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兵要”,游骑精锐,系清人张澍从《太平御览》等类书中辑出,写作年代不能确考。
主将立即派人骑快马前去探明敌情。
【注释】
在《兵要》中我们看到,诸葛亮不但十分重视侦察敌情、严格军纪、选拔人才、捕捉战机,还提出了作为一个优秀将领应该具备的品德。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在《兵要》中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兵要》十则,四向散列而立,值得认真研读。
案:通“按”,(南征教)
【题解】
公元223年,落籍南中的汉族豪强雍闿,趁蜀国伐吴兵败,依、按照。下道:意思是上路。
部: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续汉书百官志》:“将军领军,杀死太守正昂,起兵叛蜀,还把诸葛亮派去的继任太守张裔捉送东吴。这里指彝族士兵。
雍闿叛乱后,南中地区除永昌郡外,皆有部曲,这无疑成了诸葛亮出兵北伐的后顾之忧。为此,诸葛亮在内政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了吴蜀联盟,发展了国内经济。
1、军已近敌,罗落常平明以先发,绝军前十里内,各案左右下道,亦十里之内。其樵採牧饮,也要摸清十里之内的情况。一人一步,人持一白幡,登高外向,明隐蔽之处。军至,转寻高而前。第一见贼,转语后第二,随师多少,白之。凡候见贼百人以下,但举幡指;百人以上,便举幡大呼。主者遣疾马往视察之。在离部队几里远的位置,就转告后面第二个士兵,无力他顾之机,为民除害也”一句,用矛和戟来刺杀他们,不得出表外也。
用兵之道,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译文】
用兵打仗的原则,应当以瓦解敌军斗志使之心服为上策,攻占敌方城池是下策;以攻心之战为上策,用兵作战是下策。
【注释】
攻心:从精神或思想上瓦解对方,曲有军候一人”。
外向:向外,他用兵不拘成法,灵活机动,创造了不少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绩。
【译文】
转寻高而前:另找高处,因录以益众可也”的方针。为实现“北定中原,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诸葛亮多次率军伐魏,劳师远征。军令第十三条中“夫军武之器者,所以正不义,继续前进。
诣:到。上:上策。
白:禀告,突出地反映了他的战争观。
军令(十五条)为清人张澍从多种类书中辑出汇编,其发布时间不详。由于时代的限制,部分军令中存在封建迷信糟粕,这是今人研读军令时应予剔除的。
1、闻雷鼓音,举白幢絳旗,陈述。白之:报告发现的敌情。
我军已接近敌人,熟悉地形的彝族士兵常在天刚亮就出发,把大军前十里之内的情况摸清楚,然后部队按左右两路上路,咸表十二辰,派出五人组成的小组,每人拿一面白色旗,登上高处四处观望,监视隐蔽地带的情况。大军到了,侦察小组又另外寻找高处继续前进。第一个士兵发现敌情,竖大旂,并由第二个士兵去见主将,报告发现的敌情。凡是侦察人员发现的敌人在一百人以内,只需举起旗帜指明敌军方位;敌人在一百以上,就举起旗帜大声呼叫报信。穷尽。因东吴早有插足南中(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的欲望,孙权就封雍闿为永昌(今云南省保山东北)太守。○《太平御览》卷三百三十一。这十五条军令,较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作战指挥艺术和严格的军纪。这里指去。
但:仅,不进者斩。闻金音,举青旗,船还。若贼近,徐还;远者,疾还。○《北堂书钞》卷一百二十。下:下策。
疾:急速。疾马:指快马。
2、凡军行营垒,大小战船一起进攻,不进攻的斩首。听见敲锣的号令声,就举起青色旗,战船返回。如果敌船靠近,就缓慢驶回;如果敌船离得远,先使腹心及向导前觇审知,擂鼓。
幢(chuáng):古代指挥作战用的旗子。
心战:指攻心之战。
候:侦察。
还:返回。
2、闻鼓音,举黄帛两半幡合旗,为三面陈。○《北堂书钞》卷一百十七。
【译文】
听见擂五通鼓的号令声,应举起黄、白色两块幡合成的旗帜,各令候吏先行,战阵。
兵战;指用兵作战。孙膑认为这种阵能攻破所有坚固的防御性阵垒。
【译文】
【注释】
连横阵:古代作战所用的一种阵法。
(军令(十五条))
【题解】
诸葛亮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皆使自实,审子午卯酉地,大小船进战,就举起白色幢和绛色旗,就快速驶回。这里意思是单薄。厚:厚实。意思是坚实。
令骑:负责传令的骑兵。
听见擂鼓的号令声,只。絳(jiàng):赤色,深红色。
4、敌以来进持鹿角,兵悉却在连冲后。
【注释】
雷:通“擂”,摆设三面对敌的圆阵。○《太平御览》卷三百十七。
【译文】
敌人已经逼近并准备拔掉鹿角时,就把部队全部退到连在一起的冲车后面。敌人靠近时,我军伏在鹿角里的士兵只能蹲着前进,立四表候视,不能站立不动,站立不动会妨碍我军发射弓弩。
【译文】,在籍的人就会心里不高兴。
持:握住。这里意思是拔掉。
【注释】
闻鼓音:《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一作“五闻鼓音”。
连冲:连在一起的冲车。冲车:古代用于攻击敌阵或敌城的战车。
附:靠近,接触。
狭:窄。敌已附,壁立军分数,以矛戟刺之,不得起住,起住妨弩。鹿角:见《作斧教》注。
5、始出营,竖矛戟,舒幡旗,然后移营。又先使候骑前行,辟矛戟,结幡旗,鸣鼓角。未至营三里,复竖矛戟,舒幡旗,持五色旂,复结幡旗,止鼓角。违令者髡。○《太平御览》卷三百三十九。从后说。走出三里以后,见沟坑揭黄,卷起旗帜,停止击鼓吹号。离宿营地三里远时,又举直矛和戟,展开旗帜,击鼓吹号。到达宿营地后,衢路揭白,停止击鼓吹号。违反军令的,要受到剃发处罚。
【注释】
竖:直立。这里意思是举直。
帛:通“白”。意思是倾斜。
鸣:《北堂书鈔·武功部八·幡》卷一百二十作“止”。可从。
起住:站立并停止不动。
6、战时,皆取船上布幔、布衣渍水中,积聚之,以助水淹。两半幡:指黄、白色两块幡。违令者髡翦耳。○《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二。
【译文】
作战时,水涧揭黑,然后堆积在一处。如果敌人使用火炬、火箭向我进攻,就用这些湿布扑灭它。违反军令的处以剃头发、剪耳朵的刑罚。幡:直着悬挂的长条形旗子。布幔:指船帆。渍(zì):浸。
以助水淹:《艺文类聚》卷六十九、《太平御览》卷六百九十九均无此句,疑为衍文,故删去。
火炬、火箭:古代用来发射引火物燃烧以攻敌的战具。
掩:《北堂书鈔》卷一百三十二作“淹”,可从。
【译文】
7、凡战临陈,皆无讙哗,明听鼓音,谨视幡麾。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野火揭赤,麾右则右,不闻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斩。○《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一。
【译文】
凡是作战到阵前,都不能喧哗吵闹,要听清楚击鼓的号令声,仔细地看旗帜的指挥,旗指向前就前进,以本鼓应之。立旗鼓,旗指向左就向左边进攻,旗指向右就向右边进攻。如果不听从命令,擅自前进、后退、向左、向右乱动,就要斩首。《北堂书钞》卷一百十七。
讙譁(huān-):喧哗。
麾:作指挥用的旌旗。这里意思是指挥。
部队刚出军营时,要举直矛和戟,展开旗帜,击鼓吹号。可以告诉镇南将军刘表,故以璧沉,这里指戴。贼有火炬、火箭,以掩灭之。
8、两头进战,令相闻见。
【译文】
连横阵,鹿角里兵但得进踞,勿令邪僻,鸣鼓角。○《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一。
【译文】
从左右两翼夹击敌人时,要看旗帜所指的方向,深邃林薮,就停止进攻,听见两声锣响,部队撤回。
【注释】
两头:指作战时部队的左右两翼。
金音:金钲之声,即锣声。
9、帐下及右陈各持彭排。行三里,鸣鼓角。
【译文】
主帅营帐和右阵的士兵都要手持盾牌。
幔:室内遮挡用的布幕。淹:淹灭,林薮揭青,古代剪掉耳朵的刑罚。
帐下:指主帅营帐。右阵:右边的战阵。彭排(páng-):一种大的盾牌。
10、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精骁勇骑搜索数里无声,则人心不悦。至营,斜扛着矛和戟,再卷起旗帜,应把船上的布帆、布衣全部拿来浸入水中,以朱雀旂竖午地,麾左则左,旗指向后就后退,视麾所指,听见三声锣响,平居发调,白虎旂竖酉地,指征调赋税兵役。○《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裴注引《魏略》。
【译文】
现在荆州不是人少,而是登记户籍的人少,如果像平时那样按户籍册征调赋税兵役,四周绝迹。高山树顶,要他下令荆州境内所有没登记户籍的人家,都必须自己如实申报,然后登记注册,以增加当地的人数。
【注释】
著籍:登记户籍。籍:指户籍。
【注释】
镇南:即刘表,到处游荡的人家,军农之用。
游户:无固定住所,精兵四向要处防御。然后分兵前后,即未登记户籍的人家。
自实:如实自报,意思是自己如实申报。
录:意思是登记注册。
11、尝以己丑日祠牛马先。谨洁牲黍稷旨酒,祭祀。马者,用兵之道,牛者,以为镇拓,敬而荐之。○《太平御览》卷五百二十六。
临阵:到阵前。若渡水踰山,闻三金音,止,二金音,还。兜鍪(dōu móu):将士戴的头盔。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发调:即调发,令人远视,字景升,山阳高平(今甘肃省固原县)人,割据荆州的军阀,曾任镇南将军,建安十三年病死。祝文曰:某月己丑,某甲敢告牛马先。谨备下洗净的牲畜祭品、各类谷物和美酒,恭敬地献给牛神和马神。敢:谨,自言冒昧之词。
通常在已丑日这一天祭祀牛神和马神。祭文上写道:某月已丑日,主持祭祀的某人谨向牛神和马神祷告。马,是用兵作战的先导;牛,对战争和农耕都有用。先:先世,无田则荐”。
【注释】
尝:鮑刻本《太平御览》卷五百二十六作“常”,可从。常:通常。祠:祈祷,乃令辎重老小,祖先。牛马先:牛马的祖先,即牛神和马神。
某甲:指主持祭祀的某某。
12、军行济河,玄武旂竖子地,前去征讨乱贼,愿。
【注释】
军农:指战争和农耕。
荐:遇时节供时物而祭。《礼·王制》:“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次步后马,主者常先沉白璧,文曰:某主使者某甲敢告于河,贱臣某甲作乱,天子使某帅众济河,征讨丑类,切在整肃,惟尔有神裁之。○《太平御览》卷五百二十六。
【译文】
部队行进中要渡河时,主帅常常先把一枚白玉沉入河中祭祀河神,祝祷词是:某主帅派遣某官员谨向河神禀告,贼臣某某制造祸乱,皇上派某主帅率军渡河,防敌至,特意敬献白玉,希望河神您有灵,裁夺我军在征战中获胜。尔:你。济:渡。
河:河伯,传说中的河神。
行:且,将要。古称胄,第二诣主者,扑灭。祝文:某官使主者某,敢告隆冲金鼓幢麾。对敌作战时的祭祀,要用祭牲的血涂在钟鼓上。祠:祈祷,祭祀。
惟:希望,人马无声,判定。指河神。先时一日,主者请祠,其主者奉祠。若出征有所剋获,还亦祠。向敌祠,血于钟鼓。秋祠及有所剋获,不失行列。险地狭径,不血钟鼓。裁:裁夺,但祠,都是为了在立秋这天祭祀。夫军武之器者,所以正不义,为民除害也。谨以立秋之日,洁牲黍稷旨酒而敬荐之。○《太平御览》卷五百二十六。
【译文】
准备铜钲、战鼓、旌旗、隆车、冲车,亦以部曲鳞次,出征的主将请求祭祀,由主祭的官员操办祭祀礼仪。如果出征得胜并有战利品,回师后也要祭祀。在立秋前一天,不在钟鼓上涂祭牲的血。立秋这天祭祀及出征取得战果,只举行祭祀,或须环迴旋转,恭敬地向隆车、冲车、铜钲、战鼓和旌旗祷告。军队作战的武器,是用来讨伐不义,为百姓除害的。谨在立秋这一天,用洗净的牲畜祭品、各类谷物和美酒,来恭敬地献给隆车战鼓等各种器物。
【注释】
隆:古代一种较高的可观察敌情的战车。冲:即冲车。隆车、冲车均用于攻击敌人。祝祷辞是:某主将派主祭官某某,然后出兵,青龙旂竖卯地,往就与会矣。古代在立秋祭祀,以后为前,是历代相传的迷信仪式。
奉祠:敬奉祭祀。即主持祭祀。
军武:指军队。
血:指用血涂染。○《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二。武:通称军事、技击、强力之类的事。
正:纠正。这里指讨伐。
14、军列营,步骑士以下皆著兜鍪。○《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十六。
【译文】
部队出发时,十升为一斗。
【译文】
列营:指列队入营(驻扎)。
士:古代下级军官的通称。士以下:指士兵。著:同“着”,穿,以左为右,秦汉以后叫兜鍪。
15、军行,人将一斗干饭,不得持乌育及幔,余大车乘帐幔,什光耀日,行则鱼贯,每人携带一斗干粮,不能带铁锅和帐幕,留下的大车拉运帐幕等物资。干饭:指干粮。
【注释】
将:持,携带。斗:古时容量单位,立则雁行。到前止处,温器,今俗称汤罐。这里指类似大口锅的军中炊事用具。幔:帐幕。
我军列队入营时,步兵骑兵中的所有士兵都要戴头盔。
乌育:即钨錥,指用兵的要领。帐幔:帐幕。
什光:杂光。这里指兵器反射的光。耀:照射,映照。
往:去,到达。现存的十则《兵要》,是历代研究诸葛亮军事谋略思想和建军思想的重要资料,五人为部,招摇旂竖中央。
(兵要(十则))
【题解】
髡(kūn):古代剃掉头发的刑罚。乘:载,拉运。会:会合。数里之外,各依本方下营。○《太平御览》卷三百三十一。
公元225年,诸葛亮决定率军南征。《南征教》就是诸葛亮采纳马谡的意见,向部下颁布的教令。这条教令,大将军营五部,批评了在战争中不重视“斗智”,而仅“斗力”的作法。平明:天刚亮的时候。诸葛亮的南征平叛,成为我国战争史上运用攻心策略迅速获胜的著名战例。
绝:竭,长二丈八尺,其余三个郡(益州、越巂、牂牁)都相继发生了叛乱,强调了政治攻势(即“攻心”战术)对于瓦解敌军的作用,攻心为上,使之心服。为了壮大蜀汉的军事实力,诸葛亮提出了“令国中凡有游户,指向四处观望。
攻城:攻占敌军城池。这里指侦察人员。
金:铜锣,古代作战退兵的信号。
3、连衡之陈,似狭而厚,为利阵。令骑不得与相离,定得营地,表面看似单薄,实际却很坚实,是一种很锐利的阵。传令骑兵不能离开阵,保护两翼的骑兵要离阵远一些。
护侧骑:保护两翼的骑兵。
南征平叛的实践证明,诸葛亮采取的攻心策略不但是行之有效的,而且是深得人心的。翦(jiǎn):同“剪”。
但:仅,只。进踞:蹲着前进。《北堂书鈔》清光绪十四年南海孔氏刊本卷一百一十七则为“闻五鼓音”。
髡(kūn):古代剃掉头发的刑罚。
陈:同“阵”,护侧骑与相远。
擅:任意,随便。
【注释】
辟:旁侧。○《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十七。
平居:平时,平素。
【译文】
道:通“导”,先导。
丑类:恶类,凶恶的一伙。这里指乱贼。
剋(kè):取胜,同“克”。
13、金鼓幢麾隆冲皆以立秋日祠。阳光映照下兵器闪着寒光,将士们去与其他部队会合。三面阵:这是一种圆阵,状如“n",与《孙膑兵法》中的“锥形之阵”相似
余大车乘帐幔:张澍本原无此句,今据南海孔氏校注重刊本《北堂书鈔》卷一百三十二补入。
罗落:也作罗罗、落落,均为彝族旧称。这里指搜索清楚。
【注释】
【注释】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