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4800000015

第15章 一个和内心相依为命的男人(1)

——雨夜读费尔南多·佩索阿

【引子/或题记】

寂寞之夜,窗外不知什么地方的一盏灯还高高地亮着。城市里其他的一切都沉入黑暗,除了有路灯的地方余晖懒散,还有这里或那里的月光泻地,聚散不定。在夜的暗色里,房屋的不同色彩和声音殊为难辨,只有模糊的差异,在人们近乎抽象的说法里,组成整个无序世界的纷繁杂乱。

……因为我的孤独,因为我需要对疏离的感受做点什么,因为我参与这样的夜和寂静,我便选择了那盏灯,像别无选择的时候只能紧紧抓住它。事情看来仅仅是这样,夜这样黑暗而那盏灯亮着。事情看来仅仅是这样,我醒着,在夜色里梦想,而那盏灯还在那里,闪着光亮……

【其一】

当一个梦游者离开了他的全部生活,还有一盏灯给他某种隐秘的召唤和抚慰吗?在他所担当的永远的疏离中,是否还有一扇敞开的窗呢,引他归途?到了夜晚,他才成为了自己,而白天,什么都不是,他是自己的“自传的冷漠的叙述者”——他这一生几乎没有出过门,因为只有在他曾经去过的地方,他才感到安全。如果你以为这是个谨小慎微的男人,那就错了——

在苦短或苦长的白日梦里,他担当着自己恍若星球的寂寞。

他的经历并不怎么复杂,甚至极其简单。可是在他心灵的长路上,却兀自探入了无穷之远——他为了成为自己,走了那么远的路了。道路已远——“是遥远的平川,是越过伟大而荒凉的河流之后的一列真正的河岸”。在或深或浅的遥想中,渐渐生起了远行或长旅的韵律,触目可及都是他不知道的地方,还有些是纯属虚构的不可能存在的国家。他内心的惊涛骇浪,正在感受和思想着的“灵魂”——无所不能,无微不至——在某片不曾有过的城镇荒郊,他就是无——所谓“无”,并不是禅宗中的无,也不是无我之境中的忘川,他很清楚自己是谁,——他是一本还没有开始写作的长篇小说里的人物,他只在文字里,存活。因此,无字——也就成了万言——如果再生,也是无我之举,是没有自我的再生。他在梦想中能去任何地方,无论是村庄还是荒野,只要不是在“这里”就行。然而,梦醒了,他依然在这条反复逡巡的大街上——是两种现实,钢轨般平行着,依靠着,伴随着伸向遥远的界外。

界外,一片流云正飘过太阳。

【其二】

一小片流云飘过了太阳,也足以给他伤害之感。此外,一个烟草店的帮手自杀了,或是办公室的小伙计走了,都能刺破他菲薄的灵魂外衣,继而发现前者——可怜的小伙子有着“足以结束自己生命的灵魂”。后者——那个生活体,一个活生生的人类,我们的一部分——离开了我们。那一天,他已经身分两处,再不可复原。据说,这是一场难以明言的,一场缺席者的,悲剧。

读他时我不由地想,像这种敏感的生命个体,即使披上金盔铁甲,也难以抵御任何伤害,哪怕是从身旁掠过的刀光剑影呢。这时,我开始惶然,可是却无法不相信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事情,对他而言确实构成了某种隆重的,伤害。

从来没有遇见这么一位坦呈“伤势”和极力“示弱”的男人,诸如柔弱的心灵,微弱的视线,还有分享着虚弱的兄弟,而兄弟呢,“是一种非常细微的东西”……所谓的伤和弱,细究起来并不是因为我们足够强悍,足够坚定,而是我们在不断逃避和游移的路程中已经渐渐失去了“承认”的力量。

他在文字中传达的力量并不怎么让我信服,可是当这些林林总总,细细碎碎的,暗夜里的文字汇聚到一起,却如同洪流。他只在乎微笑的声音,他毕生探讨的也不过是个人的心灵角落。然而,这些我们平日里听不到或听不清的声音,却是终日困惑我们的种种因由。许多时候,我们甘愿迷茫,甘愿糊涂,不肯苏醒。

在拥有力量的清醒之中,他说,“心灵,是生活之累”。虽然有许多文字看起来像是梦呓,有着绵绵、喃喃的或絮絮的气息,有如醉里的醒,梦里的归。有一段时间,我甚至会想这是不是一位嗜酒者的酒后记录呢。惶然,已经不够了,更多是疑惑。我不断地提问,他不停地解答,许多惶惑于是成了自然。读这一段——“我的自闭不是对快乐的寻求,我无心去赢得快乐。我的手里还拿着从‘世界’返回的电车票,确切无误地记录了我之所在”。

这条街连做梦都想不到,会因他而世界驰名。

在他存世不多的著作里,他深情而冷漠地一次次,一遍遍记下这些宛若身体般熟悉的地名,反复阅读和梳理,我甚至能为他串联起一个完整的通讯地址,在一封不能邮寄的深蓝色信封(那是葡萄牙特有的信封)上写着:葡萄牙——里斯本——贝克萨区——道拉多雷斯大街——某某会计事务所——费尔南多·佩索阿先生。

那本收容了他全部旅途的书叫做——《惶然录》。

【其三】

这辈子,假如我能站在那片土地上,我一定会按照这个详细的地址去看一看那条大街,那个单调的事务所,那张堆满文件的办公桌,还有那些卑微的、涣散的、被忽略的、人为做作的东西所组成的他的全部生活。那对我来说,是朝圣。

费尔南多·佩索阿(Fernado Pessoa),葡萄牙人,1888年生于里斯本,1935年去世,享年四十七岁。生前默默无闻,仅出版过一本书,1935年去世后始有诗名。《惶然录》收集了他晚期的随笔作品,一些“仿日记体”的片段。从书中我们也仅仅就知道这么多了。

费尔南多·佩索阿,一个在茫茫雾霭中闪着紫铜光泽的名字,沉着有限,光芒也有限。可是当我在轻轻探问的时候,却会发出深远的钟声。一个名字,一个寂寞的书写者,他,只在乎内心。

这声音,只能源于一颗柔软的心,在不经意的时候发声。他肯定不曾期望这个声音越过重洋和山谷去打动谁,事实上,他在注意到周围无人倾听的时候,才无比坦诚地自说自话。当他重复地记录着这些稍纵即逝的只言片句时,他觉得自己被……击中了——这个省略号上可以填入——沉痛、清醒、觉悟、阴霾、晨露、午后的光、晚间的风……最后,无非一个深深的——懂得。那一刻,他无思无想,不能动弹半步。

体味佩索阿,诸如灵魂、心灵、梦想、生命、存在、思想、温柔、渴望等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已显稀奇的词汇,还有明天、春天、希望等“与情感诗意相连的词语”,大有用武之地,甚至不必有任何羞涩。他几乎倾尽所有关乎内心的建筑材料,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但面朝大海的世界。在那里,这些闪烁无定的词语还有着古老的质地、温度和重量,是纯粹中的晶莹。至于世界,至于神秘,更是构成“他”的基本元素,是最清澈的心境里的彩虹的光谱。

梦境和生活于他而言,自闭也不是对平静的寻求,平静的获得仅仅取决于它从来就不会失去。我寻找的是沉睡,是熄灭,是一种微不足道的放弃——谁还能说这个人是醉者?他的疑问只是拷问,拷问自己,他的回答仅仅是剖白,剖析内心。他的坦率和勇气彻底了结了诸多问号。相信写下这段文字时的佩索阿也会绽露出一丝犹疑的微笑,世人皆醉我独醒呢。

他终于一人洞悉了这一切。

【其四】

雨夜,读佩索阿。

没有比雨夜更适合的时间了,再加上九月微凉的雨更能配合他那挥之不去的冷冷的忧虑,我知道这么说难免有奢侈之嫌。可是,佩索阿对于这个世界,或者说一种高贵的灵魂对于平淡的日子、苍灰色的人群,不也同样是奢侈的吗?

“在下雨。一片寂静,因为雨除了安宁的声音再造不出别的声音。”(费尔南多·佩索阿诗选《在下雨》)——佩索阿的独白就是这九月的雨,一会儿紧,一会儿慢,淋漓时像个纵情的孩子,迟缓如龙钟的老人。雨声里是缠缠绵绵的声声断断,时而听见远处的火车在雨中湿润地呢喃。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在《爱尔兰日记》中有一段描述雨的文字——(雨)强烈地唤起了人们的记忆,它的基本元素是水,是降落着的水。而水是坚硬的——这段话可以作为对佩索阿的呼应——安宁和坚硬。

道拉多雷斯大街上的佩索阿,和你我并没有两样。或许,他比你我更加透明,在一个人面对“心灵”的时候,他敢于当面诘问自己所有的困惑,所有的迷乱。即使他需要的不是答案。

所谓小人物的悲欣在他的文字中比比皆是,但是只关乎一个人,不仅是个体,而是一个莽莽苍苍的“大我”,诸如你我也都被裹挟其中,生息和奔波。不由自主,不容分说。

那是日复一日梦醒后时空轮回的怅然,在一本颠来倒去、独一无二的沙之书中,浅浅浮现。他的内心有“一支隐形的交响乐队”,所有声音的交响不过是他的侧面,他说,我有更多的灵魂,不止一个,也有更多的“我”,多过我本人(《无数人活在我们中间》)——这是今晚的、九月的雨,这是雨中的佩索阿。

【其五】

这是一个耽于思想的男人,他在文字中的自画像翔实而生动。有一次,他到外地为老板办事,来回各一小时,他期望好好看看总是变幻着面容的伟大河流,结果去时陷在对抽象的思考里,返程时,又迷失在对这种感受的分析之中。最后,他留下一页纸,记录了这次伟大的旅行。

与此相对,他也时常提到高高的写字台、厚厚的账本、吸墨纸和墨水瓶、提货单和各种表格,那是现实生活的大本营,是相对梦境的来时路——反复对照,只为了告诉自己这一次漫长的旅行究竟走了多远?

怀旧和憧憬——于是,那些平平常常的旧物也就有了用作辉映的光彩——他望着现实中的账本,那些积累在写字台上的用来维持生活的工作。对于“星空中巨大无边的冷漠”而言,至少他还有可以拥在怀里的账本和纸笔,并借此度过一个人的寂寂长夜。

抵抗和顺应——即使说是“抗击生活的堡垒”,但他前面还加上了一个“如同”。抵抗的情绪在他的文字中并不多见,而且几乎没有所谓命运的踪迹。命运于他,仅仅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他相信真实,并尊重。近乎顺应一切的安排——他的阴影仅仅是“眼神里有一种飘忽而确切的智慧之光,但他的脸上经常有暗云浮现,那是精疲力竭所致,是挥之不去的冷冷忧虑。”

艺术和生活——“如果道拉多雷斯的大街上的办公室对于我来说代表了我的生活,那么在同一条街上我就寝的第二层楼房间就代表了艺术。是的,艺术与生活在同一条街上,却是在不同的房间里。给生活减压的艺术实际上并没有给生活减除任何东西,它同生活自身一样单调,只是表现为另一种不同的方式。”

理性和感性——理性是用来“正确无误地写下每一笔数字或者每个总数”,而感性是用作“越过自己全部消逝无痕的过去”——用作心迹留痕的途径、载体、作为。所谓跨越,只需合上账本就可以了,和“不可修复的过去”相见,对话,甚至创造记忆。

拆解和编织——他在不可测量的渴望中,用一种业已不存的意志,逐渐深入、反复拆解、编织着一个大梦,与现实亦同亦异。互相观照的“世界”——世界里必须有梦,梦里必须有“我”——既是同行者,也是异己的“我”——比如说作为符号的V先生和作为佩索阿的符号。久而久之,他终于得以和自己编织的未来,合二为一。

倾诉和聆听——在初版的第47页有一幅插图,画面上是两张背光的椅子,互相面对,构成了倾诉和聆听的氛围。我觉得这幅画面对费尔南多·佩索阿来说,甚至是一种悉心的安慰。因为全心全意的倾诉和聆听都是快乐的,在最为默契的时候简直就是幸福。“当我站在不朽,然而正在消逝的黄昏里,站在这清澈美丽之前,我有自己的纷纭感觉”从意象纷呈到空无一物——“这是在一切——在天空,在大地,在世界之中——除了我自己以外从来都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真实”

永恒和沉默——彼此感觉幸福的时刻往往是无言的,在无言的过程中仿佛无所谓倾诉和聆听了。于是,在一大段空白之后,我听见内心的歌唱。语言有时竟是多余的填补,沉默中的诉说与倾听才是真正的兄弟。

他们把美好的一瞬留给了对方,把永恒的记忆郑重收藏。这样的经历哪怕只有一次,对沉默的苛求就可以坚持一生一世。

【其六】

说真的,这本书不太适合一口气通读,琐碎和黏稠倒无所谓,重要的是当琐碎和黏稠齐心协力时,会有一种艰涩的锋利,给人刺痛。

读第一版时,清风掀书随性阅读,我并没有这样的感受,那些小灵光、小感悟都有着晶莹的神采。而今细读,感觉却是混沌的,似乎作者已经不再受心灵的限制。经过读者的召唤,他的锋芒不再藏身于浓重的忧郁中,而是寒光毕露。

同类推荐
  • 北京的梦影星尘

    北京的梦影星尘

    本书在描摹众多的名胜古迹同时,也力图捕捞这些尘封的脚印,为读者做地理与人文的双重导游。历经沧桑的皇宫王府、寺庙碑塔、城楼戏园、古墓名陵,如星罗棋布,构成一笔令人抚今思昔的文化遗产。作者十年磨剑,在历史与现实间来回穿梭,努力描绘一幅人间城廓的精神地图。北京不仅是著名的古都,而且是世界上最具文化特质的城市之一,无数的才子、大师在此驻留过
  • 荒野求生:印第安人野外生存手册

    荒野求生:印第安人野外生存手册

    《荒野求生:印第安人野外生存手册》中介绍了美洲和其他大洲土著居民的生存智慧,详细教授了野外生存的各种技巧。书中讲述了架住帐篷、野外取火、寻找水源、制造工具、加工食物、利用植物、如何在野外保持好的心态。近200幅图片的生动讲解。
  • 大地的阶梯

    大地的阶梯

    一位法国汉学家认为,在阿来作品中,《大地的阶梯》的文学价值其实超过了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尘埃落定》。《大地的阶梯》是著名作家阿来在游走西藏的旅途中写的所看、所想、所感、所闻。文章构思独特,笔风流畅,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藏的地理人文、过去与现在。于是全文既有散文的随意与洒脱,又有着小说的生动与感人。在他的笔下,藏族文化不再只是一个神秘、遥远、浪漫的代名词,而是一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存在。阿来以纯美的语言、超拔的意象表现了追风流云而又辽阔寂静的高原生活。他把从成都平原开始一级级走向青藏高原顶端的一列列山脉看成大地的阶梯,文字与景色一样气象万千。
  • 没有人能独自旅行

    没有人能独自旅行

    这不是一本随便的旅行书,是一本旅行后的记忆录,期待了未知的相遇,邂逅了愿意爱下去的人。只为了追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梦。
  • 故都的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故都的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密勒士评选》曾评出当时中国文坛最具知名度的五位作家,郁达夫位列其中。他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出版家,并且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一同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现代文学和出版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流行文化篇(老外最想和你聊的101个英语话题)

    流行文化篇(老外最想和你聊的101个英语话题)

    不流行的话不说,不地道的英语不讲!遇到老外开口就“哑火”?不知道从什么话题开始交流?没有关系,本书帮你告别难堪!阅读本书,让你了解当下最流行的欧美文化主题,使你能够轻松开始与老外的交流。本书精选全世界最热议的101个流行文化主题,内容覆盖音乐文化、影视文化、商业文化、体育文化、民族文化等多方面。每个话题都包括背景介绍、常用句子、重点词汇以及一段情景对话。对话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校园生活、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等。语言通俗易懂,话题生动而不失深刻。
  • 超级豪门:鉴宝女王

    超级豪门:鉴宝女王

    豪门千金,身怀通灵玉体,鉴宝之术冠绝玉石界。小三上位的继母,对家产虎视眈眈的黑手,都给本小姐等着!吃了她的就要吐出来,欠了她的就要还回来!她是真正光彩夺目的鉴宝女王! 新书古修大佬的现代生活,大家支持一下,投个推荐票,谢谢
  • 法国精神

    法国精神

    自中国被西方战舰轰开大门,西方大国就介入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其中法国对于中国的影响不可小觑。如果说在19世纪下半叶,对中国改革运动起着重要影响的还主要是来自当时第一号强国大英帝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比如严复的著名翻译都采自英国思想家),那么在19、20世纪交替期间,由于大部分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都来自于日本、美国和法国,因而这三个国家变成了外国影响中国最主要的国家。
  • 网游之紫风传说

    网游之紫风传说

    武学高手进网游,穿着新手服,左拥美女,右揽神器,声名远扬……
  • 调皮宝宝小白娘亲

    调皮宝宝小白娘亲

    刘樱抚着头睁开眼睛一看,怎么自己的房间来了一个大变样呢?怎么是一间泥屋子,非常的破旧但还挺干净。天啊这是那里。吓得屁滚尿流的爬了起来看了一下周围的环境,用力的捏了一下腮邦子,再狠狠的拧了自个儿大腿。嘶嘶,噢好痛,妈呀不是做梦,昨晚因为相交相恋8年的男友就差只差一脚就进婚姻的天堂了,可是就是在昨晚接到男友要求分手的电话,理由是他已经爱上一位比她有钱……年轻……漂亮的美眉。那王八蛋浪费了她……
  • 快捷便当

    快捷便当

    《快捷厨艺丛书》精选了不同快捷烹饪技法做出来的1000种美食,包含1000多种营养功效知识及小贴士,读者既能学到做美食的基本技法,又能了解相关的营养知识,照本习读,新手亦能快速做出郁香昧美的美食来。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致命红蝶

    致命红蝶

    相传有一种蝴蝶,通体殷红如血,鬼魅妖异,到了哪里,哪里就会发生不幸。神秘鬼影,致命红蝶,午夜风铃……十五年一个轮回,十五年一段悲伤,是可怕的诅咒还是人心的险恶?是接受命运坐以待毙还是冲破险阻步步为营?让我们一同去揭开那死亡背后的真相。
  •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