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5400000020

第20章 王庠与苏轼交谊考述 (1)

王庠与苏轼交谊考述

杨胜宽

内容提要:王庠是比苏轼年龄小得多,且二人交往短暂,终生未曾会面的苏门人士。把他列为苏门一员,不仅因为他是苏轼的"侄婿",也不仅因为他们都是蜀人,而是因为他们有限的书信交往,完全符合苏门文人间往来的一般方式与规律,具有该文人群体活动的基本性质与突出特征。文章对王庠的家世与身世,其与苏轼兄弟及黄庭坚的交往进行了系统梳理,论述了王庠的立身行事之道,及苏轼在与他的通信中所体现的重要学术与文艺思想。

关键词:王庠家世与身世;苏轼;黄庭坚;《此君轩和诗》;立身之道;治学与文学创作

王庠是北宋末受到苏轼一定影响的士人之一,因其与苏家的姻亲关系,苏轼在书信中称之为"侄婿",对于他与苏轼兄弟的交往,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众多苏门人士中,他的年辈较晚。由于资料匮乏,虽然今天已经难以确证王庠的出生年月,但据《宋史·王庠传》,自言大观庚寅(1110)其母年六十,如果按照他比母亲小20岁左右计算,其出生年代大约为1080年(神宗元丰三年)前后;其弟王序宣和间(1119-1125)以恩幸得官徽猷阁直学士,庠浮沉其间,而死后宋孝宗谥之曰"贤节",可知其去世的时间大约在孝宗绍兴年间(1131-1162)。可考的两人交往事迹虽然不多,但苏轼在与王庠的通信中,表达了不少重要的学术和文艺思想,值得专文加以梳理分析。

一、王庠家世背景与生平概述

王庠,字彦周,荣州(今四川荣县)人。其祖王伯琪,为人仗义,"以义声著于乡。州有盐井,籍民煎输,多至破产,惟有禄之家得免。伯琪请于州,均之官户。而仕者诬诉之,赍恨以殁"。仕宦之家不肯失去既得利益,不惜以诬告的方式,为王家罗织罪名,致王伯琪含恨而死。王庠之父王梦易,登仁宗皇祐进士第,释褐为绵州(今四川绵阳)法曹,迁青石(今四川蓬溪县境)令。以包拯荐,授右军巡判官,数雪冤狱。因其政声卓异,得增秩,除果州(今四川南充)通判。"初,梦易父伯琪,因(请)均盐法赍恨没,梦易力成父志,言于州县,不听;言于刺史,言于三司,三复其言。时陈希亮判勾院,以闻(于上),还籍没者三百五十五家,蠲岁额三十万斤。尝摄兴州,旧例:川茶募民运入秦,民苦于役,岁复干没数万。

梦易奏陈公私之便,宜如驿传法,置茶铺,免民役,岁课亦办。部刺史恨其议不出己,镌三秩,罢归。筑亭县北双溪上,名曰'归来'。寻卒。"王梦易的这段为官经历,《宋史·王庠传》的记载要简略得多,但关于刺史对王梦易请求盐民还籍一事,有"以他事中之"一语。如果所记属实,那么,王家两代人为了替盐民争取还籍,解除三百多户人家破人亡的命运,前仆后继地努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引起"部刺史"的妒忌,竟诬以他事中伤之,导致王梦易落职归乡,成为一介平民。王氏父子两人,因为为民请命,遭到地方乡绅和政府官僚的罗织迫害,同样遭受不幸。这种打击,使王庠的母亲(钦圣宪肃皇后向氏之姑)悲愤难平,在王梦易的灵前,抚柩发誓,要让儿子王庠、王序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争取朝廷恢复其父官职,乃许归葬。王庠与弟弟相勉,决心通过制科考试,实现光宗耀祖的宏愿。

关于王庠的兄弟姐妹,《宋史》等均以为只庠、序兄弟二人,无姐妹。然黄庭坚《与荣州薛使君书》其三向薛使君推举王庠的德行和才具,其中有"其兄庄叔老于世事,亦不可得"之语,且言僧人祖元为其族兄。照此看来,王庠之上还有一位字庄叔的兄长,遗憾的是,由于相关的历史资料太少,已经难以查考此人的更多情况了。《宋史》本传又言:"(庠)以田均给庶兄及前母之姊",似乎王庠兄弟乃王梦易再婚所生,梦易前妻还育有子女,说不定这位字庄叔的兄长,就是他的同父异母兄弟。

钦圣宪肃皇后向氏,查《宋史·后妃传》,为神宗皇后,系故相向敏中曾孙女。真宗治平(1064-1067)中,神宗为颍王时入选颍邸,神宗即位,封为皇后。哲宗立,尊为皇太后。徽宗即位,请权同处分军国事,在收用章惇斥逐的元祐士大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垂帘听政六个月后,还政于皇帝。据《宋史·王庠传》,皇太后向氏念其姑,曾欲给王庠安排官职,但王庠推辞自己的才能逊于弟、侄和外甥,希望其弟等人先获得这个机会,于是,王序得以入朝为官。

为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仕途,王庠闭户发奋读书,开始穷究经史百家之书、传注之学,不惜寻师千里,请益学问之道。《宋史·王庠传》云:"早岁,上范纯仁、苏辙、张商英书,皆持中立不倚之论,吕陶、苏辙皆器重之。"这里的"早岁"虽然不能确知具体年月,但应该是王庠学有所得、参加科举考试之前;本传又有"元祐中,吕陶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荐之"之语,可知,其上书吕陶、苏辙等人的时间在元祐(1086-1093)末。由于王庠《文集》五十卷(见《宋史·艺文志》)已佚,书信的具体内容无从得知其详,但苏辙在王庠未参加科举考试前,就对其学业见识有所了解,是可以确定的。

徽宗崇宁元年(1102),王庠以"能书"应试,被考官评为第一。这一年,京师蝗灾,王庠上书论时政得失,以为"中外壅蔽将生寇戎之患",张舜民叹为危言。此次应试,不知何故(不排除与他上书言事有关),王庠没有取得任何官职,他只得归乡奉亲养志,其后八年没再参加科举考试。

崇宁三年(1104),朝廷下诏:"天下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其州郡发解及试礼部法并罢。"遂行三舍法。本州推举王庠应诏。庠辞之云:"昔以母年五十二求侍养,不复愿仕;今母年六十,乃奉诏,岂本心乎?"王庠之所以不愿应招出仕,是因为崇宁、大观间厉行党禁,所谓"元祐党人"遭到清算。王庠自言:"苏轼、苏辙、范纯仁为知己,吕陶、王吉尝荐举,黄庭坚、张舜民、王巩、任伯雨为交游,不可入举求仕,愿屏居田里。"所提及的这些人,大都是被列入元祐党籍的士人,也难怪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他只得放弃应举入仕的愿望,作屏居乡里的打算了。这恐怕也是他崇宁元年应举无果而归的主要原因吧。

这期间,其弟王序在朝为官,已经达到可以赠其父荣誉性官衔的条件,故王梦易获赠官职,洗雪了当年的诬枉之名,兄弟俩才安葬了父亲的灵柩。未几,母亲向氏亦卒,庠为守制。大观四年(1110),王庠被以"八行"卓异推荐到朝廷,在太学中被大司成考定为天下第一。所谓"八行",据《金史》的解释:"八行者,乃亡宋取《周礼》之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加之中、和为八也。"说明这是宋朝为专门选拔操行卓异的士人所特设的科目。"八行"评选的结果出来以后,王庠获得"诏旌其门"的褒奖。本传云:"朝廷知其不可屈,赐号'处士'。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庠卒,孝宗谥之曰'贤节'。"其卒年在孝宗绍兴年间何年,难以确定。

二、王庠与苏轼兄弟及苏门人士交往考索

由于王庠一生未仕,长期生活在荣县农村,与朝廷及官场距离较远,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交游的范围;虽然晚年在京城王序的府第中生活过,但就王庠的性格与操行而言,他所不喜欢的人,也是不愿与之往来的。

王庠在元祐中曾给范纯仁、苏辙、张商英、吕陶等人写信,目的应该是希求闻达。分析数人,不难发现王庠选择他们的原因:要么是蜀人,吕陶为眉州彭山人,苏辙为眉山人,张商英为新津县人;要么是该人此时在四川做官,比如范纯仁元祐中在成都府路做过转运使;几人最大的共同点还在于,都对"熙宁变法"持反对态度,虽然张商英、苏辙变法初受到王安石的重视在变法派当政时期一度得势,但很快就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而遭到贬谪和排挤。吕陶、苏辙还是反对变法的代言人之一。范纯仁作为范仲淹的儿子,其父推动了北宋著名的"庆历新政",但他在熙宁时期则是明确反对新法的。这几人在元祐时期,都比较得志,所以,王庠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

元祐时期,苏轼兄弟同在朝廷为官,但王庠最初想结识的却不是苏轼,而是苏辙,其中的原因不得而详。查苏辙留存至今的诗文作品,包括《栾城集》、《栾城后集》、《栾城三集》、《龙川略志》、《龙川别志》等,没有发现流传下来与王庠文字往来的记载,但《宋史·王庠传》明言苏辙对王庠十分"器重"。

王庠与苏轼的文字交往时间,一般以为始于苏轼贬惠州(1094-1097)时,依据是苏轼《与王庠书》。关于此信的写作时间,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系于哲宗绍圣二年(1095),因为王庠兄弟派人专程从四川前往惠州看望遭贬的苏轼,送达了王氏兄弟所赠送的药物和书信,转达了王庠向苏轼的问候及请教的学术问题,于是,苏轼作了这封答书,让使者带还。孔凡礼《苏轼年谱》:"绍圣二年七月十三日,王庠(周彦)、王序(商彦)兄弟万里遣人遗药物相问,抵惠州。苏轼与庠书,论为文在辞达;赞庠所作《经说》。庠欲往黔南见黄庭坚,轼为书绍介。轼又与庠书,论八面受敌乃治学之道。"苏轼这一年多的行迹大致是,绍圣元年(1094)初,在定州知州任;四月十三日,被解除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职务,以左朝散郎知英州(今广东英德),同日,降为左承议郎,仍知英州,闰四月,除命下,往赴英州任;六月初,苏轼尚未到任,来之邵等人诬告苏轼讥刺先朝,诏谪惠州安置,十月二日至贬所。

同类推荐
  • 中国名泉

    中国名泉

    这本《中国名酒》由金开诚主编,于元编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中国人对于自我民族性格的审视是近代才开始的。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向来是输出文明。直至十九世纪下半叶与西方列强的数次战争,中国才发现与正视这个世界中还存在与中国性格迥异的强大文明这个事实,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差异,分析差异,并试图改变民族性格,以救亡图存。与此同时,涌入中国的外国人也对这个传说般的古国睁大了观察的眼睛,他们发现不仅他们的武力和商品征服不了中国,他们的科学与宗教也对中国人影响甚微,从此中国人的性格成为近代中国改革和外国人研究中国颇为核心的一个论题,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文化思潮虽然以政治、文化为主题,其深处却一直涌动着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性格的肯定或否定、保留与改变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
  • 善文化宝典

    善文化宝典

    张刚忍编著的《善文化宝典》是善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本书收录了关于“善”的名言一百句、“善”的故事一百篇,用这种方式来宣扬“善”,使更多的人通过图书了解“善”、认识“善”、践行“善”,对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 谜语实用集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谜语实用集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谜语文化:自然谜、植物谜、动物谜、常用物谜、工矿交通谜、军事武器谜、商业贸易谜、海外港台谜、文化体育谜、书报刊谜、字谜、词语谜、歇后语谜等。
  • 美术面面观(生命百科)

    美术面面观(生命百科)

    中国绘画溯源美术面面观我国绘画的最初表现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考古发掘发现的中国最早绘画形式有岩画和刻绘、彩陶纹饰、地画、壁画与帛画等。
热门推荐
  • 不予时光度流年

    不予时光度流年

    没人知道,孤僻自卑的江维、热情洋溢的赵萌凡她们是怎么成为闺蜜的。单亲家庭的江维,在家里背负上一场官司之后显得更加压抑。而赵萌凡依旧是家世优越的小公主。当她们遇见那个凉薄的男孩夏朔……爱慕如同种子,在心底开出了最柔嫩的枝桠。一个小心隐藏,一个张扬追求。当刻印在心底最深处的少女心事被撕开,友情终于被爱情搁浅。如果不曾遇见就好了,如果不是闺蜜就好了……江维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却遇上了会为她挺身而出,反抗所有的男孩御新冶。江维和御新冶,赵萌凡和夏朔,四个人的青春祭,终于在那一年开出了苦涩的花
  • 千金小姐倒追日记

    千金小姐倒追日记

    (别名:《调戏妖孽美男》)千金小姐姜敏儿童鞋离家出走在韩国当了个廉价洗碗工,路遇醉酒美男还见色心起地拖回家上下其手。这娃实在胆大包天,为了靠近那人各种的没原则矫情装逼易推倒……偏偏还没人看得出来她是在——倒追!好吧,姜敏儿同志郑重声明:喂!美男童鞋,两年前在中国,可是你把我拖进酒店的!姑娘我可先给了你钱了……你好歹先把义务给尽了啊!!
  • 巴菲特金牌投资

    巴菲特金牌投资

    本书的写作目的就在于通过对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投资方法、投资原则、投资技巧的全面剖析来为读者揭开心中的迷雾,进而为读者展现一个真实而全面的巴菲特。使读者能够在书中去体味巴菲特的投资真谛,去领略巴菲特作为一代“股神”的无穷魅力。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常青藤教育的99个法则

    常青藤教育的99个法则

    美国精英是怎样炼成的?本书介绍了常青藤教育的99条法则,教会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当孩子具备了真正的常青藤素质,无论将来他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携手,他都能从容面对,继续前行。无需走出国门,您也可以了解到美国精英教育的法则,让孩子在成长之路上与世界精英同步。
  • 囚女倾城

    囚女倾城

    她是一枚棋子,受训多年只为进宫为妃。奈何事事难料,成为王府一介婢女,饶是这般,却依旧步步惊心。她,不愿去争,不愿去抢,但却有人想要了她的命,她不会任人宰割。到最后,她发现,亲情,友情,爱情……原来不过是水月镜花,靠的住的终究只是自己!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感动你一辈子的经典小说大全集(超值金版)

    感动你一辈子的经典小说大全集(超值金版)

    经典小说是镶嵌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发光的瑰宝,打动了亿万人的心灵。英国哲学巨人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是盛开在人类文化园地中的绮丽芬芳的奇葩,而一部部经典小说就是一个个文学大师用如椽巨笔记载的人类的心灵史,是人类良知与情感反思的思想史,历经时间的检验和道德的考证,是人类从童稚向成熟的进化史。经典小说凝聚了作家对社会、战争、人性、生活、爱情、心理等的深刻思考。历久弥新,经典小说,散发出夺目的光芒和无可抗拒的力量,愈来愈得到人们的喜爱,它们穿透历史的尘埃和岁月的沧桑,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内容和哲理兼备的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小说
  • 象形

    象形

    本书(川上主编)收录了《志向》、《历经火与水》、《狂躁》、《奔丧》、《暗锋消失》、《明迪——红草莓,蓝草莓死神》、《陷阱》、《光阴》、《移动的标本》、《太阳花》、《黎衡——凌波门》、《在傍晚的窗前读书》、《油漆绿》、《生命的放映机》、《别后》、《陈均——生活史的形状》、《箱子》、《给另一个人》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