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产业集群加速城市创新的产业升级换代。产业集群的技术更新是一个创新演化的过程。随着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传统产业集群往往难以提供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技术,进而亟待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创新集群出现。新兴产业的崛起必然以新兴科技集群为基础,科技群体的成熟、转移也必然导致传统技术产业的衰退。因此,科技集群是产业集群运行中的重要支撑力量。越来越多的产业集群依靠科技集群的成长在更大范围进行延伸和扩张,通过新、老产业科技集群的创新性的演化发展,促进产业集群与科技集群的有机结合并形成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复合体系,使整个产业集群进入一个往复循环与扩展变换的过程,并促进创新性集群的不断衍生与扩张,加速以城市创新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4.产业集群拉动城市创新的市场需求。产业集群的发展与规模扩张取决于市场布局、生产专业化和规模经济。这也是城市创新与发展的基础。产业集群生产专业化与规模经济依赖城市创新的支持,而城市创新支持的产业集群生产专业化与规模经济又支持着商品和服务市场。产业集群影响城市创新的方向,不仅为市场多元化和市场需求提供各类发展选择,而且也拉动着城市创新的市场化、集群化需求。因此,产业集群生产专业化与规模经济在空间上与城市创新关联,并取决于比较成本利益、生产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综合,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一个集群区周边乃至更大区域范围的有效市场需求潜力。
总之,产业集群变化对城市创新影响的关键是,能否实现科技集群和产业集群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能否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与产业的创新复合集群,使得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能否构建城市创新性共享平台,突破体制分割、利益驱动的瓶颈,等等。因此,必须推动科技集群和产业集群协调发展,建立起集群共享、积累和创新机制,进而为城市创新域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城市产业园区的兴起与发展
(一)中国城市产业园区的兴起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各级政府先后批准设立了一大批种类繁多的产业园区或开发区。其中,仅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就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台商投资区、互市贸易区、工业园区、金融贸易区、旅游度假区、跨境工业区、保税物流园区等。此外,国家有关部门也设立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如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发展侧重点和所承担的功能虽有所不同,但在推动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出口和就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经济技术开发区而言,自1984年以来,国务院共批准设立了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1个省、市、自治区的省会或首府城市至少有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其中,东部沿海地区27个,中部地区9个,西部地区13个。在4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1995年以前批准设立及东部沿海有33个(简称老国家级开发区),2000年以后新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16个(简称新国家级开发区)。此外,苏州工业园、金桥出口加工区、厦门海沧投资区、宁波大榭开发区、海南洋浦开发区等五个工业园区享受国家级开发区政策。2006年,全国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10136.90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4.81%;实现工业增加值7414.24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8.14%;实现出口1492.33亿美元,占全国的15.4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7.12亿美元,占全国的21.18%以上。
就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言,迄今为止,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共有53个。2006年,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5828个,拥有从业人员573.7万人,实现生产总值12048.7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8%;实现工业增加值8520.5亿元,占全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4%;实现出口创汇1360.9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的14%;实现上缴税额1977.1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5.3%。在许多城市,高新区已经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有21个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到所在城市的30%以上,有11个高新区的生产总值占当地城市的20%以上。在高新区出口总额中,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出口849.6亿美元,占高新区出口的62.4%。高新区企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达到1054亿元,占高新区营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4%,占高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7%,占全国R&;D总支出的比重达35.1%。
此外,为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部和教育部还先后认定了6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各级地方政府也设立了种类繁多的各类产业园区,如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工业园区等。针对全国各类开发区过多过滥及一些地方借开发区之名乱占耕地、侵犯农民利益等问题,2003年7月起,国务院部署并开展了对全国各类开发区的清理整顿工作。经过集中清理整顿、规划审核、设立审核及落实范围等几个阶段的开发区清理整顿工作,到2006年12月,全国各类开发区由6866个核减至1568个,规划面积由3.86万平方公里压缩至9949平方公里。各省、市、自治区开发区清理整顿工作也取得了较大成效。例如,在这次开发区清理整顿中,广东省共清理出各级各类开发区503家,最后通过国家审核并公告的各类开发区92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3家,省级开发区69家;山东省原有各类开发区990个,最后通过国家审核并公告的各类开发区为171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6家,省级开发区155家。
(二)中国城市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特征
产业园区是中国产业集群的一种组织模式。它主要分布在市场经济发达、市场机制健全、科技创新能力较高的地区。其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1.市场是主要驱动力量。产业园区绝大多数是在市场规律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广东“珠三角”的产业集群是由外商直接投资形成的外向型加工工业园区,浙江温州一带是依靠当地民营企业自发发展起来的不同特色的产业集群,而北京中关村则是依靠密集的国家高科技资源投入形成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2.地方政府发挥助推作用。中国产业集群形成之初,基本上都是企业的自发行为,但集群雏形出现后,地方政府一般都会积极扶持。如制定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建立产业园区,鼓励企业“进区入园”,促进产业集聚和园区化进程;建立交易市场,扩大市场规模,举办产品博览会、商贸会,扩大对外影响和市场知名度;引导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促进产品技术升级;协调产、学、研结合,为产业园区提供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能力。
3.地区分布不均匀。由于区位条件的不同及经济发展格局的差异,产业园区的发展大相径庭。中国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中产业集群率先得到发展,“板块经济”十分活跃,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从省市分布情况看,产业集群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省份,数量占全国总数的很大比重。从城乡分布看,产业园区大多数出现在城市周边地区,是从小城镇发展起来的。例如,目前授牌的纺织产业特色城(镇)中,绝大多数都是以镇为单位,在广东“珠三角”的404个建制镇,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专业镇占了四分之一。温州产业集群的最初发起者基本上都是当地农民,由农村家庭手工业逐步形成。产业构成以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生产活动为主,逐步向高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类型从纺织、制衣、制鞋、五金、机械等传统产业到医药、电子、信息等现代产业。比较突出的高科技园区目前全国为数有限,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少数地区。
(三)产业园区发展的新趋势
以产业园区特别是科技园区带动产业集群是当前集群发展的主要形式,利用园区的“集聚性”、“创新性”和发达的创新网络,创造良好的孵化环境,促进创新产业的迅速集聚。以科学技术密集为依托,以高科技企业内外部知识溢出、传播和技术成果转化为运作方式,使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园区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当前,中国产业园区发展出现的新趋势主要是:
1.产业园区进程加快。各地纷纷鼓励工业企业“退城进郊、进区入园”,促进产业合理集聚,园区比重不断提高。以高新区、开发区等为主体的各类产业园区,已成为各地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在产业、出口、技术开发和利用外资等方面的集聚效应日益显著。中国工业相当大的部分都集中在各类产业园区中,2007年上海工业的60%以上集中在40个经国家批准的开发区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不但进程加快,而且各产业发展还出现了融合化的趋势。如工业园区不只单搞工业,还开始不断强化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研发、信息咨询和中间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完善的产业支撑服务体系。
2.高新区外向化和开发区高新化。产业园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目前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在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引进高新技术的同时,加强吸收消化和自主创新,不断创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就开发区来说,目前又提出了“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方针,即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
3.产业链式发展促进集群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一般要经历园区化、链式发展和集群化三个阶段。现在中国不少园区,尤其是小城市和县级园区,大都还停留在单纯的园区化阶段,园区功能定位不明确,缺乏特色和专业化分工,企业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产业链式发展。而条件比较好的园区则出现产业链式发展,如北京、天津的电子信息产业,青岛开发区的家电产业,广州开发区的化工产业,长春开发区的汽车产业,大连开发区的软件产业等,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在体制上打破从研发到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界限,重组各方面资源,促进各要素的合理流动。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园区纵向产业集群化进程。可见,产业链式发展和集群化是未来园区产业的发展方向。
4.加快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生态型产业园区,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是当前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趋势。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和新型生态经济体系,构筑绿色制造业基地,已成为产业园区的追求目标。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建设“生产发展、生活舒适、生态良好”的生态型产业园区。这正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