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是文治精神坠落的时代,也是儒学传统被唾弃之时。从中央到地方,学校七零八落。由于做官并不需要读书人,所以没有什么人再上学了,各地学宫和文庙无不房倒屋塌。与之相适应,朝野上下也处于道德混乱的情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生性好淫,不但他部属的妻子女儿难以幸免,就是他的儿媳妇也要前去伺寝,而他的儿子却借机邀宠。从朝廷开始,上行下效,基本人伦道德都没有了。后晋的石敬瑭,为了做皇帝,居然不惜出卖大片作为中原屏障的土地给契丹,甘当儿皇帝,连起码的民族意识和廉耻也没有。他们这么做,不是因为不知道这样丢人,而是确实没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传统道德早就被唾弃了。
五代的士大夫从没有“忠”的概念。改朝换代,他们一拨一拨地送往迎来,没有人想到过要做谁的忠臣。冯道历仕四朝,位列三公,每次换代他都出面办交接,活了73岁,自号“长乐老”,自以为为臣、为父、为兄、为子、为人朋友都做得问心无愧。后来欧阳修修史,拼命地贬斥他,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代皇帝都不讲究忠孝仁义,而且视文官如草芥,当然不能要求文官们对他们效忠。而在当时,人们确实对冯道评价甚高,因为他在那武人跋扈的岁月,不仅明哲保身,而且还能见机做一些减轻对社会伤害的事情。所以,他死的时候自以为无愧于心,倒也不算过分。
事实上,不仅文官没有效忠意识,就连武人也是一样。这对统治者来说,实在是致命的威胁。从藩镇割据开始,所有的武人集团,彼此间缺乏起码的道德维系,集团成员的联系,集团成员对首领的服从,全靠武力的威慑和亲缘的纽带,以及物质的利诱。但是,这种维系方式,最致命的缺陷就是上级和下级之间缺乏道德纽带,你可以以力胁之,他人也可以,你可以以利诱之,别人也可以。藩镇的亲卫牙军是首领赖以威慑部属的看家法宝,但到了后来,恰是这些牙兵牙将成了节度使们最大的威胁。牙兵动辄推倒镇将,更换首领,只要有一点不如意的地方,首领的首级就有搬家的危险。以至于节度使们不得不利用另一部分武力,采用突袭的方式,消灭牙兵。原来的心腹,变成心腹大患。
河北魏博牙兵,自唐末以来,凡被诛杀两次,第一次魏博节度使罗绍威不堪忍受牙兵之骄横,正好他的妻子朱温的女儿新丧(朱即黄巢旧将,五代后梁的开国皇帝),借兵于朱温,假借助丧,把士兵夹在送丧队伍里带进城来,然后乘牙兵不备,连夜诛杀牙兵并他们的家属七千余,连小孩子都不留。后梁时代,魏博镇再招牙兵,号称银枪效节军,逐渐又恢复过去的旧态,百般供养依然骄横如故。梁末帝图谋将他们分成两支,以弱其势,然后却导致了他们的叛变,将整个魏博镇投向沙陀李氏,李氏取代后梁建立后唐之后,魏博镇牙兵再次连同他们的家属被诛杀,漳淮为之变色。
虽然牙兵已经成了军阀们的祸患,但后来的大小军阀依然得依靠他们,一代接一代地演出牙兵弑主的悲喜剧。即使采用子弟统率牙兵的方式也不一定行(后世因此将官宦子弟称为衙内,牙通衙)。更大的悲喜剧是骄兵悍将们的唯利是图、频繁倒戈。在这个时期,作战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收买对方的将领和士兵。每次大兵团作战,都伴随着大规模的倒戈和逃亡。后唐闵帝与另一个军阀、盘踞凤翔的李从珂开战,临战前闵帝掏空国库,大肆赏赐军士。但是,贪得无厌的骄兵们,出发后居然宣称,到了凤翔再领一份。结果,他们真的再领了一份,后唐也就灭亡了。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山头招降纳叛是一种常用的战争手段,但是成功纳降的胜利者,对于处理降兵降将却大为头痛。
吴越国钱谬接受了五千宣州叛卒。谋士劝他严加防范,钱佯做不理会,实际上暗中在杭州加筑内城以备之。不久,果然其部下挟宣州降卒作乱,由于内城的防护,叛军一时不能得逞,随后散去(这种来回倒戈的士兵,根本不可能坚持一个立场很持久的)。(沈括:《梦溪笔谈》卷13)
在五代,皇帝基本上是骄兵悍将手中的玩物。皇帝自己豢养的兵将动辄换易皇帝,这在五代时期是寻常事,只要稍有不如意,他们就敢换。换不成功的时候当然有,但成功的也很多。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就是他们的最后一次成功。
在赵匡胤之前,后唐明宗李亶、后唐废帝李从珂、后周太祖郭威,均为军士拥立。郭威被拥立时,军士裂黄旗为之裹身,跟赵匡胤的模式几乎一模一样。只要拥立成功,军士们就会得到奖赏。
需要掌握的概念
河北三镇 准血缘关系 文治精神 斯文扫地 毛锥 长枪大戟 倒戈 骄兵悍将 效忠意识
思考题
1.五代军阀统治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2.军阀政治的权力架构是怎样的?
3.五代文官体系的蜕变意味着什么?
4.为什么在五代时期效忠问题会如此突出?
5.文治精神为什么是必要的?
6.什么是军阀?军阀具有什么政治特征?
阅读书目
1.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五卷,第5章第1、4节,第8章第3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