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3900000015

第15章 小乘佛教的定学(5)

16.观弃舍对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是两者(原文为“舍”)以治,从初禅以来,但有遍舍无有两舍。未与弃舍之名。今此非想,既有双舍有无,故名弃舍。亦以此定,是舍中之极,故最后受名。若凡夫得此定时,谓为涅槃,无有观慧觉了,不能舍离。今明弃舍者,得此定时,即知四阴、十二入、三界及十种细心数等和合所成,当知此定,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不应计为涅槃,生安乐想。既知空寂,既不受著,是名观弃舍。虽求定相,而亦成就此定,即具二种弃舍:一者根弃舍,二者涅槃弃舍,永弃生死,故云观弃舍。

关于十六特胜观的要领和一些具体的修法,四川大学陈兵教授之《佛教气功百法》和成都逸尘先生之《禅定指要》中皆有介绍,可供参阅故不赘述。

(第六节 通明禅)

通明禅出自《大集经》,曾一度流行于北朝。据说阿罗汉等圣者于修四禅定、四无色定、灭尽定等九次第时,观息、色一心三事之禅法,可见属于小乘佛教后期禅定方法。通明禅又作通明观禅、通明观。修此种禅定时,必通观息、色、心三事而彻见无碍,故称通明;又能得六通、三明,故称通明。《大集经》卷二十二以下论及此禅法,然未有通明禅之名;于我国,自天台智者大师之前的北地禅师,有修得证之,始称通明禅。《摩诃止观》卷九:“次通明禅发相者,上特胜修时观慧,犹总见三十六物证相亦总。通明禅修时,细妙证明分明,《华严》亦有此名。‘大集辨宝炬陀罗尼’正是此禅也;请观音亦是此意。修时三事通修,能发三明、六通。”

此禅修证之相:初禅时,断离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盖、具觉、观、喜、安、定五支、视息、色、以三事如泡沬之相;二禅时,断离五盖,具喜、安、定三支,视三事如浮云之相;三禅时,断离五盖,具念、舍、慧、安、定五支,视三事如影相;四禅时,断离五盖,具念、舍、不苦不乐、定四支,视三事如镜相;五空处定,灭尽三事,见皆空;六识处定,断灭其识,缘识;七无所有处定,断灭其识,缘无所有;八非想非非想处定,断灭其无所有,缘非想非非想;九灭尽定,断灭非想非非想等三种受想,身证灭受想之法。

陈兵教授根据智者大师《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八对通明禅的解释而加以阐述说:此禅从初修起,即通观息、色、心,而从观息入门。静坐摄心、调和气息,然后心随出入息而作观,观息从鼻中入,遍满全身,乃至一一毛孔,呼气时观气息从一一毛孔中消散,久之即自觉息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来去无踪,如空中风,心自寂定。次观自身,内视骨肉筋血等诸物合集,成我此身,而身中诸物,又由“四大”和合而成,“四大”是极微的极微,皆新陈代谢,生灭不住,其实并无一个常住不变、本来就有的实体是我身,由作此观,心念空寂,了达身体的真实面目。其次观心,观察自己心念,皆藉缘而生,非本来就有,生已即灭,既不见其来处、去处、住处,又难把握住它的实体,如此观析,心更空寂,并了悟心之真实。另外,修通照禅观息之时,就可能同时了达身心空寂,观身、观心也是如此,能观一达三。由于这种禅观心明利,所以在进入初禅时,就可能证得三明六通。

由于修通明禅的人很少,对这种禅的修法,佛典中亦缺乏更为详细的记载。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法界次第初门》中的阐述,亦非通明禅的本来面目。

(第七节 四向四果)

四向四果为四向、四果之并称,或称特八补特加罗(巴利语at·t·na-pug-galādakkhin·eyyā)。八贤圣、八圣、八辈。为小乘佛教声闻修道之阶位。《大毗婆沙论》及《俱舍论》卷二十三、卷二十四贤圣品中均有详细解说。

(1)预流,音译为须陀洹。分为预流向、预流果二种:预流向,即指入见道时,初见四圣谛之理,得无漏清净智慧眼(又作清净法眼、净法眼、法眼净)之阶位。又因其直至预流果,不堕于三恶趣,故又称无退堕法。但因此位之圣者尚未证入其果位,故不称果,而称为向,尽取其趣向于初果之义。预流果,又称初果,指断尽三界之见惑(八十八使),预入圣道之法流,以第十六心入无漏圣道(或圣者)之阶位。十六见道位中之圣者,由其根之钝利而分为:随信行,指钝根者,即自己不披阅教文,但信他人言说而得悟道者。随法行,指利根者,由自己阅读经典随法而行。预流果圣者之轮回生死,最长仅于人界于天界中各往返七度;此即言十四生间父证得阿罗汉果,绝无第八度再受生者,故称为极七返有、极七返生。

(2)一来,音译为斯陀含。分为一来向、一来果二种:一来向即指已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者;因此位之圣者尚未断除后三品之修惑,故一度生于天界再来人间而入般涅槃,故称为一来。然因此位之圣者尚未证入其果位,而仅趣向于第二果,故称为一来向。一来果,即第二果,指已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并证入果位者。又于一来向之圣者中,断除前三品或前四品者,称为家家圣者,简称家家。家家,即出一家而至另一家,例如从人间生于天界,又从天界生于人间。由欲界九品之修惑,须在欲界中生死七次,即在人、天中各受七生;故若断除九品修惑中之前三品(上上、上中、上下)者,由其余六品修惑而尚须受三大生(人、天各三生),此称三生家家。若断除前四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之修惑者,则由其余五品修惑而须受二大生(人、天各二生),称为二生家家。三生家家之中[(天三人三)或(人三天三)];二生家家之中[(天二人二)或(人二天二)]之受生者,因其于人、天中之受生次数相等,故称为等生家家。三生家家之中[(天三人二)或(人三天二)];二生家家之中[(天二人一)或(人二天一)]之受生者,因其于人、天中之受生次数不同,故称为不等生家家。其中于天界或人间悟得预流果之圣者,称为家家圣者;于天界得阿罗汉果之圣者,则称为天家家;于人间得阿罗汉果之圣者,则称为人家家。

(3)不还,音译为阿那含,简称为那含。分为不还向、不还果二种:不还向:即指已证得一来果之圣者,将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后三品,而即将证入不还果之阶位;以其趣向于第三果,故称不还向。不还向之中,若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七品或八品,尚余一品或二品者,须于欲界之天界中受生一次,称为一间;又作一生、一品惑,即间隔一生而证果之义;亦称一种子,或称一种。不还果,即第三果,指已断尽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后三品,而不再返至欲界受生之阶位。因其不返至欲界受生,故称为不还。不还果又可分为五种,称为五种不还,又作五种阿那含、五不还果、五种般。即:中般,指不还果之圣者死于欲界而生色界时,于色界之(中有)位而入般涅槃者。生般,圣者即生于色界,未久即能起道圣,断除无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者。有行般,生于色界,经过长时之加行勤修而入般涅槃者。无行般,生于色界,但未加行勤修,任运经久,方才断除无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者。上流般,先生于色界之初禅,渐次上生于色界余天之中,最后至色究竟天或有顶天而入般涅槃者。上流般可以分为乐慧、乐定二种。此二种之上流般又分全超般、半超般、遍没般三种。全超般,指生于色界最下层之梵众天,越过中间之十四天,而生于色界或无色界之最上天者。半超般,指超越中间之一天乃至十三天者。遍没般,指不超过一天而遍受生于诸天者。上述之五种不还,再加上现般、无色般二种,则成为七种不还。此外,将中般别立三种,即速般、非速般、经久般,加上生般、有行般、无行般,及上流般别立之全超般、半超般、遍没般等,则成为九种不还。若仅别立上流般为三种,则合前四般而称七善十趣。复次,入灭尽定,证得如涅槃寂静乐之不还果者,称为身证或身证不还。而断除欲界九品修惑,犹不还果之圣者,再生起欲界之烦恼,而自不还果退堕者,则称为离欲退。

(4)阿罗汉,意译作应供、应、无学。分为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二种:阿罗汉向,又作无学向,指已证得不还果之圣者,入于阿罗汉道,虽尚未证入其果位,但以其趣向于第四果,故称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即第四果,又作极果、无学果。指已断尽色界、无色界之一切见惑、修惑,而永入涅槃;不再有生死流转之阶位。证入阿罗汉果之圣者,超出三界,四智已经圆融无疑,已无法可学,故称为无学。前面所述之四向三果,皆为得漏尽,以证入阿罗汉果,常乐以戒、定、慧三者为修学,故称为有学。此外,《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比照小乘声闻四果之名称,立有大乘四果(菩萨四果)之说。大乘四果即指十地中之初地、第八地、第四地以及佛地而言。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 佛解人生

    佛解人生

    本书是梁启超撰写的研究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经典之作,从史学角度来阐述对中国佛教兴衰流变的看法,以及佛法之于人生的意义。是梁启超佛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
  •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六祖慧能的一生,既是一个充满奇遇与追杀的故事,也是一场演绎人性与佛性的智慧之旅。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热门推荐
  • 总裁,引你入局

    总裁,引你入局

    她做的最叛逆的事,刚满18岁,嫁给了比她大十二岁的他,强占了让所有人都骄傲的帝国总裁。父亲指责她,哥哥弟弟都恨她,继母气得差点露出真面目,她以为终于给了那些人最致命的一击,以为终于引他入了局!却没想到,她被他残忍地拖入了另外一个局!再归来,她要让所有人好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微型小说·智慧珍品(世界百年传世文学精品)

    微型小说·智慧珍品(世界百年传世文学精品)

    一位机灵的崇拜者突然闯进著名演员库兹金娜的化妆室,疯狂地吻起库兹金娜的皮靴,女演员被他的行为惊呆了,当她清醒过来时,崇拜者和皮靴却神秘失踪了;通往天堂的道路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每个人在转变处都有不同的表现,虽然不管什么错误最终都能得到上帝的宽恕,表面上殊途同归,但结局去不相同。
  • 天才嫡女妃

    天才嫡女妃

    她是重生的强悍气术师,冷酷神秘的南王指定她为王妃,温柔地宠溺着她;残忍强大的师父天辟视她如掌心宝贝,倾尽所学教导她;温柔阳光的药圣纪枫将她当作甜心呵护,咦咦,连那个前任未婚夫,也开始红着脸讨好她了哦……一个个美男缠绕在她的身边,当然也引来了无数的红眼狼,她们一个个叫嚣着废材滚开,然而却被她一一折尽风头。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重生之天才少女

    重生之天才少女

    当子弹穿过自己的身体的时候,这才明白过来,这一切不过是一个阴谋而已!看着眼前同父异母的妹妹和自己深爱多年的丈夫,说出自己的母亲的死亡原来不是一个意外的时候,苏卡乐不禁才觉得自己先前是多么的天真与可笑!“你妈妈就是一个蠢货,你妈妈就是斗不过我妈妈,你妈妈还不是死在我妈妈的手里面?还有你,你也斗不过我,你也将会死在我的手里面!苏卡乐,曾经高高在上的苏家大小姐!”苏卡乐闭上眼眸,“等着,如果有来世,我一定会亲自把你们送下地狱,让你们也尝下我所经历的痛苦!”再次睁眼,她却重生回到她十二岁自己的母亲还没有死的那年!苏卡乐紧紧的握住双手,我说过,只要我活着,我就会把你们通通的送下地狱!苏卡乐眼眸里面充斥着无比的恨意,既然上天还留着我这条命,那么我绝对不会在手软!前世的苏卡乐已经彻底的死了,死了!--------------------------<文文一对一,简介无能,囧~>----------------------------------------------------推荐好友的宴少的文文:《霸宠妖孽王妃》: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好性格影响孩子的一生

    好性格影响孩子的一生

    曾经有两个全国最大的调查机构,调查过老百姓最关心什么问题?得出的是同样的结果——教育孩子问题。所以说,教育既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又是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教育工作中,基础的基础是幼儿教育。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深刻影响,已经得到人们相当普遍的共识
  • 神箭传说

    神箭传说

    一场延续了十年的战争随着匈奴王庭的覆灭终告结束,天下却并没有恢复人们意想中的太平盛世,一场更大的战乱悄然降临到了立国百余年的大陈帝国。揭杆而起的贫苦百姓、据险而守的亡命大盗、不甘覆灭的匈奴残余、力图复国的前朝遗族、大权在握的权臣大将、觊觎中原的四方夷族、忠于帝国的贤臣良将……一时间群豪并起,纷纷为自己的理想而舍命相搏。乱世英雄出,卧虎藏龙的神州大地再度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没有人再可以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