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小青和李彦认识,是因为拍一部电视剧。
大四毕业的时候,以顾小青的成绩是可以保研的,但她不想读研,想做实事,最好能拍电影,就试着出去找工作。小青妈希望她回南京工作。但小青觉得回南京就等于离开影视行业了,因为在南京根本不可能找到什么像样的跟影视有关的工作。那时她满脑子都是伯格曼和安哲罗普洛斯,除了创作,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最后,家里对她妥协的结果就是,小青可以留在北京,但她必须找份靠谱的工作,所谓靠谱的工作,就是有正规的编制和单位关系,有固定的上班场所和上下班时间,有固定的领导和同事,小青妈甚至希望她去考公务员。或者,如果没有靠谱的工作,读研也可以。
小青去了几次人才市场和招聘会,像样的工作有很多,但都跟影视或者艺术沾不上一点儿边,什么公关公司、物流公司、服装公司,甚至还有一家外资银行愿意让她去做理财经理,每天谈论道琼斯和巴菲特,把客户的财产倒来倒去,像变魔术一样变出更多财产来。小青想,高中毕业之后我就没做过一次二位数以上加减乘除,我身上没有一个部位长得像理财经理呀?和艺术最接近的一份工作是一家广告公司,但留给她的职位只是一个行政文员,不参与企划创作,只需要在办公室里接接电话,端茶倒水,整理整理办公环境什么的,月薪两千五。她去试着上了几天班,最后发现自己在那个公司基本就是个打扫卫生的,于是决定放弃。兜兜转转了好半天,社会实在让她失望。找不到自己想象中的工作,现有的工作都不是自己想做的。于是还是回到学校,在最后一刻跟系领导表态,不放弃自己的保研机会。就这样,顾小青保研了,继续呆在她那梦幻泡泡般的文艺理想中,期望在艺术的熏陶下,自己有一天能拍出基耶斯洛夫斯基那样的电影或者拿到金棕榈奖。
保研之后的那个暑假,小青闲着没事,就接了朋友介绍的一个活,做场记,一集一千块,一部二十集的电视连续剧,耗时两个月。两个月挣两万块,对于大学刚毕业的顾小青来说,还是十分可观的报酬。她当即跟着剧组去了上海。是个青春偶像剧,剧情挺无聊,一帮俊男靓女在一起打情骂俏无病呻吟。但那戏拍起来轻松,还拍得快,又都是内景,两个月的时间不难打发。
小青的弟弟那时已经考上了大学,在上海交大,如张老师所愿,数学系。他放暑假回家之前还去小青他们的剧组探了一次班,看见小青在导演的监视器后面忙忙碌碌,跟导演和摄影师交流一些他听不懂的专业术语,立刻对小青的工作肃然起敬。好在他已经过了追星的年龄,没有要求小青去跟剧组里几个漂亮得有些过于招摇的三流演员要签名,这点小青十分感谢他。他走的时小青送他一顶剧组工作人员戴的帽子,上面印有“《十八岁的天空》摄制组”字样。他乐呵呵地说等电视剧热播的时候他就拿这顶帽子去泡妞。小青只希望他回家后能跟爸妈好好说说她工作的正规性、重要性和深刻意义,这可以让他们少些不必要的担心,也让她接他们电话的时候能少听几句罗嗦。
那个电视剧至今都没有热播,听说在什么偏远省市的卫视放了一次之后就销声匿迹,连成本都没收回来。这在当时中国大陆的电视剧行业不算稀奇,每年都有几百部电视剧马马虎虎地一拍,再马马虎虎地一放,就算完事儿了,主创人员捞一票走人;工作人员辛苦打工挣点微薄的薪酬,混口饭吃;剩下那些投资人血本无归,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倒也不在乎,那些人有的是钱,亏了就亏了,过把拍电视剧的瘾就行,好歹也是搞了回艺术创作,也算是那什么娱乐圈儿的人了。
李彦是剧组的录音师,也是电影学院毕业的,大顾小青几届,年纪轻轻就自立门户当录音师了。要知道,很多他这个年纪的人还在当助理举话筒呢。他聪明、幽默,在拍摄现场总有不断的笑话,逗得剧组里的姑娘们整天围着他笑得花枝乱颤。尽管如此,在工作上他十分专业,一旦导演喊开始,他脸上嬉皮笑脸的表情立刻消失得干净,马上严肃地进入状态,几乎从不犯错,他手下的两个小助理也十分服他,工作认真,不苟言笑。可以说,录音组是整个剧组里最专业最认真的,迟到也从来没他们的份。或许由于师出同门,年龄又相近,小青跟他就比较聊得来了,闲着的时间他们经常聊起学校里的某个老师或者哪年哪年闹过的绯闻之类,渐渐的关系就比较好了。李彦仗着自己年纪比小青大几岁,还请她吃过几次饭。后来因为他太过聪明活络,又能讨女孩子欢心,惹得几个服装组和化妆组的姑娘们整天围着他转,顾小青就渐渐疏远了他,他也乐得和那些妞们调调情,晚上收工了出去K歌什么,这类活动小青从不参加,白天干活就够累了,晚上还不如躺在床上看看电视舒服。
等剧组杀青回了北京,小青和李彦成了“哥们”型的朋友,有空也会约着吃个饭、聊聊天,小青看他身边姑娘换得勤快,倒也放下心来,省去了瞎琢磨的功夫。这是让小青觉得比较舒服的异性关系。
等到了冬天,李彦过生日,约了一大帮朋友吃饭,小青也去了,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饭局散了,还有下半场,就是在Tango,一些人不去了,小青说她也不去了。但李彦拉住她,说:“去玩玩吧,那边好多大腕儿呢,去认识认识。”
于是就在那天,顾小青认识了谭思远。