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3900000013

第13章 小乘佛教的定学(3)

修十遍处观,一方面是为了破除对色法(物质概念及形态等)之执著,了悟色法皆以空为本性,不是我们常识所见那样,是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而完全可以由禅观中的意念所造,依意念而又转变,另一方面,修十遍观,可以锻炼意念能力,从而获得随意制造、转变物质的“神通”。据传统之说法,修成青、黄、赤、白等遍处观,能以定中意念改变万物的颜色;修成水遍观,能以意念造水;修成火遍观,能以意念造火(这种火被一些文人描写为“三昧真火”);修成地遍观,则传说更奇,可以点石成金;这些奇异功能之神通,可以和我国道家《抱朴子》中的记载媲美。

九次第意为次第无间所修之九种禅定。深心智慧利之行者,自试其心,从初禅心起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乃至入灭受想定止息一切心识,是达禅定之至极。如是思无间杂,称无间禅。又以此禅炼诸味禅,使之清净,譬如炼金故又称为练禅。具体指色界之四禅,无色界之四处及受想灭尽定等九种禅定。修禅功深之行者,以不杂他心,依次自一定入于他定,故称次第定。行者从一座之中,从初禅一个阶梯一个阶梯的升进,依次进入二禅、三禅、四禅、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最后进入受想灭尽定。九次第定中之受想灭尽定,指灭尽一切感觉及意念、概念活动的寂静心态,入此定者,呼吸、脉博皆随意识之停止而停息,但生命活动尚并未完全停止,保持着体温。据佛教史传记载,阿罗汉入灭尽定中,有能一坐一年、三年乃至几百年,而其头发、指甲等还不断生长者。灭尽定被佛教认为是超出了生死、生灭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是出世间的定境。据称只有小乘佛教的第三果(不还果)圣人、大乘六地菩萨以上的圣者方能入此定。

狮子奋迅三昧又作狮子威三昧、狮子伸三昧。略称奋迅三昧。狮子奋迅三昧又名熏禅。九次第定修纯熟之后,进一步修习,达到不但能从初禅沿九个阶梯很快一级级直上,进入灭尽定,而且能从灭尽定中很快地逐级退降,归一初禅,于所依定中,如狮子王奋迅勇猛、现佛之大威神力,故名狮子奋迅三昧。《华严经法界次第》卷中说之甚详,谓世间狮子迅速奋挣尘土,超越前后疾走之诸兽。此三昧可分为奋除细微无知之惑和出入捷疾无间两种三昧。出入捷痴无间三昧复又可分为二种:

(1)入禅奋迅三昧,远离欲界之恶不善法,入有觉有观之色界初禅,如是次第入于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入灭受想定等诸禅定之三昧。

(2)出禅奋迅三昧,与入禅奋迅三昧相反,乃从受想灭定起,还入非想非非想处,由非想非非想处起入无所有处,如是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乃主出散心中之三昧。

超越三昧指佛菩萨能超越上下诸地而随意出入之三昧。为天台宗所谓观禅、练禅、熏禅、修禅中之最高境界,故又称“顶禅”。《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十说到超越三昧时谓:“亦名顶禅。于诸禅中最为高极,则能转寿为福,转福为寿。故复名佛智三昧。”又因于诸法门中能自在出入,故称自在定。另有超禅、超越禅、真如等至等异称。凡禅定之浅深次第,顺次四禅、四无色定、受想灭尽定;出入禅定时,皆以此次第为法。如散心之行者,不能直接入四无色定,必先入初禅,顺次而入四禅,后入四无色定之初定;出定亦不得直出,必逆次依此次第而出,此乃声闻之法。据说小乘佛教已断三界生死的阿罗汉,仅能超越一级,如从初禅直接超入三禅,被称为“不具足超越”。然佛及深位菩萨则不必依次第出入,而可由散心直接超入受想灭尽定,亦可由受想灭尽定直接超出散心,此超入、超出之法,称超越三昧。

四无量心观四无量心为佛菩萨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四无量心观即是在第四禅的定心中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据《中阿含经》卷二十一《说处经》、《大智度论》卷二十二列举阿毗昙说之解释:

(1)缘无量众生,思维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慈,为爱念众生,希望他们受乐,慈无量心观,即观想无量众生皆悉受乐,慈心增广无量。

(2)缘无量众生,思维令离苦之法,而入“悲等至”,称为悲无量。悲,为悯念众生,愿拔出其苦,悲无量心观,即观想众生无量众生受苦,发悲悯救度之心,令此悲心增广无量。

(3)思维无量众生能离苦得乐,于内心深感喜悦,而入“喜等至”,称喜无量。喜无量心观,乃观想无量众生离苦得乐,为之欣喜,令此欣喜之心增广无量。

(4)思维无量众生一切平等,无有怨亲之别,而入“舍等至”,称为舍无量。舍无量心观,为观想众生皆悉离忧、喜、爱念、不苦不乐,皆入四禅、念寂心定。四无量心观的修习,必先发慈、悲、喜、舍之愿,然后从亲人观起,观想其受乐、受苦、喜及不苦不乐而得寂定的情状,渐渐推及于一般人,乃至仇人十方世界无量之众生。四无量心观旨在对治嗔恨怨仇及只求自利、不知利人的贪心,以培养佛教的宗教道德及宗教情操。修四种观想成就,能入慈、悲、喜、舍四种定。据传说能入慈定之行者,在定中能以慈心息灭别人嗔恨杀斗之念,并能降伏毒虫猛兽。

据《俱舍论》卷二十九载,“无量”一词,凡有三义:(1)以无量之众生为此四无心所缘,(2)此四心能牵引无量之福,(3)为四心能招无量之果。同时,举出四无量心对治四障,以慈无量对治嗔,悲无量对治害,喜无量对治不欣慰,舍无量对治欲界之贪嗔。关于四无量之依地,喜无量为喜爱所摄,故依初禅与二禅;慈、悲、舍三无量则通四禅、未至定、中间地等六地。或谓四无量为有漏之根本静虑所摄,不能断诸惑之得,故除去未至定,而仅依五地。或谓四无量广摄定、不定地、通欲界地、四根本定、近分定、中间地等十地。

另有密教四无量观,即真言行者观想佛之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此不赘述。

四念处为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科。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为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又称之为四念住、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即以自相、共相、观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以次第对治净、乐、常、我等四颠倒之观法。念,含有慧观之义;住,即于身、受、心、法四境,生起不净、苦等观慧时,其念能止住于其处。

据《俱舍论》卷二十三载,修习四念处之法,系以自相、共相,依次观照身、受、心、法、四境。自相,乃四境各别之自性;如身之自性,为四大种所造之色。共相,则诸法共通之性,即一切法身皆具非常、苦、空、非我等之自性。现将四念处简介如下:

(1)身念处,梵文为Kāya-smr·ty-upastnāna,又作身念住。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非常、苦、空、非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2)受念处,梵文为Vednā-smr·ty-upasthāna,又作受念住。即于欣求乐受中反生苦之原因,并观苦、空等共相,以对治乐颠倒。

3.心念处,梵文为Cltta-smr·ty-upasthāna,又作心念住。即观能求心之生灭无常,并观其共相,以对治常颠倒。

4.法念处,梵文为dharmn-smr·ty-upasthāna,又作法念住。即观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无有自性,并观其共相,以对治我颠倒。

四念处之体,皆各有三种分别,即:(1)自性念住,又作性念处。四念处各以慧为体,此慧有闻、思、修三种。(2)相杂念住,又作共念处、相应念处。以慧同时存在之心、心所等为体。(3)所缘念住。又作缘念处、境界念处。以慧所缘之对象,即身、受、心、法等四境为体。故知四念处之体各具有此等三念住之别。另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七之说,三念住中,自性念住及所缘念住不能断除烦恼。此外,《四教仪》卷二谓,修三种念处,可成就三种罗汉,如修性念处,可成就慧解脱罗汉;修共念处,可成就俱解脱罗汉;修缘念处,可成就无碍解脱罗汉。

四念处之观法,可分为别相、总相两种。别相念处为四念处之别观法;总相念处为总合四念处之观法。四念处中前三境杂缘,第四法念处则通于杂缘与不杂缘。唯观法念处者,称为不杂缘;于身、受、心、法等,或观二、三境之合缘,或总观四境之合缘,则称为杂缘。若修习杂缘法念处,可入四善根位。《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举出四念处依次趣入四谛之说,即由身念处入于苦谛,由受念处入于集谛,由心念处入于灭谛,由法念处入于道谛。

(第五节 十六特胜观)

相传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后,曾教弟子们修不净观,藉以断除贪欲。但是,一些弟子修不净观后,产生厌世思想。甚至还有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一期生命。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佛陀教弟子们修“十六特胜观”。十六特胜观仍是以四禅八定为其修行次第,并且是一种系统性很强的禅法。这种禅法修习的过程中,使行者身心领受喜乐,无导致厌世自杀之弊端,如实观察,令入正定而不染著于诸禅的智慧。因之比较于其他禅法更为殊胜,故称“特胜”。

十六特胜观法,又名十六胜行。为数息观中,最为殊胜之十六种观法。以数息来制驭散敌,使精神统一之方法。有关其内容、顺序、解释,诸经论说法不同,据《成实论》卷十四所载,有下列十六种:

1.念息短,心若粗杂散乱,则呼吸短促,在此短促之呼吸中,集中心念,作意识分明之呼吸。

2.念息长,如念息短所述,观心微细而呼吸亦长。

3.念息遍身,知肉身是空,而作气息遍满全身之观想。

4.除身行。除去身体之行为,使心安静,并消灭粗杂之气息。

5.觉喜,即心得到欢喜。

6.觉乐,即身体得到安乐。

7.觉心行,知从喜心可能引起贪心之祸。

8.除心行,即灭贪心,除粗杂之受。

9.觉心,觉知心之不沉浮。

10.令心喜,心沉则令之振起生喜。

11.令心摄,心浮则将之摄归于静。

12.令心解脱,舍离心之浮沉而解脱。

13.无常行,知心寂静,一切无常。

14.断行,知无常而断烦恼。

15.离行,断烦恼生厌离心。

16.灭行,厌离而得一切灭。

十六特胜观的具体内容,佛典中缺乏详细的解释,后人多各据己见而加以发挥。隋代智者大师在其所撰的《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和《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七两书中,对十六特胜观均有介绍。《法界次第初门》谓:“次六妙门而辩十六特胜者,此二种禅定,大意虽同,而六妙门一往竖浅横广;十六特胜则竖长横局;长则位远难穷,次后而明。皆称特胜者,解释别有因缘事。具出但此禅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能发无漏,耐无厌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诸师多以此十六对四念处观。若作此释,则进退约位,但与六妙门齐。分别二种,对特胜之相,竖横不同。略如下辩,适取意用之。”现将其对十六特胜观之解释列于下。

1.知息入修习特胜之初,正依随息,故以知息入为门,即代初数息调心之法。因为数息则暗心而数,故观慧不明,今知息入,则照息分明,故解慧易发,是以用知息入为调心法。若将十六特胜横对四念处,从知息入去,有五特胜,并属身念处观。

2.知息出当以此知息出代数息心法,其意如前述。若对四念处,亦属身念处观。

3.知息长短藉观以调心,心既细静,则照了渐明。若得粗住细住及欲界定,定中暗障簿,即便觉息入出长短之相。若对四念处,亦属身念处。

4.知息遍身行者从欲界定与观相扶入未到地,故证未到地定时,即觉身及定法悉虚假,息之入出,遍身微微,如有如无。即于定中照了分明,染著之心簿也。若四念处,亦属身念处。

5.除诸身行行者从未到地欲入初禅时,常应观析。因此若发初禅觉观时,则身心豁然开朗,如照眼人开仓,即自了了,见仓中所有。分别所证境界,皆虚假空无人我;既无人我谁作诸事,谁受禅定,是则颠倒所起身业,皆悉坏灭,故云除诸身行。若对四念处,亦属身念处。

6.受喜行者既常与观慧相应,若证初禅,喜支时即能照了,因是喜生无过,故云受喜。若对四念处,从此有三特胜,并属受念处观。

7.受乐行者既常与观慧相应,若证初禅,得乐支时既能觉了,使于乐支不起见著,以无所受,而受乐触,故云受乐。若对四念处,亦属受念处观。

8.受诸心行行者既与观慧相扶,若证初禅一心支时,既能照了一心,不起颠倒,于一心中获得正受,故云受诸心行。若对四念处,亦属受念处观。

9.心作喜行者离初禅入二禅时,常自照了,因是若发二禅内净喜,则真喜从观慧而生,故名心作善。若对四念处,从此有三特胜,并属心念处观所属。

10.心作摄行者既因慧观行二禅一心支,既照了一心,因是倒想不起,故云心作摄。若对四念处,亦属心念处观所属。

11.心作解脱行者离二禅入三禅,常有观照,是故若发三禅既能照了,虽得妙乐而心不耽著,无累自在,故云心作解脱。若对四念处,亦属心念处观。

12.观无常行者离三禅入四禅时,常修观照,是故若发四禅不动定时,即自观达定中心识虚诳,念念生灭,故云观无常。若对四念处,从此有五特胜,皆属法念处观。

13.观出散行者从四禅入虚空处时,加修观智,内外照了,是故若证定之时,即知能离色界,缘空之识自在消散而虚诳不突,心无爱著,故云观出散。若对四念处,亦属法念处观。

14.观离欲行者离虚空定入识处时,常以观慧内自推捡,欲离虚空处,离欲之心是故发识处定,既能观达识定虚诳不实,心无爱著,故云观离欲。若对四念处,亦属法念处观。

15.灭观行者离识处入无所有处时,以智照了所修之境,能修之心是故发无所有处定,即自观达无所有处虚诳不实,心不住著,故云观灭。若对四念处,亦属法念处观。

16.观弃舍行者离无所有处,修非想非非想定时,即自以智观察所修之法,能修之心,是故发非想非非想定,既观照分明,知非想非非想处两舍之定犹有细想,四众和合而有虚诳不实,非是涅槃安乐真法,则心不爱著。行者若于地地修观照了,则地地之中颠倒不起,心不染著,随其因缘会处,既于是地发真无漏,证三乘道。

智者大师在《法界次第初门》中强调,必须细心此类令知此地之中,与根本禅四空证定一往虽同,而观慧有别。智者大师又在《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七中说,当时佛门对修十六特胜观有三种说法,第一、第二种是以十六特胜观分配于四念处,与《法界次第初门》中所述大致相同。第三种是从四禅八定渐次深入的层次来解释十六特胜观法,其具体之内容即:

1.知息入

2.知息出

同类推荐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禅里禅外悟人生

    禅里禅外悟人生

    本书是弘一法师透悟佛学要义与人生真谛的集大成之作,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热门推荐
  • 傻儿相公

    傻儿相公

    为了救一位母亲,林小晴被汽车撞死了…本以为这样可以去见到自己的母亲了,不想却因此而穿越了时空…为了穿越之后,遇上到跟自己妈妈有九分相似的娘亲,为了她,小晴嫁入了王府却没有想到,原来,她嫁的那个王爷竟然是个傻子…然而,更让她没有想到的,那傻子竟然跟她前世那没心没肺的男友长得一模一样。看着同样的一张脸,让她不由自由把他当成前世的那个人,这……这让她该如何去面对呢?可是,当她慢慢地迷失在他的傻气之中,丢了自己的心之后却发现原来他……**……………………………………………………………………………………………………………………*推荐蓝儿的另一V文《金步摇》:《金步摇》已经加入了五折特价书库一次性订阅全本只需要三块钱左右………………………………………………………………………………………………………………*☆☆★★隆重推出【潇湘十二少】大作★★☆☆蓝大少:【金步摇】颜二少:【丫鬟不出墙】女三少:【妃临天下】云四少:【冷宫弃后】诺五少:【抢孕妈咪】丫六少:【妻上夫下】乐七少:【吃你吃上瘾】彤八少:【王爷,我休了你】然九少:【冷宫囚后】吧十少:【圈养绝色相公】银十一少:【无福消受美男恩】妖十二少:【养个奴隶做老婆】…………………………………………………………………………………………………………………………*
  • 少年侦探帮

    少年侦探帮

    一个星期六,少年侦探帮的成员马纪在街上遇到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居然称马纪是他的亲哥哥,并且一直跟着马纪回到了家,马纪没有办法,只有将这个男孩带回了家。为了帮助这个男孩找到自己的亲人,校园侦探队一方面将男孩带到班里上课,一方面四处打听男孩的情况,一个偶然的机会,男孩开始慢慢回复记忆,然而令校园侦探队意想不到的是,男孩的记忆竟然指向了一个犯罪事件,男孩看到了一个凶手犯罪的一幕,因此过度惊吓后失去了记忆,少年侦探帮帮助男孩逐渐恢复了记忆,并且找出了这个凶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每天给心灵来一次瑜伽

    每天给心灵来一次瑜伽

    破解你在人生旅途中的迷茫,抚慰你在喧嚣世界中的伤痛。每天一句提醒,生活将常常峰回路转,多了一份通达;每天一点智慧,人生将处处得失自如,多了一份坦荡
  • 正太老公自养成

    正太老公自养成

    男友生日,她准备一份惊喜,没有想到回收了一份惊吓。她又不是垃圾桶,什么都能容!出门溜达,踢到一个不明物体,谁知那货赖着他不走。什么?我是你妈咪?请问,你爸爸是谁?孩子乖乖,妈咪没奶,谁有奶找谁去…为了报答恩情,她被当礼物给人抵债。嫁给一个大自己二十岁的男人。结婚当日,新郎心脏病突发,她就要新婚守寡?可是打开门,那扑过来的又是谁?望着小鬼头可怜兮兮的小脸儿,安苒苒无奈望天从此,安苒苒有了个新身份---妈咪!谁说飞机场不是身材,谁说没有奶不能当妈!推荐自己完结文:《娘子,包养我》《王的绝世娇妻》【争风吃醋篇】“苒苒,今天有空吗?我想…”电话中王睿热情邀约。“有,当然有…”急忙答复,安苒苒心似小鹿乱撞。“我妈咪没有空……”“啪”只听见手机坠地的声音。“呜呜…”红唇被封,安冉冉瞪大眼睛,看着面前坏笑的某人!妈咪,你很不乖哦!【相亲篇】“墨擎,你快来咖啡厅,有惊喜哦……”“好!我马上过去……”墨擎嘴角上挑,莫非她开窍了。一刻钟后……“墨擎,这边……”安冉冉挥舞着小手,一副迫不及待!墨擎很是满意,笑的春风拂面…一秒钟后,一声爆喝传来。“安苒苒!!!”安苒苒笑的狗腿,将身前女子推给他,打算立刻遁逃:“墨擎,你和这位小姐聊聊……聊……”该死的女人,居然让自己来相亲!墨擎黑着脸,看着飞速消失的背影,咬牙切齿。当夜,某别墅中,车震,床震,地板震...
  • 探秘:世界未解之迷(动植物篇)

    探秘:世界未解之迷(动植物篇)

    与太阳适度亲密的距离、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壤……种种机缘使地球成为了生命的摇篮。目前,地球上人类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30万种,植物大37万种,每一种都有我们意想不到的精彩。在这些植物中到底蕴藏着什么样令人着迷的秘密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
  • 蚯蚓

    蚯蚓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中药药事管理手册

    中药药事管理手册

    医院药事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医院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深化改革,开展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效降低医疗费用,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用药安全,这些内容对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必须把药事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
  • 不懂忍耐就成不了大事

    不懂忍耐就成不了大事

    仔细品味《不懂忍耐 就成不了大事》的思想,会使你的人生更精彩、更理智、更灿烂,更受他人的尊重,会让你的人生更加快乐。你别动气,动气就伤了和气;你别生气,生气就坏了元气;你别逗气,逗气就破了财气;你若忍气,忍气便能神气。古往今来,大凡有所成就,有所作为的人,忍耐都是他们一生中的座右铭。
  • 恋上钻石王老五的吻

    恋上钻石王老五的吻

    处子之身的白枫被杨荣轩骗取清白之身后。白枫就当是一夜情,一笑而过。原本想回到自己宁静的生活,可不是料杨荣轩却对白枫展开了激烈的追求!“做我的女人,只要是我想要的,你就逃不出我的手掌心!”杨荣轩狠狠的捏着白枫的下巴冷冷的说道。“想让我做你女人,休想!”白枫同样的,也冷冷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