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03

第3章 王艮:泰州学的创立(3)

告状人王衣、王襞、王褆、王补各年甲不同,俱系安丰场灶籍,状为恳乞优免杂差,以便游学,以承先志。事先父王艮师事明翁(指王阳明),力求圣道,两蒙疏荐,不幸早亡。衣等四子勉续箕裘,罔敢放逸。节蒙钦差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洪口、钦差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胡口、钦差督学校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冯口,建立祠堂,定行祀典,令衣等守奉祭祀,勿坠进修。因此感激愈切,奋励自知,学未成章。海滨孤陋,数年以来,兄弟相率,不时前往浙江、江西等处,访求师友,究竟宗源,以期不负上司作养之恩,不坠先人好古之志。窃虑本场灶总人等不谅鄙情,或于编派差徭之际,一概将衣等名字佥点在官,比即分身应役,则初志尽堕。欲行告乞优容,又急难理辨。如蒙准告乞赐,上念先人志犹未泯,下哀衣等情有可矜,预给印信明文执照,许于本名应辨盐课之外,凡有点身杂役,得与优免。

庶衣等各得专心,不废半途……

这道“告状”的主旨是:王氏一族可以允诺应上交的盐课税额,但要求免除灶户的徭役杂差。理由是为了有更多的“游学”时间,能够继承“先父”心斋的遗志,与“师友”一道发扬光大“明翁”的学术。这道“告状”是否得到上司的允可,现存资料未能提供任何信息,故不得其详。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心斋身后,其家族的“灶籍”身份虽未能得到改变,但心斋作为布衣儒者的社会身份则得到了几任地方官的认可,其子孙以心斋从祀当地的“崇儒祠”为由,向官方申请免除劳役,这充分表明心斋一族的社会声望与其“灶籍”身份已经到了格格不入的地步。不过,对于心斋一族来说,真正获得免除徭役的待遇则要等到心斋长孙王之垣及嫡曾孙王元鼎,因为两人是正式的博士弟子员,亦即属于“生员”阶层,按照明朝政府的规定,生员拥有一生免除徭役的权利。顺便提一句,心斋的族弟王栋(心斋弟子,详见后述)则是贡士出身,当了多年的教谕,对其家族来说,也许就不存在服劳役的问题。

总而言之,心斋通过行商,使家境日裕,得以有闲暇从事学术活动;拜师阳明后,他作为一名心学家,以实现“万物一体”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心斋晚年作为地方的一位长者,受到了地方官以及乡里族党的尊敬和信赖;作为一位布衣儒者,他成了后来风靡一时的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三位阳明大弟子邹守益、王玑、王畿在合撰的《奠文》中,称赞心斋有“超凡入圣之资”,并说心斋“名潜布衣而风动缙绅,迹避海滨而望隆远近”,这一评判可以视作是儒者士大夫对王心斋的社会身份——— “布衣儒者”的认同,同时也是对心斋的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积极评价。

五 学凡三变

关于心斋的思想历程,其子王东厓有一个简要的总结,提出了“学凡三变”说,他在给曾任内阁首辅的兴化县人李春芳(号石麓,1510—1584)的书信中,这样说道:

先君(指王心斋)探源孔氏之学脉,副一代之名儒,其大功于名教,又奚啻严先生(指严光)若也?……愚窃以先君之学有三变焉:其始也,不由师承,天挺独复,会有悟处,直以圣人自任,律身极峻;其中也,见阳明翁,而学犹纯粹,觉往持循之过力也,契良知之传,工夫易简,不犯做手,而乐夫天然率性之妙,当处受用,通古今于一息,著《乐学歌》;其晚也,明大圣人出处之义,本良知万物一体之怀,而妙运世之则,学师法乎帝,而出为帝者师,学师法乎天下万世也,而处为天下万世师,此龙德正中而修身见世之矩,与点乐偕童冠之义,非遗世独乐者侔、委身屈辱者伦也。皆《大学》格物修身立本之旨,不袭时位,而握主宰化育之柄。出,然也;处,然也。

是之为“大成之圣”,著《大成学歌》。

在这段文字中,东厓只是笼统地以“其始”、“其中”、“其晚”来划分,并没有指明具体的年份。然而通过以上对心斋生平的介绍,现在我们可以对早、中、晚三期的划分年代有一大体的判断。

所谓“其始也”,大体是指心斋25岁(正德二年,1507年)行商山东、拜谒孔庙后,立志向学之时算起,至38岁(正德十五年,1520年)拜师阳明的一段自学时期,在此期间,29岁时的“天坠压身”之梦、“居仁三月半”的体验是心斋思想初步形成的一个标志。

然而正如上述,决定心斋思想之基本性格的乃是阳明的良知学说,换言之,心斋思想的最终形成则要等到拜师阳明以后。依照东厓在这里的叙述,“其始也”的一段期间,心斋“不由师承”,是通过自学有所了悟,并以圣人之学律己。38岁拜师阳明那年,是所谓“其中也”的起始,深契阳明良知教的“简易之学”,对以往所持工夫过于执著用力有所觉悟,深深感受到了“乐夫天然率性之妙”,其标志则是所著《乐学歌》。依《年谱》记载,《乐学歌》作于嘉靖五年(1526)心斋44岁,若此,则“其中也”的终结应当就在这一年。

另据《年谱》记载,同年,心斋讲学于安定书院,作《安定集讲说》,又有《明哲保身论》之作,是年,林东城、王一庵等著名弟子数十人拜入门下。由此看来,这一年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事件,足以成为心斋思想第二期结束的有力标志。顺便指出,《宋明理学史》下册有关泰州学派一章的撰述者则认为,心斋思想第二期应是“从学时期”(38岁至46岁),亦即第二期的结束应当以阳明逝世(1529年)为标志,自此以往,心斋开始了“开门授徒”,亦即讲学时期(47岁至58岁)。我基本赞同“从学时期”、“讲学时期”这一说法。但是也有一个疑问,“开门授徒”虽能说明心斋在思想上有了一个充分展开的自由空间,或者说有了一个建立泰州学派的条件,然而却没有理由充分说明“开门授徒”与心斋思想的发展演变有何必然的关联。因此有必要结合东厓以及后面将要看到的一庵的叙述,作些补充说明。

东厓所述心斋晚年“明大圣人出处之义,本良知万物一体之怀”,值得引起注意,因为这可以视作对心斋思想之特质的一个总结性的表述,其中包含两点:一是“出处之义”,二是“万物一体”。

“出处”问题,也就是东厓在后面讲的“学师法乎帝,而出为帝者师;学师法乎天下万世也,而处为天下万世师”,用心斋的话来说,就是“出,则必为帝王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此说作为心斋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批评性意见居多。关于“出处”问题,我们以后会有专节来讨论。至于“万物一体”的问题,前已介绍,在此不用多说,东厓以此作为心斋晚年思想的一个主要特征,其着眼点也许在于心斋晚年积极推动讲学,宣扬阳明心学这一层面,所以东厓说,心斋及至晚年,其思想志向“非遗世独乐者侔、委身屈辱者伦也”,这也正是“出处为师”、“万物一体”之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应当承认,东厓的这两点概括是颇得心斋思想之精神要领的。

尤当注意的是全文末尾的一段表述:“皆《大学》格物修身立本之旨,不袭时位,而握主宰化育之柄。出,然也;处,然也。是之为‘大成之圣’,著《大成学歌》。”按:据《年谱》记载,《大成学歌》是赠与罗念庵的一篇名作,作于嘉靖十八年己亥,心斋57岁,是心斋的最后一篇作品。其主旨阐述了作为儒家学说的最终目标就在于成就“大成之学”、实现“大成之圣”的理想人格。侯外庐曾指出王心斋的思想是“从万物一体的原则出发”,把自己的那套学说“自称为‘大成之学’”,这一说法是合乎心斋思想之实情的。

然而亦须看到,东厓的整个叙述有一重大缺陷,亦即关于心斋在格物问题上的自创新说这一点,从中看不到任何具体的陈述,仅在这里笼统地说道“皆《大学》格物修身立本之旨”。如后所述,心斋“淮南格物”说的一个主旨确实在于“修身立本”这一点上,但是有关该说的形成年代,以及稍微详细一点的内容,东厓理应作一介绍。因为从历史上看,“淮南格物”说无疑是心斋思想的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学说,没有理由忽略不言。对于以继承心斋思想为毕生志愿的东厓来说,尤当如此,但他又为何对此讳而不言呢?这也许是一个历史谜团。有关这一问题,将在第三节讨论“淮南格物”问题时再作分析,这里只作一提示。在我看来,也许东厓认为心斋格物说的形成年代是不必纠缠的问题,这是其一;其二,东厓认为心斋格物说是形成于晚年,故他把“皆《大学》格物修身立本之旨”的这一判断放在了“其晚也”末后,而且放在了“明大圣人出处之义,本良知万物一体之怀”的整段叙述之后。可见在东厓看来,心斋格物说是对自己思想的总体概括,一个“皆”字,便充分透露了这点消息。

问题是,根据东厓等心斋家人提供的《王心斋行实》,并由心斋弟子董燧集编而成的《年谱》却有着明确的记载。在嘉靖十六年,心斋55岁条下,记曰:“(心斋)玩《大学》,因悟格物之旨。”在这后面,以心斋自述的口气,详细介绍了格物说的内容(详见第三节),这一记载很有可能是出自《行实》。这说明董燧等心斋门人(还应包括东厓)并不是不了解心斋格物说的形成过程。就目前所能掌握的资料来看,各种记录虽纷繁复杂,但是没有确切的理由来怀疑董燧《年谱》的记录。所以,我的初步结论是,心斋关于格物问题的思考也许并不始于晚年,而是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心斋晚年的55岁那年,心斋终于在格物问题上有了一个了结。而这样一件对心斋来说是莫大的思想事件,却未见东厓在有关心斋“学凡三变”的叙述中有任何介绍和说明,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缺憾。

最后再介绍一下王一庵的说法。他对心斋思想的形成问题并未有过具体的叙述,但是他对心斋思想的精神特质究在何处等问题,却有过重要的提示,若与上述东厓的相关介绍合而观之,则能更为清楚地了解心斋晚年思想的特质之所在。他说道:

先师《乐学歌》,诚意正心之功也;《勉仁方》,格物致知之要也;《明哲保身论》,修身止至善之则也;《大成学歌》,孔子贤于尧舜之旨也。学者理会此四篇文字,然后知先师之学而已,孔孟之统灿然以明。在这里,王一庵列举了心斋的四篇文章,以此分别说明心斋思想之于孔孟之学得以“灿然以明”的积极贡献。参之东厓的说法,我们知道作于嘉靖五年的《乐学歌》是心斋中年时期结束的一个标志,自此开始步入晚年的成熟时期。依此说,则一庵上述四篇文章应当是反映了心斋的晚年思想。

与东厓的“乐夫天然率性之妙”的归纳稍有不同,一庵认为《乐学歌》解决了“诚意正心”的问题。无论是理学家还是心学家,“诚意正心”与“格物致知”并列,是他们所关心的首要理论问题,尤其是对于心学家来说,如何理解“诚意正心”,是一个关联着如何正确把握《大学》之义理的关键性问题。在这篇短短84个字的短文中,虽然并无一字提到“诚意正心”,但在一庵看来,心斋有关这一问题的阐发是通过“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等一套观念表述来展开的,由人心自乐到私欲自缚,又由私欲一萌到良知自觉,然后回归到人心依旧乐的境地,在这样一个一波三折、不断更新和提升自我的整个过程中,体现的无非就是“诚意正心”之学。应当说,一庵的分析和判断是有道理的,因为他看到了所谓“诚意”和“正心”在心学的话语脉络中,所要解决的无非就是如何在良知自觉的前提下,不断消除私欲,并最终向人心的本体状态回归这一基本问题。

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乐学歌》的意旨所向不仅仅停留在如何实现“乐学”的层面上,事实上触及了如何真正落实“诚意正心”之工夫的基本问题。也正由此,我们说一庵以此作为心斋思想成熟的一个标志,认为这是学者所应“理会”的四篇文字中的第一篇,是不无道理的。

接下来所提到的《勉仁方》是一部作于嘉靖十五年(1536)的作品,东厓并未提及。如后所示,这部作品晚于一庵提到的第三部作品《明哲保身论》十年,可见一庵并不以作品的创作年代的先后为次序,而是以作品之间所蕴涵的思想关联为依据,来揭示出心斋著作中所体现的义理结构,并且揭示出人们阅读心斋著作时应注意的先后次序。在一庵看来,解决了“诚意正心”的问题,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格物致知”,而《勉仁方》正是揭示出了“格物致知”的要旨。一庵的这一说法与《心斋年谱》的一个记载是相吻合的,据《年谱》嘉靖十五年心斋54岁条载:“夏五月,会王龙溪畿金山,访唐荆川顺之武进,道出京口。静(指聂静)令丹徒率在门下士侍先生,信宿金山寺中,因语静曰:‘欲止至善,非明格物之学不可,盖物有本末,遗本失我,遗末失人,欲止至善难矣。’”如后所述,有关《大学》经文“物有本末”的新解,释“本”为“身”,释“末”为“家国天下”,乃是心斋格物说的一个主要标志,由此以观,此处所言“非明格物之学不可”,显然应当理解为是指心斋自己的格物说。参诸《勉仁方》一文中相关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王一庵所说“《勉仁方》,格物致知之要也”的理由之所在。这篇论文的整体构想是建立在程明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一观念的基础之上的,其中心斋强调了这样一个思想:为了实现“人人君子,比屋可封”这一社会政治理想,我们应该以孔子的“汲汲皇皇,周流天下”、文王的“小心翼翼”、尧舜的“兢兢业业”、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颜渊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等思想精神作为自己的行为楷模、动力源泉。全篇甚至未出现“格物致知”一词。然而,王一庵所着意者则在于全篇的末尾一句:“故知此‘勉仁之方’者,则必能‘反求诸其身’,能‘反求诸其身’而不至于‘相亲相信’者,未之有也。”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反求诸其身”,这是一庵对于心斋格物说的根本理解,所以他批评有人对于“心翁(指心斋)以格物为反身之学”的怀疑,指出:“先师原初主张格物宗旨,只是要人知得吾身是本,专务修身立本,而不责人之意,非欲其零零碎碎于事物上作商量也,夫何疑哉!”可见在一庵看来,《勉仁方》末尾点出的“反求诸其身”,无疑就是心斋格物说的思想体现。正是在此意义上,一庵才说:“《勉仁方》,格物致知之要也。”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在上面的推断无误:心斋格物说的最终形成虽是在55岁那年,然而其间却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下面的例子亦能说明这一点。

在《勉仁方》之后,一庵提到了《明哲保身论》,认为这是心斋揭示了“修身止至善之则也”,然而据《年谱》记载,该文作于嘉靖五年十月,较诸《勉仁方》要早了十年。关于此文的撰述缘由,《年谱》有详细的交代:“时同志在宦途,或以谏死,或谴逐远方。先生以为身且不保,何能为天地万物主? 因瑶湖北上,作此赠之。”由此特殊之背景,可知该文之主旨在于“保身”二字,这与心斋格物说中所强调的“安身”、“爱身”、“尊身”的主张是可以互相印证的。在一庵看来,“保身”就是“修身之则”,因此也应当属于心斋格物论,该文的撰述时期虽早,但完全有理由将此看做反映心斋思想之要领的一篇代表性文字。

最后所列的《大成学歌》,前面已有介绍,这里无须赘言。总之,由王一庵对心斋思想的判断来看,也许王东厓的“学凡三变”说无甚意义。

同类推荐
  •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介绍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而且,本书对冯友兰有争议的思想,也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并补充了一些新颖的内容,使本书增加了更多的哲学容量。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老子·庄子》是由《老子》与《庄子》这两本书组成。《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了解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必读之书。《老子》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道”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提出了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道观、社会学说及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主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饱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现实社会的愤激批判。《庄子》主要阐述了庄子的自然之“道”及其由此而生的顺应自然的无为理论、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以及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自由境界的热烈追求和对黑暗现实、虚伪世俗的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 易经大智慧

    易经大智慧

    国学经典,包罗万象,深奥难懂。如何参悟?如何为我所用?轻松阅读国学丛书结合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利用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重新诠释经典的智慧;让您能够轻松领悟!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它主要通过简单的故事,让厚重的《易经》变得生动,用最短的时间将《易经》知识了然于胸。
  •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收录了培根的随笔散文,内容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论真理”、“论死亡”、“论宗教”、“论勇敢”等,这些随笔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念,既真实又诚恳,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立体而完整的培根,使读者可以一览这位科学全才的思想世界。
热门推荐
  • 王妃不安于室

    王妃不安于室

    断崖掉下来的穿越女与离家出走的别扭王爷,外加父不详的奶娃,组成一个离谱的家庭,开店、发明、玩的不亦乐乎!情敌蛮横的、柔弱的、装腔作势的,来一个打一个。打不过没关系,俺有后台!她的生意风生水起,财源滚滚,手握王府财政大权,谁敢小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娱乐大咖

    重生娱乐大咖

    1997年,梦想从《快乐大本营》起航。本书是单女主。 新书《都市掌门系统》,换马甲8月5号首发 大学生孙禅被一块从天而降的“掌门令”砸中了脑袋,于是现代都市多了一个武功盖世的大宗师。 他是酒店小保安,顶级会所保镖,美女老板保护神。 他是功夫巨星,陈龙,真子丹都自愧不如。 他是拳王,泰拳,空手道全都不是菜。 他是武门天下的开宗祖师,开武馆,收大明星、名人为记名弟子。 人人习武,人人如龙,这就是孙禅的理想世界。
  • 腹黑机长天才妻

    腹黑机长天才妻

    周晓语觉得他语气真诚,就傻傻地帮他看了,对视的良久的结果就是绯闻满天飞。“计划远不如变划快”,一次意外发病,一时的兴起,让她惹到了一个腹黑闷骚的少年。花絮二:那天,让她的人生重来一次,张家新从兜里拿出香葱和辣椒,只见他左手拿香葱,右手拿辣椒对周晓语说:“MM,岂不辜负了老天的一片好意。于是从读书开始,以后就跟着哥哥我吃香喝辣吧!”周晓语喷笑中……那天,她就没有尝过第二名的滋味,下课时,张家新揉着眼睛对周晓语说:“晓语,我眼睛痛,那如果再不好好过,帮我看看是不是有东西进眼睛里了?”花絮三:那天,周晓语从同学聚会上回来后就对张家新说:“我一个同学嫁了个瑞典人,听说还是海盗后裔,使带着记忆的周晓语带回到自己小时候。既然老天也看不过她这个残次品存在于世,唯京海盗哦!”张家新看了眼自我陶醉的妻子,突然爆出一句,“再了不起他也是个开船的,并开创了跳级的先河。把她原先设定平淡幸福的生活打乱了……同学无缘无故的挑畔引来腹黑少年的恶意报复,接着她和他的绯闻就满天飞。花絮一:于是她成了第一个学校倒贴生活费上学的学生。总得来说,这就是一个男主极其腹黑又极为护短并从小就算计着女主的故事……于是她从小开始就计划着赚钱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可是她显然忘了,要知道天可比海要宽广多了,我可是开飞机的,所以我比较了不起!”
  • 网游之无敌剑客

    网游之无敌剑客

    剑,兵器之王;剑客,游侠之冠;剑术之妙,用最简单的动作击倒对方;剑客杀人,千里之外取人首级,无影无踪;无敌剑客,剑客无敌!而网游中的剑客,又该怎样?手提三尺长剑,斩杀洪荒凶魔,上天入地,诛仙弑佛。本书用剑客行云流水般的舞姿,带你走进一个不同一般的网游世界。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女人健康密码

    女人健康密码

    呵护女人身体的健康密码,让女人不生病的实用健康手册。向身体做投资,向健康要幸福。健康的身心、红润的容颜以及优雅的气质离你不远。中医、国学等名家教给你最实用的养生经验,一生健康,爱护自己。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海纳百川的中国哲学

    海纳百川的中国哲学

    《海纳百川的中国哲学》将带读者了解中华哲学。哲学是智慧的学问,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华夏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肥沃土壤的中华哲学,也必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但善于融合多种民族的文化思想,而且善于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从而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思想内涵。
  • 人生赢家进化论

    人生赢家进化论

    父母离异,感情淡薄,失业失恋,毫无存款。生活处处碰壁,一惨再惨,难道没有好家世就意味着永无出头之日?尤佳本来也这么觉得,所以她准备去自杀了。但事实证明,人生总有意外出现。失败落魄的丑女为什么就不能拥有华丽人生呢?人生不能重来,不是非得穿越或重生才能凤凰涅盘。终有一天,挫货也可以变成人生赢家。
  • 谁的薄凉透了心伤

    谁的薄凉透了心伤

    她以为他们是爱情,却因此堕入爱上他的深渊。她从天真小女子一路跌倒成长。爱恨交织中又该何去何从……她以为姐姐抢了自己所爱之人,她和他本该是这世上最亲近的人。朝夕相对十三年,她成为他捧在手心疼着的人,却不想华丽归来她却只能成为他背后的女人……三个人的爱情一定有人受伤,让她痛失所爱,只能无奈远走他乡。求而不得的哭痛的她欲哭无泪。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处境让她曾经彷徨迷茫。异国三年,谁又为谁柔情深重。一个生日的意外。他是意外介入她生命中的人,危险神秘而冷漠,端看谁比谁薄情寡义,却也不过是相互安慰的友情。,她心底的痛好似只有他能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