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0100000047

第47章 附录:有效交流的焦虑和不确定性管理理论(3)

我用了三种方式从传统的社会科学构建因果过程的理论。我引入了道德上的考虑和深思熟虑,并且这个理论被设计成实用性的理论。约翰尼森(Johannesen,2001)认为道德问题一直存于交流过程,并且“道德考虑已经成为交流理论的中心,至少从柏拉图就已经开始在交流中考虑道德问题了”(p.202)。1995年的版本,在“与陌生人的联系”这一部分我陈述了两个与道德有关的公理。在这一版中,我专门分出一章来讲道德问题以强调重要性。深思熟虑的加入至少从自然属性上保持了部分理论的主观性。当我们深思熟虑时,我们选择如何进行交流,并且我们的行为不受外部因素或内部特征(如身份、人格)制约。最后,现在的版本被设计成适用于个人提高交流质量,不是只对有效的交流作出解释。

有效交流的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为了总结公理,很有必要用到图示。为了保持连续性我仍大致沿用了1995年版的那个图示(注:1995年版没有提到道德这一类)。

自我意识(SelfConcept)

自我意识是我们对自己的看法。特纳等(Turner,1987)提出我们把自己与在一些维度上与我们相似但与别人不同的人归为一类。格里夫和豪格(Grieve & Hogg,1999)认为“人们为自己和他人进行分类,从而表明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并彰显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从而使之更有意义并更具预测性——身份减少了主观不确定性”(p.926;也见Hogg & Mullin,1999)。社会分类有利于用社会身份确定自己。社会身份是群际交流的一般机制,而个人身份是人际交流的一般机制,但社会身份和个人身份最终都会影响我们的交流。不过在特殊情况下,我们的行为通常由一种身份引导(Turner,1987)。

当我们与陌生人交流时社会身份就起作用,因为作为群体成员来说我们认为陌生人跟我们有所不同。社会身份起作用依赖于我们如何把自己与陌生人分类。例如,我们依据种族分类时,我们的种族身份就会起作用。

引导行为的社会身份的力量有利于管理自己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但是这个观点必须有所限制。古迪昆斯特和汉默(Gudykunst & Hammer 1988a)指出只有在我们意识到陌生人来自其他群体,并且是所在群体的典型成员时,社会身份的力量才会减弱不确定性。当我们意识到陌生人是他们群体中非典型成员时,我们不会依据他们自身群体成员对待他们的方式与他们交流(如我们认为他们是“特例”)。在这种情况下,交流由我们的个人身份引导,并且我们会用关于陌生人个体的信息来管理自己的不确定性。身份带给我们的安全感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杰克逊和史密斯(Jackson & Smith,1999)指出有不安全社会身份的个人比有安全身份的个人在群体内部更容易被群体误解。

社会身份的复杂性会影响到我们与陌生人的交流。社会身份的复杂性的焦点是社会身份的差异程度,以及使其整合成为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社会身份的程度(Roccas & Brewer,2002)。洛克斯和布瑞伍(Roccas & Brewer)提出“复杂的社会身份依赖于两种情况,一个是意识到不只一个社会分类,另一个是意识到多样的群体分类是不能融合的”(p.93)。他们认为我们的复杂性是“独有的领域”,自我意识在一方面复杂但在其他方面则不会。我们的社会身份越复杂,我们对陌生人就越具包容性。

我们的自尊,即对自己有积极的感觉或消极的感觉(如Rosenberg,1979)。自尊也会影响我们的交流,它对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和我们产生的焦虑有影响。例如,伯恩斯(Burns,1985)认为自卑会阻碍我们自己和陌生人对信息认知上的处理。相反,自尊感很强时,即使在紧张的情境中,我们也可以寻找到自己和陌生人的客观信息。自卑会使我们在与陌生人交流的时候产生紧张情绪。自尊感越强,就越有利于管理好我们的焦虑(如Becker,1971;Epstein,1976)。

与群体成员有关的集体主义自尊也会影响我们与陌生人的交流。集体主义自尊侧重于积极评价我们社会群体的程度。我相信我们会有一般的集体主义自尊和特定群体的集体主义自尊(群体与产生我们行为的社会身份有关)。一般的集体主义自尊程度高的个人比一般的集体主义自尊程度低的个人更容易对他们的群体产生偏见。但是,特定群体的集体主义自尊跟个人层面上的集体主义自尊相似,也就是说,特定群体的集体主义自尊程度高可以帮助我们管理焦虑和不确定性,并且当这个群体身份起作用时,我们可以获得关于陌生人的客观信息。这表明特定群体的集体主义自尊程度越高,我们的焦虑程度就越低,我们预测陌生人行为的精确度就越高。

社会身份理论表明,我们应该努力创建最积极的自我形象。当身份受到威胁,我们试着提升自己的尊严。沃彻尔和康坦特(Worchel & Coutant,1997)认为对我们身份的威胁可能来自群体内部(如我们群体的失败)或群体外部(如外部群体对我们内部群体的攻击)。他们认为两种威胁都会造成外部群体成员对我们的歧视。因此,意识到对身份的威胁,会导致群体的焦虑和不确定性。

五个关于自我意识的公理如下:

公理1:社会身份引导我们与陌生人交流程度的增加,会减弱焦虑并提高我们预测陌生人行为的自信。限定条件:我们感觉社会身份安全,陌生人被认为是典型的外部群体成员,没有深思熟虑,并且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时,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2:个人身份引导我们与陌生人交流程度的增加,会减弱焦虑并能提高准确预测陌生人行为的能力。限制条件:只有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我们对个人身份感觉安全,没有深思熟虑,并且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时,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3:当与陌生人交流时,我们自尊的提升会减少焦虑并能提高准确预测陌生人行为的能力。限制条件: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并且我们不是深思熟虑时,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4:当与外部特定群体成员交流时,我们群体内部对特定群体的集体主义自尊的提高会减弱焦虑并能提高准确预测陌生人行为的能力。限制条件:集体主义自尊只有基于内部群体,当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时,并且当我们不是深思熟虑时,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5:当与陌生人交流时,意识到威胁的增加会增强我们的焦虑并会降低我们预测陌生人行为的自信。限制条件:只有在我们不是深思熟虑的时候,这个公理成立。

动机(Motivation)

特纳(Turner,1988)认为当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会促使我们与陌生人交流。需要是“创造被剥夺感觉的基本状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促使我们“消灭这种被剥夺的感觉”(p.59)。对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有四种需求至关重要:预测(或者信任)意识的需求、融入群体意识的需求、避免焦虑扩散的需求、保持自我意识的需求。

我们“需要在有目的既定的交流中 ‘信任’他人,他人是‘可靠的’并且他们的反应是‘可预测的’”(Turner,1988,p.56)。当对陌生人进行分类时,我们的固有观念会起作用。我们对陌生人群体的固有观念可以预测他们的行为。如果陌生人符合我们的观念,我们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可预测的。如果陌生人不符合我们的观念,我们会认为如果只基于群体的信息无法预测他们的行为。如果我们认为陌生人的行为是可靠的并且可预测,这会有助于自我意识的肯定并有利于我们融入其中。

我们未能融入陌生人群体中,产生了融入的需求(Turner,1988)。当我们没有融入其中时,我们就会经历焦虑和不确定性。融入的需求直接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社会身份有关。希望与他人行为相似并在群体中适应下来的需求与希望自己被看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之间形成一种张力,我们的社会身份就从这种张力而来(Brewer,1991;也见Brewer & Roccas,2001)。希望被看成相似的需求使我们认同不同的群体进而融合。斯蒂文斯和费斯克(Stevens & Fiske,1995)认为对我们的行为来讲,归属感是一个很重要的动机,因为它抹去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模糊性,并且帮助我们计划自己的行动(也见Baumeister & Leary,1995)。被看作独特的需求表现在差异性的一般过程中。如果我们与陌生人努力交流却不成功,我们就没有达到融入群体的需求,这会给我们带来焦虑(Turner,1988)。

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是相互联系的。例如,蒂米拉斯(Demerath,1993)基于知识的反应理论表明不确定性的增加会导致消极的反应(如恐惧、焦虑)。特纳(Turner,1988)的理论认为动机与对焦虑预测(如不确定性)的缺乏有关。焦虑的增加也会导致不确定性的增加。

与融入群体的需求紧密相关的是对自我意识认可的需求。当自我意识被认可了,我们会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安全,此时我们与陌生人交流会感到自信。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安全,我们就能更好的管理自己的焦虑并且有信心预测陌生人的行为。当我们的焦虑增强时,我们融入群体的需求和维持自我意识的需求就会增加(Turner,1988)。

四个关于动机的公理如下:

公理6:在与陌生人交流时,融入群体的需求增加将导致焦虑的增强。限制条件:只有在我们不是深思熟虑的时候,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7:在与陌生人交流时,维持自我意识的需求增加将导致焦虑的增强。限制条件:只有在我们不是深思熟虑的时候,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8:陌生人肯定我们自我意识的程度增加将减弱我们的焦虑。限制条件: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并且我们不是深思熟虑时,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9:在预测陌生人行为的能力上信心的增加将减弱焦虑,焦虑的减弱同样也会增加我们预测陌生人行为的信心。限制条件: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并且我们不是深思熟虑时,这个公理成立。

对陌生人的反应(Reactions to Strangers)

认知复杂的人对陌生人的印象更为宽泛,更具有差异性,并且比认知简单的人更能意识到陌生人行为的多样性(OKeefe & Sypher,1981)。认知复杂与意识到不确定性之间成反比关系(Downey等,1977)。在处理信息时越复杂,我们就会为陌生人的行为找出更多的解释,分析出更好的以利于我们更好的预测陌生人的行为。

当态度僵化,并且不和谐时(如种族中心主义、偏见、种族主义、独裁主义、性别主义、年龄主义、教条主义等),我们就不能容忍陌生人的观点。如果持有僵化的态度,在与陌生人交谈时我们就不需要一个特定的场合。我们更喜欢暧昧的场合,因为它提供了“预测和行为基础的可靠知识”(Kruglanski,1989,p.14)。

当我们与陌生人交流时,僵化的态度使我们产生消极的期望。斯蒂芬和斯蒂芬(Stephan & Stephan,1985,1989,1992)指出我们越倾向于种族中心主义和持有偏见,我们就越容易感到焦虑。迪万等(Devine等,1996)认为个体存有的偏见越低“会在行为中表现得具有亲和力,即使这种行为没有特别的技巧”(p.443),因为他们在与陌生人交流时焦虑程度很低。当我们态度僵化就会产生消极的期望,从而不能从陌生人那里得到新信息。因此,态度越僵化,我们准确预测陌生人行为的能力就越低。

休伯和萨伦蒂诺(Huber & Sorrentino,1996)认为不确定性指向影响我们能否管理自己的不确定性(也见Sorrentino & Roney,1999)。不确定性指向的个人比确定性指向的个人对以前的交流回忆更准确,更少用旧的分类和观念来考虑问题。一般来说,不确定性指向的个人比确定性指向的个人更愿意处理他们的不确定性。休伯和萨伦蒂诺(Huber & Sorrentino)认为确定性指向的个人倾向于“保持与已有的认知有关的确定性和清晰性,而不是努力去解决不确定性”(pp.592-593)。 萨伦蒂诺等(Sorrentino,2001)指出确定性指向的个人比不确定性指向的个人有更强烈的偏见。因此不确定性指向的个人更能准确的预测陌生人的行为。

我们对模糊的容忍度影响我们收集陌生人信息的种类。博德纳(Budner,1962)认为对模糊缺乏容忍的人会认为模糊具有威胁从而不能承受。斯默克(Smock,1955)认为如果我们对模糊有低容忍度,我们倾向于以第一印象来评价陌生人,但那是不成熟的。麦克弗森(Mcpherson,1983)也指出如果我们对模糊的容忍度不高,与陌生人交流时,我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信仰系统的信息。皮里苏克(Pilisuk)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很大程度上容忍模糊,我们就会针对情况和陌生人共同找出“客观的”信息,这时我们对自己与陌生人的信息也更具开放性。

共鸣也利于焦虑和不确定性的管理。贝尔(Bell,1987)指出“认知上,有共鸣的人会考虑其他人的想法,是为了看到他人的世界。情感上,有共鸣的人会经历其他人的情感历程,他们能够感受到他人的经历”(p.204)。斯蒂芬和斯蒂芬(Stephan & Stephan,1992)认为共鸣的增强会使群际间的焦虑降低,但是斯蒂芬和芬雷(Stephan &Finlay,1999)指出“对其他群体不带有尊严的共鸣绝对会出问题”(p.727)。当产生共鸣时,既然我们要尽量从陌生人的角度去理解,那么产生共鸣的能力越强,做出的预测就越准确 (假设我们尊重陌生人)。

同类推荐
  • 中华成语故事(亨)

    中华成语故事(亨)

    中华成语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一枝奇葩,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文化色彩于一体,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青少年熟练地掌握大量成语,不仅可以使语句精练,条理清晰,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今后驾驭语言文字和具体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该书甄选的成语艺术性、思想性、故事性强,且在当代使用频繁,十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 学洒脱斋夜话

    学洒脱斋夜话

    最近要出个新册子《学洒脱斋夜话》,依例总得有个序,他序也好,自序也罢,别一开卷就秃头把脑的歇着个大顶,好像咱内分泌多旺盛似的。忽一日,在网上闲溜达,见一网友趣解“洒脱”一词,说何为洒脱?就是非常潇洒地脱光衣服。不禁莞尔。随即一想,坏了,居然让这小子一语道破“洒脱”真谛,拔了个头筹。你想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人活一世,明白到这个份上,还不叫洒脱吗?有首歌扯起嗓子叫唤“潇洒走一回”,可到头来你不会、不敢、不能“非常潇洒地脱光衣服”走人,潇洒就算潇洒,那离洒脱还远得很。
  •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民俗风情:年节风俗、起名风俗、生活风俗、婚葬风俗、禁忌风俗、绝技风俗、信仰风俗等。
  • 山西民居与饮食

    山西民居与饮食

    山西民居和饮食生活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文化中有代表性的特定地区文化类型之一,展现着别具一格的地方味道和风情。
  • 西口在望

    西口在望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池之一。表里山河的独特自然条件,勤劳智慧的历代先民,造就了得夭独厚的三晋人文资源,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豪门媳妇:缠绵游戏

    豪门媳妇:缠绵游戏

    当他发现这场戏已变了调,要她偷取商业机密——NoProblem!但是要偷一颗心,逐步将心交出去时等等!交易订金二百万美金!!!林琰一直以来都认为世上没任何事逃得过他的法眼这家伙竟出卖了他!,那可不是她的强项会演戏的不只他。夏至欣才是该拿影后的那个人!说什么她也不会为了钱出卖身体的开玩笑!她夏至欣可是卖艺不卖身的好吧然而在这场以继承人之争为背景的爱情游戏中
  • 有花堪折

    有花堪折

    沈辉这辈子流过三次眼泪。第一次,他还是青葱少年,以为急救室里的苏浅就要死了。第二次,苏浅这个害人不浅的抛下他去了美国。第三次,苏浅当着所有人的面对他说了一句话。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喜丧

    喜丧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豪情水浒

    豪情水浒

    《幻石神游记2·豪情水浒》,女娲用五色石子补天遗漏的一块神石,历经千年沉睡后,化身为21世纪一个时尚、炫酷、睿智的初中二年级光头学生——幻石,他天质聪明,悟性极高,又通神仙法术,将世间的诸多知识汇集到了自己幻化出的一台万能笔记本电脑中。春雨纷纷时节,幻石来到一家古色古香的酒馆,巧遇了中国古典名著的十个作者。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幻石一一通过名著作者,穿越到了名著中,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展开了无数搞笑、惊险、正义等探险旅程。原著中的人物命运会因幻石的到来改写吗?幻石进入古典原著中又会有怎么的改变?神游中,又有多少离奇惊险的情节和谜底等待我们去发现?一切尽在精彩的《幻石神游记》
  • 零售管理

    零售管理

    扛起中国零售业的大旗的必备书。“超市不超”,“便利店不便”,“专业店不专”……我国零售业正处于这样一种业态特征不突出,竞争能力不强的混乱局面。只有学习先进的东西,对整个零售系统管理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才能在这场零售阻击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 松针革命:健康长寿启示录

    松针革命:健康长寿启示录

    本书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普通大众的实际,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松针以及松树提取物的作用和简单的使用方法《松针革命:健康长寿启示录》有两大特点,首先是倡导了21世纪抗氧化健康长寿的新理念;其次是实用,书中重点介绍了一种简便、有效、不花钱的自助健康方法:煮松针茶,喝松针茶,只要照着书中的指导去做,许多亚建康病症都可以得到缓解或治愈,省钱、省力、又省心。书中介绍了46种常见病、慢性病的松针疗法,22种松针的使用方法,为心脑血管病患者和其他病症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选择。《松针革命:健康长寿启示录》是中老年人、亚健康人群不可多得的科普读物。
  • 你丫别逼我休夫

    你丫别逼我休夫

    穿越后,莫名其妙生出个孩子也就算了,她爹居然还是佛门尊者,这也就算了,竟跟她说什么行夫妻之礼是淫邪之事,还一年两次,眨眨眼:“行啊,一次半年!”男人立马恨铁不成钢的沉下脸:“出去!”女人见他敲击木鱼,狡黠一笑:“如果你再这样,我就让你裸奔,哦不,是我天天在你面前裸奔!”“出去!”口气不容拒绝。这日,某女可怜兮兮的看着男人:“夫君,我已经很久没吃肉了!”没有回应,只有永无止尽的木鱼声,某女阴笑一声,慢条斯理的解开裙带:“你丫非逼我动粗是吧?”男人闻言,不屑的扬唇:“你打得过我吗?”一回头,顿时石化。
  • 穿越之芦花美

    穿越之芦花美

    从爷爷辈开始就生活在城市里的芦米穿越了,这一世芦米生活在从祖宗辈开始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家庭。远离城市污染,芦花觉得生活的还挺惬意的。不过人往高处走,总是要有所奋斗的。酒楼当厨子,入股当股东,发家致富不是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