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0100000011

第11章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科基础(1)

跨文化传播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主要与哪些学科密切相关?古迪昆斯特认为,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来源大致有三个:一是扩展传播学的理论而形成跨文化传播理论;二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形成跨文化传播理论;三是在对跨文化传播进行特定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的新理论。这实际上是从跨文化传播理论形成历时角度看待问题。孔德认为跨文化传播有民族志、民族中心主义和公平三种传统。这是从跨文化传播研究方法和现实切入来分析。吴予敏认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来源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和修辞学的学术传统。这主要是从研究视角看待跨文化传播学。孙英春认为与跨文化传播接壤的学科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等。孙英春认为这是从传播学视野分析,但我们认为这是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相关理论角度分析,即学科基础的角度分析,接近于古迪昆斯特所说的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形成跨文化传播理论。

任何学科都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根据特定的研究对象,从特定的研究角度形成自己的学科特性。从学习、理解和运用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从层级关系来看,我们认为跨文化传播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最为密切的传播学,这是跨文化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出发点。二是文化学。从本质上讲,跨文化传播不是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学研究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文化因素对于互动的影响及其控制。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及其影响是主要研究对象,但它肯定不是传播的主角,它是在追求有效传播框架内的研究对象。借用现代通信理论的视角,就是社会通信中的文化“噪声”的结构、方式和控制。而不同的文化及文化关系的研究,要借助文化理论。三是哲学。这里主要还是指人类认识论从主客观二元对立走向主体间性的统一的哲学思想。四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学与传播学

一般认为,跨文化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如前所述,根据国际传播协会截至2008年3月的分类,传播学研究主要有18个学术分支:信息系统、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跨文化传播、政治传播、教育/发展传播、健康传播、传播哲学、传播与技术、流行传播、公共关系、女性与传播、传播法律与政策、语言与社会互动、图像传播研究、新闻学研究、全球传播与社会变迁。

对于跨文化传播学的学科归属似乎没有多少争议,但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跨文化传播学是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以有效传播为前提,对于信息传播动态过程中,文化因子的影响及其互动的研究。因此决定了跨文化传播学在传播各个环节独特的研究视角。

跨文化传播学对传播学基本理论的运用,重点在跨文化传播的“互动”关系上。从根本上说,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一样,传播学是对人和社会现象的一种特殊研究视角。同样是社会现象,当代语言学从语言角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文学从以语言文字为符号的艺术形象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美术从以线条、色彩、构图为符号的艺术形式角度研究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人是社会性动物,而这种社会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互动,从人的社会性意义上讲,可以说人类一切行为都在互动中进行,包括人自己的自我互动。因此瓦茨莱维奇深刻地指出“人不能不传播”。传播学正是讨论研究人的本质特征,并以此为切入点广泛地涉及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传播学是从人与社会互动影响的角度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互动是传播学的根本。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众多中文的传播学著作总是首先要讨论communication的“互动”本质。严格地说,传播学在介绍到我国时,把communication翻译为“传播”是不准确的,至少不妥帖。在中文里,“传播”一词并没有双向互动的含义。因此在不同的领域对communication有不同的翻译和使用,如语言学、外语学界多称为交际,企业培训常称为沟通,拉里?A.萨姆瓦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一书尽管多译为“跨文化传播”,但也有译为“跨文化传通”,似乎都是在为汉语翻译“传播”一词纠偏。这也表现出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其不同的理解和切入角度。

霍尔指出:“文化即传播。”这是描述文化的动态存在方式,但也说明了文化与传播的密切联系。广义的跨文化传播存在于一切传播活动中。反过来,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说,一切传播都是跨文化传播。只要人们互动沟通就会有文化关系及其影响。在全球化时代,“地球村”的“村民”们也“不能不传播”,这导致学者们更加关注不同民族在传播互动中文化的影响,以及导致这种影响的文化关系等各种因素。

因此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还是在传播学理论框架内,对传播各种构成因素进行研究,其至少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传播主体的文化属性、传播客体即信息结构与文化结构研究、传播对象的文化属性、传播媒介特性、传播方法以及传播环境等。

由于跨文化传播研究传播中文化的影响及其控制,对以上这些内容都主要从文化角度切入。如传播学对传播主体的认识往往是信息的发出者,与传播对象相对。在跨文化传播理论中,传播主体当然也是信息的发出者,但也是传播的接受者,与对象互为主体。更重要的是,复数的传播主体被看作是一个相互有差异的文化集合中的文化个体。又如传播载体也即信息,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是作为信息的文化附加,其中包括个人或群体在特定传播中的文化变异、信息结构方式等,而且更多地是作为多维意义空间来研究。

跨文化传播对传播中主体的文化关系至少有三种理解,这从跨文化传播的英文表述可以反映出来,即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和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三个词组在汉语中都是“跨文化传播”,但在具体语境中有不同的偏重意义。前缀cross-的实词cross在英文中是十字架、十字形、交叉、越过、跨骑等意,Crosscultural是指跨越不同形态文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侧重不同文化型式的交叉沟通。inter-是一个前缀,意为之间的、相互的,intercultural指在不同文化之间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目前被传播学、文化学普遍采用。侧重于不同文化内部或内在的结构层面的沟通对话。前缀trans-表示横穿、横断、通过、在(到)……的另一边、超越。Transcultural指在多种文化之间的超越。TransCultural Study多从宏观的哲学层面研究,从不同文化深层结构出发,融合贯通,从而获致新的文化理论。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偏重于通过平等对话,不同文化沟通、再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传播学是人类利用符号进行沟通并体验意义的基本理论。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已经深入到人类传播的各个具体领域,并反过来深刻地影响到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传播学理论是为了说明传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指导人们更好地进行传播。但是建立在大众传播基础上的传播理论随着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总在不断地丰富、修订甚至改变。例如关于传播一词本身,国内比较权威的解释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等等。这的确比较适合于大众传播。诚如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所说:“纯粹从物理学角度而言,信息就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符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定义。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由此可见,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但是跨文化传播研究证明,信息所承载的意义是传播者和受众共同建构的,传播当然要传递信息,信息的意义尽管蕴含传播者的意图,但并不是仅仅由传播者单方面赋予,而是被共同建构而成。在这个意义上说,传播就是传播者双方的意义建构的过程。经典的传播学理论看重传播的双方互动,但更多地还是理解为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非意义建构本身。尤其是认为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这在同一文化内部都不一定如此,更不要说跨文化传播了。而且传播中的所谓误解是一种很正常的意义建构方式,且不说“一切阅读都是误读”。所谓误读,论者认为是指与传播者企图传递的意义有偏差甚至相反。不能否认传播者传递意义,但所谓误读是相对于“正读”而言,事实上,所谓正读并不存在。

除了传播学基本理论外,跨文化传播研究也与传播学其他分支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例如人际传播对于语言的社会性研究,有些甚至直接来源于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如查尔斯?伯格对于人际传播的不确定性削减理论,这项理论关注自我意识的对他人的了解。客观的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控制,在人际传播中通过反馈情况控制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对方。而对他人的了解是不确定性削减理论更为关注的。人们在遇到陌生人时会对对方的交际能力、行为方式、交际目标和策略规划等产生不确定性,同时产生削减这些不确定性的愿望和倾向。于是在交际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和所获取的对方信息制定交际规划,并采用积极的吸引力、归属感等实现规划,主要的还是通过获取与不确定性有关的内容的信息,不断对交际可能的结果进行评估,最终消减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与交际双方的距离成正比例,削减不确定性程度与吸引成正比例。古迪昆斯特把伯格人际传播的不确定性削减理论引入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发展出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古迪昆斯特等人发现几乎所有的文化在关系之初都进行削减不确定性工作,而且不同文化在削减不确定性时采取不同的方法。古迪昆斯特还对文化归属感的程度与焦虑情绪的关系,对交际前景的评估与焦虑情绪的关系,以及对对方文化的了解掌握状况与焦虑不确定性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他还对跨文化传播涉及的自我概念、动机、对陌生人的反应、社会分类、情景化过程等作了详尽的理论阐述。其他如从布朗、列文森等人际传播语用研究的礼貌原则和戈夫曼等人的“自我展现”理论中,由汀?图米发展出的“面子——协商理论”等。

不过总的说来,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它在基本原理上与传播学一致,并主要在传播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上丰富和发展,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学习研究跨文化传播学,要具备较好的传播学基础。

跨文化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这也意味着它与具体传播活动有更加密切的联系,相对于传播学的抽象来说它更加具体。特别是由于全球化在社会生活中的深刻影响,当代跨文化传播除了在传播学理论中获得源泉外,在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其他领域也直接得到启发和教益。

$第二节跨文化传播学与哲学

传播是传播者之间的社会互动,而跨文化传播更加强调传播者的对等理解。文化根本地关涉价值观、本体论问题,文化之间的理解在根本上也就自然是价值论、本体论的问题了。跨文化传播的理解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理解,而是主体之间的理解,不是主体性,而是主体间性。上节所讨论的对于跨文化传播无论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还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其共同之处是对于文化关系的对等理解前提。

起源于大众传播的经典的传播学理论中,把传播主体分为传播者和受众,其间实际上潜隐了主客观二元对立的意蕴。受众理论起源于大众社会理论,它把大众看作广泛的接受传播信息的大众,受众规模庞大,异质而分散,但作为接受对象可以忽略其异质性而看作同质的群体,并且有流动性和无组织性;与大众相对的是少数居于支配地位的权力精英。在传播学或者准确地说,在大众传播学中,受众就是大众,他们居于话语权力之外的被动地位,是“被传播”对象。所以早期传播研究中的传播效果研究理论就有“子弹论”、“皮下注射论”和“靶子论”等。虽然传播学的受众观后来发生了变化,但无论是群体观、市场观还是权利主体观,乃至于使用满足理论、说服理论等,对于传播关系的二元对立观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都是以主客观二元对立哲学观为基础的。

一般认为,古代哲学注重的是本原论/本体论,近代哲学注重的是认识论/知识论,到20世纪(现当代),哲学注重的是语言。西方哲学史上所谓三个向度、两大转向的说法非常流行。西方哲学每个阶段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不尽相同。本体论阶段哲学研究从人的视域之外探讨客观世界的本原问题;近代认识论哲学以主体的认知视角看待客观世界,试图统一主客二元对立的世界;到了语言论即语言哲学阶段试图运用逻辑分析方法通过语言来透析人的概念结构,进而认识客观世界。

同类推荐
  • 中国人的吃

    中国人的吃

    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可见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古代即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是出美食家的国度,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全世界惊叹。孔子堪称第一位美食家,他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号。本书作者从个性化的角度,对中国人的饮食进行了剖析,力图透过饮食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菜肴、小吃作了生动的描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休闲读物
  • 草原天道:永恒与现代(修订版)

    草原天道:永恒与现代(修订版)

    书中详细介绍了游牧文明的兴衰历程,着重讲解了蒙古高原数千年的游牧历史,并将其与其他国家的游牧发展做了比较。作者在书中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迁徙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畜牧业发展的轨迹,让人信服地剖析了草原畜牧业发展必然超越游牧生产阶段,达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的现代化畜牧业阶段的趋势。
  • 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本书收录了全国各地研究嘉陵江流域地区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的文章30余篇,主要从嘉陵江历史地理及沿革、嘉陵江流域的经济研究、嘉陵江流域的文化研究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就挖掘整理嘉陵江文化的历史资源,探寻嘉陵江文化的内涵、特色,加强区域合作,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创新与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 天下蜀道

    天下蜀道

    道,蜀道,道载蜀道。缘,广元,缘结广元。谨以此书献给中国蜀道文化联合申请世界遗产工程!
  • 中华民俗老黄历

    中华民俗老黄历

    《中华民俗老黄历》是一部全面展现中国民俗民风的百科全书,全书分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俗民风、中华老黄历四个部分。这里有民间诸神那些迷人的传说故事,有中国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历法,有独具特色的婚丧嫁娶仪式,有让人心生畏惧的民间禁忌,也有充满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这些汇成了一个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中华民间世界。
热门推荐
  • 霉女千金

    霉女千金

    苏蕴涵:百丈悬崖之巅,你牢牢握着我的手,即便是到了绝境,你帅气俊美的容颜之上,依然带着从容的笑意,你说:“别怕,就算是死,我也会一直陪在你身边,不管是今世,还是来生,我,都不会放开你的手!”而如今,我孤身处在这异世这中,思念成殇,成为众人眼中的钉子,他人手中的棋子,而你,你又到底是在哪里?韩帅:我一直都在,只是,我知道你,而你却不知道,我是我而已……蓝景夜:你是我此生唯一在乎过的女人,就算是不顾一切,也要把你留在我的身边,如果你不能爱我,那就选择恨吧,即便是恨,我也是开心的,至少证明,你还没有忘记我……
  • 爆笑宠妃攻略

    爆笑宠妃攻略

    【正文完,番外进行中】什么是宠娘子?某妖孽的答案是——顺妻者昌,逆妻者亡!他的小王妃,只有他自己能欺负!所以逃婚三次都被逮回来,江渔渔开始安慰自己,虽然这男人太妖孽太腹黑,可是十项全能又超级疼老婆,其实是个不错的好老公。只是……这妖孽的节操呢?!某一天,江渔渔脸上爆红,“你……不要脸!”某妖孽摘下易容面具,淡定地往旁边一扔,“反正也不是我的脸。”
  • 灵唤苍穹

    灵唤苍穹

    命运,以玩笑置我;世人,以冷眼视我;上天,却以沧桑赐我;我自何为?甘忍现状?或是,举手成刃,斗苍穹,武乾坤,吞星空,唤沧桑?
  • 第一夫人给女人的24堂成功课

    第一夫人给女人的24堂成功课

    本书结合24位第一夫人的经历,从事业、爱情、家庭、心态、人脉、魅力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剖析,将她们的成功奥秘全方位地展示出来,让女人在汲取力量的同时,也能冷静也剖析自己,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让自己的人生更完美。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邪王宠妃:天才调香师

    邪王宠妃:天才调香师

    权贵公子?江洋大盗?他到底有多少种身份啊!甘田田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没想到却和这个古怪少年屡屡纠缠不清。什么,他的真实身份,居然是……明明是一部寒门少女奋斗史,从小学徒到大香师的励志故事,却因为某人的出现,演成了麻雀变凤凰的狗血剧?且笑看她,素手生暖香,翠袖凝流芳,为妃作歹——成就一场惊艳天下的传奇!---------------已有完结文《竞芳菲》、《御香》、《重生世家千金》、《女主江山》等,坑品优良,保证完本O(∩_∩)O~新书期间,求推荐点击收藏,蔷薇拜谢,亲们么么么么哒!
  • 礼仪金说:公务礼仪

    礼仪金说:公务礼仪

    本书由知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根据多年礼仪经验与研究精心撰写,为公众解答日常公务中可能遇到的礼节方面的问题,包括如何称呼他人、如何使用名片、如何接待外宾、如何应对媒体等章节,介绍的知识要点较为全面,其内容主要特点是兼具权威性、规范性、知识性、时效性与技巧性。可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公司职员使用。...,孔子说过:“礼者,敬人也。”在人际交际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此即礼者敬人
  •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以《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为基础,以二十四个节气为主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二十四节气对人体节律周期与健康的影响,破解了顺应节气养生的奥秘。
  • 觅佳缘

    觅佳缘

    一缕清风两不欠,只留残香舞满天。人世黄泉,相隔何止天涯?情之所系,相近不过咫尺。相遇,相知,相恋,相守,她不再是北界那个顽劣执拗的狐妖;他亦不是天界那个执掌天命的仙君,再相遇时,又会是何种模样?
  • 高血压健康生活指南

    高血压健康生活指南

    高血压与心肌梗死关系密切。有资料表明高血压病人中约14%可出现心肌梗死,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在男性患者中,高血压病人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比血压正常者高2~4倍。其次为临界高血压,而血压正常或偏低者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低,这说明高血压是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