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05

第5章 王艮:泰州学的创立(5)

值得注意的是,心斋在强调良知存在的上述这些基本特征的同时,还分别有这样的表述:“不用安排思索”、“人伦日用之间举措之耳”以及“真体不须防检”。显然,这三个表述所涉及的都是工夫论问题。从叙述的脉络来看,不难发现心斋的思路含有这样的逻辑:由于良知现成或良知见在,所以“不用安排思索”、“不须防检”,所以应当在“人伦日用之间”加以具体的落实,换言之,道德实践等工夫措施是由良知现成理论推出来的必然结论。如果说前面的表述是就良知存在的本体层面而言,指明了良知本体的“见在”性、“自在”性的特征,那么后面的表述则是就致良知的工夫层面而言,要求人们顺从良知存在的这种自然本性,不能以后天的人为意识去强作“安排”或“思索”。

这里所说的“不用安排思索”、“不须防检”,其实是宋代以来的一种道学术语,是以“天理自然”的观念作为其成立之依据的,唯因“天理自然”,故而“顺之则易,逆之则难,各循其理,何劳于己力哉”?以下程伊川所说的一段话也反映了这一思想:“天地之道,万物之理,唯至顺而已。大人所以先天、后天而不违者,亦顺乎理而已。”然而就心斋此说的直接思想渊源而言,当是源自程明道《识仁篇》中的话语:“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在这一说法当中,显然前后两句构成了某种逻辑关联,若剔除“以诚敬存之”一句,则后一句“不须防检,不须穷索”是难以成立的,也就是说,程明道的本意不在于拒斥工夫,毋宁说“诚意”和“居敬”之工夫仍然是首要的,除此之外,更无必要作任何其他的“防检”或“穷索”。

然而到了阳明学的时代,大多数有心学倾向的学者对明道思想可谓莫不心存敬仰,特别是他的《定性篇》和《识仁篇》,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心学家对《识仁篇》作断章取义式的解读,置“以诚敬存之”一语于不顾,唯视“不须防检,不须穷索”一语为圭臬,甚至将此与孟子、《周易》的“不学不虑”、“何思何虑”等语作观念上的联想,以为“不思不勉”才是最为合乎天道自然的为学工夫,甚至提倡应“以自然为宗”。对此,东林派顾宪成表示了深深的忧虑:“白沙先生以自然为宗,近世学者皆宗之,而不思不勉之说盈天下矣。” 刘蕺山则指出,对明道的“不须防检”说亦当善会,“若泥‘不须防检穷索’,则‘诚敬’之存当在何处?未免滋高明之惑。子静专言此意,固有本哉”。认为“不须防检”之说对象山一系的心学思想产生了潜在的影响。另一位明末时代的学者吴柴庵(生卒未考)则尖锐地道出了其中的关节点之所在:“不学不虑,岂不是现成良知?”由此可以看出,在晚明时代的思想界,“不须防检”、“不须穷索”、“不学不虑”、“不思不勉”这类主张可谓风靡一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已经有人意识到这类主张的一个思想源头就在于“现成良知”说。若以吴柴庵的观察思路来看上述心斋之言,则不难窥看到其中的奥妙:

“良知一点,分分明明,亭亭当当”,讲得正是“现成良知”的道理,而“不用安排思索”,讲得正是“不学不虑”的道理;而“不学不虑”是由“现成良知”推出来的结论,反过来说,“现成良知”则是“不学不虑”的依据。

然而对于上述心斋的第二句话:“良知天性,往古来今,人人具足,人伦日用之间举措之耳。”则须作另一层的分析。在心斋看来,良知存在的“现成性”不仅表明良知先天地存在于人心之中,构成人的本质,而且良知还具有“当下性”的特征,它无时无刻不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行、展现自身,这也是良知在人的行为中自能作出是非善恶之判断的根本原因。所以重要的是,既要树立起这样一种信念,即良知存在于吾心是“分分明明、亭亭当当”的,同时又要做到在人伦日用中顺其良知自然,“不用安排”、“不须防检”。换言之,工夫实践必须在人伦日用的层面加以落实。此即“人伦日用之间举措之耳”的意思。末尾的一个“耳”字,起到了强化语气的作用,含有“唯有……而已”的意味。可见,上述这段话的着重点在于“人伦日用”这一句,换言之,心斋的现成良知说的重点落在了工夫论的层面。

若将心斋的现成良知说与龙溪作一比较,则可发现后者主要是立足于本体论的立场,强调了良知存在的先天性特征,这与龙溪主张“以先天统后天”的“先天之学”这一思想特质有关;而心斋对于“先天之学”并没有特殊的兴趣,他的良知见在说更为突出了工夫层面的意义,即良知必然在人伦日用中当下有所呈现,故而重要的是应当在人伦日用中加以切实的体验。应当说,这是在现成良知问题上,心斋不同于龙溪的根本差异。也正因此,所以心斋非常注重“以日用现在指点良知”或者“发挥百姓日用之学”,这几乎构成了心斋思想的一个标志性特点,若以心斋的两个思想命题作一简约化表述,那就是:“日用即道”、“满街圣人”。关于这一问题,将在本节第三部分加以讨论。

须指出的是,由于心斋的良知见在理论具有重工夫这一重要特点,因此心斋的良知论述又有另外一个面相,并开始受到学者的注意。用余英时的说法,这是心斋学“已略露重知识的倾向”,“与阳明良知之教有异”的一个重要面相,这集中表现在心斋给钱绪山的一封书信中所说的一段话:

先生(指阳明)倡道京师,兴起多士,是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非先生乐取诸人以为善,其孰能与于此哉?近有学者问曰:“良知者,性也,即是非之心也。一念动或是或非,无不知也。如一念之动,自以为是而人又以为非者,将从人乎,将从己乎?”予谓:“良知者,真实无妄之谓也。自能辨是与非。

此处亦好商量,不得放过。夫良知固无不知,然亦有蔽处。如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而孔子曰:‘尔爱其羊,我爱其礼。’齐王欲毁明堂,而孟子曰:‘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若非圣贤救正,不几于毁先王之道乎?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多识前言往行而求以明之,此致良知之道也。观诸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五十以学易,可无大过。’则可见矣。然子贡多学而识之,夫子又以为非者,何也?说者谓子贡不达其简易之本,而徒事其末,是以支离外求而失之也。

故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一者,良知之本也,简易之道也;贯者,良知之用也,体用一原也。使其以良知为之主本,而多识前言往行以为蓄德,则何多识之病乎?昔者陆子以简易为是,而以朱子多识穷理为非。朱子以多识穷理为是,而以陆子简易为非。呜呼!人生其间,则孰知其是非而从之乎?孟子曰:‘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简易之道也。充其是非之心,则知不可胜用,而达诸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德矣。故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这段论述何以与“重知识之倾向”有关,稍后再议。首先须指出的是,这段话是由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引起的:根据良知者是非之心这一孟子对良知的基本定义,无疑地良知自能知是知非,一念之动,良知便自能判断其是非,但是如果“自以为是而人又以为非者”的情况出现,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将从人乎,将从己乎”?这个问题在阳明心学的时代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心学理论必须回答是非善恶之标准到底是在于他人还是在于自己?换言之,是非标准归根结底是外在于人心的还是内在于人心的?最终也就是要求回答:判断是非的标准到底由谁说了算?是完全由一己之人心说了算,还是应当容纳他人“又以为非”的判断?是非标准究竟有没有客观性之可言?以上这一系列设问可以从“将从人乎,将从己乎”这八个字引申出来。按照阳明的良知理论,一切是非善恶唯有诉诸自己的良知,良知才是判断一切是非善恶的最终依据、唯一准则,除此之外,不存在任何终极的判断标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外在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也唯有通过人心良知的审判才能得以确立,外在规范的客观性也唯有经由主体的确认才有可能。比方说,道之载体的经典虽然是一客观存在,但是按照心学的理念,在终极意义上,“古圣相传只此心”,因此唯有通过的“心”的判断和审视,经典的客观性及其意义才能得以彰显,否则的话,经典亦只是一堆“糟粕”。阳明有一段名言,也正是建立在这一观念基础之上的:“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可见,就连孔子说的话,也要经过人心的审视,才能判断其是其非。结论就是,是非标准的客观性必须由心而立,换言之,客观性之依据在于人心,而不在于人心之外的存在本身,比方说,如果将孔子的话“求之于心而非”,那么获得这一判断的客观性标准就是由心而立的,而与孔子本身无关。所以,由阳明心学以观,“将从人乎,将从己乎”这一问题本身无疑是多此一问,不足以成为问题。因为答案实在是太明显不过了:是非原则、善恶标准不可能设想是“从人”而只能是“从己”。

然而问题却依然存在。退一步说,即便承认良知在“一念动或是或非”之际,能够明断是非,但问题是,既然能明断是非的良知也必然随着人心的发动才能发挥判断能力,那么为什么同样作为人心的一念之发动与作为人心的良知之启动,可以同时并存、同时并进?也就是问:如果说人心良知是人心一念的审判官,那么岂不等于说人心之中存在着两种分裂的人格,就好像存在着一个罪犯、一个法官。法官固然是罪犯的审判者,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法官审判罪犯的场所———法庭却是同一个心!更为荒谬的是,还必须是由同一个心来审判自己。用台湾学者王汎森的说法,此即“‘心’同时作为一个被控诉者和控诉者,殆如狂人自医其狂”,其结局是可想而知的:越发疯狂。用理学家的语言,这叫做“以心治心”。其实,早在朱子的时代,就曾注意到这一问题,他批评佛学之病在于“以心治心”,指出:“释氏之学,以心求心,以心使心。”而在朱子看来,这是非常可笑的、不可理喻的,因为朱子坚持认为“心只是一个心,非是以一个心治一个心”,他甚至认为是赞成还是反对“以心治心”,是“儒佛之异”的关节点,如佛教所云:“‘常见此心光烁烁’,便是有两个主宰了。不知光者是真心乎?见者是真心乎?”朱子对佛教的批评也许未必完全允当,但他对“常见此心光烁烁”的深入追问却是有哲学意义的。朱子问道:所见之光是“真心”呢?

还是“见者”之心是“真心”呢?按理说,若以“见者”为真,则“所见者”为假;若以“所见者”为真,则“见者”为假。但依照佛学所言“常见此心光烁烁”之真意来看,其结论却是:“见者”与“所见者”却能同时为真。如此一来,则人心中莫非同时存在着“两个主宰了”。朱子对此问题如何展开深入的批判,他的批判有否道理,这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令我们注意的是,朱子所提出的“以心治心”的问题却不期然地在明代心学当中得以显露出来。当然阳明心学中是否存在着“以心治心”、“以心使心”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分析立场和审视角度的问题,其中义理繁复,不宜在此深究。

不过,有一点却是必须指出的,尽管阳明本人并没有意识到从心学理论推演开来,有可能发生这一问题,但是阳明后学在重建心学的理论体系以及诠释体系之时,却必然会遇到这一问题,而且有必要对此问题作出相应的回答。

现在问题已经摆在了心斋的面前:在遇到己以为是而人以为非的情形时,我们的良知能够或必须做什么?心斋的回答可以分作两个层面,第一层意思基本上没有越出心学的范围,第二层意思又含有两点旨趣,略显复杂,究竟是否犹如余英时所言“与阳明良知之教有异”?亦有待重新判断。第一层意思很简短,亦即: “良知者,真实无妄之谓也。自能辨是与非。此处亦好商量,不得放过。”讲得很明确,无非就是阳明良知学的题中之义,故不必多论。第二层意思则是:“夫良知固无不知,然亦有蔽处。……”依阳明良知之教,这句话有语病,因为严格说来,只能说人心有蔽处,而不能说良知有蔽处,不过这一语病不至于导致整段语意不通,可不深究。重要的是,心斋在省略号以下,举了不少例子,意在说明两点旨趣:第一,“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多识前言往行而求以明之,此致良知之道也”;第二, “使其以良知为之主本,而多识前言往行以为之蓄德,则何多识之病乎?”这两点旨趣恰恰构成了一个循环解释。由“正诸先觉,考诸古训,多识前言往行”可以有助于致良知的道德实践;由“以良知为之主本”,可以使得“多识前言往行”不至于迷失方向,以此作为“蓄德”的手段。质言之,在致良知与多闻多见之间,既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排斥关系,也不存在唯一单向的递进关系,而应当是彼此关联、互为一体的辩证关系。事实上,心斋的这一解释思路仍属于阳明心学的固有理路:良知固非见闻,然良知亦不离见闻。诚如阳明所言:“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这是阳明的原则之论,强调良知与见闻并非是排斥关系而是一种体用关系。具体到如何确切把握良知与见闻之关系,阳明坚决主张须以良知为“主脑”来统率一切工夫,切不可忘却“头脑”而“专在多闻多见上去择识”,否则便导致人心迷失方向。可见,阳明所反对的颇有点类似于“为知识而知识”的那种唯科学主义,他主张在“尊德性”(亦即“致良知”)的前提下去做“道问学”的工夫是并无大碍的,只是他坚决反对“道问学”可以是独立于“尊德性”之外的专门学问,或者说把“尊德性”与“道问学”割裂开来,使其分头并进,这也是不可取的。

这一观点显然是建立在“良知不由见闻而有”的原则论之基础上的。关于阳明此说所含的丰富的思想蕴涵以及义理问题,譬如良知何以能涵摄见闻,在良知之外,见闻知识有否可能独辟蹊径、自建一客观的知识体系等问题,这里不便详说。重要的是,若我们耐心地对照上述心斋之言,则不难发现心斋所言简直就是阳明此言的翻版,既无甚新意,更谈不上“与阳明良知之教有异”。因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心斋所言“使其以良知为之主本”,也就是阳明所说的“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这句话才是阳明和心斋在良知与见闻的关系问题上所欲表达的主要旨意。至于在良知的“主意头脑” 的引领之下,允许去做“多闻多见”之工夫,是否反映出心斋思想已有了“重知识的倾向”,可能不免是后人的一种推测。

同类推荐
  •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为唐代学者赵蕤所著述,为历代有政绩、有业绩的君臣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从国家兴衰上讲谋略的,《反经》是从长短利害上讲智术的。它从逆反的心理态势中谋求一种逆反的思维方式,不失为古代心理学的范本。《反经大全集》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每篇前有导读,揭示《反经》的奥秘,是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以及为官、经商、管理的必备参考书。
  •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还是流荡空气和水;我们该崇拜的到底是人类还是自然;苏格拉底有个多么剽悍的老婆,顶盔掼甲的智慧女神如何从宙斯的脑袋里横空闪现;滑稽好色的牧神潘的猎艳经历到底有多么惨;世界究竟是一团神奇的活火,柏拉图谈的是什么精神爱恋;犬儒派的哲学家又是多么懒……本书将西方古代哲学家的奇闻轶事和古朴睿智的思想,以极其幽默通俗的方式铺陈出来,使读者能轻松惬意地全面掌握西方古代哲学,在愉悦中获取常人所无的哲学智慧。本书打破哲学枯燥无味的叙述传统,以哲学玩家幽默的语言,化西方哲学史的艰深于妙趣横生的叙说中,使自我的哲学修炼,变成快乐的阅读消遣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 求学集

    求学集

    “求学”,既有作者对不懈追求学问的自励,也有对继续求学医院的表达。收入本书的文稿主要是作者于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的作品。其时,作者在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任职。本书主要是对作者这段那时间工作和学习的一种记录,或一种既你那,包括论文、调研报告、读书笔记、讲稿等。
热门推荐
  • 前夫,游戏结束

    前夫,游戏结束

    她是鸢尾家不被认可的私生女,被亲生母亲利用,与原本是她姐夫的男人缠绵一夜。几日后,鸢尾家大门前,他诡异一笑,丢给她一份协议,在他的压迫下,她颤颤的签下自己的名字。一年后,她怀着身孕被他无情抛弃!再见面时,她出现在他和心爱女人的婚礼,对他道声“新婚快乐!”
  • 一个人的旅行(高平作家丛书)

    一个人的旅行(高平作家丛书)

    自然为上,是秀琴的语言最彰显的特征。艺术法则是依据事物的理、事、情。不能离开客观事物,以一成不变之法去套万变不息的自然事物。方法是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但“由工入微,不露痕迹”的工巧和自然是并不矛盾的。她的许多质朴流畅的语言也不乏锤炼之功。锤炼达到自然,要遵循自然之法。以工力造平淡,于精炼处见自然。自然之法是无法的法。
  • 禁恋之冷少宠妻

    禁恋之冷少宠妻

    十九岁,青春萌动的时候,我对家里那个黑心哥哥产生了不伦之情谁知道,鬼混厮混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冰山哥哥早就把我捧在手心于是,我冒着被老妈拿刀追杀的危险上了萧昱这条贼船,被他吃的死死。当然,嘻嘻,他被我吃的更死。原来,冷冰冰的萧昱也挺腹黑,还会撒娇,有点小邪恶。情萌篇:某日,我同学来看我,问这是谁的家。我跑到书房,问,“萧昱,我怎么说,这是谁的家?”萧昱想了想,说,“林越,你为什么犹豫?”我扁了扁嘴,难道说对你有意思,所以不甘心说是我哥吗?商量无果,我灰溜溜的回到客厅,想到一个绝妙点子。“这是我……”表哥的家。“老婆,我的咖啡怎么还没泡好?”说完,萧昱“才发现”有外人,抱歉说,“哦……不好意思,我老婆比较脱线,没告诉我,有客人。”我无语,望着那些大跌眼镜的童鞋,只知道被他阴了一招。我的身份就这样被他给确定了。情人篇:某日小别胜新婚,萧昱问,“是先回家还是陪我在公司待着一起下班?”我说,“先回家。”他黯淡着眼神,揉我的头,“狠心的丫头,这么久没见也不知道粘着我。”我傻笑。言外之意,是他想粘着我,结果被拒绝了。夫妻篇:再某日……老妈拿着菜刀来追杀了!半夜,我轻声轻脚摸到萧昱房里,问,“萧昱,怎么办?”萧昱淡淡瞄了我一眼,说,“看文去。”我夫唱妇随,点点头,“恩,让他们自己看文去。”嘻嘻,文章内容比简介丰富的多,小虐,还是温馨为主,绝对值得一读,相信会给大家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不大虐不悲的,也不小白,温暖温馨为主),二十多万公众章节,绝对看到爽,大家千万不要错过哦。————————————————我的完结文《调教极品呆夫》欢迎大家多多指教简介如下:十六岁那年,我为了成全姐姐与姐夫,用一记掉包计嫁给了王朝的羽王爷。传闻:羽王乃天下第一美男子传闻:羽王是个哑巴传闻:羽王病入膏肓传闻:羽王五岁封王当我嫁了他之后,明白传言不可尽信,也不可不信。不过,我家夫君呆呆的,却很讨我喜欢。从此我走上了调教呆夫之路,一路风生水起,除奸去恶,却也收获了意外的快乐。小呆子每日里都粘着我,心里眼里只有我一个,对其他一干人等包括他父王无视之。小呆子白日可爱纯真的像个孩子,夜里热情如火的耕耘播种,非常的男人。小呆子无害的外表下竟然隐藏着惊人秘密,原来我家小呆子也挺有本事。
  • 重生种田生活

    重生种田生活

    重活一次只想平平凡凡过自己的小日子,可是很多时候事不从人愿,既然如此,那么就让自己顺应现实,打造不一样的种田生活吧!
  • 司马懿吃三国2

    司马懿吃三国2

    热闹的三国,为何最终属于沉默的司马懿?论奸诈不及曹操,比智谋不敌诸葛亮,拼武功,关羽、赵云、吕布随便一个都能灭掉他;翻开本书,看司马懿如何靠数十年如一日的隐忍,击败三国所有英雄,独吞天下。司马懿潜伏曹操身边几十年,任由曹操差遣,他装弱、装傻、装病、装瘫,甚至装死来麻痹敌人、对手、上司、兄弟、朋友乃至家人……翻开本书,看司马懿无与伦比的沉默、隐忍和计谋。
  • 与君吟:今生不做你的妃

    与君吟:今生不做你的妃

    (蓬莱岛出品)一边是表面上玩世不恭的王爷,一边是误打误撞跨越古今的绝色佳人……是福是祸无人知晓,可是,,路是有二条的,自己究竟会怎么选呢。。。也许只有天知道吧!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网游之天地

    网游之天地

    惨淡的人生,必须从彪悍开始!新书《万古第一强者》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悍夫猎妻

    悍夫猎妻

    前世,她是男人贪念的绝色尤物;今生,她是丑颜傻姑,嘻笑间,混恶时,勾了谁的心,点了谁的火……以至上天入地,天罗地网为她而设。只要心动,丑颜渐破,如深谷幽兰,傲世凝香:如蝶舞天下,艳姿绝色。猎妻如此,非悍夫莫属于。“滚!再不滚出去,别怪本王对你不客气……”“王爷千万别客气,奴家随便王爷祸祸……”当啷……“你,退……退后,本盟主要吐,吐了……”“人家就喜欢盟主喝醉的样子,嗯……”哗啦……“你?服侍本宫主沐浴?滚!!!!”“宫主,您可得接住喽,人家可滚了啊!”扑通……“你,后后后帐烧火做饭去……”“后后后帐那不到了悬崖啦?噢……”某女故作娇媚态,欲倒将军怀,不想将军横起一脚,天外飞仙……她的聪慧、刁钻、腹黑…谁能看的清,谁才是她的锁心人。前世神女无心,今生注定精彩…推荐好友懒离婚玄幻力作《凤御万兽》推荐遥好友远月火文《血嫁》推荐遥对子风兮兮好文《一个警花三个黑老大》推荐遥好友懒离婚火文《重生一豪门妖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