见在而言,见在良知与圣人未尝不同。显然,在龙溪对阳明的理解中,所谓“良知”,指的正是“见在良知”,其意是指,人人所具有的“现成圆满”的良知也就是圣人所具备的良知,之所以说凡人与圣人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其根据即在于此。这里出现的圣凡问题,暂置勿论。

然而在阳明后学当中,对良知的理解不尽一致。龙溪曾归纳为六种不同的良知见解,其中,有一种意见与现成良知说形成了尖锐的冲突,亦即“良知无见成,由于修证而始全”。持这一见解的主要是良知归寂派,其代表人物罗念庵曾批评王龙溪的现成良知说:

“世间那有现成良知?良知非万死工夫,断不能生也,不是现成可得。”这一批评具有典型意义,在晚明思想界非常著名。念庵的意思是说:良知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对于现实状态中的个人来说,绝不是现成圆满的,重要的是,如何使良知的道德意识在日常经验生活中得到正确的体现,则取决于后天的刻苦努力。其实,在念庵的这一观点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基本立场:“夫本体与工夫,固当合一,原头与见在,终难尽同。”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见在”与“原头”视为一对概念,并将此与“本体—工夫”这一阳明心学的核心问题联系起来,显而易见,念庵的问题意识是非常敏锐的。念庵在一篇主要记录了与龙溪讨论学术问题的《甲寅夏游记》的文章中,针对龙溪的“现成良知”说,提出了他所坚持的一个观点立场:“千古圣贤汲汲诱引,只是要人从见在寻源头。”意思是说,自孔孟以来儒家所提出的所有说教,无非就是要人“从见在寻源头”,亦即从当下的经验生活中寻找“本源”之所在。很显然,此说的一个前提就是:

“见在”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源头”。此即“原头与见在,终难尽同”的意思。换言之,在念庵看来,见在与源头、工夫与本体的紧张关系绝不能作简单的划一、抽象的合一,两者的合一必须建立在工夫实践的基础之上,抛开工夫实践的努力,妄谈“见在”即是“源头”,这是万万不可的。念庵坚持认为,在未将“发见流行”于现实经验活动中的道德意识与知觉情识作出严密甄别的前提下,便将良知的“见在”性与良知的“本源”性直接地等同起来,这正是龙溪所主张的现成良知说的最大的理论弊病之所在,而其尤为易显之流弊则是:“以知觉为良知”或“以情识为良知”。所谓“知觉”、“情识”,主要含有感性情欲、偏见意识等贬义,特别是在将良知与知觉或情识对举的语境中,尤其如此,大体说来,凡是“逐物而转”、“缘镜而起”的作用心、经验心之现象,都可化约为“知觉”或“情识”。因此,“以知觉为良知”(聂双江语)或者“以情识渗入良知”(刘蕺山语),其病症虽异,然其病根则一:均为“现成良知”或“见在良知”所误导的结果。

只可“从见在寻源头”而不可认“见在”为“源头”,这是念庵批判现成良知说的一个基本立场。由此出发,他得出了良知“不是现成可得”的结论。应当说,念庵出于对心学流弊的担忧,其用意和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的担忧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将见在情识冒作见在良知”(顾宪成语),在心学末流当中不能说绝对没有,对此王龙溪亦有一定程度的认同。然而也应看到,当龙溪说良知是“现成”的,其意在于强调良知既是先天具足的,同时又有当下圆满的本体存在,指的是本体论层面的问题;当念庵说良知“不是现成可得”的,“非万死工夫,断不能生”,则是一个属于工夫论层面的问题。显然,两者所指向的问题在层次上是有所不同的。也正由此,龙溪、念庵就现成良知问题争论不休,却始终未能说服对方。

事实上,龙溪虽然强调良知本体现成圆满、当下具足,进而提倡为学方法必须“从本体悟入”,他称之为“先天正心之学”,但他也承认这种“从心上立根”的工夫只适用于上根之人,对于中下根之人来说,“从意上立根”的“后天诚意之学”则是必不可少的。

也正由此,龙溪指出:

苟不用致知之功,不能时时保任此心,时时无杂念,徒认现成虚见附和欲根,而谓即与尧舜相对,未尝不同者,亦几于自欺矣。……世间熏天黑地无非欲海,学者举心动念无非欲根,而往往假托现成良知,腾播无动无静之说,以成其放逸无忌惮之私。可见,对于“不用致知之功”而“徒认现成虚见”以及“假托现成良知”之流,龙溪所表明的反对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换言之,就龙溪而言,说良知是现成的,并不等于说可以“不用致知之功”或者“更不须用销欲工夫”,这本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而不能混为一谈。

由以上念庵与龙溪的辩论可以看到,围绕现成良知问题所发生的义理纠缠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也很有典型意义。总之,现成良知说只是指明人在本质上与圣人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是一个本体论命题。假设良知若非“现成”,就必将导致对孟子以来“天赋良知”这一儒学传统观念的根本质疑;另一方面,如同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并不等于说人就是现成圣人一样,龙溪的“良知见在”、“圣凡平等”,也只是就本质上立论、本体上立言的一种立场预设,并不等于说人的现实状态便是圣人状态。如果说现实状态中的人都是圣人,那么从逻辑上来说,这种抽象假定无任何意义。事实是,“圣人”作为一种理想化的人格,只是儒学所指向的一种精神追求,必须落实在现实生活的世界当中去追求,而不是说人的现实状态即是理想的本来状态。在此意义上,道德实践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通向圣人境界的必要条件。从罗念庵到顾宪成,他们对现成良知说的批评,主要是着眼于这样一点:现成良知说有可能导致忽视甚至否认现世社会中所存在的道德状况的深刻危机,故云“其为天下祸甚矣”,就此而言,他们的批评在当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这样一种道德主义的批评,并不能从学理上否认“良知现成”这一心学命题的理论意义。

由上可见,现成良知或见在良知、良知现成或良知见在,作为一种思想命题或者作为一种对良知存在的论述方式,在阳明后学的思想展开过程中存在着种种争议。归结起来,持正面肯定者的观点主要有三:一是,良知是超越时空、亘古亘今、千古见在的本体存在,这是良知存在的先天性,是“人人具足”、“当下圆成”的;二是,良知必然发见流行于日常生活当中,在道德行为中必然是当下呈现的,这是良知存在的当下性,是“无所不在”、“当下即是”的;三是,由于良知本体是当下即是的存在,所以在工夫论上就是必须相应地做一番“当下识取”、“当下承当”的工夫,这叫做“当下工夫”、“见在工夫”。反对者的主要观点也有三:一是,良知必由工夫才能得以呈现,而良知呈现不能证明良知是现成的;二是,由良知现成,可能导致取消一切致良知的工夫,导致将见在情识冒认为见在良知;三是,由良知现成,可能导致圣人也是“现成”的结论。

正如龙溪所说,王门诸子各以“性之所近”,片面强调了良知观念的某一个层面,以至出现了六种良知的解释,而对于各种解释方案却最终未能获得统一。由于龙溪对良知的阐发过于偏重本体论的层面,因而他坚持工夫论须直接从良知心体“悟入”,他称之为“先天正心之学”,然而这种“先天之学”只适用于“上根之人”,由此在他人看来,也就缺乏普遍的教化意义。另一方面,念庵等人批评“现成良知”说有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错误:凡是现实存在的都是自然中节的、合乎良知本体的,从而无视日常生活中良知与情识、本心与欲望存在着真妄混同的现象,而现成良知说面对这种现实状况却完全缺乏应对的能力。应当说,这些批评也是值得重视的。

那么泰州学派在现成良知问题上,又有什么思想主张呢?

二 良知见在

大体说来,在心斋的思想体系中,除了上面略已介绍的“万物一体”论以及后面将要看到的“淮南格物”说最有特色以外,还有两个颇具特色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思想观点:一是他的“满街皆是圣人”说,一是他的“百姓日用即道”说。两者可分别简化为“满街圣人”、“日用即道”。相对而言,关于阳明后学中的重要术语“现成良知”或“见在良知”,心斋并没有这样的直接表述,有关龙溪和念庵的互相辩难,心斋更是没有直接参与。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满街圣人”说还是“日用即道”说,却无疑地都与“现成良知”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甚至可以说,“满街圣人”或“日用即道”都是建立在“现成良知”观念之基础上的。

且看心斋对“良知现成”、“良知见在”的观念表述:

良知一点,分分明明,亭亭当当,不用安排思索。良知天性,往古来今,人人具足,人伦日用之间举措之耳。

中也,良知也,性也,一也。识得此理,则见见成成,自自在在。……真体不须防检。由上一节我们对现成良知问题的考察,可以看出这里所谓的“分分明明”、“亭亭当当”、“人人具足”、“见见成成”、“自自在在”等说法虽未使用“良知现成”一词,但无疑就是良知现成或良知见成、良知见在的观念表述。同时还可看出,在现成良知的问题上,心斋的基本态度与龙溪是非常接近的。心斋同样强调了良知存在的“具足”性、“见成”性、“自在”性等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应是良知现成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过,这里的小标题采用“良知见在” 一词,这是为了表示心斋的良知说与龙溪的现成良知说并不完全一致而有自己的特色,这一不同主要表现为:龙溪重本体而心斋重工夫。关于这一点,在本小节的末尾将有讨论。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冰鉴(第二卷)

    曾国藩冰鉴(第二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听朱光潜讲美学

    听朱光潜讲美学

    对于如何处理中西关学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众多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出发,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撷取了大师先哲的智慧,篇篇蕴含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生活真理,促使你扪心自省,将你思想中浅薄、浮躁、消沉、自满、狂傲等污垢涤荡干净,让你在反思中重新认识自己,从反思中获取前进的力量。把“省”当成每日的功课,让它深植在你的心里,你就能理清生命的脉络,并让你的人生之路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有人认为,《易经》是群经之首,一切学科的源头;也有人说,《易经》是算命先生搞的“封建迷信”;还有人说,《易经》深奥难懂、神秘莫测。想探究《易经》的奥秘吗?那么请打开这本书,让自己变得简单,让《易经》变得更简单。
热门推荐
  • 总裁之不育前妻

    总裁之不育前妻

    清晨,一抹明亮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下,映着花园里斑驳的树影,一起投射在落地窗隔断的主卧室里,美好的一天开始。暖暖的阳光照下,林楠眼睫轻轻的颤动。她慢慢的睁开了眼晴,起床,转头看着床上还睡得死死的人,她林楠的老公,已经结婚二年的老公方泽,心里暖暖的,不由勾起唇角,温柔的笑。方泽此时帅气的脸在晨起的光线下,衬得格外的柔和,平时里看起来有些微疏离的五官,一丝的冷漠一起消失,让林楠心里……
  • 一品江山:皇后不好惹

    一品江山:皇后不好惹

    那一年,他单身巡河北,人人都嘲笑他是刘汉“破落户”。那一年,她倾心于他,十万大军助力成龙。一朝夕改,结发妻来,人人都笑她,皇后之位,为贵人阴丽华所让。刘郎悠悠,娶妻莫当阴丽华。自从那个女人来后,她的拟身嫁与,也成了失宠怨怼。成了吕霍之风为。可是,刘秀,到底为什么不休了早就没用的皇后?还是自始至终,她郭圣通就是一个棋子!今生今世,刘郎再见。若有来生,爱你之书,再也不留!
  • 灭世神图

    灭世神图

    有无上至强者,以绝大神通,跨越九世轮回,铸就至强战体,欲屠神救世,少年楚乾,意外得到星穹神力,灵魂入驻到被尘封了的至强战体之上,从此勇猛精进,步步生花,令无上天才俯首,让绝世人雄折腰,辉映万族,独步天下,秉承战体铸造者遗愿,以无敌之姿,屠神灭仙,雄霸乾坤!
  • 校园辅导员宝典

    校园辅导员宝典

    《校园辅导员宝典(精华版)》注重党、团、队组织意识和教育内容的衔接,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力争做到内容新颖,知识丰富、分类科学,专业精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倡导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审美意识;引导少先队员锻炼强健的体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 生命里的波纹:298个小故事,让你感悟一生

    生命里的波纹:298个小故事,让你感悟一生

    本书汇集了298个短小精干的让人感动的小故事,让您在意味深长的故事中去思考,去挖掘和探索,以“感动悟语”作为读后提示来进行点拨,使广大读者朋友在故事中受到启发、感动,进而能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在生活这个迂回曲折的长廊中游刃有余,应对自如,不为风暴,一路前行,一路聆听心跳的语音。
  • 杀手穿越:将军府六小姐

    杀手穿越:将军府六小姐

    他,东辰国五王爷,腹黑-冷魅-喜怒不形于色。她,前世是双手沾满血腥的杀手,一朝穿越,成了将军府集万千宠爱于一生的六小姐,她与他之间有什么交集呢?在乱世中又是如何守护自己的家人呢?(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这本工具书简便、实用、易学、能触动人心最底部。让你可以搞定一切你想搞定的人。文雅点就是,与谁都能友好相处并且可以达成你的目标。乐嘉首先带你进入性格色彩的世界,告诉“性格”与“个性”的区别,“行为”与“动机”的不同。然后依次带你进入性格色彩的情感世界、帮你分析性格色彩的职场关系、然后把握生活,最后教你性格色彩的钻石法则。当女人说“我不要你管”的时候,你知道她心里真正的想法吗?当你想和老板谈加薪的时候如何能顺利谈成。不同性格色彩如何理财……
  • 凤惊天下:神医巫妃

    凤惊天下:神医巫妃

    他,本是一个无意进入皇宫的道士,有着预知未来的异能。却由于皇宫的一场浩劫而进入了一个宫女的身体里。为了报恩,而终生守护那个命定的她。她,显赫的家世、惊艳的美貌,超人的智慧,万千宠爱于一身。一次命定的邂逅,她卷入了一场波谲诡异的皇权争斗。十年后,她随那个终生守护她的宫女第二次进宫,再次引起了宫中一段腥风血雨。他们从相疑到相知,从相忌到相许,携手并肩,步步为营。这一场盛世浮华下的宫闱倾轧。谁迷了眼,谁倾了心,谁动了情?
  • 史说新语:历史背后的经济学

    史说新语:历史背后的经济学

    那些枯燥的、呆板的经济学术语在这些美妙的、离奇的故事里摇身一变,立刻鲜活了起来,杯酒释兵权是一个典型的帕累托改进;愚公移山是一种成本最高的选择;司马相如有钱就学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 郑板桥为什么“难得糊涂”? 在这本书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经济学不仅不再枯燥呆板,走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而且变得像小说一样有趣、精彩、耐人寻味。用轻松、幽默的笔触讲述了很多著名的、精彩的、有趣的历史故事,并将这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与枯燥乏味的经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作者避开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现实生活,用历史故事诠释经济学,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用经济学解析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