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200000030

第30章 从鲁迅到巴金对中国文化人格革命的意义(2)

如同浮士德的堕落和与魔鬼一起的游历最终成为他走向天堂的缘由一样,文革成为巴金的炼狱,这既是他受难的历程,然而又是他拯救的开始,从他一踏上官方的红地毯,放弃早年一贯秉持的无政府主义反权威信仰,随权威的魔棍而起舞时,这堕落便也开始,他的灵魂便以堕落和出卖为代价而与梅菲斯特签约,尽管这度身为奴为他带来了不短时间的风光。如同浮士德在死前一刹那所赞叹的“真美呀,请停一停”一样,他的灵魂被抢入天堂,而巴金的《随想录》同样成为自己灵魂得以救赎的最后遗言。然而又正如耶稣的殉难与复活会让使徒三次不认他,巴金的忏悔也一样陷入“孤独的巴金”(摩罗语)的境遇。成就基督的,是他的死,是他的死而复活。文革之于巴金,同样是成就他的“死”以及《随想录》的死而复活。基督为罪而生,又为罪而死,他负载着所有人的罪而死去,却又因复活为众生播下拯救和信的种子,结出果子。旧约中的罪是归之于一个替罪羊而让其代死,这太容易了,既是欺骗神又是人的自欺,罪并未由此死去,罪与恶仍存留于人心与人间,然而耶稣却亲身一次性地将己付出,为所有人的罪,为旧约所生的罪而死,他是被旧约的信者、摩西律法的信者所害,然而他的死就是他的生。鲁迅同样肩负着民族与历史的罪而生,狂人叫出“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然而世故仍令他让狂人“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或者为出走的娜拉而伤逝,为殉道者的坟头添上花环,而他本人,则是“一个也不宽恕”,并要他们“现世报”。旧约的失败在于全能的上帝既作了精神的父,又作了世俗的执法者,由此从一位无限者变成了有限者,他动辄灭城杀戮,由此他的出现总随罪而现,旧约精神下的罪与杀戮令人间成为地狱。然而新约宣布“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政治经济的俗世规则与信仰的普世价值,形下与形上,各归其位,并用宽恕取代惩罚。旧约令人人都可以假上帝之名,假律法之手来审判、杀戮他人,由此产生的只是罪与杀戮,以恶抗恶产生的只是新的罪与恶。新约却是“无罪的,可以用石头打她”,“你只看见你兄弟眼中的刺,却没看见自己眼中的梁木”,让人忏悔自己的罪,让人人面对自己的上帝,由此产生爱与宽恕、忏悔。旧约是罪与罚的世界,新约则是罪与悔、罪与救的世界。“申冤在我,我必报应”,这在旧约中产生的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新约中产生的却是“打你的右脸,把左脸也送上”,这便是报应之权握于上帝与握于基督之手而对世人的不同导向之区别。

鲁迅不是上帝,他顶多只能是带领为奴的人民出埃及的摩西,然而在他的斗争哲学指引下,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而红卫兵则手持红宝书充满激越地实现了封建大复辟、文化大后退,时至世纪末,仍有自命鲁迅信徒的红小兵出来责问别人为什么不忏悔。为什么鲁迅作为反封建的坚定战士,历经20世纪百年的反封建历程后,在“文革”中却酿成了封建大复辟、文化大后退呢?更为痛心的是,这种封建大复辟为什么恰又利用鲁迅精神为旗帜呢?历史逼迫我们不得不反省鲁迅精神的旧约性质,反省其内蕴的火与剑斗争逻辑的双刃剑性质。巴金也并非真的是基督,将《随想录》、《再思录》比之为“耶稣的复活”,也只能算差强人意,或许他只是约翰,预言耶稣降生,为耶稣铺路的约翰。只是想想耶稣的死,那我们宁愿他便是耶稣,且耶稣已经死而复活,而不愿为了期待一个真正伟大的降生而再临一场罪与死。与其说从鲁迅到巴金是民族文化人格中基督品格的诞生,那么,不如说,我们不失牵强地这么称呼,这么比附,仍只是在对这种品格的呼唤之中。

就以复仇、恨为基础的战斗观而言,鲁迅典型代表了旧约精神,而刘小枫等人对他的批判正是指此,前文所述也正是在此一意义上讲从鲁迅到巴金有超越。但基督文化、新约精神是多层面的大文化系统,而在原罪意识的审判与自省、忏悔意识等方面,鲁迅则显然已禀有了新约精神品质。

耶稣的死有人作证,因为他们要为他的复活作证,他们既要为永生作证,也便要为罪与死作证。然而中国人则是善忘的。善忘意味着逃避,意味着反省与忏悔的缺失,继而也就意味着固守乃至帮凶。而鲁迅与巴金,则是拒绝遗忘者。拒绝遗忘意味着直面,意味着对罪与死反省与忏悔品格的诞生。基督之死是为旧约世界作证,而基督复活则是对旧约世界的超越。没有对旧约世界的拒绝遗忘,没有罪感,没有忏悔,那么,新约世界又何从诞生呢?巴金呼吁为“文革”设立博物馆,无人响应。当无法面对这罪与死,不能看到罪的终结,不能看到基督的复活,只看到罪仍昨日复昨日地处处发生,又怎敢为罪作证呢,便只有遗忘。遗忘成为奴隶的哲学,拒绝遗忘则是通向主人哲学的门槛。阿Q不能遗忘,生存之重便会压迫其成为哈姆莱特而走向发疯,或者如诗人之死走向自杀。但拒绝遗忘也孕育着另一重生机,拒绝遗忘的力量正来自于如耶稣对重生的期待与拥抱,拒绝遗忘必然与原罪观、忏悔观相联系。鲁迅的“直面惨淡的人生”,巴金的“讲真话”,都是拒绝遗忘。

王富仁深刻地称鲁迅为中国文化的守夜人。在漫漫四千年吃人文化的暗夜中,在待死的铁屋子里,他保持了可贵的清醒,是一个醒着的人。清醒的鲁迅,夜行者的鲁迅,始终行走在夜里,行走在旧约中,他的呐喊和彷徨是对旧约世界的见证,他为黑暗,为黑暗中的吃人、罪作证,他是中国文化中的拒绝遗忘者。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疯子之眼发现“吃人”的真相继而又以疯子之口喊出“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疯子由人及己发现自己也吃过人,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在拒绝遗忘中发现罪恶,发现原罪,进一步便是劝人“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对人的启蒙,对己的原罪的忏悔以及现世罪的忏悔才能真正“救救孩子”。鲁迅是一个守夜人,一个清醒者、夜行者,然而他却并非一个黎明的宣告者。王富仁也承认:“按理说,夜行者不会是一个好的行者。……丈量来丈量去,发现他并没有走出多远的路,实际上,他确实也没有走了多远的路。……老是在原地打转子,怎么称得上是一个竞走冠军呢?”鲁迅之所以为黑暗作证,之所以在黑暗中绝望而又反抗绝望,是因为他相信自己是个“中间物”,他愿意期待新的事物的出现,尽管黑暗中他并不知道将要来临的是什么。鲁迅的绝望在于他意识到四千年历史的黑暗以及自己的黑暗,这绝望既是对这四千年黑暗文化的宣判,同时也是对自己作为黑暗之子的宣判,既是对旧约世界的宣判,同时也是对新的神之子、人之子、光明之子的期盼。要翻这样的地,“必须使用挖得很深的铁犁”(屠格涅夫《处女地》)。鲁迅的死是被旧约世界的黑暗压迫而死。尽管他是一个清醒者,但他同时却又是这黑暗的优秀继承者。他发出猫头鹰的怪叫,却很快构成这黑暗的一部分。他是这黑暗的受迫害者,最杰出的可能者和集大成者,他甚至由此被盗用为“文革”黑暗的旗帜。

鲁迅的思想可以成为旗帜,然而鲁迅这个个体的遭遇则又是另一回事。鲁迅大旗下戕杀的可能正是“鲁迅”们自己,鲁迅大旗下新的罪与死、新的“吃人”的承受者可能正是“鲁迅”们自己。后来者们要拒绝遗忘的恰恰正是这些新的“罪与死”,要检讨的正是反封建中的新封建,反封建者们本身血液中的封建,包括鲁迅精神这杆大旗本身。对“假如鲁迅还活着”话题的探讨实际上成为对鲁迅之死的探讨,即对鲁迅的文化生命之死的探讨。毛泽东说:“我看鲁迅在世还会写杂文,小说恐怕写不动了,大概是文联主席,开会的时候讲一讲。”又据说“以我的估计,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这几种鲁迅因生理生命之早逝而未经的可能,恰恰都为巴金所一一历练。这正是旧约逻辑的必然。鲁迅的战神精神中作为受奴役者的战斗精神一面,将受到其中作为统治者的威权意识一面的虐杀,这正是“鲁迅之死”话题的意义——旧约精神中火与剑逻辑的自我虐杀。“文革”中“鲁迅之死”的触目惊心正是对旧约精神的自作自受、罪感的自我植入之揭示与印证。巴金在“文革”中的“死”只是鲁迅之死的继续,而他的复活则是鲁迅并未复活的未竟之业。就这个意义而言,中国文化中从基督的诞生到死,到复活,长达百年,用鲁迅、巴金两代人方完成的。巴金这个“五四”之子,终于在世纪末复活,从旧约走向新约。

与鲁迅一样,巴金也正是一个中国文化的守夜人。“讲真话”不一定是真理,但正是真情、真心、真相。“讲真话”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要发掘真相,这就要破除“执”“妄”的遮蔽,这执妄一方面是受外界的压迫而致,一方面也是自我的蒙昧而致。如若不能发现真相,那么便只能做“奴在心者”,做歌德派。然而发现真相并不等于说真话,这又需第二重境界:说出来。这便需要真正的战士的勇与无畏了,要有趟地雷的决心。巴金的说真话并非要求人忏悔的道德姿态,而是决绝而又复归淡泊下的深思熟虑。他的“文革博物馆”正是要为中国文化的黑暗、罪、恶作一个见证,保持清醒。当世俗中的“文革博物馆”不能建立时,他便用《随想录》、《再思录》建立起了灵魂的“文革博物馆”。这个过程艰难而又漫长。禅宗的顿悟成佛成为罪恶方便的开脱,由此打开国人道德审判方便的逃遁地道,而巴金复活的却正是“时时勤拂拭”意义上的严酷渐修。黑暗中的守夜人总是最痛苦的,他既要承担所有黑暗的压榨与恐怖,又要承担为所有昏睡者的担忧,要为是否呐喊扰人梦境而彷徨,又要为呐喊无人理解响应而彷徨自伤。鲁迅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忧患的灵魂”(孙郁),而他也自称是最黑暗的灵魂,因为他心中注满了所有黑暗的墨汁,要为所有的黑暗承担罪责。同样,巴金也是一个最痛苦的灵魂。“您对李辉说叫巴金不要那样忧郁,那样痛苦(大意),难道您不知道正是因为我发现自己讲了假话,想不到还债的办法,而感到苦恼!?”巴金的痛苦不只为自己犯的罪,也为整个民族的罪而承担责任,而忏悔。“是啊,在当代的俄国,正直的人的唯一适当的去处,就是监狱。”巴金为自己面对罪与恶未能挺身而出而忏悔,这是为每一个人,为文化的忏悔。鲁迅、巴金都如基督一样承载着整个民族的罪而痛苦,而忏悔,他们“抉心自食,欲知本味”,“盗了天火,却为煮自己的肉”,他们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化中“审我”文化的先河,他们勇敢地肩着黑暗的闸门,为的是让人通过。然而旧约世界与旧约精神下的鲁迅终其一生只是个黑暗的控诉者与忏悔者,一个光明的呼叫者,而巴金则有幸接过这闸门后成为复活者、光芒的宣告者。也正因这区别,鲁迅灵魂黑暗且悲观、绝望,所见只是“坟”,而巴金则“我痛苦,但是我并不悲观”。对于“有病的灵魂”来说,“您精神上的这种病痛正是您所需要的,它能使您变得比别人高尚;您应当珍惜这种病痛,并把这种病痛作为您高于别人的独到之处”。这种痛苦正是来自于罪感文化下的忏悔之痛,它是借外界的强大压力引发内在的质变,达到新质,这忏悔是自我批判与自我升华。就传统“真人”的逍遥自足意义而言,鲁迅、巴金都是传统文化的异数,都是对于中国文化人格在20世纪的革命,因为他们的痛苦与忏悔都指向罪感及其下救赎的期盼。

同类推荐
  • 趣谈逻辑

    趣谈逻辑

    本书希望通过趣谈逻辑,带领青少年进入中华文化的智慧天地,初步了解逻辑知识,培养逻辑思维。逻辑理论比较抽象,但编者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做到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使读者在轻松愉悦中阅读。
  • 山西民间小戏

    山西民间小戏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剌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山西抗日女兵连

    山西抗日女兵连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的一批杰出知识女性,正是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中,积极投身抗战,成就了自身,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
  • 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

    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

    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朝政府七次发兵征讨一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民国年间,此地的归属权在川藏双方相互争夺、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中摇摆不定;直至1950年,解放军未经战斗将此地解放……两百多年来,清廷官兵、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军队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搅得风生水起这就是瞻对!瞻对地处康巴,康巴人以强悍闻名,而瞻对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也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本书以瞻对200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钩沉出来,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
  •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朦胧中芳香飘来,纯洁如水月夜白,细寻找,山崖小花独自开,泉涧霜草衰,风雨吹不败,东方即白斜雾霭,冬雪融化春徘徊,馥艳轻盈云绿黛,满山满谷花盛开,微笑中,人人钗头有花戴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之女王狠妖孽

    重生之女王狠妖孽

    为了家人,我要回到我该去的地方!”“小漓漓,你别想跑,就算是火海刀山又如何?!“给,成就一代王者!龙有逆鳞,上穷碧落下黄泉,窥之者杀!空间版片段:她说:“人不犯我,你是摆脱不了我的!”坚定的声音中有着至死不悔的决绝。某漓不语,你放着,三千万?再卖几株?“慌什么,就算是化身魔鬼又如何?!抽风版片段:为了爱人,什么叫抢啊,狼有暗刺;触之者死,那是拿!你个笨蛋!再看看我们公司还有什么赚钱,问鼎都市,去,居然卖到三千万哎!我在电视上看到那株兰花了,全都给她送去!”某总裁丝毫不顾自家苦逼的助理,你自己看着办呗,继续在助理心疼钱心疼的直抽抽的伤口上洒了一盆盐。”女王手指一伸,十倍还之!”某漓看着那散发着阵阵冷气的西瓜,要不你嫁,无语凝咽。且看一代杀手重生后如何肆意生活,跑腿的马上到。摆脱不了版片段:某助理泪流满面,前世没有得到过的东西,总裁,就算是黑瞳化血又如何?!为了朋友,不带您这么宠媳妇的啊!“喂,小心烫啊,你知道吗?前段时间有一株兰花,来来来,那叫一个美啊!”宠文一部,小漓,喜欢的亲们表错过哦!表忘记点下收藏~您的收藏就是某漓的动力!“小漓漓…咱就是看上你了,我给你吹吹再吃!”(本文伪修真,要不我娶,伪黑道。“妖孽,友情,死开,狠狠在乎!无节操无下线宠溺版:“我要吃那个。纯属YY之作,我不犯人;人若犯我,请勿与现实挂钩。二选一,咋样?”————某漓不语,风云将如何变色?“总裁,当组织里人人惧怕的金牌杀手成为自闭少女,不好了,爱情,萧小姐把我们本年度最赚钱的生意给抢走了!”着急的助理苦逼的对着自家总裁吐苦水。一朝重生,默默看了一眼身后磨刀霍霍的美男军团,今生她定然要尽情享受!亲情,二选一?似乎不好选。偶有天雷滚滚,她会牢牢保护,不喜勿喷,默默看了一眼空间里成堆成片的兰花,不喜误入!)
  • 重回十八岁

    重回十八岁

    一觉醒来梁小月摊上了一颠覆性的重生!虽年轻了十岁,但却从家境优越的都市白领变成了出自贫寒农家性格自卑的高中女生。面对艰难处境她能否得到前世所拥有的一切?前世遭遇情感背弃,今世能否得遇良人?一切重头再来,且看女主如何披荆斩棘玩转事业收获爱情。
  • 霸宋西门庆

    霸宋西门庆

    泱泱大宋,水深火热,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烽烟四起,外族觊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且看我,凭手中长剑,青锋三尺;唤世间好汉,铁血一心。虎贲三千,复收燕云旧地;龙飞九五,重开华夏新天!
  • 胡适新论

    胡适新论

    本书是作者1987年至1995年间胡适研究的相关成果。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从《新青年》的思想及“新青年”群体的分歧乃至分裂,到胡适本人的思想及其与各界的关联,如胡适的文化观与价值观,他在国语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他在抗战前及抗战期间的思想与活动,他与蔡元培、陈独秀、梅光迪的关系及其思想、学术与政治态度的比较,等等。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一文,批评某些人以所谓“全盘反传统”来否定新文化运动是不实之词,反响很大,纠正了学界对这一重大历史阶段的认识偏差。作者认为:对胡适的认识的改变和深化,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中国社会的进步,反映出开放社会条件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 落泪的爱之天使

    落泪的爱之天使

    他,是当之无愧的豪门贵胄,却从小失去最亲的母亲。母亲情人之子林非焉在失去双亲后被他的父亲“好心”地收养,他从此堕入亦兄亦母的焉纠缠不清的一段孽缘,直到遇到她。这个坚强善良、聪明灵秀的女孩又是否是毒杀他的爱情毒药?他与焉又该何去何从?
  • 傲娇女邂逅情伤神医

    傲娇女邂逅情伤神医

    霍木兰这辈子最恨两个人。一个是跟她恩恩爱爱近十年,最后说“我只拿你当妹妹”的云旭;一个是在她苟延残喘的半年中,对她冷嘲热讽的沈未已。对付云旭,她手段老道得很,二话不说把他未婚妻的脸给划了,管他世人是非议论。可对沈未已的那点恨,却只得咬着牙带进棺材里去。这是一个身患绝症的傲娇女邂逅情伤神医的爱情故事。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英国皇家特种部队强身手册

    英国皇家特种部队强身手册

    整体的健康可细分为三大类别:柔软、毅力和体力,这三个类别都是本书讲述的健身计划针对的内容。年轻人也许会把重点放在体力与耐力的锻炼上,而中老年人则可能花更多时间进行柔软性训练。不过,某种程度的灵活性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
  • 看见

    看见

    本书精选了阿来近年来创作的散文作品40篇,反映了其行走的经历和读写心得。其中,有对熟悉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风光的新观察,有对在病床上经历的点点滴滴的感悟,有对文学新的理解和自己作品新的反思。文字清新、朴素,充满了抒情的气质。读阿来的小说,就像在听他讲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和传奇;读阿来的随笔,则像走进他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