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800000033

第33章 在港台 (3)

每当林语堂合上书,搁下笔,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尼采等离他远去,一桌热气腾腾的可口饭菜,还有笑吟吟的妻子,温馨的家在等着他,幸福的感觉就慢慢充盈着整个心房。廖翠凤以中国传统女性的温良恭俭让容纳了林语堂所有的放肆和不安分。林语堂的自由天地也只有在这样的妻子面前才能舒展。他还是像坂仔那个调皮孩子,有时出个怪主意来作弄老实的翠凤。有一次,林语堂把烟斗藏了起来,叫着:"凤,我的烟斗不见了!"廖翠凤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说:"堂啊,慢慢找,别着急。"于是,廖翠凤就满屋子帮着他找,而林语堂则燃起烟斗,欣赏着妻子忙乱的样子。有了女儿后,林语堂也随着女儿管翠凤叫"妈"。他从书房出来,像孩子一样地问:"妈在哪里?"还有一次,翠凤说,她的一个朋友生了"两个双胞胎"。林语堂是专攻语言学的,觉得这句话有毛病。他纠正妻子:"你不应该说'两个'双胞胎。双胞胎就是两个的意思。""当然,双胞胎就是两个,有什么错?"妻子争辩道。"你可以说一对双胞胎。""一对不就是两个的意思吗?"堂堂的语言学教授林语堂竟无言以对。

廖翠凤知道自己不是林语堂的初恋,也不是林语堂的最恋。在廖翠凤的心目中,林语堂是那样了不起,他风度翩翩、和颜悦色、才智过人、口若悬河、思维敏捷、心地纯正、胸怀大志、浪漫多情,是她心中真正的白马王子。在20世纪30年代,当林语堂的最恋--上海大名鼎鼎的陈锦端来拜访林语堂时,廖翠凤非常自信地让林语堂与陈锦端单独会面、交谈,并嘱咐孩子不要打扰爸爸与陈阿姨的谈话。客人走后,廖翠凤还当着林语堂的面,非常自豪地告诉女儿,她的父亲是爱过锦端阿姨的,但之所以能与她廖翠凤成婚,主要是因为她说过"没有钱也不要紧"这句话。说完,廖翠凤哈哈大笑,因为是自己的决心和眼光才获得了如此胜利。在林语堂的心目中,廖翠凤淳朴质实、厚道自信、热心温柔、包容心强、吃苦耐劳、无怨无悔地爱着他,维护着他,甚至连他在床上躺着抽烟,她都能容忍,从来不加限制,任其自由。所以,林语堂感到他们夫妻如同琴瑟,在天长日久中,爱情也慢慢生长起来,而且弥久愈新。他把自己比喻成一个氢气球,而妻子廖翠凤则是气球的手中之线,若没有妻子拉着,自己还不知道要飘飞到哪里去了!

四、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1966年至1976年,林语堂除了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包括国际上的会议外,还进行了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1.撰写"无所不谈"文章

1974年出版的《无所不谈合集》是林语堂晚年治学的文章总汇,体现了他重新用中文写作后取得的新成绩。它所涉及的话题比较广泛而多样,可谓不拘一格,无所不谈,大凡中西文化、哲理、文学、宇宙人生、现代人物、语言、绘画等等,都在所谈之列。林语堂为它写了序,说明了集中文章的来龙去脉及主要特点:

一九六四年冬,马星野先生来美,约我为中央社专栏撰稿人之一。我自一九三六年辞去《论语》半月刊、《人间世》、《宇宙风》的编辑责任,赴美专著英文书籍,中文写作此调不弹已三十年。马先生给我这个好机会,复归旧业,不免见猎心喜,欣然答应。自一九六五春至一九六七年间陆续撰文发表。后因与香港中文大学订约编纂《当代汉英词典》,势难兼顾,乃又中辍。计三年间所作不下一百八十篇,前出一、二集已经售罄,读者向隅。乃与开明书店商量,连同一九六八年所写(本应为三集),汇为合集,复分类排比或略补注篇题,以求详备。甫琴先生毅然首肯,且拟重新用老五号字排印,为重修定本,耳目一新。甫琴先生半世知己之隆情厚意,铭感不忘。

书中杂谈古今中外,山川人物,类多小品之作,即有意见,以深入浅出文调写来,意主浅显,不重理论,不涉玄虚,中有几篇议论文,是我思想重心所寄。如《戴东原与我们》、《说诚与伪》、《论中外之国民性》诸篇,力斥虚伪之理学,抑程朱,尊孔孟,认为宋儒之以佛入儒,谈心说性,去孔孟之近情哲学甚远,信儒者不禅定亦已半禅定,颜习斋、顾亭林已先我言之。此为儒家由动转入静之大关捩,国人不可不深察其故。"论东西思想法之不同",是我一贯的中心思想,尤详述此议,心所谓危,不敢不告。

开明书店,意将此《合集》与以前《论语》半月刊、《人间世》、《宇宙风》及《语丝》、《晨报副刊》所发表文字汇为《语堂文集》,二书合刊为本人全集,与本集所言互相发明,以见本人之一贯旨趣。

关于我的著作目录,请阅黄肇珩《林语堂的写作生活》文后,及《语堂文集序言及校勘记》。

一九七三年春日

七十八老人林语堂序

关于《无所不谈合集》的文章,在台湾读者中的看法出现了分歧。据徐回忆:"'无所不谈'的散文,在台湾发表的时候,很多作家对它并不重视,有一次我到台湾,就听到许多人对他的批评,一种是说中央社发这类文章,太没意义,以一个国家通讯社的性质,至少总该刊登与国际政治经济以及时局有关系的文章。有的则说语堂的文章总是那一套,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我记得陈香梅女士就同我说,语堂先生似乎是关在狭小的圈子里。外国作家同社会与世界时时有多方面的接触,所以不会像他那样狭。"但更多的人包括徐在内,对林语堂的"无所不谈"持赞赏的态度并给予极高的评价。徐说:"语堂先生这类文章,信笔写来,都有风采。

......我记得以前读到一个英国文学批评家谈到拜伦的诗,好像是说,拜伦的诗,现在读起来,每首都不见得好,但如果综合地来读他的全集,则就可以发现他的磅礴的气魄与活跃的生命。这句话给我影响很深,我想现在我正好用来谈语堂先生的'无所不谈',在那本集子中,尽管有许多篇我觉得平庸无奇,甚至故作幽默之处,但整个来看,那里正闪耀着语堂先生独特的风采与色泽。那里有成熟的思想家的思想,有洞悉人情世态的智慧,有他的天真与固执,坦率与诚恳,以及潜伏在他生命里的热与光,更不必说他的博学与深思,在许多课题前,他始终用他独特的风格来表达他有深厚的有根据的见解与确切与健全的主张。"林语堂在《无所不谈合集》里,谈文学,谈语言,谈孔子,谈《红楼梦》,谈苏东坡,谈理学,谈经学等都能谈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地,倒是有几篇谈政治的文章恰恰是文集中的败笔。

总之,林语堂的《无所不谈合集》是一部文化内涵较丰厚、学术性和知识性较强的杂著。这主要表现在:(一)《合集》中最有深度和特色的文章,是有关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的文章,这是他长期研究的心得。(二)有关《红楼梦》研究。不论研究结果如何,毕竟是一家之言。(三)记述"山川人物"的散文,情真意切。这类文章融记述与议论为一炉,语言洗练活泼,挥洒自如,保持了他早期散文的个人笔调。如《一点浩然气》中赞扬孙中山;《记蔡孑民先生》中叙述了蔡元培;《与张大千先生无所不谈》记述张大千等,这些人物记述都栩栩如生。描绘异国情调的散文也写得优美动人。如《记纽约钓鱼》、《瑞士风光》、《说斐尼斯》、《杂谈奥国》等。(四)抒发乡情的散文,感情浓郁。如《来台后二十四快事》、《说乡情》、《记农历元旦》、《论买东西》等。(五)知识小品。如《论译诗》、《毛姆与莫泊桑》、《怎样把英文学好》等。《合集》真是一本丰富多彩的有价值的文集。

2.《红楼梦》研究

林语堂对《红楼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1916年,林语堂来到清华园任英文教员,有感于以往教会学校对中文的忽略,他开始认真在中文上下工夫,而这时候,《红楼梦》就成了他理想的教材。他在《八十自叙》里说:"我看《红楼梦》,藉此学北平话,因为《红楼梦》上的北平话还是无可比拟的杰作。袭人和晴雯说的语言之美,使多少想写白话的中国人感到脸上无光。"从那以后,《红楼梦》便成了林语堂常读常新的一部著作。而正是这种持续的读"红"劲头,使林语堂不仅获得了语言和文化的营养,而且丰富了写作的材料和灵感。

后来,他笔下的《中国人的家族理想》、《论泥做的男人》、《家庭和婚姻》、《小说》等一些散文随笔,均与《红楼梦》保持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随着对《红楼梦》的情感日深,林语堂萌生了将其译为英文的想法,然而又担心巨大的时空差异会影响西方读者的兴趣和理解,所以决定直接用英语创作一部《红楼梦》式的现代小说,这就是《京华烟云》。《京华烟云》处处都有《红楼梦》的影子,正如林语堂自己毫不避讳地说:"重要人物约八九十,丫头亦十来个。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而加入陈芸之雅素),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娘,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远胜宝玉。"

在《红楼梦》里,林语堂最喜欢的是探春,最不喜欢的是妙玉。有一次,报人羊汝德问他,在大观园里的男男女女,你最不喜欢谁?林语堂说:"妙玉,一个色情狂的小尼姑!"他说,妙玉带发修行,尘缘未断,一个青春俏丽的少女,长伴青灯古佛,不免怅对春花秋月,蕴藏着满肚子的幽怨,而形成了变态心理。他指出,妙玉对宝玉颇有好感,甚至可说有仰慕之情。妙玉好洁成癖,整套的成窑五彩盖钟,因为刘姥姥用过一次,她嫌脏,不许再拿进庵内,要把它丢了。但是她把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斟茶与宝玉喝,表明了对宝玉的"另眼看待"。"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妙玉的独坐禅床,"听见房上两个猫儿一递一声嘶叫",不觉心跳耳热,神不守舍,竟至走火入魔。"这个风流小尼姑,耐不得寂寞",林语堂对羊汝德说:"最后被强徒劫去,不会不从,因为她内心燃烧着一团火,找不到发泄的机会。"

1966年林语堂到台湾定居后,对《红楼梦》的兴趣有增无减,他发表演讲、接受采访,《红楼梦》常常都是重要的内容。他先是写出了6万多言的《平心论高鹗》,发表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9本,然后又有《论晴雯的头发》、《再论晴雯的头发》、《说高鹗手定的〈红楼梦〉稿》、《论大闹红楼》、《跋曹允中〈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问题的研究》、《〈红楼梦〉人物年龄与考证》、《俞平伯否认高鹗作伪原文》、《新发现曹雪芹订百二十回〈红楼梦〉本》、《〈平心论高鹗〉弁言》等一系列文章披露于"中央社"特约专栏。这种对红学的迷醉一直延续到林语堂的晚年。在他逝世的1976年,台湾的华冈书店仍然有林氏的中文著作《〈红楼梦〉人名索引》在售。

林语堂写于1960年代的《平心论高鹗》一书,其中对近年红学界争论最多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说提出自己的观点。林语堂认为俞平伯用打倒孔家店观点来评价宝玉等都是牵强附会的;而胡适搞的"大胆的假设,小心去求证",则是"名为小心求证,实是吹毛求疵。因此愈考证愈甚,闹得满城风雨,结果扑了个空"。纵观红学发展,林语堂认为:"裕瑞开漫骂之风,周汝昌继之,俞平伯攻高本故意收场应如此不应如彼,全是主观之见,更以'雅俗'二字为标准,不足以言考证。"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帝师传

    中国古代帝师传

    “古之学者必有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师说》里的着名论断。随着《师说》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历年讲授,这一论断也一代一代地深入人心。韩愈说得很清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师是指启蒙教育,知识传授方面的老师。
  • 千古圣人:孔子(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千古圣人:孔子(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本书遴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富影响力、最具个性的名人——千古圣人孔子,作者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极具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名人人生画卷,是青少年学生最佳的成长伴侣。
  • 五代花间录(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五代花间录(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韩晓婵、兰泊宁编著的这本《五代花间录(五代分册)》攫取五代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以文化的视角、历史的视野、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叙述,把人物和事件放在广阔历史背景上,使读者不但能享受到阅读快感,更可以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本书兼顾故事性、可看性与励志性。
  • 思想之王:伏尔泰

    思想之王:伏尔泰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封建叛逆、反政府诗人、在英国、回国的日子、在瑞士、抗争、胜利、最后的岁月等。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精选大全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精选大全集

    不过,来讲述我人生的故事。,是永不褪色,永远生动的,虽然这些画面只是片断的、零碎的,写下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生命历程,有些回忆在我的大脑深处。为了避免文章冗长乏味,回忆真是一件让我惶恐不安的事情。当我提起笔来,我只是节选了一部分最有价值和最有趣味的情节,真的感觉到童年往事如同笼罩在我身上的薄雾一般,模糊而飘渺。当我要把它掀开时,才发现其中有很多细节已经变得混沌不清了。因为童年早已离我远去,现在的我很难分清楚回忆中到底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幻想。但对于我的生命却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
热门推荐
  • 宁负流年不负卿

    宁负流年不负卿

    大衍之数四十有九,这里是上苍给芸芸众生留下最后一处慈悲的地方——慈悲客栈。许一诺守在这里,倾听每一个客人或甜蜜、或忧伤的故事。当触动心弦的相思之情化成延续生命的灯油,她便可以帮助他们见到想见却不得相见的人。她慰藉了他人的内心,却无人排解她的寂寞。一场大火,夺去了她的记忆,也夺去了她对他的爱恋。她忘记了曾有那么一个人,一直陪在他身边,视她如生命。他说:“竭尽余生,我只想为你造一座城。城灭,我死。换你今生的勇气,值。”这是一场爱情的对赌,这是一场命运的游戏,这是一场人间的别离。原来,爱是永恒的慈悲。
  • 守望夏至的距离

    守望夏至的距离

    他缓缓地,缓缓地对我说,小夕,如果我不在了,去他那里,去秦悯哲那里。然后他的手,轻轻地,轻轻地从我的脸上垂了下去。就那样,无力地,垂落了下去。有眼泪,在我的瞳孔里被放大了。我的哀伤,在整个夏季变成了很厚地灰。但我知道,我们还得走下去,走那些未知的路,还有那些未知的人生。我抬起头的时候,夜色就沉了下去。沉在了我们身后的过往里。
  • 声息2

    声息2

    记忆可以剥离出心底的温暖,让一个女孩的歌声只剩悲凉。多年前的一场火灾,一场空难,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让女孩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继承权,也失去了容貌。为了活下去,为了给最爱的人报仇,她不惜亲手埋葬过去的自己,整容,改名,叫季明樱,与另一个女孩柳溪川搭档成立了少女组合SEAL,踏上了演艺之路,并以其独特的个性与音乐才能迅速走红。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女尊之绯色江山美男

    女尊之绯色江山美男

    她是21世纪的冷酷大律师,杀伐决断,腹黑狡诈,寡情薄幸,狂狷不羁。一朝误入异世,和美男们斗智斗勇,周旋于江湖朝堂,一不小心偷走了美男心,惹下一身桃花债。她只想偷得浮生半日闲,岂料上天不让她如意,那她只好迎风而上,翱翔九天,看尽这绯色江山。(易水寒女尊女强妖孽斗智斗勇穿越重生)(纯属虚构,切勿模仿!)
  • 捡个尸体来重生:女鬼大小姐

    捡个尸体来重生:女鬼大小姐

    闲来无事正在时空旅行中的女鬼苏醒之在某条清溪边上看到了一具无主女尸,于是一时兴起就尝试了一下附身,但万万让她没想到的是她竟然因此被困在了女尸体内,而且随后还被女尸的家人给强行带了回去。已经许久未曾玩过cosplay的苏醒之一时半会儿没办法从尸体上脱身,也就顺其自然的扮起了这个叫做应惜弱的千金大小姐,可没想到这大小姐的名头还没揣热就被匆匆嫁了出去,而洞房花烛夜她就被至少四拨人给同时杀了一遍。女鬼发现新嫁的相公是个刚觉醒的魔族,她知道自己陷入了一个大麻烦中,但她是史上最强女鬼,她还能怕那些不成气候的小虫子不成?呵呵,麻烦越来越多,就代表这个游戏越来越好玩。狐妖、精怪、和尚、驱魔师尽管放马过来,她女鬼大小姐,奉陪到底。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爱情保卫战

    爱情保卫战

    讲述了三个年轻女人面对小三的不同态度,从欲望、人性、婚姻、道德等诸多视角展开对小三情感问题的探讨。面对小三,是以怨报怨,最后落得两败俱伤,还是对其不屑,以示优雅高贵?三个女人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结果也不尽相同。酸甜苦辣,只能自己品尝。
  • 世界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世界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以古国文明、社会变迁、战争风云、科学进步,民族革兴、工业发展等事件为多姿多彩的枝叶,使读者们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本书以世界历史为主干,既读了历史,又长了知识,更开了眼界。如果说一个民族的历史像一条千丝万缕拧成的线,世界史则更像一幅由不同画面构成的巨幅长卷,它们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在这幅画卷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创造史事实就是时间与空间的革命,当人类登上月球不再是梦想,当踏上宇宙已成为现实,当先进的交通工具将人们之间的距离缩得越来越短,当人类生存的环境及未来命运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时,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作为村民的我们每一个人,了解世界历史和世界历史大事就是在了解我们的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