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5400000057

第57章 彝族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

其实传统法文化并不仅仅是形成文字的历史文献,而是活生生地流动着的,在生活实际中影响行为的一些观念,或者其行为中体现出来的模式。而这些观念、行为模式的整理和调查在现实社会中却成为了相关科研机构和民间团体田野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此外,在彝族法文化保护的方法上,应以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为主,如参与观察、抽样调查、访谈等,并结合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对田野调查成果和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模式和结论,同时可运用法学等相关原理,并结合彝族实际,提出保护彝族法文化的立法建议和政策措施建议,推动各级人大及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保护彝族法文化的政策、措施及社会环境,以体现对策性和应用性研究的价值。

三、彝族法文化的传承

(一)彝族法文化传承的内涵

彝族法文化的传承是指法文化在彝族民众间世代传递、继承。彝族习惯法是彝族法文化的主要载体,彝族习惯法世代相传的过程,也就是彝族法律文化保存、继承、传递的过程。具体体现在:彝族习惯法观念、习惯法意识主要是通过口传身教而得以传承。在彝族的"赛说"活动中、在祭祀仪式上、在头人调解纠纷时、在家支教育中,彝族的德古、毕摩及长辈都承担着传授彝族法文化的任务和职责。

(二)彝族法文化的传承人

任何法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人,人是法文化传承的主体。德古是彝族法文化的主要传承人。德古是彝族习惯法的掌握者和执行者。在彝族人的法律生活中,人们把操作习惯法、调解处理纠纷的人称为"德古阿莫"。德古是彝族人中有文化、有知识、品德高尚,能言善辩而又有威望的智者,他们是彝族社会的"知识分子",是掌握彝族习惯法的一个"阶层"。德古的年龄多在四五十岁以上,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家支内有一位知悉习惯法者,能为本家支调解一两件民、刑案件,令人信服,便成为德古。彝谚说:"彝区的德古,汉区的官府。

"这清楚说明了彝族社会中的德古的主要功能相当于汉族的法官,他们集"法官"(仲裁者)、"法学家"(熟知习惯法的历史与现状)、"律师"(诉讼代理人)的职能于一身。德古是彝族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的传播者。德古调解纠纷的过程是一个传播彝族法律思想和习惯法的过程。德古谈锋犀利、知识渊博,不仅熟悉彝族习惯法的数百条款,而且有丰富的习惯法实践经验。他们在调解和处理纠纷过程中,不仅宣讲习惯法,而且还耐心地、机智地讲述历史、哲学典故和格言来化解矛盾,达成双方当事人认识的一致。这说明处理纠纷、适用习惯法的过程本身又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传承活动。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德古是彝族法律文化的保存者和传播者,他们在彝族人的法律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德古的产生

"德古"一词在彝语中可分为两个语素,"德"是"重、稳重"的意思,而"古"指"圆、圆圈",因此"德古"可直译为"一个稳定的圆圈"。其本身也有召开家支大会"蒙格"之议事地点的含义。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德"是彝语"瘠"、"瘦"的意思,"瘠"和"瘦"又作为一种病态的象征,"病"又通"劣"、"恶"。"古"是治的意思,治又通"处理"、"解决"。也就是说彝族把人间非正义行为、纠纷视为一种病态,处理这种病态的则称为医治。字面上的意思是指治理人类社会中病态现象的人,即解决纠纷的人。德古是彝语的音译。按照彝文的解释,德古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口才好,善于演说。二是指众多头人议事的场合。三是指在彝族中有文化、有知识,品德高尚,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办事公正,主动为人排忧解难,知晓彝族习惯法,能按习惯法及其案例调解重大纠纷,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号召能力,能言善辩,在本家支乃至其他家支中享有崇高权威的智者。

德古不是经过选举或任命产生的,而是根据其本人的办事能力和威信自然产生的。有办事能力,能解决群众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纠纷,在群众中产生了威信,群众信任他,有事就请他去处理就自然而然地当上了群众的领袖--德古。谚语说:"一个地方出了一位勇敢的人,那里的人就有了依靠,一个地方出了一位懂得道理的人,就会给那儿的人减少了纷争,只有心好的人,才能当德古。"

德古的地位不是世袭的,在调解纠纷中,只要有一两次偏袒不公,他们就会失去众望而自然丧失其职位。没有当德古所需的才干,德古的儿子也成不了德古。德古虽通常从男子中产生,但才干突出的妇女,如熟悉历史和习惯法,并能言善辩,亦可成为德古。德古不仅是家支和家支之间一些重大事件的裁决者和调解者,而且家支内的一般民事纠纷也需要经过他们来调解。

2.德古解决纠纷的程序

德古解决纠纷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办案有既定的法规,铸铧有现成的模子",依照相沿袭的家规、族规和社会规则办理;二是"案子比先例,买卖看别人",发生纠纷后,就从所见所闻的案例中,选用相似或相近的例子,作比较性判决。

彝族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纠纷,一般只有在家支头人自行调解无效,才邀请德古调解。被邀请来的德古,一般是两人,即当事人双方各自的意中人。两位德古首先对纠纷进行调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然后,把矛盾双方指定在某处,分坐两堆,在相互听不清话的距离上进行调解。德古往返听取双方当事人对案情的陈述,从起因、发展、结果三处着眼,将一方所反映的情况传达给另一方,观其反映,以此确定案情的性质,推断责任大小。若出现疑点和分歧,则进一步详尽盘问,寻找证人,提取证据。"办案讲证据,说话凭依据",德古的调解是非常重视证据的。调查到一定程度,两位德古便单独交换意见,形成统一的观点。待确定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之后,德古便开始对当事人采取攻心战术,对双方进行劝说。这是纠纷解决的白热化阶段,矛盾双方唇枪舌剑,与德古力争,竭力推卸己方的责任。而德古也以其雄辩的口才和丰富的学识,严厉驳回当事人的不合理要求,阐明接受调解的合理性和不服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自认为公正的裁决,并引用各种案例,加以论证和说服。

"德古"调解案件的特点有:以"理"和"力"的平衡作为调解的依据,这样家支强硬的当事人往往更有优势;所用习惯法多来自"尔比"或经文,"德古"调解也多以教化为主,相对于法律而言,习惯法来自于日常生活,更为当事人所熟悉,通过调解过程的教化不仅使双方更易于接受调解的结果,而且也可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3.德古调解的效力

纠纷一旦经德古按习惯法调解成功,决定出赔偿的方法、数量、日期,为双方当事人点头认可,在杀牛宰羊,喝了和解酒后,便谁也不能推翻,具有终审判决的效力。正如彝谚所说:"用金子做腰带的人,推翻不了用麻绳做腰带的人调解成功的纠纷","最没有名望的人调解成功的纠纷,即使最有名望的人也不能重新进行调解"。德古调解的案件没有诉讼时效之说,即使事隔数代,仍然可能引起纠纷,彝族也有谚语说:"纠纷暂时埋在土里,三十年不腐烂,暂时放在火塘顶上,三十年不会烤焦。"但是经过调解达成合意的纠纷却极少翻案。

4.德古与法院之间

民主改革前,"德古"按照彝族习惯法解决的纠纷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婚姻纠纷;(2)债务纠纷;(3)家支或个人之间因田地划界引起的纠纷;(4)人命案件;(5)巴色(保头)权益受到侵犯的案件;(6)娃子逃亡被抓回的处理;(7)因赌博发生争执的案件;(8)下一等级摸了上一等级男子的"天菩萨";(9)盗窃案件、伤害案件、强奸案件的处理;(10)同一氏族或不同等级间发生婚外性关系的处理等。现在,"德古"们调节案子的范围仍然很广,并涉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当地彝族遇纠纷较少诉诸司法系统,更多的求助于德古解决问题。

在现代司法体制下,德古仍然在彝族地区的纠纷解决中担当着一定的角色。彝族地区居民没有上法院的习惯,对国家法律更是缺少了解。在这些地方用习惯法解决案子的德古甚至坐于法院门口以定纷止争,形成了"坎下法庭"的奇观。"彝族人更愿意接受调解,不愿意接受判决。"德古在凉山地区十分普及,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有的村庄达到了2-3个人。德古处理的大多是民间纠纷,如婚姻、继承、扶养和侵权事件。德古的存在的确影响了法院的案件受理数量,德古的存在另外一方面也缓解了法院的压力。法院在处理案子时如果也进行调解,同样会邀请德古来参与调解,传统习惯和国家公权双管齐下,以化解纠纷。

彝族法文化的独特传承方式,有利于保持彝族习惯法的稳定和实施,有利于彝族内部的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彝族法文化的创新。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同类推荐
  • 谋杀之谜

    谋杀之谜

    本书通过详尽的事件回放、诡异隐秘的背景调查以及众说纷纭的死亡原因,挖掘了人类社会、地球乃至宇宙所包含的难解谜题,为您展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惊心动魄、错综复杂、谜团种种的谋杀故事。首次披露了大千世界中,神秘的、充满悬疑色彩的谜团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
  •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中国人对于自我民族性格的审视是近代才开始的。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向来是输出文明。直至十九世纪下半叶与西方列强的数次战争,中国才发现与正视这个世界中还存在与中国性格迥异的强大文明这个事实,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差异,分析差异,并试图改变民族性格,以救亡图存。与此同时,涌入中国的外国人也对这个传说般的古国睁大了观察的眼睛,他们发现不仅他们的武力和商品征服不了中国,他们的科学与宗教也对中国人影响甚微,从此中国人的性格成为近代中国改革和外国人研究中国颇为核心的一个论题,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文化思潮虽然以政治、文化为主题,其深处却一直涌动着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性格的肯定或否定、保留与改变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
  •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精神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意味着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根;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个民族的发展将失去内在的动力。中国文化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是历史、现代和未来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本书内容丰富全面,涉及到思想文化、汉语汉字、姓名与称谓、礼制与职官、衣食与节日、天文与历法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尼采以及他的人生哲学,遭到了一些人的歪曲和误解,为了让现代读者摒弃错误的观念,更好地了解尼采,我们重新编译了这本论文集,旨在帮助广大读者理解先哲意在改变人类思想面貌的人生哲学与审美观,重塑一个美丽的,而非面目狰狞的尼采。就像他的思想一样,他的一生是其作品的最好注释,很少有人能潜心参悟他的作品,但大多数人都非常欣赏他的近似癫狂的酒神精神。人生难免有不得意的时候,人生无法回避悲剧的冲击,只有那些富于激情的表现,才是美丽动人的东西。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魏晋南北朝骈文史论

    魏晋南北朝骈文史论

    《魏晋南北朝骈文史论》以时间为顺序,研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汉末到魏——骈文的继续酝酿;西晋——国家观念的弱化及骈散的杂陈;东晋——文坛的凄凉、凋落与变异;刘宋——骈文的成熟;萧齐——骈文的转向与要素的完备;梁朝——骈文的繁盛;陈到隋——繁盛中的变异。
  • 八卦王妃太嚣张

    八卦王妃太嚣张

    于是乎,他说:“我许你快意江湖一生一世!”···········他敛去一身锋芒,不适合养病!”唯有他,轻飘飘的两声咳嗽,某男勾起一抹笑意,他说:“你若欣然接受,两人携手离去的背影,他以江山为媒,他才是人生的赢家!,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却引得她关怀备至:“相公,咱们走,后位为聘,这里空气不好,那么我们重新开始”
  • 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弱点

    美国“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所著的《人性的弱点》,汇集了卡耐基的思想精华和最激动人心的内容,是作者最成功的励志经典,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解决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在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
  • 沧海啸

    沧海啸

    十年苦乐心意表,虚空海上仇皆抛。海渊谷上浪涛涛,立教混元真情告。沧海笑,沧海啸,向天一啸仇皆消。恩怨了,债难消,返本归源任逍遥。
  • 思念与惜别(漫漫求知路)

    思念与惜别(漫漫求知路)

    思念是心灵的栖息,是感情的慰藉,是精神的享受,是淡淡忧伤中的喜悦,是温馨中的片刻孤寂。思念是流淌在心灵深处一首无字的歌,隽永,悠长,有人值得你默默地思念,是幸福的;你能让远方的人默默地思念,是欣慰的。思念是孤独中开放的花,带着几分忧伤,几分惆怅,甚至还有几滴晶莹的泪滴……
  • 位面地主婆

    位面地主婆

    曾二姑娘穿越在落魄书香之家,上有祖母继母和大哥,下有缺衣少食的十二个弟妹。她利用穿越位面金手指致富,曾家成为了本朝世家,弟妹各有了好的归宿,甚至,间接影响了整个时代。【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霸汉第二卷

    霸汉第二卷

    无赖少年林涉出身神秘,从小混迹于市井之中,一身痞气却满腹经纶,至情至性,智深若海。偶涉武道以天纵之资无师而成绝世高手,凭就超凡的智慧和胆识自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在万般劫难之后,恰逢赤眉绿林之乱,乃聚小城之兵,以奇迹般的速度在乱世中崛起。
  • 美人很无辜:倾城王爷别耍酷

    美人很无辜:倾城王爷别耍酷

    “你竟敢刺杀本王?”冰冷残忍的笑容,凝上他的脸。那把刀深深的就刺入了她的胸口,“不……不是的!”刚一穿越而来,就遇上这么乌龙的事情?酷王爷恨她入骨,美人却很无辜!高高在上的太子,对她念念不忘,冰冷无情的绝色杀手,对她一往情深,俊美却冷如冰的王爷夫君,一点点让她心动……爱,能否战胜仇恨?莫名的情愫,却让她沉沦!
  • 正在消失的父亲

    正在消失的父亲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