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05

第5章 王艮:泰州学的创立(5)

值得注意的是,心斋在强调良知存在的上述这些基本特征的同时,还分别有这样的表述:“不用安排思索”、“人伦日用之间举措之耳”以及“真体不须防检”。显然,这三个表述所涉及的都是工夫论问题。从叙述的脉络来看,不难发现心斋的思路含有这样的逻辑:由于良知现成或良知见在,所以“不用安排思索”、“不须防检”,所以应当在“人伦日用之间”加以具体的落实,换言之,道德实践等工夫措施是由良知现成理论推出来的必然结论。如果说前面的表述是就良知存在的本体层面而言,指明了良知本体的“见在”性、“自在”性的特征,那么后面的表述则是就致良知的工夫层面而言,要求人们顺从良知存在的这种自然本性,不能以后天的人为意识去强作“安排”或“思索”。

这里所说的“不用安排思索”、“不须防检”,其实是宋代以来的一种道学术语,是以“天理自然”的观念作为其成立之依据的,唯因“天理自然”,故而“顺之则易,逆之则难,各循其理,何劳于己力哉”?以下程伊川所说的一段话也反映了这一思想:“天地之道,万物之理,唯至顺而已。大人所以先天、后天而不违者,亦顺乎理而已。”然而就心斋此说的直接思想渊源而言,当是源自程明道《识仁篇》中的话语:“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在这一说法当中,显然前后两句构成了某种逻辑关联,若剔除“以诚敬存之”一句,则后一句“不须防检,不须穷索”是难以成立的,也就是说,程明道的本意不在于拒斥工夫,毋宁说“诚意”和“居敬”之工夫仍然是首要的,除此之外,更无必要作任何其他的“防检”或“穷索”。

然而到了阳明学的时代,大多数有心学倾向的学者对明道思想可谓莫不心存敬仰,特别是他的《定性篇》和《识仁篇》,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心学家对《识仁篇》作断章取义式的解读,置“以诚敬存之”一语于不顾,唯视“不须防检,不须穷索”一语为圭臬,甚至将此与孟子、《周易》的“不学不虑”、“何思何虑”等语作观念上的联想,以为“不思不勉”才是最为合乎天道自然的为学工夫,甚至提倡应“以自然为宗”。对此,东林派顾宪成表示了深深的忧虑:“白沙先生以自然为宗,近世学者皆宗之,而不思不勉之说盈天下矣。” 刘蕺山则指出,对明道的“不须防检”说亦当善会,“若泥‘不须防检穷索’,则‘诚敬’之存当在何处?未免滋高明之惑。子静专言此意,固有本哉”。认为“不须防检”之说对象山一系的心学思想产生了潜在的影响。另一位明末时代的学者吴柴庵(生卒未考)则尖锐地道出了其中的关节点之所在:“不学不虑,岂不是现成良知?”由此可以看出,在晚明时代的思想界,“不须防检”、“不须穷索”、“不学不虑”、“不思不勉”这类主张可谓风靡一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已经有人意识到这类主张的一个思想源头就在于“现成良知”说。若以吴柴庵的观察思路来看上述心斋之言,则不难窥看到其中的奥妙:

“良知一点,分分明明,亭亭当当”,讲得正是“现成良知”的道理,而“不用安排思索”,讲得正是“不学不虑”的道理;而“不学不虑”是由“现成良知”推出来的结论,反过来说,“现成良知”则是“不学不虑”的依据。

然而对于上述心斋的第二句话:“良知天性,往古来今,人人具足,人伦日用之间举措之耳。”则须作另一层的分析。在心斋看来,良知存在的“现成性”不仅表明良知先天地存在于人心之中,构成人的本质,而且良知还具有“当下性”的特征,它无时无刻不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行、展现自身,这也是良知在人的行为中自能作出是非善恶之判断的根本原因。所以重要的是,既要树立起这样一种信念,即良知存在于吾心是“分分明明、亭亭当当”的,同时又要做到在人伦日用中顺其良知自然,“不用安排”、“不须防检”。换言之,工夫实践必须在人伦日用的层面加以落实。此即“人伦日用之间举措之耳”的意思。末尾的一个“耳”字,起到了强化语气的作用,含有“唯有……而已”的意味。可见,上述这段话的着重点在于“人伦日用”这一句,换言之,心斋的现成良知说的重点落在了工夫论的层面。

若将心斋的现成良知说与龙溪作一比较,则可发现后者主要是立足于本体论的立场,强调了良知存在的先天性特征,这与龙溪主张“以先天统后天”的“先天之学”这一思想特质有关;而心斋对于“先天之学”并没有特殊的兴趣,他的良知见在说更为突出了工夫层面的意义,即良知必然在人伦日用中当下有所呈现,故而重要的是应当在人伦日用中加以切实的体验。应当说,这是在现成良知问题上,心斋不同于龙溪的根本差异。也正因此,所以心斋非常注重“以日用现在指点良知”或者“发挥百姓日用之学”,这几乎构成了心斋思想的一个标志性特点,若以心斋的两个思想命题作一简约化表述,那就是:“日用即道”、“满街圣人”。关于这一问题,将在本节第三部分加以讨论。

须指出的是,由于心斋的良知见在理论具有重工夫这一重要特点,因此心斋的良知论述又有另外一个面相,并开始受到学者的注意。用余英时的说法,这是心斋学“已略露重知识的倾向”,“与阳明良知之教有异”的一个重要面相,这集中表现在心斋给钱绪山的一封书信中所说的一段话:

先生(指阳明)倡道京师,兴起多士,是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非先生乐取诸人以为善,其孰能与于此哉?近有学者问曰:“良知者,性也,即是非之心也。一念动或是或非,无不知也。如一念之动,自以为是而人又以为非者,将从人乎,将从己乎?”予谓:“良知者,真实无妄之谓也。自能辨是与非。

此处亦好商量,不得放过。夫良知固无不知,然亦有蔽处。如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而孔子曰:‘尔爱其羊,我爱其礼。’齐王欲毁明堂,而孟子曰:‘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若非圣贤救正,不几于毁先王之道乎?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多识前言往行而求以明之,此致良知之道也。观诸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五十以学易,可无大过。’则可见矣。然子贡多学而识之,夫子又以为非者,何也?说者谓子贡不达其简易之本,而徒事其末,是以支离外求而失之也。

故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一者,良知之本也,简易之道也;贯者,良知之用也,体用一原也。使其以良知为之主本,而多识前言往行以为蓄德,则何多识之病乎?昔者陆子以简易为是,而以朱子多识穷理为非。朱子以多识穷理为是,而以陆子简易为非。呜呼!人生其间,则孰知其是非而从之乎?孟子曰:‘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简易之道也。充其是非之心,则知不可胜用,而达诸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德矣。故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这段论述何以与“重知识之倾向”有关,稍后再议。首先须指出的是,这段话是由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引起的:根据良知者是非之心这一孟子对良知的基本定义,无疑地良知自能知是知非,一念之动,良知便自能判断其是非,但是如果“自以为是而人又以为非者”的情况出现,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将从人乎,将从己乎”?这个问题在阳明心学的时代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心学理论必须回答是非善恶之标准到底是在于他人还是在于自己?换言之,是非标准归根结底是外在于人心的还是内在于人心的?最终也就是要求回答:判断是非的标准到底由谁说了算?是完全由一己之人心说了算,还是应当容纳他人“又以为非”的判断?是非标准究竟有没有客观性之可言?以上这一系列设问可以从“将从人乎,将从己乎”这八个字引申出来。按照阳明的良知理论,一切是非善恶唯有诉诸自己的良知,良知才是判断一切是非善恶的最终依据、唯一准则,除此之外,不存在任何终极的判断标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外在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也唯有通过人心良知的审判才能得以确立,外在规范的客观性也唯有经由主体的确认才有可能。比方说,道之载体的经典虽然是一客观存在,但是按照心学的理念,在终极意义上,“古圣相传只此心”,因此唯有通过的“心”的判断和审视,经典的客观性及其意义才能得以彰显,否则的话,经典亦只是一堆“糟粕”。阳明有一段名言,也正是建立在这一观念基础之上的:“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可见,就连孔子说的话,也要经过人心的审视,才能判断其是其非。结论就是,是非标准的客观性必须由心而立,换言之,客观性之依据在于人心,而不在于人心之外的存在本身,比方说,如果将孔子的话“求之于心而非”,那么获得这一判断的客观性标准就是由心而立的,而与孔子本身无关。所以,由阳明心学以观,“将从人乎,将从己乎”这一问题本身无疑是多此一问,不足以成为问题。因为答案实在是太明显不过了:是非原则、善恶标准不可能设想是“从人”而只能是“从己”。

然而问题却依然存在。退一步说,即便承认良知在“一念动或是或非”之际,能够明断是非,但问题是,既然能明断是非的良知也必然随着人心的发动才能发挥判断能力,那么为什么同样作为人心的一念之发动与作为人心的良知之启动,可以同时并存、同时并进?也就是问:如果说人心良知是人心一念的审判官,那么岂不等于说人心之中存在着两种分裂的人格,就好像存在着一个罪犯、一个法官。法官固然是罪犯的审判者,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法官审判罪犯的场所———法庭却是同一个心!更为荒谬的是,还必须是由同一个心来审判自己。用台湾学者王汎森的说法,此即“‘心’同时作为一个被控诉者和控诉者,殆如狂人自医其狂”,其结局是可想而知的:越发疯狂。用理学家的语言,这叫做“以心治心”。其实,早在朱子的时代,就曾注意到这一问题,他批评佛学之病在于“以心治心”,指出:“释氏之学,以心求心,以心使心。”而在朱子看来,这是非常可笑的、不可理喻的,因为朱子坚持认为“心只是一个心,非是以一个心治一个心”,他甚至认为是赞成还是反对“以心治心”,是“儒佛之异”的关节点,如佛教所云:“‘常见此心光烁烁’,便是有两个主宰了。不知光者是真心乎?见者是真心乎?”朱子对佛教的批评也许未必完全允当,但他对“常见此心光烁烁”的深入追问却是有哲学意义的。朱子问道:所见之光是“真心”呢?

还是“见者”之心是“真心”呢?按理说,若以“见者”为真,则“所见者”为假;若以“所见者”为真,则“见者”为假。但依照佛学所言“常见此心光烁烁”之真意来看,其结论却是:“见者”与“所见者”却能同时为真。如此一来,则人心中莫非同时存在着“两个主宰了”。朱子对此问题如何展开深入的批判,他的批判有否道理,这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令我们注意的是,朱子所提出的“以心治心”的问题却不期然地在明代心学当中得以显露出来。当然阳明心学中是否存在着“以心治心”、“以心使心”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分析立场和审视角度的问题,其中义理繁复,不宜在此深究。

不过,有一点却是必须指出的,尽管阳明本人并没有意识到从心学理论推演开来,有可能发生这一问题,但是阳明后学在重建心学的理论体系以及诠释体系之时,却必然会遇到这一问题,而且有必要对此问题作出相应的回答。

现在问题已经摆在了心斋的面前:在遇到己以为是而人以为非的情形时,我们的良知能够或必须做什么?心斋的回答可以分作两个层面,第一层意思基本上没有越出心学的范围,第二层意思又含有两点旨趣,略显复杂,究竟是否犹如余英时所言“与阳明良知之教有异”?亦有待重新判断。第一层意思很简短,亦即: “良知者,真实无妄之谓也。自能辨是与非。此处亦好商量,不得放过。”讲得很明确,无非就是阳明良知学的题中之义,故不必多论。第二层意思则是:“夫良知固无不知,然亦有蔽处。……”依阳明良知之教,这句话有语病,因为严格说来,只能说人心有蔽处,而不能说良知有蔽处,不过这一语病不至于导致整段语意不通,可不深究。重要的是,心斋在省略号以下,举了不少例子,意在说明两点旨趣:第一,“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多识前言往行而求以明之,此致良知之道也”;第二, “使其以良知为之主本,而多识前言往行以为之蓄德,则何多识之病乎?”这两点旨趣恰恰构成了一个循环解释。由“正诸先觉,考诸古训,多识前言往行”可以有助于致良知的道德实践;由“以良知为之主本”,可以使得“多识前言往行”不至于迷失方向,以此作为“蓄德”的手段。质言之,在致良知与多闻多见之间,既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排斥关系,也不存在唯一单向的递进关系,而应当是彼此关联、互为一体的辩证关系。事实上,心斋的这一解释思路仍属于阳明心学的固有理路:良知固非见闻,然良知亦不离见闻。诚如阳明所言:“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这是阳明的原则之论,强调良知与见闻并非是排斥关系而是一种体用关系。具体到如何确切把握良知与见闻之关系,阳明坚决主张须以良知为“主脑”来统率一切工夫,切不可忘却“头脑”而“专在多闻多见上去择识”,否则便导致人心迷失方向。可见,阳明所反对的颇有点类似于“为知识而知识”的那种唯科学主义,他主张在“尊德性”(亦即“致良知”)的前提下去做“道问学”的工夫是并无大碍的,只是他坚决反对“道问学”可以是独立于“尊德性”之外的专门学问,或者说把“尊德性”与“道问学”割裂开来,使其分头并进,这也是不可取的。

这一观点显然是建立在“良知不由见闻而有”的原则论之基础上的。关于阳明此说所含的丰富的思想蕴涵以及义理问题,譬如良知何以能涵摄见闻,在良知之外,见闻知识有否可能独辟蹊径、自建一客观的知识体系等问题,这里不便详说。重要的是,若我们耐心地对照上述心斋之言,则不难发现心斋所言简直就是阳明此言的翻版,既无甚新意,更谈不上“与阳明良知之教有异”。因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心斋所言“使其以良知为之主本”,也就是阳明所说的“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这句话才是阳明和心斋在良知与见闻的关系问题上所欲表达的主要旨意。至于在良知的“主意头脑” 的引领之下,允许去做“多闻多见”之工夫,是否反映出心斋思想已有了“重知识的倾向”,可能不免是后人的一种推测。

同类推荐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 章太炎思想研究

    章太炎思想研究

    是20世纪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章太炎生平、思想与学术的学术专著。章太炎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与社会大变动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章太炎的大批手稿和他所阅读过的各种书籍,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变迁的实际,展示了章太炎走出完全脱离实际的旧书斋而投身革命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力图通过对西学有选择的吸收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扬弃与更新的真实状况。章太炎的思想、学术及其革命生涯。是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的一面镜子。
  •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包括:正确判断人的自然状态、奴隶制和权力、政治社会的建立和流弊、财产权的问题、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公益与众意之间、人民与政府等内容。
  • 每天读点哲学

    每天读点哲学

    智慧不是知识,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而关于人生的“知识。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找到人生的规律,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理。所以,哲学家寻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每天读点人生哲学,其内容或来自经验的总结,或来自理论的阐释,或是生活的感悟,它们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史。也就是人逐渐认识自己的历史。从这意义上来讲,人生哲学都已经被读了几千年,但今天我们还在读,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里面是。点燃火焰。的智慧,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知识。
热门推荐
  • 异世妖道

    异世妖道

    不就是盗了你点丹药么?不就是盗了你点材料么?不就是偷看了嫦娥MM洗澡么?不就是杀了点天兵天将么?NND,屁大点小事,就把我打入轮回。。。若今日不死,他日必血洗凌霄殿!咦,咋不小心穿越了?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德古拉之吻

    德古拉之吻

    本书以日记的形式,勾勒出一段不为人知的诡秘往事。一场交易,让英俊、高贵的德古拉伯爵来到伦敦。他的出现引起了乔纳森·哈克的注意,他意识到在德古拉伯爵怪异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他竟然是个拥有不死之身的吸血鬼……此时的伦敦陷入了黑暗之中,到处充斥着迷失、噩梦与鲜血。陨灭或者重生,复苏还是沉睡,用跳动的心换来永生,你可愿意?
  • 王妃慢三拍:琴劫

    王妃慢三拍:琴劫

    师傅有训:东西咱可以不要,但不能被抢。谁抢就要百倍的抢回来,更要打得他妈都不认识他。师傅还有训:高手都是沉默的,所以,咱脑子慢三拍不怕,只要有实力,谁也不敢惦记你的钱,你的人。那位是啥王的相公,他不能也不敢出轨。咱也不怕被那些三儿惦记……不想做人的,就来吧!!!
  • 学会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会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人说,沉默是金。其实,沉默更是一种智慧,它往往比雄辩更有力量。沉默,是一把含蓄的剑,它胜在以柔克刚的技术和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沉默暗藏着高瞻远瞩的眼光,蕴蓄着胸怀大局的气度,显现着以退为进的策略。它是心灵深处的慧智,是从容淡定的外现,它为进攻做好了缓冲……
  • 零售管理

    零售管理

    扛起中国零售业的大旗的必备书。“超市不超”,“便利店不便”,“专业店不专”……我国零售业正处于这样一种业态特征不突出,竞争能力不强的混乱局面。只有学习先进的东西,对整个零售系统管理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才能在这场零售阻击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重生之暖玉温凉

    重生之暖玉温凉

    世上有种女子,不笑,则不知倾城与倾国。没有人知道十年对于一个十七岁的女孩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是塑梦最初的年华,能够生出无限的希望。可以结婚生子,可以事业有成,就是不可能如温良一样,一成不变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十年前,孑然一身,两手空空的住进这幢奢华的大别墅里,从此人生定格,温谦恭顺,一心一意的爱着那个包养她的男人,劳心劳力的拉扯着他年仅两岁的儿子。好日如流水,一晃十年,除却眼角渐增的皱纹,和那孩子日益拔高的个头,一切和往年一摸一样。是啊。一模一样。他朝九晚五的生活,他隔三差五的情人,照着往常的模样画。每一笔,都在她心上狠狠割上血淋淋的一刀。然而,她有什么资格呢。她和那些女子相比,不过是新卒和老卒的区别而已。倒是难得他能留她这早该是朵昨日黄花的东西到如今了。或许是实在需要个保姆来照看孩子吧。毕竟孩子是她一手带大的,同她亲厚。不,没有或许。十年的相处,十年的爱,他每一个动作,他每一个表情,她都清清楚楚的记着,明镜一样置在心间,于是足够了解他。那样的金字塔顶的家世,那样俊美精致的相貌,又是那样唯我独尊的性格,怎么会懂一个爱字,怎么写?她用十年的青春光阴和梦想,终于换来了这样的答案,内里痛彻心扉,唇上温柔菀笑。
  • 灰姑娘的蜕变

    灰姑娘的蜕变

    “我要见卡神。”“哼……笑话……你以为卡神是你想见就能见的吗?想我培拉在残叶混了这么多年,我都很少见到卡神,就凭你一句话就要见卡神。”培拉轻蔑而又张狂得说着。看着眼前面无血色而又消瘦的遗尘,得意的笑着。“我—要—见—卡—神。”遗尘一字一句用不带任何感情的语气坚持着,只是她的眼睛里已经燃烧起了仇恨的火焰。她一向很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可是眼前这个人,这个她恨到骨子里的人,她却变得……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