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1600000011

第11章 参禅无秘诀只要生死切(2)

无论当今的科学怎么发达,人还是必须面对生死,而且从事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为了解决人的生死问题。医生的工作全是为了人的生,殡仪馆工作人员全是解决人的死。从个体生命视角来考察,死亡意味生命结束。“气聚则为生,气散则为死”,“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死生亦大矣,不得与之变”。(庄子)生死皆有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婴儿自己要呱呱坠地;气绝身亡,呼天嚎地莫之能止。19世纪德国大哲学家费尔巴哈说:“世上若没有死,就不会有宗教。”

释迦牟尼在思考人生时,夜间坐在金刚坐(割草童子在菩提树下铺的草垫,称吉祥草)上,透视了前生经验,又思考众生的生死,就是以死倒推,三更时分降伏了欲求,斩断烦恼之根,黎明之际终于揭破了宇宙万物的真面目,成为大觉世尊。他在世的最后日子,召集1,000多位门徒讲:“弟子们!永远不要忘记生命之源同时又是死亡之根,让你们的意识里贯穿这个真理吧。”

从哲学观点讲,生与死都是一种生命现象,生和死相反相存,既相对立又相统一。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无所谓生;只生不死不行,只死不生也不行。生生死死都属于自然规律,是抗拒不了的。生的生死的死,人类才得以繁衍,社会才得以发展,这是指人的个体生命而言。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人类的发展是无限的,是唯物辩证法中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恩格斯说:“不把死亡看作生命的重要因素,不了解生命的否定实质上包含在生命自生之中的生理学,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的了。因此生命总是和它必然的结果即死亡相关联起来而被思考的。生的辩证法无非就是这样。”“生就意味着死。”(《自然辩证法》)

有一佛典这样讲:一员外生了贵子,亲朋四邻都去恭喜朝贺,喜笑颜开。唯独一僧人近前哭泣着对员外说:“我悲伤的是世上又多了一个死人!”

从个体生命视角去观察,“死亡是早已规定了人生的最后一道程序”,意味生命结束。由“死”观生,更加爱惜生命,善待此生,只有悟透了“死”,从“死”的视角去观察,一个人才能更好地生活下去,去养生保健,希望活得长久一些,最终达到生死相安的人生最佳境界。唐代活了100多岁的诗僧寒山作诗道:“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凡夫生死不由己,通过修持解脱的人对生死却能够自己把握。高僧们有预知死亡时间的,心舌不坏的,肉身不腐的,骨现佛像的。成就更高的可以自己知道死亡时间,坐脱立亡,或用三昧真火自焚,或虹化而去(死时天空出现虹光,彩云),或神游——人的灵魂离体出走。

如地藏(韩国人来唐),公元728年忽召门徒告别,肉身跌坐石函(洞)中,三年颜面如生,后移入塔中,常见圆光如火,至今犹在九华山百岁宫肉身殿。海玉和尚126岁归西,现在供养的肉身是“文革”中埋于地下,1997年10月挖出,肉身完好如初,才在肉身外面涂成金身。

在医学科技快速发展、福利日益改善的今天,人们对生、老、病三种苦处,没有先前那么担忧,独有“死亡”构成最难解决的问题。涉及心理(畏惧死亡)、精神(死亡的解脱),实存(死亡的态度)三大层次。死,是人生的底线,一律平等。可是人们对于无一幸免的死,有一种本能的畏惧感。如何面对生死,世人总想从佛教中得到答案。禅者虽有生死,却在生死中得到解脱,坦然面对。唐末五代禅师玄泰感到自己即将归西,作一偈曰:

今年六十五,四大将离主。

其道自玄玄,个中无佛祖。

不用剃须,不有澡浴。

一堆猛火,千足万足。

佛教的修炼,是一种特殊的身心苦炼,或者说是长年累月坚持的气功修炼。从心理入手,让生理也发生变化。毫不懈怠,病因病症有可能除掉,全身会发生质变,死后肉体不腐,功夫高深的可以掌握灵魂去向。六祖慧能圆寂前弟子哭泣,他预告说:“若忧吾不知去处,不知去处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不知吾去处……法性本无生灭去来。”这在佛门,从古到今事例多多,能预知时至,肉身不腐,火化后有舍利子层出不穷。也许这也是人们崇信佛教,不以为是迷信,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怀。

《天日中峰和尚广录·示海印居士》有言:“三世佛,历代祖,种种建立,种种发挥,必欲破除众生生死情妄而后已。”所以说,“生死一大事,乃是参禅学道之喉襟,成佛作祖之管辖”。由于内在的生命希望无限存在(不死),外在不可抗御的力量无时无刻不构成对生的威胁,于是产生了不死与死的矛盾,成为死的苦。我们讲的是正常死亡。至于伤天害理,去整人害人,荒淫无耻,为非作歹,多行不义,被人们责骂为不得好死,活该!另类死亡,归属因果报应。

从人生两个端点来看,出生时一无所有,死去时两手空空,应当有超脱的生死观,即不畏死。已故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临终前写有一诗偈: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等何有,谁与安息。

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生死一如。古代庄子认为:生死都不过是与天地为一,活着的时候不为死发愁,死时不必贪生,顺应自然,生死相安。生死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我们只能在生前奋斗,多做有益于人民的事,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佛教哲学强调的是人的精神,“超越死亡,让有限生命进入到无限的精神世界,获得永恒”。历代禅僧们为超越生死,以无休止的追求,来消解个体生命的有限,达成无限苍穹般的终极存在。道家讲“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道德经》)。老子说的是:置生死于度外的人,比过分重视个人生命的人高明。儒家的孟子也说:“生于我所欲也,义于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李清照有词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从超越生死本义的层面上看,儒、道、佛相当一致。

“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真心直说》)禅所强调的是精神提升与心灵超越。坦然超脱地对待生与死,不怕死,把死看成一种人生圆满的境界,固然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但我们应该向此看齐。

三、生老病死源于“五蕴”的执著

无论科学多么发达,人们必须面对生、老、病、死的事实。佛陀就是为了寻求解脱世人的生、老、病、死诸苦以及生命现象的无常而出家悟道的。

佛教哲学将世界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色法(物质),二为“名法”,又称心法(意识),唯物主义观点完全与之一致。心法又分为四个部分:受、想、行、识。“色法”加上四种“心法”,五种组合即是“五蕴”。每个人的身体都由“五蕴”构成,身体疲劳容易消除,心灵上的压迫难于排除。每天劳碌只为了金钱与物欲和家人,关心自己身体也只在外在的衣食住行的享受,保养外在。“五蕴”说明了人生及宇宙的一切现象。

受——人的感受:某种情况下苦不堪言,陷入嗔恨;某种情况下乐以忘忧,陷入贪爱;某种情况下不苦也不乐,陷入痴。人们的感觉部分都在苦中受煎熬。有的为了达到“受”,以身试法,所以人不应该成为“受”的奴隶。

想——有着良好的感觉,辨别和认识,能思考,记忆。这也是因缘相合,并非是“自我”功能,失去则灵魂全无。

行——由外引起的一种思想活动、心思,表现出人的善与恶,更能执取为“我”。

识——识别,眼、耳、鼻、舌、身、意,有着知觉的意识部分,碰触外境时由人的心去执行。

以上任何一蕴为“自我”,都会燃烧起想要、想有的欲望,去行动,非法占有。小至偷盗拿摸,大至发生世界大战。一次我在荧屏上见一个人说,现实中只有两种主义:就是你打我的主义(意),我打你的主义(意)。这是一种何等自私自利的占有欲!

感觉有“我”或“我的”,是每个人生存下去的本能,与生俱来。万物本来没有“自我”,由于社会环境的灌输,自私自利随之而生,而且越加膨胀,滋养自己的爱欲,就产生我执取。执取会使人产生很多层次的痛苦。当自己能看清世界真面目,拔出妄执,就不会对一切事物发生贪爱。生命的意义在于促进精神的升华,即人格的提升。

佛家认为,人的贪爱是低层次的,若能如实看透,就能达到心不执著,也就脱俗。其中“受蕴”有着津津有味、令人好感的魅力,使众生最为执著。能看透“受”,也就能控制“受”,超越“受”。克服“五蕴”的方法是培育智慧,拔除妄执这个根源。一旦看清了真相,厌倦离欲,就不再苦恼。

佛法要使我们了解苦,不是被动地去接受苦,而是要了解产生痛苦的前因后果,从而离苦得乐。释迦牟尼最初的动因,就是想解决人生中生、老、病、死四种苦楚,了脱生死。以有限的生命憧憬着无限的生命,获得不生不灭的生命,不会如凡人们所说“死了就了”。《大涅槃经》云:“涅云不生,槃云不死,不生不灭为涅槃。”这便是禅的境界,也是法界众生精心修持,最后能证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究竟圆满的境界。

梁启超说:“佛教是自信而非迷信,是积极而非消极,是入世而非出世,是兼容而非独善。”人们习禅,乐于自我净化、提升、解脱自己身心的痛苦,是追求有个好的归宿。宋朝德普禅师天赋豪纵,幼年出家,18岁受具足戒,升堂说法无人敢与他辩难。宋哲宗年间,他对弟子们说:“诸方尊宿死时,丛林必祭,我以为这是徒然虚设。因为人死后是否吃到,谁能知晓。我若是死,你们应当在我死之前先祭,现在可以办祭了。”

从此他端坐其上,弟子们上香、上食,诵读祭文;信徒们也依次来悼祭、上供养。共40多天,到第二年正月初一才向他祭完。当日大雪纷飞,德普禅师召集弟子们说:“明日雪霁便行。”第二天大雪飘飞停止,德普禅师焚香盘坐,怡然化去。

同类推荐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热门推荐
  • 仙何为仙

    仙何为仙

    九属性灵根秦缘,本因天道大变难以修炼,可是当其偶遇一代仙女月琳,注定变得不再平凡,得绝仙、修皓月、习玉霄......由此纵横天源大陆,收弟子、拜把子、遇红颜、战天骄......一段惊心动魄的修仙传奇自此展开!
  • 侯门亡妃

    侯门亡妃

    穿越!重生!侯门庶女,生死相搏,终助得夫君登基称帝,本以为苦尽甘来,便可一朝为后,凤倾天下,奈何,封后大典,偷天换日,她一身素服,沦为陪陵亡妃。“妹妹,这寸寸断骨的滋味如何?”金凤钗头,嫡姐凤袍加身,手执铁棒,巧笑嫣然。皇陵地下,她,暗无天日,十年折磨,身碎心死,终葬身火海。她仰天长啸,对天发誓,若有来生,定要与人为恶,让欺她,害她之人,挫骨扬灰,万劫不复。再次醒来,灵魂附体,身份逆转。摇生一变,她竟成为侯门嫡女。虽有嫡女之衔,却无嫡女之位,可笑!可叹!侯门深宅,人情淡薄,阴谋算计,尔虞我诈,危机四伏。重生第一日,姨娘夺权掌家,欲将她打入柴房,当使唤丫头。重生第三日,祖母爱孙心切,欲废她痴傻嫡兄之位,扶正庶子。重生第四日……深宅似海,你方唱罢,我方唱,好戏轮番上演。兄弟相残,姐妹毒害,姨娘算计,险象环生,她要如何在这争斗漩涡中活出精彩?某一日,一道圣旨,她再入侯门望族,成为一代亡妻。只因,她的夫君竟是活死人。昏睡十年,至今未醒。文文女强+宅斗+种田+宠文,一生一世一双人,喜欢的亲们记得收藏哦!
  • 篮神

    篮神

    打包系统,使持有者拥有打包能力,只要通过斗牛的方式赢下对手,就会打落对手身上的技能包,例如小飞侠单打包(拥有一百种方式得分)、萌库三分包(要的就是三分颜.射)、哈登碰瓷包(你懂的)等等。唐帅,CUBA的一个饮水机球员,意外的获得了打包系统,从此开始打(ni)包(xi)之旅。肖华:NBA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一个中国人统治了这个联盟。这是一个饮水机,成为篮球之神的故事。读者群:347152190;订阅群:539855046(进群需全订截图)ps1:已有百万字完本作品《重生之安东尼》,人品有保证,尽请放心收藏阅读。ps2:一个舵主加一更...
  • 天才御兽师

    天才御兽师

    寒无邪——亦正亦邪,一曲笑天,万兽诚服!她是所有仙人眼中的仙界废柴,在父亲家族受尽白眼,被赶出家族后,她却发现,她的身上拥有强大的神秘力量——上古天赋!选本命法宝之日,被所有人取笑的废物戒指,竟是上古神器,内有妖孽至极的——美男器灵!她的一身仙骨,引来无数兽类想要吃她,她的天赋竟可以让灵兽、仙兽、神兽从琴音中得到修为提升,在琴音提升修为的诱惑之下,兽兽们竟一个个死皮赖脸的缠着她!-----花海中突然发出一道冲天的蓝色光束,像是什么从花海中诞生,天邪小心的靠近花海中间,目光瞬间呆住……乌黑的发丝犹如丝绸般柔美,未着衣衫的完美身躯被长发半遮半掩,白皙如凝脂的肌肤带着点点星光,高挑的身材,完美的身形,只是一个背影,就已经让万花失色。“你是谁!”她始终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瞬间面红耳赤,害羞的转过身去。“你不是说我藏头藏尾的吗?现在能够看得见我了,为何还要转过身去?”邪魅的声音带着一丝微醺的蛊惑,蓝色的眸中闪过一丝悲伤,但他很快就掩饰去了眼中的悲伤,“我是这枚戒指的器灵。”【一滴泪,解开尘封千万年的封印,千万年孤寂的灵魂,终于不再寂寞,他以为那只是预言成真,却不记得,一开始这就是他成为器灵的目的,只为等她的出现。】-----雪白无害的小兔子,化身成为萌男,眨着闪亮蛊惑的大眼睛,“主人,我饿了,让我‘咬’一口!”冰狐化身成为绝美的冰山美男,极其别扭道:“你的琴弹得不错,只要每天弹一曲给我听,我便…随便你怎么样!”哗啦一身,衣衫尽去,一脸视死如归,献身求曲状。金鹰化身为金色戎装的神武美男,男人味十足道:“主人,我会誓死保护你!不过”他的眸中闪过一丝阴谋的光芒,眯起眼睛道:“先得让我‘美餐’一顿!饿着,可没力气保护你!”鹿王化身的温柔美男,挂着和煦的微笑,解开腰带,缓步逼近,腼腆道:“对你的内疚,不知如何弥补,我想了很久,也许这……才是最好的弥补方式!”妖孽的蛇王,眯着至毒至魅的双眸,吐出舌头舔了舔下唇,一脸饥肠辘辘:“要是一个男的弹出如此好的琴音,本王还没兴趣呢!本王愿意跟着你,对你可是莫大的恩赐,你敢不要我!”【如此兽兽,层出不穷……】-----“她在五岁时,我就定下了!从小萝莉好不容易调教成万人迷!谁也不能动她!只有我可以‘吃’她!”啪啪啪,N个耳光,火山爆发后,一个个美男变回可怜的兽形。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新娘逃婚
  • 等你在千帆尽处

    等你在千帆尽处

    推荐水瓶新文:深情高干文《浅唱离歌醉》http://m.pgsk.com/a/403271/保证好看水瓶最近开了一个读者群(210495988),欢迎大家与我交流,进门请敲砖:《千帆》或《浅唱》的任意角色名。*****************************************************************陆子溪,云盛集团的神秘总裁。曾经,一场政治联姻毁了他一生最爱。在斩断婚姻的枷锁后,要追寻的却早已物是人非。他背弃家族,孤身一人来到本城。在人们心里,他有着神秘莫测的背景,和超人卓绝的能力。本城倾慕他的女子不知凡几,却从未见他为谁停留。温暖迷人的笑容下,隐藏着一颗冷漠疏离的心……直到,他遇上她,不自禁的抗拒,却不由自主的沉沦。原来,早已冷却的心,还可以重新燃烧起来。新婚之夜,他把她拥在怀中:“你是我的,再也逃不掉。”她多希望,时光能永远停留在这一秒。然而,就在新婚那夜,新郎却在柔情缱倦之际突然离开。第二天,她得到的是一份律师送来的离婚协议书。曾经以为深爱,原来只是一腔痴情错付?再见他时,他拥着身边清丽的女子:“认识下,这是我太太……”~~~~~~~~~~~~~~~~~~~~~~~~~~~~~~~~~~~~~~~~~~~~~~~~~~~~~~~~~~~~~~~~~~~每日最少两更(一般上午下午各一更,得空就会尽量多更的)各位亲,写作很辛苦,路过走过,不要忘记留下些痕迹喔。求评论,求收藏,求月票,统统砸过来吧。
  • 做人哲学全知道

    做人哲学全知道

    两千多年前苟子就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学会做人,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世间的人与事,这样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与接受,曲高和寡者终究会因不适应周围的环境而被淘汰出局。做人是大难事,也是一种高深的境界。从普通平凡到鹤立鸡群,从鹤立鸡群上升到超凡脱俗,这就达到了“做人”的最高境界。 《做人哲学全知道》对做人哲学做了全面的总结和归纳,得出人生哲学最精辟的结论:做人就是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人自己的心身关系、人与自然的天人关系、人与衬:会的人际关系。愿每一位读者看完《做人哲学全知道》后能够学习一些做人哲学,能够有所长进,在完美的人生道路上潇洒畅游。
  • 我读.3

    我读.3

    《我读3》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从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等方面,向读者多角度地呈示一本书的内核。主讲人涉猎颇广,每一本书都经过了消化吸?,最后形成了中肯的评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传达给读者。每本书的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读来妙趣横生。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