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字,是指写错和读错的字。它同“白字”相通,说某某写了一个别字或读了一个别字,是一个意思。
汉字,是表意的单音方块字。字数很多,结构复杂。早在两百多年前编纂的《康熙字典》,已收入单字四万七千多个。其中,一个字的笔画最少的是一画,如“一”字;最多的达到五十几画。以后编纂的字典,有的收字还要多,如《中华大字典》。这么多的字要做到都会写、会读,无疑是办不到的,这就出现“别字先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别字、读别字实在不足为怪。
但是话又说回来,既然要写字、认字,就应该要求写得对、读得准。如果不这样,就会闹笑话,甚至误事。有关的例子,从古到今,俯拾即是。《红楼梦》中写呆霸王薛蟠,把“唐寅”误为“庚黄”,差点把贾宝玉都弄糊涂了。《儒林外史》写了一个读书人,把“郁郁乎文哉”念成“都都平丈我”,使读者看到这里忍俊不禁,甚至喷饭。至于颇为流传的两个和尚到文廟(庙)赶斋,一个把“文廟”读成“文朝”,另一个读成“丈廟”,官司打到衙门去,知县立即吟诗一首,把笑话闹得更大的故事,就更有趣了:文朝丈廟两相疑,两个和尚去化齐(斋);我虽不是孔天(夫)子,也算当今苏东皮(坡)。
诗中的每一句都有别字,但编得押韵顺口,使人一看就记住了。最近,据《凉山日报》披露,有人把放置街心的“安全岛”读成“安全鸟”,把电影广告《海囚》读成《海四》,以及在看《少林寺》时,把“方丈”读成“万丈”,还妄加解释说:“万丈”是形容老和尚德高望重,武艺超群。这一类的别字先生,与读“文朝”、“丈廟”的和尚大有相似之处,都是信口雌黄。
写别字、读别字的事当然越少越好,特别是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更要尽力避免。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以为有三条。
一是努力学,注意问。古人说:“君子之学必好问。学与问,相辅而行者也。”其中还有一点要注意,即不要完全相信“四川人眼睛尖,认字认半边”这句话。按汉字结构的特点,许多字都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照这个规律认半边是对的。但又不尽然,如“同仇敌忾”的“忾”字,认半边就成了“气”;“珏”字认半边就成了“玉”;“坎”字认半边就成了“欠”……都读别了。
二是写字、认字要细心,切忌粗心大意。有些字乍看起来差不多,但仔细分辨一下,却不相同。如“戊、戍、戌、戎”这几个字,很容易混到一起,常常写错、读错。这就要求我们学一点关于“六书”方面的知识,把字的形、音、义搞清楚,尽量减少写别字、读别字。
三是同字典交朋友,善于使用工具书。有些年轻同志认为,查字典是没有文化的表现,不屑于同字书打交道。这是片面的。字典和词典,不仅解字、释词、说文,而且会帮助我们增长多方面的知识,实在是大家的良师益友呵。
“向钱看”要同“向前看”挂钩
在一次“治穷变富”的讨论中,有两位基层干部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一个说,要治穷变富,就要向钱看;一个说,要治穷变富,就要向前看。由于语音相同,开始还以为是一个观点,是“英雄所见略同”,后来越说越分歧,竟争执起来了。两种看法,谁是谁非呢?我们认为既要“向钱看”,又要“向前看”,两者要挂钩,都得要。
先说“向钱看”。钱是什么呢?钱,是各种物质财富的价值表现,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治穷变富,发展生产力,增加工农业各种产品,就是要使我们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物质财富,从比较缺少到比较充足。换句话说,也就是要由没钱到有钱,由钱少到钱多,怎么能把“向钱看”一概否定呢?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货币之后,一直到将来建成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之前,我们的生产、生活总是要和钱打交道的,不信请看事实:从国家来讲,国民经济收入是以钱来计算的;从企业来讲,扭亏为盈,赢利就是赚钱;从农村来讲,大至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搞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小至一家一户的油盐柴米、衣食住行,哪一样又离得开钱喽?回顾“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天天高喊“革命”,谁要说一下钱,谁就是大逆不道,其结果怎样呵?真是“殷鉴”不远。
再说“向前看”。我们讲治穷变富,离不开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离不开四项基本原则,离不开四个现代化。所以,我们虽然讲钱,并一再强调企业增加利润,农村增加收入,明确提出广开生财之道,主要是讲干部要有经济头脑,办事要讲经济核算,而绝不是主张金钱至上的“唯钱论”,像封建社会《金钱论》中讲的“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入紫阁,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把钱吹得神乎其神,堕落到“拜金主义”的泥坑里去。比如,在企业里,不能为了追求利润,去损害国家和兄弟厂矿、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农村中,不能为了增加现金收入,去破坏国家资源,干杀鸡取卵、贻害子孙后代的事;城镇的个体经营和农村社员的家庭副业,要认真执行国家、集体、个人三兼顾的政策,等等。如果不摆正这些关系,自觉地“向前看”,就达不到治穷变富的目的,既危害“四化”建设,也不可能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出现党中央期望的“小康”局面。
明白了上述两方面的道理,就可以把“向钱看”同“向前看”统一起来,把注重物质利益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因为它们是紧密相关的,是“亲戚”关系,不是“水火”关系。从而自觉地做到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为建设“四化”贡献出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