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谋士"型电视知识分子的大量出现是中国电视媒体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特殊表现。首先,中国电视媒体真正成为一个大众媒体,其发展时间不过20年左右,相较于西方国家60年左右的发展期而言,我们的电视传媒在各个层面上都还处于不断变革和有待定型期,在一些地方甚至还显得稚嫩;其次,中国的传媒教育相对滞后,从而导致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传媒发展与传媒教育发展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目前中国的情况是两者都与国外先进水平有相当的差距;第三,由于电视体制的束缚,中国电视媒体未能打造起完善的产业链,尤其是其中的电视研发环节长期滞后,电视台对于节目、频道的研发投入不足,研发部门长期处于电视机构的边缘地带,甚至是可有可无,一些节目改版、频道运作行为处于"长官"意志管理状态,缺乏科学依据和市场调研。当然,这样的局面随着中国电视改革的不断深入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在改革无法一步到位地解决以上问题时,如果要寻找一条提高节目质量的捷径,向业外专业人士和相关知识分子"借脑"便成为可选项之一。一批或深谙大众文化、或熟悉西方电视媒体运作、或研究传媒相关领域、或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的知识分子被电视媒介人请入电视机构为他们出谋划策。周安华先生在1998年的时候,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明确地称他们为"电视知识分子",并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你说他是'电视编导',他似乎更多的是在玩'策划',你称他为'节目策划',他又经常忙碌拍专题片,搞综艺晚会等事儿,你叫他'制片人',可他又总是出现在嘉宾席上,有模有样客串主持或竞猜竞答。你说他是'嘉宾',没准他一会儿就拿出'走向新世纪电视辩论赛'辩题及比赛规则整套方案,并请来各路专家侃侃而谈。这回你觉得他该是电视台副台长或什么主儿,可事实上,在电视台人事处职员名单上,根本找不到他的名字!""根本找不到他的名字",道出了"电视知识分子"的关键,最起码从9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不在编的"幕后谋士"型电视知识分子已经在电视行业内部发挥作用了。
目前,在电视机构的各个领域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身影。在电视台重大改革推行前的研讨中,电视机构的领导会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例如,四川卫视在2006年推出"故事频道"定位之前,就专门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在四川九寨沟召开了论证会,请他们提出批评和建议。当然,知识分子发挥谋士作用最多、最频繁的仍然是在节目策划和节目监评上。早期知识分子与电视节目的结合方式以个人关系为纽带,具有偶然性、被动性和非专业性。当下,一些电视台已主动与以大学影视专业为主的研究机构联盟,邀请专门人才为节目质量的提高进行智力支持,以央视为例,几乎每个栏目背后都有电视台外的专业知识分子策划团队。
笔者注意到,在论及电视知识分子是否能够提升电视节目质量和文化水平时,学术界的观点分歧较大,有学者认为知识分子介入电视必然带动电视节目的水平,而部分学者持相反的态度。这种论点的冲突,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双方对于"知识分子"以什么身份、如何介入电视媒体没有达成共识。赞同者谈到的是"谋士"型电视知识分子,他们能够提升电视节目质量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反对者更多谈的是其他类型,例如"嘉宾"型的外部人身份介入电视,他们是否能够提升电视节目水平就值得怀疑了。当然,"谋士"型电视知识分子对于电视媒体的贡献并非完全都是正面的,也不排除部分人被作为了电视改革中"科学化决策"的幌子,但是,在客观上,该类电视知识分子主要对电视媒体发展、电视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2."幕前主持"型电视知识分子
这里的"幕前主持"并非指电视媒体内部的职业主持人,而是特指已在媒体之外即获得"知识分子"社会认可的知识分子,进入电视节目中主持节目。这类电视知识分子大多在社会上拥有本职工作,以兼职的身份进行节目主持,也是一种知识分子深度介入电视内部运作的表现形式。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首次出现完整意义上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发展时间短的限制影响了整体水平。电视媒体的"类交流"特征决定了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引导作用。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角色特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乃至示范性。因此,主持人角色在传播媒介的作用下,呈现为受众的潜意识的心理参照系,是受众将理想角色投射与对应到主持人个体上而形成的。不同的电视节目需要不同类型的主持人,在曾长期以宣传唯一功能的中国电视媒体中,主持人类型相对单一,再加上,我们的影视专业教育中对主持人的培养较偏重相貌、声音等外表形象的打造,更强化了中国电视主持人模式化、同质化现象。有学者对比了中美之间电视主持人的差异,认为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文化底蕴、影响力和驾驭节目的能力等方面要明显优于中国同行,尤其在年龄上,美国传播学者们考察三大商业电视网历任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年龄后得出结论:43岁被称为主持人的"黄金年龄"。但是,在我国,主持人行业基本上还是被看做青春职业,外表形象被看做是衡量能否成为主持人的重要指标,出现在荧屏上的主持人,女士年轻漂亮,男士英俊潇洒。
在90年代中期以后电视节目出现日益繁荣多样的局面后,单一化模式主持人难以广泛应用在风格迥异的各类栏目中,特别是文化类、谈话类和其他品位较高的节目,这种难以驾驭感就显得愈发强烈。电视媒体的激烈竞争一方面需要知识分子型主持人,一方面又缺乏培养其的时间和机制,而在场外观望的电视适应能力强的知识分子,在机遇巧合下被动或主动地引介入电视媒体,充当"幕前主持"型电视知识分子。此类电视知识分子,也可再细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
第二节 类型与风格 (2)
专职"幕前主持"型电视知识分子,例如凤凰卫视的阮次山,这里将其归为电视知识分子,是由于在其进入电视媒体前,得到社会认可的"知识分子"身份是专栏作家;兼职"幕前主持"型电视知识分子,多数来源于可自我支配时间较多的高校教师群体,比较典型的是清华大学的王鲁湘主持凤凰卫视的《文化大观园》等节目、北京大学的阿忆曾主持过央视的《实话实说》、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等节目。当然,他们进行"幕前主持"的初衷则因人而异,阿忆用其自己的话说是出于生存的需要,王鲁湘则把自己形容成喜欢觅"野食"的"杂食动物",他不喜欢"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传统式文人生活,勇敢地从体制内迈向体制外,成为一个以自身能量试探文人价值的知识分子。不过,无论如何,尤其是兼职型的"幕前主持",其社会身份是模糊、复杂的,得益于中国大陆大学对于学术外兼职管理的松懈,他们在电视媒体的收入远远超过了高校给予的报酬,即使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电视运作当中,但仍不愿意辞去学校里的职位,而且一些高等教育单位似乎对此现象存在默许的态度,在清华大学曾经有意向推出的学术评价办法中就能够发现这种倾向。这倒是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二、"外部人"
以"外部人"身份出现的电视知识分子,是指以其他职业的"知识分子"身份参与电视节目制作。此类知识分子多以"嘉宾"、"演讲者"等身份出现,但不参与电视运作的"游戏规则"制定。在这里,一方面,电视媒体向知识分子"借名",利用知识分子身份佐证电视业内人士观点或阐释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在一些时候,知识分子也向电视媒体"借势",利用大众传媒的舆论优势获取相应的文化资本。一定程度上,"外部人"身份的电视知识分子与电视媒体存在着共生共息关系。
1."阐释者"型电视知识分子
电视媒体作为大众媒体,需要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绚丽的自然景观,这都对电视从业人员提出了丰富的知识储备的要求。虽然我们的传媒教育一直倡导培养一专多能并对各个学科保持热情求知欲的"杂家",但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随着专业分工的细化,电视媒体人员面临更多的是"隔行如隔山"的尴尬,并非所有问题在看似"万能"的记者、编辑那里都能够得到合理的答案。这就促使电视从业人员向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知识分子求助,让他们充当复杂问题的阐释者和特殊矛盾的化解者。当然,以上描述是基于理论上的假设,并非"阐释者"电视知识分子的出现完全是为了给电视观众和媒体人员答疑释惑的,电视媒体和知识分子的关系也并非简单的"学生"向"老师"请教,在这一表层下,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涵义,通过"合理适当"的"阐释",双方可以达到"共赢"的效果。
因为,在特定的情况下,大众对于传媒的宣传和报道并非采取"尽信然"的态度,知识分子的权威身份有利于电视媒体取得有效"劝服"。但是,不可否认,知识分子在电视中的"阐释"并非完全出自知识的立场和客观科学的态度。在一些伪科学事件风波中,例如2007年的陕西"华南虎"拍照事件,知识分子扮演的角色是值得批判的。能否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对知识的尊重,这关乎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也和电视传媒的开放程度和承受能力有关。我们可以举法国学者福柯的一个例子来说明。1976年,苏联医学家斯特恩(Srern)因拒绝克格勃要他阻止两个儿子移居以色列的要求受到迫害。1976年12月17日,福柯在应邀参加法国电视二台著名主持人贝尔纳·皮沃(Bernard Pivot)主持的、设在卢浮宫的讨论"人类的未来"的电视直播节目时,出人意料地利用这一机会向电视观众大谈斯特恩事件,使之成为一个公众话题。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苏联当局终于把斯特恩从监狱里放了出来,并允许他在次年6月来到巴黎。这里有西方传媒体制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和独立精神使然。
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这样描述:"电视部门掌握着一本通讯录(这也是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而为),其名单永远不变(涉及俄罗斯,找X先生或太太,涉及德国,找Y先生等),有了这么一批负有责任的讲话者,也就免得去找真正有话可说的人了。有话可说的,往往是些年轻人,他们还没有什么名气,但有自己的追求,没有与媒体打交道的习惯,与其不得不去找他们,倒不如手下有一批媒介的常客,随时可以效劳,时刻准备制造文章或提供访谈。"这里,布氏"媒介常客"类似于笔者所区分的"阐释者"型电视知识分子。在中国电视媒体中,该现象也比较普遍。如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中只要论及军事话题,需要知识分子发言时,国防大学军事科技与装备教研室主任、教授张召忠就成为必然要邀请的专家之一。
"阐释者"型电视知识分子大多是来自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的专家和学者,一定程度上是当代社会中流行的"科学家崇拜"的电视反映,尤其在关注国计民生的问题上,受众在遇到难以理解和渴望了解的情况时,就产生了大量对于"阐释者"型电视知识分子的社会需求,所以,我们在每天的电视节目中,从几十秒的短新闻到系列纪录片,从国际局势到炒股买房,到处都能看到"阐释者"型电视知识分子的身影。
2."讲演者"型电视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