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3900000011

第11章 小乘佛教的定学(1)

(第一节 佛教定学的源流)

早在释迦牟尼佛以前,禅定就是古印度瑜伽修持法的重要一派。广泛流行是《奥义书》时代,其特点是以闻声入道,舍念而达梵。梵文“唵”()字,本由阿(a)、乌(u)、莽(m)三音合成,字上一点,为第四半音,音理上为鼻音的合口收声,存持唵声,在唵声后无声之际,凝思谛听第四半音。集万念万声于一念一声,“习此大梵声,他声尽皆掩”。“念诵一声唵,制气至极止,如其力所能,平等持不已,正定念声逝”。直听无声,外物若忘,意气声三者合而为一。“终然寂无声,无上境斯掩”,“是声为心声,更超此声上,得彼超上者,修士断疑网”。这“唵”字在古印度思想之中,表男、女、中三性,或者表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配于《三吠陀》,或配觉、梦、熟眠三态,或配火、风、日三种,或配天、空、地。而后印度教中,又比拟为毗湿奴(梵文Vis·n·a)、湿婆(梵文Siva)、梵(梵文Brāhnan)等三者,亦即司掌护持、破坏、创造之三神一体。唵字含有神圣之意。原于《吠陀》为应诺之义,又用为咒文及祈祷首先发音之圣音(梵文Pran·ava)。至《奥义书》时代附加于秘密之义,成为观想之对象,进而作为梵、世界,依此观想之实修为达第一义(梵)之法。

古印度所传的禅定并非空定,定中内观,心莲开有八叶、日居莲蕊之中,月又居于日中,月中出火,火里生光,莲丰蒂圆。日月火光,层叠舒明,上穿中脉,导至两眉中间,额前交鼻根外,日积月累便可以获得正果,成就大道。根据《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就修持此类禅定。佛陀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佛教独特的法门。

《奥义书》中,介绍一些瑜伽的理论和方法。婆罗门的一些派别及反婆罗门的佛教、耆那教等新兴宗教,都以瑜伽的修炼为达到解脱的途径。瑜伽在印度可谓渊远流长,直到近代,仍然有瑜伽的传习。

从印度河文明遗址中发掘有一位三个面的神祇之印章,这枚印章的神祇头戴水牛角做成的王冠,双足相抵,盘坐在一张矮几上。胸前佩有三角形的胸饰,腰中束带,左手带着三个大手镯、八个小手镯,右手亦然。双手自然置于两膝,男根勃起,正在进行瑜伽修持。他的右上方刻着一头老虎、一头大象;左上方刻着一头水牛、一头犀。下方刻着八只羚羊。上方还有印度河文明特有的文字。研究者们公认,这就是后代婆罗门教湿婆大神的形象。湿婆是婆罗门三大神祇之一,是一个性格复杂之神。他既是毁灭之神,又是生殖之神;既是苦行之神,又是舞蹈之神。复杂的神格实际上是宗教信仰哲学思辨的象征与隐喻,是对生命奥秘、宇宙本源的探索、把握与表现。

湿婆的三面,中间面相显示瑜伽禅定,肃穆庄严;右边面相显示恐怖,表示破坏;左边面相显示温柔,表示创造。把瑜伽禅定相放在中间,象征湿婆正是通过瑜伽修持而妙契“梵我一如”,获得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的超自然能力。恐怖相与温柔相仅仅代表宇宙不同变化形态的某一个侧面,只有正面宁谧的修持瑜伽相,才透露出内心彻悟的宁静和精神超脱的淡泊,代表了宇宙内在矛盾的有机统一,才是湿婆真正的本相。从湿婆神的诸种神格可以知道,瑜伽的产生还与古印度人的生殖崇拜有关,湿婆男根的勃起正是这种写照,男根的勃起归于“气”的运行,注重以意念调息,从而出现瑜伽,把男根看作是总摄全身之根,证明瑜伽之法产生于对男生殖器的崇拜。

随着瑜伽的理论化及体系化,瑜伽师团体也随之而出现。也相因为瑜伽的修持而能获得神通,需要有经验的导师指导,至《奥义书》时代,瑜伽的修持已经注重师承,讲究择徒。释迦牟尼出家之前,就受过婆罗门文化的教育,出家之初,从数论派始祖的瑜伽师阿罗罗·迦罗摩和优陀迦·罗摩子学修无所有所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各三年,这两种定佛教认为是无色界定中的两种最高禅定,都获得了成功。按照《普曜经》卷五的说法,佛陀当时学的是有想无想定和无用虚空三昧;《大方广庄严经》则说是世间百千三昧,想必这些记载都是后人的追述,都可以证明佛教的禅定是瑜伽的修持中发展起来的。《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有这样一段记载:

尔时太子即便问曰:“我今已知汝所说生死根本。复何方便,而能断之。”

仙人答言:“若欲此生死本者,先当出家,修持戒行,谦卑忍辱。住空闲处,修习禅定。离欲不善法,有觉有观,得初禅;除觉观定,生入喜心,得第二禅;舍喜心,得正念,具乐根,得第三禅;除苦乐,得净念,入舍根,得第四禅。获无想报。”

别有一师,说如此处,名为解脱:“从定觉已,然后方知非解脱处。离色想,入空处;灭有对想,入识处;灭无量识想,唯观一识,入无所有处;离种种想,入非想非非想处。斯处名为究竟解脱,是诸学者之彼岸也。”

从这些经典中,已经肯定了释迦牟尼向这些瑜伽师们学习了四禅、四无色定,然后把其发展成为自己佛教早期的定学理论及模式。瑜伽与佛教的定学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佛陀住世时,瑜伽修持的实践与理论正在形成之中。佛陀接触与学习了这些瑜伽的理论与方法,把其融贯在一起,创造了独特的佛教禅定。

佛陀学习并体验了瑜伽的理论,且很快达到了所说的最高禅定境界。但凭借这些修持并未得到真正的解脱。于是他开始修苦行。婆罗门就有瑜伽苦行者,据说湿婆依靠瑜伽苦行的力量创造自身,创造世界。湿婆也被称为“大瑜伽者”、“瑜伽者之主”及“苦行者之主”。经常被描绘成为头发蓬乱、遍体涂灰的祼体苦行者。释迦牟尼在苦行林实行最严格的苦行,以期通过自我克制的方法,谋求获得觉悟和解脱。他进行了一系列可怕的修行,如逐渐减少食物,直到“一日食一谷一麦”,或者七天吃一顿饭;他穿粗毛织成的衣服,或用树皮、鹿皮做成的刺激皮肤的衣服;他拔除须发,连续站立,卧于荆棘、牛粪之上;他不洗污垢,形同枯木一般。他还到墓地,和腐烂尸体睡在一起。前后达六年之久。结果形骸消瘦,濒临死亡,仍然徒劳无益。这时他领悟到苦行无益。于是一个人在伽耶城外一株菩提树下静坐禅思,思维生老病死的因与果,经过七天七夜(有的记载说是七七四十九天)的冥思苦想,终于在内心出现了一个越升越高的精神境界,超越了自身的视力和听力的限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心平如镜,一切烦恼全部断除,各种疑惑全都清楚,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谛,终于成佛。释迦牟尼成佛,佛教独特禅定也由之而诞生。

佛教的禅定的产生,意味着释迦牟尼在古印度传统的、或古数论派瑜伽的基础上禅思,而创立了佛教,他继承了古印度瑜伽的传统,并给予创造性的发展。在《长阿舍经》有一部《种德经》,说膽婆城有一个叫种德的婆罗门,他与佛陀讨论“怎样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婆罗门”。种德婆罗门讲必须具备五点,即:必须要有纯正的血统;要有丰富的知识;要五官端正;要严格遵守戒律;要智慧通达。佛陀问能否取掉一条?种德想了想说:“可以把有纯正的血统这一条取掉。”佛陀问能否再去掉一条?种德说:“把要有丰富的知识这一条去掉也行。”佛陀接着问能否再去掉一条?种德考虑再三,想到自己的外甥品行不好,杀、盗、奸淫,说谎骗人,什么坏事都干,长得十分漂亮,都也是婆罗门。于是便说:“把五官端正这一条也去掉吧!”佛陀又问;“能否再去掉一条呢?”种德断然地说:“不行了,因为持戒与智慧密相关,缺一不可。”佛陀听了很高兴地说:“善哉!善哉!只有坚守戒律,人才能增长智慧;同时,正因为具备了智慧,人才能坚守戒律。戒能净慧;慧能净戒。就好比人的左右二手,互相搓洗,才能搓洗干净。所以我要求比丘必须具备戒、慧这两条。”

佛教主张戒、定、慧三学,但这个故事却只强调了戒、慧两者的重要性。在当时善遍重视禅定的背景下,佛陀与种德的讨论中偏偏不提禅定,这是一种对机的说法,这说明了在戒、慧二者之中,深隐着“定”的内涵。在佛教发展的早期,佛教的定学在当时印度瑜伽诸派中,可以说是最系统、最发达的一家,对其他诸家派别的瑜伽都有深刻影响。就是最著名的《瑜伽经》,比佛教经论关于瑜伽的论述,要晚出得多。书中的内容所包括的三昧及制戒、内制、坐法、调息、制威、执持、静虑、三昧之境等八种实修法;经由实修可获得的超人神通;由修行而脱离自性、得以独存,乃主完成解脱等之内容和术语,与佛教的定学说都多相近,受佛教的影响之远灼然可见。因此,可以说佛教的禅定源头是瑜伽,但佛教的禅定又引导着瑜伽的发展。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小乘、大乘及密乘三个盛行时期,定学的发展大约亦是与时俱进。原始佛教的禅定基本上墨守成规遵守着佛陀的遗教,受其他派别禅定的影响不大。部派佛教时,虽然对戒律存在争论,但在禅定的修持尚未有所争论。这一时期佛教称为“正法时期”,精进实修者多,证果者亦多。到公元一世纪至七世纪,大乘佛教盛行,佛教的教义有突破性的发展,马鸣、龙树、无著、世亲等把佛教教义进一步发展到高峰,亦意味着佛教的衰落。佛教的定学亦随之得到发展,在继承小乘禅法的基础上,出现的大乘禅法,把禅定的理论建立在深奥的哲学基础之上,不仅推动了佛教定学的深化发展,并影响到婆罗门教及其他瑜伽诸派,刺激和促进了婆罗门瑜伽的改草与复兴。由于婆罗门教的复兴,婆罗门教内诸派的融合、形成吠檀多派哲学主导的印度教,这对已呈衰微之势的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压力,促使佛教更进一步强化地吸收、融合,改造印度教,特别是印度教的恒特罗派,形成了佛教的密乘。密乘盛行起来之后,发展到时轮乘,从而把佛教的瑜伽理论和方法向更高水平发展,《时轮经》的结集,可谓佛教定学高度成熟的产物。

(第二节 四禅八定)

小乘佛教的禅定,通常分为“四禅”和“四无色定”两大类,合称“四禅八定”。四禅,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欲界之“散”,则色界及无色界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四禅又作四禅定。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因为禅系禅那(梵语dhyāna)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境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初禅——定生喜乐。思维形成是“寻”(觉、寻求)、“伺”(伺察、观)。由寻求、伺察而厌离欲界(具有贪欲和淫欲的众生所居住的境界),进而产生喜乐的心情。当一个修行的人在得到未到地定时,由于入定渐深,身心虚寂,心一境性,毫无纷杂思念,自然不见有内外,这种情况需要经过一天、七天,有的甚至要一月、一年。如果定心不被破坏,收获增长,定中忽然觉得身心凝然,任运而动。当此之时,还能感到自身的存在,就像天上的浮云和地上的影子一样,就会渐渐地引发生理上、生命本能上的快乐。这种快乐与我们平常感觉的快乐、喜悦不同。如果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像道家那样,先打通任、督二条气脉。气是生理的本能活动,脉是神经系统的状态。如果打通气脉,就能达到心一境性的地步,达到觉、观两个境界。

二禅——离生喜。思维形式是“内等净”,因进一步断绝以名言为思虑对象的寻、伺作用,形成内心的信仰,故名“内等净”。由于初禅中未到地中的觉、观二境还有扰乱作用,而修行人都以为得到这种初禅觉悟的境界便是极限了,他不知道要想进入二禅,觉、观二者都是病患,仍需对冶。因为从觉、观所生的喜乐定为粗,会障碍二禅的内净,所以又称二禅为离生喜乐。要想排出它,必须不领受、不执著才能远离。在离开初禅,二禅还没有产生时,称为“中间禅”。中间禅又可称为“转寂心”。在此定中,必须根据云行观法,即压下的有苦、粗、障,欣上的有胜、妙、出。修行者应知行云观法,让心不忧悔,一心专精,加功修行,其心淡淡澄静,没有分散,称未到地,也就是二禅的前方便定。久而久之,不失不退,专心不停,其心豁然,明净胶浩,那么定心与喜境俱发,就好像人从暗室中走出来,看见日月光照,豁然明亮,而且喜境十分美妙,胜过初禅。就二禅来讲,它具有内净、喜悦、乐、一心四境。

三禅——离喜妙乐。思维形式是“行舍”(非苦非乐)、正念(正确的记忆)和正知(正确的智慧活动)。舍去二禅所得的喜乐,住于非苦非乐的“行舍”境地,并运用正念、正知,继续努力修习,从而产生“离喜妙乐”。二禅又叫俱喜禅,而三禅又称乐俱禅。二禅虽然是内净所发,但是大喜涌动,让定不牢固,应当舍弃。要用不受、诃责、观心穷以使它排除。不过三禅未到修前,中间有定,还要一心一意地精心修行,其心自然澄静,这是三禅的未到地。三禅有境:一舍、二念、三智、四乐、五心。三禅之乐,乐从内发,以乐为主,遍身内外,为纯真清静妙乐充满恬愉,为遍净天所居。遍净天为三禅第三天,也是色界第九天,此天最快乐,容易让修禅的人坠落,所以一般修禅者不应该停留此境,要很快到四禅天去。

四禅——舍念清净。四禅的思维形式是“舍清净”、“念清净”,舍弃三禅的妙乐为“舍清净”;唯念修养功德,名“念清净”。由这两种清净而得“不苦不乐”的感受。当修行达到三禅境界时,深见乐境也有过患,力求四禅不动定。得入到地定,即为四禅方便定时,心无散动,然后其豁然开发,定心安稳,出入息断,是为修成四禅定之境。当四禅定发时,没有苦乐之境,与舍心俱发,所以又称“舍俱禅”。心如明镜不动,也如静水无波,断绝各种乱想,正念坚固。有如虚空,无诸垢染,所以称为“不动地”,又称“世间真实禅定”。在此定中,心不依善,亦不作恶,无所依附,已无形无质,而神通变化,皆从定而发,所以佛典上说,佛以四禅为根本。它有四境: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境、四定心。

以上四禅能摄寻、伺、喜、乐等诸静虑支,为止(定)与观(慧)并行者;以其最能审虚,故其义最胜。盖四禅之差别,乃由所摄之静虑不同而分为四种。据《俱舍论》卷二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等所举,将四禅总分为三类十八支(十八禅支)。三类,即指对治支、利益支、自性支。十八支则指初禅所摄之五支、二禅所摄之四支、三禅所摄之五支、四禅所摄之四支。

同类推荐
  •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彻人的心性;“禅”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欺、自怨、自慢和自我枷锁,然后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翱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再粉碎自我。《一日一禅(超值金版)》所撷取的佛学故事,篇篇隽永,字字珠玑,每个故事就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汪沁心的泉水,一把理解现实人生的钥匙。以禅养性,以禅修身。旨在帮助你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明灯,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本书辑录了佛家精品故事500余则,通过这些故事,大致可以了解佛家的基本思想及修行方法,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传承的大致脉络,可以了解将佛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基本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能击碎头脑中许多牢不可破的观念障碍,获得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观察人生、观察生活的视野,提炼一种更积极的处世态度,因而做人更有格调,做事境界更高。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热门推荐
  • 豪门嫡妻

    豪门嫡妻

    林然再一次重生了,有着两世记忆的她,重新过着新的生活。豪门媳妇不好当,光明正大可以三妻四妾的名门媳妇更不好当。豪门大宅,上有老而不糊涂的曾祖母,看似慈善却又精明的奶奶,手握实权的婆婆,还有利势又小心眼的姨太们,再加上一群等着看她笑话的妯娌,下有猥亵大伯,妖孽又风流的小叔,还有几个只会惹祸捣乱的姑子。公公的冷眼旁观,丈夫的冷淡无情,小三的冷笑争宠。这是典型二十一世纪里的古代豪门宅斗。豪门怎么了?豪门是用钱用势堆起来的。她是嫡妻,小三再怎么得瑟也永远扶不成正室。她是嫡媳,别的可以得罪,就长辈不能得罪,不然受罪的是自己。婆婆说:“林然,你是嫡媳妇,就该有正室的气度,晨儿都娶了你和白素,你们就要好好的相处,别做出什么丢我们宫家的脸。”林然说:“妈,我知道了,就像妈一样,公公娶了三位姨太,妈都有这样气度的接受了,往后晏晨要是娶了十个百个老婆,我会像妈一样没有什么怨言接受的。”婆婆一噎:“……”谁说她大度了,谁说她没有怨言了。小三说:“林然,你就活守寡吧,晏晨爱的是我。”林然说:“我很乐意活守寡,反正你永远都是二奶。”大姑子说:“林然,你不是闹自杀吗?怎么还不去死。”林然说:“大姐,那你怎么也不去死?上个星期你好像登报闹自杀,想要前姐夫不和你离婚吗?”嫂子说:“林然,我真替你可怜,被小三欺负成这样,讨好了那么多人,却依然换不来老四的爱。”林然说:“我不觉得我可怜,倒觉得嫂子你更可怜,听说嫂子你要爬上我丈夫的床,结果被他甩了巴掌扔了出来,我是嫡媳妇,不要说我可怜,因为你们没有那个资格。”咳,推荐朋友的文文:《女人,宠你上瘾》:
  • 国内童话:钓上天的小姑娘

    国内童话:钓上天的小姑娘

    一篇好的童话,具备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深沉的哲理有趣的故事诗样的语言五个要素。《偷梦的妖精》获1989年海峡两岸第一届中华儿童文学创作奖,童话组二等奖,《少年文艺》1989年好作品奖;《阿雪的世界》获《儿童时代》1981年童话征文优秀作品奖;《绿门》获全国儿童短篇科幻小说优秀作品奖;《看不见的油画》列入重庆出版社王泉根主编《中国最美的童话》;《飞的花》列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伴随几代人成长的中国经典童话》;《国内童话:钓上天的小姑娘》和《偷梦的妖精》中其他一些作品列入内地和台湾地区许多选集。
  • 凤凰斗:携子重生

    凤凰斗:携子重生

    冰冷的地窖潮湿而阴暗,沈千染浑身发冷,向前伸出的手一直不停发抖,牙关几乎被咬出血来,“娘,求求您,把赐儿还给我!”话音甫落。又咳出一口鲜红的血。“你说出暖血玉的下落,我就把赐儿给你!”申茹阴冷地直视着她,“不说,我现在就把他摔死。”申茹蓦地高高举起手中的孩子。一年前,她二哥申敬业亲自抄宁家时,却抄不到宁家传家之宝暖血玉的下落。如今申贵妃寿辰要到了,指着名想要这个暖血玉。……
  • 镯印

    镯印

    她经历了一场生死浩劫,权利,金钱,甚至鬼魂。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活着来的重要。他像一条蛇,生死浩劫,无不跟随,她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爱情,诡异且迷茫。他设计圈套,让她钻,让她慌,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然而,当这一切都结束了。她才发现,这才是诡异的开始……听过韩家村的传说吗?传说韩家村有个宝贝镯子,这个宝贝有着诡异的能量,只要是戴过它的人,都能看见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而且,只要戴上了,就再也摘不下来。
  • 错嫁,先婚后爱

    错嫁,先婚后爱

    在云大校道旁的一家西餐厅,靠窗的一桌坐着两个年轻漂亮的女生。卫子凌端起咖啡悠然的品尝着,却不料对面的女生扑通的一下跪在地下,捂脸声泪俱下的哭求道:“卫小姐,求求你,我肚子里已经怀有君临的孩子,我不想孩子未出生就失去了爸爸,做一个见不得光的私生子,请你谅解一个做母亲的心情。”“你先起来吧。”卫子凌将咖啡放回在桌面上,脸色有些绷紧。妙倩微喜的坐回到自已的座位上,揉捏……
  • 中国历史名人之三

    中国历史名人之三

    综观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历史,历时虽较两汉为短,但剧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朝代更替,则非两汉可比。此期间不管是从政治、军事以至科学技术、文学等领域,都出现了值得称道的人物,相信读者从本卷中就可以认识这些在历史上光耀一时的名人。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银河帝国4:基地前奏

    银河帝国4:基地前奏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