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乐观豁达让路越走越宽
李维维不是一个漂亮的女生,她的成绩也不是最好的。班主任好像对她有偏见,常常在课堂上批评她说话过多,没有修养。
李维维想不通,班主任为什么这么厌恶自己,难道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也有错吗?
好在李维维是一个乐观的女孩子,不会为这些事情灰心,也不会对此耿耿于怀。她更加努力学习,成绩慢慢有了起色。因为她乐于助人,她的朋友也渐渐多了起来,大家都很喜欢她。
李维维渐渐发现了班主任讨厌她的原因。
班上的很多女生家境都不错,她们穿名牌服装,用高档的学习用品。另外,这些家境好的人家可以给老师提供一些便利,比如把自己家的汽车借给老师用,过节的时候给老师送上价值不菲的礼物,等等。而这些,李维维都不能提供。
李维维的家境很平常,父母只是普通工人,没有权力,也没有钱可以花在这上面。所以,她在班主任眼中只是一个可有可无、没有什么利用价值的学生。
好在,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这样,语文老师就很喜欢她。她的作文写得非常不错,语文老师就鼓励她向一些青少年刊物投稿。李维维没有信心,语文老师就自己做主把她的一篇作文投给了一家知名杂志。一个多月之后,李维维得知自己的那篇稿子发表了,还有一百多块钱的稿费。
同学们当中有很多人都订阅了这种杂志,李维维发表作品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校园。在大家的祝贺声中,她将稿费拿了出来,买了许多小零食,分给老师和同学们。当然,她给一直鼓励自己的语文老师留了最多的一份。
她来到班主任的办公室前,没有犹豫就推门走了进去。当她把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放在班主任的桌子上时,班主任的脸居然红了。自己一直看不起的学生,居然用豁达来回报自己。
李维维说出的话是真诚的,没有一丝一毫的虚假与敷衍:“谢谢老师对我的培养。”她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
后来,李维维成为了一名知名的作家。每次她回到老家,必定会去看望那位班主任,她的心中早就没有了不满,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如果没有班主任,也许她就不会为了证明自己而拼命看书,拼命练习写作。
也许这个理由并不光彩,但是,她确实没有记恨过班主任,因为语文老师说过:用乐观与豁达来武装自己,就没有人能伤害得了你。
2.人至察则无徒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
起初,两个人一起做生意。管仲家里非常穷,拿不出本钱,实际上本钱都是鲍叔牙出的。由于生意做得不错,他们赚了钱,而两个人分钱的时候,管仲却拿得比鲍叔牙多。
鲍叔牙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仆人为他打抱不平:“这个管仲,没有本钱,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
鲍叔牙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都骂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
管仲做官一直非常不顺,被人嘲笑。鲍叔牙就向别人解释,不是管仲没有能力,只是时局不利,运气不好,他将来是要做大事的。
管仲和鲍叔牙各事其主,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齐国发生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即位。他带着箭去暗杀小白,却只是把箭射到了小白的裤腰上,让小白逃走了。后来,公子小白接掌了齐国的政权。
小白当上了齐国的国王,请鲍叔牙做宰相,鲍叔牙却坚辞不受。
他向小白推荐管仲为相,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小白一听,非常生气:“管仲要杀我,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
因此,管仲对鲍叔牙非常感激,一直把鲍叔牙视为自己的知音。他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3.忘却那一声枪响
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有一支盟军部队在森林中与**军队相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战斗结束的时候,两名盟军士兵与自己的队伍失去了联系。
他们来自同一个小镇,两个人一起参军,一起作战,在艰难困苦的战争生活中互相帮助。
这两名士兵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自己的组织,也看不到别人。他们互相照顾,互相搀扶,在森林里艰难跋涉,希望能够走出这片森林。
十几天之后,他们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队伍。他们的粮食早就吃光了,身边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充饥的东西,两个人都好几天没有吃过东西了,再也没有力气往前走了。
万分绝望之际,他们捕猎到一头鹿。他们想,靠这些鹿肉,再维持一段时间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没准用不了几天,就会找到大部队。
可是,当鹿肉所剩不多的时候,他们还是没有看到大部队的影子。
生存又成了问题。为了让年老的那位战士节省体力,年轻的战士主动要求把鹿肉背在自己身上。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有一天,他们遇到了敌人,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枪战。凭着机智与勇敢,两名战士再一次脱离了危险。
就在他们仓皇逃跑时,背着鹿肉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突然中了一枪。这一枪打在了他的肩膀上,顿时鲜血直流。
跟在他后面的战士吓坏了,他万分紧张地把倒在地上的战友抱起来,把自己的衬衣撕成布条来给他包扎伤口。
年轻的战士好像对自己的生命不再抱任何希望。他不吃东西,两眼呆滞,嘴里不停地念叨自己的母亲。
鹿肉谁也没有动。好像两个人都忘记了那是可以救他们命的东西。
他们都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在森林里度过了这绝望的一夜。
然而,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大部队居然找到了他们。这真是个奇迹。他们重新回到了队伍中。
故事到这里,可能所有人都会认为已经讲完了。然而事实上,还有一个秘密没有揭开。
事隔三十年之后,那位中枪的年轻战士说:“其实我知道是谁开的那一枪,就是我的那个老乡和战友。”这实在是太让人吃惊了!
人们很诧异,问他为什么现在才说出来。他说:“如果我死在他的前面,我就会让这个故事烂在肚子里。那年在森林里面,我挨了一枪之后,他跑过来抱住我,他的枪筒还在发热。我当时就明白了,他想独吞鹿肉活下来。但是我当晚就原谅了他,因为我知道,他想活下来是为了照顾自己的母亲。在这之后的三十年,我一直装作不知道这件事,也从来没有在别人面前提起过。我明白,这都是残酷的战争造成的,如果没有**,这种悲剧就不会发生。我们回到家乡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他还是没有得到照顾母亲的机会。我陪他一起去老人的坟墓前祭奠,那时,他向我坦白了这一切,并且流着泪请求我原谅他。其实我早就原谅了他,我对他没有一丝仇恨,真的非常平静。就这样,我们又做了二十几年推心置腹的朋友。”
4.相逢一笑泯恩仇
学校要组织排练一场舞蹈。原本定的由孙思领舞,可是在练习的时候,舞蹈老师和学校的几位领导都觉得孙思发挥得不稳定,于是决定由姚园园来代替孙思领舞。因此,孙思对姚园园怀恨在心。
孙思一直在寻找机会报复姚园园。不久,机会终于来了。
姚园园为了练好各种动作,常常一个人在舞蹈排练室练习到很晚。有一天,在其他人都走了之后,孙思思悄悄提了半桶水泼在排练室的门口。
姚园园练完已经非常累了,当她累得晕晕乎乎从排练室出来的时候,一脚踩在了那滩水上,滑倒了。
她的脚踝受了伤,不可能参加这场表演了。大家都非常着急。这时,姚园园向大家推荐了孙思。
姚园园列举了孙思的许多优点,而且还特意强调,本来定的领舞就是孙思,只是她的技巧还不够娴熟,如果给她时间练习,当领舞是一点儿问题也没有的。
看到老师们还在犹豫,姚园园立刻表示,自己可以拄着拐杖在排练室陪孙思练习,并且把自己的心得都教给她,保证让她完成任务。
看到姚园园如此支持孙思,又帮她说好话,领导们只好同意了。
就这样,在以后的那些天,孙思除了练好老师规定的动作之外,还要跟着姚园园学习。姚园园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她,还鼓励她一定要坚持练下去。
有了姚园园的支持和帮助,孙思进步得非常快,并且在最后的演出中表现得非常出色。表演结束的时候,观众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后来,孙思非常愧疚,把自己故意往排练室门口泼水的事情告诉了姚园园。
没想到姚园园嘿嘿一笑说:“我早就知道了。那天你刚走,我恰好出来,看到了你飘起来的裙角。咱们学校只有你才有那种花纹的裙子吧,泼水的不是你还能有谁?”
孙思不好意思地说:“那你打我吧,要不然骂我两句也行。”
姚园园仍然笑着:“我早就原谅你了,要不然,我怎么会在老师面前帮你说好话呢?我才不会老记着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呢,多累啊!慢慢你就明白我是什么样的人了。”
孙思伸出手,与姚园园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5.谦逊是一种风度
1938年底,大半个中国遭到日寇的野蛮蹂躏。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和边章五等赶赴衡山,参加与国民党一起召开的南岳军事会议,商讨如何共同对付日军。
这天,风不是很大,天气很暖和,周恩来等人乔装成香客往山上的寺庙走去。他们边走边谈,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处水帘洞。这个水帘洞又叫“紫盖仙洞”,是“南岳四绝”之一,道家认为它是道家的“第三洞真虚福地”。此处石刻众多,周恩来边走边看,兴致很高。
过了一会儿,一行人来到了一块很平整的大石头前,只见上面刻着“醉眼观瀑”四个大字,下面自题一行小字:次青仿陶。
周恩来称赞说:“这字功力不错,遒劲如虬,坚质浩气。”就在这时,旁边路过的一位僧人好奇地打量了他两眼。
周恩来便谦逊地向其请教:“敢问大师可知道,这个自题‘次青仿陶’的狂人究竟是谁?你看,那边石头上还刻有‘冲退醉石’的题款呢。”
看到对方对自己毕恭毕敬,这位僧人笑了笑说:“‘次青’就是清末湖南平江县的李元度嘛,元度字次青,晚年自号醉壶老人。他曾辅佐曾国藩、左宗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官居高位。不知施主是否读过他的《水帘洞新建雪浪亭记》?”
周恩来点点头表示读过,然后向对方表示愿闻其详。这位高僧侃侃而谈:“他在那篇文章中自称仿效陶渊明,当冲退居士。这冲退居士就是宋代成都人章察,他不愿做官,整日饮酒作文,高傲疏狂,朝廷几次征召,他都不去。宋神宗还算开明,没有要他的脑袋,还赐了他‘冲退居士’、‘冲退醉石’的雅号呢。”
周恩来一听,连连点头。其实他博览群书,记忆力超群,对于这个典故非常熟悉。但是出于尊重,他还是表现出谦逊的样子。两个人攀谈起来,谈到当前的局势,周恩来对这个僧人进行了抗日宣传,对方主动表示自己不想当亡国奴。
后来,在这位僧人的引荐下,周恩来及叶剑英接见了巨赞和演文法师,周恩来认真地题了“上马杀贼,下马学佛”八个大字赠给对方,号召僧侣们为抗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后来,在周恩来、叶剑英的支持下,这些僧侣成立了一个抗日救亡团体--南岳佛教救国协会,分赴湘潭、长沙、重庆等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佛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6.宽容是妥协的最高境界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战况吃紧,不断有将士阵亡。在这种情况之下,后方的士兵被招收之后,来不及训练便被送到了战场上,他们通常都没有作战技能和经验。
其中一名叫罗斯韦尔的士兵,来到战场上之后,看到自己的同伴不断死去,心里极为恐惧。
有一天早上,罗斯韦尔被炮弹的爆炸声惊醒。睁开眼睛一看,自己所在的营地早已经被炸得一片狼藉,一只胳膊从半空中掉下来砸在他的脸上,他吓得一屁股爬起来就没命地跑。
当时战场上一片混乱,于是他乘乱逃离了阵地。为了不被别人认出,他在自己的脸上涂上泥浆,又把军装脱下来,在一户农家偷了一身衣服穿上。
罗斯韦尔一路不停地奔跑,饿了就去菜地里偷一些瓜果蔬菜来充饥。凭着坚强的信念,他终于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见到了不知梦到过多少次的母亲。
看到儿子如此狼狈,母亲自然心疼。可是儿子此时是作为一个逃兵回来的,在她看来,逃兵是可耻的。
不过,保护儿子的思想最终还是占了上风,这位母亲把儿子藏在了地下室,每天给他送东西吃。
纸毕竟是包不住火的,很快有人发现了这个秘密,并报告给了当地政府。就这样,政府派人将罗斯韦尔抓走了,并对他进行了军事审判。按照当时的法律,他理应被判处死刑。
母亲焦虑万分,她写信给当时的总统林肯,请求给自己的儿子一次机会,让他回到战场,浴血杀敌,将功赎罪。
但是这一提议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当时的部队将领认为,军纪一定要严明,如果开了先例,很可能会让军心涣散。
林肯最终决定用宽容来感化这个年轻人。他说了一句话:“我认为把一个年轻人枪毙,对他本人绝对没有任何好处。”这句话后来成为他的一句名言。接下来,他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人送到罗斯韦尔所在的军营。信中表示:“本信将确保罗斯韦尔重返军营,在服役达到规定的年限之后,他将不会再受临阵脱逃的指控。”
看到这封信,军营的最高长官最终决定给这个年轻人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就这样,罗斯韦尔捡回了一条命。
罗斯韦尔回到前线之后,奋勇杀敌,用自己的行动洗刷着自己曾经作为一个逃兵的耻辱。后来,在弗吉尼亚州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罗斯韦尔为国家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后来,人们在他尸体的衣兜里发现了林肯的那封亲笔信。这封信至今还保存在美国一家博物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