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0100000048

第48章 附录:有效交流的焦虑和不确定性管理理论(4)

对语言上与我们有交集的陌生人我们很乐意接触(Giles & Smith,1979),但是同化并不总是受欢迎。盖尔斯和伯恩(Giles &Byrne,1982)指出当陌生人开始学习我们的说话方式时,我们会为了保持语言特殊性拒绝陌生人的同化(Simard等,1976)。对陌生人言语的同化也取决群体内部成员对陌生人意图的归因。当我们意识到陌生人的意图是积极的,我们就会积极地评价他们的同化。如果对自己的社会身份感到不安全并且/或者我们从陌生人那里受到威胁,我们就会拒绝陌生人的同化(Gallois等,1995)。集体主义文化的群体比个人主义文化的群体对陌生人的同化更加排斥(Gallois等,1995)。

影响我们交流的因素除了我们对陌生群体的适应以外,还包括陌生人对我们群体的适应,但其中陌生人对我们群体的适应影响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如果陌生人跟我们有分歧,他们的行为就很难预测,我们与之交流时就会产生焦虑和不确定性。相反,如果陌生人能融入我们的交流方式,我们也意识到他们的意图是积极的,就有利于管理焦虑和不确定性。

六个关于对陌生人反应的公理如下:

公理10:复杂处理陌生人信息能力的增强,会减弱我们的焦虑,并且增强我们准确预测陌生人行为的能力。限制条件: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并且我们不是深思熟虑时,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11:对陌生人的态度越是僵化,我们的焦虑就越强,准确预测陌生人行为的能力就越低。限制条件: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并且我们不是深思熟虑时,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12:不确定性指向性越强,我们准确预测陌生人行为的能力就越强。限制条件: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并且我们不是深思熟虑时,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13:我们对模糊容忍度的增强会减弱焦虑。限制条件: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并且我们不是深思熟虑时,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14:与陌生人产生共鸣越强,我们的焦虑就会越弱,准确预测陌生人行为的能力就越强。限制条件:当我们尊重陌生人,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并且不是深思熟虑时,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15:陌生人融入我们群体的程度越强烈,我们的焦虑就会越弱,预测他们行为的自信就越大。限制条件:只有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我们对自己的社会身份感到安全并且没有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威胁,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并且我们不是深思熟虑时,这个公理成立。

社会分类(Social Categorization)

社会分类是指把人们划分成对我们有意义的不同群体,从而使我们的社会环境有条理(Tajfel,1978,1981)。通过分类,我们开始意识到什么是群体内部成员和群体外部成员。社会分类促成了活跃的社会身份以及与陌生人交流的群际行为,这一切也导致了焦虑和不确定性。尽管如此,如果意识到与陌生人分享的是高于普通内部群体的身份,我们的焦虑程度仍跟与内部成员交流时的焦虑程度相似(见Gaertner等的研究总结,1999)。

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群体比外部群体(陌生人的群体;Linville等,1989)有更大的区别。对外部群体越熟悉,我们认识到这些群体的差异就越大。对外部群体我们的认识越具多样性,我们就不会以一种简单消极的方式对待所有的成员(Johnston & Hewstone,1990)。高夫曼(Goffman,1959)认为在群际交流中的功能性行为能够使人意识到群体间的差别,并利用这个信息使交流尽量顺畅。

当我们对陌生人进行分类,或者考虑陌生人和他们的群体时,我们会对陌生人的行为抱有期望,它与我们的参与和预测有关。消极的期望(如基于种族中心主义、消极的观念、偏见)会带来不确定性和群际间的焦虑(Hubbert等,1999)。相反,积极的期望(基于积极的观念)帮助我们管理不确定性和焦虑。积极的期望使我们在与陌生人交流时采取积极的行为(见Hamilton等对期望确认过程的讨论,1990)。我们的期望越积极,我们就越不会产生焦虑,并且预测陌生人行为就越有信心(Gudykunst & Shapiro,1996;Hubbert等,1999;Plant & Devine,2003)。尽管如此,单凭积极期望,还不能足够的准确预测,为了准确预测,我们需要掌握关于陌生人文化、群体成员和与我们交流的陌生人个体的准确信息。

迪万(Devine,1989)认为当我们的消极观念滋长时,有意识的管理自己的行为可以控制我们对陌生人的偏见。她指出“不带偏见的反应是一种功能,这种功能是一个有目的的控制过程,为了不表现出偏见而要求有意识的决策。另外,新的反应在对自动滋生的传统观念的反应变得有竞争力之前,必须先要习得和实践”(p.15)。当我们的消极观念滋生时,我们变得有意识就可以在认知上管理焦虑并增加我们准确预测陌生人行为的能力。

我们倾向于通过肤色、衣着、口音等对陌生人进行分类(Clark & Marshall,1981),但用这种线索不一定能进行正确的分类(当我们把陌生人分成一类,而他们认为不属于这一范畴时,错误分类就发生了)。在特定情况下,我们根据群体成员关系对陌生人的分类可能不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这时我们对陌生人行为的预测有可能不正确。我们可根据一种群体关系分类(如种族),并且假设基于这种分类社会身份正在影响他们的行为,尽管如此,影响陌生人行为的依据仍是不同的社会身份(如社会阶层、性别、角色)。为了准确预测,我们必须明白在特定的环境中是哪一种社会身份在引导陌生人的行为。

如果陌生人强烈认同他们的群体,我们必须努力接触并认识他们的群体成员,这是为了支持他们的自我意识。如果我们忽略了陌生人的群体,他们会认为我们的行为不符合他们的行为。因此,意识到我们和陌生人群体的相似性和不同点对有效的交流很重要。相反,当陌生人不强烈认同自己的群体时,我们和陌生人群体间的不同点就不那么重要了。

意识到与陌生人的个人相似点会影响我们接触他们的意愿或者是否与他们结成友谊(见Berscheid,1985)。意识到相似性与管理焦虑和不确定性有关(如Gudykunst、Chua & Gray,1987;Hubbert等,1999),意识到双方的差别越大,我们与陌生人交流的消极影响(如焦虑)就越强。

七个关于社会分类的公理如下:

公理16:对双方相似性和不同点的理解力越强,我们的焦虑就越弱,正确预测对方行为的能力就越强。限制条件: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我们没有深思熟虑,并且陌生人对自己的群体有强烈认同的时候,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17:意识到双方个人相似性越强,我们的焦虑就越弱,正确预测对方行为的能力就越强。限制条件: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并且我们不是深思熟虑时,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18:我们按照陌生人分类的方式对他们分类的能力越强,正确预测对方行为的能力就越强。限制条件: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并且我们不是深思熟虑时,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19:意识到陌生人群体多样性的增强,会降低我们的焦虑并且提高准确预测他们行为的能力。限制条件: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并且我们不是深思熟虑时,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20:我们同陌生人分享群体内部的高级身份的意识越强,我们的焦虑就越小,正确预测对方行为的能力就越强。限制条件: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并且我们不是深思熟虑时,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21:对陌生人行为积极期望值越高,我们的焦虑越小,并且预测他们行为的信心就越大。限制条件: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并且我们不是深思熟虑时,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22:当对陌生人消极期望滋生时,我们延缓它的能力越强,焦虑就越小,正确预测对方行为的能力就越强。限制条件: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并且我们不是深思熟虑时,这个公理成立。

情境的处理(Situational Processes)

情境影响我们行为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通过我们在不同情境中活动的剧本。剧本就是“作为参与者或旁观者的个人或与之有关的人所期望的一连串前后连贯的事件”(Abelson,1976,p.33)。剧本在不同情境下为我们的对话提供指引,并且帮助我们管理自己的不确定性(Berger & Bradac,1982)。

虽然我们知道成千上万个剧本,但多数人在与陌生人交流时是没有剧本的,这时我们感觉一切不在自我掌控中,从而产生焦虑(Britt等,1996)。如果我们只按照自己的剧本与陌生人交流的话,误解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因为在与陌生人无意识地交流时我们以为他们会以相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有些剧本在交流中是有用的,例如,运用寻找剧本的信息会减少交流中的焦虑(Leary等,1988)。

与陌生人交流的环境影响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举个例子,阿盖尔(Argyle,1991)认为合作会使双方产生积极的感觉。当我们与陌生人合作时,交流中有制度上和规范上的支持,我们通常不会有很高程度的焦虑,通常在预测他们行为的能力上,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同样,我们群体的其他成员在场比我们单独与陌生人交流产生的焦虑更少,因为有自己的人在场感觉更安全。

情境也会影响到群体内部成员和陌生人的力量。力量是影响他人的能力(如French & Raven,1959)。缺乏力量会产生焦虑,需要努力管理焦虑(Fiske等,1996)。陌生人倾向于比群体内部成员更缺乏力量,陌生人也比群体内部成员更容易意识到群际之间的力量差别。陌生人与群体关系的自然属性影响到二者的力量以及他们之间潜在的冲突(Gudykunst,1985c),与陌生人相比,我们拥有的力量越大,我们的焦虑就越小。力量也会引出认知上和评估上的偏见(Goodwin等,1998),因此对陌生人的预测不一定很准确。

四个关于情境处理的公理如下:

公理23:与陌生人合作程度越高,我们的焦虑就越小,我们预测他们行为的信心就越高。限制条件: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并且我们不是深思熟虑时,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24:在与陌生人交流时规范的制度给予越多支持,我们的焦虑就越小,我们预测他们行为的信心就越高。限制条件: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并且我们不是深思熟虑时,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25:在一个交流情境中我们群体成员所占的比重越大,我们的焦虑就越小。限制条件: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并且我们不是深思熟虑时,这个公理成立。

公理26:我们意识到自己比陌生人的力量越大,我们的焦虑就越小,但我们预测他们行为的准确性也会随之降低。限制条件: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大和最小“门槛”之间,并且我们不是深思熟虑时,这个公理成立。

与陌生人的联系(Connections to Strangers)

吸引或者对某人有好感,是提高自己与陌生人关系的一个主要因素,如果陌生人不够吸引我们,我们就不想与他们有任何关系。我们倾向于被在感觉上与自己相似的陌生人吸引(Sunnafrank & Miller,1981),这个在与陌生人交流之前显得尤其真切,但我们有机会和与我们不同的陌生人接触时,通常也会被吸引,他们对我们的吸引力会减少我们的焦虑(Stephan & Stephan,1985)和不确定性(Berger & Calabrese,1975; Gudykunst,Chua & Gray,1987)。

斯蒂芬和斯蒂芬(Stephan & Stephan,1985,1989,1992)认为与陌生人交流的质量影响到我们焦虑的程度。伊斯兰姆和休斯通(Islam & Hewstone,1993)认为交流的数量也会影响焦虑的程度。布瑞特(Britt,1996)等也报告指出焦虑的特征和状态与双方全面的交流呈反比关系。

与陌生人交流的数量和质量也会影响不确定性的程度。伯格和卡拉布瑞斯(Berger & Calabrese,1975)的不确定性削减理论(URT)指出更多的语言交流能减少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削减理论还指出我们与他人的交流越亲密(非表面上的交流),产生的不确定性就越少。扩展一下不确定性削减理论的这一含义,表明了我们与陌生人交流的次数越多,交流的质量越高,得到陌生人和他们群体的信息就越多,产生的不确定性就越少。

我们与陌生人之间互相依赖会影响双方的交流。例如,如果双方互相依赖,我们就不会产生很高程度的焦虑,预测他们行为的信心也会增加。费斯克和莫灵(Fiske & Morling,1996)认为“互相依赖可以促使正确印象的形成”(p.324),因此互相依赖可以保证预测陌生人行为的准确性。

我们和陌生人之间的亲密性也会影响双方的交流。当不同群体间的人们变得越来越亲密时(如从最初的交流到成为亲密的朋友),交流就会变得越来越私人化,越来越有同步性,困难就小了很多(Gudykunst,Nishida,& Chua,1987)。在关系发展的初级阶段,群体相似性显然起到重要作用(如最初的交流和泛泛之交),但在后期却不会(如亲密的朋友;古迪昆斯特Gudykunst,Chua & Gray,1987; Gudykunst & Shapiro,1996)。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改治、教育、习俗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十五个方面入手,选择人们喜闻乐见,又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化一本通》涉及的知识面广,是读者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实用案头必备书。
  • 岁月与节庆(和谐教育丛书)

    岁月与节庆(和谐教育丛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节庆产生及发展的历史,如阴阳五行与历法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阴阳”和“五行”是影响深远,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
  • 名人谈文化艺术

    名人谈文化艺术

    《名人谈文化艺术》罗列了中国古今的名人对于文化与艺术的见解,对文化艺术的不同发展观念,但这些都无不闪现了思辨的灵光和语言的机智。
  • 老房子掠影

    老房子掠影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
  •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

    本书对“月球真相”及“外星生命踪迹”提出的大胆科学猜想,将向您揭开隐藏在神话、甲骨文、远古遗址中的外星人踪迹,并道出美国宇航局“突然终止”登月计划背后的真实原因。
热门推荐
  • 中华科技故事

    中华科技故事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灿烂辉煌,成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本书力求通俗易懂地向广大读者较为系统地介绍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创造。本书以故事为叙述主线,以时间为序,简要勾勒出中华5000年科技发展史的大致轮廓。所选故事均围绕中华科技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成就展开。
  • 逃家皇后

    逃家皇后

    她给了他一世的温暖,他却要将她打入地狱,让她饱受摧残,他是不是很残忍?可是这一切只因他爱她,爱的无可救药,爱的只要她有一丝分心,他便嫉妒,无可救药的嫉妒,哪怕没有对象!她心碎,眼泪想要放肆的流下,却强忍了起来。她声音有些颤抖的说你可以不爱我,但是不要让我知道--你不爱我,这样我可以一直活在我的梦里。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酒侠神医

    酒侠神医

    这个不算荒凉的小镇,一直沉寂着。突然有一日,有人打破了它的看似平静,形形色色的奇人异事,陆陆续续出现,他们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养的故事呢?
  • 魅宅

    魅宅

    漂亮的别墅中,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月的鬼故事,随着日子的推移,我却发现真正被吓着的,是我自己。他们的行为总让我觉得与常人有异。我开始疑惑,我们谁是人呢……寂静的房间里,我几乎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我说过,我是个胆小的人。在寂静如坟墓的环境里,最容易滋生我那该死的恐惧之心。我听到自己的心跳越来越剧烈,就像是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一般,我忍不住捂住了胸口,就在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缓缓在我的耳边响起……
  • 青少年应知唐诗名句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青少年应知唐诗名句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青少年应知唐诗名句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青少年应知唐诗名句的故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品格决定成功

    品格决定成功

    ,本书以犀利而又睿智的笔调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目标、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服从、生活的激情、生命的力量、良心的自由、信仰的伟大等人生的真谛。把上苍赋予我们的脆弱的自然生命塑造并升华成为具有高贵品格和坚强意志的精神生命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新大明帝国

    新大明帝国

    请不要被分类和最初的年代迷惑,大明崇祯三百一十八年是1945年。带着外星高等文明的宇宙飞船和大批机器人士兵穿越抗战最后一刻,新大明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