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0100000046

第46章 附录:有效交流的焦虑和不确定性管理理论(2)

如果不确定性高于最大“门槛”或者低于最小“门槛”,我们都不能有效地交流。当不确定性高于最大“门槛”时,陌生人的行为会被认为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就没有信心去预测或者对他们的行为作出解释。当不确定性低于最小“门槛”时,因为忽视了错误理解他人信息的可能性,从而导致我们可能会错误理解陌生人的信息。最大“门槛”和最小“门槛”是我们文化中不确定性的接受能力(acceptance of uncertainty)(如Hofstede的避免文化变异维度的不确定性,2001)和对模糊的忍受度(tolerance for ambiguity)(如Budner,1962)或者不确定性指向(uncertainty orientation)(如Sorrentino & Roney,1999)的一种功能。

有效的交流需要把不确定性介于这两者之间(Gudykunst,1993)。这时我们才能有充分的自信,从而感到很满足,但又不会产生自负。既然如此,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潜在误解的线索,特别是当我们深思熟虑的时候。

不确定性会随着时间并在特定的交流中波动(如Planalp等,1988; Sodetani & Gudykunst,1987)。对交流中波动的一个看法就是预测性和创新性的辩证关系(如Baxter,1988)。预测性需要明白期望陌生人有怎样的行为,但创新性使我们对自己的预测不会产生自负。

焦虑(anxiety)等价于情感上的不确定性,只要我们与他人交流,就会经历一定程度的焦虑。焦虑是一种“一般的或者非特别的失衡之感”( Turner,1988,p.61)。它源于不轻松、紧张、担心的感觉,或者对可能发生的事感到不安(注:在这指焦虑状态,不是焦虑的特性;见Britt等对群际交流特征的讨论,1996)。焦虑是基于对消极后果的预料产生的(Stephan & Stephan,1985),它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之一(Lazarus,1991; May,1977)。

舒伦克和利瑞(Schlenker & Leary,1982)指出,我们经常会在交流中被激励去陈述一种特殊的看法,但我们怀疑是否能做到,这时社会焦虑就产生了。从他人那里得到我们想要的反应期望越少,我们就越焦虑。群际交流有可能会制造紧张的社会焦虑,因为我们不想显得存有偏见,被认为是不合适的交流者(同样见Plant & Devine,2003)。与人际交流相比,我们在群际交流中产生的焦虑更加强烈(如Ickes, 1984;Word等,1974)。在跨文化中,与陌生人交流更容易感到恐惧(如Walbott & Scherer,1986)。对为什么经历焦虑的解释可以变化很大(如因为我们不想表现出偏见或者我们对外部群体有敌视态度;见Greenland & Brown,2000)。

对焦虑我们也有最大“门槛”(maximum thresholds)和最小“门槛”(minimum thresholds)(Gudykunst,1991)。最大“门槛”是我们持有焦虑的最大限度,不妨碍我们与陌生人舒适地交流。如果焦虑超过最大“门槛”,我们会感觉不安从而不想与陌生人交流。当我们的焦虑超过最大“门槛”的时候,我们焦虑的来源无从而知,或者“模糊,但又远远比模糊强大。因为没有明确的威胁或者危险对我们的所作所为施加影响,它已经使行动瘫痪了”( Riezler,1960,p.147;Turner称之为“扩散的”焦虑,1988)。当然,也有一种特定的原由(如我们感到自己的身份受到威胁)使焦虑超过最大“门槛”,不论我们的焦虑如何超过最大“门槛”,我们的注意力都在焦虑本身而不是放在交流的有效性上,这时我们倾向于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处理信息(Wild & Shapiro,1989)。

最小“门槛”是我们持有焦虑的最小限度,不妨碍我们能始终有兴趣与陌生人交流。如果我们的焦虑低于最小“门槛”,身体系统中就没有足够的肾上腺素去促使我们与陌生人有效地交流。举个例子来说,段(1979)指出因为焦虑,好奇心就被激起。当焦虑低于最小“门槛”时,我们就不会关心发生什么,对发生的事没有任何好奇心。

如果要交流,我们的焦虑必须介于两者之间。某些焦虑,但不是很多,可以“被转换成一种有用的并具有高度适用性的社会反应,即便不重要,这种反应对他人的行为产生最高的警惕性,也可以使焦虑自身免受情感和强制力的影响”(Schneiderman,1960,pp.161-162)。这种说法与贾尼斯(Janis,1958,1971,1985)的说法一致,他认为一般程度的恐惧可以引出适应的过程,但过低程度或过高程度的恐惧则不可以。我的立场与奇克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1990)的一致,有一个最佳的焦虑水平可以利于经历“顺畅”或者获得一个最佳的交流。这个论断也可与对此的研究比较,研究显示焦虑和行为之间有一个曲线关系。

随着时间的变化,对焦虑的管理与日益增加的信任有关。信任是“一个人从别人那里获得了所需,而不是面对他人产生的恐惧的自信”(Deutsch,1973,p.149)。当我们信任陌生人时,我们会期望积极的交流结果。当与陌生人交流时焦虑过高,我们害怕得到不好的结果。我们第一次与陌生人见面时,“信任一点也不比一种对希望的幼稚表达多”(Holmes & Rempel,1989,p.192),我们与陌生人慢慢熟悉之后,对他们一定程度的信任是非常必要的。焦虑可以看成是与恐惧和信任有关的辩证关系。

交流中的焦虑主要来源于消极的期望。斯蒂芬和斯蒂芬(Stephan & Stephan,1985)指出我们害怕四种形式的消极期望、对自我意识的期望、对不好的行为结果的期望、对陌生人给予消极评价的期望、对自己内部成员给出的消极评价的期望。

焦虑的行为结果之一就是避免(Stephan & Stephan,1985)。我们避免与陌生人交流就是因为这需要管理自己的焦虑。尽管如此,舒伦克和利瑞(Schlenker & Leary,1982)指出对那些经历焦虑的人来说避免群际交流会产生不好的后果(如不能提高交流技能)。当经历焦虑并且不能避免陌生人时,我们更愿意尽快地终结交流(Stephan & Stephan,1985)。舒伦克和利瑞(Schlenker & Leary)同时也指出社会焦虑使个体在群际交流时感觉很不舒服,这也加强了人们认为自己不是合格的交流者的想法。迪万等(Devine 等,1996)认为感觉不舒服使行为紧张,可能会让陌生人感到对方存有偏见。

从认知角度来看,在我们如何处理信息上,焦虑会导致偏误。我们越焦虑,越会把注意力放在我们期望看到的行为上,就像基于消极观念的行为,也越是肯定这些期望是正确的,从而没有意识到行为和我们的期望不相协调(Stephan & Stephan,1985)。

费斯科和莫灵(Fiske & Morling,1996)指出,在群际交流中,我们经历焦虑的程度有一定的功用,可以影响我们感觉到一切在控制之中的程度。在某种情境中,我们越感觉不够强大,就会变得越焦虑,此时我们会觉得陌生人比自己反而会更容易控制。因此,当我们高度紧张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努力控制陌生人。

当焦虑或不确定性过高或过低时,我们就不能有效交流。在1995年出版这个理论的时候,我提出了最大“门槛”和最小“门槛”是灾难临界点(catastrophe point)的说法。那就是说,当焦虑和不确定性在二者之间时,对交流的有效性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个观点是根据灾难理论(如Tesser,1980)的假设提出的。灾难理论是指当其他变量(如焦虑、不确定性)达到一个灾难临界点时,另一个变量(如有效性)会有突然的间断性变化。换句话说,当焦虑和不确定性在最大“门槛”和最小“门槛”之间时,它们才与有效交流相关,而不是在超过最大“门槛”或低于最小“门槛”时有关系。

有效的交流(effective communication)交流是与信息的交换和意义的创新有关的一个过程(Barnlund,1962)。一个人理解信息的意思一定程度上与另一人试图表达的意思相对比较接近时,交流才是有效的。另一种表达是,我们之间达到了理解程度上的最大化时,交流才是有效的(Gudykunst,1993,1995)。这个观点有一点与崔安迪斯(Triandis,1977)的看法相似,他认为有效性与努力促使“同样的属性(isomorphic attributions)”有关。鲍尔斯和劳里(Powers & Lowrey,1984)认为“基本的交流保真度(basic communication fidelity)”即“两个或更多的个体在一个交流事件中认知的一致性程度”(p.58)。但是我认为形成同样的属性是不可能的。罗杰斯和金凯德(Rogers & Kincaid,1981)用了“互相理解(mutual understanding)”这个术语,麦克劳德和查菲(Mcleod & Chaffee)用到了“精确性(accuracy)”表示了我所谓的有效的交流。有效的交流不仅发生在直接的信息中,还会发生在含糊的信息中(Levine,1985)。

大部分时候(当我们不是深思熟虑时),我们在理解陌生人信息时,都会参照自己的信息框架。陌生人在理解我们的信息时也会参照他们自己的框架。当我们和陌生人交流时,我们可能意识到无效的交流,或没有意识到交流是无效的。我们理解陌生人的信息可能并不是他们想传达给我们的意思,或者他们理解的也不是我们所要表达的,并且我们都没意识到这种差别。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意识到了意义上的差别,或者陌生人可能意识到了意义上的差别。当意识到了意义上的差别,我们可能修复或者不去修复问题。消除误解需要我们深思熟虑,当我们深思熟虑的时候,我们可以与陌生人协商意义。

深思熟虑(mindfulness)通常在交流的时候,我们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高度意识。换句话说,交流是没有意识的或者是习惯性的交流(Langer,1989)。但是,我们不总是习惯性地去交流,我们会把足够的精力放在重新记起谈话的关键词句上(Kitayama & Burstein,1988)。巴奇(Bargh,1989)认为习惯性地信息处理与注意力、意识性、意图和控制力的多种结合有关。当我们有意识地认识到我们的交流行为,一定程度上我们就是深思熟虑了。朗格(Langer,1989)认为“深思熟虑与以下三方面有关:新的交流类型的创新、对新信息的开阔视野、多角度认识问题”(p.62)。

朗格(Langer,1989)认为“分类是人类基本的自然活动……任何通过消除认知差异来消灭偏误注定都是徒劳的”(p.154)。做到深思熟虑就是要形成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差异。举例来说,当我们没有考虑周全时,我们倾向于用更为宽泛的分类去预测陌生人的行为(如他们的文化、种族、性别和角色)。当我们深思熟虑时,我们可以采用新的更有针对性的分类(如我们可以把宽泛的分类细化为更准确的分类)。分类越细,我们用来预测陌生人行为的信息就越个人化。

深思熟虑也与广泛接受新信息有关(Langer,1989)。当我们有意识地并以开放的态度接受新信息时,我们看待自己和陌生人行为的层面与我们无意识地接受信息是不同的。它要求把注意力放在交流的过程上而不是交流的结果上。当我们只注意结果时,我们会忽略交流中的细微线索从而导致误解。

我们还要意识到陌生人会用与我们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和解释我们的交流(Langer,1989)。当我们不是深思熟虑的时候,我们会认为陌生人解释信息的方式和我们相同。深思熟虑可以允许我们在与陌生人交流的时候对交流的方式有了多种选择(Langer,1989,1997)。

深思熟虑的时候,我们需要与陌生人协商意义。我们需要有意识地试着理解陌生人的意思并且确保他们理解我们的意思。各种谈话机制用来确保一致的协商。协商意义跟创造和身份的反映有关,但当交流的参与者持有与我们不同的语言、来自不同种族或社会阶层,或者一个人是来自同一群体的残疾人时,处理方法就会复杂很多。

理论构建

理论陈述一般有两种:公理和定理。公理是“通过因果关系直接把变量联系起来的命题,因此公理的陈述揭示出变量之间的直接因果联系”( Blalock,1969,p.18)。有些公理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成立,必须有条件限制。把公理和定理结合起来组成“因果联系过程”理论(Reynolds,1971),以解释有效的交流。很多关系,尤其随着时间的发展,都是相互的(如Hubbert等未公布的数据,1999,揭示了上次对有效交流某一点的理解力会影响到下次交流产生的焦虑和不确定性)。在特定的情况下,辩证过程影响到我们的交流(如Baxter,1988; Vanlear,1991)。不确定性牵涉到预测和创新的辩证关系。

这一版本有大量的公理(47个),但是并不过分(这只是1995年版本的一半)。雷纳德(Reynolds,1971)指出“对于处理完全抽象的逻辑系统……一个普通的标准就是从其他陈述推论中选出最少的公理,反映出的是简洁和精准。但对一个真实的理论来说,这是不够的,尤其是在它使理论更难理解的情况下”。既然我的考虑之一就是该理论的实用性,我就用到足够数量的公理陈述理论以希望提高交流有效性的读者能一目了然。

列博森(Lieberson,1985)认为通过调查需要分离出表象中的“基本因素”。在阐述这些公理和理论的时候,我假设管理焦虑和不确定性是影响有效交流的“基本因素”,因此其他的变量就是“表面因素”。深思熟虑使我们可以参与到管理焦虑和不确定性中来。

同类推荐
  • 西方的没落

    西方的没落

    《西方的没落》是一部深刻、丰富的书,它不仅包含着对历史深刻的洞见,而且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思想上也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在现代西方产生了复杂、广泛的影响。
  • 华夏与民族(和谐教育丛书)

    华夏与民族(和谐教育丛书)

    天柱峰宝鸡天台山有一座巍然耸入云霄、气势雄伟壮观的奇峰,人称天柱峰。天柱峰上有座“莲花顶”。每当日落日出之时,这里霞光辉映,雾海翻腾,石莲游浮,蔚为壮观。人们称誉此峰此景为“三味生奇花”。相传中国国名“中华”即由此而来。传说炎帝神农成王之前,在天台山练出了一身好武艺。
  • 文明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文明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文明的故事》乃威尔斯代表作中之代表作,被称为“世界之书”,凡有文字的地方即有《文明的故事》的译作,这几年来畅销多达千万册以上,乃介绍人类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
  • 山西四大梆子唱本精粹

    山西四大梆子唱本精粹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孔子与山西

    孔子与山西

    孔子与山西的人和事,确实有过种种直接或间接、紧密或松散的联系。尤其是孔子儒学对于山西的历史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热门推荐
  • 出口成章(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出口成章(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出口成章》收录了梦李白、西施咏、秋登万山寄张五、江南逢李龟年、瑶瑟怨、夜上受降城闻笛等精美诗篇,读者阅读这些佳句,犹如聆听智者的教诲,智慧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让你轻轻松松出口成章,感受语言的魅力和力量。
  • 越狱

    越狱

    本书是湖北知名作家曹军庆的小说集,收入作者最有代表性的中短篇作品,曾在《天涯》、《上海文学》、《长江文艺》等刊物发表过,作者从小村、小城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的变迁,文笔成熟,内容充实,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小说集。
  • 事半功倍成交法:推销快速成交的黄金顺序

    事半功倍成交法:推销快速成交的黄金顺序

    销售是一个被认可的过程,首先要让对方认可自己,只有对销售员认可了才有第二步,然后就是要让对方认可公司,认可产品。任何一个创造优秀业绩的业务员都是一个能被客户接受和认可的业务员。只要让对方认可了自己,认可了公司,认可了产品,销售一定能成功。成功的销售不仅仅依靠完美的产品,更需要完美的业务员。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多情爱因斯坦

    多情爱因斯坦

    正如有句话所说的那样:“你不会因为大师的走下神坛而否认他的价值,反倒会因为他的真实而更加热爱他”。三开情窦,两次婚姻,本书本着不“为尊者讳”的出发点,N次情感走失、多场黄昏恋,特别是近期随着一批爱因斯坦私人信件的公开,带你走进爱因斯坦鲜为人知的情感世界,终于掀开了相传已久的M夫人神秘的面纱;揭秘了爱因斯坦与前苏联女间谍码加丽塔及“末代女友”——普林斯顿大学图书管理员范图娃不为人知的地下情。客观、公正与生动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血肉丰满的爱因斯坦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盗个皇帝做老公

    盗个皇帝做老公

    身价过百万的设计师,因出师未捷而无端卷入一伙高级盗墓贼中;神秘地宫他们一无所获,自己却惹上了大麻烦?
  • 每天学一点文学常识

    每天学一点文学常识

    当我们翻开书,去努力寻找时,才恍然发现,那些常识性的知识,是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常识是最基础的、最朴素的,但同时也是最丰富、最深刻的。《每天学一点常识》书系立意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广学科常识。本书《每天学一点文学常识》就是《每天学一点常识》书系之一。它通过知识+故事的形式,让你轻松悦读,并掌握文学常识。
  • 国富论(超值金版)

    国富论(超值金版)

    不论该国的土壤、气候和面积状况如何。国民生活供给情况的好坏都由这两个因素来决定。,一国国民每年消费的全部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包括本国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得的物品),都来源于国民的劳动。国民生活供给情况的好坏,取决于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与消费者人数的比例大小。这一比例对任何一国国民来说,都受制于两个因素:第一,本国国民运用劳动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第二,本国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的比例大小
  • 地理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地理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本书系统阐述了地球地表形态的特点及其变化、陆地和海洋、水及水循环、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地球资源和世界人口概况。在这个生动的地理王国里,读者将近距离认识地球,不仅从自然科学,而且从社会科学角度深入理解地理的完整含义,从而有效地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